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地理名词称谓及其概念解释
修改名词:地理

修改名词:地理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的学科。
地理涉及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形、气候、人口、资源、城市化等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及其解释:
1. 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行星,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地球由大气层、水分和陆地组成。
2. 大陆:大陆是指陆地上的一个较大的连续的地理单位。
大陆
包括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3. 海洋:海洋是地球上几乎完全被水覆盖的区域。
海洋由五大
洋组成: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
4. 山脉:山脉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山峰或山岭组成的地理特征。
山脉是地球上最显著的地形特征之一,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
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
5. 河流:河流是由水流组成的自然水道。
河流是地球上水循环
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等。
6. 湖泊:湖泊是由地表水蓄积形成的静态水体。
湖泊可以是淡
水或咸水,包括五大湖、贝加尔湖和维多利亚湖等。
7. 气候:气候是指一定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
到地理位置、海洋和大气循环等因素的影响,包括热带气候、温带
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及其解释。
地理是一门广泛而有趣
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美丽与复杂性。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名词解释1. 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公里,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2. 大洲:大洲是指地球表面上被水体(例如海洋)分割成的较大陆地,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3. 国家:国家是指一个独立的、具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由一定的领土、人民和政府组成,具备自主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4. 城市: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和进行经济、文化活动的地区,具备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较发达的经济和基础设施。
5. 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高度和连续性的山地系统,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山峰组成,常常起到屏障和屏蔽作用。
6.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体中的一种,是由降水、融雪或地下水形成的一条自然水道,具有一定的水流量和运动能力。
7. 湖泊:湖泊是地球表面上的静态水体,由降水、融雪、地下水或河流注入形成,是地球上主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8.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上的广大水域,占地球表面面积的绝大部分,分为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主要海洋。
9.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发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和洪水等,会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破坏。
10. 气候:气候是地球某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总体表现,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风力和日照等因素。
11. 人口:人口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数量,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产生影响。
12. 文化:文化是指一定地区或群体所创造和传承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艺术、语言、宗教等非物质文明的总和。
1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1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有害物质,导致环境品质下降和生态系统受损的现象。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1. 地理学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主要关注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其相互关系。
2.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等。
3.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研究人类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
4. 地球 (Earth): 人们生活的行星,它的物理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地壳、地幔、地核等。
5. 大气层 (Atmosphere): 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包括各种气候和气象现象发生的空间。
6. 地形 (Topography): 描述土地表面的形状和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山谷等。
7. 气候(Climate): 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8.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能量流动等。
9. 水文循环 (Hydrological cycle): 描述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等。
10. 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11. 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在地球表面移动和变化的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12. 磁极 (Magnetic pole): 地球内部磁场较强的区域,南磁极和北磁极。
13. 地质 (Geology):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和过程的学科。
14. 生物地理学 (Biogeography): 研究物种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关系。
15.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现象。
16.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被水、风或人类活动侵蚀的过程,对农业和环境有害。
部分地理名词的含义

部分地理名词的含义大地厚土(对大地的尊称)坤灵(古人对大地的美称)坤舆(地的代称)金地(土地的美称)柔祇(地的别称)泰宁(地的别称)山河(江山、国土的代称)清晖(山水的代称)瑶城(城池的美称)玉沙(沙土的美称)香土(宫庭内泥土的美称)敦阜(土的别称)石镜(冰的别名)家乡田园邹鲁(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糠市(贫民聚居处的代称)神坰(野外的美称)金墟福地(对村落的美称)香社(村社的美称)玉田(田园的美称)灵丘(对家乡的美称)枌榆(故乡的代称)栎社(乡里的代称)梓(故乡的代称)凤里(对人乡里的美称)仙乡(对别人家乡的美称)仙里(对别人乡里的美称)珂里(对他人故里的美称)山岭石峰玉岑(山的美称)灵山(山的美称)宝山(对佛僧神道等所居之山的别称)香岑(对佛寺所在山丘的别称)玉山(对秀丽山峰的美称)玉尖(山峰的美称)玉岫(山峰的美称)琼峰(石峰的美称)玉岭(山岭的美称)香岫(山峦的美称)瑶林(石笋、石林的美称)琼岛(岛的美称)石洞水流玉洞(岩洞的美称)玉窦(石洞的美称)湖嵌(假山石的别称)宝衢(通道的美称)玉水(水的美称)玉液(清水的美称)灵液(对水的美称)灵源(对水源的美称)金流(水流的美称)谷王(江海的别称)灵川(河流的美称)灵波(河流的美称)池泉瀑滨凤凰池(池水的美称)玉池(池沼的美称)灵池(池的美称)灵沼(池沼的美称)金池(池的美称)琼池(池的美称)瑶塘(池塘的美称)凤液(宫池的美称)玉泉(清泉的美称)灵泉(对泉水的美称)池泉瀑滨金泉(对泉水的美称)珠泉(泉的美称)圣泉(孔子泉的别名)丹厓(水涯的美称)玉溆(水滨的美称)玉井(井的美称)玉甃(井壁的美称)珠颗(水珠的美称)琼乳(溶洞中水滴的美称)玉溪(溪流的美称)。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涉及到许多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
这些名词和术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一、地理名词解释1. 大陆:大陆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陆地区域,通常与海洋相对。
大陆通常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居住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2. 海洋:海洋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域区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全球水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3. 河流:河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流,通常由降雨和融雪形成。
河流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为人类提供了交通和农业灌溉的便利。
4. 山脉:山脉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一系列山峰和山脊的组合。
山脉通常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形成,是地球上最高的地形特征之一。
5. 湖泊:湖泊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静水体,通常由河流、降水或地下水形成。
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
二、地理术语1.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和气象要素的统计。
气候通常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是一个地区的典型天气模式。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地区内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生态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3.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上部松散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也是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地壳板块:地壳板块是地球表面上的巨大岩石块,覆盖了地球的外部部分。
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5.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的技术工具。
GIS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空间关系,用于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和灾害预防等领域。
三、地理名词与地理术语的重要性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是地理学的基础,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初中地理地理名词解释汇总

初中地理地理名词解释汇总地理名词解释汇总地理学是探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地理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各个地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初中地理学中常用的地理名词解释。
1. 地理学(Geography):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包括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2. 地球(Earth):我们生活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3. 大陆(Continent):面积较大的陆地区域,地球上有七大洲,即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4. 国家(Country):具有政治独立、有一定领土和人口的国际主权实体。
5. 山脉(Mountain Range):由许多山峰组成的连续地形,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6. 河流(River):由降雨、融雪或地下水源形成的流动的水体,例如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7. 湖泊(Lake):相对较大的静态水体,由降雨、融雪、地下水或断层时形成。
8. 海洋(Ocean):较大的咸水水体,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洋等。
9. 大气层(Atmosphere):包围地球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组成。
10. 气候(Climate):地球一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气温、降水、湿度等。
11.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等。
12.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地球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自然物质,例如水、土壤、石油、煤等。
13. 人口(Population):某一地区或国家、城市等居住的人的总数。
14. 城市(City):人口较多、发展较为集中的地区,具有较高的人居密度和发达的社会经济。
15. 人为地理特征(Human-made Geographical Features):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地理特征,例如建筑物、道路、桥梁等。
常见的地理名词称谓及其概念解释

常见的地理名词称谓及其概念解释[日期:2009/12/10来源:作者:]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人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
但自然地理这一术语始用于17世纪,至18世纪后半期已广为流行。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知识积累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1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地理名词解释初中知识点汇总

地理名词解释初中知识点汇总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到许多具体的名词和概念。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名词的含义和相关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名词解释和初中地理知识点的汇总。
一、自然地理要素1. 山脉:指由一系列连续的山峰组成的地貌系统。
山脉通过构造、地貌和地质等因素形成,对地球的地貌格局有重要影响。
2. 平原:广大而平坦的地形,地势较低且相对平缓。
平原是河流、湖泊等水体沉积物的聚集地,也是农业发展和人口密集的地区。
3. 河流:地表水流向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天然通道。
河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灌溉农田、供水和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4. 湖泊:静态的、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淡水或咸水体。
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地,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冰川:指在高山、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形成的大规模冰体。
冰川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也对气候和地质变化产生影响。
二、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指某个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
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2. 城市:具有相对较高人口密度和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社会设施的居住区域。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3. 农业:指通过耕种、养殖和渔猎等方式获得食物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产业,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4. 工业:以机械设备和化学、物理过程为基础,通过加工和制造来生产商品的经济活动。
工业对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5. 交通:人们在地球表面进行人员、货物和信息流动的方式和工具。
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血脉,对地区和国家的连接至关重要。
三、地理现象和过程1. 气候: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降水、温度、湿度和风等因素。
气候对生态系统、农业和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2. 雨林:雨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特殊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年降水量充沛、植被繁茂。
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地理名词称谓及其概念解释[日期:2009/12/10来源:作者:]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人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
但自然地理这一术语始用于17世纪,至18世纪后半期已广为流行。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知识积累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1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18、天体——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肉眼可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慧星、流星等。
19、恒星——由炽热气体(等离子体)构成的,能自行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20、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所走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1光年=94605×108(亿)Km=3×108m/s(光速)×365天/年×24小时/天×60分/小时×60秒/分。
21、秒差距——恒星周年视差为l"时的恒星距离叫做1秒差距。
如图2.1所示:当星日连线和星地连线的最大张角为1"时,该星日距离长度定义为1秒差距。
22、变星——在较短的时间内(几年或更短)亮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恒星。
23、几何变星——是指两颗星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即二者相互遮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星,又称为食变星。
24、脉动变星——是由于恒星的体积作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变星,约2/3的变星属此类。
25、爆发变星——是因为恒星本身的爆发现象而引起亮度突然变化的变星,如新星和超新星。
26、新星——光度在几天内突然增加9个星等以上,亮度增大几万倍至几百万倍的变星。
27、超新星若光度增加更大,亮度增大到1000万倍至l亿倍以上的变星。
28、中子星——是指由中子组成的恒星。
29、脉冲星——就是具有强磁场的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30、黑洞——巨大质量高度集中在很小的体积内,密度极大,引力大到任何物质无法逃脱,辐射也被禁锢出不来的天体。
黑洞不发光,但可根据其强大的引力场,推测它的存在。
目前认为可能是黑洞的天体是天鹅座X-1。
31、银河系——是指太阳所在的整个星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天体系统,是由构成银河系的气体、尘埃、恒星、星团以及星云所组成的密集区。
32、宇宙年——太阳以3万光年为半径绕银心作圆周运动,旋转速度约250km/s,周期约2.5亿年,称为一个“宇宙年”。
33、河内星云(简称星云)——由银河系内的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看似云雾状的天体。
如猎户座大星云等。
34、河外星云或河外星系——在银河系以外,类似银河系的庞大的恒星集团,由于它们距离太遥远,看上去也是云雾状天体,称为河外星云或河外星系。
如仙女座大星系等。
35、本星系群——以银河系为中心,半径为300万光年的空间,包含约40个星系组成的星系群体。
除银河系之外,仙女座大星系、三角星系、大小麦哲伦星系等,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员。
36、红移——天体光谱中某一谱线相对于实验室光源的比较光谱中同一谱线向红端的位移,这一现象叫天体光谱的红移,简称红移。
37、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及其巨大引力作用下,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慧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所组成的天体系统。
38、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在太阳周围分布着九大行星。
39、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40、人造天体——当今天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火箭、行星际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等,统称人造天体。
41、小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
数以万计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构成小行星带。
少数小行星轨道可伸入到木星和土星之间。
在地球周围空间也有极少量的小行星在运行着。
42、慧星——呈现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以扁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质量较小的天体。
43、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44、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
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太阳射电等变化现象。
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急剧猛烈的形式。
45、电离层——距地面约80-150km的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x射线、粒子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称为电离层。
46、磁扰——太阳活动引起地球磁场的不规则变化,叫做“磁扰”。
十分强烈的磁扰现象称为“磁暴”。
47、慧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体积庞大、质量较小、呈云雾状(或带慧尾)的天体。
48、流星——在行星际空间,游荡着无数的尘粒和固体块,称为流星体。
49、哈雷慧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名字命名的平均回归周期为76年的彗星。
50、流星现象——当流星体穿过地球大气时,具有很高的速度,因摩擦而发热发光,人们可看到一条亮光划破夜空,这就是流星现象。
流星一般在离地面80-120km高空才开始发光。
51、陨石——大块流星体穿过地球大气层后尚未燃尽,其剩余部分落到地面上成为陨石。
52、二体问题——将两个天体看成质点,研究它们按万有引力定律相互吸引的运动规律,称为“二体问题”。
53、摄动——任何行星除受太阳引力外,还要受到其他天体引力(摄动力)的影响,使天体的运动偏离二体轨道的现象,被称为“摄动”。
54、日月会合运动——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还在绕太阳公转,同时二者又存在着速度差异,因此从地球上看,月球相对于太阳也产生相对运动,称之为日月会合运动。
55、月相——月球由于反射太阳光才被人们看见,当月球与太阳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时,从地球上看来,月球的视形状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称为月球的位相,简称“月相”。
56、同步自转——月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它公转相同,天文学上称这种自转叫“同步自转”。
所以人们总是只看到月球的半边脸。
57、日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朔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遮住了太阳,在地球上处于月影区域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太阳的现象称为“日食”。
58、月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望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处于夜半球地区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月球的现象称为“月食”。
59、地平圈——我们观察天体出没升降的状况都是相对于当地的地平面而言的。
人们把地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地平圈。
60、晨昏线——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61、时刻——是指无限流逝时间中的某一瞬间,就像时间尺度上的刻度与标记,用以确定事件发生的先后,如:年号、月号、日号、时、分、秒等。
62、时段——是指任意两时刻之间的间隔,用以衡量事件经历的长短,如:年数、月数、日数、时数、分数、秒数等。
63、地方时——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任意量时天体所确定的时间。
如量时天体分别为春分点、真太阳、平太阳所测量的地方时分别为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地方平时。
64、时区——是指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区域,理论上全球共分24个时区。
65、日界线——由于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合作一区,称为东西12区,并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
1884年起国际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起止线),简称日界线。
66、区时——理论上各时区均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作为区内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亦称该区区时。
67、法定时——事实上,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现实时区,总是受政区界线约束的,而现实时区使用的标准时由法律规定,称为法定时。
68、世界时(UT)——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零时区的区时(本初子午线的地方平时,即格林尼治时间)称为世界时。
显然世界时是以“地球自转钟”所计量的地方平太阳时。
69、原于时(IAT)——利用原于稳定的电磁震荡周期所计量的时间系统。
原于钟是一个与“地球自转钟”毫无关联的守时系统。
70、协调世界时(UTC)——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势必导致世界时与原子时计时系统产生时刻差,因此便产生了协调世界时。
71、历法——根据日、月的运行规律安排年历的法则。
如太阴历、太阳历、阴阳历。
72、大地水准面——就是全球静止海面,它是假设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把它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封闭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
它是陆地上海拔的起算面。
73、地壳——是指地表至第一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
这个不连续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故取名莫霍洛维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