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 于路伟

合集下载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编写提纲:
一、引言
-背景介绍:生态地球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编写目的:对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进行评价,探讨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方法与数据
-研究区域选择:确定局部生态地球化学研究的范围和边界
-数据搜集:收集研究区域的土壤、水质、空气质量等相关数据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参数和采样点三、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指标
-常见的地球化学指标:pH值、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离子浓度等-生态地球化学指标:重金属含量、有机物质含量、微生物多样性等-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四、评价结果与讨论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数据的分析:对不同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讨论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结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对方法和数据的可靠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建议与展望
-评价结果基础上的建议: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和保护建议-局部生态地球化学未来研究方向展望: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和建议
六、结论
-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评价的主要结果和重要性
-提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要求:
1.文章长度不少于1200字;
2.提纲中的每个部分要点都要在正文中有所体现,确保内容齐全;
3.正文要有清晰的段落结构,逻辑流畅,有明确的标题和小标题;
4.数据分析要统一采用图表呈现,并用适当的文字说明和解读;
5.结论部分要精炼,明确总结评价结果。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及其环境学意义_窦磊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及其环境学意义_窦磊
图 1 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概念图 [ 6] Fig. 1 C on cep t diagram of heavy m etals bioavai lab ility [ 6]
2 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目前多以总量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基准 , 评 价结果往往有背与实际情况[ 13] 。 问题的解决必须将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引入评价标准 。但重金属的生物有 效性受众多影响控制 , 而且这些因素间往往相互影响 , 如果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不能将化学学科和 生物学科间相互交叉 , 那么得到评价的结果将是是片 面的或是不准确的 。 目前生 物有效性的评价 方法较 多 ,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归为两类 , 即直接或间接的 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学评价法[ 6] , 其中物理化学法包括 总量预测法 、化学提取法和自由离子活度法 。 各种方 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 2. 1 总量预测法
土壤中 Cd的有效态含量与全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 性 , 并且在有效态含量与全量之间建立了有意义的回 归方程 。所以尽管不能用总 量直接来代替生 物有效 性 , 但是可以在它们之间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来评价 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 , 时间周期 短 , 费用低 。 但是因为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受诸多因 素的影响 , 要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尚比较困难 , 而且研 究者提出的各种模型仍需进行广泛的验证 。 2. 2 化学提取法
收稿日期 :2006 - 06 - 01 修订日期 :2006 - 07 - 01 基金项目 :获广东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攻关项目 (2004A 3030800, 2005A 30402006, 2002C3201)及国家 教育部支持中山大学 985 工程产业与区域发展 研究创新基地 (105203200400010)资助

辽宁省辽河流域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质量评价

辽宁省辽河流域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质量评价

辽宁省辽河流域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质量评价中文摘要(作者:张喆指导教师:陆继龙教授)辽宁省辽河流域是我国东北部主要平原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地之一。

本文以辽宁省辽河流域为主要研究范围,以54个元素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通过系统采集区域土壤样品,分析测试相关元素和指标,编制地球化学图件,研究异常元素的来源、迁移转化方式,查明了辽河流域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为支撑辽宁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

得到的结论如下:(1)与全国土壤背景值或辽河流域平均值相比,平原区土壤的各元素含量都呈总体富集状态;与流域整体状况比较,丘陵区土壤的各元素含量相对贫乏,只有Si、K 元素略富集;受风沙土广泛分布的影响,低山丘陵区的Si、K等元素含量高于其它地区,而极度缺乏其它元素;山区涉及辽东山地和辽西山地的边缘,与辽河流域平均值比较,有机碳富集,高度富集元素有Sr、Zr两种。

(2)通过单指标评价能够了解到,相对于砷、铬、铅等元素来讲,镉、镍和铜以及汞的污染区域更为广泛。

尤其是在工业密集的城市圈内存在着严重的镉、汞污染问题,当然这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建设发展等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而铬、铜以及镍等元素的污染和自然环境等相关因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纵观此流域,污染最严重的当属镉元素。

大多数土壤达到了一、二级土壤环境标准要求,三级以及超三级土壤比较少。

(3)通过模糊加权评价,可以看出辽河流域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其中一级和二级土壤面积较大,分别占流域土壤总面积的87.88%和6.16%;三级和四级土壤面积分别为4.67%和1.28%;表明辽河流域94.04%的土壤环境质量较好,适宜农业生产安全使用;5.95%土壤受到污染,不适宜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辽宁省辽河流域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业的土地面积为49164 km2,占全流域的94%;而适宜发展绿色农业的土地面积48240 km2,占全流域土壤面积的92%。

山东省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综述

山东省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综述

在 中 国地 质调查 局组 织实施 的生态地 球 化学调 查( 农 业地 质调 查 ) 试 点 的基础 上 , 首 先启 动 了山东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0 6 ; 修 订 日期 : 2 0 1 3—0 6 —2 8 ; 编辑 : 曹 丽 丽 地调项 目: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山东 省 黄 河 下 游 流 域 生态 地球 化 学 调 查 》 ( 编码 : 1 2 1 2 0 1 0 3 [ 0 3 0 6 ) 、 《 山东 省 乐 陵 河 口地 区 多 目标 区域 地 球 化
山东 省生态 地 球 化学 调 查 始 于 2 0 0 2年 , 目前 , 调查 工 作 已覆 盖 全 省 陆 域 和 部 分 近 岸 海 域 , 面 积 1 6 l 3 7 0 k m , 其 中陆域 面积 1 5 7 8 0 0 k m。 , 近 岸海 域 面积 3 5 7 0 k m , 调查工 作在 不 同时 问分 4个 区域 开
1 6 1 3 7 0 k n。 i 。该 文 介 绍 了 山东 省 生 态 地 球 化 学 调 查 评 价 的基 本 情 况 和 方 法 技 术 , 并 以 获 取 的 海 量 地 球 化 学 数 据 为
基础 , 对 多 目标 区域 地 球 化 学 调 查 、 区 域 生 态 地 球 化 学 评 价 成 果 进 行 了系 统 总结 , 为 山 东 省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提 供 了 基 础平 台。
学调查 》 ( 编码 : GZ TR 2 0 0 6 0 1 0 4 ) 和J h 东 省 地质 勘 查基 金 《 I I J 东 省 东 部 地 区农 业 生 态 地 球 化 学 凋 查 》 ( 编码 : 鲁 国土 资字[ 2 0 0 6 ] 7 0 9 ) 、 《 … 东 省 中 南部 地 区 农 业 生 态 地 球化 学 凋查 及 全 省 总 结 》 ( 编码 : 鲁 国 土 资字 E 2 O l 1 ] 1 I 8 4 ) 项 目部 分 成果 作者简介 : 庞 绪 贵( 1 9 6 2 ) , 男, 山东 五 莲 人 , 研究员 , 主 要从 事 地 球 物 理 地 球 化 学 勘 查 与 研 究工 作 ; E ma i l : s d s d d y g c b @s o b _ u . C O l l l 。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 于路伟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 于路伟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于路伟摘要: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界审时度势,将工作重点由单一的找矿勘探扩展至以资源与环境并重,立足于为国家社会经济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的综合调查与评价。

关键词: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异常元素;预测预警;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可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背景值、为土地的质量和生态管护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调查还发现了一系列影响流域生态安全性的元素异常,针对异常元素分布特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开展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甄别、生态效应评价和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预警预测等项评价和研究工作。

1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1.1多领域服务是最终目标。

多目标生态农业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是以服务于矿产资源普查、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土地质量管护和生态管护、名特优农产品种植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等多项目标为一体的公益性基础调查评价工作。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围绕第四纪地质研究、环境质量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农业结构调查、农业名特有产品种植、地方病病因和分布范围调查、土地荒漠化及饮水安全性评价等各项工作开展,是将传统地质地球化学工作由单一的找矿,扩展到了环境、土地、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1.2调查结果是评价基础。

根据调查和异常查证结果,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选择在研究流域/区带分布广、异常分异(富集或贫化)程度高、生态影响大的元素、元素组合和有机污染物作为进一步评价的对象,如长江流域Cd等重金属;沿海地区放射性、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黄河流域I,F和As等,这些评价元素和指标,在异常的成因上以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过程为主,同时叠加了人为作用影响,它们均具有成因复杂、影响重大和意义深远的特点。

1.3物质循环是评价主线。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以元素和化合物表生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元素和化合物在各个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迁移为主线,以研究它们的输入输出通量和地球化学行为为重点,以动态的、演变的和历史的观点探索元素和化合物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宿州市快速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评价

宿州市快速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评价

Open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 2023, 11(4), 598-606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jns https:///10.12677/ojns.2023.114071宿州市快速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评价杜汇玉,汪 玲*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收稿日期:2023年5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5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14日摘要为了解宿州市宿州大道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进而对道路土壤重金属进行生态评价,本文选取了宿州大道两侧比较有代表性的路段,设置了29个采样点,并对土壤进行了采样和分析。

对处理好的样品压片进行了XRF 荧光光谱仪的实验,并对其进行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负荷指数分析和污染评价。

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的变化率均高于安徽土壤背景值,其中,Cu 的变化率高于44.0%,Co 的变化率高于30%,两种元素的平均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同。

此外,Fe 、Zn 、Mn 、Pb 的含量均高于安徽土壤背景值,一些地方的Cu 、Cr 、Co 含量也高于安徽土壤背景值。

污染负荷指数表明:宿州大道该段两侧总体来说属于中等污染范围,部分地点属于无污染范围,但是在道路两侧不同采样距离中,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变化趋势相反,即随着距离的增大,污染负荷指数减小,说明宿州大道两侧土壤环境质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明显。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负荷指数分析,污染评价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Soil on Both Sides of Suzhou ExpresswayHuiyu Du, Ling Wa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Civil Engineering,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Received: May 12th , 2023; accepted: Jul. 5th , 2023; published: Jul. 14th, 2023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gree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soil on both sides of Suzhou Ave-*通讯作者。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地球化学过程的学科。

通过对地球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成分,以及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野外调查与取样地球化学的研究从野外调查和取样开始。

研究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野外调查,对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地球样品进行采集。

这些样品可以是岩石、土壤、沉积物、水体等。

通过采集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样品,可以获取更全面的地球化学信息。

二、样品前处理与分析野外取样后,样品需要进行前处理和分析。

前处理包括样品的加工、研磨、筛分等步骤,以获得符合分析要求的样品。

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子显微镜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方法,可以获得地球化学元素的含量、同位素组成以及其他地球化学特征的信息。

三、数据处理与解释获得地球化学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数据修正等步骤,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数据解释则是根据地球化学数据的特征,结合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原理,对地质过程和地球演化进行解释。

通过数据处理与解释,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地球表面的化学变化。

四、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地球化学的研究还需要进行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

模拟实验是在实验室中通过人工控制条件,模拟地球化学过程。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研究地球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状态以及反应机制。

数值模拟则是利用计算机模型对地球化学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和模拟。

通过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可以深入理解地球化学过程的机制和规律。

五、地球化学在环境和资源领域的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球化学过程,还可以应用于环境和资源领域。

通过地球化学的研究,可以评估环境中的污染程度、追踪污染源、预测环境变化等。

地球化学还可以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通过研究地球化学特征,找到矿床的分布规律和矿产资源的潜力。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1 前言1.1 项目来源及任务目标1.2 完成的工作量1.3 主要成果概述2 评价区概况2.1 收集评价区的自然地理、工农业生产、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水文地质、矿产资源等资料,重点对评价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进行系统总结。

2.2 根据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内容差异,所需收集、整理和论述的资料如下:2.2.1 开展矿区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时,需对拟开展评价的矿区,系统收集、整理和论述矿床的矿石矿物、结构构造、蚀变类型、赋矿围岩、风化程度,以及开采历史、采选工艺、矿床储量(重点是硫化物矿物储量)、气候条件、地理地貌等资料。

2.2.2 开展污染场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时,需对评价的污染场地收集、整理并论述工厂产品种类、建厂时间、生产规模、三废排放量、环境污染事件、污染物存放和污染物毒性等信息。

2.2.3 开展名特优农产品产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时,还需收集、整理、论述评价区名特优农产品种类、种植区的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成土母质与土壤类型、土壤障碍因子,以及名特优农产品种植区域、经济效益、种植规划等资料。

2.2.4 开展绿色食品产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时,需收集、整理、论述评价区主要农作物类型、种植规划,以及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进行的土壤质量、大气质量、灌溉水质量与农作物安全性调查评价资料。

2.2.5 开展地方病病区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时,需收集、整理、论述地方病特征(患病人群特点、发病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发病率、患病率,以及土壤、大气、灌溉水等环境质量与农作物安全性等资料,系统总结发病区与对照区居民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卫生状况、教育程度、工作种类等方面的差异。

2.3 根据资料综合整理分析的结果,结合评价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提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重点内容、评价思路。

2.4 根据评价工作需求,可进行实地踏勘,并进行少量样品采集与测试工作,为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于路伟
发表时间:2018-07-19T15:18:37.9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作者:于路伟
[导读] 摘要: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界审时度势,将工作重点由单一的找矿勘探扩展至以资源与环境并重,立足于为国家社会经济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的综合调查与评价。

河北省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界审时度势,将工作重点由单一的找矿勘探扩展至以资源与环境并重,立足于为国家社会经济宏观发展战略服务,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的综合调查与评价。

关键词: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异常元素;预测预警;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可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背景值、为土地的质量和生态管护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调查还发现了一系列影响流域生态安全性的元素异常,针对异常元素分布特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开展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甄别、生态效应评价和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预警预测等项评价和研究工作。

1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
1.1多领域服务是最终目标。

多目标生态农业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是以服务于矿产资源普查、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土地质量管护和生态管护、名特优农产品种植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等多项目标为一体的公益性基础调查评价工作。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围绕第四纪地质研究、环境质量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农业结构调查、农业名特有产品种植、地方病病因和分布范围调查、土地荒漠化及饮水安全性评价等各项工作开展,是将传统地质地球化学工作由单一的找矿,扩展到了环境、土地、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1.2调查结果是评价基础。

根据调查和异常查证结果,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选择在研究流域/区带分布广、异常分异(富集或贫化)程度高、生态影响大的元素、元素组合和有机污染物作为进一步评价的对象,如长江流域Cd等重金属;沿海地区放射性、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黄河流域I,F和As等,这些评价元素和指标,在异常的成因上以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过程为主,同时叠加了人为作用影响,它们均具有成因复杂、影响重大和意义深远的特点。

1.3物质循环是评价主线。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以元素和化合物表生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元素和化合物在各个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迁移为主线,以研究它们的输入输出通量和地球化学行为为重点,以动态的、演变的和历史的观点探索元素和化合物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因此,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建立研究元素和化合物在以土壤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为循环系统的异常追踪和迁移途经研究的方法技术,以及预警预测模型。

2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任务与对策
2.1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研究。

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研究是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基础,该项工作主要从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两方面进行追踪和成因甄别。

(1)自然成因研究,在河流生态系统中,重金属随悬浮物长距离迁移是形成江河两岸土壤元素异常的重要原因。

表1为长江及其他河流悬浮物重金属含量表,从中可以看出,悬浮物富集重金属进行长距离迁移是江河生态系统的普遍现象。

这些悬浮物随着洪水爆发溢出河床,在丰水季节就会沉积在河道两岸,形成富集重金属的洪冲积物。

表1不同河流悬浮物中重金属含量表(x10-6)
在丘陵区,不同成土母质的岩石化学性质是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异的决定性控制因素。

全新统冲洪积物中As和Hg偏高,所形成的心土层中As和Hg也偏高;三叠系成土母岩的Hg,Pb和Cd含量最高,其心土层中相应元素含量也最高。

因此,在异常元素的自然成因研究方面,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主要对河流汇水区基岩风化搬运产生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和丘陵区不同母质在成土作用中产生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进行研究评价,其中更重视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水体对异常元素的长距离搬运。

(2)人为成因研究,在农田区,通过对化肥、农药、灌溉水和大气干湿沉降样品的系统采集分析,可获得单位面积内不同污染源年输入异常元素的通量;在城市区,通过系统采集燃煤尘、冶金尘、建筑尘、汽车尾气尘等不同污染端元样品,可获得不同来源降尘的特征元素和年沉降通量。

大气干湿沉降是农田区这些元素最主要的输入途经,而非施肥和灌溉。

因此,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按照10~20个点/104 km2的密度进行化肥、农药、灌溉水和大气干湿沉降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查清由人为活动造成的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元素的年输入通量。

城市区,通过对不同数量的污染端元、一定密度的降尘采集分析,查明大气沉积对土壤有害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2.2生态效应评价。

生态效应评价是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核心,该项工作主要是对异常元素分布区域内农作物和水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异常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控制因素,为评价流域/区带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合理使用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研究区农作物中Cd和Pb超标严重,其次是Hg;烟叶、川芎、辣椒和水稻是危害最重的农产品。

通过对评价区不同农作物富集系数的对比分析可获得Cd等有害元素污染严重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类型。

在Cd污染较重、土壤酸化明显的地区,水稻、花生、辣椒都是不宜种植的农作物。

对该地区农作物中有害元素来源进一步研究表明,农作物中Pb和Hg除一部分来自土壤外,大气干湿沉降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因此,通过一定样本量的农产品中有害元素分析和富集系数(富集系数=粮食中元素含量/土壤中元素含量)计算,对评价区大宗农作物(南方水稻、北方小麦)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对不同农作物的有害元素富集系数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评价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壤污染治理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2.3生态系统安全性预警预测。

生态系统安全性预警预测是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最终目的。

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年输入净增量研究、有害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对评价区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发展趋势进行预警预测。

(1)农田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中,
影响系统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有污染物总量累积超过环境容量,以及环境条件改变触发“化学定时炸弹”爆发。

土壤中元素的化学行为与其存在状态有密切关系,只有易被植物吸收的水溶态和可交换态才是对植物产生危害的有效含量,元素有效含量与总量的比值受土壤pH值,CEC,质地,有机质等多种因素控制,特别是土壤的酸碱度是控制重金属的首要因素。

通过系统分析土壤中重金属活化的触发因素,对由于土地使用方式改变、酸雨沉降、有机质减少等因素而出现的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问题提出预警。

(2)河流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是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的最活跃地带,通过对河漫滩沉积物垂向剖面系统采样,分析Cd等有害元素含量,进行分层210 Pb和137 Cs定年,建立近百年来洪冲积物堆积速率及Cd等有害元素变化趋势,结合河流上游地区工农业发展模式、矿山开采冶炼等人为活动对Cd等有害元素迁移总量和搬运途经的影响,对未来河流生态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预警预测。

2.4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湖泊湿地沉积物蕴含了丰富的流域内环境质量变化的信息,通过无扰动沉积柱采样,进行逐层(1个样/1~2cm)有害元素、有机污染物分析及210 Pb和137 Cs定年,可以精确计算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年沉积速率,重建过去100年来土壤污染的地球化学历史,并以此为基础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对于一个底面积一定的湖泊而言,通过底积物的年沉积速率和底积物中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就可计算出地表径流中化学污染物质的年输出速率和年输出量,结合汇水流域工农业发展规模和社会经济结构,进行湖泊生态系统对污染物吸附-解析平衡研究和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预警。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一项以土壤调查评价为基础、以生态系统安全性评估为核心、以物质在表层地球各系统迁移循环为主线、以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为主导的评价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立萍.现代环境地球化学.2016.
[2]张晓红,探讨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