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白居易》

合集下载

关于白居易的演讲稿

关于白居易的演讲稿

关于白居易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家白居易的。

白居易,唐代文学家,早年进士出身,后因风调雨顺,被誉为“诗仙”。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将从他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以及思想观点等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白居易的内容。

白居易出生在中国唐朝,他的一生充满了风波。

年轻时,白居易通过功名体制获得了进士资格,成为了一名官员。

然而,他对于政治的失望和对文学的热爱让他决定放弃官场生涯,专注于文学创作。

白居易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作品多以诗歌形式表达,题材涵盖了人生百态,感情表达细腻而深沉。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以及对爱情的赞美。

其一,白居易的诗作以写人民生活为主题,他以深入人心的方式描绘了人民的苦难和喜悦。

他的《钱塘湖春行》中写道:“渌江数峰异,新岸千树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这些文字唤起了读者对于江南水乡美景和人们辛勤劳作的情感共鸣。

在他的笔下,人民的生活真实而动人。

其二,白居易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

他以犀利而幽默的笔触,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例如,他的《琵琶行》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既揭示了他个人辗转多舛的人生经历,也暗示了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和浮躁。

他通过讽刺,让人们看清社会现象的荒诞与虚伪。

白居易的诗作中也融入了对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在他的《长恨歌》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向读者展现了唐代皇宫中的宏大和悲壮。

他用情感流露的文字将爱情的复杂和伟大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除了文学作品,白居易的思想观点也深刻而独特。

他强调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世俗欲望的超脱。

他的《琵琶行》中写道:“但爱落红时,花自飞舞多。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生命的深思和对于欲望的追问。

他的思想发人深省,引导着人们思考人生的真谛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百家讲坛《白居易》

百家讲坛《白居易》

百家讲坛《白居易》观看白居易(七)知足常乐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大诗人,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名句传颂至今、历久不衰。

白居易为自己取字乐天,乐天来源于《易经》中的一句话“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顺应天命就没有忧虑,这似乎是诗人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外在流露。

然而,有一位后世的理学家却认为,白居易文不对心,他并非一个豁达、超脱的人。

(百家讲坛2010年第23期)观看白居易(六)急流勇退白居易与元稹之间那段生死不渝的友情,帮助白居易走过了人生的风雨波折,缓解了他的很多人生痛苦,但是白居易有一个痛苦却一直难以释怀,那就是作为读书人他既想兼济天下做一番事业,可是又不愿意面对官场上的烦恼纷争。

同样,这种两难的选择,千百年来也一直困扰着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出来做官,要么归隐。

但是白居易在五十八岁来到洛阳之后,他竟然找到了一条不同于前人的人生之路。

这条道路的选择,成功地使白居易在一次血流成河的屠杀中幸免于难;但是白居易也因此引来了后人的种种非议。

本期节目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精彩讲述白居易之《急流勇退》。

(百家讲坛2010年第22期)观看白居易(五)相濡以沫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地方官的时候政绩斐然,但是由于他豪放不羁,直言进谏,得罪了朋党,在官场上也是一而再地受罚被贬;很庆幸的是,白居易还有一位肝胆相照、风雨同当的朋友元稹与他同行,在尔虞我诈的黑暗官场里,元稹的友情成为白居易闯过人生风风雨雨的巨大精神支柱。

白居易与元稹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六年,但是他们的友谊却超过了三十年,而且至死不变。

(百家讲坛2010年第21期)观看白居易(四)宦海沉浮前面的节目说到,唐朝元和十年发生了宰相被刺杀的恶性事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

虽然他的主张并没有错,但由于他平时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白居易背着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无辜被贬让原本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受到了巨大打击,正是在经历了这次重大变故之后,白居易创作了可与《长恨歌》相媲美的长诗--《琵琶行》。

杜牧为何鄙视白居易

杜牧为何鄙视白居易

龙源期刊网 杜牧为何鄙视白居易?作者:丁启阵来源:《百家讲坛》2011年第19期杜牧在《献诗启》一文中,表明自己创作诗歌的态度时曾这样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绮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明眼人不难看出,其中“习俗”指的是元稹、白居易的“元和体”。

对于元稹、白居易,时人曾有“元浅白俗”的讥评。

好友李戡病死之后,杜牧为其撰写墓志铭,其中又再次申明对元稹、白居易的诗歌是很不感冒的。

那么,杜牧如此不客气地鄙视早于自己几十年、跟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冲突的前辈著名诗人,而且还是跟自己一样都喜欢描写男女风情的诗人,原因何在呢?杜牧之所以极力排斥元稹、白居易的诗歌,除了不欣赏他们过于浅显、通俗的语言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元稹、白居易为人处世的强烈不满。

具体地说,主要是元稹、白居易曾经压抑过杜牧所欣赏的诗人张祜。

唐穆宗长庆年间,白居易做杭州刺史时,张祜到杭州,希望白能贡举自己去参加进士考试。

不料,白居易在经过一番考试之后,取另一个举子为解元,以至于张祜日后未能考中进士。

令狐楚十分欣赏张祜的文才,曾经亲自起草奏章,竭力举荐张祜,称赞其诗歌为“辈流所推,风格罕及”。

但是,当皇帝征询元稹的意见时,他却回答“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并以录用张祜可能导致天下“风教”沦丧加以阻挠。

其真实原因,当然是元稹故意压制政敌令狐楚赏识的人。

因此,张祜一无所获,黯然离开京城,寄人篱下,一生都以白衣身份四处漂泊。

杜牧虽然直到做池州刺史时,才跟张祜第一次会面。

但是,他对张祜的诗歌才华,早已心生敬佩。

见面后,复意气相投,很快成为好朋友。

因此,杜牧对元稹、白居易非常不满,感情的天平始终向张祜一边倾斜。

杜牧《寓怀寄苏州刘郎中》诗,就遭元稹阻挠一事,为张祜鸣不平:“天子好文才自薄,诸侯力荐命犹奇。

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

”《登池州九峰寄张祜》诗,则是就遭白居易压抑事,对张祜进行安慰:“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当然,杜牧之所以为张祜打抱不平,除了他的确欣赏张祜的诗歌才华之外,也跟他与张祜有着相似的遭遇和命运有关。

百家讲坛---白居易(二)--爱情悲歌文稿

百家讲坛---白居易(二)--爱情悲歌文稿

百家讲坛白居易(二)爱情悲歌同期声:少年成名的白居易果然才华横溢,在他35岁时就写出了著名的诗篇《长恨歌》,历代的诗词研究专家一致认为《长恨歌》堪称艺术全壁,全篇都很出色,几乎没有败笔,仅一篇《长恨歌》就确立了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长恨歌》全篇120句,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

那么唐玄宗和杨贵妃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杨贵妃先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妃,再是唐玄宗的爱妃,这中间关系的转变让后人议论纷纷,那么这种情况在白居易的笔下他会如何处理呢?诗人会不会客观的反映历史的真实呢?南京大学莫砺峰教授为你讲述系列节目白居易之《爱情悲歌》。

莫砺峰:《长恨歌》一开始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他当然没有直接说唐玄宗,唐明皇不能这样说,唐朝人写本朝的事情一般都是用汉来做比喻的,叫做以汉喻唐。

那么这里的汉皇当然实际上指的是唐玄宗了,那么所说的汉皇又是谁呢?当然指的是汉武帝。

汉朝一个比较伟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好色成性的君主,所以用他来比拟唐玄宗。

那我们看看他说:“汉皇重色思倾国。

”他爱好女女色成天到晚想找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多年求不得”,御宇就是统治天下,统治宇内。

他统治天下很多年都一直在找美女,我们来看看这说的是不是事实,好色就是齐澣本来这个字面上的意思是喜欢美丽的异性,但是一般的是用在男性对女性,我们说男性好色,这个男人喜欢美女这叫好色,这个本来也许是大部分男人都有的一种天性,人谁不爱美呢,他喜欢美女。

问题是好色这个事情假如发生在一般人的身上普通老百姓假如他好色问题不是太大,但是假如发生在帝王的身上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为什么?因为帝王的身份跟普通人不一样,古代的帝王被人认为是天子,上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间的,所以帝王一旦好色往往后果就严重了。

因此孔夫子有一次看到卫灵公跟一个叫南子的美女坐在一辆车子里面招摇过市,他老人家就很不高兴了,“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百家讲坛之唐诗宋词

百家讲坛之唐诗宋词

百家讲坛之唐诗宋词篇一:百家讲坛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红楼梦》的诗词曲赋蔡义江吕启祥曹立波主讲人简介蔡义江,男,1934年生于浙江宁波。

学者、教授,著名红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986年,任民革中央常委、宣传部长。

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蔡义江论红楼梦》、《清代文学概论》等,专著和论文曾多次获国家、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吕启祥,女,1936年生,浙江余姚人。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

曾发表过红学文章百余篇,著有:《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主编《红楼梦珍稀评论资料汇要》等。

曹立波,女,1964年生。

2002年7月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与他人合写编著作多部。

内容简介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首诗,这不单单因为《红楼梦》的作品当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更主要地在于小说的整个氛围是诗意的和诗化的。

《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赋有四个特点:第一,个性化,即茅盾先生所说的“按头制帽”;第二,情节化,它不是游离的,而是跟情节结合在一起;第三,借题发挥,最为典型的,如《芙蓉女儿诔》;第四,暗示未来,即具有谶语性质,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判词和曲。

香菱跟林黛玉学诗是小说中的典型情节。

香菱在大观园里的地位低于小姐而高于丫头,她渴望充实的精神生活。

香菱不畏艰难,日夜苦吟,并在林黛玉、薛宝钗的点拨下,终于进入诗歌的殿堂。

香菱学诗一共三首,即《吟月三首》,这三首诗就体现了她不断成熟的这样一个过程。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还具有谶语性质,就是预示。

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判词和曲,包括后面的那些谜语,灯谜。

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些人物的最后结局,在里面都有所暗示。

《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曲赋,还有着深厚的古典诗词的底蕴,比较典型的,如林黛玉的《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全文)主持人:我先向朋友们介绍,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三位朋友,先生年岁大,德高望重,但是我们按照礼仪:女士优先,我们先来介绍女士。

百家讲坛诗歌唐朝第一集文字稿

百家讲坛诗歌唐朝第一集文字稿

百家讲坛诗歌唐朝第一集文字稿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

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

那么,唐诗为什么能在如此长久的年代里一直得到人们的推崇?唐诗中的名篇名句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唐朝又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无疑是诗。

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非常漫长,从《诗经》、《楚辞》开始,不断地发展、演变,一直到元、明、清,从来没有断绝过。

在这么漫长的一部诗歌史中,哪个时代的诗歌成就最高呢?新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这句话如果放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范围里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

那么,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又以哪个朝代的诗为最好呢?我们不妨模仿艾青的说法,说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就是中国古代最好的诗歌。

那么,唐诗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又是怎么个好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广义的“诗”是包括四言诗、楚辞体以及词和散曲在内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是狭义的“诗”,是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也包括一些杂言诗在内的诗歌。

在历朝历代的五、七言诗中,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后来的元明清各朝的诗就要差一点了。

虽然宋诗的成就最接近唐诗,但是宋代的诗人仍然非常推崇唐诗,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就说过一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

”老杜就是杜甫。

这句话是说,世界上好的诗句都被杜甫写完了。

他还说过一句话:“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

”乐天指白乐天,就是白居易,“俗语言”是指通俗的好句子。

王安石认为,世上典雅的好的诗句,优美的句子,都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一点的好句子,都被白居易写光了。

白居易:人生哪有容易二字

白居易:人生哪有容易二字

白居易:人生哪有容易二字作者:物道来源:《百家讲坛》2019年第03期我叫白居易,字乐天,是一个在京都长安漂泊的“京漂”。

我租了整整20年房子,才在50岁时买到人生第一套房。

而我的偶像杜甫居无定所,一刮风下雨,茅屋顶就嗖一声被吹走,他天天哭道:“怎样才能买到千万间大房子,来庇护我们这些可怜贫穷的读书人啊?”是啊!从古到今,房价饶过谁?它像风筝的线,拉扯着“京漂”们进进出出。

长安从不缺故事,也不缺人。

但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做个什么样的人,终会随波逐流,变成万千劳碌生命中的一个,在繁华与庸俗中耗尽一生。

所以这次,我们不聊唐诗,只聊我起起落落的京漂路。

男人可以没钱,但不能没才华。

公元762年,李白离开了。

公元770年,杜甫离开了。

唐诗的屋宇少了顶梁柱,我知道,我该来了。

那时,安史之乱已过去9年,盛唐不再。

我知道,我要挽救大唐的颓势,写尽这世间的真相。

16岁时,我拿着几首诗来到了长安,拜访文坛大佬顾况。

他当时名气大,一般后辈见不到。

最初他见到我也一脸不屑,还调侃我的名字:“小老弟,帝都物价贵得很,想居住下来不太容易啊。

”“是是是,您说的是。

”我表面毕恭毕敬,心里却碎碎念:“长安是你家开的啊?”顾况一边说一边随意翻着我写的诗,直到翻到那首《赋得古草原送别》,他惊为天人,说:“兄弟,大才呀,你买一环内的房子都不成问题。

”现实把脸打得啪啪响,他只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尾——我是有大才,但没买到一环的房子。

顾况是大V,经过他点赞后,我的诗在长安也小有名气,不是我吹,我的诗可以当钱花。

因为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是一首诗解决不了的。

有一年夏天,长安城酷热难当。

我肩挑箩筐,出门买冰,走到冰窖坊前,喊道:“老板给我来块冰。

”老板头都不抬:“所有的冰都被大人物高价预订了,没了。

”我叹口气,转身欲走,突然听到:“哎哟,原来是写‘离离原上草’的白居易呀!白公子,有冰,有冰,用完了再来取哟,不要钱的。

”不一会儿,我的箩筐里就装满了冰块。

白居易之母:畸形婚姻害死人

白居易之母:畸形婚姻害死人

白居易之母:畸形婚姻害死人作者:李婍来源:《百家讲坛》2012年第17期白居易能成功,首先要感谢的应该是他的妈妈陈氏。

15岁的少女陈氏在嫁给比自己大26岁的老男人白季庚的时候,或许很不情愿,所以心里一直很纠结,一辈子和丈夫感情不和。

但这还不是她最大的痛苦,据说她最大的心结是她和老公的辈分问题:白季庚是她的亲舅舅,他们的婚姻是舅舅和外甥女的结合。

她既是儿子白居易的亲妈妈,又是他的亲表姐。

听着有些乱,但事实究竟怎样,我们已不得而知。

退一万步说,即使白季庚和陈氏什么血缘关系都没有,一个41岁的老男人,娶15岁的小女孩,也让人心里不舒服,即便你是钻石王老五,即便你是高官,也有老牛吃嫩草之嫌,更何况你只不过是个七品芝麻官—县长。

她心里这个结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是越来越松动,而是越系越紧,最后变成了死疙瘩,酿成了陈氏无法治愈的心理疾病。

陈氏生下白居易后,就把所有的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

她对白居易的教育很用心,这种用心显得很无奈、很悲哀,却成就了一个著名诗人。

陈氏虽然把白居易培养了出来,却永远难以摆脱心理上的阴影,她的精神抑郁症越来越严重,后来发展成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其实,在她不到40岁的时候,老公就去世了,按说在精神上她可以轻松一些了,可是她就是想不开,她的病情时好时坏,这是最让白居易放心不下的。

元和五年(810年),在左拾遗工作岗位上任职期满的白居易,第一次向唐宪宗提出请求给他安排个薪水高的职务:“臣母多病,臣素家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

养阙甘馨之费,病乏药石之资。

”他说,自己老妈身体有病,需要钱治疗,现在的这点工资还不够支付医疗费。

唐宪宗很人性化,亲自给组织部门打招呼,要照顾老白同志。

中央领导的话谁敢不听,很快,白居易被任命为京兆府户曹参军,之后便拿着京兆府的高工资干着翰林学士的工作。

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陈氏的病并不见好转,中医给出的说法是“心疾”,也就是心理疾病,心病还需心药医,普通药物起不了多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白居易》
观看白居易(七)知足常乐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大诗人,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名句传颂至今、历久不衰。

白居易为自己取字乐天,乐天来源于《易经》中的一句话“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顺应天命就没有忧虑,这似乎是诗人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外在流露。

然而,有一位后世的理学家却认为,白居易文不对心,他并非一个豁达、超脱的人。

(百家讲坛2010年第23期)观看白居易(六)急流勇退白居易与元稹之间那段生死不渝的友情,帮助白居易走过了人生的风雨波折,缓解了他的很多人生痛苦,但是白居易有一个痛苦却一直难以释怀,那就是作为读书人他既想兼济天下做一番事业,可是又不愿意面对官场上的烦恼纷争。

同样,这种两难的选择,千百年来也一直困扰着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出来做官,要么归隐。

但是白居易在五十八岁来到洛阳之后,他竟然找到了一条不同于前人的人生之路。

这条道路的选择,成功地使白居易在一次血流成河的屠杀中幸免于难;但是白居易也因此引来了后人的种种非议。

本期节目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精彩讲述白居易之《急流勇退》。

(百家讲坛2010年第22期)观看白居易(五)相濡以沫白
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地方官的时候政绩斐然,但是由于他豪放不羁,直言进谏,得罪了朋党,在官场上也是一而再地受罚被贬;很庆幸的是,白居易还有一位肝胆相照、风雨同当的朋友元稹与他同行,在尔虞我诈的黑暗官场里,元稹的友情成为白居易闯过人生风风雨雨的巨大精神支柱。

白居易与元稹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六年,但是他们的友谊却超过了三十年,而且至死不变。

(百家讲坛2010年第21期)观看白居易(四)宦海沉浮前面的节目说到,唐朝元和十年发生了宰相被刺杀的恶性事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

虽然他的主张并没有错,但由于他平时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白居易背着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无辜被贬让原本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受到了巨大打击,正是在经历了这次重大变故之后,白居易创作了可与《长恨歌》相媲美的长诗--《琵琶行》。

(百家讲坛2010年第20期)观看白居易(三)铮铮铁骨白居易在担任盩厔县尉期间,创作了以《长恨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一时间名闻天下。

唐宪宗李纯刚刚执政不久,将三十七岁的白居易调任长安。

但就在他人生中意气风发的时候,由于母亲病逝,白居易不得不中断在京的官职,回到家乡守孝三年。

直到元和九年即公元814年,四十三岁的白居易才再次被召回长安。

可是,让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长安城里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
的刺杀事件,当朝宰相李元恒在上朝的路上被人砍下头颅,一时间长安城内人心惶惶。

本期节目介绍了这起刺杀事件与白居易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百家讲坛2010年第19期)观看白居易(二)爱情悲歌白居易少年成名,才华横溢。

35岁写出了著名的诗篇《长恨歌》。

《长恨歌》全篇一百二十句,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

那么唐玄宗和杨玉环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杨玉环先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妃,再为唐玄宗的爱妃,这中间关系的转变让后人议论纷纷。

本期节目就分析白居易处理这一敏感问题的方法。

(百家讲坛2010年第18期)观看白居易(一)少年成名白居易,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并影响深远的中唐诗人。

少年时代的白居易,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凭借《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传世佳作在都城长安立足,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妙成语。

通过莫砺锋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祖先的尊贵与否与一个人的成功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白居易的少年成名与他家庭环境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百家讲坛2010年第1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