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12章
文学概论课后题参考答案(第四版)1-7章(1)

文学概论课后题参考答案(第四版)1-7章(1)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等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再到文学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作品价值生成再到文学消费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
4(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通过对一切文学现象,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分析、比较、评价,最后达到对它们作出科学的判断。
5(文学史: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总结过去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状况、经验和规律。
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以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文学概论全文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考生们在复习教材时,可以结合试题加以练习,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概念:1.文学风格:就是作品的整体话语特色,它由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话语情境造成,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就是作家作品的风采、格调、气韵等特点。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3.风格外构成: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
其构成的要点包括: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4.风格简分法: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
5.时代风格:又称风格的时代性,指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风格,它是时代精神、审美要求在文学中的表现。
历史上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以及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6.流派风格:指一个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色。
问题: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说作品风格是作家说话办事风格即气质的表现和反映,而不是说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反映。
因为“说什么”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伪,而“怎样说”的形式不可作伪。
不过,也不能说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
事实上,伟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之手。
当然,卑劣的作家永远写不出伟大作品2.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和文学观念1、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2、最初的文学观念: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的形成是在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后的事情。
3、文学观念的多样性:○1广义与狭义之分;○2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文学的理解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解释。
4、艾布拉姆斯研究文学的坐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5、艾布拉姆斯的四类文学观念: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6、中国“感悟说”文学观: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例: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7、“模仿说”的含义(来源、形成):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世界的再造和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8、“实用说”的含义: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的工具,常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
从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这个思想促成了中国“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形成。
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9、“表现说”的含义: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
10、“客观说”的含义: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11、对“什么是文学”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1各种文学观的形成受到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2文学本身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
12、文学观念的共识:审美性13、狭义的文学观——审美的文学观。
审美文学观的出现,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文学概论考题

文学概论考题(总1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文学概论_A一、单选题1.(4分)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A. 康德B. 黑格尔C. 席勒D. 斯宾塞答案A 解析第三节文学作为活动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2.(4分)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A. 文采B. 情感C. 观众D. 文化答案C 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3.(4分)一般说来,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A. 文学积累B. 文学创作C. 文学鉴赏D. 文学批评E.答案B 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4.(4分)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是• A. 物质实践活动• B. 精神活动• C. 物质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 D. 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活动• E.答案B 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5.(4分)“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A. 布洛• B. 英加登• C. 荣格• D. 弗洛伊德• E.答案A 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6.(4分)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A. 小说• B. 诗歌• C. 戏剧• D. 散文• E.答案B 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7.(4分)“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A. 立普斯• B. 克罗齐• C. 弗洛伊德• D. 布洛答案D 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8.(4分)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名言是()所讲.• A. 席勒• B. 莎士比亚• C. 荣格• D. 弗洛伊德答案C 解析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9.(4分)着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 A. 俄国形式主义• B. 新批评• C. 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答案A 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10.(4分)从文学观念上说,“寓教于乐”应该属于• A. “表现”说• B. “实用”说• C. “再现”说• D. “客观”说• E.答案B 解析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11.(4分)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A. 王维• B. 李白• C. 司空图• D. 王昌龄• E.答案D 解析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三节意境12.(4分)“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鲁迅的刚毅辛辣”,实质都是• A. 风格相似性的表现• B. 风格独创性的表现• C. 风格替代性的表现• D. 风格一致性的表现• E.答案B 解析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一节文学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13.(4分)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 A. 抒情性小说• B. 抒情诗• C. 抒情散文• D. 诗歌答案B 解析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14.(4分)席勒将诗区分为• A. 素朴的诗与理想的诗• B. 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C. 古典的诗与感伤的诗• D. 浪漫的诗与象征的诗• E.纠错答案B 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15.(4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知人论世'说是由()提出来的.• A. 严羽• B. 刘勰• C. 孔子• D. 孟子答案D 解析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二、判断1.(4分)形式美是美的一个范畴.答案正确解析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三节形式创造2.(4分)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答案正确解析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二节情感评价3.(4分)口头批评不属于现实化的文学批评答案错误解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4.(4分)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的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答案正确解析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界定5.(4分)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答案正确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6.(4分)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着(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而来的,而且与它们始终不曾完全脱离关系答案正确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7.(4分)文学消费不仅是简单地对其物质载体的使用的有形或无形的享用,更是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的传播、接受和再创造活动答案正确解析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8.(4分)创作中的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形.答案正确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9.(4分)文学批评模式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由特定理论背景产生的批评视角、读解方式和行文风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唯一的方法答案错误解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10.(4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文学概论_A一、单选题1.(4分)着名的“双百”方针是在()年提出来的。
文学概论第十二章

(二)艺术理解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艺术理解:是文学艺术创造的 艺术理解 基础,它往往决定了作品美学 品位的高低雅俗,作品价值意 义的轻重大小。 首先,作家、艺术家在对生活境 况、人事物象作出选择表 现、 价值判断、反思升华,亦即通常 创作论所说的主题开掘时,必须 以理解作为潜在的(或者显性的) 导向 其二,理解能促使作家、艺术家 的审美自意识的形成。 其三,理解能导引作家在创作中 感知与想象的趋向,对作品的情 节结构、谋篇布局等起着规范与 导向的作用。
科学认知:人认识到客观与主观世界的存在, 科学认知 人认识到客观与主观世界的存在, 人认识到客观与主观世界的存在 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 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作出概括 的反映,揭示出其内部联系及本质, 的反映,揭示出其内部联系及本质,这一思 维活动的进程就是理解, 维活动的进程就是理解,即一般意义上的科 学认知。在德国古典哲学中, 学认知。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它又可称之为 知性或知解力。 知性或知解力。
(二)艺术想象的类别
艺术想象的类别: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艺术想象的类别: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由文学语言的激发, 再造想象:是指由文学语言的激发,想象到语词所 指向的表象,并根据语词的描写及延展, 指向的表象,并根据语词的描写及延展,进行表象 的组合, 的组合,在心中产生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 这是作为语言艺术――文学,区别于它种艺术 文学, 程。这是作为语言艺术 文学 门类的最重要的特质。 门类的最重要的特质。 创造想象,是指作家、 创造想象,是指作家、诗人对头脑中原有记忆表象 进行分解组合,加工重构,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进行分解组合,加工重构,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这是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
联想的程序是三种:相似、相近、相反。 相似、相近、相反。 相似 1、相似联想:根据相类似的特征把不同的事物 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 或现象联系起来。 2、相近联想: 事物、现象等由时间、空间上的 相近联想: 相近联想 位置相近,或某种关系上的相近而产生的联想。 3、相反联想:如果说, 相反联想: 相反联想 相似、相近联想的思维 逻辑特点是以同向为主 的话,那么相反联想则 以事物、现象等的性质、 方位、形态上的对立相 悖为其特点。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
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
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
文学概论[完整版]
![文学概论[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9829c781c758f5f61f677f.png)
名词解释1、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3、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4、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7、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8、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达之意作为观念意象。
9、叙事简单的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10、叙述动作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
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
造句表义。典故可分神话典故、历史典故和文学 典故三大类。
BACK
文学理论教程
抒情角色
• 抒情角色是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
感时所处的地位。 • 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作者作为第 一人称出现,作品中的“我”即作者自我;另一 种是作者以代言的第一人称出现,或代人抒情, 或托人抒情;还有一种是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 述事件的过程中抒情。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本章导航
• 第一节 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二、抒情与现实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四、抒情与宣泄 •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二、抒情角色
文学理论教程
抒情
• 抒情,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的概念,有着特殊而丰富 的意义。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抒情(Lyric)这一词 是从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的。 “lyre”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 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 •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在屈 原所作《九章· 惜诵》中有“惜诵以致憨兮,发愤以 抒情”的句子,其中“抒情”意指“表达情思”。
• 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
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 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BACK
文学理论教程
借代与用典
• 借代是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换。或者是
用一物代替另一物,如用“红楼”、“闺阁”、 “玉阶”、“芳尘”等来代写女性;或者用一部 分来代替全体,如“娥眉”、“红裙”等。
文学理论教程
抒情性作品
• 抒情性作品是指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 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此相对的是 叙事性作品。 •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和散文。一般 地说,戏剧文学以叙事为主,但是,中国戏曲 文学却以抒情写意为主要特征。
文学理论教程
抒情与现实
•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并且是一种特殊的 反映方式。 • 抒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 改造。因此,文学抒情一方面受到特定现实生 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却具有较高的 心灵自由度。
• 2.声调与情调——抒情话语的最小声音单位是字音, 字音之间变化而有序的组合形成了和谐的音调。(四 声,平仄,双声,叠韵,声调,格律等) • 3.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 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 整运动形式。
BACK
文学理论教程
景与情的关系
• 1.诗与画——中外文论中均有诗画相通的说法,是 说这两种艺术类型都借助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来抒情 写意,创造意境。但细分起来,诗画是有别的。
的颠倒。在格律诗中,既照顾到格律,又增强 了抒情效果,这是最理想的。 • 当一句诗中并存两种或更多的语法结构时,这 个诗句就有可能被读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读, 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一个诗句包含多重 意义的情况就是歧义。
BACK
文学理论教程
夸张与对比
• 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
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文学理论教程
比喻与象征
• 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
修辞方法。根据喻本与喻体的不同组合方式, 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
•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抒情诗多以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情感,所以,象 征是抒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
BACK
文学理论教程
倒装与歧义
• 倒装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体现为惯常词序
文学理论教程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㈠
• 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 两个基本要素。
• 抒情内容是指本文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
和意义。它往往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 境,既是稍纵即逝的,又是复杂微妙的,不像客 观事物的外在形态或理论思维过程那样可以用语 词加以确切地表述,而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
文学理论教程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 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 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 画面上,形成情声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 所以,三个要素的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 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
文学理论教程
声与情的关系
• 1.诗与乐——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说,诗、舞、乐是 一体的,诗与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另一方面, 抒情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又与音乐有别。
文学理论教程
代言的抒情方式
• 在有些抒情性作品中,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 口吻来抒情。代言的抒情是戏曲歌词的基本抒情方 式,但在诗词中也不少见。 • 还有一种代言的抒情方式是借他人之口来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兵车行》 。 • 代言的抒情方式造成了抒情内涵的双重性:抒情性 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 是内抒情层。
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㈠
• 一般来说,普通的话语系统是一种通讯系统, 它通过意义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例如, “桃花红了”,“我饿了”之类。 • 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突出了直 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 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文学理论教程
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㈡
• 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 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 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例如,“春风又 绿江南岸”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把这种改变了普通话语组合 法则的抒情话语称为“诗家语”。诗家语一方面 使语言的运用更加经济和精炼,另一方面也使话 语形式趋于复杂和陌生化。
复习要点
• [基本概念] 抒情 抒情性作品 抒情话语 抒情角色 抒情话语的修辞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声情并茂 情景交融 节奏 隐喻 象征 • [思考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 功能?试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理论教程
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 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 • 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 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 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文学理论教程
抒情与宣泄
• 在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是“泄”,抒情 也就是情感的宣泄。 • 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首 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 象来表现的。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 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 第一人称的抒情是作者直接表现自己内心生
活的一种抒情方式。在这类抒情性作品中,“我” 就是作者自我,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然而,许多抒情诗虽采用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却不直接倾诉自我的感受,而是借景抒情。中国 古典山水诗大都属于这种情况。例如柳宗元《江 雪》 。
• 2.情景关系——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 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 内涵的画面。 • 3.真与幻——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文学作品 往往通过变形、虚构和象征等手段,真实地反映生 活。
BACK
文学理论教程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 的用语方法。 •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只讨论常见的 几种。 (一)比喻与象征 (二)倒装与歧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文学理论教程
抒情与叙事
•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 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 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 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 别林斯基说:“抒情诗歌主要是主观的、内在的 诗歌,是诗人本人的表现。”而叙事类文学是一 种“客观的、外部的”文学。它的内容主要是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㈡
•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
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 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 程。 •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 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 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 。
文学理论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