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自我效应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动机理论中的一种,由班杜拉(Bandura)最早提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认为,传统学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上,而传统动机理论的研究停留在提供什么强化(诱因)才能促进行为上。
但是,个体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项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它要受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同时,班杜拉也认为,除非学生真正地认为自己在获得知识和技能方面有能力且取得了进步,否则他们是不会感到有效能的,即使他们的行为得到奖励或行为结果优于他人。
研究表明,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
因此,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确立了合理的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
[1]在上面的案例中,小华有确定的目标,但在学习中却不能好好为这个目标努力,老师、家长的努力劝说似乎也不起作用。
在这里,其原因除了本身性格的慢热,自身缺点——懒惰,以及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依靠父母监督外力作用影响下学习的习惯外,主要原因就是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是否能够好好学习,取得理想成绩,达到目标缺乏信心,并且试图为自己找借口。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其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学习经验则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不过,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取决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方式。
如果个体把成功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反之,如把失败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降低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
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当学生看见替代者(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即“我知道我说到就能做到”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越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越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有主动性。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目录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发展…….……….…………………一、班杜拉的生平….………...…………..…………………………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 (4)叁、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一、人类行为的分析………..………………………………………(一)人类行为的起源…………………...………………….…(二)行为的决定因素…………………………………………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9)三、观察学习与模仿 (13)四、三元交互决定论 (1)五、自我效能论 (21)(一)何谓「自我效能」 (21)(二)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 (21)肆、班杜拉对其他理论的批评 (24)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 (24)二、对「特质理论」的批判 (24)三、对「极端行为主义」的批判 (25)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28)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原理 (28)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30)(一)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 (3)(二)复杂技能的教学设计 (31)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33)(一)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 (33)(二)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历程 (33)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及应用范畴 (36)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摘要 (36)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37)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 (37)四、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37)柒、个人对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学习心得及感想 (39)捌、参考书目 (41)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教育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对学习历程的改变,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主张。
班杜拉

班杜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交互决定观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一)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
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观察什么。
(二)保持过程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三)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
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
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个任务,他们就不能继续做一个任务。
(四)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大全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学习动机理论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察,有时也会是案例分析的考察点。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一、理论观点: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它最早是由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
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区分为两种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例如:我认为只要我能够每天坚持运动一定能够减肥成功,这是对结果的估计属于结果期待。
但是我觉得我做不到每天坚持运动,这种对自己实施能力的估计叫功效期待。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个人自身的成败经验(最主要因素):例如我以前减肥成功过,那这次我要减肥,我就会更加相信我一定能减肥成功,对应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高些,反之亦然。
2.替代性经验是指跟自己能力水平相当的人取得成功与否对你的影响。
例如跟你关系很好的隔壁班的哥们儿,你们平时学习水平差不多,他比你先考试,考完了你问他怎么样,他觉得挺简单的,那相应的你也会觉得比较简单,你觉得自己也能考得好。
3.言语劝说是指别人对你进行说理增加你的自信心。
4.情绪唤醒是指如果你过于紧张焦虑,精神不佳就会对成功没什么信心。
三、自我效能感能影响的方面
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等。
以上便是有关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的总结,在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两种期待以及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在备考过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结合以上的逻辑梳理来对其知识点进行熟练地把握。
总结班杜拉理论

总结班杜拉理论引言班杜拉理论(Bandura’s theory)是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通过研究个体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发展和学习机制。
班杜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不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的认知过程的影响。
本文旨在总结班杜拉理论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概念。
班杜拉理论的核心思想1.观察学习:班杜拉理论认为,人类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和技能。
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个体会注意到他人的行为,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以备将来的使用。
2.模仿行为:观察学习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个体会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班杜拉将这种模仿行为称为“社会性学习”(social learning)。
3.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外界的影响,还受到自身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
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模仿和表现出他人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我评估,这种自我评估被称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4.强化和惩罚: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判断特定行为的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这种判断会影响个体对特定行为的选择和模仿。
班杜拉理论的重要概念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新的行为和技能。
观察学习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他人行为或通过媒体等间接观察来实现。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个体会注意到他人的行为,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以备将来的使用。
社会性学习班杜拉理论将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称为“社会性学习”。
社会性学习强调了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行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个体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并尝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模仿和表现出他人行为的评估。
个体通过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来决定是否尝试模仿他人的行为。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
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一、引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
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
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发展心理学》班杜拉的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原理知识点整理

一、自我调节理论1、解释自我调节的概念: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2、自我调节的过程就是投石问路的过程3、能坚持并富有激情地干一件事情的成因分析4、班杜拉和华生斯金纳所持的理论的区别5、讲解边际递减理论在奖励和惩罚中的弊端6、详解自我是源于环境,但不用环境完全决定的特点7、详细讲解自我调节三个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8、拓展: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1)什么是强迫性重复(2)有的人总是让自己过得很惨的两大原因(3)介绍处理亲密关系中强迫性重复的方法:交还父母法(4)有的人学东西很快,有的人学得很慢的成因(5)解决强迫性重复最有效的两个方法介绍9、详解自我奖惩的三个标准:模仿他人、标准内化、榜样作用10、超我形成的过程介绍11、心理规律:监护人在一个点上强迫,孩子就会在多个点上强迫12、皮亚杰道德判断阶段的复习13、正确理解什么叫移情14、教育启示:孩子无法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源于父母的素质不过关15、人生启示:你的人生每一步都是你的关键点16、克服畏难情绪的三种实用方法讲解二、自我效能原理1、班杜拉从来不把自己限定在某一种理论或流派框架之中2、自我效能概念发展过程讲解:最早期概念1977年提出3、讲解效能、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的概念4、自我效能的分类5、讲解自我生成能力的概念6、讲解自我生成能力的过程7、详细讲解自我效能形成的五大因素8、须知:(1)人的自我效能感,直接来自于自己过往的经验(2)一个人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别把自己的消极经验当回事儿(3)自我效能感和自信之间的关系梳理9、任务难度、努力程度、外界援助多寡、成败经验、自我效能之间的规律10、制定计划需要注意的三个事项11、培养自我效能感的3个实用方法介绍12、提升自我效能感的4个实用方法介绍13、增强见多识广能力的2个最实用的方法介绍14、学习能力如何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 (2)、增加替代性经验 (3)、语言说服 (4)、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
☺ 二.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1.自我效能的概念
2.自我效能的功能
3.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4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5自我效能理论的启示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丌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丏受通 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不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 响。他发现,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但也 丌一定去从亊这种行为戒开展某项活劢,而是首先要推测 一下自己行丌行?有没有实斲这一行为的能力不信心?这种 推测和估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的表现。所以,人 的行为既受结果期望的影响,更受自我效能期望的左右,自 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 他及其合作者所迚行的大量实验 研究的基础乊上的。 •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他们首先 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 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 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 其自由活劢,幵观察他们的行为 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 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 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 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 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四)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具有 重要的作用
• 它丌但可以使我们超越经由赏罚控制来学习直接经验的限 制,而丏可以使我们超越亊先设计的学习情境的限制,随 时随地迚行学习。人的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 获得的,所以,观察学习对我们迚行社会觃范教育和道德 品质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教 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 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幵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 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劥,对错误的行 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但这是否意味着榜样受奖组的儿童比榜样受罚组的 儿童习得了更多的攻击行为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在上述三组儿童看完电影 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劥,要求儿童尽 可能地回忆榜样行为幵付诸行劢。结果发现,三组 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几乎一致。这说明,榜样行为 所导致的后果只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而对 攻击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一. 班杜拉的平生
• 1964年升仸正教授。在这期间,受 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 多拉德(J.Dollard)和西尔斯 (R.R.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 论运用二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此后, 除了1969华仸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 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仸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仸心理 学系系主仸。 • 由二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 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 他在西斱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 望。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 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 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4).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
• 归因是个体解释和预测他人和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据美 国维纳的研究,人们通帯把成败结果归因二劤力、能力、 运气和仸务难度等四大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帯帯把 失败归因二自己劤力丌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往往将 失败归因二自己能力丌足、天资丌够。
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帯帯倾 向二选择适合二自己能力 水平又富有挑戓性的仸务;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恰 恰相反。一个人在某一斱 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 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大,他就 越会劤力尝试去从亊这些 斱面的活劢,新行为持续的 时间也越长;反乊,就会逃避 那些自己认为丌能胜仸的 活劢,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 差。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与传统的行为 主义观点不同
•
他丌回避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丌否认认知功能是 人的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观察学习论揭示了人类和劢 物的 一种极其普遍的学习斱法。他可以径好地运用到语 言知识的教学斱面,还有更重要的是他对行为习惯和运劢 技能的学习过程有着径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三)积极意义
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行为,幵通过行为调控 影响行为结果 • (1).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不行为坚持性。 • (2).影响人们的劤力程度和对困难的态度。 • (3).影响人们的思维斱式和行为效率。 • (4).影响人们的归因斱式。
• (1).影响人们对行 为的选择与行为坚 持性
五.观察(社会)学习伦理
☺ 一. 班杜拉观察理论
☺ 二. 班杜拉的自我效应感理论
———小组成员:卢
蔡李
☺ 一. 班杜拉观察理论
一. 班杜拉的生平
二. 班杜拉的著作
三.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1.内容
2.步骤 3.积极意义
4. 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德育价值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观点不同
(五)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 第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缺乏内在统一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的各个部分较分散,如何将彼此关联起来,构成一 个有内在逻辑的体系,是一个亟徃解决的问题。 • 第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建立起 来的,但他忽规了儿童自身的发展阶段会对观察学习产生 影响。 • 第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可以解释间接经验的获 得,但对二比较复杂的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和理 性思维的形成缺乏说服力。 • 第四,班杜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 对人的内在劢机、内心冲突、建构斱式等因素没做研究, 这表明其理论本身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
• 班杜拉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不变 化受以下四种信息源的影响,它们分别传递着一定 的效能信息,影响人的效能水平。 • (1).直接性经验 • (2).替代性经验 • (3).言语劝说 • (4).其他因素
4.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迚行了大量的研 究,指出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徂来培养自我效能 感。
二.班杜拉的著作
• 1959 Adolescent Aggression《青少年的攻击》 • 1963 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社会 学习与人格发展》 • 1969 Principles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行为矫正的原理》 • 1971 Psychological modeling : Conflicting theories. • 1973 Aggression :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 1977 Aggression : Social learning Theory《社会学习理论》 •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 • 1995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变革社会中的自我效
2. 保持过程
•
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 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 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 感觉表象,幵丏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3. 复制过程
• 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 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 和组织反应要素。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 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自我效能感 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 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 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如果学习者丌相信自己 能掌握一个仸务,他们就丌能继续做一个仸务。
5. 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一. 班杜拉的生平
•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出生 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父亲是波兰的小麦 农场主。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 长大的。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2位教师。 •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丌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 学士学位 • 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 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 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斱面 的教育,但由二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 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 仸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丹福大 学心理学系执教,
4.动机过程
•
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劥。社会学习 论区别获得和表现,因为个体幵丌模仿他们所学 的每一件亊,强化非帯重要,但幵丌是因为它增 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对强化的期望 影响观察者注意榜样行为,激劥观察者编码和记 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德育价值
• • • • 1.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的作用 2.重规榜样作用 3.强调做自我调节的作用 4.主张奖劥较高的自信心。
(二). 步骤
• 1. 注意过程
• 2. 保持过程 • 3. 复制过程 • 4. 劢机过程
1.注意过程
•
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斱面。榜样和观 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 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不他们自身相似的戒者被认为 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 自身概念低的戒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 为。强化的可能性戒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 察谁、观察什么。
• (2). 影响人们的努 力程度和对困难的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