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适·性灵——谈“林语堂与中国文化”
幽默性灵闲适_论林语堂的文艺观

人。1924 年,林语堂初倡幽默一词时,认为幽默主要 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
是语言风格上的问题。他说:“我们应该提倡在高谈 闷到如何。”[3]林语堂非儒扬道之论虽不无偏激,却
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无关紧要 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文化选择视角和文化价值取向。
的玩意儿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1]他还说: 他认为,幽默正是东西文化交融的通道。不仅如此,
束缚融合为一,形成了“表现性性灵”论,并竭力加以 85 语 文 学 刊
2007.2
作家作品
提倡。这不仅表明他对公安竟陵派有分析眼光,继 承并弘扬了他们的性灵说,而且也说明他善于沟通 中西文化,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新蹊径。
林语堂受其“性灵”说的影响,追求自然而又娓 娓而谈的“谈话风”。他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 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中谈天,善拉扯,带情感, 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 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 能,欲删不能,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10]而他这种理想却不为梁实秋喜欢,他们两人都写 过关于“谈话”的文章,这两篇文章中充分展示了他 们不同的追求,在《论谈话》中,林语堂说:“大概谈话 者往往都和美妙的小品文一样,无论题目多么严肃, 多么重要,牵涉到国际的大事或动乱……但这些意 思依然是可以用一种不经意的、悠闲的、亲切的、态 度表示出来,……话既无所不谈,结果便越谈越远, 毫无次序、毫无收束,尽欢而散。”梁实秋却把谈话 和作文看成一样,和林语堂的态度截然相反,梁实秋 写道:“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 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写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 多,谈话而知剪裁的就更少了。”[11]可以说,在创作实 践中,他们各自实践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林语堂: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

林语堂: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林语堂在下面的文章里,我要表达中国人的观点,因为我没有办法不这样做。
我只想表现一种为中国最优越最睿智的哲人们所知道,并且在他们的民间智慧和文学里表现出来的人生观和事物观。
(节选自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江淳编辑)我知道这是一种在与现代不同的时代里发展出来的,从闲适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闲适哲学。
可是,我终究觉得这种人生观根本是真实的;我们的心性既然是相同的,那么在一个国家里感动人心的东西,自然也会感动一切的人类。
我得表现中国诗人和学者用他们的常识,他们的现实主义,与他们的诗的情绪所估定的一种人生观。
我打算显示一些异教徒的世界之美,一个民族所看到的人生的悲哀、美丽、恐怖和喜剧;这一个民族对于我们生命的有限发生强烈的感觉,然而不知何故却保持着一点人生庄严之感。
中国哲学家是一个睁着一只眼睛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及温和的嘲讽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把他的玩世主义和慈和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人,是一个有时由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的,在梦中比在醒时更觉得生气蓬勃,因而在他清醒的生活中放进了梦意的人。
他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看穿了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和他自己的努力的徒然,可是还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的道路。
他很少幻灭,因为他没有虚幻的憧憬,很少失望,因为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希望。
他的精神就是这样解放了的。
因为在研究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以后,我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
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
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
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
我不必说我的哲学在西洋人的眼中是否正确。
我们要了解西洋人的生活,就得用西洋人的眼光,用他自己的气质,他的物质观念,和他自己的脑筋去观察它。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一、闲适林语堂的散文充满“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局动荡,政治环境异常,文学发展在整体上呈政治化的趋势,许多文人在此情形中为保全自我个性自由、不随波逐流而向往闲适之趣,其文学创作也就成了主流文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们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幽默”“性灵”“闲适”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1、“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这是历代闲适文人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也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最为强调的一个精神特点。
闲适文人,远自魏晋名士陶渊明始,一直到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近至周作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推崇个体之精神自由与人格尊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蹈“我行我素”或隐居以求其志,不甘为物所驱、为物所役。
林语堂很崇尚这一点。
事实上,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为我所用”、无所顾忌是他为人为文的最大特点。
如三十年代中后期,当全国上下都进一步强调文学与文人的社会职能时,林语堂却公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这是多么明显的事实,我们简直从没有想到过”。
而实现这一精神理想的行为方法则主要如他阐释浪漫主义特色时所言:是“放逸”“清高”“遁世”“欣赏自然”。
“放逸”“清高”,主要体现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凌驾和超越、对个体人格尊严的高扬和肯定。
林语堂推崇“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放浪者”,反对把“自我”变成“一个全然服从物质或经济规律的自动机”,也反对牺牲个体、把个人当作实现社会职责和群体幸福的工具。
林语堂曾说,“哲学以个人为开端,亦以个人为依归。
美国汉学家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美国汉学家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林语堂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流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林语堂是汉学家中的佼佼者。
他在翻译、研究、传播中国文化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林语堂对于中国的文献翻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翻译了大量中国的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有了林语堂的翻译,全世界都能够阅读这些优秀的中文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
其次,林语堂还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
他在研究中国文化方面颇有建树,写出了一系列具有文化深度的著作。
例如,《中国人的性格》、《中国文化小史》、《中国的古代文化》等。
这些著作深入研究了中国文化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
此外,林语堂不仅在翻译和研究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还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曾在美国和英国等国家任教多年,并在那里宣传推广中国文化。
他讲述了中国的历史、文学、思想,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
他还在西方人中培养了一大批学习中国文化的人才,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
可以说,林语堂对于中国的文化翻译、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仅是汉学家的代表人物,更是中国文化的推广者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林语堂的翻译、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成就,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贡献,也是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首先,他的翻译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这也为中国和西方的交流打下了基础,为未来两国的合作交流创造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其次,他在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成就,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本质,从而打破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和认知误区,甚至让一些西方国家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
最后,他在西方国家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也加强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
闲适平和林语堂

闲适平和林语堂作者:黄荣才来源:《福建文学》2014年第03期林语堂是平和人。
在平和,有许多林语堂的印记。
林语堂出生在平和,在平和坂仔生活到10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往厦门读书。
读书期间,每逢假期,林语堂都回到平和,回到坂仔。
在平和,曾经颇有阵势的教堂如今只剩下诞生林语堂的小阁楼。
林语堂故居虽然仅仅是五间同字形的小平房,如今却成为标志性的建筑,吸引众多游客景仰的目光。
林语堂故居的门板上,“道因时以立,理自天而开”的门联,是1916年林语堂为教会长老新房落成题写对联的复制品。
走在林语堂故居,墙壁上悬挂着的翻制的林语堂不同时期的照片,闪现大师成长的不同片段。
木制的简陋餐桌、桌上的马灯把历史拉扯得悠远绵长。
厨房里各种当年的用具晃荡着“我本龙溪农家子”的回响。
那间小小的阁楼,一架简单而又古拙的木梯架放在那里,可以想象当年年少的林语堂就是凭借这样的木梯上下阁楼的,不时从窗户出去,顺着教堂的屋檐滑下来。
阁楼的房间里,床、衣柜等当年的家具散发岁月的芬芳。
面临西溪那面墙上,有个小小的窗口,窗框是木头做的,中间是两条竖立的窗棂,黑色,颇有日子苍老的味道,闪现历史的古远和厚重。
小时候,林语堂经常在这扇窗口往外张望,凝望斜对面的坂仔青山。
故居厨房后面,有一口水井。
林语堂时常从井中汲水,倾在一小沟而流到菜园小地中,藉以灌溉菜蔬。
林语堂很得意自己很快就学会用水桶打水,在水井旁边靠近厨房的墙上,有个小小的水槽,当年林语堂把水打上来,倾倒在水槽,水直接流进一墙之隔的水缸。
调皮的小语堂,和二姐赌气时,也曾在水井旁的泥地上,故意打滚,让全身沾满泥土,有点得意地对负责洗衣服的二姐说:“现在你要洗衣服了。
”水井旁,铭新小学教室和故居主体相连。
1900年林语堂父亲林至诚创办的这所小学吸收了教徒的子弟就读,六岁的林语堂名列其中,八岁的时候,林语堂萌生了当作家的梦想,还编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教科书。
林语堂就在这间简陋的教室开始他的启蒙教育生涯,直到10岁离开这里前往厦门鼓浪屿读书,渐行渐远。
林语堂中国现代文化的跨界大师

林语堂中国现代文化的跨界大师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文化评论家,他以其丰富多样的作品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深刻思考而享誉国内外。
他的作品跨越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和文化观念。
1. 林语堂的文化背景和成就林语堂生于1900年,出生在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
他自小受到古典文学、诗词和历史的熏陶,培养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
在他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林语堂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
2. 文化跨界的创新思维林语堂通过其丰富的阅读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跨界思维。
他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特色的文化认知模式。
他大胆地借用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同时也将西方文明的思想和价值观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3. 文化融合与传统美学林语堂在其作品中大力弘扬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并倡导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他认为,文化的融合不仅仅是吸取外来文明,而是要在吸收外部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独创性。
他在文化融合与传统美学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 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和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语言清晰流畅,观点独特而深刻。
他通过翻译工作将中国文化推向国际舞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5. 林语堂与当代中国文化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跨界大师,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前辈和同时代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也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他的文化思想和作品不仅在学术界有影响力,也深入人心,成为了许多人崇拜的文化偶像。
总结: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化的跨界大师,他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知模式。
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转变及原因探索

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转变及原因探索作者:刘冬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5期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成功地向西方输出中国文化的巨人之一,林语堂是位不折不扣的“脚踏东西文化”的学者。
而对于中国文化,林语堂的态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他在青年时期对中国文化极尽贬损,而到中年之后又更多地探讨中国文化的特质与美好,多加褒扬。
本文将分析这种态度变化及探索其原因。
关键词:林语堂;中国文化;态度转变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4-0270-02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他是位多产的作家,共创作了8部长篇小说,1000多篇散文,60本专著,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他也曾经办过三本杂志:《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此外,他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小品文,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然而,这样一位大师也曾经因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激进态度而多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一名备受争议的人物。
鲁迅,郭沫若等人多次对林语堂进行抨击和批评,郭沫若曾对林语堂评价为“东方既未通,西方也不懂,只靠懂得一点洋泾浜的外国文,摭拾一些皮毛来,在那里东骗骗西骗骗”。
而也有很多人尊重,崇拜林语堂的思想和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
他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都曾在西方引起轰动,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他作品也在西方、尤其在美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他成为近代把中国介绍给西方世界的架桥者中成就颇深的一位大师。
作为一名向西方世界宣传中国文化的作家,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复杂且变动的。
总体而言,林语堂认知中国文化的过程可归纳为“从贬损到褒扬”,具体表现在:早期他往往以激进的态度否定和批判中国文化,而中晚期他对中国文化则多有肯定和欣赏之情。
在本文中,作者将分析林语堂在青年时期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与排斥,中年重读中国传统文化并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观,以及探讨这种态度变化背后的原因。
林语堂的性灵文学观

深得其乐, 忧患来临, 一笑置之”陶渊明则是最会享受人生的 ; 代表, 他的“ 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 所以我们看不
见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 对中国传统中性灵派文人各种 。 解读, 无疑为林语堂在30年代所奉行的艺术、 生活的追求提供 了极好的自 我阐释。然而, 仔细罗列林语堂关于“ 性灵说” 及 “ 性灵派” 文人的观点, 不难发现林氏之说与历史原貌已发生
一是家常性。这主要指的是选题的细微, 常记身边琐事, 注重生活细枝末节。诚如林语堂在《 论小品文笔调》 中所阐释 的:“ 盖诚所谓‘ 宇宙之大, 苍蝇之微’ 无一不可入我范围矣。 此 种小品文, 可以描绘人物, 可以评论时事, 凡方寸中一种心境, 一点佳意, 一股牢骚, 一把幽情, 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一些人们不屑顾及的东西都成为林语堂乐于表达的内容, 这 一点只要看看他的题 目就可领略一二, 中国有臭虫吗? 》 如《 、 《 米老鼠》《 、 论裸体》《 、烟屑》《 、谈螺丝钉》《 、 论躺在床上》《 、我 怎样买牙刷》《 、元镇的酸豆腐》 等等。林语堂选择这些题目只 因这些都是作者最熟知, 也最富生活气息的, 极得轻松、 然 自 和亲切韵味。 二是趣味性。 这种“ 是一种理趣, 趣” 而这种“ 则是文章 味” 的一种“ 隽雅幽妙, 耐人咀嚼” 之味。 林语堂往往能在常人看来 不以为然的生活小事中发现新意。 怎样写“ 如《 再启” , 》通过生 活中的小事却意在讽刺社会上人与人交往中往往多是套话。 又如《 论躺在床上》这从一般角度看实在不足一谈, , 但林语堂 却以为“ 人生七十岁 , 躺床三十五 , 也就不得不谈 , 而且甚有可 谈”林语堂在文中除了列举躺在床上的种种好处, , 更重视的 是躺在床上精神层面的意义,即指头脑和心灵可以处于一种 自由状态。林语堂的独特之处, 就是能从一些看似平常, 无聊 之举中体味出人生真意。给人一种“ 一粒沙里看世界, 一朵花 里见天国” 之感。不同于周作人的于“ 玄深” 中见新意, 也不同 于梁遇春的于“ 偏奇” 中见智慧, 林语堂往往是在“ 中见奇, 平” 在“ 常识” 中见智慧。 三是闲适性。 向现代文坛输人“ 幽默”“ 、闲适” 是林语堂颇 为得意的两件事, 与其提倡“ 性灵” 强调“ 自我” 的美学观是一 脉相通的。 林语堂在《 人世间》 创刊号上的发刊词就提倡“ 以自 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理论主张。林语堂所提的 “ 闲适”既指内容上的闲适, , 又指表现上的闲适, 即语出“ 性 灵”表现“ 我”“ , 自 ,无拘无碍” 虽然周作人的小品文也属闲适 。 派, 但周作人的性灵是宁静淡漠的, 而林语堂却更多的是天真 如孩童一般的热情。“ 这种风格的秘诀就是把读者引为知己。 向他说真心话, 就犹如对老朋友畅所欲言毫不避讳一样。” 表 达思想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 , 运用得好, 两者可以相得益彰。 林语堂最喜欢用的文体便是闲谈体。闲谈体与林语堂崇尚性 灵, 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是相一致的。这种采用对话、 闲谈的 结构方式的文章还是很多的, 谈劳伦斯》《 如《 、谈中西文化》 、 《 谈螺丝钉》《 、想象的孔子会谈》《 、与大千先生无所不谈》《 、论 谈话》 读这类闲谈体文章, 等。 我们在作者亲切、 然的娓娓道 自 来中感受到的是一片 自然清顺。如果没有一种闲适 自在的心 境是不可能做到的。 正如王兆胜在《 闲话林语堂》 中所指的“ 其 实, 性灵是闲谈体的精髓, 有了它, 谈话就有了神韵, 就好像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 而名震 北美 。 是 偶然 亦是 必 然 。 真 正体 现 此 然
之 与 中国文 化 , 同时 , 兼 及 兆胜 君 之 著作 。因 素 先生之闲适 、性灵者乃其 《 亦 生活的艺术 》T e m (h — I
Hale Waihona Puke 再 者 , 语 堂 先 生及 其 在 大 陆之 研究 、 胜君 脱 , 京华烟云》 M m n i P k g 13 ) 对 兆 故《 ( o etn ei ,9 9 似闲庭 n
先生姓林 , 名语堂 , 乃福建龙溪人 。遵父命而 亦性情使然 , 所谓“ 性相近” 者也。 苏东坡传》Tl 《 (} e 入神学院 , 然先生性 闲适 , 终乖基督繁琐教义 而弃 G yG nu: h i n i s f uT n p ,9 7 a e is T eLf a dTme u go 1 4 ) e oS
9 0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1 6卷
曾几何时, 先生成为“ 反动阶级在文化界的代 Lm ,7 5 13 )行 文翩翩 有 韵致 , 口 随意 , a b 17— 84 , 点 似 表人物”虽然 “ , 西方人知有林语堂而后知有 中国, 不经意 , 或含讽劝 于戏谑 , 或寄孤愤于悠闲 , 或寓 知有 中国而后知有 中国的灿烂文化”1 , [7虽然 “ 1 3 4 许 点滴于性情。近者则有孑 子燕居 闲谈雍容论道之 L 多外国人士……论及 中国文学与思想 ,古代惟知 《 论语》魏晋士人玄远浩渺之清谈 , , 有元亮缠绵婉 闲情》亦 有安 石高 卧东 山之超 然 。更 有宋 代 , 有孔子 , 现代 每 每 惟 知 林 语 堂 ”1 然 2 [虽 2 , 0世 纪 的 娈 之《
格 式 一 用 , 然今 日之 国人 不 屑于 此 , 此亦 吾 国 虽 然
意 味隽 永 , 有余 音 绕 梁 之感 。遂 取 闲适 之 笔 调 , 大
传统文化之一部分 , 仍有诸 多可学 习借鉴之处。试 语 出性灵而创刊《 人间世》 。
先 就题 目而破 之 , 破题 ” 日“ 。
虽深感生命本质之悲剧性 , 似坡翁之“ 事如春
第l 6卷第 2期
2 1 年 2 月 00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OF JANGS T I U EACHERSUNI RSTY OF VE I TECHNOL OGY
Vo. . . 11 No2 6 Fe , 20 b. 10
闲适 ・ 灵 性
谲, 如运斤成 风 , 汪洋恣 肆 ; 若江河 奔涌 , 跌宕 多 理 , 即一 阴一 阳之谓 “ ” 也 。 道 是
收稿 日期 : 0 0 0 - 0 2 1 - 12 作者简介 : 李顺春 (9 4 )男 , tI 阳人 , 1 6 一 , IJ 简  ̄I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 院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之 。先 生 每 言不敢 为 人先 , 中学 大学 皆 以第二 名 故 中 , 生 与 坡 翁 心 有 灵 犀 , 脉 相 通 , 知 己 同袍 先 气 如
毕 业 。志 于学 , 不经 意 问则 获哈 佛硕 士 、 比锡 大 抵 足 而谈 , 魂 贴 近 , 如 先 生 所 言 , 翁 乃 庄 周 莱 灵 或 坡
学博士。 悠然所之 , 曾执清华、 北大之教席 。 先生倡 或元亮转世 ,中郎乃坡翁转世 。先生或是坡翁转 “ 自我为 中心 , 以 以闲适为格凋 ” 之小 品文 , 春 世 , 非《 亦未可知 ! 怀揣赤子之心, 叶落归根。 先生燕居
秋》 之笔法而暗合《 论语》 旨趣 ,庄子》 之 《 之浪漫诡 台北阳明山,既符心学大师之名号 ,又合 阴阳之
之 香 , 中之 态 , 不 敢 称 之 为 书 评 , 日 随笔 或 逸 , 女 故 或 自由快乐 , 不为物役 , 不为己悲 , 生活之艺术 即 日小 品文 , 皆可 。 之林 语 堂研 究作 一 简略 之绍 介 , 名之 日“ 承题 ” 。
诗化之人生也。先生之天性似青烟袅袅 ,飘然洒 漫步, 家人闲谈 , 细腻而有韵致 。先生之偏爱坡翁 ,
谈“ 林语 堂与 中国文化 ”
李 J 春 惯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 学院, 江苏 常州 2 3 0 ) 10 1
摘 要 : 语堂 , 国乃至世界近现代文学史 、 林 吾 文化史之一奇特现象。 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 , 向中国人介绍外 国文化 , 在地球村(lbl iae 中可谓“ goa vl ) lg 文化大使” 。 矣 他提倡性灵文学 , 张幽默 、 主 闲适 、 性灵和趣味 。 无论其 随 笔、 散文抑或小 说 , 皆闲适之作性灵之作 。闲适与性灵成其天地 问之令名 , 闲适 与性灵亦使其与诺 贝尔文学奖失
本 文 题 目中 “ 语 堂 与 中 国文 化 ” 引号 , 林 用 而 梦 了无痕 ”如 太 白之“ , 浮生若 梦” 先生却随缘任 ,
非书名号 , 乃因近读王兆胜君大作《 林语堂与中国 运随遇而安 。牛刀小试 ,便 以 《 吾国与吾 民》 M (y
文 化 》颇 有 感 触 , 多 有会 心之 处 , 觉不 吐不 为 , 且 深 快, 故不 揣 谫 陋 而欲 略 陈 管见 , 妄 一 谈语 堂 先 生 姑
之交臂 。
关键词 : 林语堂 ; 闲适 ; 性灵 中图分类号:266 I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6 4 8 2 (0 0 0 — 0 9 0 17 — 5 2 2 1 )2 0 8 — 4
既然所谈与 中国文化有关 , 不妨借八股文① 之 姿 ; 如云卷云舒 , 神秘莫测 , 似有还无。意象新奇 ,
爱先生所倡之“ 幽默 、 闲适和性灵 ” 文学 , 求其“ pr ne f i n ,9 7 。吟风弄月 , 真” oac v g 13 ) t oL i 品茗赏雪 , 哲 得其“ ” 趣 品其 “ , 味” 如山上之色 , 中之味 , 水 花里 理丛集 , 睿智豁 朗 , 莹洁 明透 , 性挥洒 , 灵 旷达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