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
中成药管理制度

中成药管理制度一、处方基本原则中成药临床应用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据药品说明书,遵循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原则,通过辨证、辨病或辨证辨病结合合理选择和使用中成药。
二、开具处方要求中成药和西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注射液应单独开具处方。
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三、处方期限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d用量。
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注明理由并双签字确认。
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并双签字确认,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d)。
四、中成药给药途径要求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速率排序如下: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给药>口服给药>直肠内给药>黏膜表面给药>皮肤给药。
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选择给药途径给药,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肌内不静注”的原则。
五、中成药使用禁忌要求处方用药应避免配伍禁忌和使用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同时应注意是否存在证候禁忌、服药饮食禁忌、特殊使用方法禁忌、中西药配伍禁忌及运动员使用禁忌等。
根据病情确需使用的应由开具处方的医师再次签字确认。
六、含有毒饮片中成药的使用临床常用的含有毒饮片中成药(有毒饮片包括28种医疗毒性中药和有毒中药饮片),应按照药品中所含有毒饮片中成药的种类和毒性,严格控制药品剂量和疗程掌握“中病即止”的用药原则;原则上避免含有毒饮片中成药重复用药及剂量叠加,如确需重复使用含有毒饮片中成药需由开具处方的医师双签字确认。
七、含西药成分中成药的使用临床常用含西药成分中成药中所含西药成分的种类,应避免出现与西药成分的重复用药、剂量叠加、配伍禁忌。
八、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①对育龄妇女应详细询问是否怀孕或预期怀孕,严格遵守妊娠禁忌用药。
妊娠期妇女应避免使用妊娠禁忌中成药品种(即使双签字也不得调剂);如确需使用含妊娠慎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时,医师应双签字确认。
中药指导原则

中药指导原则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核心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应用中药时,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否则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或者治疗效果不佳。
以下是中药指导原则。
一、个体化治疗中药治疗是个体化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
不同的疾病应选用不同的方剂,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中也可能需要选用不同的方剂。
因此,在中药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对照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方剂合理搭配中药方剂的组成应该是合理的。
方剂中每味药都有其特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应该根据所治疾病的病情,选取相应的药物,掌握好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配伍原则,以达到方剂的最佳搭配。
同时,还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年龄、季节等因素进行调剂,以便提高方剂的疗效。
三、适量用药中药的剂量应当适量,不可以过量或不足。
服用中药时,应该严格掌握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从而保证中药的治疗效果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口服注意事项中药口服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饭前服用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对于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服用,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例如某些药物需要在饭后30分钟内服用,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3)要掌握药物的保存方法,避免潮湿、阳光直射等情况,以免药物失效。
五、配合调理生活方式中医强调“治未病”,因此在中药治疗过程中,还应该配合调理患者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作息、情绪修养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内科病可以通过减少盐分的摄入、控制饮食热量等方法减轻症状。
六、医学监管中药是一种药物,因此其应用需要受到严格的医学监管。
在中药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药量,并进行严格的跟踪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
以上是中药指导原则,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遵循这些原则,以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我国传统草药制品的一种,具有药效稳定、用法简便和副作用较小等特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以下应用指导原则:1.病因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或瘀滞等有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证候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以选择适合的药物。
中医理论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证候”,再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3.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用药方案。
4.限定适应症用药原则:中成药应仅限于适应症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中成药是经过长期使用验证的传统草药制品,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临床疗效。
然而,中成药并不是万能药,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中成药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应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临床指南,严格限定适应症范围,避免滥用和误用。
5.调配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组方应合理调配,遵循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组方注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以达到综合疗效的目的。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关系,合理调配组方。
6.定期评估疗效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疗效应定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疗效,但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药前有什么注意事项

中药前有什么注意事项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
以下是使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1. 中药的选择:使用中药前,应首先明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中药治疗,不能盲目使用。
2. 医师指导:中药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
医师可以根据病情和体质,推荐合适的中药,并指导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3. 药物质量:选用优质的中药材是确保疗效的重要条件。
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有信誉的药店或药材市场,并关注药材的外观、气味、包装和保质期等。
4. 病情观察:在使用中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如果病情没有好转,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5. 药食忌口:一些中药与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忌口。
例如,砗磲石、龙骨等中药不能与鱼、牛奶同食,柴胡和维生素C 等药物也不能同时使用。
6. 节制用药:中药使用应遵循“一药不宜过多、用药应持节”的原则。
不宜突然增加剂量或药物种类,以免引起药物过敏或中毒的风险。
7. 禁忌症:中药也有一些禁忌症,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哺乳期的人群,以及对中药成分过敏的人群来说,慎用或禁用中药。
8.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增强。
在同时使用中西药物时,应咨询医师,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9. 不良反应:在使用中药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10. 孕妇和儿童:孕妇和儿童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格外谨慎。
孕妇慎用激素类中药,并咨询医师的意见。
儿童使用中药需要遵循医师的指导,药物剂量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11. 存储和使用:中药的存储和使用也需要注意。
中药应保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日光直射。
在使用中药时,应按照医师的指导合理用药。
12. 合理用药:中药的使用应遵循“量、时、频、疗程”的原则,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2020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十二章-中药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中药合理用药概述一、基本概念合理使用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合理用药这一概念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
二、目的与意义1.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能,将中药和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于零。
2.用最少的支出,冒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最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减少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4.方便患者使用所选药物。
三、基本原则1.安全:无论所使用药物有毒无毒,均应首先考虑所用药物是否安全,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2.有效:必须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所用药物对所防治的疾病有效。
3.简便:必须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力争做到所推选药物的使用方法简便易行,使临床医师及使用者易于掌握,应用方便。
4.经济:必须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除力争做到所推选的药物用法简便外,还必须做到用药不滥、经济实用,并有利于环境保护。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中药材等卫生资源的消耗。
经典例题【例·最佳选择题】合理用药基本原则中首要考虑的是A.有效B.经济C.安全D.方便E.利于贮存『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安全:无论所使用药物有毒无毒,均应首先考虑所用药物是否安全,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四、执业药师的作用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广大患者和药品的使用者,提供更直接的药学服务。
3.在药学信息咨询服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审查与监督处方不合理用药、向患者宣讲相关的用药知识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五、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1.辨析病证不准确,用药指征不明确。
2.给药剂量失准,用量过大或过小。
3.疗程长短失宜,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4.给药途径不适,未选择最佳给药途径。
5.服用时间不当,不利于药物的药效发挥。
6.违反用药禁忌,有悖于明令规定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中药材的禁忌人群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

中药材的禁忌人群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历史和广泛应用的特点。
然而,中药材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因为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对特定人群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性,有必要了解中药材的禁忌人群使用限制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一、孕妇和哺乳期妇女1. 孕妇:中药材中某些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
一般来说,孕妇应避免使用具有较强药性或具有激素效应的中药材,如川乌、杏仁、生姜等。
2. 哺乳期妇女: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或药效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对其产生潜在影响。
因此,在哺乳期间,妇女需要谨慎选择和使用中药材,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二、儿童与老年人1. 儿童:儿童的身体机能和生理特点与成年人不同,对药物的代谢和吸收能力也不同。
因此,在为儿童选择中药材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和药物剂量的调整。
一些具有刺激性或毒性的中药材,如雄黄、蘑菇、蟾皮等,应避免用于儿童。
2.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新陈代谢能力下降、器官功能减弱等生理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能力较差。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时,老年人需要减少剂量或选择适应性较好且副作用较小的药材。
一些具有滋补、理气功能的中药材,如枸杞、黄莲等,对老年人的适应性较好。
三、慢性疾病患者1. 心血管疾病患者:部分中药材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特别慎重选择和使用中药材。
例如,有降压作用的中药材如天麻、钩藤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肝肾疾病患者:肝肾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患有肝肾疾病的患者药物处理功能可能受到损害。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中药材时,需要避免具有肝肾毒性或刺激性的药材,如丹参、半夏、郁金等。
四、过敏体质和特定禁忌人群1. 过敏体质:部分中药材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例如,对花粉、花草等过敏的人群对其含有的花草或花粉类中药材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具有过敏体质的个体需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中药材。
春季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春季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在春季使用中药时,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根据体质调整药物剂量: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2.注意季节特点:春季气候多变,时而寒冷,时而温暖,人体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选择中药时,要考虑春季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春季的药物。
3.避免过热或过寒: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或阴阳失调。
在用药时要避免过热或过寒的药物,以平衡人体的阴阳。
4.注意药物配伍:中药常常采用复方配伍的方式使用,要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5.避免过量使用:中药虽然是天然药物,但过量使用仍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剂量使用,避免超量服用。
6.观察药效和副作用:使用中药期间要随时观察药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或中医师。
7.注意药物保存:春季气温湿度较大,要注意中药的保存,避免受潮发霉或变质。
通常应将中药放置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
8.饮食调理:除了中药治疗,春季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最重要的是,在春季使用中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或中医师的建议,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是医疗行业制定的一套指导,旨在规范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这些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 适应症:中成药应用于确诊的疾病,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证据支持的疗效。
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2. 用药原则:根据药物的性质、药理特点和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和用药途径。
同时,还需遵守药物的给药间隔、疗程和使用注意事项等。
3. 安全性:中成药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了解并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疗效评估:中成药的临床使用需依据患者的疗效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需及时记录患者的临床反应、不良事件和药物的疗效,以提高临床用药的指导性和科学性。
5. 药物相互作用:许多中成药含有多种草药和药物成分,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医生在处方时需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并根据可能的相互作用来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的目的是确保中成药的合理应
用和安全有效性,并提供给医生参考,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使用这些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给药时间与护理
(12)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补阳药,宜 午前服。(13)调经药,一般于经前或经期 服用。对肝郁气滞之痛经病人,应在行经前 3-5天服用疏肝理气药。若在月经期服用理气 活血方药,不仅可使痛经缓解,而且也有利 于月经周期的调节。 (14)特殊情况应遵照医嘱执行。
10
服药方法与护理
7
给药时间与护理
(1)一般疾病口服给药分一日2-3次,于早、晚或 早、中、晚,饭后0.5-1小时给药。 (2)危重病证应及时给药,并应选择能最快发挥 疗效的给药途径。 (3)解表药,若病情许可,应于中午前阳分时间 给药,以顺应阳气升浮,助药力祛邪外出。 (4)治咽喉疾病,给药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 咽下,使药液能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 (5)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
12
服药方法与护理
服药温度 服药温度也是服药方法中应注意的内容。服药温度 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 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1)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 寒证用热药,宜热服,或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时,属 “寒者热之”和“治热以寒”之法,以减少病人服 药格拒。
11
服药方法与护理
中成药服法 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1)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 (2)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 混液后服用。 (3)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 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4) 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 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5)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 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4
给药时间与护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活动有很强的时间节律 性。为提高药物的效果,护理人员应掌握给 药时间护理知识。 1、给药时间应与人体内部活动的节律相一致。 即阳药用于阳长时,阴药用于阴长时。升药 用在升时,降药用于降时。
5
给药时间与护理
如应选定在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 天时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扶阳抑阴,而祛 除病邪。同理,凡需借助阴气祛邪的病证,在选用 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清热 解毒等治则或方药时宜在傍晚或午后阴长之时服用; 在天之阳气旺的白昼治疗三阳经病,以借阳经主时 的天之阳旺,使正胜邪退而使病愈。在天之阴气旺 盛的黑夜治疗三阴经病,也是借阴经主时的天之阴 旺,使正复邪去而达病愈。
14
服药后护理
除了认真做好服药时间及方法外,还应 做好服药后的护理。 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不良反 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 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15
服药后护理
2、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 喝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冬令感冒还需稍盖衣 被,让其周身微汗出。服涌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的 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应观察泻下次数,大 便性质、量等。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况,检查有 无结石排出等。对服用逐水药或剧毒药时,应事先 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反应。服 药后要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3
服药方法与护理
2)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 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3)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 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属“热者寒之”、 “热药冷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大法。 此外,服药剂量在服药方法中也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虽用药的剂量一般由医生确定,但护理人员也应掌 握和了解,以便在有误时给以及时指出。
8
给药时间与护理
(6)健胃药,应在饭前服用;用于消食导滞的药 物,则在饭后服,以达开胃、导滞之功效。 (7)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宜在饭后服。 (8)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 (9)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服用,以利消除肠胃积 滞;泻下药,按"日哺人气收敛"之理,应入夜睡前 给予;止泻药,按时再服,泻止药停。 10)驱虫药,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给药。 (11)补益药,一般宜饭前服用。
6
给药时间与护理
2、根据疾病的部位确定给药时间:疾病部位不同, 服药时间也应有别。如治疗上焦疾病的,宜在饭后 服药;治疗下焦疾病的,则宜在饭前服药。而病在 骨髓、四肢者,宜在夜间吃饱饭后和在早晨空腹服 药。
3、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根据病情需要,选定 最佳的给药时间,以利药物尽快发挥预防和治疗作 用,减少毒副反应。
3
给药要求
4、掌握给药时间 在指定时间内给药。同时 做到服药到口。 5、观察服药后反应及治疗效果 服药反应包 括正常和不良反应两方面,护理人员必须认 真观察之。治疗效果的观察,一是检验有效 无效,二是决定再剂或停服。如外感表证病 人,服药后,周身微汗出,病人感到全身轻 松感,表示表邪已解除,不必再剂;若汗出 不透,病人仍有恶寒畏风之感,说明表邪未 解,应服再剂。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1
中药给药护理指导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也 是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任务完成得好 坏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必须 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方法、时间,中药起效 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
2
给药要求
1、严格查对制度:严格查对制度是正确执行治疗 的重要保证。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 药物的名称、剂量、煎药方法、给药途径、服药方 法、服药时间、饮食宜忌等,均应查对核实,正确 无误后方可执行。 2、明确给药方法:要认真按医嘱要求执行不同的 给药方法。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在服药时,应注 意配伍禁忌。 3、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的毒副反应 一旦发现过 敏或毒副反应时,要及时停药,并配合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