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敕勒歌》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

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敕勒歌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探讨,感受诗歌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景。

2. 吟诵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结合自己的体验,把握诗歌的写景特色。

2. 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人对大草原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广袤的大草原,一起聆听一首穿越千古的天籁之音。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要完成以下任务。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结合注释,掌握常识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以下要点:1.选自《杂歌谣辞》,《乐府诗集》卷八十六。

2.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乐府”是汉朝掌管音乐的机关,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成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

三、音视导入,学生自读同学们,大家从“北朝民歌”中能读出什么信息呢?明确:《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名族的民歌。

提到少数民族,我们对于我们的民族兄弟还是不太了解。

因为他们有着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下面,我们欣赏一段记录他们生活的视频片段。

[师引导]他们有他们的语言,他们有他们的音乐,他们有他们的文化,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性格,他们有他们的家园。

曾经,他们是蛮荒、粗野、无情、落后的象征,了解了他们,也许,你也会深深的喜爱上塞北那一方土地!我们的预习任务是默写这首诗歌,下面,我们一起来默写。

(三名同学到黑板默写。

纠正错误,落实字词音形义)大草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在《敕勒歌》里你能读出来吗?下面,请你大声的阅读一分钟,然后说说你读到了哪些景物。

(生自由阅读1分钟后,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师将诗中出现的景物标上重读符号]四、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描绘辽阔敕勒川美景和草原游牧民族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1课,详细内容为诗字词解释、诗句翻译、诗歌意境领会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敕勒歌》字词、句型及翻译。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描绘意境。

3. 解敕勒川地区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理解和诗歌意境领会。

2. 教学重点:字词掌握、诗句翻译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草原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草原向往,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敕勒歌》,勾画出不懂字词,尝试翻译诗句。

3. 讲解字词:对诗中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如“敕勒川”、“阴山下”等。

4. 诗句翻译:逐句讲解诗句,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意境领会:通过分析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描绘壮美草原景色和游牧民族生活。

6.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敕勒川地区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文化素养。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绘制一幅草原风光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字词解释: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 诗句翻译:略4. 诗歌意境:壮美草原、游牧生活5. 历史文化背景:敕勒川地区、北朝时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敕勒歌》,并背诵。

(2)用自己话翻译诗句,描绘诗歌意境。

(3)解敕勒川地区历史文化,写一段简短介绍。

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敕勒歌》字词、诗句翻译和意境。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引导,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一、教学背景《敕勒歌》是我国古代民歌中的一首,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

本课是二年级语文课的第一课,也是第一篇课文。

通过学习本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行了解,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由来;2.理解《敕勒歌》的含义;3.学习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本篇课文;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敕勒歌》的含义;2.学习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本篇课文。

四、教学内容1.教师授课导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当你置身于戈壁草原上,夜幕降临,你会听到什么声音?会看到什么景象?教学:详细介绍《敕勒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韵律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并在黑板上呈现教材中的课文全文。

总结:以充满感染力的声音,感受《敕勒歌》的文化魅力,也对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2. 学生朗读1.分组阅读,每组学生读一小节,其他学生注意听。

2.教师选取几个学生代表在全班面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判其朗读效果。

五、教学方法1.阅读再创造法:在阅读教材前,对课文进行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合作学习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分组中进行朗读和讨论;3.生动形象法:通过丰富的课前导入,让学生进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4.评价与反思法:由学生来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朗读效果,反思自己的不足,以便改善和加强。

六、教学评价1.问答形式: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2.朗读赏析:教师选取几名学生在全班面前朗读本篇课文,其他学生评判其朗读效果,并提出建议;3.群体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学知识,深入思考《敕勒歌》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七、教学准备1.课本;2.黑板、粉笔;3.录音机。

八、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自己编写属于自己的民歌,与同学共同创造一首优美的民歌;2.组织学生进行敕勒文化学习、研究和交流,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3.宣传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敕勒歌教学设计 5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 5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初步了解吟诵,练习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以及对古诗吟诵的认知、练习。

教学道具:草原风光图片、歌曲,PPT教学过程:四部教学法:读韵味——明诗意——-写意境——-吟诗情一、情景导入,丰富认知播放草原风光的歌曲图片,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

师:同学们,草原的风光美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师: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2、学生划节奏自由练习读。

3、多种形式的读古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还有谁想读?4、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

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意1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在这首诗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2四人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生:“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Chile song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2、篇章2: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章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北朝民歌课文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背诵《敕勒歌》这首古代名篇。

2. 了解《敕勒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敕勒歌》的诗意和情感,领悟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 背诵并解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敕勒歌》中的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理解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2. 理解《敕勒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或背景介绍来引起学生对《敕勒歌》的兴趣。

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敕勒歌》吗?对它了解多少?2. 学习课文(40分钟)- 第一遍阅读:让学生先默读整首诗,了解大致内容和诗的韵律。

- 第二遍阅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 第三遍阅读:学生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节奏,跟读整首《敕勒歌》。

- 诗歌分析:教师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 思考与讨论(20分钟)针对《敕勒歌》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敕勒歌》中的诗意和情感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你认为《敕勒歌》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何意义?4. 扩展活动(30分钟)-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析,展示其诗意和文化内涵。

- 邀请一位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解读《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尝试运用《敕勒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敕勒歌》的文化内涵和诗歌语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和扩展活动,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六、作业:1. 背诵《敕勒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勒”、“笼”、“苍”“茫”“见”5个字。

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

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生立刻翻书93页)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

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

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

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想读读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还有谁想读?
5、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

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1、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

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2、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

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3、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4、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5、‘‘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境?
6、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

诗中只写了景色,没有提到敕勒人,你猜那些人在哪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7、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那心情老好了!还有谁来读读?读出生机感、喜悦感;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指名读)(三)写法指导:
看全诗,看板书:景物描写中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四、诵读古诗
1、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

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2、听范读录音
3、看节奏,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5、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请3—4名学生配乐读)
4、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5、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

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配乐齐背。


五、画中展示:
1、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 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

我们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骄傲。

我们以后要多关注古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茂盛肥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