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用注意事项特色技术注意事项样本

合集下载

中医常用适宜技术的注意事项与禁忌证

中医常用适宜技术的注意事项与禁忌证
为了防止晕针,针刺前应先与患者交待针刺疗法的作 用,可能出现的针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于过 度饥饿,体质过度虚弱者,应先饮少量水后再行针刺; 对于刚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应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针刺。
2、滞针;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术者手上对在穴位内 的针体有涩滞、牵拉、包裹的感觉称滞针。滞针使针 体不易被提插、捻转,不易起针。滞针的主要原因是 针刺手法不当,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 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 起针。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 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 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2.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 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八、推拿疗法
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 疗法。推拿疗法是在其理论指导下,结合 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 特定的部位和穴位,已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的一种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1. 饭后30min,空腹及劳累后,均不宜进行 推拿。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 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五、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 将针刺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 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项
1 、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 、按医嘱处方进行操作, 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和注射的
2. 应取得患者合作,并经常注意患者反应 及局部情况,根据病情变换手法,适当掌 握强度,防止擦伤。被动时手法要轻缓。
3. 室内空气要流畅,温度要适宜,冬季注 意保暖。
禁忌证
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出血倾向、精神 分裂症、结核病进展期、恶病质、急性化 脓性炎症。局部有血栓性静脉炎、淋巴管 炎、皮肤病者禁用。妇女孕期和月经期腰 骶、腹部及下肢不宜按摩。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2、根据疾病的部位确定给药时间:疾病部位不 同,服药时间也应有别。如治疗上焦疾病的,宜 在饭后服药;治疗下焦疾病的,则宜在饭前服药。 而病在骨髓、四肢者,宜在夜间吃饱饭后和在早 晨空腹服药。 3、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根据病情需要,选 定最佳的给药时间,以利药物尽快发挥预防和治 疗作用,减少毒副反应。

除了认真做好服药时间及方法外,还 应做好服药后的护理。 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不良反 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 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2、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
人喝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冬令感冒还需稍 盖衣被,让其周身微汗出。服涌吐药后要观察呕 吐物的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应观察泻下 次数,大便性质、量等。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 况,检查有无结石排出等。对服用逐水药或剧毒 药时,应事先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和可能 发生的反应。服药后要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 吐等不良反应。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护理 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任务完成得好坏将会直接影 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 方法、时间,中药起效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

1、严格查对制度:严格查对制度是正确执行治 疗的重要保证。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 号,药物的名称、剂量、煎药方法、给药途径、 服药方法、服药时间、饮食宜忌等,均应查对核 实,正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2、明确给药方法:要认真按医嘱要求执行不同 的给药方法。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在服药时, 应注意配伍禁忌。 3、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的毒副反应 一旦发现 过敏或毒副反应时,要及时停药,并配合抢救。

服药温度 服药温度也是服药方法中应注意的内容。服药温 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 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1)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 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或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时, 属“寒者热之”和“治热以寒”之法,以减少病 人服药格拒。

中药材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药材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药材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中药材是中医药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疗效。

然而,正确使用中药材需要遵循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中药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中药材。

一、正确鉴别中药材首先,正确鉴别中药材是使用的基础。

中药材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和形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每一种中药材都有其特有的性状和特点。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利用书籍、参考资料或向专业中医师请教,学习中药材的形态、气味、颜色、口感等方面的特征,从而准确地鉴别中药材。

二、正确储存中药材正确储存中药材是保持其药性和疗效的重要环节。

中药材应放置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应将中药材装入干燥且密封良好的容器中,以防止湿气、虫害和有害微生物的侵入。

同时,中药材的储存环境也不宜受到强烈的异味和污染物的影响,以免影响其质量和安全性。

三、正确炮制中药材中药材的炮制过程是区分中药饮片和原材料的重要环节。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性味和药性,使其更加适合治疗特定疾病。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特性,可以炮制成炒、炙、煮等不同的方式。

炮制过程中需要掌握适当的时间、温度和火候,同时根据具体病症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和比例,确保中药材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正确配伍中药材中药材的配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根据疾病的不同病机和治疗需要,将多种中药材组合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在配伍中药材时,需要严格遵循中医理论的原则和规范,如四气配伍、五味配伍、药性相近配伍等。

同时,对于有毒性的中药材,应谨慎使用,避免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五、注意中药材的禁忌症和副作用在使用中药材时,我们需要了解中药材的禁忌症和副作用,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对于某些中药材,如附子、葶苈子等,由于其有一定的毒性,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同时,一些中药材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消化不良、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之前,应了解其禁忌症和副作用,并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用药。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

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2。

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

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

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

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

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

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碗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加剂量。

11。

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额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服药后护理
❖ 3、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 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服药后护理
❖ 4、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 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 “四气”即寒、热、温、凉和“五味”即辛、 甘、酸、苦、咸的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 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 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 海带、甲鱼、桑椹、黑芝麻、峰蜜等。
给药时间与护理
❖ (1)一般疾病口服给药分一日2-3次,于早、晚或 早、中、晚,饭后0.5-1小时给药。 (2)危重病证应及时给药,并应选择能最快发挥 疗效的给药途径。 (3)解表药,若病情许可,应于中午前阳分时间 给药,以顺应阳气升浮,助药力祛邪外出。 (4)治咽喉疾病,给药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 咽下,使药液能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 (5)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
服药后护理
❖ 除了认真做好服药时间及方法外,还应 做好服药后的护理。 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不良反 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 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服药后护理
❖ 2、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 喝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冬令感冒还需稍盖衣 被,让其周身微汗出。服涌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的 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应观察泻下次数,大 便性质、量等。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况,检查有 无结石排出等。对服用逐水药或剧毒药时,应事先 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反应。服 药后要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给药时间与护理
❖ (12)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补阳药,宜 午前服。(13)调经药,一般于经前或经期 服用。对肝郁气滞之痛经病人,应在行经前 3-5天服用疏肝理气药。若在月经期服用理气 活血方药,不仅可使痛经缓解,而且也有利 于月经周期的调节。 (14)特殊情况应遵照医嘱执行。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课堂PPT)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课堂PPT)
3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
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
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 医嘱服用。
4
在患病服药期间,凡是属于生冷、黏腻等不 易消化的食物如辣椒等,都应避免食用。下 面是几种与常用中药相忌的食物。应用时要 注意: 1、人参忌萝卜、大蒜。西洋参等都是常见 的补药,而萝卜有顺气、促消化的作用,同 时服用,萝卜会化解人参的药力。同理,在 吃其他大补的药物时,前后一小时内也不能 吃萝卜、大蒜等促消化的食物。
10
11
4、在同一剂药中,先煎块根,后煎花草;果实、 颗粒要捣碎再煎。有毒类如乌头、附子类宜先煎, 以减轻毒性;大黄、番泻叶等泻药宜后煎,以免 失去泻下作用。
5、每剂药一般煎2次,滋补药可煎3次。小儿、 重症病者药汁,宜浓缩,便于喂服。⑤每剂药一 般煎2次,滋补药可煎3次。小儿、重症病者药 汁,宜浓缩,便于喂服。
6
药材与食物间的禁忌
【一般禁忌】吃中药期间不要吃油腻刺激 的食物,和肉类、豆类、生冷、不易消化 的食物。不要用牛奶或茶水一起和中药服 用,以免降低药物功效或是发生副作用。 绝大部分药材是以温开水送服较好,但有 些清热解毒药,则是冷服较好。
7
服用时间随用药情况不同可分为饭前或饭 后服用,如有同时服用西药的情况,则彼 此至少间隔2小时再服用。服温药时,应少 喝茶,少吃萝卜,因其凉性、下气作用会 降低药材温补脾胃的功效。牡丹忌蒜。甘 草忌猪肉、菘菜、 海带。薄荷忌鳖肉。麦 冬门、天门冬忌鲫鱼。常山忌生葱。威灵 仙、土茯苓忌面汤、茶。丹参茯苓、茯神 忌醋及一切酸性物。
13
3、凉服:寒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 等;热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真寒假热病,效 果好。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

中药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详细图文)

中药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详细图文)

②第二阶段:相对安全,提出合理使用 中药
2000年马兜铃酸肾毒事件 200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 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 2014年云南白药事件
比利时的减肥中药引起的尿毒证事件
日本小柴胡汤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事 件
新加坡黄连毒性事件 美国麻黄听证会事件
同仁堂重金属汞超标风波 汉森制药四磨汤槟榔致癌的猜疑 正天丸在英国遭警告称其造成肾中毒
中药临床应中医理论指导下应
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
屠呦呦获奖
中药饮片的概念:中药材经过正确的中医药
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
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中成药的概念: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 医学和药学的研究,获得国家药品管理部门
的批准,以中医处方为依据,以中药饮片为
原料,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 一定剂型、质量可控、安全有效的药品
净制、切制
中药材 炮制 中药饮片 制剂 中成药
中药合理运用的意义
古人的认识:
①“毒”为药物的总称,“毒”即是药,《周 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 以供医事”。
②“毒”指药物的偏性,《素问.异法方宜论 》曰:“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十)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 写不全的;
十一)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十二)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 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 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 理由的;
(十三)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 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 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五)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 处方的;
(六)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中药用药注意事项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医学宝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药与西药不同,由于它们通常是自然产生的复杂混合物,它们需要特殊的注意事项,以确保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药的用药注意事项,包括质量控制、药物相互作用、剂量、毒副作用等。

一、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材的质量是中药制剂质量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质量控制体系,有充分的检测措施和标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从而确保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1. 中药材的来源:中药材应该从正规的种植基地、栽培区或合法的采集点采集,遵循采集适当的时间、方法、采收的部位和处理方式等规范。

2. 药材的外观和性质:中药材的外观和性质应符合规范,以及其它有关描述。

3. 化学成分:中药材应有由专业机构授权的化验结果,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4. 中药材的存储:中药材的存储必须安全、清洁,无杂质、无毒素和有害物质。

5. 批量质量控制:同一批中药材的药物成分应在某一范围内,比如化学成分、安全指标、鉴定指标等等。

二、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中药时,必须考虑它们与其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中药是复杂混合物,它们含有数百种不同的化学成分和活性分子,与西药或其他茶或食品之间可能会发生药物/食品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一般分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与食品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遵循以下原则:1. 分清主次: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注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危险和不良反应。

2. 在治疗期间避免使用其他药物,尤其是药物冲突的药物。

3. 在使用中药的同时,要避免食用不合适的食品,饮酒过量等。

三、剂量中药的剂量是其安全和有效的关键因素。

剂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或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生理状况等因素来确定剂量。

1. 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的剂量可能需要减少或增加。

2. 剂量应在经验范围内,不可过量或不足,特别是在复杂情况下。

3. 可以根据患者明显的疗效调整剂量,但也必须控制调整步骤和幅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内服汤剂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 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 例如: 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 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 消食化积药, 一般饭后服; 泻下药宜饭前服; 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 安神药宜睡前服; 补益药宜空腹服; 驱虫剂宜空腹服, 尤以睡前服用为妥, 忌油腻、香甜食物; 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 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 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 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
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 或药引) 送服, 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 对过敏体质者, 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 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 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 应摇匀后直接服用; 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 现配现用, 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 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 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 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特别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 出现异常, 立即停药, 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 1) 立即停药, 更换输液管路, 通知医生。

( 2) 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 按要求送检。

( 3) 做好过敏标识, 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 避免再次用药。

( 4) 过敏反应治疗期间, 指导患者清淡饮食, 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 必要时局部清创。

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 应及时报告医师, 协助处理; 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 应
立即停止用药, 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并报告医师。

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
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耳穴贴压( 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 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 1) 耳部皮肤情况, 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 2)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 3) 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 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 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 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 一般可留置3~7天, 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 1) 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 2) 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 3) 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 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 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 如艾柱灸、艾条灸、
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 1) 施灸的皮肤情况。

( 2) 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 3) 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 充分暴露施灸部位, 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 先灸头顶、胸背, 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 调整距离, 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 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 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 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 无需处理, 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 需立即报告医师, 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 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 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 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 待患者耐受后, 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 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拔罐, 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
( 1) 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 2)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 3)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 4) 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 充分暴露拔罐部位, 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 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 如有不适, 及时起罐, 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 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 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 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 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 瘀血) , 为正常现象, 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 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 可不必处理; 如水泡较大, 消毒局部皮肤后, 用注射器吸出液体, 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 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 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
( 1) 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 体型消瘦者慎用, 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 2) 评估患者证候表现, 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 3) 评估患者耐受能力, 确定手法轻重。

( 4) 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 暴露刮痧部位, 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 但不强求出痧, 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 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 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 血管脆性增加, 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 速度不宜太快, 时间不宜太长。

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 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如果出现头晕、恶心, 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 应立即停止, 迅速让其平卧, 饮一杯糖盐水,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
( 1) 操作前: 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 2) 操作中: 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 应及时告知。

( 3) 治疗后: 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 出痧后1~2天, 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 属正常现象。

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 多喝热水, 避风寒, 3小时内避免洗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