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合集下载

苗 族

苗     族

音乐
• • • 苗族音乐可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苗族声乐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不用器乐 伴奏 。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 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 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带两个年 龄相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 回答:“还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 安排。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 。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 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 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 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婚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 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 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 。 苗族的乐器通常有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 。

建筑
•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 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 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 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 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所以木房、瓦房较多, 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 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 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 • 在黔东南和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 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 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 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其下作猪牛圈,或存放杂物。长柱 的前厅上面,又用穿枋与台上的主房相连,构成主房的一部分。台上 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 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

边缘的力量_当代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述

边缘的力量_当代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述
在诗歌创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潘俊龄(苗族)、弋良 俊(布依族)、汛河(布依族)、杨再宏(侗族)、吴琪拉达 (彝族),新时期的禄琴(彝族)、田小川(彝族)、彭世庄(苗 族)、龙治水(苗族)、杨朝东(苗族)、马仲星(苗族)、 王泽洲(布依族)、罗莲(布依族)、张顺琼(布依族)、杨启刚 (布依族)、龙超云(侗族)、罗中玺(侗族)、喻子涵(土 家族)、安斯寿(土家族)、石尚竹(水族)、马家华(回 族)、谭文长(仡佬族)以及新生一代的赵卫峰(白族)、 黑黑(白族)、西楚(苗族)、谯达摩(土家族)、马仲星 (苗族)、末未(苗族)、非飞马(土家族)、朵孩(土家 族)、徐必常(土家族)、弦河(仡佬族)等诗人创作了大 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诗歌,出版了上百本诗集。其 中,汛河的诗歌《百岁老人》、潘俊龄的诗歌《苗家董存瑞 之歌》荣获第一届“骏马奖”,张顺琼的诗歌《绿梦》获得 第四届“骏马奖”,喻子涵创作的散文诗集《孤独的太阳》 荣获第五届“骏马奖”,禄琴的诗集《面向阳光》、罗莲的 诗集《另一种禅悟》荣获第六届“骏马奖”。
此外,2010年,贵州少数民族作家龙志毅、伍略、苏 晓星、滕树嵩、潘俊龄、弋良俊、汛河、石定、禄琴、罗 莲、杨启刚、完班代摆、潘国会、孟学祥、杨打铁、赵朝 龙、郑吉平、任菊生、罗国凡等23人的作品分别入选《新中 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6卷20册)各卷本, 集中代表了贵州老中青少数民族作家阵容。2011年,贵州的 伍略、罗吉万、肖勤、任菊生、禄琴、杨启刚、石尚竹、完 班代摆、王华9位老中青三代少数民族作家、诗人的作品入 选《〈民族文学〉30周年精品选》丛书。同一年,王华、 梦亦非、肖勤、杨启刚、徐必常、末未、陈德根、屯牛、弦 河、非飞马、杨代富、伍秋明、罗漠、杨村、李天斌、向笔 群16位新一代少数民族诗人、作家、评论家入选《少数民族 文学2011年度选》丛书。今年,谭良洲(侗族)的长篇小说 《歌师》、潘国会(水族)的长篇小说《乡间往事》、王华 (仡佬族)的长篇小说《家园》、丰非(布依族)的长篇小 说《山水情韵》、袁仁琮(侗族)的长篇小说《庄周》、石 玉锡(侗族)的长篇小说《竹影》、赵朝龙(苗族)的中短 篇小说《赵朝龙小说选》、韦昌国(布依族)的中短篇小说 《城市灯光》、郑吉平(白族)的中短篇小说《最后一块 田》、肖勤(仡佬族)的中短篇小说《丹砂》、徐必常(土 家族)的诗集《朴素的吟唱》、魏荣钊(土家族)的散文 集《遭遇北盘江》、安元奎(土家族)的散文《远山的歌 谣》、杨曦(侗族)的散文集《寻找侗族大歌》等作品还入 围第十届“骏马奖”评选名单,年内将角逐出最终获奖名 单,相信贵州少数民族作家又将有新的斩获。

关于瑶族文化的资料 -回复

关于瑶族文化的资料 -回复

关于瑶族文化的资料-回复题目:探寻瑶族文化: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文化遗产摘要: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广东、云南等地区。

本文从民族简介、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全面探寻瑶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并深入分析其对瑶族人民身份认同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部分:民族简介1. 瑶族的来源和分布:瑶族的历史渊源和分布范围。

2. 瑶族人口和语言:瑶族的人口统计和使用的语言。

第二部分:风土人情1. 居住地环境:瑶族地域特点和区域分布。

2. 传统村落和建筑:瑶族村落的特点和建筑风格。

3. 衣着特色:瑶族人民常见的服饰和饰品。

4. 饮食习惯:瑶族人的饮食文化独特之处。

第三部分:传统习俗1. 祭祀仪式:瑶族人民重要的祭祀活动和仪式。

2. 婚俗和婚礼仪式:瑶族人婚姻制度和婚俗仪式。

3. 舞蹈和音乐:瑶族人民的舞蹈和音乐表演。

第四部分:文化遗产1. 传统手工艺品:瑶族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性作品。

2. 口头传统:瑶族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歌谣。

3. 传统医药:瑶族的传统医药知识和治疗方法。

4. 文学和书法艺术:瑶族的文学作品和书法艺术发展。

最后一部分:瑶族文化对瑶族人民的影响1. 身份认同:瑶族人民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同感。

2. 社会生活:瑶族文化对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

3. 文化传承:瑶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

结论:通过认真研究瑶族文化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并加强对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多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总结精选(1):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

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

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年节食俗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

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民族禁忌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

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

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

布依族送礼务必送双数。

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

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

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种解释是狗以前救过其祖先,另一种解释是人类以前并无稻谷,是狗从天神的晒谷场带回稻谷给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为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水稻民族”。

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因为相传布依族最早的母亲是龙王的女儿——一条神鱼。

婚俗婚姻实行自主婚。

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

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

一年级 56个民族资料

一年级 56个民族资料

一年级 56个民族资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目前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我国的民族资料。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

汉族的语言是汉语,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被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他们的传统饮食有饺子、汤圆、月饼等。

壮族是我国第一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语言是壮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舞蹈。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壮年节、火把节等。

他们喜欢吃米粉、酸汤鱼等特色食物。

满族是我国的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满族的语言是满语,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清明节、端午节等。

他们喜欢吃糖葫芦、锅包肉等美食。

藏族是我国的第三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藏族的语言是藏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藏历新年、雪顿节等。

他们喜欢喝酥油茶、吃青稞等食物。

维吾尔族是我国的第四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的语言是维吾尔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牛羊节等。

他们喜欢吃馕、羊肉串等美食。

苗族是我国的第五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苗族的语言是苗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民间艺术。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船节等。

他们喜欢吃酸汤鱼、酸辣粉等特色食物。

彝族是我国的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

彝族的语言是彝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歌舞。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盘山节等。

他们喜欢吃酸奶、过桥米线等美食。

布依族是我国的第七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布依族的语言是布依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建筑和手工艺品。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船节等。

他们喜欢吃酸汤鱼、酸辣粉等特色食物。

朝鲜族是我国的第八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等地。

朝鲜族的语言是朝鲜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色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色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色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拥有独特而绚丽的服饰文化。

这些服饰不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民族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生动体现。

苗族服饰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刺绣而闻名。

苗族女性的盛装通常包括头饰、上衣、裙子、腰带和配饰等部分。

头饰往往高大华丽,有的形如牛角,有的饰以银花。

上衣多为短衣或披肩,绣满了各种图案,如龙凤、花鸟、蝴蝶等,色彩鲜艳夺目。

裙子则有长裙和短裙之分,长裙多为百褶裙,裙摆宽大,绣有精美的花纹;短裙则更加灵动活泼,展现出苗族女子的青春活力。

腰带也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彩色丝线编织而成,上面还会缀有银饰。

配饰方面,苗族女子喜欢佩戴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这些银饰不仅美观,还具有辟邪和象征吉祥的意义。

侗族的服饰同样别具一格。

侗族女性的服装多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显得端庄素雅。

上衣为对襟式,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花纹。

裙子为宽松的长裙,通常以侗布制成,裙摆处绣有彩色的条纹。

侗族女子的头饰也很有特色,通常会用彩色的丝线将头发盘起,再插上银簪和鲜花。

侗族男子则多穿对襟短衣和长裤,腰间系着布带。

在重要的节日和场合,他们也会戴上银质的项圈和手镯,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布依族的服饰则体现了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

布依族女性的服装多为大襟短衣和长裤,衣服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以花卉和几何图形为主。

她们还会佩戴头帕,头帕上绣有各种花纹,并用银质的发簪固定。

布依族男子的服装相对简洁,多为对襟短衣和长裤,腰间系着腰带。

水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马尾绣而备受瞩目。

水族女子的上衣多为对襟式,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图案,衣摆处还会缀有流苏。

裙子为长裙,以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上面绣有各种水族特有的图案,如鱼、虾、水波纹等。

水族女子的头饰也很有特点,通常会用银质的头饰和鲜花进行装饰。

彝族的服饰则充满了豪放和热情。

彝族女子的服装多为右衽大襟衣,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花纹,衣摆处还会缀有流苏。

彝族介绍

彝族介绍

宗教信仰
•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 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 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 魂的信仰。
婚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
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 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 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 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 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 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 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 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 云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复杂,音乐也各有特色。流 传在红河地区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 五山腔和四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大型 多段套曲,多为男女在“吃火草烟”这类交际习 俗活动中演唱。它的歌词用汉语,篇幅长大、结 构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在我国民歌中亦非常罕 见。其中,历史源远流长、旋律优美动听、演唱 别具一格的海菜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于2006年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饮食习惯
•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 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 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 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 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 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 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 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 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民族历史
•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同缅族)与哈尼族、傈僳族、 拉祜族等皆源于古彝族。 •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参见 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汉族文献:《路史》卷二注引《通 历》:“地皇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学者易谋远《彝族古 宇宙论与历法研究》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所编 《赊豆榷濮、叙祖白》(第87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云:“彝 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一年十二 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白天与黑夜,从此对半 分。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冬。一年为四季,四季都分 明。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都出地皇时。”可见,彝族传说指名 道姓地提到了汉族传说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口同 声地说“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巧合”来解释, 只能解释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经有了。 那么根据《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于4500年前。民族并不是 一开始就有的,例如回族,是由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和中国女子通婚 后形成的,形成时代较晚。又比如汉族,是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上融 合多个民族以后,在汉代的时候成形的。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区,地形 闭塞,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汉族少多了,相信她是一个血脉相对单 纯的民族。能够在4500年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应该是中国最古老 的民族之一。

少数民族介绍

少数民族介绍

少数民族介绍傣族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新平、元江、景谷、金平、双江等县,在保山、镇沅、澜沧、元阳、弥勒、马关等地也有傣族民众散居。

另外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新安乡也是傣族聚居地。

一部分南下到越南、缅甸与老挝北部。

按照地区和文化的不同,有各自的称呼,可以划分为30多个群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人口普查,傣族人口有1,159,231人,内地31个省份均有分布,列第19大民族。

因他们需要暖湿气候种植水稻,其聚居地位于海拔二千米以下,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的河谷平原。

景颇族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119209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在中国景颇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

阿昌族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9555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他们聚居在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纳西族纳西族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原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边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其余省市区均有散居,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部分散居在昆明、丽江、保山、怒江等地。

此外,贵州省的毕节、湖南省的湘西、四川省的西昌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

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

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

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

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

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

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贵州羌族有0.14万人,主要聚居在铜仁地区石阡县、江口县。

贵州瑶族有4.44万人,主要聚居在黔南自治州荔波县,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丹寨县、榕江县,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

贵州蒙古族有4.75万人,现主要聚居在毕节地区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铜仁地区石阡县。

贵州壮族5.21万人,大约在明清时期先后来自邻近的桂北各县,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黔南自治州独山荔波县。

贵州满族有2.19万人,主要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三个县的结合部。

贵州白族有18.74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大方县、威宁自治县、毕节市、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六盘水市盘县。

贵州仫佬族有2.84万人,占全国仫佬族总人口的13.69%,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黔南自治州福泉市、都匀市、瓮安县。

贵州水族人口有36.97万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0.08%,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

贵州苗族有430万人,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毕节、铜仁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郊区。

贵州布依族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4.17%,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的镇宁、关岭的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贵阳市苗族: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

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

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

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

苗族服饰差异较大。

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

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

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

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

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布依族: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市、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

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河谷坝区土地肥沃、水源便利,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

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

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

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花棍舞、织布舞、响篙舞等。

戏剧有花灯戏和地戏。

乐器有铜鼓、铜锣、皮鼓、唢呐、芦笙、姊妹箫等。

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

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

男性老年人多穿长衫。

婚姻实行自主婚。

工艺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陶器、雕刻等。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信仰多种神灵,崇拜祖先。

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布依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糍粑、圆糖粑、耳块粑、盐酸菜、狗肉、八块鸡、糯米酒等。

居住:布依族自古以来,多选择溪河两岸、坝子旁边居住。

由于低地潮湿,故民居均为“干栏”式建筑。

主要形式有吊脚楼、石板房。

婚姻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后再经媒妁提亲,表面上是媒人说合,实际上是自由恋爱,而且保持了传统礼仪。

丧葬:布依族认为一个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部分。

布依族的墓葬,主要有“木棺葬”、“石棺葬”、“瓮棺葬”三种。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侗族: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由百越西瓯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一带。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

侗族无文字,通用汉文,1949年后创立了拉丁字母拼音的侗文。

现在还是多以汉语为交际工具。

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溪流上建有桥梁,以“风雨桥”(花桥)最为出色。

村寨建有宝塔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建筑。

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

侗族的住房一般是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

居住在平坝的人多住楼下,牲畜另圈。

侗族的服饰男女有别。

男装和汉装无异,妇女也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异。

农村里,妇女穿青色百褶裙;打绑腿,有的地方穿长裤,束围腰,系飘带。

足穿云钩鞋。

冬青穿右衽无领衣,夏秋改着开襟衣,衬胸襟。

头盘髻,包青布大包头,喜银器。

侗族崇拜祖先,供奉“祖母”“萨岁”女神。

主要节日有过侗年、吃新节等。

彝族: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是古羌人的分支。

贵州的彝族人口约707,400余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及六盘水等县市。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在历史起过重要作用。

彝族多住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或山间的小盆地中,村落较分散,住宅形式与汉族相同。

彝族服饰,男子穿黑色窄袖斜襟上衣和多褶阔脚长裤。

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用围腰和腰带。

彝族信鬼神,崇拜祖先。

主要节日有火把节、丰收节、祭山节等。

土家族: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湘西及贵州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并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生活。

贵州的土家族分布在印江和沿河两县。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多数讲汉语。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

每个自然村寨多为同姓同宗,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房子。

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楼房,式样不一。

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有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衣长而肥,袖大而短,无领,身着围腰,裤脚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头帕,戴银饰。

男子穿领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欢对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裤子,白布裤腰,裤脚短,头包白帕或花帕。

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

主要节日有过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阳等。

仡佬族: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数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

人口约5万多人,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

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的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主要节日有春节、吃新节、清明节、中秋节、六月六等。

其余瑶族、回族、壮族等在贵州居住地都很分散。

瑶族散居在黔南的荔波、独山和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

回族在贵州则集中在威宁一带。

壮族主要散居在贵州与广西接壤处。

水族:水族族源与布依族、侗族相同,都是古越人的分支,和侗族一道几经迁徙,现居黔、湘、桂边境一带,在贵州主要生活在苗岭以南、都柳江游,人口有322,000余人。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市。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列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有一种古老的文字,叫“水书”。

为鬼师占卜之用,老百姓不认识,也不使用。

“水书”的单字仅有一百多个,系表达五行生克、生死吉凶、八卦、二十八宿和天干地支之类。

水族普遍通用汉文。

饮食以大米为主,喜吃糯米、包谷、麦类、薯类等次之。

副食喜欢吃酸辣、酸菜、酸鱼、辣椒等,尤喜食鱼。

爱饮酒,白酒,米酒,甜酒等都饮,有“无酒不成席”的习惯。

水族的服饰,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青、蓝色服装。

妇女穿无领对襟半长衫,身大袖宽,下穿长裤,系青布围腰,托肩和裤腿均镶有花边,穿翘鼻子绣花鞋。

节日佩带耳环、项圈、手镯等。

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在头上,侧面插一把梳子。

男子包头,服装和汉族相似。

水族多聚族而居,同村寨的成员大多有血缘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