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自然(de)关系世界上(de)任何事物都是矛盾(de)统一体.我们面对(de)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de)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de)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de),人类(de)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de)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de)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de)能力不断增强,现在(de)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de)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de)意志印记(de)自然,即人化了(de)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de)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de)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de)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de)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de)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de)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de)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de).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de)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de)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de)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de)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二)人与自然(de)统一与历史发展马克思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de)基石,而且将实践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de)起点,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历史(de)统一,构成为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学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自然环境之统一学说.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及其与人(de)辩证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de)一个基本特征.对此,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赞同肯定(de).正如施密特所说:“马克思(de)自然观与其他各种自然观(de)区别,首先在于它(de)社会历史(de)特征.”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环境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是在社会实践(de)基础上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社会历史特征与它(de)实践特征是内在统一(de),这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本质特征;在实践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de)现实基础.1、马克思在批判黑尔格等人(de)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等人(de)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de)基础上,用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历史(de)辩证统一(de)唯物主义自然环境理论,克服了人与自然在“绝对精神”中统一(de)唯心主义自然观,抛弃了人与自然分离与对立(de)机械(de)非历史(de)抽象(de)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登上了王座.大家知道,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de)过程中,虽使唯物论重新登上了王座,但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满足于抽象(de)自然与抽象(de)人(de)对立,都主张与人分离(de)自然以及与自然分离(de)人.因此,费尔巴哈自然观(de)最根本(de)缺陷,就是与历史观(de)分离,使他(de)自然界是没有历史(de)自然界,解释自然时是唯物(de),当然是机械性、直观性(de),解释历史时是唯心(de),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de)那样,他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必然是唯心主义(de).我们看到,在费尔巴哈(de)思想框架内,人与自然(de)关系(de)唯物主义(de)机械性、直观性和唯心历史观是一致(de).这就使得费尔巴哈自然观必然割裂了自然文化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de)统一性,认为两者是没有关系(de),这实质上是把自然界排斥于人类历史即人类(de)社会实践过程之外,把自然界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也就是把历史从自然界中排除出去.这样,费尔巴哈也就不可能看到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对改变外部自然界(de)作用与影响以及由此出现(de)自然界(de)属人(de)变化.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de)时候,历史在他(de)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de)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de)”.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道出了费尔巴哈(de)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de)分离与对立;与之相反,马克思恩格斯(de)自然环境理论与社会历史理论是在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中辩证统一(de),现实(de)自然界是被社会历史所中介过(de),而不是游离于人类历史即人类社会(de)生产实践之外(de)异在.社会历史是人同自然界(de)完成了(de)本质(de)统一,“是自然界(de)真正复活,是人(de)实现了(de)自然主义和自然界(de)实现了(de)人道主义.”2、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de)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de)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de)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de)表现形式.在远古时代,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de)摆布,成为自然(de)奴隶,人们用神话(de)方式来表达对自然(de)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de)“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de),有无限威力(de)和不可制服(de)力量与人们对立(de),人们同它(de)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de)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de)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de)一种纯粹动物式(de)意识(自然宗教)”.这种“自然宗教”(de)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de)一种原始(de),朴素统一(de)关系.“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de)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de),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de)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而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de)能动作用与低水平(de)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de)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de)有机统一.马克思很重视实现(de)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de)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de)进程所改变(de)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de)近代水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de)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de)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de):“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着名(de)‘人和自然(de)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de)发展而不断改变”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确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de)不同表现形式,是要揭露近代工业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造成(de)人与自然界(de)异化关系,向人们指明要从特定(de)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de)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de)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de)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de)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de)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de)相通、相类和统一(de)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de)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de).这种朴素(de)“天人合一”(de)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de)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de)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de)作用.随着时间(de)推移,人口(de)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de)积累以及科学技术(de)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de)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de)主宰”(de)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e)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de)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de)人口,争取更多(de)空间,生产足够(de)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de)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de)目(de)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de).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de)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de)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de)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de)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de)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de)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de)追求和渴望.结语人类在改造自然(de)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de)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de)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de)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de)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de)关系.因为人与自然(de)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de)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de)一个前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de)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de)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de)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de)和谐,实现资源(de)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de)有效保护.。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旨在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将探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统一性原理:自然辩证法强调宇宙的统一性,认为万物和自然界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或单独影响其他事物的。

2. 共生性原理:自然辩证法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3. 变化性原理:自然辩证法强调宇宙和自然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无论是生命的诞生、生长与死亡,还是自然界的季节循环和气候变化等,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4. 对立统一原理:自然辩证法认为,对立面的事物或概念存在于一起,并且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平衡和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存在着对立面,如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之间的矛盾。

二、自然辩证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1. 价值观的转变:自然辩证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逐渐转变为生态中心主义观念,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利用的合理化:自然辩证法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味着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需求,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3.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然辩证法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促进了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

4. 人类行为的规范化:自然辩证法使人们认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约束自己行为的范围,避免对自然界的伤害。

这导致了对环境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关注和强化。

5. 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倡导。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与自然,自然辩证法

人与自然,自然辩证法

人与自然,自然辩证法
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而又紧密相连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观点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自然环境也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要求,不能脱离自然规律而盲目行动。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人类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辩证法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类不能孤立地看待自身存在,也不能孤立地看待自然界的存在。

人类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发展的规律,以便更好地与自然互动。

自然辩证法也提倡了平衡和谐的发展。

人类不能单方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也不能过分依赖自然资源而忽视绿色可持续发展。

人类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平衡发展,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并揭示自然规律中的辩证规律,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挑战。

一、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变化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方式对于认识和理解自然的重要性,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地关系”的理论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前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本问题。

传统观念中,人类被看作是自然的统治者和征服者,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

自然辩证法则强调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目前,我们面临着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结果。

三、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

首先,我们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从人类社会活动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我们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模式的实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

同时,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最后,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为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四、应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挑战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全球社会的共同努力。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走向对立,从改变环境到破坏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抑制了人类的发展。

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处前言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

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

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及其生产活动的基本前提。

出现了人,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

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本质上也是人工自然。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层面上讲,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囊括其中。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而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等之间的协调。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

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

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

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

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

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

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

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听天由命的意思。

山区的猎人可以到深山老林里打猎,如果他不打猎,就无法谋生;沿海的渔民可以出海捕鱼,如果他不捕鱼,就没有别的生活来源。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解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解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解读《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辩证法论》中的一部分,是他对辩证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的总结。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观点,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辩证法的应用。

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相互依存的、辩证的。

这意味着人类需要通过辩证的思考来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统一的方法。

辩证法的应用是通过研究自然界中的客观事实,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统一的方法。

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

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同时也受到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的影响。

例如,人类通过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等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界中的某些土地的用途;同时,人类也受到自然界中的气候变化、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影响。

这意味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多变的关系,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自然界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可能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此外,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人类需要自然界中的资源来生存和发展,而自然界又需要人类的活动来保持平衡。

例如,人类需要空气、水、土壤等自然资源来生存;同时,人类的工业活动、农业活动等也可能会对自然界造成破坏。

这意味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需要保护自然界,同时也要利用自然界的资源。

最后,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人类的活动可能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造成自然灾害;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可能会促进自然界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协调的关系。

这意味着人类需要通过辩证的思考来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统一的方法。

总的来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观点,是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全面和系统的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