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者成书及版本

合集下载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版本1、成书《西游记》的成书和《三国》《水浒》相似,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

唐僧取经的故事,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

〈〈旧唐书方伎传》载,唐僧,俗姓陈,名祎,法名玄奘(602664年),洛州缎氏(今河南偃师县)人。

11岁出家为僧,遍读佛经,周游全国,为弄清佛经教义,决心赴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去留学取经。

唐代贞观年间,他冒着国人不准出境的禁令,只身离开长安,混入商人队中,出玉门关,经新牌北道,越葱岭,出热海,途经西域十余国,历经4年,跋涉5万多里,终于到达印度。

唐僧在印度一呆就是13年,其间他穷研佛学奥秘,贞观19年满载归国,带回梵文佛经657部。

今天西安的大雁塔,就是当年玄奘藏经的慈恩寺塔。

为纪念唐僧取经这一带有传奇色彩的惊人壮举,唐太宗降旨,由玄奘口述西行见闻,弟子辩机记录整理,写成了一部介绍西域诸国佛教遗迹和风俗物产的《大唐西域记》。

后来弟子慧立、彦琮乂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录取经的经历。

这两本书虽是纪实,但也夹杂了一些神话传说和佛经故事,把取经故事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

以后,这轰动一时的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神异色彩越来越浓。

宋代,唐僧取经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

南宋时刊印的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话话》开始将取经故事文学化,虽然它文字粗略,情节简单,还没有猪八戒,深沙神也只出现了一次,但它大致勾画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话本中已出现了猴彳丁者的形象。

他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密猴王,化作了白衣秀士,保护唐三藏西行取经,这猴行者显然是孙悟空的雏形。

取经队伍中加进猴行者并渐渐喧宾夺主,成了取经队伍中的主角,这在《西游记》故事的神化过程中关系重大。

猴行者形象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佛、道故事中长期流传的诸如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一些猿猴成精的奇闻异说有关。

比如唐代李公佐小说《古岳渎经》中写到的淮、涡水神无支祁,就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白尺,力逾九象,搏击腾疾奔,轻利倏忽,后来大禹治水,派三位神将去降服,前两位都无功而还,第三位才将它战胜。

西游记导读

西游记导读
《西游记》的作者是我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今江苏淮安人。自幼喜爱神话故事,由于宦途 困顿,晚年无意为官,专门从事著述。所作诗 文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并在前人作 品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写出了 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名作《西游记》。
《西游记》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 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应该把它介绍给 广大的少年朋友们。但是原著字数太多(有 八十余万字),而且原著的有些故事不适合 少年读者看。为此,根据原著节编成《西游 记故事》一书,此书撷取了原著的精华,又 忠实于原著,语言力求简洁流畅,故事情节 活泼生动。旨在引起少年儿童阅读古典文学 的兴趣。在阅读了此书的基础上,可以帮助 广大少年朋友更好地消化原著。
《西游记》故事
《西游记》故事
在《西游记故事》中的猪八戒也是个有血有 肉的形象。和孙悟空相比,他更具有平民百 姓的色彩。在猪八戒的身上,优点和缺点经 常混杂在一起,让人对他又气又喜。尽管他 大小是个神仙,但他不使读者产生陌生和敬 畏之感,他的出现反而给人一种亲切感。
总之,《西游记》这本书为少年朋友们描绘 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幻想境界,诙谐、讽刺, 充满浪漫色彩。
大闹天宫失败后,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迫 使他在接受惩罚、体味痛苦的同时,消除造反 意识、化解心魔、培植伦理观念。后在观音菩 萨的劝说下,作为护法大弟子走上西行取经
的道路。人物塑造可贵之处在于,他身上仍保 留了原始生命力的创造性。
2、猪八戒
是个极具浓厚人情味的神话形象。他身上 呈现出的更多的是俗人的品性,重在以人的生 存欲望为念,敞开人性中真实客观而又卑俗低 下的一面,显露出直率、坦诚的本真存在。人 类的许多生物本能和人性缺点都相当集中地反 映在他身上。作者打破了善、恶二分的传统创 作模式,塑造了一个善恶兼备、美丑泯灭的艺 术形象。孙Fra bibliotek《西游记》故事

《西游记》和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西游记》和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梁启超称《西》是一部“哲理小说”(《告小说 家》)
[2]、“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 :《西》“至多不过是一 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 么微妙的意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 游戏”
[3]、“幻中有实”: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借妖怪们的造反来 描写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 “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 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二)《西游记》与心学
[1]明代心学:
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 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 “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 建秩序 。
[2]书中“心猿”:
天条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禹正
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三、《西游记》的版本:
现存最早:是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 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本。
清代刻本: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 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 旨》。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9第八章 《西游记》

9第八章  《西游记》
1、《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以诡异的想 象、极度的夸张,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 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极幻之文中,含有 极真之情;在极奇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
2、在形象塑造上,《西游记》将人性、物性与神性有机 地揉和在一起,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物性,是指神魔形象本体物的现实自然属性;神性, 是指神魔形象所具有的超人的法术和本领;人性,是 指神魔形象所寓托某种人的现实社会属性。其中人性 是内在核心,据主导地位。正是三者的水乳交融,妙 合无垠,塑造出了许多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神魔形象。
3、《四游记》。包括吴元泰撰的《东游记》(主要叙述 八仙得道成仙的故事,是八仙故事的集大成者)、余 象斗编的《南游记》(主要写华光寻母的故事)、 《北游记》(主要写真武祖师斩妖降魔、修行成道的 故事)以及杨致和编的《西游记》(一般认为是由吴 承恩的《西游记》删节改编而成),除《西游记》以 外,其他三书都是由民间流传的宗教故事演化而成的 神魔小说。
2、从孙悟空形象的内蕴来看,作品在相当程度上 体现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强烈 肯定,显示出明代中叶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宫,主要写悟空对绝对自 由的追求,在他身上具有冲决一切束缚与羁绊、 藐视一切礼法和权威的叛逆精神。
从皈依佛门到取回真经,主要突出悟空降妖除 魔的大智大勇,他的英勇无畏,百折不挠,敢 于斗争,也善于斗争的英雄性格与为崇高理想 而献身的可贵精神,由此得到充分表现。
唐 玄 奘 西 游 图
二、《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1、《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 (今印度)取经的史实。
玄奘归国后,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成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取经途中的艰险和异 域风情。
玄奘另两名弟子慧立、彦悰所撰《大慈恩寺三 藏法师传》中,对取经事迹作了夸张的描绘, 并插入一些带神话色彩的故事。如狮子王劫女 产子,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罗国“灭坏佛法” 等。

第三章《西游记》

第三章《西游记》

( 四 ) 呼唤有理想 、 有能力 、 有个性的人性 呼唤有理想、有能力、 美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 一路翻山越岭 、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 , 一路翻山越岭、 擒妖捉怪、 排除万难、 百折不挠, 擒妖捉怪 、 排除万难 、 百折不挠 , 首先表 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 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 作为降妖伏魔能手、 排险除难英雄, 作为降妖伏魔能手 、 排险除难英雄 , 孙悟 空神通广大, 战无不胜, 空神通广大 , 战无不胜 , 突出表现了他的 本领和能力。 本领和能力。 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 、 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 桀骜不驯、 勇 于斗争的个性精神 , 于斗争 的个性精神, 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 一如既往。 一如既往。
唐僧弟子《 大唐西域记》 唐僧弟子 《 大唐西域记 》 、 《 大唐大慈恩 寺三藏法师传》 寺三藏法师传 》 , 纪实中夹杂神话传说和 佛经故事。 佛经故事。 南宋刊讲经“ 话本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南宋刊讲经 “ 话本”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文字粗略,情节简单,还没有猪八戒, “ 深沙神 ” 只出现一次 , 但已出现猴行者 深沙神” 只出现一次, 形象。 大致勾画出 《 西游记 》 的基本框架 。 形象 。 大致勾画出《 西游记》 元代 杨景贤《 西游记 》 杂剧 , 猴行者已变 为孙悟空, 深沙神也改为沙和尚, 为孙悟空 , 深沙神也改为沙和尚 , 并在文 学中首次出现猪八戒形象。 学中首次出现猪八戒形象。
[2]、 幻中有趣” [2]、“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 :《西》“至多不过是一 :《西》“ 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 么微妙的意思” 么微妙的意思”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 游戏” 游戏” [3]、 幻中有实” [3]、“幻中有实”: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借妖怪们的造反来 描写农民起义。” 描写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 “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 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 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第八章_西游记2

第八章_西游记2

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 定
三、呼唤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 性美
四、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首先,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 中 人间国度的描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 的 种种丑恶: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
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 国王昏庸,道士作恶。
西 游 记
第 八 章
《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四大名著之一 四大奇书之一 神魔小说代表作
第一节《西游记》成书、作者、版本
一、《西游记》的成书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取经本事及神异化 (二)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三)在平话和戏曲创作过程中逐步定型
(一)取经本事及 神异化
1、13岁出家,后到天竺 去取经。贞观十九年回 到长安,取回佛经657 部。后在慈恩寺译佛经 75部,创立了佛经的重 要宗派法相宗。唐高宗 麟德元(664),玄奘 圆寂。 ——《旧唐书· 方伎传》
(六)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西游记》的语言轻松诙谐、妙趣 横生。作者一支笔挥洒自如,活泼跳跃, 诙谐幽默;杂以方言俗谚,形成别具一格 的独特文风,体现作者驾驭文字的超迈能 力,他人很难模仿。
《西游记》的影响
一、《西游记》的续书、仿作、节本等,如 《 续 西游 记 》、 《 后西 游 记 》 、 《后 西 游 记 》 、《 西 游补 》 ;《 四 游记 》 (杨 志 和 《 西 游记 》 、吴 元 泰《 东 游记 》 、余 象 斗 《南游记》和《北游记》); 二、出现了大批为神仙立传的作品。如达摩、 观世音、吕纯阳、韩非子、牛郎织女等。 三、与历史故事相交融的故事。如《三遂平妖 传》、《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 《封神演义》最为出色。

明代文学.西游记

明代文学.西游记

唐僧

原型:玄奘 小传:金蝉子-东土和 尚玄奘法师-旃zhān檀 功德佛
性格:宽厚、仁慈、 有原则

孙悟空

文化原型: 1、鲁迅:淮涡 水神无支祁 《中国小说的历 史的变迁》:唐 传奇《李汤》


2、胡适:猴子国 大将哈奴曼 见印度最古的记事 诗《拉麻传》 印度庙里的斗战胜 佛孙悟空画像


“求放心”的三教合一色彩

明袁于令《西游记题词》则说:
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 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 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匮,探禅蕴于龙藏, 乃始有得于心也哉? 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理解《西游记》的修 心寓言 ,是实事求是的。



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杂著》:《西游记》一 部定性书;《水浒传》一部定情书,勘破 方有分晓。 清尤侗《西游真诠序》
小说观念的变化:幻高于真


谢肇淛《五杂俎· 事部三》云: 小说野俚诸书,稗官所不载者,虽极幻妄无当, 然亦有至理存焉。如《水浒传》无论已。《西游 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盖亦求放心之 喻,非浪作也。……惟《三国演义》与《钱唐 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 味矣。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 而不足为士君子道耳。 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 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至,不必问其有无也。
“心性”寓言

第1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4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7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14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15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30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34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第35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36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第三章西游记

第三章西游记
17
后者画面上,行者腰系经包,肩荷锡杖,上 挑经盒,应为玄奘、行者取得真经后拜别 观音、普贤菩萨的东归图。榆林窟第29窟 北壁东侧“水月观音图”下方,则是一幅 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内容大体相近的 横幅连环画。其中玄奘、猴行者、白马、 大梵天及偷桃情节,与《诗话》部分内容 有某些相似之处。(见杨国学、朱瑜章 《玄奘取经与<西游记>文化遗迹透视》, 《河西学院学报》2004.6)
11
南宋出现了“中瓦子张家印”的 “话本”《大 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情节简单,出 现了“来助和尚取经”的猴行者(白衣秀士)形 象,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 猴王”,因偷了西王母池十颗蟠桃,“被王母捉 下,……配在花果山紫云洞”。他神通广大,能 伏魔降妖,这标志着西游故事的主角已由唐僧向 猴行者转变,也标志着取经的真人真事向神魔故 事的演变。书中还出现了一个脖挂骷髅项链的 “深沙神”,但还没有猪八戒。
39
2、“哈奴曼”说(“进口说”)
胡适、郑振铎、陈寅恪等人认为孙 悟空形象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中的猴子国大将哈奴曼。他能在空 中飞行,拔起并背走喜马拉雅山, 在被吞进老母怪肚中后,伸缩变化, 又从耳朵中钻出。其神通更与孙悟 空接近。
40
3、石磐陀说
张锦池先生从取经故事流变系统中亦得出结论,认为孙 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 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 磐陀和石磐陀之于玄奘,(1)向导作用相类;(2) 解厄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师徒间微 妙关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 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 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也就为玄奘取经故事 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详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故 事源流考论》,《求是学刊》1990年第1期)。作为 “一说”,张锦池先生的结论是否颠扑不破,还有待于 学界的继续研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金元戏曲:金院本剧目中有《唐三藏》,宋元南戏有《陈光蕊 江流和尚》,元杂剧剧目有《唐三藏西天取经》。但均已失传, 现能见完整剧目只有元末明初人杨景贤的最早的刊本。初刊于万历二十年 ( 1592 )。明代后期市面上除了世德堂百回本外,还有两 种《西游记》也在销售。一为《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现简 称“朱本”(朱鼎臣编辑)。一为至迟在万历初出现的《西 游记传》现简称“杨本”(杨致和编),后被余象斗收入 《四游记》
孙悟空名字来源—菩提老祖
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 古者老也,月者阴也。 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 狲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子系。 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 正合婴儿之本论, 教你姓“孙”罢。
2 、宋代话本: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似为一种“说 经”话本。其中出现了“深沙神”和“猴行者”的形象。大致勾 画出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
孙悟空之原型
1、《宋高僧传》记载唐朝有一高僧,法号释悟空,俗名车奉朝,京 兆云阳人(陕西一带) 2、鲁迅:《解读<西游记>》:孙悟空原型出自《山海经》其中载淮 河一带有一水妖,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其 形象似猿猴、塌鼻子、凸额头并出生于淮原花果山。 3、胡适:外来物种。印度史诗巨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 4、明间传说:“猢狲”谐音“胡僧”即外国和尚。甘肃一石窟中壁 画《唐僧取经图》中有一位尖嘴猴腮的胡人,坊间传说为石盘陀。
神怪小说之——
目录
1
《西游记》成书过程
2
《西游记》版本
3
《西游记》作者之争
一、成书过程
1、真人真事传说: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法 号三藏。贞观三年(629)前往天竺,费时十七载取回真经。 由他的弟子辩机写《大唐西域记》记录。后其弟子慧立、彦 悰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他西行求法的经 过和后来译箸佛经的情况。唐代末年《大唐新语》《独异志》 也记录了玄奘取经的故事。
吴承恩《西游记》与许仲琳《封神演义》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许多人物、情节能够互相呼应、衔接。 那么吴承恩与许仲琳,谁抄袭了谁?
佛道教之争
《西游记》记述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旅游故事。历经九九八十一 难,只为求取佛经,那么《西游记》是宣扬佛教的。
鲁迅说《西游记》作者“犹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 (见《中国小说史略 明之神魔小说》)
三、作者——吴承恩???
吴承恩(约1500—约1582) 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 阴(今江苏淮安)人。《淮安 府志》载“性敏而多慧,博极 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 科举不利,中年才补上“岁贡 生”。
现存所有的《西游记》明代繁本刊本,全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仅署有 “华阳洞天主人校”。世德堂本卷首,载有陈元之的《刊西游记序》,其 谈到西游记的作者这样说:“《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天 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余览其意,滑稽之雄, 卮言漫衍之为也。”可见,世德堂本刊刻时,作者已不可知,但与某王府 有一定关系。 《淮安府志》载“吴承恩,《射阳集》,《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据此 ,鲁迅、胡适也提出作者为吴承恩。但官修史书不收章回小说是明清 时期的惯例,且《西游记》既没有标明卷数,又没有说明性质。所以证据 不足。
《西游记》中国王:昏君暴君有影射
取经路经国家:大唐国、宝象国、净乐国、乌鸡国、车迟国、西凉女 国、祭赛国、朱紫国、比丘国、灭法国、天竺国、玉华县、舍卫国、 凤仙郡 其中多为昏君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回唐太宗阴司纪行,暗骂他为 暴君、伪君子、走后门)只有与玉华县城主钟爱黎民,国家呈现五谷 登丰的太平景象。 明16帝,吴承恩历经5朝,书中皇帝多影射明朝皇帝。
1、正德:视军事为儿戏,1518年,命“威武大将军朱厚照(字寿)” (也就是他自己)出师西北。并下旨封自己为“镇国公”“太师”成了自 己手下最具武功的王公和最具权威的文官。并具有现代平民作风,在泯灭 个性、天性、人性的封建专制体制里,正德是个特列。他死后李贽出现。 2、荒淫嘉靖:修道长生、采阴补阳。明代误国大奸臣严嵩、严世蕃父子登 台。在位45年,20年不上朝。 3、短命隆庆:重用首辅徐阶、张居正、高拱等人。但在位不足六年。 4慵懒万历:张居正升为首辅并进行政治改革,万历十年病逝,第二年被抄 家,长子张敬修被逼死。吴承恩与张同年谢世。
支持吴承恩作者说的学者:胡适、鲁迅、郑振铎、蔡铁鹰、苏兴、彭海、 张宏梁、谢巍、刘怀玉、颜景常、杨子坚、钟扬、陈澉、廉旭、张秉健、 宋克夫、刘振农…… 反对吴承恩作者说的学者:章培恒、杨秉祺、陈君谋、金有景、张锦池、 刘勇强、黄永年、李安纲、黄霖、孙国中、胡义成、张静二、张易克、陈 敦甫、陈志滨,日本的小川环树、太田辰夫、田中严、中野美代子,英国 的杜德桥,美国的余国藩…… 西游记作者候选人:丘处机、华阳洞天主人、陈元之、“青词宰相”李春 芳、许白云…… 这些说法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姑录以待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