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5).

合集下载

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原则

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原则

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原则中成药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代表,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等特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广受欢迎。

然而,如何合理应用中成药,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是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在选择中成药的给药途径时,应遵循能口服给药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

口服给药是最安全、最方便的途径,不仅易于吸收,而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在必要情况下,可选择肌内注射给药,但应避免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辨证用药辨证用药是中成药合理应用的核心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治疗。

在选用中成药时,应根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例如,感冒可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应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三、辨病用药辨病用药是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应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中成药。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可根据其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对于高血压病,可选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成药。

需要注意的是,辨病用药必须以明确诊断为前提,对于一些西医疾病,如癌症等,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相应中成药进行辅助治疗。

四、注意事项在合理应用中成药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剂量: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使用中成药,不可随意超量或减量。

对于一些需要调整剂量的中成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配伍:在联合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有些中成药之间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应避免同时使用。

如有疑问,应咨询医生或药师。

3.禁忌证: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禁忌证。

一些中成药可能不适用于某些人群或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

在使用中成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禁忌证和使用注意事项。

中成药合理应用

中成药合理应用
应根据具体急情况性酌情咽掌握。炎等疾病的中成药,它仅适用于实热型咽候 疼痛的患者,风寒型的咽喉疼痛则不宜服用。所以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生理盐水⑴,葡萄糖氯化钠⑵,四环素⑶,回苏灵⑷,红霉素⑸,10%葡萄糖酸钙⑹
患者和医生都要针对病证的特点,对证选用中成药, 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龙虎丸中巴豆霜、砒霜是主要成分,九分散中马钱子含量占处方总量1/4,应严格控制用量和服用时间,否则极易引起中毒。
者却加重病情。如咳嗽,由肺热引起就应选用清肺 所以,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
生理盐水⑴,葡萄糖氯化钠⑵,四环素⑶,回、膏粱厚味等辛热助阳之品; 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⑴~⑶颜色变深,即刻出现浑浊
如同为治疗感冒的感冒清热颗粒和桑菊感冒颗粒, ❖ 中成药之问的配伍禁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中成药合理应用文档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 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 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与“治”,《伤寒论》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对中医临床 辨证论治精髓的高度概括。《内经》云:“合人形 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 之”。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而产生的,而 中医药理论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所以,应用中成 药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尤其应按辨证施治用 药,而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症,不经 辨证,盲目用药。

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中成药制剂作为我国特有的药品,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结晶,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针对我院中成药制剂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加的现状,通过对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药品成分本身、药品生产工艺、用药不规范、疗程不合理、配伍不合理等问题是造成中成药不良反应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在使用中成药的过程中应以辩证为依据,重视药品说明书,搞清楚药物成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控制好剂量和疗程,掌握配伍禁忌,与西药合理配伍使用,避免重复用药,保证中成药的安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

标签: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使用中成药在最近几年使用越来越广泛,在抗感染、抗肿瘤、心血管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使用率的增加,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相应增加,在我院最近3年的不良反应统计中,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高不下,最高达17%,仅次于抗感染药物。

在门诊发药过程中发现存在用药不规范、疗程不合理、配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因素使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其实使用中成药时,很多是可防范的药物不良事件,通过全面的分析,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 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1药物因素药品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通常分子量都较大,某些含动植物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物质,易作为半抗原—抗原引起过敏反应。

1.2生产工艺中成药的成分复杂,相同品种由于生产厂家制备工艺的差异,致使制剂中鞣质、蛋白质、树脂等杂志含量不同,易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的发生;因制备工艺的限制,杂质未提纯、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等因素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都有直接关系;溶解度与药液的pH关系较大;质量标准缺乏或低下,质量标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杂质控制缺陷。

1.3临床不合理使用1.3.1未辨证施治,中成药的处方都有其功效、主治及注意事项。

临床应用必须以辨证为根据,如果不能正确辨证,如“热证”用“热药”,无异于火上加油;“寒证”用“寒药”视同于雪上加霜。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引言中成药指的是使用中药材作为原料制成的药物,其经过炮制、制剂加工等工艺方法后得到的药物制剂。

中成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及其合理应用。

常见中成药复方板蓝根颗粒复方板蓝根颗粒是由板蓝根、连翘、苦桔梗等药物组成的中成药制剂。

它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咳的作用。

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疾病的治疗。

合理应用复方板蓝根颗粒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牛黄解毒片牛黄解毒片主要由牛黄、黄连、黄芩等药物制成,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适用于急性肠胃炎、急性咽炎等疾病的治疗。

合理应用牛黄解毒片可以缓解炎症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逍遥丸逍遥丸主要由川楝子、大黄、黄连等药物制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适用于肝火旺盛、湿热瘀滞引起的症状。

合理应用逍遥丸可以调节体内湿热失衡,改善患者的症状。

四季感冒片四季感冒片是由桑叶、薄荷、甘草等药物制成,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

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

合理应用四季感冒片可以缓解感冒的症状,加快康复进程。

合理应用中成药的注意事项1.了解药物成分和功效,选择适合自己病症的中成药。

2.遵循医嘱和药品说明书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长。

3.注意个体差异,对中成药过敏或药物相互作用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4.避免长期连续使用中成药,以防止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5.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咨询。

总结中成药作为中国传统的药物制剂,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合理应用中成药可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但是,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病症的药物,并遵循医嘱和药品说明书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长。

如有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咨询。

总之,合理应用中成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 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中成药优先 考虑的原则。
• 由于不同的患者之间体质各不相同,导致同一类疾病的临床 症状也千差万别,在西医学看来是同一种疾病,而在中医看 来其中证候却不同。
• 例如,同样感受风寒之邪的感冒患者,体质较好的和体质较 差的临床表现完全不同,所以其证候也完全不一样,不能都 用九味羌活颗粒来治疗,即所谓“同病异治”。
3)对症用药
• 症是指单一的症状,即患者自身感觉到的不适,如发热、 口渴、头痛等。
• 症状是疾病的表现,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有些中成药 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以解燃眉之急。
• 如元胡止痛片针对疼痛症状的治疗。准确使用中成药解除 某些突出症状,从而缓解病痛,也是正确选药的内容之一。
一、正确选用
4)辩证和辨病结合
一、正确选用
5)异病同治及引申使用原则
• 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演变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证同 治亦同,即所谓“异病同治”。
• 如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是不同的病,只要具有气短、懒 言、乏力等中气下陷的临床表现,均可使用补气升阳的补中 益气丸治疗。
二、合理应用
对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我们要还注意: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中 成药与化学药的配伍、用量用法及用药禁忌。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 合他们个体需要、疗程足够、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
一、正确选用
1)对证用药
• 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 • 证是对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
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揭示了疾病发展某一 阶段的病理实质。 • 辨证施治就是在辨明证候的基础上,选择对证中药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认识疾病的证候;根据证候确定治法;再依 据治法选择合适的中成药,使中成药的主治证候与患者的具 体证候对应起来,就是对证用药。

浅谈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

浅谈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
药m 。
合理用药是 国家药物使用 政策 的基 本指导原则 , 《 中成药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明确要求 , 医生在临床使用 中成药时 , 应
遵循能 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 ; 能肌 内注射 给药 的不选用 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还要求在使用 中药注射剂时 , 必
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主治功能 、 推荐剂量 、 调配要求 、 给药速度等内容使用 , 并加强用 药监测 。 因此 , 正确地使用 中成 药在临床治疗 中显得尤为重要嘲 。
2 ~ 3 次, t J , , J I . 酌情 减量 。曾经有 5 岁儿童 因连续 3 次 口服 1 0 粒
六 神丸 , 出现药物服用过量 导致 中毒 的报 道 , 其 中蟾酥 中毒轻
者 可有 胸闷 、 心悸 、 恶心 、 呕 吐、 腹痛 、 腹泻 、 头痛 、 头晕 、 口唇及
床表现为一年四季手脚发 凉、 食欲不振 、 冷汗或不孕不育 , 患 者 常 自觉腰膝 酸软且怕 凉。又如急支糖浆的功用为清热解毒 、 化 痰止咳 、 宣肺解表 , 适用 于风热 犯肺 、 痰热 阻肺 、 肺热壅盛等证 , 而风寒 咳嗽则不 宜使用 。中成 药的应用不只是对病治疗 , 更 重 要 的是对 “ 证” 治疗 , 在使用时必须遵循辨证施治 的治疗 原则 来
1 . 1 辨证不足 ,不对证用药
中,只是某 种药物对治疗某 种疾病有 较强 的针 对性 ,极少 对
“ 证” 进行辨识 和分析 。 这种 现象在西 医院的中成药应用 中尤 为 突出。如六 味地 黄丸主要适用于肾阴虚或肝 肾阴虚者 , 中医认 为肝肾 同源 , 症状也往往会一起 出现 , 临床表现为阵阵潮热 、 盗 汗、 五心烦热 、 头晕耳 鸣 、 腰膝酸软等 , 但 畏寒 怕冷 、 痰 多湿重 之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药械科:安汉荣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中成药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由于中成药的合理用药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了临床疗效降低,甚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应用中成药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辨证用药中成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它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有的放矢正确使用。

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理论的根本,也是中医药理论精髓所在,因此中成药的应用必须以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指导,强化辨证用药,切不可仅以说明书上的适应证简单用药.对症强调阴阳五行、整体辨证、动态平衡,严格把握“证”这一机体对有害因素的反应状态,以药物最佳组合的“方”调节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临床疗效作为用药的检验标准。

以咳嗽咳痰为例,按辨证分型可分为痰热证、痰湿证、肺燥证、寒饮证,用药须辨证选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再如感冒,有的是风热感冒,有的是风寒感冒,二者病种类型截然不同,若相反用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中医使用中成药是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的,与西医的”辩病论治”有着本质区别.中医用方必须综合疾病分型、人体差异、气候变化、药物功效等诸方面因素之后才能选择,所以往往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现象.例如同为呕吐,若因暑季着凉而致者,可选藿香正气散;若因食积内停者,可选用保和丸;若因脾胃虚弱者,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等。

再如高血压、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膀胱炎、带状疱疹等都是西医的不同系统的疾病,但若都属于中医肝胆湿热证时,则均可选用龙胆泻肝丸治疗。

所以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必须以中医辩证为依据,不能按西医病名应用,更不能将某个中成药固定为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药。

因为由于病人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对某人有效的方剂,对他人也可能无效。

这就是中医强调的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辨证用药的治疗原则。

二、中西药合用问题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发展,中西药合用的机会将不断增加,而中西药又是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论基础和用药经验,中西药合用,自然要产生很多新问题,因此,了解中西药合同的利和弊是非常必要的。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汇总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汇总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汇总【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汇总】1.引言介绍中成药的概念、历史及其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2.中成药的分类描述中成药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3.中成药的临床应用领域3.1 呼吸系统疾病根据呼吸系统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2 消化系统疾病根据消化系统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3 心血管系统疾病根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4 神经系统疾病根据神经系统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5 泌尿系统疾病根据泌尿系统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6 妇科疾病根据妇科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7 皮肤科疾病根据皮肤科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3.8 其他疾病根据其他疾病的种类,详细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治疗原理和疗效评价。

4.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与禁忌症4.1 不良反应常见的中成药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4.2 禁忌症禁忌使用中成药的情况。

5.中成药的用法与用量详细介绍中成药的用法、用量和常见规范。

6.中成药的质量控制6.1 药材质量控制描述中成药所使用的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6.2 中成药制剂质量控制描述中成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7.临床合理应用的指导原则7.1 个体化治疗强调中成药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7.2 综合分析强调综合分析病情、病因和治疗原则。

7.3 注意合用禁忌提醒医生注意中成药的合用和禁忌情况。

7.4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强调医生要了解中成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附件】列出本文涉及到的附件,如研究报告、临床试验结果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列出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相应的注释,便于读者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
辨证选药,或辨现状 • 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药品分类管理 制度。我国第一批非处方药西药为23类165个品种,中成 药有160个品种。 • 2008年,我国自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分类管理以来, 共公布了4610种非处方药,其中70%以上是中成药。 • 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102个中成药及中药饮 片纳入其中,中成药比例约占总数的1/3。 • 2010年,在中国已上市约 23,000多个药品中,有15, 000多个为中成药。 • 2011年,为了加强对中成药的管理,颁布《中成药临床 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分类
13.理血剂: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 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 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络、接筋续骨)、 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 温经止血)。 14.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15.治燥剂:清宣润燥、滋阴润燥。 16.祛湿剂:燥湿和中、清热祛湿、利水 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
中成药联用时常见的不合理配伍
• • • •
重复用药 配伍禁忌 有毒成分叠加 功效相反
中成药说明书解读
说明书中常用术语 • 慎用
• 用药时应小心谨慎,使用药物后应注意观 察病情变化,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特别是小儿、老年人、孕妇及心、肝、肾 功能低下者,尤应慎重从事,但慎用不等 于不能使用。
尽量不在一起服用
• 理解中医,了解中药,合理使用中成药
36
中成药分类
17.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 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 18.止咳平喘剂:清肺止咳、温肺止咳、 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 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 19.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消食。 20.杀虫剂:驱虫止痛、杀虫止痒。
中成药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 药品名称不规范 • 含有毒、剧药成份的中成药未标示极 量 • 中成药中含有西药成份 • 药品说明书中无与西药相互作用的说 明
• 糖尿病患者禁服:黄芪颗粒、肠泰合
剂、丹莪妇康煎膏
• 10岁以下儿童禁用:伤科接骨片
33
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
• “药”和 “证”相符 • “剂量”与“疗程”合理 • 搞清成药组分,掌握配伍 禁忌 • 正确的服药方法 • 避免和西药同时服用
• 使用中成药一定要遵循中医理论
• 在未弄清楚中西药配伍会出现何种情况时,
骨愈灵胶囊
六味地黄丸
乌蛇止痒丸
夏枯草胶囊
重症感冒患者不宜服用的中成药
仙灵骨葆胶囊
29
服用下述药物时不宜服用滋补性中药
比拜克胶 囊 保济丸 都梁软胶 囊 复方双花 片 感咳双清胶 清开灵软 囊 胶囊 藿香正气丸 清热消炎 宁胶囊 九味双解口 双黄连颗 服液 粒 牛黄清感胶 维C银翘 囊 片 小柴胡颗粒
中成药的剂型和分类
中成药的剂型
(一)固体制剂—固体剂型是中成 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 用方便。
1.散剂 2.颗粒剂 3.胶囊剂 4.丸剂
中成药的剂型
5.滴丸剂 6.片剂 7.胶剂 8.栓剂 9.丹剂
10.贴膏剂 11.涂膜剂
中成药的剂型
(二)半固体剂型
1.煎膏剂
2.软膏剂 3.凝胶剂
21
说明书中常用术语 • 忌用
• 避免使用或最好不用。有些患者在服 用某些药物后可能引起明显的副作用。
22
说明书中常用术语
• 忌用
• 但当病情需要不得不使用某些忌用药物 时,应当寻找药理作用类似但不良反应 较小的其它药品代替。
• 若非用不可时,则须同时应用能对抗或 减弱其副作用的药品,将不安全因素减 到最低限度。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深圳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原文鹏 胡新华
2015.10
• 中成药的概念、历史及发展现状 • 中成药的剂型和分类 • 中成药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 中成药联用时常见的不合理配伍
• 中成药说明书解读
• 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
概念、历史及发展现状
概念、历史及发展现状
• 概念: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 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 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 内涵: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
23
说明书中常用术语 • 禁用
• 绝对禁止使用。对禁用药品可以说无任何 选择余地。因为患者一旦服用,就会出现 严重的不良反应或中毒,如中药巴豆、牵 牛、麝香、水蛭等药,孕妇绝对禁用。
24
孕妇禁用的中成药
丹莪妇康煎膏 复方南星止痛膏 复方血栓通胶囊 骨愈灵胶囊 经带宁胶囊 康力欣胶囊 双料喉风散 正红花油 黄苦洗液 回生口服液 脉血康胶囊 脑栓通胶囊 脑心通胶囊 三七通舒胶囊 麝香跌打风湿膏 麝香正骨酊 通天口服液 通络开痹片 跌打万花油 乌蛇止痒丸 都梁软胶囊 妇炎消胶囊 苦柏止痒洗液 康力欣胶囊 牛黄清感胶囊 盘龙七片 乳癖清胶囊 四磨汤口服液 麝香保心丸 通心络胶囊 仙灵骨葆胶囊 活血止痛膏 抗病毒口服液 坤复康片 康妇消炎栓 消结安胶囊 血康胶囊 痔康片 壮骨伸筋胶囊 跌打七厘片
25
孕妇忌用的中成药
丹灯通脑软胶囊
丹黄祛瘀胶囊
肝复乐片
少腹逐瘀颗粒
复方清带灌注液 复方伤痛胶囊 岩鹿乳康胶囊 恒古骨伤愈合剂
二十七味定坤丸 复方清带灌注液 华佗再造丸 复方肾炎片
桂枝茯苓胶囊 降脂通脉胶囊 玉泉颗粒 六味能消胶囊
伤科接骨片 心脉通片 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腰痹通胶囊
孕妇慎用的中成药
虎力散 甘桔冰梅片 气滞胃痛颗粒 香菊片
中成药的剂型
(三)液体制剂
1.合剂 2.口服液 3.酒剂 4.酊剂 5.糖浆剂 6.注射剂
中成药的剂型
(四)气体剂型
气雾剂
中成药分类
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 为以下20类: 1.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2.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 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 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 5.祛暑剂: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 暑益气。
中成药分类
6.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7.表里双解: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
里。
8.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
补阳、阴阳双补。 9.安神剂:重镇安神、滋养安神。 10.开窍剂:凉开、温开。 11.固涩剂: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 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 12.理气剂: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 中、理气止痛、降气。
解毒通淋丸
洁尔阴洗液 安宫牛黄丸 板蓝根颗粒
感咳双清胶囊
肝苏颗粒 黄氏响声丸 金喉健喷雾剂
乳康片
肾安胶囊 山香圆片 痛风定胶囊
血脉通胶囊
辛芩颗粒 消眩止晕片 心元胶囊 咽立爽口含 滴丸 银杏叶滴丸
跌打镇痛膏
丹栀逍遥丸
九味双解口服液
蓝芩口服液
糖脉康颗粒
维C银翘片
复方丹参滴丸 复方黄柏液 肺力咳合剂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牛黄上清胶囊 尿清舒颗粒
乌灵胶囊 胃苏颗粒 万应胶囊
茵栀黄颗粒 众生丸
27
• 服药期间不宜饮茶:痛风定胶囊、乌蛇
止痒丸。
• 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黄芪颗粒、补
中益气丸、补中益气颗粒、苁蓉益肾颗粒、 肠泰合剂、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归脾丸、 金水宝胶囊、少腹逐瘀颗粒 、乌鸡白凤丸、 参芪五味子片。
28
感冒患者不宜服用的中成药
一清胶囊
蓝芩口服液
30
宜饭前服用的中成药
百令胶囊 黄芪颗粒 益血生胶囊
肠泰合剂
复方红衣补血 口服液
童康片
玉屏风颗粒
龙血竭片
31
• 特殊服用方法的部分中成药
• 活力苏口服液 睡前服用; • 通络开痹片 晚饭后服,一次3片,一日1次; • 抗病毒口服液 一次10毫升,一日2~3次 (早饭前和午、晚饭后各服一次); • 通天口服液 口服。第1日服法:分即刻、 服药1小时后、2小时后、4小时后各服10毫 升,以后每6小时服10毫升。第2日、3日服 法:一次10毫升,一日3次,3天为一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