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中药泡洗的禁忌

中药泡洗的禁忌

中药泡洗的禁忌
中药泡洗时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包括以下几点:
1.孕妇禁用:孕妇在怀孕期间要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泡洗,因为有些中药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

2.有过敏史的人:对中药或其成分过敏的人应避免使用中药泡洗,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3.患有肝肾疾病的人:中药泡洗有时会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所以患有肝肾疾病的人应避免使用中药泡洗。

4.正在进行药物治疗的人:如果正在进行其他药物治疗,尤其是使用西药治疗的人,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以避免中药泡洗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穿刺伤口或破损皮肤:中药泡洗的过程中,药物成分可能会直接进入伤口,引起感染或刺激,所以在有创伤或破损皮肤的地方不宜进行中药泡洗。

注意:以上禁忌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具体是否适合中药泡洗,最好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意见。

中药浴泡洗注意事项

中药浴泡洗注意事项

中药浴泡洗注意事项中药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有益于调整身体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等作用。

但在进行中药浴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一、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材料:中药浴需要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中药材,不同的草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选择适合自己的药材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2、清洗皮肤:进行中药浴前,一定要先清洗皮肤,以去除身体表面的污垢和汗液等物质。

3、控制水温:中药浴时水温不宜过热,以免烫伤皮肤。

一般来说,水温控制在37-42度之间为宜。

二、中药浴的注意事项1、时间不宜过长:中药浴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为宜,否则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2、不宜在饭后进行:中药浴时,身体会消耗一定的能量,不宜在饭后进行,以免影响消化。

3、避免进食过多的食物:进行中药浴前,不宜进食过多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和吸收。

4、不宜在生理期和怀孕期进行:女性在生理期和怀孕期不宜进行中药浴,因为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5、避免与药物冲突:进行中药浴前,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药物过敏或敏感等情况,以免与药物冲突。

6、避免过度疲劳:进行中药浴前,需要注意自己是否过度疲劳,以免身体无法承受中药浴带来的副作用。

三、中药浴后的注意事项1、及时饮水:中药浴后,身体会消耗一定的水分,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以免出现脱水等情况。

2、适当休息:中药浴后,需要适当休息,以恢复身体的活力和能量,避免过度消耗。

3、不宜马上洗澡:中药浴后,不宜马上洗澡,以免草药成分残留在身体表面,影响药效。

4、避免进食过多的食物:中药浴后,不宜进食过多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和吸收。

总之,中药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但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在进行中药浴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草药材料,注意水温、时间等方面的控制,以免对身体带来伤害。

除此之外,在中药浴后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泡洗

中药泡洗

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 (5)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 (6)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 20~30分钟为宜。以防烫伤。 • (7)泡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注意患者神志、 面色、汗出等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 等异常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 ③加盐一平勺:适用上焦有火,经常眼红,牙痛,咽痛,性急爱 生气,急噪心烦,上火下寒,腿脚肿胀。 • ④加花椒20-30粒:适用脚汗,脚臭,脚气,湿疹。 • ⑤加艾叶一小把:煮后用,适用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慢性气 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
• ⑥加茄子枝或红辣椒适量:防治习惯性冻疮。 • ⑦加银杏叶适量:防小儿腹泻。
• 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0-15克。加水1000毫升,浸泡5-10分 钟后,煎至600毫升,倒入浴盆中,待水温为40℃-50℃。泡脚 30-40分钟,擦干后就寝。每晚1次。可清热泄肝,适用于肝阳 上亢型高血压。一般泡脚30分钟后开始降压,1小时后作用最强, 维持4-6小时。若8小时后血压回升,可煎汤第二次熏洗。
• 当归15克、黄芪20克、红花10克、苏木10克、泽兰10克、生地10 克、川椒10克、葛根15克、细辛6克、黄芩15克、酸枣仁15克。 用上药加水1000煎至600毫升,去渣后倒入足浴盆,每晚睡前泡 脚30-40分钟,配合脚步自我按摩手法。可以起到益气养血、安神 助眠的作用。
咳嗽、头痛
8、治咳嗽配方:黄麻10克、胡椒40粒、老姜30克、生白矾30克。 9、治头痛配方:白附子10克、川芎20克、白芷20克、细辛10克、 葱白5根。
中药泡洗药方
1、红花加盐泡脚,可治疗腿轻中静脉曲张。 2、艾叶泡洗:可治疗呼吸系统毛病去风寒。

中药泡洗有学问

中药泡洗有学问

中药泡洗有学问作者:吕若琦来源:《科学养生》2018年第12期提起中药泡洗,很多人以为这很简单—不过是用些中草药煮水,泡泡脚、泡泡腿罢了,实际上,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中药泡洗的历史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渍”即为浸、沤之意,“渍形以为汗”,意味着外邪是从汗中而出。

这便是药浴的较早记载。

此外,吴师机著的《理瀹骈文》为中医第一本外治法专书。

该书从理论上对外治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

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

外治之学,所以颠扑不破者,此也;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

这些论述为泡洗疗法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药泡洗技术是籍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起到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杀虫消毒等作用。

本法不仅适用于痈、疮、肿毒、癣、痔、烫伤、外伤、骨伤等局部疾病,也可用于发热、失眠、便秘、中风、关节炎、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患。

因此,皮肤科、骨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诸科疾患均可用中药泡洗疗法。

与一般给药方式相比,中药泡洗不经胃肠,而是通过皮肤吸收,这样一来对胃肠无刺激作用。

同时,由于药物经皮肤吸收量小,再加上皮肤的储库效应,吸收后血药浓度远较口服给药低,对肝肾几乎无毒害作用。

在泡洗药物的选择上,也并非随意增减中草药,而是根据八纲辨证用药,以起到对症效果。

以治疗湿疹为例,其急性期的症状以糜烂、渗出、水疱为主,治疗上就应以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为主要原则,此时,可分别选用清热解毒或燥湿的药物如公英、地丁或苦参、黄柏之属作为泡洗药物。

如果是亚急性、慢性期的湿疹,其表现为皮肤肥厚、干燥、脱屑,则应以养血通络为主,多选用润肤祛风的药物如防风、当归之属作为泡洗药物。

中药泡洗的注意事项

中药泡洗的注意事项

中药泡洗的注意事项中药泡洗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法,具备推动血液循环系统,提升身体免疫力的功效,但用中药泡洗有很多事宜是必须留意的。

那麼,你了解中药泡洗的注意事项有什么吗?一起来看一下。

1、中药泡洗要对症治疗中药浴务必请中医师对于病况对证下药,并依照医生叮嘱制做药汤,切忌盲目跟风自主择药。

2、泡洗前应先淋浴间洁身浴后应该马上用温冷水清洗整洁,拭干肌肤,立即穿着打扮。

一般而言,开水药浴(39℃~45℃)适用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关节炎、各种各样骨伤并发症、肥胖症及牛皮癣等;神经系统过多激动、失眠症、一般痛疼、消化不好等的药浴温度,以等同于或稍小于人体体温为宜;25℃~33℃适用亚急性扭挫伤。

药浴时,室内温度不20℃,部分药浴时,应留意全身上下防寒保暖,夏天应避风,预防流感。

3、泡洗的部位有注重泡洗时,充足曝露泡洗位置,药水以浸过病人双足踝关节为宜。

4、泡洗的時间要选定中药泡洗时要留意侵泡温度,药水温度一般以38~42℃为宜,泡洗時间不适合太长,以20~三十分钟为宜,防止烧伤。

此外病人中药泡洗应略微流汗,不能大汗淋漓,防止病人虚脱,即说白了的“气随汗脱”。

5、泡洗应立即补水保湿泡浴全过程中,流汗越多,大部分觉得排出来的内毒素就越大,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假如在泡浴全过程中很多汗液外流,一定要喝糖水、食盐水、蜂蜜水或牛乳立即填补人体所外流的营养成分,否则会导致虚脱状况,造成全身无力。

在泡浴的全过程中一定也要多吃蔬菜新鲜水果补充营养元素、酶,也要很多饮用水,填补人体外流水份。

6、这些人慎重泡洗比较严重心衰、比较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心肌梗塞、主动脉瘤、心肌梗塞、高血压病患、有流血趋向者及其老人、少年儿童谨慎使用温度39℃之上的药浴,怀孕或生理期不适合泡药浴,特别是在不适合坐浴及盆浴。

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中药泡洗是一种使用中药材浸泡泡澡或泡脚的养生方法,有助于促进
血液循环,舒缓疲劳,调理身体。

然而,中药泡洗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中药泡洗的注意事项:其次,掌握正确的中药泡洗方法。

一般来说,中药泡洗可以分为泡澡
和泡脚两种形式。

泡澡时,应将中药材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使其药性充
分释放后,再倒入浴缸中,注意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泡脚时,
应将中药材煎煮一段时间后,倒入足浴盆中,浸泡足部。

无论是泡澡还是
泡脚,泡浴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以免对身体产
生不适。

再次,注意个人卫生。

在泡浴前,应先将身体清洗干净,确保没有污垢。

同时,要确保浴盆或足浴盆的清洁卫生,避免细菌滋生。

另外,使用
中药泡浴后,应及时清洗身体和洗浴器具,以免中药残渣残留在皮肤上或
者浴缸内。

此外,中药泡洗不适合每个人。

孕妇、儿童、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皮肤过敏者、感冒发热者等身体较为虚弱或者有特殊情况的人群,不
宜进行中药泡洗。

应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个人安全和健康。

最后,不要贪多。

中药泡洗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药性较重,因此不
宜频繁大量地进行。

一周一次或一月几次的频率较为适宜,以免产生反效果。

另外,中药泡洗后感觉疲劳或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泡浴,并注意休息和补充水分。

总之,中药泡洗是一种经典的中医养生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事项,保持适度、科学地使用,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和保护自身的健康。

中药泡洗技术

中药泡洗技术

中药泡洗技术中药泡洗技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通过将中草药浸泡在水中,利用水的渗透作用将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吸收到皮肤表面,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泡洗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泡洗技术的原理中药泡洗技术是将中草药煎煮后的煎汤或煎剂倒入浴盆或足浴盆中,浸泡患者的身体部位以达到治疗效果。

这种技术原理是通过皮肤的渗透性,将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渗入人体,发挥其药效。

中药泡洗技术通过药物的外用方式,使草药的有效成分对皮肤进行渗透,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二、中药泡洗技术的适用范围中药泡洗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对于皮肤病、风湿病和关节炎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中药泡洗技术还可以辅助治疗一些内科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此外,中药泡洗技术还可以用于保健养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三、中药泡洗技术的注意事项1. 确定使用草药的种类和浓度。

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草药,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2. 控制泡洗的时间和频率。

泡洗时间一般为20至30分钟,每天泡洗1至2次。

严禁长时间泡洗或过度频繁泡洗,以免对皮肤造成不适或损伤。

3. 注意水温。

中药泡洗时水温应适中,不宜过烫,避免造成烫伤。

同时,病人体质较弱的应该选择水温较暖的泡洗。

4. 注意卫生和个人用具的消毒。

泡洗前,应将浴盆或足浴盆充分清洁消毒,并保证草药和水的清洁卫生。

5. 避免过敏反应。

个别人对某些中草药可能存在过敏反应,泡洗前应先进行皮肤试验,确认无不适后再进行泡洗。

6. 注意饮食调理。

在中药泡洗治疗期间,应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7. 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对于某些疾病,单独的中药泡洗治疗效果并不明显,需要配合其他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

结论中药泡洗技术是一种传统治疗方法,通过水渗透和草药成分的渗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药泡洗技术适用范围广泛,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草药种类、水温、泡洗时间和频率等方面的控制。

中药泡洗的注意事项

中药泡洗的注意事项

中药泡洗的注意事项泡洗中药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祛湿、温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但是,泡洗中药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项,下面将详细介绍。

首先,选择合适的药材。

中医药材众多,适用于泡洗的中药也有很多选择。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对应的药材进行泡洗。

例如,湿寒体质的人适宜用草果、独活、细辛、生姜等具有祛湿功效的药材泡洗;活血化瘀的病症可以选择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材进行泡洗。

同时,需尽量选用质地优良,没有霉变、杂质的药材。

其次,控制泡药的时间和温度。

泡药的时间过久或温度过高都会影响药效。

一般来说,泡洗中药的时间为15分钟至半小时,泡药的温度控制在40°C至50°C之间最适宜。

太热会导致药性破坏,太凉则达不到理疗效果。

另外,选择适宜的泡药容器。

泡洗中药一般使用陶瓷、玻璃或不锈钢容器。

避免使用塑料容器,因为塑料会释放有害物质,对中药疗效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泡药容器要保持干净卫生,避免细菌繁殖。

泡洗中药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量适宜。

泡洗中药不宜过量,一般使用10-30克为宜。

如果是头面部泡洗,使用5-10克即可。

2.细心观察身体反应。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有所差异。

因此,在泡洗中药的过程中,应细心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是否有过敏、不适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停止泡药。

3.泡药后保持温暖。

泡洗中药后,应尽量避免受凉,保持身体温暖。

可以用毛巾包裹身体,或者在泡药时配合使用温热的被褥,以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发挥疗效。

4.饮食调理。

泡洗中药的同时,合理调理饮食也是很重要的。

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体质,合理选择食物,如寒凉体质可以多吃温热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等;湿热体质可以多吃清淡的食物,如薏米、苦瓜等。

总的来说,泡洗中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是在泡洗中药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如选择合适的药材、控制泡药的时间和温度、选择适宜的泡药容器等。

此外,还需要细心观察身体反应,保持温暖,并在饮食上进行适当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泡洗注意事项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应用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遵医嘱应用中药泡洗,一般泡洗到后背感觉有点潮,出微汗即可。

注意不要出大汗,因为汗为心之液。

具体护理流程如下:(1)护理评估: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2)中药泡洗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详细解释中药泡洗的作用及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泡洗前先清除泡洗部位污垢,排尽大小便,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3)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

由于泡洗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

饭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影响消化。

(4)中药泡洗环境宜安静舒适,室温适中,不要直接吹风,最好配以柔和的灯光和音乐,让患者心旷神怡,精神放松。

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5)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6)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以防烫伤。

(7)泡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异常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8)泡洗后应立即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凉感冒。

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9)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泡洗部位皮肤情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