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验证
遗传学实验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实验1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验证分离规律。
二、实验原理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所在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等位基因的分离,是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基础。
水稻的种子胚乳糯性和非糯性、玉米的籽粒黄色和白色等均各为一对相对性状,一般由单基因控制。
例如:水稻种子非糯性(WxWx)品种与糯性(wxwx)品种杂交,其F1的种子表现为非糯性的杂合体(Wxwx)。
当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形成含有基因Wx 或wx的花粉粒。
具有非糯性基因Wx,能产生直链淀粉,遇碘液呈蓝色;具有糯性基因wx。
能产生支链淀粉,遇碘液呈棕色。
这两种花粉粒在数量上的理论比例为1:1。
F1的雌雄配子受精,形成F2的表现型也是两种,其比例为3:1。
对所观察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一般用X2测验进行验证。
三、实验材料水稻(Oryza sativa):胚乳淀粉糯性×非糯性F1植株的花粉和F2种子。
玉米(Zea mays):籽粒甜×非甜F1植株的花粉、F1自交的果穗和测交的果穗。
四、实验用具、药品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镊子;1%碘-碘化钾溶液五、实验步骤(一)水稻1、观察水稻花粉粒从固定的糯性×非糯性的F1植株上,取一小花,拨出花药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或解剖针)将花粉粒压出。
加1滴1%碘-碘化钾液染色,盖上盖玻片。
在低倍镜下观察F1花粉的颜色分离。
记录10个视野下糯性与非糯性花粉粒数。
2、观察水稻F种子胚乳性质的分离2取糯性×非糯性杂种F1植株成熟的稻穗,晒干,脱粒,剥去颖壳。
用目测法检测糯性与非糯性的米粒数。
一般非糯性的米粒透明,有光泽,而糯性的米粒则呈乳白色,无光泽。
如用肉眼难以区分,则可对各米粒的胚乳加1滴1%碘-碘化钾液区分,根据其棕色和蓝色的反应,分析记录糯性和非糯性的子粒数。
(二)玉米1、观察玉米花粉粒从糯性×非糯性的F1植株上取1枚花药(于开花前一天把将要散粉的雄花序放入卡诺氏固定液中保存备用),按观察水稻花粉粒的步骤观察。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子一代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 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隐性性状。
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解释
①相对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有显性与 隐性之分,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控制 显性性状,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控制 隐性性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在体细胞中 是成对存在的。
②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分开,在精 子和卵细胞中基因是成单存在的。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杂 交
试
验
1、(母本)去雄
过 程
套袋?
的
两
2、人工授粉
个 关
再套袋?
键
步
骤
是
去雄时机如何选择?
什
么
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
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 亲本性状
P
(亲本)
×
高茎(纯种)
矮茎(纯种)
(杂交)
隐性性状
F1
(子一代)
高茎
子一代中没有表现出来的 亲本性状
概念速记: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
第三年
F2
(子二代)
高茎 矮茎
3∶1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
性状 茎的高度 种子的形状 子叶的颜色 花的位置 种皮的颜色 豆荚的形状 豆荚颜色
一种性状 787(高) 5474(圆滑) 6022(黄色) 651(叶腋) 705(灰色) 882(饱满) 428(绿色)
另一种性状 277(矮) 1850(皱缩) 2001(绿色) 207(茎顶) 224(白色) 299(不饱满) 152(黄色)
F2的比
2.84:1 2.96:1 3.01:1 3.14:1 3.15:1 2.95:1 2.82:1
孟德尔一对相对实验

原核生物、细胞质遗传、无性繁殖不属于此列。
直接证实:从生殖细胞中可以了解等位基因是否分离
水稻类型
糯性 (遇碘变红褐色) 非糯性 (遇碘变蓝色)
已知非糯性是显性
非糯性 × 糯性
F1 : 非糯性(在盛花期收集花粉) 糯性花粉遇碘变红褐色 非糯性花粉遇碘变蓝色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数据
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F2的比
茎的高度 787(高) 277(矮) 2.84:1
种子的形状 5474(圆形) 1850(皱缩) 2.96:1
子叶的颜色 6022(黄色) 2001(绿色) 3.01:1
花的位置 651(叶腋) 207(茎顶) 3.14:1
种皮的颜色 705(灰色) 224(白色) 3.15:1
为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那就是:杂合子中控制某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使得 配子中只具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从而产生 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且独立的遗传给 后代。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上、控制着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同基因
等位基因
a
a
A
条来自母方的一对染色体。
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决定,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性 状由隐性遗传因子决定,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配子 中,成单存在。
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F1能 产生数量相等的A型和a型花粉,也能产生 数量相等的A型和a型卵细胞。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01
建议进一步研究其他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验证孟德尔遗传 理论的普遍适用性。
02
建议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相对性状表达的影响,以深入了解基
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议探索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以揭示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
误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如样本量不足、观察不准确 等,需要进行分析和排除。
遗传因子分离现象验证
实验设计
为了验证遗传因子的分离现象,可以 设计测交实验,即将F1与隐性纯合子 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论
通过测交实验,可以进一步验证遗传 因子的分离现象,并确认实验结果的 准确性。
02
确保所选材料健康、生长良好, 且具有代表性。
实验器具和试剂
01
02
03
显微镜
用于观察细胞和组织结构。
培养皿、培养基
用于培养和观察微生物或 细胞。
试剂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 试剂,如染料、缓冲液、 酶等。
实验场地和设备
实验室
提供安全、卫生的实验环境。
恒温箱、光照培养箱
用于控制实验材料的温度和光照条件。
02
实验结果支持了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即遗传因子在 遗传过程中保持完整,并在配子中独立分配。
03
实验结果还表明,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遵循显性与隐性的遗传规律。
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解释
实验结果证明了遗传因子的存在和作用,以及它们在遗传过程中的规律性 行为。
实验结果支持了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分离和独立分配的假说,即配子形 成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并独立地分配到子代中。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a
3
1、孟德尔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
黄色 黄色 绿色 圆粒 皱粒 圆粒
绿色 皱粒
315 101 108 32
9 : 3 : 3 :1
粒色
黄色种子 绿色种子
315+101=4 11608+32=14
比例 近似
3(显) : 1(隐)
F形1:成Y配yR子r 时
Y与y分离 R与r分离
b.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Y和R结合 形成 Y和r结合 形成 y和R结合 形成 y和r结合 形成
YR配子
Yr配子
yR配子 yr配子
1 :
1 :
1 :
1
c.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a 合是随机的
6
二、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解释
黄色圆粒: 9/16 双显性类型 绿色圆粒: 3/16 单显性类型 黄色皱粒: 3/16 新性状类型 绿色皱粒: 1/16 双隐性类型 遗传因子组成(基因型)方式:9种
A、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B、可指导杂交育种
C、可指导细菌的遗传研究 a D、基因重组
16Leabharlann 2.先选择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
单因素
多因素
3.统计学方法
4.科学设计试验程序
a
13
小结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 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 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的遗 传规律。
发生过程: 在杂合子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实质: 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F1自交产生的F2中,新的性状组合个体数占总数的( B)
1.1.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1.根据纯合子、杂合子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 (1)纯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吗?
答案:是的。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相同类型的 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纯合子。
(2)纯合子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吗?
答案:不一定。显性纯合子(AA)与隐性纯合子(aa)杂交后代全 为杂合子(Aa)。
[学习目标] 1.阐明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并掌握相关的基本 操作。2.掌握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重点) 3.理解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做出的假设,并能画出遗传图解。(重、难点)
设疑 激趣 导入
自主 互动 探究 探究点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杂交实验材料——豌豆 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让孟德尔获取了巨大的成功,试结合 教材相关内容和提供的材料,完成下面的思考。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2.豌豆的杂交技术 (1)豌豆花的结构特征和授粉方式告诉我们,只有在花蕾期处 理豌豆才可能实现杂交,此时豌豆的花未开放(填“开放”或“未 开放”),它的雄蕊和雌蕊未成熟(填“成熟”或“未成熟”)。 (2)杂交的方法如图所示,请完成填空。其中①叫做去雄,是 防止豌豆自花传粉;③叫做传粉,是实现特定的杂交。②和④叫
(1)从授粉方式看,豌豆花是一种两性花(如图),且它的花瓣在 开放前,雄蕊和雌蕊均已成熟。这就决定了豌豆的授粉方式只能 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所以,自然状态下,豌豆都是纯种(填 “纯种”或“杂种”)。
(2)从统计样本看,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一个统计学定律,而 一株豌豆能结数百粒豆子,而且豆子成熟后都留在豆荚中,便于 收集种子。这样,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样本越大,统计结果就越 准确。
高考生物《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真题练习含答案1.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
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B.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D.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答案:B解析: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雌雄配子的数量一般不等,A错误;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B正确;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D错误。
2.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传粉应()A.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B.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C.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D.人工传粉后套上纸袋答案:C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受粉,应在花蕊期去掉雄蕊。
3.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了假说。
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C.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答案:B解析: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A正确;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并没有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成对存在,B错误;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所以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C正确;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正确。
4.对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来说,不必具备的条件是()A.选作杂交实验的两个亲本一定是纯种B.选定的一对相对性状一定要有明显差异C.一定要让显性亲本作父本D.一定要让两个亲本之间进行有性杂交答案:C解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显性亲本可作父本,也可作母本。
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第二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 , 分 别 进 入 不
同的配子中。F1产生配子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 D∶d=1∶1 。
全部为D 、 全部为d 、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 的。
22
2.遗传图解
dd
D
d
Dd
Dd
Dd
Dd
DD Dd Dd dd
23
(1)F1自交时配子的结合方式有 4 种。 (2)F2代遗传因子组成共有 3 种,分别为 DD、Dd和dd ,其比例为1∶2∶1。 (3)产生后代的性状表现有2种,分别为 高茎和矮茎 ,其比例为 3∶1 。 (4)上图亲本中的高茎(DD)或矮茎(dd)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称为 纯合子 , 其 中 DD称为显性纯合子,dd称为隐性纯合子;F1中的高茎(Dd)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称为
38
解析 由于甲、乙袋中都有 D、d,所以分别从甲、乙袋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只能 获得 D 或 d 中的一个,通过不同字母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 子的随机组合,A 正确;由于甲、乙袋中的棋子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只要同一个袋 中不同类型配子的数目相等即可,两袋中代表配子的棋子总数可以不相等,B 错误; 甲、乙袋子模拟的是雌、雄生殖器官,袋中两种棋子的比例为 1∶1,表示 D∶d=1∶1, C 正确;若记录某次的字母组合为 DD,则放回棋子后再次抓取,组合为 DD 的概率是 12×12=14,D 正确。 答案 B
19
联想质疑
★纯合子和杂合子后代的表现情况不一样。
20
2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自主梳理——————————————— 1.孟德尔的假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及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验证在综合运用遗传基本规律、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类问题:只知道一对相对性状,要解决这对相对性状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以及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对于这类题目,我们通常要选择合适的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根据后代表现型加以判定。
现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一、确定某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方法:将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种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若正反交后代不表现为与母本一致,为细胞核遗传;若正反交后代表现为与母本一致,为细胞质遗传。
例:( 2006江苏)有人发现某种花弃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
(1)请你设计—个实验,探究花色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用图解和简洁语言回答。
(2)如果花色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请写出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答案:(1)正交P ♀红花×白花♂反交P ♂红花×白花♀↓↓F F若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的性状表现都与母本相同,则该花色的遗传为细胞质遗传;若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的性状表现与母本无关,表现为红花或白花的一种,则该花色的遗传为细胞核遗传。
(2)3红:1白或3白:l红二、确定细胞核遗传中某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等位基因位置Ⅰ、已知等位基因位置,确定相对性状的显隐性1.确定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方法一:若亲本都是纯合子,可让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相互交配,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性性状。
例:爬行鸡×爬行鸡→爬行鸡正常鸡×正常鸡→正常鸡爬行鸡×正常鸡→爬行鸡由前两种杂交可知爬行鸡和正常鸡都是纯合的,由第三种杂交可知爬行鸡是显性方法二:若亲本中肯定有杂合子(如有相对性状的自然种群),可选择多组相同性状的亲本相互交配(若植物可自交),若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若子代都不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隐性性状。
例:(2005全国Ⅰ)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 和a控制。
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一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2)为了确定有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和结论)1答案:(1)不能确定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1/2。
6个组合后代合计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的基因型,即AA和Aa。
AA的后代均为有角。
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1/2。
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
所以。
只要母牛中蛤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和3头有角小牛。
(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
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方法三:对于只知相对性状不知纯杂合的植物,可采用自交和杂交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显隐性。
例:经鉴定,玉米的红粒与黄粒是一对相对性状,且为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
请你设计实验确定这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答案:方案一将两种玉米种植,分别自交,若有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若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两种玉米都有为纯种,再让两种子代纯种玉米杂交,其后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
方案二将两种玉米种植,进行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另一种性状为隐性性状;若后代表现出两种性状,可再进行自交,出现性状分离的为显性性状,未出现性状分离的为隐性性状。
2.确定伴X染色体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原理:X染色体基因决定的显性性状的基因型(用字母A、a表示)雌性有X A X A、X A X a雄性为X A Y,隐性性状的基因型雌性为X a X a雄性为X a Y若用相同性状亲本之间交配,无论显性或隐性之间交配,子代都有可能只出现与亲本相同的一种性状而不能区分(如XAXA×XAY与XaXa×XaY);而选取不同性状的亲本之间交配共有三种情况,子代表现型各不相同,即:P XAXA×XaYXAXa×XaYXaXa×XAY↓↓↓FXAXaXAYXAXaXaXaXAYXaYXAXaXaY雌雄只表现一种性状雌雄均表现两种性状雌雄各一种性状方法:任取两种不同性状的雌雄个体之间杂交,若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或雌雄均有两种性状,则亲本中的雌性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后代雌雄各表现一种性状,则亲本中的雄性性状为显性。
例:若已知果蝇的直毛与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你能否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请用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和推导。
答案:图解见上图。
说明:任取直毛和非直毛的不同性别的两只果蝇杂交,若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或雌雄均有两种性状,则亲本中的雌性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后代雌雄各表现一种性状,则亲本中的雄性性状为显性。
2Ⅱ、已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确定等位基因的位置原理:常染色体体遗传杂交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无关,而伴X染色体遗传杂交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有关,选择合适的亲本之间杂交,根据子代表现型是否与性别有关进行判断。
方法一:用隐性雌性亲本与显性雄性亲本杂交,若后代雌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全为显性或均有显有隐)为常染色体体遗传;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为伴X遗传。
方法二:用雌性杂合子与显性雄性亲本杂交,若后代雌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全为显性或均有显有隐)为常染色体体遗传;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有显有隐为伴X遗传。
例:果蝇长翅对残翅为一对相对性状,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现有一定数量的长翅和残翅果蝇,请以最简捷的实验思路确定该性状是否为伴性性遗传,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
答案:用多对长翅雄果蝇和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若后代果蝇的长翅、残翅性状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遗传;若后代雌果蝇全为长翅,雄果蝇全为残翅,则为伴X遗传。
1.Ⅲ、只知相对性状,同时判断其显隐性、等位基因位置原理:根据具相对性状的亲本正反交后代表现型是否与性别有关确定等位基因位置,根据后代表现的性状(或各性状的多少)确定显隐性。
1.已知亲本是纯合,常染色体体遗传和伴X遗传正反交后代表现型特点归纳如下表:方法:取具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若子代都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不一致则为伴X遗传,子代雌性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例:已知直毛和非直毛是一对等位基因,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非直毛雌、雄果蝇亲本,你能否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是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以及它们的显隐性?答案:取纯合的直毛和非直毛雌、雄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若子代都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不一致则为伴X遗传,子代雌性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2.不知亲本是纯合,常染色体体遗传和伴X遗传正反交后代表现型特点归纳如下表:方法:取多对具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若正、反交后代表现型一致,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子代数量多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不一致,一种交配后代雌雄表现型相同,另一种交配后代雌雄各一种表现型则为伴X遗传,子代雌雄各一种表现型的交配后代中雌性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例:(2006全国Ⅰ)(20分)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
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性状的分离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___________传递给后代。
(2)确定某性状由细胞核基因决定,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可采用的杂交方法是______。
(3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自然果蝇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4)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
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
(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答案:(1)基因(2)正交和反交(3)3 5(4)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黄色个体多余灰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灰色个体多余黄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在杂交组合灰雌和黄雄杂交,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为灰色,雌性全部表现为黄色;如果在杂交组合黄雌和灰雄杂交,子一代中的黄色多于灰色个体,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如果在杂交组合黄雌和灰雄杂交中, 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为黄色,雌性全部表现为灰色;在杂交组合灰雌和黄雄杂交, 子一代中的灰色多于黄色个体,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