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版纳少数民族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简介我州世居民族界定为在州辖区内居住时间为100年左右、有比较集中的聚居地的民族。
经调查,我州世居民族有汉族、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13种,除汉族外,我州有世居少数民族12种。
傣族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以傣泐(汉族称水傣)支系为主,兼有傣讷(旱傣)、傣雅(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
据傣族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部分境外傣族先民不断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并与原先居民逐步融合,成为至今傣族的主体部分。
宗教信仰傣族一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60岁以上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参加每年三个月的“豪沙”(关门节),到佛寺安居,诵经赕佛,直到过世。
在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
在这些地方只有入寺当过和尚,才算有教化。
因此,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
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
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
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
现今,因九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
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周或一个月的假,入寺学习。
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还俗的僧人。
傣族家庭傣族家庭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的母权制小家庭。
由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在西双版纳,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
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风情西双版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多民族和睦共处。
傣、汉、哈尼、彝、拉祜、布朗、基诺、瑶、苗、回、佤、壮、景颇等13个世居民族,世世代代劳作耕耘,生活不断向前延伸。
他们依托勤劳、智慧,在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拓展了色调斑斓的生活空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直到今天还保留着极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为美丽的西双版纳勾勒了七彩绚丽的图景。
西双版纳各民族节日是这个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蕴涵了各民族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是展示民族文化的汇集地、多棱镜和万花筒,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平台。
傣族泼水节中荡漾出的晶莹剔透、幸福吉祥的水花,哈尼族嘎汤帕节跳竹筒舞飞散出的欢乐激情、动人场景,拉祜族拉祜扩节“三跺脚”展现出的豪迈奔放、自由洒脱,布朗族年节热闹富有特色的赶摆场面,基诺族“特懋克”节那震撼山谷的雄壮鼓点,瑶族盘王节时唱盘王歌、跳盘王舞时狂歌劲舞中的挥洒自如,彝族“百诗佳”节活动的欢乐和动人……。
西双版纳各民族风情犹如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彩迷人;犹如一首诗,意境深邃;犹如百年老酒,甘美醇厚,回味无穷。
凤尾竹掩映的傣家竹楼上传来的悠扬赞哈声,赶摆场上小卜哨(少女)舞姿优美的孔雀舞;高山茶地里采茶哈尼族阿布(少女)婉转动人的山歌;各民族各具特色的婚恋习俗;射弩、荡秋千、打陀螺等特色活动呈现的欢快场景;质朴率真、粗旷豪放、热情真诚的待客礼节……平静、祥和、快乐地生活在西双版纳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群众,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多彩的民族服饰】西双版纳的各少数民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得到自然界的慷慨恩惠与有益启示,从而唤起丰富的幻想与惊人的灵感。
他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设计出适合自己生活环境的各种服装。
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族妇女所戴的三角形尖顶帽来自于创世神话史诗。
传说天地混沌之时,水中浮出一头戴白色尖顶帽,身穿素白衣裙的世间万物的创世女神。
于是基诺族奉她为始祖母。
因为基诺族崇拜太阳,所以妇女喜欢在胸前颈上挂块绣有“太阳”花纹的小肚兜。
西双版纳州民中简介

西双版纳州民中简介“西双版纳”系傣语,“西双”即十二,“版纳”意为一个提供封建赋税的行政单位(直译为“十二千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
一、历史沿革西双版纳古称勐泐。
三国、两晋时期及以前属永昌郡管辖。
南北朝时期,西双版纳一带的12个傣族部落“泐西双邦”,奉天朝为“天王”,受到封赏。
公元8—10世纪,勐泐政权属唐代地方政权“南诏”银生节度管辖。
傣历522年(公元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勐泐,属南宋地方政权“大理”管辖。
帕雅真奉天朝为“共主”,接受封建王朝的封号,其后,帕雅真之四子桑凯冷继父位时,受天朝封赐为“勐泐王”。
元灭宋后,在云南设立行省,将云南划分为37路、5府,勐泐一带称为“车里路”。
此后勐泐一带地区开始实行土司制度,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在车里设“车里路军民总管府”,管辖勐泐一带地方。
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改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封召坎勐为宣慰使。
傣历932年(公元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把所管辖地区划分为12个“版纳”,即“西双版纳”(12个版纳之意),这即是西双版纳名称的来由。
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相继建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普洱专区。
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首府设在允景洪,自治区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委托普洱专员公署(1955年后改称思茅专员公署)领导。
1953年5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二次(扩大)会议根据中央及省批复文件,撤消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建制,按照传统习惯,将辖区重新划分为12个版纳及两个民族自治区、一个区和一个生产文化站,即设立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棒、易武12个版纳政府和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归版纳勐海领导)、易武瑶族自治区(归版纳易武领导)、布朗山区(归版纳勐混领导)、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归版纳勐养领导)。
1955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景洪概况

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景洪市地处西双版纳州中部,也是州府所在地。
地理坐标为东经100°25′至101°30′,北纬21°26′至22°35′。
幅员面积6959平方公里,东邻江城县、勐腊县,西接勐海县,北连思茅市,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12.39公里。
景洪市是一个以傣族为主,有汉、哈 _伲、拉祜、布朗、基诺等二十多个民族聚居市,全市辖6乡6镇,83个村委会(办事处),724个自然村,境内还有相当县级农场6个。
全市总人口3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万人,占总人口的74%。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5.85%,劳动者素质低,科技文化落后,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科技含量较低。
2、自然概况景洪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南延尾端,系由澜沧江下游及其支流切割而成的中低山地。
气候属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降雨量为1209.3—1675.5mm。
气温多年平均值为20.2—21.7℃,光照时数为1766—2174小时。
区内有5条江河,径流总量为633.622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3、农业生产概况全市耕地面积48.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9亩,其中水稻20.6亩,旱地27.7,旱地面积中陆稻面积13.5万亩,玉米8.5万亩,黄豆1.5万亩,杂粮0.8万亩。
粮豆总产127254吨,平均单241公斤,其中水稻总产93391吨,平均单产336_公斤;陆稻总产20442吨,平均单产151公斤;玉米总产12975吨,平均单产145公斤;黄豆总产824吨,平均单产61.1公斤;其它杂粮产量622吨,单产74公斤。
全市甘庶面积2.4万亩,总产3.2吨,橡胶面积114.7万亩,茶叶面积12.4万亩,产量269.13吨,水果面积7.7万亩,产量1740.81_吨,南药面积3.6万亩。
景洪市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市,种植业发展如何,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至关重要,为了使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政府把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列为我市重点推广的农业重大科技项目之一。
基诺族

简介
基诺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1979年6月正式确认。
“基诺”为自称,民国之前
汉释其为“攸乐”,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为云南地区特有民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
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
基诺一称来自其主要聚集区“基诺山”,清地理志称此山为
“攸乐山”故清档中多以攸乐人为其称谓。
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
诺族乡,其余分布毗邻地区。
文化
基诺人,多以经营打铁、竹篾编织、纺织、酿酒、木工等为主要劳动,同该地区其它
民族一乐爱歌舞,所以相对多的保留有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
比较广的有两部《玛
黑和玛妞》、《女始祖尧白》均为其的创世神话*(分另为:创人的兄妹成婚,与尧白造
天地,撒茶)。
此外还有:《宝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等。
基诺人
还有丰富的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使用的主要乐器有口弦、毕吐
鲁、洞箫、二胡、七柯(用7个竹筒组成,有7个音阶)、塞吐(大鼓)、硭和钹等。
节庆
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是过年,约在春节前后。
分别有:打铁节,新米节,特懋克节,火把节,成人礼,祭大龙。
服饰饮食
基诺族男女皆自小戴大耳环,耳环眼很大,认为耳环眼的大小,代表着勤劳与否。
基诺族男子的裤子宽大,白色无领外衣;女子挽发高髻,头上戴三角形尖帽,身上背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种图案,外着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
基诺族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纹的布。
日食三餐,主食为大米。
基诺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制作多以煮、包烧、舂为主,而且喜欢
用竹筒和芭蕉叶当锅烧饭菜。
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保护

傣族服饰
傣族佛塔
六国艺术节
傣族泼水节
傣族手工造纸
傣族织锦
三、开发模式以及案例分析
(一)、开发模式
通过不同的功能规划和定位,依托不同投资开发模式,实现村落保护与文化传 承。 1、定位于村落景区,依托旅游行业公司+村民的投资方式,对少数民族村落进 行景观规划和生态维护,大力发展旅游景区以及相关产业。如傣族园、基诺山寨、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等。 2、定位于文化艺术创意项目,依托文化创意专业投资公司+合作社的投资方式, 对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技艺进行开发,以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 展为主要功能,形成产业集群,延伸发展旅游产业、手工业等,用以保持村落保护 和文化传承的完整性,规模化持续性发展。如傣可素艺术空间、曼召造纸合作社等。 3、定位于地方特色村落,依托政府政策扶持和村民自筹的投资方式,建设民 俗新村,以民俗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实现农村多产业融合,展示村落文化或原住 产业,如曼掌文化庄园等。 4、定位于文化旅游城市小镇,依托文化旅游地产企业强大实力的投资方式。 依托商业氛围,以文化演艺、文化传播、商业地产为主要功能,主要以满足当地居 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投资建设文化旅游城市小镇。 如告庄西双景、万 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等。
4、告庄西双景
基本概况: 告庄西双景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江北,毗邻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河流,扼守进 出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咽喉要道,是千万游客到西双版纳的第一站。以重现古时景洪 盛景为蓝本,规划“一江两门九塔十二寨”,融合大金三角、湄公河流域傣泰文化精 华,筑就大金三角旅游环线上首席文旅大城。 业态构成: 汇聚“文化、休闲、度假、体验、娱乐、旅游、商贸、居住”等功能业态于一体 主要特色: 重现景洪古时盛景,一座繁盛的“景洪城中异域之城”。 社会经济效益: 自2012年开业至今,年接待游客量已经突破400万人次,2016年春节期间,日均 游客人数突破10万人次,已成为云南旅游新地标。 成功经验: 告庄西双景的面世,打破了以往旅游业狭隘、僵化的模式,从城市需求出发,以 国际水准,打造最能代言西双版纳资源、文化、价值、未来的产业。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景洪市世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
一、傣族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群。
据傣文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开始迁入景洪地区。
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明确记载。
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白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夷”;清代以来则多称“摆夷”。
在景洪,因居住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某些差异又分别称为“水摆夷”,“旱摆夷”和“花摆夷”。
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为“傣”。
但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傣泐(水傣)、傣讷(旱傣)、和傣雅(花腰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景洪市,傣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景讷乡、普文镇、勐旺乡。
2011年,傣族人口为139799人。
二、哈尼族哈尼族源于古代西北部羌人。
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献记载中。
据考察,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沅江、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地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
内部分为吉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等支系。
景洪哈尼族自称为“阿卡然”,汉族称哈尼族为“阿卡”,傣族称哈尼族为“卡戈”。
1953年7月15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哈尼族自称“雅尼”译为“僾尼”,统称为爱伲族。
国家正式进行民族识别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景哈乡、勐龙镇。
2011年人口为71495人。
三、拉祜族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
战国时期向南迁徒,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
基诺族

基诺族编辑[jīnuòzú]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
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
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
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中文名基诺族外文名The Jino ethnic minority另译攸乐分布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语言基诺语信仰太阳目录1民族概况2服饰3文化艺术4风俗习惯▪饮食▪语言▪食俗▪饮食习惯▪建筑▪婚姻家庭▪生育习俗▪葬俗▪墓地习俗5历史6社会经济▪建国前▪建国后7宗教信仰8节日▪打铁节▪新米节▪特懋克节▪火把节▪成年礼9文化遗产▪生产▪服饰1民族概况编辑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约为25000人。
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普洱茶。
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
无本民族文字。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
1 9 7 9 年6 月经国家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 6 个民族。
基诺乡旧称为基诺山,清代文献写为攸乐山,都是以基诺族自称而得名,足见基诺族是当地的古老居民。
有关基诺族的汉文记载始于18世纪。
基诺山因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
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诺山思通(今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了砖城,驻军500人,欲在这里建立滇南重镇,但时隔6年因瘴气厉害而裁撤,此后只在这里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
一、傣族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群。
据傣文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开始迁入景洪地区。
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明确记载。
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白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夷”;清代以来则多称“摆夷”。
在景洪,因居住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某些差异又分别称为“水摆夷”,“旱摆夷”和“花摆夷”。
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为“傣”。
但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傣泐(水傣)、傣讷(旱傣)、和傣雅(花腰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景洪市,傣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景讷乡、普文镇、勐旺乡。
2011年,傣族人口为139799人。
二、哈尼族
哈尼族源于古代西北部羌人。
早在隋、唐、宋、元、明、清
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献记载中。
据考察,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沅江、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地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
内部分为吉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等支系。
景洪哈尼族自称为“阿卡然”,汉族称哈尼族为“阿卡”,傣族称哈尼族为“卡戈”。
1953年7月15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哈尼族自称“雅尼”译为“僾尼”,统称为爱伲族。
国家正式进行民族识别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景哈乡、勐龙镇。
2011年人口为71495人。
三、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
战国时期向南迁徒,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
公元10世纪以后,拉祜族又继续南迁。
景洪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江县迁入。
拉祜族自称“拉祜”。
他称有“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
关于“拉祜”的称谓记载,始见于《云南通志》卷二十四:“喇乌,临安、景东有之”。
“喇乌”即今“拉祜”,之谐音。
景洪拉祜族自称“拉祜”,傣族称之为“目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勐龙镇、嘎洒镇。
2011年人口为11744人。
四、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族、德昂族有族属渊源关系。
濮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古代分布在怒江中游和澜沧江中下游。
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徒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先居住在今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地区濮人的一部分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其他分散居住在普洱和临沧的部分县。
布朗族先民在汉代以后的史书上曾被称为“濮”、“朴子蛮”、“蒲满”、“蒲人”、“朴子”。
过去,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汉族称“蒲蛮”,傣族称“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定名为布朗族。
五、彝族
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著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
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
先秦至两汉时期,彝族先民被称为“昆明”;两晋时期称为“叟”;唐宋时期称为“乌蛮”;元、明、清时期称“罗罗”或“倮倮”。
西双版纳的彝族自称“腊鲁泼”,他称“香堂”、“本人”、“罗罗”。
在景洪市,彝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嘎洒镇、勐养镇、普文镇、勐龙镇、大渡岗乡、景讷乡。
2011年人口为20497人。
六、基诺族
基诺族是1979年5月31日国务院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
关于基诺族的族源,历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如下两种观点:其一,根据基诺族语言、文化等特征分析,认为基诺族属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迁徒而来;其二,据基诺族创世传说和基诺族送魂路线等口碑,认为基诺族先民发祥于杰卓山(今景洪市基诺山乡洛特老寨)。
汉文献有关基诺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清代,清代称基诺族为“攸乐”、“三撮毛”,傣族称“卡洛”,基诺族自称“基诺”,后统称为基诺族。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养镇、普文镇、大渡岗乡、勐旺也有分布。
2011年人口为22043人。
七、瑶族
瑶族源于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或“玉溪蛮”。
明末清初,瑶族先民由湖南、广西迁入云南,经开化、屏边、普洱、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市勐旺乡和勐腊县边沿一线山区。
瑶族自称和他称较多,自称有“龙门”、“勉”、“寄里门”、“布努、“拉珈”等。
他称有“八排瑶”、“过山瑶”、“盘古瑶”、“顶板瑶”、“蓝定瑶”、“花瑶”、等十余种。
西双版纳的瑶族有自称“龙门”(蓝定瑶)和“勉”(顶板瑶)两个支系,统称为瑶族。
景洪市的瑶族主要居住在勐旺乡。
2001年人口为2664人。
八、壮族
壮族他称“沙人”,壮族自称“养”。
西双版纳境内世居壮族祖先,多从广西经文山、红河、元阳下至江城进入老挝,后又因战乱从老挝迁入勐腊县瑶区乡定居。
景洪市的壮族多为内地支边迁移来的干部、工人、农民及科技人员,为零星散居。
2011年人口为1301人。
九、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西双版纳州回族有回族与回傣之分。
回族、傣语称“帕西”;回傣、傣语称“帕西傣”。
西双版纳境内回族来源,主要是在昆明清明时进入西双版纳经商的大理回族商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姻,落籍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其次是1950年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教、文、卫人员中的回族职工及其后代。
2011年景洪市的回族人口为1910人。
十、苗族
苗族自称“蒙”,其祖先从贵州经云南文山、墨江、思茅至易武,后入勐伴居住一段时间,最后向南迁至尚勇境内定居,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2011年景洪市的苗族人口为5999人。
十一、景颇族
景颇族自称“载佤”。
西双版纳境内世居景颇族是上世纪初从云南省德宏州龙川县经澜沧县迁入勐海县的。
景洪市没有景颇
族村寨,2011年景洪市的景颇族人口为69人。
十二、佤族
佤族自称于古代“濮”人,“濮”、“濮子蛮”中的一支。
佤族自称“佤”或“阿佤”。
1962年,国务院根据人民意愿统一定名为佤族。
西双版纳境内佤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勐遮镇阿佤寨、佤族寨、佤族新寨、勐宋乡回寨、西定乡浓岛老寨、浓岛中寨、浓岛新寨。
2011年景洪市的佤族人口为1668人。
参考资料: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志》
二、《景洪市经济工作手册》(2012年)
景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二0一二年七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