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改性剂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与沥青性能研究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与沥青性能研究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与沥青性能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与沥青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概念、特点、制备方法以及性能测试。

研究发现,再生沥青对路面性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以有效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沥青性能与添加剂的选择也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有一定影响,选择适当的添加剂可以提高混合料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

结论表明,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提高路面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合适的添加剂对混合料性能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对于路面维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沥青性能、研究、路面性能、添加剂、再生沥青、温拌、混合料、性能测试、制备方法、影响、选择、改善、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道路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生产沥青混凝土料采用高温热拌工艺,存在着能耗高、排放大、对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而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工艺中的能耗和排放,减少资源浪费,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探究其对路面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添加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广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与沥青性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温拌再生沥青的特点和优势,探究温拌再生沥青的制备方法和性能测试,从而为道路施工和维护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可以帮助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材料和技术,从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道路维护成本,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通过研究沥青性能与添加剂的关系,可以帮助深化我们对再生沥青材料的理解,进一步优化添加剂的选择,提高路面的抗老化性能和耐久性。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探讨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与沥青性能之间的关系,为道路建设和维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温拌再生沥青的概念与特点温拌再生沥青是指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混合搅拌的将再生沥青材料与新鲜沥青混合,以形成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9年第43卷总目次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9年第43卷总目次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J o u r n a l o fW u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S c i e n c e&E n g i n e e r i n g)㊀㊀㊀㊀㊀«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9年第43卷总目次目㊀㊀次基于P Y GG C GM S 的沥青V O C s 挥发规律研究龙永双㊀吴少鹏㊀肖㊀月㊀崔培强㊀周厚贵(1G1)…………………废食用油与废润滑油对老化沥青物理与流变特性影响的对比研究万贵稳㊀陈美祝㊀柳景祥㊀刘思晴㊀林㊀豪(1G7)………………………………………………………………基于蠕变模型的沥青混合料车辙有限元分析B a r u g a h a r e J a v i l l a ㊀方㊀昊㊀磨炼同(1G12)…………………………基于车辙试验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评价指标分析方㊀昊㊀B a r u g a h a r e J a v i l l a ㊀磨炼同(1G17)………………………光热耦合对基质沥青物化性能的影响研究柳景祥㊀陈美祝㊀喻文海㊀张㊀东㊀刘思晴(1G21)…………………沥青混凝土电磁感应加热梯度愈合行为研究叶㊀勇㊀李㊀斌㊀刘全涛(1G26)……………………………………水介质对沥青老化特征官能团的影响张雪梅㊀庞㊀凌㊀张国付(1G31)……………………………………………寒区道路T o p GD o w n 裂缝成因分析肖㊀卓㊀黄㊀勇㊀李㊀展㊀李邵辉㊀王泳丹㊀王㊀春(1G35)…………………自愈合胶囊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研究张㊀雷㊀刘全涛㊀吴少鹏㊀汪曾峰㊀A l v a r oG a r c i a (1G39)……………制作工艺对布敦岩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刘黎萍㊀秦钜泽㊀洪奕尚(1G44)…………………………………新型界面改性剂对酸性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能改善研究李美霞㊀翟明升㊀马程利㊀黄承立㊀虞将苗㊀唐㊀峰㊀戚文博㊀叶㊀超(1G48)……………………………含软弱夹层围岩计算模型分析及危险度评估李之达㊀张㊀泾㊀冯㊀旺(1G52)……………………………………利用D I N S A R 技术监测季冻区公路路基冻胀融沉变形王书娟㊀陈志国㊀秦卫军㊀刘㊀岩㊀刘㊀芳㊀甘㊀进(1G58)…………………………………………………箱梁合龙束径向力的横向效应分析与防治措施向木生㊀石㊀彬㊀严琼建(1G63)…………………………………基于多孔钢渣的沥青混合料设计与路用性能研究杨俊霖㊀罗㊀蓉㊀樊向阳㊀冯光乐(1G68)……………………山岭隧道围岩参数反演研究曾永军㊀胡㊀亮㊀黄㊀梅(1G72)………………………………………………………隧道爆破振动影响因素模拟分析陈清松㊀崔㊀硕㊀李小青(1G77)…………………………………………………基于模拟服役状态的沥青紫外老化性能研究王雨瑾㊀文㊀科㊀陶志华㊀徐金枝㊀王泳丹㊀郝培文(1G83)……二苯酮G4改性L D H s 对沥青混合料抗老化性能影响研究杨钦麟㊀李元元㊀庞㊀凌(1G87)………………………沥青冷补液的高低温性能研究陈伟盛㊀秦靖闰㊀刘㊀刚㊀陈㊀昊㊀吴成浩(1G93)………………………………不同纳米吸波材料对沥青自愈合性能的影响研究贺㊀军㊀李㊀超㊀陶关玉㊀肖㊀月(1G97)……………………碳纳米管对S B S 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的影响祝亚奇㊀舒本安(1G103)………………………………………………L e u t n e r 剪切实验评价路面残余寿命的研究曾金煌㊀万九鸣㊀肖㊀月㊀张㊀东㊀孔德智(1G108)………………乳化沥青对沥青混凝土裂纹愈合性能的影响分析M a r t i nR i a r a ㊀罗㊀钦㊀杨钦麟㊀唐㊀平㊀磨炼同(1G112)……L D H s 对改性沥青自愈合行为影响研究汪曾峰㊀刘全涛㊀吴少鹏㊀胡锦轩㊀李元元(1G116)……………………硅藻土改性沥青性能研究杨㊀超㊀谢㊀君㊀周小俊(1G121)…………………………………………………………粗集料复掺对沥青稳定碎石性能影响研究林㊀豪㊀孔德智㊀汪福松㊀张㊀东㊀万九鸣(1G126)…………………废食用油/新沥青复合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刘思晴㊀陈美祝㊀张㊀东㊀柳景祥(1G131)……………………络合型功能外加剂改善水泥基材料性能的研究查亚刚㊀余剑英㊀王瑞阳㊀何㊀鹏(1G136)………………………稻壳灰和钢渣在水泥沥青砂浆中的应用研究王㊀晨㊀张登峰㊀胡振华㊀周㊀逸㊀薛永杰(1G140)………………梯度温度场下的沥青路面车辙性能分析张国付㊀庞㊀凌㊀游梓晗(1G144)…………………………………………基于高紫外强度下沥青混合料紫外老化的研究聂㊀帅㊀张登峰㊀胡锦轩㊀喻文海(1G149)………………………微波活化胶粉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研究陈㊀昊㊀刘㊀刚㊀秦靖闰(1G154)…………………………………………钢渣集料半柔性路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袁高明㊀刘全涛㊀杨天元(1G159)……………………………………膨胀石墨/聚乙二醇复合相变材料控温效果及与沥青相容性研究林浩东㊀张㊀东㊀陈美祝㊀吴少鹏㊀万九鸣㊀孔德智(1G163)…………………………………………………低等级公路行车环境协调性评估技术研究陈㊀雨㊀陈雨人(2G183)…………………………………………………杭绍台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通风系统设施规模集约化研究李伟平㊀吕俊平㊀冯㊀劲㊀郭㊀霄㊀郑国平(2G188)……………………………………………………………波纹夹层结构耐撞性影响因素分析潘㊀晋㊀黄义飞㊀徐荣康㊀许明财(2G192)……………………………………基于GWR 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预测模型程国柱㊀周林芳㊀徐慧智(2G198)…………………………………基于合作协同演化算法的斜拉桥索力优化康俊涛㊀李㊀豪(2G204)…………………………………………………基于R a s c h 模型的公交服务质量研究刘建荣㊀曹江昱(2G208)………………………………………………………基于S pa r k 算法的船舶尾气排放实时计算方法研究张㊀帆㊀黄㊀茜㊀文元桥㊀黄㊀亮㊀周春辉㊀张哲源(2G213)…………………………………………………基于二维云模型的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姜增国㊀吴㊀壮㊀张孝千(2G218)……………………………………………基于X F E M 的平板斜裂纹动态扩展数值模拟彭㊀英㊀杨㊀平㊀柯叶君(2G222)……………………………………沥青混凝土道路温度主动控制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李婷婷㊀刘㊀洋(2G226)………………………………………基于X g b o o s t 算法的共享自行车短时需求预测研究胡郁葱㊀张筑杰㊀王晓晴(2G231)……………………………基于粒度划分的内河集装箱船全航线配载研究徐㊀进㊀张㊀煜㊀李㊀俊(2G236)…………………………………基于不同车轮联轴荷载的横隔板弧形缺口位置受力差异分析何翠颖㊀傅中秋㊀赵嘉玮㊀孔祥明(2G242)………居民定制公交出行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简奕灿㊀张㊀瑾㊀晋㊀松(2G247)……………………………………………矿砂船舱口间甲板结构的横向强度评估潘㊀曼㊀朱㊀凌(2G253)……………………………………………………快速路组合匝道几何设计研究张东明㊀周雪梅(2G258)………………………………………………………………斜流中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研究胡㊀洋㊀胡㊀健㊀刘亚彬(2G262)…………………………………………………一种A U V 发射体发射操纵模型的简化方法张焕清㊀石㊀英㊀牟军敏㊀谢凌云㊀罗佳齐(2G269)………………基于自适应重组遗传算法的动力定位船舶水动力参数辨识蒋㊀帆㊀徐海祥㊀余文瞾㊀李文娟(2G276)…………城市公交空间公平性评估方法研究陆㊀欢㊀戢晓峰㊀陈㊀方㊀李㊀武(2G281)……………………………………聚类算法在船舶能效数据挖掘中的应用高梓博㊀杜太利㊀张㊀勇㊀黄连忠(2G286)………………………………低碳约束下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江雨珊㊀戢晓峰㊀李杰梅(2G291)……………………………………新型高速M 型船强度计算研究周㊀欣㊀徐㊀峰㊀郑绍文(2G296)……………………………………………………基于V S I MM GC K F 的机场场面运动目标跟踪孙寿宇㊀宫淑丽(2G300)………………………………………………基于时间窗与优先级的网络共享停车匹配模型路㊀扬㊀何胜学㊀王冬冬㊀高㊀蕾(2G306)………………………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船舶发电机运行过热故障分析张仲懿㊀姚玉南㊀梁㊀言(2G311)………………………………剪切压实仪压实均匀性研究李伟聪㊀龚侥斌㊀李㊀浩(2G316)………………………………………………………兰渝运输通道内多种运输方式客流分担率研究李文霞㊀张春民㊀李㊀卓㊀李家宝㊀潘㊀帅(2G321)……………钻井船型线优化及月池附加阻力研究张㊀琪㊀陈㊀鸽㊀张利军㊀曹㊀凯㊀段㊀菲(2G327)………………………有机化改性镁铝型L D H s 对S B S 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影响宋㊀伟㊀吴少鹏㊀周震宇㊀李元元㊀李贺川㊀崔树华(2G332)…………………………………………………071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滑行艇静水性能试验研究申云磊㊀高霄鹏㊀罗富强(2G337)…………………………………………………………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施工流动性研究刘㊀克(2G341)……………………………………………………………………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收费通道通过能力仿真王宗保㊀杨家其(2G346)…………………………………………………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出租车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张自荷㊀王㊀振㊀吴㊀瑞(2G351)…………………………………预制拼装桥墩连接构造抗震性能分析樊㊀泽㊀曾明辉㊀胡志坚(2G357)……………………………………………基于折衷规划的客车电池箱结构多工况拓扑优化关俊山㊀杨大鹏㊀张艳兵㊀王进军(2G363)……………………过湿冰水堆积土路基填料掺灰改良试验研究温会军(2G368)…………………………………………………………基于V A P 编程的干线协调下公交优先仿真实现王㊀杉(2G373)……………………………………………………考虑攻击程度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分析冯树民㊀麻海洲㊀吕天玲㊀辛梦薇(3G379)………………………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公共自行车出行影响因素研究刘建荣㊀刘志伟(3G385)…………………………………………基于下肢表面肌电的驾驶员紧急制动行为识别周申培㊀乔丙辰㊀陈㊀云(3G389)…………………………………基于改进C GL o g i t 模型的三峡翻坝运输分担率研究亓强强㊀杨立娟㊀张㊀煜(3G393)……………………………船舶航向模糊控制器优化设计及仿真甘浪雄㊀邓㊀巍㊀周春辉㊀程小东(3G398)…………………………………水上交通事故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王当利㊀王雪佳㊀吕㊀雪㊀杨馨颖(3G404)……………………………春运期间中国航空网络拓扑结构实证分析杨㊀泳㊀徐开俊㊀李珊珊㊀吴佳益(3G410)……………………………土工格栅加筋陡坡路堤在新疆地区的现场试验研究胡幼常㊀毛爱民㊀刘㊀杰㊀陈晓鸣(3G414)…………………考虑出行活动差异的出行时间信息发布陈国俊㊀管㊀鑫㊀江㊀毅㊀李漠雨(3G420)………………………………基于支持向量回归和线性回归的航班延误组合预测王语桐㊀朱金福㊀马思思(3G426)……………………………基于双响应面法的汽车座椅多目标稳健性优化莫易敏㊀高㊀烁㊀吕俊成㊀刘青春㊀叶㊀畅(3G432)……………24脉波移相整流变压器技术研究综述孙玉伟㊀潘天雄㊀严新平㊀袁成清㊀汤旭晶㊀潘鹏程(3G438)……………基于X F E M 的加筋板动态裂纹扩展研究彭㊀英㊀杨㊀平㊀柯叶君㊀姜㊀伟(3G443)………………………………防船撞夹层结构冲击试验研究刘㊀滔㊀张博文㊀许明财㊀潘㊀晋(3G447)…………………………………………高速公路小半径平曲线超高可靠性设计张㊀航㊀张肖磊㊀吕能超(3G452)…………………………………………钢箱梁高度对桥梁颤振稳定性影响数值计算研究詹㊀昊㊀廖海黎(3G457)…………………………………………全柔性沥青路面弯沉验收标准研究李伟聪㊀龚侥斌(3G462)…………………………………………………………微波敏感型沥青再生剂在坑槽修补中的应用李永翔㊀李㊀军㊀于㊀敏㊀李㊀伟(3G467)…………………………永磁同步电机匝间短路对电机性能影响研究刘志勇㊀孙㊀俊㊀高海波㊀盛晨兴㊀徐晓滨(3G470)………………高模量外掺剂改性机理研究黄育华㊀李善强㊀龚侥斌㊀李㊀浩(3G476)……………………………………………铁尾矿砂石骨料沥青混凝土性能研究张宝虎㊀余天航㊀韩先瑞㊀李春明(3G481)…………………………………甲板运输船舱室噪声预报与控制董㊀勇㊀颜㊀名㊀丁许聪㊀樊㊀红(3G486)………………………………………硅藻土对温拌沥青性能影响研究傅海龙(3G491)………………………………………………………………………混合动力商用车48V 动力系统设计及仿真梅㊀鹏㊀张新塘㊀王㊀桀㊀徐㊀达(3G495)…………………………基于路段服务水平约束的路网容量可靠性分析方雅君㊀郑长江㊀马庚华㊀张小丽(3G502)………………………低成本航空公司航线决策影响因素分析孔明星㊀张生润㊀朱金福㊀宿爱静㊀姜思露(3G505)……………………基于点集偏差的船舶交通流不均匀性度量研究胡佑希㊀刘敬贤㊀刘㊀奕㊀李欢欢㊀刘㊀钊(3G511)……………基于行为特征相似度的船舶轨迹聚类方法张春玮㊀马㊀杰㊀牛元淼㊀刘㊀琪(3G517)……………………………基于S VM 的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可靠度研究林友杨㊀王向阳㊀关舒元㊀吴㊀琼(3G522)…………桨G轴系统回转振动参数影响规律研究王睿鑫㊀蒋炎坤㊀田㊀军(3G529)…………………………………………基于C F D 的滑行艇全航速段操纵性能研究谭康力㊀詹成胜㊀詹东东(3G533)……………………………………超大型船舶锚地最佳锚位数分析研究朱成斌㊀江福才㊀马全党㊀杨昆瓒㊀范庆波(3G539)………………………171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9年第43卷总目次基于固定角度模式的推力优化分配朱梦飞㊀徐海祥(3G545)…………………………………………………………基于模糊感知阻抗的交通分配研究虞春滨㊀杜牧青㊀刘海生(3G548)………………………………………………基于F L A C 3D 的高填方涵洞E P S 板减荷效应研究黄笑犬㊀张谢东㊀晓㊀夏㊀刘建平㊀张志华㊀罗吕青(3G554)…………………………………………………基于C N N 神经网络的大型停车库实时优化刘㊀念㊀徐良杰㊀赵㊀玮(3G560)……………………………………黄河砂土嵌入式混凝土锚体锚碇力试验研究徐㊀涛㊀李俊敏㊀裴志勇㊀赵庆亮㊀吴卫国(3G565)………………基于G a r d i n e r 公式改进的船体外板回弹预测方法兰继雷㊀茅云生㊀黄㊀灿㊀郭㊀荣(3G571)…………………基于宏观基本图的路网交通拥堵甄别方法研究马莹莹㊀邹祥莉㊀徐建闽(4G575)…………………………………基于R a s c h 模型的地铁服务质量研究刘建荣㊀周毅镕㊀祝旭乾(4G580)……………………………………………寒地高速公路事故应急交通组织方法研究巴兴强㊀王晓辉㊀荆㊀超(4G585)………………………………………湿陷性黄土的流变本构模型研究欧湘萍㊀闫志濠㊀李㊀塘㊀朱云升㊀吕乃芝㊀郭慧峰㊀鲁㊀聪(4G590)………考虑目的地选择的交通流分配双层规划模型及算法何胜学(4G596)…………………………………………………钢桁架桥疲劳开裂防控方法研究谭金华㊀曾国良㊀马凯龙(4G601)…………………………………………………考虑结构损伤的深水桥墩动水效应等效附加质量研究邓育林㊀汤㊀轲㊀谭金华㊀郭庆康(4G605)………………三峡库区自航船拖带航行实船试验研究徐双喜㊀翟㊀亚㊀唐卫国㊀吴卫国㊀李小龙㊀徐嗣轩(4G611)…………寒区城市轨道交通合理分担率研究冯天军㊀程国柱㊀马俊风(4G617)………………………………………………长江干线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研究刘㊀清㊀朱新建㊀周张颖㊀阳㊀盈(4G622)…………………………突发事件下城市交通影响范围研究马庚华㊀郑长江㊀付文进㊀杨淑茜(4G627)……………………………………基于电子海图的船舶异常行为识别方法研究何㊀帆㊀何正伟㊀杨㊀帆㊀刘力荣(4G631)…………………………空中管型航路研究综述叶博嘉㊀薛奥林㊀田㊀勇㊀万莉莉㊀董云龙(4G637)………………………………………基于限流指数的城市轨道交通常态限流方案评估禹丹丹㊀豆㊀飞㊀芦㊀毅㊀姚向明㊀刘浩然㊀吴㊀倩(4G646)…………………………………………………氢氧燃料电池电极中液态水的脱离时间研究程㊀伟㊀余㊀意㊀涂正凯(4G652)……………………………………基于K r i g i n g 模型和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康俊涛㊀柯志涵㊀胡㊀佳(4G657)……………曲线梁桥预应力筋定位偏差对结构受力影响杨吉新㊀刘㊀畅㊀黎建华(4G662)……………………………………结构应变测试温度应变补偿技术之谬误张开银㊀方来文㊀龚彦峰㊀范智皓(4G667)………………………………基于可接受调整量水平的航班时刻优化研究汪梦蝶㊀胡明华㊀赵㊀征(4G671)……………………………………船舶尾浪中系泊船舶的运动响应研究杨㊀吉㊀周利兰㊀高㊀高(4G676)……………………………………………基于改进渐消记忆滤波的动力定位状态估计蒋㊀帆㊀徐海祥㊀余文瞾㊀冯㊀辉㊀李文娟㊀陈亚豪(4G682)……高黏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分析周庆福㊀刘㊀星㊀汪㊀林㊀罗㊀蓉㊀曾㊀哲(4G687)………………………………变化海况下推力分配多模式自适应切换研究朱梦飞㊀徐海祥㊀余文曌㊀李文娟(4G692)…………………………循环载荷下含裂纹损伤板极限承载力性能研究冯㊀帆㊀杨㊀平㊀胡㊀康㊀彭子牙(4G698)………………………截面尺寸对B 柱抗弯性能影响研究覃炳恒㊀邱贵年㊀韦学军㊀刘昌业(4G703)……………………………………小半径公路短隧道入口段不同车型视觉负荷研究陈㊀云㊀杜志刚㊀焦方通㊀王首硕㊀王㊀朝(4G708)…………基于荟萃分析的出行时间价值计算方法白雪莲㊀羊㊀钊(4G712)……………………………………………………船舶复合储能系统储能单元的建模与仿真分析吴书礼㊀杨祥国㊀孙㊀盼㊀于㊀桐㊀田㊀畾(4G718)……………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不定线公交策略研究韩冬成㊀赵㊀欣㊀李㊀旸(4G723)………………………………………弯道下坡路段单点超速抓拍设置位置模型雷桂荣㊀朱顺应㊀白瑞翔㊀王㊀红(4G730)……………………………基于I A P F 算法的无人艇动态编队自主路径规划刘梦佳㊀冯㊀辉㊀徐海祥(4G735)………………………………汽车液压制动系统需液量特性研究黄世健㊀周㊀维㊀陈祯福㊀裴晓飞㊀冯智勇(4G741)…………………………271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基于变分模态和奇异值分解的柴油机气门间隙故障诊断方法研究高清春㊀胡甫才(4G746)………………………浓硫酸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研究陈志毅㊀魏显权㊀严㊀超(4G752)…………………………………………二维板条梁模型水弹性计算薛继阳㊀熊鳌魁㊀桑腾蛟(4G756)………………………………………………………混合蚁群算法求解带软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李㊀卓㊀李文霞㊀巨玉祥㊀陈晓明㊀何晓平(4G761)……………双胞铝合金管弯曲响应研究邓中杰㊀茅云生㊀袁㊀露㊀周晋阳㊀黄治新(4G767)…………………………………非对称变高度连续钢桁梁桥受力性能研究戴新安㊀郭子会㊀张谢东㊀董宇航(4G774)……………………………某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振动舒适性评价及加固方案研究杨莹莹㊀王㊀骞㊀谭岩斌㊀朱巍志㊀葛浩军(4G779)……基于退火策略混沌遗传算法的桥梁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黄笑犬㊀张谢东㊀邓雅思㊀董宇航(4G784)……………人车交互失衡与交通事故的相关性分析李松龄㊀王佳琪㊀安㊀永㊀冯树民(5G791)………………………………汽车速度和加速度对不同尾气排放的影响分析樊杰玉㊀陆㊀键㊀邢莹莹(5G795)…………………………………基于A B A Q U S 的锈蚀平面钢框架数值模拟方法管昌生㊀胡国平(5G800)…………………………………………基于L C A 的船舶能效模型构建及基线拟合蔡㊀薇㊀万淑乔㊀梅梦磊㊀姜春光(5G805)…………………………基于相关向量机和方向导数的车辆识别方法王㊀畅㊀何爱生㊀山㊀岩㊀宋定波(5G811)…………………………一种求解T S P 的B e a m GP S O 算法宋㊀强(5G816)………………………………………………………………………基于相对熵理论的航路网络鲁棒性研究任广建㊀朱金福㊀卢朝阳(5G820)…………………………………………氯盐侵蚀环境下R C 结构退化的细观模拟方法及其耐久性评估段瑞芳㊀乔星昇㊀白云腾(5G825)………………白车身灵敏度分析及轻量化设计李胜琴㊀刘轩龄㊀冯新园(5G832)…………………………………………………纳米材料对S B S 改性沥青蠕变及抗老化性的影响王㊀鹏㊀刘㊀鹏㊀王㊀健㊀王㊀飞㊀常志慧㊀马川义(5G837)…………………………………………………不利天气对公路交通安全及交通流的影响研究综述杨文臣㊀李㊀立㊀胡澄宇㊀张㊀轮㊀房㊀锐(5G843)………正交加筋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振动响应试验研究杨㊀坤㊀叶开富㊀张㊀玮㊀杜㊀度(5G850)………………………面向个体的分类型公交通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梁㊀泉㊀翁剑成㊀周㊀伟㊀荣㊀建(5G855)………………………船舶无空泡螺旋桨诱导噪声研究现状综述徐㊀野㊀熊㊀鹰㊀黄㊀政(5G860)………………………………………温拌剂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改善研究朱云升㊀袁㊀明㊀刘利军㊀王开凤㊀张继昕(5G872)……………………网格因素及湍流模型对三体船阻力计算影响分析张明霞㊀韩兵兵㊀卢鹏程㊀赵正彬(5G876)……………………激光喷丸强化高强钢Q 345B 残余应力分布特性研究王昭宇㊀甘㊀进㊀汪㊀舟(5G882)……………………………基于L S TM 神经网络的船舶异常行为检测方法杨㊀帆㊀何正伟㊀何㊀帆(5G886)…………………………………循环载荷下裂纹板的极限承载力研究马㊀丽㊀杨㊀平㊀李㊀闯㊀夏㊀添㊀胡㊀康(5G893)………………………江海直达船深浅水绕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张元浩㊀秦江涛㊀李子如㊀贺㊀伟(5G898)…………………………基于图像处理的沥青混合料集料几何特性研究成豪杰㊀吕慧杰㊀罗㊀蓉(5G904)…………………………………基于C N N 的搜救无人艇水面多目标检测实验刘梦佳㊀冯㊀辉㊀徐海祥㊀余文曌㊀李文娟(5G910)……………矩形箱柔性膜组合体透射性能的试验研究王明玉㊀吴静萍㊀关㊀超㊀湛㊀鹏㊀盘㊀俊(5G914)…………………基于K P C A 和深度信念网络的发动机故障检测黄㊀亮㊀刘君强㊀张振良㊀张㊀曦(5G920)………………………基于改进随机集贝叶斯网络的航班运行风险动态分析张㊀曦㊀刘君强㊀张振良㊀黄㊀亮(5G926)………………一种改进型曲面涡产生器在管翅式换热器中的数值研究陈凯伦㊀钱作勤㊀王㊀强(5G930)………………………道砟级配对捣固的效果影响及其参数优化郑㊀瑶㊀董为民㊀周陶勇㊀周海燕(5G937)……………………………三维箱体收敛于二维水动力学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薛继阳㊀熊鳌魁(5G942)………………………………………基于U K F 的无人艇操纵响应模型的参数辨识褚式新㊀茅云生㊀董早鹏㊀杨㊀鑫㊀黄㊀铖(5G947)……………新型考虑短板效应的客船应急疏散路径模型马全党㊀谭恒涛㊀刘㊀森㊀苏㊀昂㊀谢㊀娜(5G951)………………基于E K F 的高速无人艇操纵响应模型参数辨识杨㊀鑫㊀茅云生㊀董早鹏㊀包㊀涛㊀曾小龙㊀黄㊀铖(5G957)…………………………………………………371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9年第43卷总目次深水半潜平台关键节点优化研究吴深毅㊀裴志勇㊀王㊀璞㊀周㊀佳㊀杨㊀钥(5G962)……………………………基于三维时域方法的大型集装箱船系泊载荷分析陈㊀忱㊀时永鹏㊀刘㊀鹏(5G968)………………………………纤维稳定剂在排水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研究王伟平(5G972)……………………………………………………………橡胶沥青存储稳定性衰减规律影响因素研究陈朝辉(5G977)…………………………………………………………全自动化与传统集装箱码头投入产出比较研究叶雅妮㊀丁㊀涛(5G981)……………………………………………基于电子抓拍数据的交通违法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付川云㊀刘㊀华㊀周㊀悦㊀王道莘㊀张㊀伟(6G985)…………高原环境行驶状态安全性评价孙㊀倩㊀郭忠印(6G991)………………………………………………………………基于M E A GB P 的内河 黑点 航道及敏感因子辨识研究刘㊀清㊀董诗瑀㊀王㊀磊(6G997)…………………………限制水域船舶水动力数值计算研究陈明达㊀程细得(6G1001)………………………………………………………带阻流板的高速深V 艇减阻机理研究朱㊀锋㊀陈嘉伟㊀何术龙㊀倪其军(6G1007)………………………………浅水中低速小半径回转船舶水动力数值研究王小龙㊀邹早建㊀夏㊀立㊀刘敬贤(6G1012)………………………绞吸式挖泥船绞刀的流场数值模拟周栋彬㊀熊㊀庭㊀张新卓㊀江㊀攀(6G1017)…………………………………基于G E S T A L T 心理学的开放校园交通稳静化设计方法徐良杰㊀周若男㊀罗浩顺(6G1022)……………………桥梁防船撞夹层板结构形式耐撞性比较研究潘㊀晋㊀李㊀娜㊀方㊀涵㊀黄义飞㊀许明财(6G1027)……………避险车道新型阻尼系统研究王唯一㊀傅㊀磊㊀王㊀翔㊀张绍理㊀解廷利(6G1033)………………………………复杂低空飞行安全态势评估指标研究黄晶晶㊀张洪海㊀祝前进㊀邹依原(6G1038)………………………………沥青G集料剪切力学特性分析董满生㊀孙㊀炜㊀李凌林㊀汪忠明(6G1046)…………………………………………考虑停车收费及供给政策的城市路网容量评估杜牧青㊀刘海生㊀虞春滨(6G1052)………………………………船用中速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特性分析王勤鹏㊀王英杰㊀杨建国㊀辛㊀东㊀余永华(6G1058)……………冷弯U 形组合梁长期受力性能研究刘㊀荣㊀叶恒达㊀刘玉擎㊀王㊀强(6G1064)…………………………………热G水G力作用下混凝土细观X F E M 全耦合建模徐㊀政㊀夏晓舟㊀章㊀青(6G1069)………………………………玄武岩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魏志峰(6G1074)…………………………………………………………B R A 改性沥青高温性能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吴源锋㊀廖㊀军㊀黄晚清㊀冯文凯㊀曹明明(6G1079)……………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受力及参数设计分析黄永忠(6G1085)…………………………………………………………既有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抗剪承载力分析杨怀茂㊀韩兆友㊀刘㊀高㊀章清涛㊀魏㊀琨(6G1089)………………海上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陈兴伟㊀胡甚平㊀方㊀诚(6G1093)…………………………………………过车记录缺失下的瓶颈路段流量分析刘㊀畅㊀朱海峰㊀刘彦斌㊀温熙华㊀韦学武㊀陈鹏飞(6G1098)…………超深水钻井船U 型减摇水舱设计张㊀琪㊀张利军㊀曹㊀凯㊀邢永强㊀万家平(6G1105)…………………………船撞荷载作用下大跨度斜拉桥梁轨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左㊀杨㊀肖㊀祥㊀何雄君(6G1109)………………………改进的A d a B o o s t GS VM 算法用于无人机目标跟踪左奎军㊀李艳军㊀曹愈远㊀王宏宇(6G1113)…………………基于随机森林的船舶碰撞事故缺失数据插补吴㊀郁㊀张金奋㊀范存龙㊀胡卫东(6G1120)………………………穿村镇公路横向干扰关键因素识别赵㊀磊㊀张志清㊀刘㊀豪㊀贺成林(6G1125)…………………………………基于改进谱聚类的终端区航空器飞行轨迹分析李树仁㊀卢朝阳㊀任广建(6G1130)………………………………优化参数的数量对船型优化结果的影响研究钱前进㊀冯佰威㊀常海超㊀蔡寒冰㊀田高辉(6G1135)……………双渠道零售商主导的双回收闭环供应链利益协调杨㊀丹㊀薛立玮(6G1140)………………………………………基于前景理论的船舶航路选择辅助决策模型胡佳颖㊀刘克中㊀杨㊀星㊀陈蜀喆㊀吴晓烈㊀刘炯炯(6G1147)…基于时空解耦的无人艇编队路径跟踪控制廖㊀刚㊀徐海祥㊀余文曌㊀李文娟(6G1152)…………………………灌浆金属波纹管连接预制拼装桥墩有限元计算分析王洁金㊀黄智华㊀付凯敏(6G1159)…………………………自动化集装箱码头A G V 调度研究黄泽乾㊀丁㊀涛㊀王㊀雅(6G1165)………………………………………………471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两种抗车辙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对比分析

两种抗车辙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对比分析
发生在 表面 ,且会 深入 到 中下 面层 ,因此针 对 车
改性外 ,还对 集料 的骨 架 有一 定 的束 缚作 用 。这是
由于在拌和 、摊铺 和压 实 过程 中,改性 剂填 充 到集 料 的空隙 中,冷 却后 的改性 剂 相互 交 织 ,减 少 连通 空 隙的数量 ,阻止 沥青 及 胶浆 的迁 移 ,限制 了矿料
见表 2 。
表 2 抗 车辙 沥青 混合料 A C一 2 0的矿料 级 配 %
了改善 沥青混合 料高 温性能 的效果 。
收 稿 日期 :2 0 1 2—1 2—2 5
作者 简介 :陈宏强 ( 1 9 8 1 一) ,男 ,江苏淮安 人。工程 师 ,主要 从 事公 路 设 计 工 作 。 E — m a i l : m j —d x l w@ 1 6 3 . c o m。
设 备 中传感 器 的精 度限制 ,当动稳定度 大于 6 0 0 0次
后 ,误差较 大 ,因此仅 对动稳 定度小于 6 0 0 0次 的试
过骨架 间隙率 V C A和骨架强度 C B R值 来确 定粗集 料 各级粒径 质量 比例 ,根据骨 架 间隙率 V M A和空 隙率 来 确定细集 料各级粒 径质 量 比例 ,各 混合 料级 配
陈宏强 :两种 抗车辙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对 比分析
・ 8 1・
两 种 抗 车 辙 改 性 沥青 混 合 料 路 用 性 能对 比分 析
陈 宏 强
( 江苏淮安交通勘察设计研究 院有限公司 ,江苏淮安 2 2 3 0 0 1 )

要 :为 比较 不同掺 量、不 同类型抗车辙剂对 沥青混合料 改性 效果的影响 ,分 别对掺 入 P R和
颗粒 的移动 ,增 加 了混 合料 的粘 聚力 ,从 而提 高 了 沥青混 合料抗 车辙 能力 。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是评估沥青混合料在交通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性能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将介绍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的目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的分析以及对道路工程的意义。

一、试验目的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沥青混合料在交通载荷下的疲劳性能,以确定其在实际道路使用中的耐久性和寿命。

通过疲劳试验,可以了解沥青混合料在长期交通荷载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为道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方法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通常采用梁式疲劳试验机进行。

试验时,将沥青混合料制成试件,然后在试验机上施加交通载荷,通过循环加载和卸载的方式模拟实际道路上的交通荷载作用。

在试验过程中,记录试件的应力、应变和循环次数等参数,以评估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

三、试验结果分析通过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得到的试验结果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首先,可以通过绘制应力-循环次数曲线来评估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

曲线的形状和斜率可以反映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

其次,可以计算出试件的疲劳强度和疲劳指数等参数,用于评估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试件的破坏形态和表面裂纹情况,进一步分析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破坏机制。

四、对道路工程的意义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对道路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评估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可以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和配合比,以提高道路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其次,可以根据试验结果对道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减少疲劳损伤和维修成本。

此外,疲劳试验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施工工艺和材料改性方法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为道路工程的技术改进提供参考。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是评估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重要方法。

通过试验可以评估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疲劳强度和疲劳指数等参数,为道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的结果分析可以帮助优化道路结构和材料选择,提高道路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在道路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RCA改性剂对SMA-13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

RCA改性剂对SMA-13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

道i路I工I程0RCA改性剂对SMA- 13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的影响研究张宏敏(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07)摘要:文章为评价复配双改性剂RCA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对RCA-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水稳定性及低温性能进行试验,并与SBS- SMA- 13混合料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RCA改性剂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有一定提升,但在水稳定性及低温性能方面,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处于同一水平。

由于RCA改性剂造价较SBS更低,因此有一定的应用研究价值。

关键词:道路工程;复配双改性剂;RCA- SMA-13;路用性能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DOI:1〇.13282/ki.wccst.202l.01.023文章编号:1673 - 4874(2021 )01 - 0081 - 03〇引言当前我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用沥青多为改性沥青,即在基质沥青中加入改性剂,提升 了沥青在高、低温等方面的性能。

改性沥青的应用在大大改善我国沥青路面使用质量的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沥青路面的设计及施工工艺。

我国路面目前使用的聚合物改性剂主要有SBS、SBR、EVA、PE等,SBS属热塑性橡胶类,SBR属橡胶类,EVA、PE属热塑性树脂类。

而复配双改性剂RCA主要是以天然沥青和纳米高分子材料进行精加工而成。

其中天然沥青性质极其稳定,耐老化性能好,与基质沥青相容性好;而纳米高分子材料的比表面积极大,表面活性更高,使得沥青路面更适用于高温、重载等较为严苛的交通条件。

拌和沥青混合料时,与SBS改性剂直接加入沥青进行“湿拌”不同,RCA改性剂先与集料进行“干拌”,之后再向拌缸中投入沥青。

本文主要研究RCA改性剂对SMA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1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1.1原材料本文试验采用的沥青有两种,70*基质沥青用来和RCA改性剂一同制备沥青混合料,同级配下,用SBS改性沥青制备混合料作为对比研究对象。

论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论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论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摘要:沥青路面因其具有表面平整、噪音低、行车舒适、易于修复等一系列优点,成为当今应用最广的路面之一,同时沥青作为一种感温性材料,夏季高温时易出现高温稳定性不足,产生车辙病害,严重影响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为提高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沥青改性措施,如SBS改性沥青、掺加抗车辙剂、橡胶粉、纤维等改性剂以及改进沥青混合料级配、采用低标号沥青等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技术、成本、工艺等因素,车辙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完全地解决。

本文通过沥青三大指标试验,研究沥青的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三大指标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为保证路面施工质量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沥青;沥青混合料;针入度;延度;软化点一、沥青三大指标概述沥青在混合料结构中起稳定及粘结作用,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及低温抗裂性都有重要影响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矿料级配的贡献率占到60%,沥青结合料则提供40%的抗车辙能力。

尤其是对许多密实型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来说,粗集料是呈悬浮型结构状态,相互嵌挤作用相当有限,沥青结合料的高温劲度就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沥青路面的低温开裂有两种型式:一种是由于气温骤降造成面层温度收缩,在有约束的沥青层内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进沥青混凝土抗拉强度而造成开裂。

另一种形式是温度疲劳裂缝。

温度反复升降导致温度应力疲劳使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变小,又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劲度增高,应力松弛性能降低,故可能在比一次性降温开裂温度高的温度下开裂。

沥青路面的低温收缩裂缝与沥青结合料的低温品质及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收缩性能有关。

由于开裂表现为寒冷季节混合料集料之间的沥青膜拉伸破坏,然后再导致集料的破裂。

因此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主要取决于沥青结合料的低温拉伸变形性能,沥青结合料的性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达到90%。

这时候的混合料非常坚硬,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对抵抗收缩变形导致的开裂无能为力,其贡献率充其量只有10%。

LM-S沥青改性剂提高沥青混合料黏附性能的分子模拟计算及路用性能考察

LM-S沥青改性剂提高沥青混合料黏附性能的分子模拟计算及路用性能考察

2018年第37卷第10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3949·化 工 进展LM-S 沥青改性剂提高沥青混合料黏附性能的分子模拟计算及路用性能考察方伟锋1,沈本贤1,仝玉军1,于小桥2,倪腾亚2,孙辉1(1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上海 200237;2北京紫瑞天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摘要:沥青与石料的黏附性大小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等性质。

通过分子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沥青与石料的黏附作用,计算比较沥青改性前后与石料间的黏附功,并与水煮法沥青黏附性实验结果及沥青混合料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进行比对;同时考察沥青改性剂LM-S 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改进效果。

结果表明,采用LM-S 改性后的沥青-石料体系的界面黏附功比基质沥青-石料体系提高了近26%,因而具有更好的黏附性;沥青混合料实验结果亦表明LM-S 改性剂可显著提高基质沥青和SBS 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低温稳定性能及水稳定性性能,其中动稳定度分别提高了162%和43%。

关键词:分子模拟;沥青改性剂;黏附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中图分类号:TU5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8)10–3949–09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 2017-2430Molecular simulation of LM-S asphalt modifier to improve the adhesion ofasphalt mixture and investigation of road performanceF ANG Weifeng 1, SHEN Benxian 1, TONG Yujun 1, YU Xiaoqiao 2, NI Tengya 2, SUN Hui 1(1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China;2Beijing ZiRuiTianChe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020, China)Abstract: The adhesion of asphalt and aggregate directly affects the strength, stability and durability of asphalt mixture. In this paper, the adhesion between asphalt and aggregate was studied using the molecular simulation. The adhesion work between asphalt and aggregate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s was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asphalt adhesion test and the microscopic morphology of the asphalt mixture. Meanwhile, the effect of the asphalt modifier LM-S on asphalt mixture pavement performanc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work of the LM-S modified asphalt-aggregate system was approximately 26%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trix asphalt-aggregate system. The test results of asphalt mixture also showed that the LM-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 performance, low temperature stability performance and water stability performance of matrix asphalt and SBS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The 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matrix asphalt and SBS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were increased by 162% and 43%, respectively. Key words: molecular simulation; asphalt modifier; adhesion; asphalt mixture; road performance研究沥青和集料界面的黏附性能对道路沥青的评价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RCA高模量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RCA高模量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随着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沥青材料作为最主要的材料之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沥青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因为车辆的作用出现损坏,从而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

因此,改善沥青材料的耐久性和疲劳性,成为公路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性能特点和经济效益,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公路建设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对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的制备和性能特点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是指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对传统沥青进行改性,从而提高其性能特点。

该材料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可以有效减少热胀冷缩等因素对于道路的破坏作用,同时提高其黏性和黏附性。

制备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合适的高分子化合物,并根据其性能特点和使用场合选择合适的添加量。

(2)将选择好的高分子化合物和沥青进行混合,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下充分搅拌,使两者均匀混合。

(3)对混合好的沥青进行加热处理,在较高温度下进行膨胀处理,进一步提高其性能特点。

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的主要性能特点包括:承载能力强、抗水性能强、长期耐用性好等。

其较强的黏附性和黏性,可以有效缓解道路龟裂、损坏等问题。

另外,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使用寿命长,对于减少公路维修成本和维修频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2.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制备和性能特点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混合料是指将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与骨料等混合后,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该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用性,并可根据不同使用场合进行适量的调整。

RCA 高模量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制备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合适的骨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清洗等处理。

(2)将清洗好的骨料和添加好高分子化合物的沥青进行混合。

(3)通过配合不同的添加剂及混合比例等方法,进一步调整混合料的性能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 但 是 目 前 没 有 研 究 显 示 该 改 性 剂 对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疲 劳
疲 劳试 验 方 法有 很 多 , 括 四点弯 曲试验 、 形 悬 臂梁 包 梯
性 能 具 有 积 极 的 影 响 或 是 负 面 的作 用 ,本 文 将 对 这 一 问 题 弯 曲试 验 、 接 拉 伸 试 验 等 。 国 公 路 战 略 研 究 计  ̄ (HRP 间 美 J S ]
高 温性 能 . 很好 的 应用 前景 。 有
睫 墨 墨雹叫 T ei u n eo tr c l d ir n ai ep r r neo s h lmi ueirsac e yd i e h f e c fnef i mo i t u ef ma c f p a x r s e e r d on t n l i aa f o f g e o a t t h b gh
Cnt co ah ey o s ut n eho g 施工机械 &施工建 os ut n ci r&C n r i cnl y r i M n t co T o
界 面 改 性 剂 对 沥 青 混 合 料 疲 劳 性 能 的 影 响
王 绍 怀 邹 桂 莲 赵 彦 东 朱 建 民 , , ,
嘎固●
通 过 四点 弯 曲疲 劳试 验 研 究 了一种 新 型界 面 改性 剂 对沥 青 混合 料 的疲 劳 性 能 的影 响 , 使用 扫 描 电子 显微 镜 等
技 术 手 段 分 析 了 改 性 的 机 理 并 建 立 了 相 应 的 疲 劳 方 程 。 结 果 表 明 : 种 新 型 界 面 改 性 剂 可 提 高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疲 劳 性 能 和 这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 0 0 0 3 (0 8 1 -0 4 - 3 1 0 - 3 X 2 0 )1 0 5 0
中 图分 类号 : 1. 7 U4 621
日韭
疲 劳 性 能 ,并 与 市 场 占 有 量 最 大 的 S S 性 沥 青 混 合 料 进 B 改 行 比 较 。 使 其 具 有 可 比 性 , 验 采 用 相 同 矿 质 集 料 级 配 的 为 试
众 所 周知 , 性 剂能 够 改善 沥青 及 混合 料 的使 用 性 能 。 改
沥 青 混 合 料 。 由 于 改 性 剂 将 影 响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最 佳 沥 青 用
Hale Waihona Puke 目前 改 性 剂 的 种 类 和 品 牌 不 胜 枚 举 , 但 是 质 量 和 性 能 却 良 量 ,而 在 相 应 的 最 佳 沥 青 用 量 的 情 况 下 比 较 各 种 沥 青 混 合 莠 不 齐 。 一 些 外 加 剂 虽 然 可 以 提 高 沥 青 混 合 料 某 方面 的 性 料 的 路 用 性 能 更 与 实 际 工 程 应 用 情 况 相 符 , 因 此 对 相 应 于 能 , 却 以 牺 牲 其 他 方 面 的 性 能 为 代 价 。 国 生 产 的 某 界 面 但 德
h g 一em p a u e p f r nc a d h s g ea o p c s w e 1 ih. t er t r ero ma e, n a r tpr s e ta l .
疆嚣圈围 界面 改性 ; 疲劳 性 能 ; 理 分析 ; 机 电镜 扫描
哺 羽殴雹删 it r c l df ain ft u ef r n e me h ns a a ss ee to co c p c n ig n ef i a a mo ic t ;ai ep r ma c ; c a im n l i; lcrnmir s o e s a nn i o g o y
W A N G Shao— huai 1 ZO U uil G —i ,ZH AO an Yan— dong。 ,ZH U an r i Ji — n a
1华 南 理 工 大 学 道 路 5 . -程 研 究 所 , 东 广 州 51 6 1 广 0 4 2河 北 省 交 通 勘 察 设 计 研 究 院 , 北 石 家 庄 0 0 1 . 河 5 01
1.ns iut I tt e ofRoad Engi neerng,Sout hi ni siy ofTechnol i h C na U ver t ogy,G uangz , hou 510641 ,G u angdong,Chi . na
2H b i o e e C mmu i t nS r e n sg s i t , h i h a g 0 0 1 , b iC ia n c i u v y a d De in I t u e S i z u n 5 0 He e , h n ao n t j a 1
每种 改性 剂掺 量 的 沥青 混合 料 分别 确 定其 最佳 沥 青 用量
改 性 剂 f 号 为 x 是 一 种 可 以 直 接 添 加 到 沥 青 混 合 料 中 的 代 )
新 型 改 性 剂 ,对 沥 青 混 合 料 的 高 温 性 能 与 水 稳 定 性 贡 献 较 疆重疆溺 翻翰 豳
f tgue es ourpoi ai t toff — ntbendi The m echani odii s anal ed ih el t on i oscope sc ng sm of m feri yz w t ec r m cr anni ng and t he ass oci ed f i at atgue equa i i bui . The esul ndi t h he odii ton s l t r t i ca es t at t m fercan i pr m ove he atgue t f i peror anc and f m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