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概述概念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它关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当时,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行为,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此下,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弥补了这一不足。

社会心理学从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发展到今天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研究领域1.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社会信息。

其中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和推断等认知过程,以及对社会情境中他人行为的解释。

2.社会情感: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其中包括情感的产生、传播和调节,以及个体情感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3.社会行为: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其中包括社会互动、合作与竞争、群体行为和领导等方面的研究。

4.社会影响:研究其他个体或群体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其中包括社会压力、社会规范、社会支持等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问卷调查、仿真实验等。

其中,实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实验设计可以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应用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社会心理学可以用于解释个体行为和决策,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可以用于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团队合作的效果。

此外,社会心理学在广告、营销、政治和司法等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心理学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研究:关注不同文化、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2.科技应用:研究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对个体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3.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幸福感的协调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人在社会中的思想、行为及其影响的学科。


研究了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包括人际关系、群体与组织、社
会礼仪、文化社会建构和社会心理行为。

社会心理学有着多层面的研究内容:
一、行为学
它探讨人类行为是如何产生发展和维持的。

其中包括情绪和认知处理,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应。

二、社会环境
它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环境如何影响行为。

主要包括社会影响、社会条件、社会角色以及伦理价值观等。

三、社会心理认知
这部分探讨个人是如何理解他所处社会环境的,以及如何对社会信息
进行处理的。

四、社会发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以及如何受到社会的影响的。

五、人际关系
研究的重点是人们与社会环境之间是如何交流的,如何影响彼此的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断绝的过程。

六、社会情感
该研究如何在社会中形成和表达情感,以及情感如何影响行为和其它活动。

七、文化社会性
研究社会中各文化群体是如何形成和维护,以及如何影响和表达其社会性质的。

总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行为及行为影响的学科,其重点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群体与组织、社会礼仪、文化社会建构和社会心理行为等特征在它的研究范围之中。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是一项涵盖行为学、社会环境、社会心理认知、社会发展、人际关系、社会情感、文化社会性
等多方面的复杂科学。

它旨在指导人们去正确的理解自己的社会环境,以帮助人们有效的应对日常的生活挑战,以及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能力
达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奥尔波特: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寻在的影响。

2.T.M.安德烈耶娃: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之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

3.我国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时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4.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性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独立学科,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包括社会动机种类和理论说明,社会动机的外在表现特征、模式等内容。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3.群体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①哲学方法论(1)方法论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②一般方法论③具体的研究方法(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变量、信度和效度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观察法观察法公开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隐蔽参与观察法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验法具体研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方法现场实验法访谈法调查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1.偏向问题:(1)研究者(实验者)的偏向(2)被试者(被试)的偏向2.伦理问题:(1)实验性的欺骗(2)对被试隐私的侵犯(3)被试的痛苦3.遵循原则:(1)必须让被试者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要做些什么。

(2)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在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

(3)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者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对被试者而言的,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

(4)价值中立原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孕育阶段(射虎哲学阶段)→形成阶段(社会经验论阶段)→确立(社会分析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界20~70年代*1908年.英.麦独孤※※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
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社会助长实验

1879年,一个名叫诺尔曼· 特里普诺的美国心理学家 第一次就常识性社会心理学的假设进行了实验。 让10-12岁的孩子单独或成对地卷钓鱼线(但不告 诉他们真实的意图)。结果发现,许多孩子在两个 人一起卷时的确卷的更快。创立了社会心理学的粗 略模式:模拟现实世界情形的实验,要将研究者的 真正目的掩盖起来并对变量进行存在与不存在时造 成的对比研究,这一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导 模式,且社会助长一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四、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三)诱因理论 (四)认知理论 (五)角色理论
克劳兹的故事的解释(克劳兹是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 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他的父母在他十岁时离 婚了,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 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 毒,什么事都干过。去年的12月25 日圣诞夜,他趁着 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 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东西出来。在他刚刚觉得大 功告成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的 面前,皮特喝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 皮特,而是撒腿就跑。皮特鸣枪示警,这时克劳兹也拔 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劳 兹因此得以逃脱。一年后克劳兹在抢动银行时候被警察 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身监禁。对于这 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呢。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表现的学科。

它涵盖从个体行为到团体行为的各种因素,探究人类如何通过社会交互、归属感、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等因素达成合作和互惠,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认同和群体行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是群体行为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通常会在一定的认同感推动下进入相应的群体行为状态,从而产生某些行为模式。

这些行为模式往往是与自我价值、群体标准以及行为目标相协调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群体行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的社会信仰、意识形态在群体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他们能够深入了解群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群体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二、社会影响和如何发生社会影响是指他人、群体或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通常包括了群体压力、社会认同、社会支持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它们都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是社会影响如何发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

通过研究社会影响,人们可以了解到单个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和其他个体的行为产生关联,并添强我们对于人们行为的了解。

三、群体协作和合作群体协作和合作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心理学中最核心的研究方向之一。

群体协作和合作通常涉及到大量的互惠、精神特征、情感等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人们如何进行群体协作、合作,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

通过研究群体协作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人们的感受、思考和意见等方面。

四、社会心理学中的其他研究方向除了上述三个方向,社会心理学科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研究方向。

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对于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这个方向主要关注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身份、自我概念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探索人们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态度、偏见和行为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对人类行为的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探索。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独立发展。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0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逐渐发展为一个更加广泛的领域,开始涉及更多与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相关的议题,如社会动力学、群体心理学和社会认知。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议题包括群体决策、群体行为、社会认同、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索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方法、问卷调查、观察和纵向研究。

实验方法通过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人类行为。

问卷调查则通过向受试者提问来收集数据。

观察方法则通过观察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来研究社会行为。

纵向研究则通过长期跟踪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行为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社会心理学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帮助解释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感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等。

•认知失调理论是指当个体持有矛盾的态度或观点时,会产生一种不适感,进而会努力寻找减轻这种不适感的方式。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时,倾向于使用一些特定的认知策略和处理方式。

•自我感知理论是指个体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外界反馈来认识自己的内在状态和特点。

•社会影响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和观点的影响,并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实践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探究人类是如何被社会因素塑造和影响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等方面,通过实验、调查、观察等方法来探索人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是如何感知和理解社会世界的。

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

社会认知包括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社会知觉的形成和社会判断的偏差等。

例如,人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对后续的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过程,揭示了人们是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和形成态度的。

社会心理学探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情感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态度和情感的塑造作用。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例如信息传递、社会规范和社会认同等。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是如何被他人影响和塑造的。

社会心理学还关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揭示了人们是如何建立亲密关系、解决冲突和维持稳定关系的。

社会心理学还探究了社会心理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社会心理现象是指在社会环境中出现的共同行为、态度和情感。

社会心理现象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能够对个体和群体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群体性偏见、社会归类和社会压力等社会心理现象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都具有显著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为改善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通过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人们是如何被社会因素塑造和影响的。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网上作业(一)
2015、10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自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2、随机分配;
3、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4、首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5、自我实现的预言;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6、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7、图式;指围绕某个中心主题,帮助人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8、偏见;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9、内隐社会认知;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些个体不能回忆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作用,是更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

10、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12、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主要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够处理不同情境问题的乐观信念
13、睡眠者效应;人们忘记信息源比忘记信息的内容更快。

信息源是低可信性时,往往不能使人们在初始阶段恰当地估计信息的内容,但三个星期后,由于信息源本身的影响消失了,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评价有可能上升的现象。

反之亦然。

14、移情;
15、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的现象。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个基本类型?
2、什么是态度的学习理论?
3、什么是认知不协调理论?
4、减少和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5、简要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人们产生更多的助人行为?
6、相应推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共25分)
1.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2、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做论述。

3、学界怎样解释侵犯行为的原因?目前对侵犯的原因的解释主要有那些观点?
社会心理学网上作业(二)
2015、10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信度和效度
2、从众;个体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3、服从;受到他人或者规范的压力,个体发生符合他人的或规范要求的行为叫
做服从。

4、社会助长;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个体的行为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

5、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少(行动动机下降)的现象。

6、社会影响;
7、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8、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9、群体决策
10、自我服务偏见: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11、低球技巧
12、习得性无助:将多系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习得一种自我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因此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

即从自己的行动中习得了无助感。

13、群体极化:群体讨论之后的决策比其成员最初的倾向更为极端的现象
14、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小
15、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挫折—侵犯理论的观点。

2、简述身体语言的特点
3、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哪几种?
4、简要说明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并说明三者的关系。

5、什么是得寸进尺效应和以退为进效应?请举例论述。

6、是什么原因使人们选择合作或是竞争?
三、论述题(共25分)
1、凯利(Kelly)的归因理论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请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例子。

2、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对人际空间需要的理解。

3、什么是自我暴露?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利用它与人发展亲密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