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射频收发信机指标分解
5G通信系统基站参数指标

5G通信系统基站参数指标CMCC(中国移动)的5G商⽤⽹络采⽤3GPP 5G NR R15及随后的标准。
本⽂将⾯向基站原型机,对相应的关键系统参数、性能要求、功能要求以及硬件需求等信息进⾏说明。
基站CMCC对3.5GHz下的Poc系统性能和产品⽅案进⾏了定义。
⽬前的阶段只考虑eMBB宏蜂窝场景,未来还会考虑其他基站类型和场景,如⼩基站等。
1 系统关键特性1)⼯作频段:3.4-3.6GHz;2)系统带宽:>= 100MHz;3)下⾏单⽤户峰值谱频率:30bps/Hz;4)上⾏单⽤户峰值谱效率:15bps/Hz;5)下⾏单⽤户MIMO流数:8;6)上⾏单⽤户MIMO流数:4;7)下⾏MU-MIMO流数:⼤于等于16流;8)上⾏MU-MIMO流数:⼤于等于8流;9)⽤户峰值数据速率:10)⼩区峰值数值速率:11)⼩区平均数据速率:12)⼩区边缘⽤户速率13)切换性能:⽀持NR系统内⽆损切换,切换数据⾯中断时延为0ms;14)控制⾯时延:从常规的空闲态,⽐如3GPP⽬前正在讨论的idle或者inactive状态,到发送第⼀个应⽤层的数据包的链路建⽴时延。
要求<=20ms;15)⽤户⾯时延:在⽆线空⼝上⾏/下⾏⽅向,从空⼝协议栈层2/3 SDU⼊⼝点到对端协议栈层2/3 SDU出⼝点,成功传输⼀个应⽤包/消息所⽤的时延。
eMBB上下⾏均<=4ms;16)往返时延:从⼀个UE发出的数据经过空⼝到基站的S1⼝,在S1⼝直接环回再经过⼀次空⼝到UE所⽤的时间。
要求<=10ms;17)移动性:UE⽀持最⾼500km/h的移动速度。
2 RAN架构5G RAN应当⽀持独⽴NR部署,NR gNB可以独⽴⼯作,且和5GC(5G核⼼⽹)之间有连接,⽀持全部控制⾯特性。
LTE和NR之间的交互连通可以通过5GC内部实现,或由EPC与5GC之间的接⼝来进⾏,这取决与LTE eNB是否连接到5GC。
5G独⽴部署时,gNB的逻辑体系采⽤CU-DU分离模式。
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

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移动通信基站是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设备之一,它承担着信号的传输、接收和转换等功能。
下面将介绍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
⒈主控设备:主控设备是移动通信基站的核心部分,负责管理基站的运行和维护。
主控设备通常包括:●基站控制器(BSC):负责无线信号的调度和资源管理,控制终端的接入和切换。
●通信控制器(MC):负责接收和发送信令,实现与核心网的交互。
●传输控制器(TC):负责与传输网的接口,实现信号的传输和转换。
⒉无线设备:无线设备是移动通信基站的无线传输部分,负责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
无线设备通常包括:●天线系统:用于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或将电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
●射频单元(RFU):负责接收天线发送的无线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
●收发信机(TRX):负责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完成信号的接收和发送。
⒊电源设备:电源设备为移动通信基站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电源设备通常包括:●UPS(不间断电源):在电力故障或断电时提供临时电力供应,确保基站正常工作。
●蓄电池:用于储存电能,在断电时提供电力供应。
●发电机:在长时间断电情况下,为基站提供临时电力供应。
⒋辅助设备:辅助设备是为了保证基站的正常运行而提供的各种支持设备。
辅助设备通常包括:●温控设备:用于控制基站内部的温度,保持设备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
●防雷设备:用于防止雷击,保护基站设备的安全运行。
●监控设备:用于监控基站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本文档涉及附件:⒈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图示⒉移动通信基站的技术规范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电信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法,是规范电信行业运营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⒉无线电管理局:是国家信息产业部直属事业单位,负责管理和监督无线电频率的分配和使用。
基站射频收发信机指标分解

美信Maxim技术文档《基站收发信机设计》,以WCDMA为例进行讲解基站收发信机射频前端指标分解和设计。
虽然文档以WCDMA为例进行讲解,但宽带收发信机射频前端原理基本一致,因此适用于LTE等其他制式的设计。
以下为学习笔记和总结。
1.接收机接收机主要射频指标包括Reference Sensitivity Level,Adjacent Channel Selectivity(ACS),Blocking(In-Band和Out-of-Band),Receiver Inter-modulation。
其中带内blocking指标和ACS 分析类似,考量的都是工作带内信道外干扰信号对接收机影响的分析,因此Bolcking指标支队Out-of-band指标进行了讲解和说明。
1.1Reference Sensitivity Level接收机的最小可接收电平(接收机灵敏度)= -174dBm/Hz + 10logBW + NF + Eb/N01.Eb/No由基带解调能力决定,与射频前端无关;2.BW由无线系统协议标准定义;3.-174dBm/Hz及总的热噪声;因此针对某一无线系统设计,灵敏度指标的分解即根据协议灵敏度指标要求来设计接收机的噪声系数(Noise Figure)要求,以保证满足灵敏度指标允许的最大输入噪声(总噪声,包括输入热燥和引入的系统噪声)上图说明如下:Step1:系统要求灵敏度指标为-121dBm/3.84MHz;Step2:Eb/No = 5dB ——不考虑编码增益允许的总输入噪声=-121dBm – 5dB = -126dBm Step3:12.2Kbps数据速率到3.84Mcps码片速率的扩频增益为:10*log(3.84M/12.2K) ≈25dB,考虑扩频增益后总的输入噪声要求为-101dBm;Step4:3.84MHz带内总的热噪声= -174dBm + 10log3.86MHz/1Hz = -108.1dBm所以为满足灵敏度指标要求,系统接收机连续噪声系数需要≤-101dBm+108.1dBm=7.1dB接收机的其他指标都是基于灵敏度指标满足设计要求为前提。
GSM射频指标详解

1 射频(RF)指标的定义和要求1.1 接收灵敏度(Rx sensitivity)(1)定义接收灵敏度是指收信机在满足一定的误码率性能条件下收信机输入端需输入的最小信号电平。
衡量收信机误码性能主要有帧删除率(FER)、残余误比特率(RBER)和误比特率(BER)三个参数。
这里只介绍用残余误比特率(RBER)来测量接收灵敏度。
残余误比特率(RBER)的定义为接收到的错误比特与所有发送的的数据比特之比。
(2)技术要求●对于GSM900MHz频段接收灵敏度要求:当RF输入电平为一102dBm时,RBER不超过2%。
测量时可测试实际灵敏度指标。
根据多款移动电话的测试结果来看:当RBER=2%时,若RF输入电平为-l09一l07dBm,则接收灵敏度为优;若RF输入电平为-l07一l05dBm,则接收灵敏度为良好;若RF输入电平为-105一l02dBm,则接收灵敏度为一般;若RF输入电平>-l02dBm,则接收灵敏度为不合格。
●对于DCSl800MHz频段接收灵敏度要求:当RF输入电平为-l00dBm,RBER不超过2%。
测量时可测试实际灵敏度指标。
根据多款移动电话的测试结果来看:当RBER=2%时,若RF输入电平为一l08一-105dBm,则接收灵敏度为优;若RF输入电平为一105-- -l03dBm,则接收灵敏度为良好;若RF输入电平为-l03一-100dBm,则接收灵敏度为一般;若RF 输入电平为>-l00 dB mm,则接收灵敏度为不合格。
1.2频率误差Fe、相位误差峰值Pepeak、相位误差有效值PeRMS(1)定义测量发射信号的频率和相位误差是检验发信机调制信号的质量。
GSM调制方案是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归一化带宽为BT=0.3。
发射信号的相位误差定义为:发信机发射信号的相位与理论上最好信号的相位之差。
理论上的相位轨迹可根据一个己知的伪随机比特流通过GMSK脉冲成形滤波器得到。
频率误差定义为考虑了调制和相位误差的影响以后,发射信号的频率与该绝对射频频道号(ARFCH)对应的标称频率之间的差。
GSM手机射频射频收、发机介绍讲解

• 手机射频单元包括以下部分:
1.收发信单元
2.功率放大单元
3.开关单元
4.天线单元
手机射频系统模块示意图(以常用AD6548为例)
收发信单元是手机射频的核心处理单元,包括收信单元和发信单元。
收信单元完成对接收信号的放大、滤波和下变频最终输出基带信号。
发信单元完成对基带信号的上变频、滤波、放大。
在手机接收机电路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的功能电路,组合而成。 接收天线(ANT):作用是将高频电磁波转化为高频信号电流。
双工滤波器:作用是将接收射频信号与发射射频信号分离,以防止强的发射信号对接收机造成 影响。双工滤波器包含一个接收滤波器和一个发射滤波器,它们都是带通射频滤波器。
天线开关:作用同双工滤波器,由于GSM手机使用了TDMA技术,接收机与发射机间歇工作, 天线开关在逻辑电路的控制下,在适当的时隙内接向接收机或发射机通道。
PA的作用是将Transceiver调制好的信号加大功率发射出去。 SAW
声表滤波器处于接收回路之中,主要是对接收信号作隔离,起选频的作用。 crystal
晶体和Transceiver内部的电路共同组成在晶体振荡器,产生26MHz 信号,作为系 统的主时钟,以及频率合成器的参考信号。 LDO
LDO是low dropout voltage regulator的缩写,DC-DC变换器,提供高精度的电压 输出,主要作用是给Transceiver供电。 3-wire
x(dB) 10 lg( x1 ) x2
dBm 表示dB毫瓦,是绝对功率单位
x(dBm) 10lg( p ) 1mW
2.GSM频谱规划 GSM工作在850MHz、 900MHz频段、1800MHz、1900MHz频段,
3GPP 5G射频指标解释(包含发射和接收指标,图片展示,适用于初级和中级射频工程师)

5G频段分两部分:FR1和FR2下面是FR1也就是sub 6G的频段表:国内运营商移动部署的5G频段是n41和n79,联通和电信部署的频段都是n78,具体频率范围如下:中国移动:n41:2515~2675MHz,n79:4800~4900MHz;中国电信:n78:3400~3500MHz;中国联通:n78:3500~3600MHz;3GPP中关于5G FR1(sub 6G)的射频指标要求都在38.101中,其中38.101-1和38.101-2分别定义的是SA架构下FR1(sub 6G)和FR1(毫米波)下的射频指标要求,38.101-3是ENDC 和5G CA组合下的5G射频指标要求,ENDC就是我们现阶段国内运营商正在推行的NSA架构。
因为NSA架构属于过渡阶段,运营商重点部署的是SA架构,因此本文重点讲述SA架构下5G的射频指标,也就是38.101-1。
3GPP相关文档下载地址:https:///ftp/Specs/archive/38_series/发射指标:6 发射特性6.2 Transmitter power发射功率;6. 2.1 UE maximum output power最大发射功率以上测试取样周期至少为1个子帧,1ms,除非特别说明,对各自支持的所有带宽都有效6. 2.2 UE maximum output power reduction最大发射功率回退5G NR允许终端在特定的调制方式、特定的RB分配机制下,适当回退最大发射功率,以适应高阶调制带来的发射指标超标或者占用带宽超标的问题;6. 2.3 UE additional maximum output power reduction额外最大发射功率回退额外最大功率回退是网络端基于杂散的额外要求而设定的,额外最大功率回退值和最大功率回退值不能重复叠加,取最大值做回退,特定频段特定RB信令连接的最大功率回退6.3 Output power dynamics输出功率动态范围6.3.1 Minimum output power最小输出功率The minimum controlled output power of the UE is defined as the power in the channel bandwidth for all transmit bandwidth configurations (resource blocks), when the power is set to a minimum value. The minimum output power is defined as the mean power in at least one sub-frame 1 ms. The minimum output power shall not exceed the values specified in Table 6.3.1-1.最小发射功率的概念我们不应该陌生,无论是Wcdma还是LTE都有这项指标要求,在最小1个子帧(1ms)的测试周期内,所有带宽和RB配置下,都应该满足最小发射功率小于某个规定的大小。
3GPP5G射频指标解释(包含发射和接收指标,图片展示,适用于初级和中级射频工程师)

5G 频段分两部分: FR1和FR2面是 FR1也就是 sub 6G的频段表:国内运营商移动部署的 5G频段是 n41和 n79,联通和电信部署的频段都是 n78,具体频率范围如下:中国移动: n41:2515~2675MHz,n79:4800~4900MHz;中国电信: n78:3400~3500MHz ;中国联通: n78:3500~3600MHz;3GPP中关于 5G FR1( sub 6G)的射频指标要求都在 38.101中,其中 38.101-1和38.101-2 分别定义的是 SA架构下 FR1(sub 6G)和 FR1(毫米波)下的射频指标要求, 38.101-3 是 ENDC 和 5G CA组合下的 5G 射频指标要求, ENDC就是我们现阶段国内运营商正在推行的NSA架构。
因为 NSA 架构属于过渡阶段,运营商重点部署的是SA架构,因此本文重点讲述 SA架构下 5G 的射频指标,也就是 38.101-1。
3GPP 相关文档下载地址: https:///ftp/Specs/archive/38_series/发射指标:6 发射特性6.2 Transmitter power 发射功率;6. 2.1 UE maximum output power 最大发射功率以上测试取样周期至少为 1个子帧, 1ms,除非特别说明,对各自支持的所有带宽都有效6. 2.2 UE maximum output power reduction 最大发射功率回退5G NR 允许终端在特定的调制方式、特定的 RB 分配机制下,适当回退最大发射功率,以适应高阶调制带来的发射指标超标或者占用带宽超标的问题;6. 2.3 UE additional maximum output power reduction 额外最大发射功率回退额外最大功率回退是网络端基于杂散的额外要求而设定的,额外最大功率回退值和最大功率回退值不能重复叠加,取最大值做回退,特定频段特定RB 信令连接的最大功率回退6.3Output power dynamics 输出功率动态范围6.3.1Minimum output power 最小输出功率The minimum controlled output power of the UE is defined as the power in the channel bandwidth for all transmit bandwidth configurations (resource blocks), when the power is set to a minimum value.The minimum output power is defined as the mean power in at least one sub-frame 1 ms. Theminimum output power shall not exceed the values specified in Table 6.3.1-1. 最小发射功率的概念我们不应该陌生,无论是Wcdma 还是LTE 都有这项指标要求,在最小1个子帧( 1ms)的测试周期内,所有带宽和RB配置下,都应该满足最小发射功率小于某个规定的大小。
(完整版)射频指标测试介绍

目录1GSM部分 (1)1.1 常用频段介绍 (1)1.2 发射( transmitter )指标 (2)1.2.1 发射功率 (2)1.2.2 发射频谱( Output RF spectrum<ORFS>) (4)1.2.2.1 调制频谱 (4)1.2.2.2 开关频谱 (5)1.2.3 杂散( spurious emission ) (5)1.2.4 频率误差( Frequency Error ) (6)1.2.5 相位误差( Phase Error ) (6)1.2.6 功率时间模板( PVT) (7)1.2 接收( receiver )指标 (8)1.2.1 接收误码率( BER) (8)2 WCDMA (9)2.1 常用频段介绍 (9)2.2 发射( Transmitter )指标 (9)2.3 接收( receiver )指标 (15)3 CDMA2000 (15)3.1 常用频段介绍 (15)3.2 发射( transmitter )指标 (16)3.3 接收( receiver )指标 (19)4 TD-SCDMA部分 (20)4.1 常用频段介绍 (20)4.2 发射( transmitter )指标 (20)4.3 接收指标( Receiver ) (26)1GSM部分1.1 常用频段介绍1.2 发射( transmitter )指标1.2.1 发射功率定义:发射机载波功率是指在一个突发脉冲的有用信息比特时间上内,基站传送到手机天线或收集及其天线发射的功率的平均值。
测量目的:测量发射机的载波输出功率是否符合GSM 规范的指标。
如果发射功率在相应的级别达不到指标要求,会造成很难打出电话的毛病,即离基站近时容易打出而离基站远时打出困难,往往表现出发射时总是提示用户重拨号码。
如果发射功率在相应的级别超出指标的要求,则会造成邻道干扰。
测试方法:手机发射部分由发射信号形成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功率控制电路三个单元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信Maxim技术文档《基站收发信机设计》,以WCDMA为例进行讲解基站收发信机射频前端指标分解和设计。
虽然文档以WCDMA为例进行讲解,但宽带收发信机射频前端原理基本一致,因此适用于LTE等其他制式的设计。
以下为学习笔记和总结。
1.接收机接收机主要射频指标包括Reference Sensitivity Level,Adjacent Channel Selectivity(ACS),Blocking(In-Band和Out-of-Band),Receiver Inter-modulation。
其中带内blocking指标和ACS 分析类似,考量的都是工作带内信道外干扰信号对接收机影响的分析,因此Bolcking指标支队Out-of-band指标进行了讲解和说明。
1.1Reference Sensitivity Level接收机的最小可接收电平(接收机灵敏度)= -174dBm/Hz + 10logBW + NF + Eb/N01.Eb/No由基带解调能力决定,与射频前端无关;2.BW由无线系统协议标准定义;3.-174dBm/Hz及总的热噪声;因此针对某一无线系统设计,灵敏度指标的分解即根据协议灵敏度指标要求来设计接收机的噪声系数(Noise Figure)要求,以保证满足灵敏度指标允许的最大输入噪声(总噪声,包括输入热燥和引入的系统噪声)上图说明如下:Step1:系统要求灵敏度指标为-121dBm/3.84MHz;Step2:Eb/No = 5dB ——不考虑编码增益允许的总输入噪声=-121dBm – 5dB = -126dBm Step3:12.2Kbps数据速率到3.84Mcps码片速率的扩频增益为:10*log(3.84M/12.2K) ≈25dB,考虑扩频增益后总的输入噪声要求为-101dBm;Step4:3.84MHz带内总的热噪声= -174dBm + 10log3.86MHz/1Hz = -108.1dBm所以为满足灵敏度指标要求,系统接收机连续噪声系数需要≤-101dBm+108.1dBm=7.1dB接收机的其他指标都是基于灵敏度指标满足设计要求为前提。
因此设计首先要满足灵敏度指标要求,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指标的分解和设计。
而对于接收机灵敏度指标的射频前端设计就是系统分解下来NF指标的设计。
Note:Noise FigureSNR = Ps/PiF = SNRin/SNRout (1~正无穷) ——Noise Factor噪声因子NF(dB) = 10logF (0~正无穷)——Noise Figure噪声系数,Noise Factor的dB形式;1.2Adjacent Channel Selectivity (ACS)ACS和带内阻塞指标分析类似,考量的是接收频带内存在大的干扰信号时接收机的接收能力。
该指标主要通过上行信道成型滤波器、接收通道增益线性范围以及AGC功能来保证。
这里以ACS为例进行指标分解进行说明。
Step1:协议要求允许领导干扰恶化灵敏度6dB,即邻道干扰需要满足-115dBm有用信号下得BER要求;Step2:基带解调门限Eb/N0 (5dB)——-120dBm;Step3:25dB扩频增益——-95dBm;Step4:扣除灵敏度指标下信道内输入总噪声-101dBm ——-95dBm(3.16E-13W)- -101dBm(7.94E-14W)= 2.36795E-13W(-96.2563dBm),即扣除系统噪声外允许引入的其他噪声功率Step5/6:协议要求的最大邻道干扰电平-52dBm——-52dBm –96.3dBm = 44.3dB,即,邻道最小抑制比。
以上分析没有考虑大的干扰信号下,接收通道非线性失真的影响。
实际设计中需要针对系统要求的接收信道要求的信号接收功率动态范围(混频器,ADC等器件的指标考虑链路增益设计-AGC,以及增益变化对接收链路NF的影响)1.3Out-of-Band Blocking带外阻塞抑制和ACS/In-band blocking指标分析方法一样。
只是带外阻塞指标要求干扰电平更高。
对于基站接收机来说,带外干扰信号在进入接收机后首先经过了腔体滤波器/双工器对带外干扰进行了一次抑制。
系统设计需要根据讲带外抑制指标分解给滤波器设计规格。
对于co-location指标,也是带外的阻塞干扰信号的一种更严格的应用场景,是较常规阻塞更严格的一种情况。
1.4Receiver Inter-modulation接收机互调是考量天线口存在两个干扰信号时,其互调产物如果落在信道内时会烦扰接收机接收有用信号。
Step1~4:同1.2;Step5:干扰信道电平-48dBm;Step6:IM3产物不能大于-96.3Bm,即IM3相对-48dBm干扰信号电平为:48.3dB;Step7:天线IIP3 = IM3/2 + P_干扰信号= 48.3dB/2 – 48dBm = -23.9dBm针对接收机互调指标,协议对干扰信号的类型和干扰信号相对载波位置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以保证测试可考量性。
1.5Receiver设计架构1.5.1 接收机设计架构介绍当前基站接收机一般采用ZIF设计结构或一次下变频中频欠采样架构(数字与在将中频下变频到基频)目前基于RFIC的LTE基站接收机基本采用ZIF方案。
优点:ZIF大大简化了接收机射频链路设计,节省了产品体积。
ADC工作低频,可以提供更有的性能。
频率规划简单,无需镜像抑制。
缺点:基带直流失调降低了系统的总体动态范围;对镜频抑制的需求,使得多载波应用中所能容许的I/Q失配非常小;偶次谐波失真降低了灵敏度;低辐射对LO泄漏指标的要求更加苛刻;动态范围低于其它结构。
该架构的接收机设计,是在模拟域通过混频器先将射频信号下变频到中频,在中频对接收信号进行采样和数字化,然后在数字域再通过DDC(Digital Down Conversion)模块将中频信号变换到基带频率。
该设计架构较ZIF的频点规划少复杂一些,需要考虑半中频、镜像等信号的影响合理的选在本振模式和中频频点,而且对ADC的性能要求更高,但是相对ZIF架构有更高的动态范围。
1.5.2 ZIF镜像抑制介绍负频率概念?1.6ADC指标分析1.6.1 RF前端增益确定1.确定系统噪声系数如1.1分析,WCDMA系统NF<7.1dB即可满足协议要求的灵敏度指标要求。
为了保证更优的指标和设计余量,NF设计指标定位4dB(NFsys),假设ADC对系统噪声系数影响为0.5dB,模拟电路总的噪声系数为3.5dB(RF前端NF1)。
ADC的参数如下:基于以上ADC参数,其等效噪声系数NF2如下:如下图示,确定RF前端的增益PG1和ADC的等效噪声系数NF2(27.2dB,ADC自身底噪相对于热噪声)。
2.RF前端增益PG1确定增益计算公式如下:1.6.2 无阻塞条件下天线口和ADC口功率对应关1.6.3 ADC阻塞信号电平对RF前端增益要求ADC输入端的最高阻塞信号电平(工作频带内和工作频带外);阻塞电平分析时需要考虑余量(ADC满量程电平和ADC最大输入端电平差),通常我们不希望阻塞信号的峰值电平高于ADC满量程电平。
假设预留7dB余量,天线口阻塞电平为-30dBm,计算从天线口到ADC输入口的增益PG1:= FS –7dB –阻塞信号电平——FS为ADC满量程输入电平Full-scale= +4dBm – 7dB – (-30dBm)= 27dB, 或从33dB标称增益降低6dB如果接收机链路(包括ADC)的动态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需要通过AGC功能实现大小信号下接收机性能。
从在阻塞时电路噪声和失真会恶化系统噪声系数:2.发射机发射机主要性能要求:1.信号质量(EVM)2.杂散辐射产物(ACLR,SEM)2.1Transmitter设计架构介绍2.2可能出现的问题➢噪声底➢交调/ 邻道泄漏抑制➢LO 泄漏➢镜像边带2.3IMD和ACLR1.对宽带无线系统,IMD不仅影响ACLR,还影响EVM。
对ACLR的影响更大。
——OIP3是关键参数,Third Order Intercept Point(IP3). OIP3 = IM/2 + Po2.降低输出功率可以改善ACLR,但最终收底噪限制;3.利用3阶交调OIP3简单估算ACLR–Pt = 包括所有载波的总输出功率,利用两个单频载波在每载波输出功率为(Pt - 3dB) 状态下推算的IM3值可以估算:–单载波ACLR = | IM3 | -3 dB–双载波ACLR = | IM3 | - 9 dB–4载波及以上ACLR = | IM3 | - 12dB–估算中未计及噪声底2.4LO Leakage修正办法–改变基带I,Q信号中的DC偏移•需要较高的DAC分辨率–有源对消电路反馈环•此部分是数字预失真控制环路的一部分2.5Image suppression修正办法–调节I/Q输入的幅度和相位偏•需要较高的DAC分辨率–设置一个固定的偏移量作一阶–利用反馈环作有源修正•结合到数字预失真环路中实现3 PA设计架构3.1 PA设计架构介绍➢功率回退较低功率= 较低的交调= 较高邻道泄漏抑制ACLR直接影响效率; 对WCDMA应用,效率<5%➢开环射频预失真X➢闭环射频预失真X➢前馈X➢数字预失真3.2 数字预失真反馈侦测通道必须干净:这个通道内的失真无法消除,如果失真严重无法侦测到发射信号的实际失真情况,会引入反的修正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