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练习

合集下载

《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

《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

《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敕勒歌》和《静默草原》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子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环境,培养爱护草原、保护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敕勒歌》和《静默草原》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子结构。

2. 教学难点:一些生僻的文言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对两首诗深层意义的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敕勒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生态环境,引发对《静默草原》的思考。

2. 朗读与翻译:学生朗读《敕勒歌》和《静默草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逐句翻译,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练习与拓展: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文言词汇的掌握。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了解其他关于草原的诗歌或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发言质量。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文言词汇的掌握程度。

3. 拓展学习报告:评估学生拓展学习的成果,了解学生对草原主题诗歌或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敕勒歌》《静默草原》等相关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有关敕勒族、草原文化等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小学升中语文诗词文默写赏析与练习之敕勒歌

小学升中语文诗词文默写赏析与练习之敕勒歌

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创作背景《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称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

二、注释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chì lè)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ǎ):笼盖;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三、译文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四、赏析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18 古诗二首 第二课时《敕勒歌》(课件 练习)

18 古诗二首 第二课时《敕勒歌》(课件 练习)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 详情请看: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
https:///help/help_ex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阴山 天空 草地
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呢 阴山下
古诗赏析
这句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空是什么样的呢?
天似穹庐,笼盖四
这句用的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把天空比作了穹庐,生动 形象的把草原的辽阔描绘了出来。
古诗赏析
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当我们站在
极目远眺,你们会看到什么样的景物
在辽阔的草原上,远远望 去会看到天空和草原连在了 一起,天空好像是一个大的 帐篷将草原笼盖了起来。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诗句,作
用叠词的方式,突显了草原的辽阔
古诗赏析
这里写草原水茂盛、牛羊 肥壮的情景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敕勒川的美丽富饶。
展现了一幅壮阔无比、
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全诗理解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
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
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的,原野辽阔无边。风
的众多牛羊。
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
古诗二
部編版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敕勒歌
新知导入
齐读古诗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
天似穹庐,/笼
天/苍苍,野/茫
风吹草低/见牛

21世纪教育网
新知导入
背景链接
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
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迈,主要收录在

苏教版2021四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考前练习题

苏教版2021四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考前练习题

苏教版2021四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考前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诗歌鉴赏。

敕勒歌敕勒(chì lè)川,阴山下。

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敕勒川:敕勒,是曾经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后迁入新疆地区。

敕勒川是指敕勒人生活的那块平坦的地带。

阴山:我国北方的一座大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穹,中间拱起,四周下垂的样子。

庐:简单的房屋。

穹庐,即现在的蒙古包。

野:原野。

见:同“现”,显现。

鉴赏感悟: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1]读诗句,解释画线的字。

敕勒川,阴山下。

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外比较阅读。

(一)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度阴山。

(二)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青海:指青海湖。

2023新人教二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敕勒歌》课堂练习题

2023新人教二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敕勒歌》课堂练习题

2023新人教二年级上册语文18课《敕勒歌》课堂练习题一、填写适当的字词完成下列词组。

1. 呼忽:草原上风声的呼啸。

2. 青光:绿色的光芒。

3. 奇奇怪怪:形容奇怪、稀罕的样子。

4. 深邃:形容深远、富有内涵。

5. 奔腾:形容水流急速地向前流动。

6. 逃窜:逃走;逃窜。

7. 边陲:边疆、边界。

8. 坚韧:坚强、有韧性。

9. 抖擞:振作精神;使精神振作。

10. 魁梧:形容身材高大威武。

二、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 敕勒川的上游有 ____________。

A. 黑山黄水B. 黄山黑水C. 黑山,黄河2. 敕勒川到达下游是 ____________。

A. 九十里B. 九十段C. 九十千米3. 在敕勒川上,鸟儿像矢状的喇叭花朵一样 ____________。

A. 飞翔B. 飞奔C. 飞纵4. 敕勒川中有许多 ____________;A. 小山,野花B. 高山,草地C. 河流,坡地5. 敕勒歌所唱的是 ____________。

A. 敕勒川的景色B. 敕勒川的动物C. 敕勒民族的风土人情三、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敕勒川,的确是一片土地,一个小土地。

无论如何小它也不在边陲,在腹地,在我国的经济地带,而且还是美丽的和些使人喜爱的!(一)这个小土地,最富有的首先是畜牧业。

牧场上有许许多多的羊,牛,骆驼和马。

它们四季奔腾于草原上,奔腾于红黄灿烂的山坡上,奔腾于白云朵朵的天空里,奔腾于黄沙滚滚的河海中。

大家在想象什么呢?在吗看别的什么呢?倘使小编说为什么小编没有想到也没有看到的美呢?这不但匪夷所思,而且是过头的想象,过头的看法,更好说是幼稚的、可笑的乌托邦式的火星绘谱。

(二)这个小土地,其次是农业。

由于自然的、天赋的土壤的、地理的和气候的优越质量,这个小土地出 , 产着最多而较好而深邃的粮食,蔬菜,水果和特产线的中药材。

小作文请写上:题目、开头、中间、结尾。

题目:敕勒川——一片美丽的土地开头:敕勒川是我国一片美丽的土地,尽管它不大,但它有丰富的资源和迷人的风景。

《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

《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

《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敕勒歌》和《静默草原》这两首歌曲的背景和特点。

2. 通过学习这两首歌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敕勒歌》的背景介绍和歌词解析。

2. 《静默草原》的背景介绍和歌词解析。

3. 乐理知识:音阶、节奏、和声等。

4. 演唱技巧:气息控制、音准、共鸣等。

5. 团队协作:合唱、对唱、分组演唱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敕勒歌》和《静默草原》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歌词:解读歌词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3. 乐理知识讲解:通过实例讲解音阶、节奏、和声等基本乐理知识。

4. 演唱技巧讲解:气息控制、音准、共鸣等方面的讲解和练习。

5. 团队协作练习:合唱、对唱、分组演唱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敕勒歌》和《静默草原》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基本乐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演唱技巧的提升幅度。

4.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敕勒歌》和《静默草原》的歌曲音频。

2. 视频资料:关于草原的风景视频,增强学生对歌曲背景的理解。

3. 乐理教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参考。

4. 练习册:配套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敕勒歌和静默草原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学习的情境。

2. 歌曲学习:分别学习《敕勒歌》和《静默草原》,解析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乐理知识讲解:通过互动方式讲解音阶、节奏、和声等基本乐理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演唱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展示:每组学生展示合唱、对唱或分组演唱,鼓励创新和个性表达。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背景、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

2. 示范法:教师或优秀学生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模仿和学习。

3. 实践法:学生通过实际演唱,提高音乐技能。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6第18课《古诗二首—敕勒歌》同步练习(I)卷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6第18课《古诗二首—敕勒歌》同步练习(I)卷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6第18课《古诗二首—敕勒歌》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基础题 (共2题;共13分)1. (1分)看拼音写汉字,再读句子。

小鸭zìjǐ xué huì ________洗澡。

2. (12分)辨字组词既________ 蜒________ 沸________ 炮________ 辩________ 援________即________ 诞________ 佛________ 刨________ 辨________ 缓________二、综合题 (共4题;共27分)3. (10分)查字典填空。

(1)“嬉”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2)“嵌”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4. (5分)课文《四季童话》是以________的方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可爱的人物形象为主人公展开情节,描写出四季的特点。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儿童,适合儿童,适合学生独立阅读。

5. (4分)找朋友。

把意思相近的词连在一起。

①全神贯注________A.坚持不懈②滔滔不绝________B.聚精会神③持之以恒________C.口若悬河④妙手回春________D.起死回生6. (8分)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一________春雨一________花一________柳笛一________井________的季节 ________的春风________的水________的伞三、提高题 (共7题;共41分)7. (8分)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小学语文《敕勒歌、夜宿山寺》教案反思与练习

小学语文《敕勒歌、夜宿山寺》教案反思与练习

《敕勒歌、夜宿山寺》【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一、歌曲导入: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二、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练习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
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
2. 青色。

()
3. 辽阔,深远。

()
4. 同“现”,呈现。

()
三、品味下列语句。

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 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思考探究。

1.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 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请举例分析。

五、阅读理解。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地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

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1. “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2. 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3.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

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 作者的“静默”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他又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5. 以草原为题材的《敕勒歌》与《静默草原》在情感表达、结构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试题答案】
一、敕勒穹xiàn sìlǒnɡ
二、穹庐苍苍茫茫见
三、
1. 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2.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

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

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

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四、
1.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2.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态的描写。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态的,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这样诗看起来就会显得有生气。

五、
1.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

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

“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这就是草原的丰富。

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2. 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3. “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

4. ⑴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是回头向后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⑵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风也听不到萧声。

⑶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⑷草原是很辽远的苍茫的。

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你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

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

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

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

也是个“善忘者”。

5.《敕勒歌》气势雄浑奔放,表达凝练跳跃,富有节奏韵律感。

《静默草原》格调细腻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

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运笔自如,其对生活的感受信手拈来,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终贯穿“静默”这一题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