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部编版教学设计
部编六上数学《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六上数学《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 课程信息
- 教材:部编六上数学《盼》
- 课程名称: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 教学时长:待定
2. 教学目标
-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掌握《盼》中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 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合作和推理能力。
3. 教学内容
- 知识点:通过教材内容,教授数学运算、方程式解决和几何等相关知识;
- 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 活动: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讲解、小组合作、个
人练和问题解决。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彼此交流和互助;
- 情景教学:使用真实生活情景和例子,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实
际运用能力;
- 多媒体技术: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图形和计算过程,使研
究更加直观和生动。
5.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持续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和个人练等方式进行评价;
- 即时反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激发他们的研究动力;
- 差异化评价: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
标准。
6. 教学资源准备
- 教材及教具:准备充足的教材和教具,以支持课堂教学的进行;
-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展示图像和视频;
- 研究辅助材料:为学生准备练册、题集等辅助研究材料。
以上是部编六上数学《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的简要介绍。
希望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有趣、互动和有效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课题“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
——《说文解字》盼,美目也。
——《字林》说明这个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
今天我们看看作者要盼望一个什么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
主人公在实现“穿上新雨衣”这一愿望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作者如何表现这样变化呢二)、研读课文1、文章1-2段,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绿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丽、便捷。
2、我初次见到它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戴”“抖抖”“窸窸窣窣”3、这些词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内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变天,我是如何盼望着变天的呢“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是这样想”:体现我内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5、我盼变天,终于变天了,此时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路边的小树忽然莎啦啦地喧闹起来,好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被风吹动的声音,体现起风了,要下雨了。
因此通过此时环境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6、因此当我们理解人物内心时,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语句、描写人物外在表现以及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这三方面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四人为一组,阅读文章的5—21节,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三个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时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语言、肖像(外在表现),体现主人公无法穿上雨衣内心的失望。
(分角色朗读课文)16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
17段: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体现人物兴奋愉快的心理。
部编六上语文《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盼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概括文中事例,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事例环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三)通过同伴交流,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我”的心情变化,体味童年生活的夸姣。
二、教学准备课件,磁性卡片。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村居》)诗人在青山绿水中被风筝带回了如诗如画的童年。
童年生活是夸姣的、纯真的。
它像一条船,装满了玩具,装满了欢乐,也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指望……现在的你在盼什么呢?2.揭题。
大作家铁凝笔下的小主人公蕾蕾,也有着属于她自己的“盼”。
(板书课题)(二)知盼之事1.解“盼”字。
(1)理解本义。
今天,我们的课题就一个字——“盼”。
“盼”这个字我们已经学过,你能组组词吗?(期盼,企盼,盼头,左顾右盼……)“盼”字部首是“目”,表示我们的“眼睛”,“分”表示黑白分明。
“盼”字的本义,就是睁大眼睛看,左看看,右看看。
(2)理解文中义:文中的“盼”指什么。
(指望,急切地希翼)2.知“盼”事。
(1)引导明确中心意思。
文中的蕾蕾在盼什么?(盼穿新雨衣)蕾蕾的这份“盼”也正是课文的中心意思。
(板书:中心意思)(2)默读课文,思量课文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文章空白处。
(3)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选择最优的答案,请学生写在磁性卡片上,并板贴。
3.明确事件与中心意思的关系。
过渡:这些都是在写“盼”吗?我们来看看这些事件是否环绕文章中心意思在写。
(1)交流“试穿新雨衣”。
①重点引导抓住对新雨衣的描写和蕾蕾的动作,体味蕾蕾盼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
②小结。
如此急切地试穿雨衣,看来蕾蕾真的是盼着穿新雨衣了。
(板书从“试穿新雨衣”指向“盼”的箭头)(2)交流“盼变天”。
①请学生解释“盼变天”的意思,明确在文中是指盼雨天。
②引导学生从第三自然段的天气的好、两个“安肃静静”、两个疑问句,感受“我”因盼不到雨天,内心急迫又无奈的心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盼》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盼》教学设计【作业设计】一、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嚷(rǎng)酱油(jiàng)应和(hé)痱子(fèi)B.嘴唇(chún)浸湿(jìn)烤干(kǎo)窸窸窣窣(shuài)C.嘟囔(nāng)甩手(shuǎi)袖筒(xiù)斗篷(péng)D.瓦蓝(wǎ)情况(kuàng)腥味(xīn)喧闹(xuān)二、辨字组词。
袖()筒()篷()锅()抽()桐()蓬()蜗()三、用“然”字组词,填在下列句中的括号里。
1.怎么?雨衣上()还长着两只袖筒。
2.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3.( ),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四、阅读理解。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父亲的期盼(有删改)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到晚,靠着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
记得我上中学的前几天,父亲带我上街。
当路过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看了看我脚上的鞋,说:“这双鞋太旧了,到镇上去上学哪能没有新鞋?爹给你买双新的。
”我说:“爹,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
”但父亲还执意要买。
虽然是最便宜的,但我还是感动得泪水在眼中打转了。
父亲把鞋给了我。
我把它搂在怀里,像搂着宝贝似的。
开学那天,父亲放下手中一大堆要干的活送我上学。
一路上,我沉默不语,父亲则好像很轻松。
我们翻过一座山坡,便来到了学校的门口。
临别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儿啊,到了学校可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你是爹的希望啊!”父亲走了,望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年轻和英俊,但永远消磨不了他对儿子的牵挂和期望!我呆呆地站着,脑海里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苍老而疲惫的脸。
部编六上历史《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六上历史《盼》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盼》这一章节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掌握《盼》中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盼》中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影响。
2. 历史事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及其启示。
三、教学准备1. 《盼》这一章节的教科书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工具和投影仪。
3.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用多媒体工具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授讲解《盼》这一章节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并结合教科书和资料进行详细讲解。
第三步:学生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分发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引导。
第四步: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的讨论成果展示给全班,并进行总结。
教师可以补充和点评。
第五步: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如观看相关历史电影、参观纪念馆等,增加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各小组的讨论成果和展示情况评价。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
3.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评价。
4. 学生的拓展活动参与情况评价。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3.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盼》优质教案+导学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6盼【教学目标】“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板书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2)引导:同学们,“盼”怎么理解?谁能用“盼”组词?你有没有特别盼望做什么事情?(学生交流)2.交流资料,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铁凝,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主要有小说《玫瑰门》《青草垛》《哦,香雪》等。
本文选自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出版于1980年11月。
书中共有12篇短篇小说,有几篇儿童小说,《盼》就是其中一篇。
3.过渡:文中的“我”特别盼望什么呢?铁凝是怎样写“盼”的心理的?【设计意图】谈话激趣,理解题目,初步感受“盼”带给人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流利,不懂的生字词可以画标记,并思考“我”心心念念、盼望着什么。
(2)交流想法:读完课文,说说“我”特别盼望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盼穿新雨衣)(3)认读生字。
引导:看下面的字词,说说自己是否会认、会读、会理解。
【课件出示】嘟囔痱子瞟一眼玛瑙腥味焖米饭窸窸窣窣①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②引导学生猜猜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斗篷情况袖子瓦蓝衣柜预报喧闹遮盖讲座酱油逗引嘴唇楼梯缩手疯狂叫嚷蹦跳③指名认读,互助正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盼》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期盼。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文《盼》的教材。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生字新词的展示等。
角色扮演的道具(如春天的图片、春天的植物模型等)。
创意写作和绘画材料(纸、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情景导入:播放春天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
提问:“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分享对春天的感受,引入课文主题。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检查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3. 整体感知: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15分钟)1. 逐段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每段的意思。
2. 理解重点句子:教师点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景。
四、深入理解(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巡视指导。
2. 展示分享: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3.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期盼。
2. 绘画展示:学生绘制春天的景象,展示他们对春天的理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认“嚷、酱”等15个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等16个词语。
2.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是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写“盼”的心情的。
3. 感受“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以及“盼”的急切心理,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盼”的心情。
(2)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方法。
(3)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语句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模拟下雨的场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我”盼下雨的心情。
2.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分析“我”盼穿上新雨衣的心情时,问学生“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急切盼望穿上新雨衣?”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探讨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
4. 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从读中感悟“我”的心情。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特别盼望的事情呢?(请几位同学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盼》,讲的就是一个小女孩盼望的事情,大家想知道她盼望什么吗?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 出示生字词:(1) 认读生字:袖、篷、缩、疯、瓦、柜、喧、甩、嚷、酱、唇、蹦、梯。
- 教师讲解易错字:“篷”字下面是“逢”,不要写成“缝”;“唇”字的结构要注意。
-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教师正音。
(2) 认读词语:斗篷、情况、袖子、瓦蓝、衣柜、喧闹、甩打、叫嚷、酱油、嘴唇、蹦跳、楼梯。
- 联系课文理解“斗篷”:课文中说“我”有一件新的透明的塑料雨衣,就像斗篷一样。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斗篷的理解。
- 用“喧闹”造句:引导学生理解“喧闹”是指声音大而杂乱的意思,例如“市场里十分喧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盼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部编版教学设计《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
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
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 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 . 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2. 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过程:核心问题 : 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1. 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 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铁凝的图像。
)铁凝: 1957 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0�•2�•0�•2 。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 300 余万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疯甩嚷袖筒斗篷情况瓦蓝酱油腥味嘴唇理直气壮( 1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 2 )学写生字词。
师指导难写的字:嚷篷酱唇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 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4. 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交流。
第一部分( 1—2 自然段):讲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爱不释手。
第二部分( 3 自然段):讲“我”开始盼着雨天,可是一连好多天,天空都是晴朗的。
第三部分( 4—17 自然段):讲一天放学后,果然掉了雨点儿,“我”找了许多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四部分( 18—21 自然段):第二天早晨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四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练习写字,使学生掌握字音字形;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第四步分段并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研读第一部分1. 请同学们朗读 1 、 2 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种雨衣的喜爱?2. 交流。
( 1 )雨衣样子的介绍。
指名朗读: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种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 2 )“我”对雨衣的喜爱。
“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a.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b.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了吗?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紧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师:“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师:“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说明了什么?生:“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小结:这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问题,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总结感悟1. 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五、布置作业1. 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 抄写本课生字词。
板书设计:16 盼铁凝雨衣的样子颜色、样式“我”对雨衣的喜爱动作描写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指名读。
)2.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一)研读第二部分1. 读课文第 3 自然段。
2. 分析第 3 自然段。
( 1 )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
)( 2 )感悟重点句子。
出示: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 ?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在这一自然段,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 内心的情感。
出示: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师: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疑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 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
)( 3 )指名朗读。
3. 师小结。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我”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了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感悟的效果。
(二)研读第三部分师过渡:接下来,课文又通过哪些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1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 4—17 自然段,思考:( 1 )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 2 )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怎样不同的心情?2 .交流。
(1 )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场景的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盼”。
)( 2 )重点句段分析。
A .雨前场景的描写: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多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 1 :“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拟人化的手法,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生: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树的动态,烘托了此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
问题 2 :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 3 :找出这一自然段中动作描写的句子,说说作用是什么?生朗读: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动词: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也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
)师: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
B .人物语言描写:师:指名分角色朗读第 4——17 自然段。
师: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至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的心情。
)C. 雨中场景的描写:指导学生朗读: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这段是对雨中的场景描写,中间同样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 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问题 2 :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体会到了:“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
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D. 雨后场景的描写:指导学生朗读: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
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问题 1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场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出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