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三校生语文考试试卷
2023年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

2023年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三校生培训学校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3分)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显著,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配合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主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
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平常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派遣、肌理派、桐城派等多为文学史论及。
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
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区域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举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
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
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人到数十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加入多个社团,一是一个社团世代延续。
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
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区域绝不是个别现象。
其他区域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
至于社团存续时间,虽然有崇祯十四年常熟钱方明招诸友于红豆山庄结临社,活动时间仅三天这样极端的例子,但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三校生高考试题语文

三校生高考试题语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 请解释文中“学而时习之”的含义。
(2分)2. “有朋自远方来”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友观念?(2分)3. “人不知而不愠”反映了孔子的什么品质?(2分)4. 请翻译“不亦君子乎”这句话。
(2分)5. 从这段文言文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2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
《春天的信使》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崭新的世界。
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为春天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它们的歌声清脆悦耳,仿佛在传递着春天的喜讯。
6.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分)7. 文章中“万物复苏”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景象?(4分)8.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分)9. 作者通过描述春天的景象,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4分)10. 你认为春天的信使是谁?为什么?(4分)三、作文(本题共50分)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内容健康,观点明确,语言流畅,结构完整。
作文评分标准:1. 内容健康,观点明确,20分。
2. 语言流畅,表达清晰,15分。
3. 结构完整,逻辑清晰,15分。
4. 有创意,有深度,10分。
5. 字迹工整,无错别字,5分。
上海三校生自主招生考试试卷

上海三校生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一、语文部分(30分)1. 基础知识(10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莘莘学子”的“莘莘”(shēn shēn)。
这是个比较容易出错的词哦,很多人会读错呢。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按步就班(应为“按部就班”);B. 变本加利(应为“变本加厉”);C. 迫不及待。
答案是C啦,A和B都是常见的错别字组合呢。
请写出一句描写春天的诗句(5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是杜甫写的哦,杜甫的诗总是很能描绘出那种细腻的感觉呢。
2. 阅读理解(10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回答问题。
短文:秋天的怀念(节选)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问题:文中“我”的脾气为什么会变得暴怒无常?(3分)答案:因为“我”双腿瘫痪了,失去了行动能力,对生活感到绝望,所以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这时候的“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毫无希望,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呢。
问题: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躲出去”又“悄悄地进来”?(3分)答案: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因为她理解“我”在这种绝望情绪下需要发泄,不想让“我”觉得被监视而更难受;“悄悄地进来”是因为她又担心“我”伤害自己,她很矛盾也很无奈,这种母爱真的很细腻又深沉呢。
问题:如何理解母亲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4分)答案:母亲这句话一方面是在安慰“我”,让“我”不要放弃希望,即使身体残疾了也能好好生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母亲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坚定信念,她想陪着“我”一起面对困难,充满了母爱的力量。
三校生单独招生语文卷(答案) (3)

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子夏向孔子问孝,孔子说(),即侍奉父母时永远保持脸色和悦是很困难的,因此这也是最重要的。
A.“恭敬”B.“勤勉”C.“色难”D.“克己”2.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包扎所(zhā)悄无言(qiǎo)魂悸(jì)商贾(gǔ)B.佛狸祠(bì)殷岩泉(yīn) 幽咽(yè)管弦(xián)C.蛤蟆陵(há) 湓浦口(pǔ)间关(jiàn)守拙(zhuō)D.荫后檐(yīn) 谢公屐(jī)霓裳(shāng)吐哺(bǔ)3.下面关于“桃李”“巾帼”“须眉”“伉俪”“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男子、夫妻、百姓、学生、妇女B.妇女、男子、夫妻、百姓、学生C.学生、妇女、男子、夫妻、百姓D.夫妻、百姓、学生、妇女、男子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
”B、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
C、作家见闻的真切、感受的深刻,使其行文“不事铺张,不事雕绘,意随景到,笔借目传”(张岱《跋寓山注二则》),自有一种淳朴之美。
D、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吾谁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用了。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发展发育,扩大招生,也要看本地区的具体条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切不可只为了什么“率”而盲目进行。
B、妈妈每次出差前,都把食物交给姐姐保管,可姐姐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C、搞经济开发区占一点地,也在情理之中,可这个镇的领导借开发之名行卖地营私之实,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使农民难以忍受了。
D、我的父亲1963年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出身不好,便榜上无名,只能成为高等学府的门外汉。
上海2021年三校生五月语文高考卷

上海2021年三校生五月语文高考卷1、24.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朗润(rùn)应和(yìng)着落(zháo)精神抖擞(sǒu)B.贮蓄(zhù)莅临(1ì)粗犷(kuǎng)咄咄逼人(duō)C.侍弄(shì)分歧(qí)一霎(shà)混为一谈(hùn)(正确答案) D.攲斜(qī)侮辱(wū)难堪(kān)人声鼎沸(dǐng)2、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一幢房屋dòng 眉黛hēi(正确答案)B、一声嗥叫háo 灵动língC、旮旮旯旯gā点缀zhuìD、一抹金黄mǒ盛开shèng3、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撑着zhǎng 彷徨páng 凄清qī雨巷xiàngB、彳亍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长篙gāo(正确答案)D、斑斓lán 沉淀dìng 似的sì泥古nì4、1侍坐是《论语》中比较罕见的完整段落,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16. 下列词语中加双引号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瞭"望(liào)裸"露"(lù)" 彷"徨(fáng)挑拨离"间"(jiàn)B."迂"回(yū)"棱"角(léng)"拙"劣(zhuō)"强"词夺理(qiǎng)(正确答案) C."湛"蓝(zhàn)" 愚"蠢(yú)驰“骋”(chéng)怒不可“遏”(è)D.“旷”野(kuàng)苍“劲”(jìng)“蠕”动(rú)“拾”级而上(shí)6、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情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
上海中等职业学校(三校生)语文综合模拟试卷之十五

语文综合模拟试卷之十五(满分100分,检测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0分)落叶贾平凹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
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
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
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
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
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片落去。
法桐就瘦削起来,寒伦起来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
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绿的好,深绿的也好。
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
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窗台,与屋檐齐平。
⑦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
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2022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上海

2022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上海1、8. 下列句子中加双引号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单选题] *A.为提高全民阅读水平,目前“当务之急”是在社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B.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奔赴在冬奥会赛场的每个角落,他们的身影“栩栩如生”。
C.这两位演员临时合作却配合得“天衣无缝”,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正确答案)D.在祖国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年轻人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勇于接受一切挑战。
2、下列对《红楼梦》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时宝玉有摔玉举动,摔玉的原因是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
可见宝玉性格率真任性。
B.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可见林黛玉多思多虑,小心谨慎。
C.小说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了出来。
D.宝钗对宝玉的通灵宝玉上面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几个字很好奇,她的丫头莺儿认为通灵宝玉上的字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
(正确答案)3、25. 下列词语中加双引号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彷”徨páng“襁”褓qiáng接“踵”而至zhǒng“振”耳欲聋zhènB.推“搡”sang苍“劲”jìn 目“眩”神迷xuàn纷至“踏”来tàC.“抉”择jué“拾”级shè轻歌“曼”舞màn不修边“幅”fú(正确答案)D.“漩”涡xuàn“拙”劣zhuō“慢”不经心màn挑“拨”离间bō4、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下一句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1《劝学》的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上海三校生高考试题及答案

上海三校生高考试题及答案高考是每个学生的重要挑战,对于上海三校生来说,这一挑战更是难上加难。
上海三校分别是闵行中学、徐汇中学和中山中学,这些学校自成立以来一直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和严谨的教育理念著称。
本文将介绍一些上海三校生高考试题及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学生经历了什么样的考试。
一、语文试题及答案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的任务。
A太阳是什么?这是人类一直以来的疑问之一。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常常用各种寓言故事来表示他们关于太阳的看法。
然而,对于太阳的探索是一项庞大的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太阳的认识逐渐加深。
1. 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如何看待太阳?答案:他们常常用寓言故事表示对太阳的看法。
2. 请简要说明对太阳的探索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答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太阳的认识逐渐加深。
3. 找出短文中表明太阳探索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工作的句子。
答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太阳的认识逐渐加深。
二、数学试题及答案选择题:1. 设a∣b,则()A. b∣aB. a=bC. a≥bD. a≤b2. 下面哪个是二次函数的图像?A.B.C.D.填空题:1. 当x=2时,二次函数y=2x²-3x+1的值是()。
答案:y=2*2²-3*2+1=92. 若直线y=kx-1和抛物线y=2x²+3相切,则k的值为()。
答案:由于直线和抛物线相切,必有判别式D=0,即k²=4*2*3=24,得k=±2√6。
三、英语试题及答案阅读理解:One day, Peter went to the park with his friends. They played footballfor a while and then sat under a big tree to rest. Suddenly, Peter's little sister ran to him and said, "Peter, let's have a race!"1. What were Peter and his friends doing in the park?答案:They were playing football.2. Where did Peter and his friends sit to rest?答案:Under a big tree.3. Who asked Peter to have a race?答案:Peter's little sister.四、理综试题及答案物理选择题:1. 单纯玻璃棒与橡皮棒经过人头上时,送电棒带电荷的变化情况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三校生语文考试试卷一、现代文(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l-5题(10分)那些绚烂的花儿○1.女孩受了伤,住进医院。
她的眼睛上蒙了厚厚的纱布,世界在她面前,突然变成一片黑暗。
医生告诉她,一个月后,这些纱布才能拆掉。
她问:“我的眼睛能好起来吗?”医生说:“当然能。
不过,你必须忍受一个月的黑暗。
”女孩有些害怕。
一个月的黑暗?她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疯掉。
○2.女孩只有十二岁。
她的父母长年飘在国外。
父亲打电话安排妥当他的一切,可是他们不能过来陪他。
他们很忙,有许多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父亲说:“等你拆纱布那天,我一定回来。
——医生说过没事的,况且,还有无微不至的护士。
”○3.女孩每天躺在床上睡觉、听收音机。
她所能做的,好像只有这些。
那是两个人的病房,带一个很小的洗手间。
每天会有人把饭菜送到她的床前,然后离开。
那是父亲为她雇的钟点工,就像一个走时准确的钟表。
她不必担心自已的生活问题,可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还是让她心烦意乱。
她知道自己对面的床上有一位阿姨。
那阿姨常常轻哼着歌;她的声音很好听。
女孩想:如果自己是那位阿姨,郡该有多好啊!好像,只要能够驱走黑暗,拿什么交换,她都愿意。
○4.有一天阿姨突然问她:“你天天这么躺着,闷不闷?”女孩说:“当然闷,我快闷死了!”阿姨说;“我带你出去走走吧?”女孩问;“去哪里走走?”阿姨说:“就去后院吧。
那里有一个花园,现在,正是各种花儿开放的时候呢!”○5.于是女孩和阿姨走出病房。
这是女孩住院后第一次走出病房。
她紧紧握住阿姨的手,好像生怕自己走丢。
阿姨好像猜中了她的心思,她在前面走得很慢。
终子她们来到了后院,女孩感觉到和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香甜的鲜花气息还有在花间舞蹈的蜜蜂。
阿姨牵着她的手,说:“你知道吗?其实现在,花儿开得并不多……因为是春末……牡丹都开了……多是大红的花瓣……像什么呢?对了像簇拥在一起的大蝴蝶。
还有蜜蜂……过几天,半个多月吧,花园里剩下的花苞应该全都开了把?那时候,你正好可以看见它们啦l”女孩轻轻地笑了。
那天她很开心。
她一直盼着拆掉纱布的那一天,她盼得心烦意乱。
可是今天,她突然发现,原来期盼也是一件很美好很快乐的事情。
○6.每天,阿姨都要带女孩去医院的后院看花。
她给女孩描述每一朵花苞。
每一棵树,每一只蝴蝶和蜜蜂。
有了她的描述。
女孩记住了每一朵花的样子,每一棵树的样子,甚至每一只蝴蝶和蜜蜂的样子。
现在女孩没有时间烦恼了。
因为她的心里有一个芳香的花园,有一片绚烂的花儿。
她想,等拆掉纱布那天,一定要那位阿姨为她多拍几张照片。
她会站在一簇一簇的鲜花中,阳光遍洒在身,她眯着眼,享受着阳光,笑着。
那该是多美好多幸福的事啊!○7.拆掉纱布那天,父亲从国外赶回来。
一直在旁边培着她。
的确,医生没有骗她,她真的在一个月之后,重新看到了久违的阳光。
她咯咯笑着,拉着父亲跑向医院的后院。
清晨,那位阿姨离开了病房。
她说,她会在花园等她。
○8.阿姨也没有骗她。
那儿果真有一个花园,有绿树红花,有成群的彩蝶和蜜蜂。
阿姨正站在那里,对着她笑。
○9.可是那一刻,她却愣住了。
她发现阿姨无神的眼睛!○10.她是一位盲人!她,竟然看不见任何东西!○11.那天她们坐在长凳上,聊了很多。
女孩问她:“你的眼睛会不会好起来?”阿姨说:“可能会,也可能不会。
不过,只要心是明亮的,你就能拥有世界上最绚烂的花儿。
”1.第7段中的错别字是正确的写法是。
(1分)2.请具体说明第2段画线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2分)(1);(2)3.如果将第5段画线内容改为“你知道吗?其实现在花儿开得并不多,因为是春末,牡丹都开了,多是大红的花瓣”,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说说理由。
(3分)4.文中第3、5段中两次出现女孩的“心烦意乱”,第一次的原因是,第二次的原因是。
(2分)5.对第5段女孩发现“期盼也是一件很美好很快乐的事情”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女孩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定会好起来。
()B.女孩觉得自己离拆纱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C.女孩对自己不久后将会看到花园里美丽的景色充满了希望。
D.女孩想要在拆纱布的那一天拍好多照片。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0分)谈田家的“读书节”○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读书节。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王余光,在今年的两会上再次建议国家设立“读书节”,这已是他连续六次提出提案。
作为一个多年倡导全民阅读的学者,把阅读进行到底,是他不懈的追求。
○2.这让人想到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所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
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提倡全民多读书,设立全国读书节也是温总理的愿望。
○3.说到我国应该设立全民的读书节,首先让人想到每年的“世界读书日”。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会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
巧合的是,4月23日也是三位世界著名文学大师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的辞世纪念日。
在这一天,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朗读马拉松比赛;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加拿大读书节活动。
1996年开始,美国把每年四月定为“全国诗月”;英国政府也接受了“世界读书日”的倡议,选定了庆祝日期……从世界各地来看,读书节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文化景观.成为最近二十年的新风潮。
○4.尽管我国有一些地方性的读书节、读书月之类的活动,但全民性的国家“读书节”仍然是空缺的。
因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倡议,还是国家领导人的希望,或者是世界各地读书节的流行,呼吁设立我们国家的“读书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建立国家的“读书节”,更直接的需求源于我们今天的阅读现实。
一项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
原来推出的中央和地方台的电视读书节目:这几年在物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相继消逝。
在更广泛的人文阅读中,读者人数逐年减少,决定一个民族阅读质量的人文阅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阅读,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阅读,正在受到商业物质主义的冲击和挑战。
○6.爱默生说:“读书使人的心灵变得高贵。
”这种阅读的价值和意义,无论对于个体生命的心灵,还是我们民族的心灵,都是这样。
○7.对于个体生命的心灵来说,阅读,有利于培养人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人格、精神追求,有利于培养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健康品质,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尊严和文化自觉。
•○8.对于一个民族的心灵来说,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最强大、持久、热情、富有创造性的力量……试想,如果一个民族失掉了阅读尤其是人文阅读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心灵中将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将没有历史。
我们的思考中将没有智慧和哲理,民族的文化历史将被割断,民族的心灵也会日趋浅薄,会泯灭我们的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和人类终极精神价值的追求……○9.从文化发展意义上讲,当要保存下来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位置时,可以通过建立某个特定的节日来为它找一个位置,从而体现它的价值。
所以,国家“读书节”的设立,可以使阅读在文化和精神的仪式下变得高贵、神圣和庄严。
6.第3段中提到的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是我们熟悉的文学大师,以下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分)A.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汤姆•索亚历险记》B.塞万提斯——《鲁滨孙飘流记》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C.塞万提斯——《鲁滨孙飘流记》莎士比亚——《格列佛游记》D.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哈姆雷特》7.细读第5段,“我们今天的阅读现实”具体指的是:(3分)(1)(2)(3)8.本文围绕国家读书节的设立展开论述,其中第1至4段论述了,第5段论述了,第6至8段论述了。
(3分) 9.根据第9段的论述:“当要保存下来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位置时,可以通过建立某个特定的节日来为它找一个位置,从而体现它的价值。
”请你列举一个事例,并作简要分析。
(“读书节”除外) (1分) 10.对于要设立国家读书节的建议,你是否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见解。
(80字左右)(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0分)请尊重我的馒头○1.他是我初中时的同桌,苍白的脸,人很老实,不太爱说话。
他家住在偏远的郊区,那里是这座小城的贫困地带。
○2.也许是家贫的缘故。
中午放学他不回家。
学校洧食堂,可一次也没有见过他去。
他的午饭很简单,一个白面的馒头,一根细细的咸黄瓜,一罐凉开水,天天如此。
.○3.冬天,每当第三节课下课铃声响起,他就从那已诜得发白的帆布兜里掏出用旧白布层层包裹的馒头放在身旁的暖气片上烤热。
而夏天,他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白布把馒头放在书桌里,他是怕天气热馒头坏掉。
○4.我们之间很少交流,自习课上,前桌后桌聊得热火朝天,而我们却很安静。
他偶尔开口说话只是向我借橡皮小刀之类,之后又迅速转过头去。
渐渐地我对他产生了反感:这都什么年代了,他的思想还像他身上穿的那件肥大的灰夹克一样陈旧。
班上有四个调皮的同学号称“四人帮”,经常变着法戏弄他。
他置之不理,他平淡的反应更激起了“四人帮”的愤怒,因为他们认为他孤傲不( )。
○5.一天早上,他刚进教室,粉笔头便从四面八方飞来打在他的身上、脸上。
我以为他这下一定会愤怒得大吼大叫,但他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很平静地抖抖衣服,走到座位上坐下了,我心里很为他打抱不平,忍不住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反抗?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他淡淡地说:“我没时间理他们,我还要学习。
”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他的借口,他正在掩盖内心里的懦弱。
○6.那天下课后,他刚把馒头放在暖气片上,就被“四人帮”的领头大强抢了去。
大强把馒头当成了足球,飞起一脚,馒头打在了教室的顶棚上,又落在地上滚到了讲台旁边。
突然,他猛地一拍桌子:“你们太过分了!你们可以戏弄我,但是必须尊重我的馒头!”他喊了起来,教室里弥漫着很浓的火药味。
○7.他注视着他们,一字一句地说:“你们欺负我,我可以不在乎,因为早晚有一天你们明白那是不对的。
可是,请尊重我的馒头!你们应该知道那是我的午饭。
我家全靠妈妈一人操持,爸爸长期病倒在床上。
本来我中午应该去食堂吃饭吃菜,可是我家没有钱!而在家里,只有我可以吃馒头,我妈说我上学不能缺了营养,而我7岁的妹妹只能眼巴巴地看!……”他说不下去了,眼里噙满了泪水。
大强一脸愧疚地低下了头。
他擦了擦眼泪,弯腰捡起了那个已经裂开大口子的馒头,用手擦拭着,我清楚地看见他那大滴大滴的泪珠落馒头上。
他擦的很认真,一遍又一遍。
教室里响起了几个女生的抽泣声,那一刻,眼泪也浸湿了我的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