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晏殊、晏几道:对生存的深情体味与彩云易散
《晏殊与晏几道的文学家族与文化传承》

《晏殊与晏几道的文学家族与文化传承》1. 引言1.1 概述晏殊和晏几道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两位文学家,他们分别代表了北宋中期和晚期的文学成就。
晏殊作为北宋中期的重要文人,以其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对自然景物的崇拜而闻名于世;而晏几道则是北宋末年一个致力于改革的思想家和文化人,他提倡以直接、真实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态度的见解。
本篇文章将探讨晏殊与晏几道所代表的文学家族与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晏殊和晏几道这两位杰出文学家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将重点探讨晏殊及其家族在北宋中期文学界所扮演的角色,讨论他们较为著名的作品以及对后世诗坛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将重点介绍晏几道及其家族在北宋末年文学界的地位,探讨他们的作品及对思想启示的贡献。
第四部分将比较晏殊与晏几道两位文学家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文学风格、文化传承以及家族传统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晏殊和晏几道对中国文学家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展望他们对后世文学家们可能带来的启示。
1.3 目的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晏殊与晏几道这两位重要文学家及其家族的研究,探讨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
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揭示出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家族传统在不同时代中延续和变革的现象。
此外,文章也将尝试展望晏殊与晏几道对后世文学家们可能带来的启示,并探讨他们如何为当前时代注入新的艺术创意和思想价值。
2. 晏殊的文学家族与传承:2.1 晏殊的背景与作品介绍:晏殊(979年-1059年),字同甫,高邮(今江苏扬州)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晏殊在文学创作方面以诗词闻名,尤以其爱情抒怀的《玉楼春》最为人熟知。
他的诗歌以豪放而典雅的风格著称,表现了对生活、爱情和自然之美的感悟。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坛封存千年的相思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坛封存千年的相思《临江仙》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风月有毒,红尘里的痴男怨女却固执得一饮再饮;相思如酒,千百年来,醉过多少浮生流年。
明月照高楼,一曲幽咽的琵琶曲就那样传来,起起落落的相思抛洒在岁月深处。
那个低眉垂眼的女子手抱琵琶,仿佛就坐在小楼上,信手而弹,便能说尽心中无限事,她容貌清丽,她眉眼含情。
世间唯有回忆不会苍老,经年的时光里,流年换过几遍,诺言早已褪了色彩,明月清清浅浅,相思酸酸涩涩。
而唯有回忆里那道身影,还是旧时的模样,眉弯里凝着淡淡的清愁,若有若无地撩动琵琶,诉说着相思的华年。
晏几道是晏殊的小儿子,自小聪颖过人,完美继承了其父的文学才华,深得晏殊的宠爱。
生于富贵之乡,长于绮罗丛中,是世人口中的风流才子,多情儿郎。
但在晏殊离世后,家道中落,之后他的人生也几经辗转,潦倒落魄。
他的一生疏狂落拓,放达不羁,虽出身高门,却不慕权势。
古来词人墨客,有人以才华写词,有人以志向写词,有人以人生阅历写词,而晏几道,却是以情煮字,相思入词。
他留下的《小山词》多感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文字里都是柔情万千。
这首《临江仙》是为了思念一位叫做小蘋的歌女,微雨落花的日子,静静地酿一段相思,想一个人。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相思,从来都是欲寄无从寄。
曾经那些把酒言欢,歌舞永夜的日子被遗留在岁月的角落里,盛接尘埃。
有人可以潇洒地跟从前作别,然后无忧无惧地向前。
而有人,却只能在梦里,一遍又一遍翻捡着记忆的碎片;只能在酒后,在醉眼朦胧里,对着那个曾经的人,一遍遍诉说相思。
光阴浅薄无情,梦醒后,酒醒后,却只能独自面对现实的无情。
曾经的那座楼上一片凄寒,梦里的人并不在楼上;酒醒后,帘幕低垂,只有自己孤身一人。
李煜也曾写过: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现实薄凉得让人只能贪婪地想要留住梦里那段温暖,在经历过那些悲欢离散后,看过世态炎凉后,人生仿佛只有那片回忆,值得一品再品,值得妥善珍藏。
宋代诗人晏殊与晏几道的词风比较

宋代诗人晏殊与晏几道的词风比较Introduction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被誉为诗词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词人,其中以晏殊和晏几道两位文人而闻名于世。
晏殊和晏几道是两位兄弟,被誉为北宋最杰出的父子词人。
他们的词作在宋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虽然他们拥有相同的姓氏和血脉,但他们的词风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晏殊和晏几道的词风进行比较,探讨他们在创作中的异同之处。
晏殊的词风晏殊,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词人之一。
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清丽脱俗,在宋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晏殊的词作注重意境的营造,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题,展示了他对自然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他的词作多以柔媚、缠绵的表达方式为特点,常常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各种意境,给人以深情的触动。
1.华丽的辞藻: 晏殊的词作中,经常使用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
他善于运用典故、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词作更加生动、丰富。
例如他在《浣溪沙·漠漠轻云》中写道:“漠漠轻云,蔽月参星隐。
肃肃寒蝉,露沾菊花深。
”通过描绘出轻云蔽月、星星隐没的情景,以及夜晚中寒蝉的声音和菊花被露水沾湿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凄美的意境。
2.感慨人生: 晏殊的词作中经常流露出对人生离别、岁月流转等主题的感慨。
他善于借助具体的事物和场景来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深层意义。
例如他在《青玉案·送别》中写道:“暗度陈仓风满袖,沉吟至今叹几声。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个词描绘了离别时的感伤与思念,通过对禅房中花木深邃的描写,表达了人生无常、岁月如梭的主题。
3.细腻的描写: 晏殊的词作善于使用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微小感觉和细节的刻画,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情绪上的共鸣。
他常以花草、昆虫、动物等细小的生命来表达情感,并运用象征手法展示内心的痛苦和喜悦。
例如他在《鹧鸪天·朝代千秋》中写道:“朝代千秋,凄凄惨惨。
照看人如夜,不用咽喉阑。
浣溪沙晏殊晏殊《浣溪沙》的诗词赏析(精选3篇)

浣溪沙晏殊晏殊《浣溪沙》的诗词赏析(精选3篇)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本文是作者勤劳的小编有缘人为大伙儿分享的3篇晏殊《浣溪沙》的诗词赏析,欢迎参考。
注释:篇一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⑴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⑴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⑴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⑴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作者介绍篇二晏殊[1](991-1055),字同叔,有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代表作品有《清平乐红笺小字》、《踏莎行小径红稀》和《清平乐金风细细》等。
晏殊,字同叔,5岁就能创作诗,抚州临川人。
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
皇帝召见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
真宗要赏赐他,让他有着进士的身份。
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原文、译文与赏析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译文】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宿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
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琵琶轻弹委委倾诉相思。
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注释】⑴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
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
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⑵“梦后”两句:眼前实景,“梦后”“酒醒”互文,犹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所云“一场秋梦酒醒时”;“楼台高锁”,从外面看,“帘幕低垂”,就里面说,也只是一个地方的互文,表示春来意与非常阑珊。
许浑《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春风第一花。
“⑶却来:又来,再来。
“去年春恨“是较近的一层回忆,独立花前,闲看燕子,比今年的醉眠愁卧,静掩房栊意兴还稍好一些。
郑谷《杏花》:”小桃初谢后,双燕却来时。
“”独立“与双燕对照,已暗逗怀人意。
《五代诗话》卷七引翁宏《宫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翁诗全篇见《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一。
)⑷以下直到篇末,是更远的回忆,即此篇的本事。
小苹,当时歌女名。
汲古阁本《小山词》作者自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
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
“小莲、小苹等名,又见他的《玉楼春》词中。
⑸心字罗衣:未详。
杨慎《词品》卷二:“心字罗衣则谓心字香薰之尔,或谓女人衣曲领如心字。
“说亦未必确。
疑指衣上的花纹。
”心“当是篆体,故可作为图案。
”两重心字“,殆含”心心“义。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一:”山花插鬓髻,石竹绣罗衣“,仅就两句字面,虽似与此句差远,但太白彼诗篇末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显然为此词结句所本,则”罗衣“云云盖亦相绾合。
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的代表作,整首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晏殊《浣溪沙》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⑺。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字词解释: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来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翻译: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试题:(1)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案:(1)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
北宋-晏几道《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晏几道是晏殊幼子,年轻的时候过着酒筵歌席的富贵生活。
晏殊死后,家道中落,生活陷于贫困,晏几道对于人情世故、悲欢离合有了更多的感受.他的词作由真率走向深沉,这首词即是他情思深沉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北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翻译: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天边金铜仙人掌上的托盘里,露水已凝结成霜,雁行一去是那么遥远,唯见云阔天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绿酒杯,红袖女,趁着重阳佳节,大家来乐一场,人情之温暖,倒有几分像在家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我佩带着紫茎的兰花,把几朵黄菊插在头上,竭力再做出从前那种狂放的模样。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我想要用沉醉来换取悲凉,动人的歌声啊,千万别撩起我心中的哀伤!
注释:
①金掌:铜仙人掌。
汉武帝刘彻曾在建章宫筑神明台(一作柏梁台),上铸铜柱二十丈,有仙人掌托承露盘以伫露水,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
②绿杯:美酒。
红袖:美女。
宋词佳品:晏殊与晏几道的爱恨情仇

宋词佳品:晏殊与晏几道的爱恨情仇晏殊与晏几道简介晏殊(1041年-1121年),字君实,号饮冰先生,是北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词人。
他出身于文学世家,先后担任过宰相、参知政事等高官,对于政治和文化都有重大贡献。
晏几道(1080年-1141年),字是古松,号菉竹山人,是南宋初期的著名诗人、散曲作者。
他是晏殊的孙子,继承了晏殊在词人方面的才华,并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父子之间的感情虽然晏殊被誉为文学宗师,但他并不欣赏儿子晏几道的文才。
传说中,晏殊曾经批评过儿子写作风格偏“浪漫派”,并没有很高的艺术追求。
这种父子关系显露出较大矛盾。
然而,在其他方面,如生活上和情感上,父子之间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
据传记载,晏殊虽然对晏几道的文学才华并不满意,但他出任宰相期间,仍一直将财物拨给了晏几道,以供他生活。
这充分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晏殊与晏几道在文学上的争议在宋代词坛上,晏殊的词作被尊为"北方宗派"之首,而相比之下,晏几道的创作则被视为"南方宗派"。
这两个宗派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争议。
晏殊的词作通常以美丽优雅、清新明快为特点,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
他运用独特的修辞手法和纵横捭阖的想象力,在揭示人性喜怒哀乐等情感表达方面有着卓越成就。
晏几道则更多地强调真实性和自我表达,写作风格更加随意、豪放,并注重运用口语化表达手法。
他多次反对父亲强调形式美而舍弃内容和情感真挚性。
父子两代词作的影响无论晏殊还是晏几道,他们在宋词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晏殊开创了北方宗派,在文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华丽卓越的风格,被广泛传颂于世。
而晏几道则带动了南方宗派的兴盛和发展。
他在词人中独树一帜,打破了传统规范,并运用自己特有的风格进行文学创作。
在后来南宋时期,晏几道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当时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晏殊与晏几道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父子关系,尽管在文学才华上存在争议和分歧,但彼此之间仍然保持着亲情和相互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晏殊、晏几道:对生存的深情体味与彩云易散发布时间:2009-1-24 14:22第十七章晏殊、晏几道:对生存的深情体味与彩云易散的伤感晏殊、晏几道父子合称“二晏”。
“二晏”的词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近似之处,他们的词在题材的选择上可归为两大类,一是对自然、爱情以及种种富有生命活力现象的讴歌和叹咏,一是对压抑、摧残生命生存发展的暴力的鞭笞。
在艺术上,往往用委婉、曲折、细腻而又时显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体现为对赤诚、烈焰般情爱的叹颂,有时又表现为身陷窘境、无力挣脱的惆怅。
在二者形成的张力中,“二晏”的词表现出了对正当爱情的追求,对生命体悟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崇尚以及对理想生存状态的憧憬,这构成了“二晏”词的基本特点,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应该说,“二晏”词是那个特定时代和他们特定的生活经历相融合的产物。
第一节晏殊的词:对生存的深情体味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少聪慧,力于学。
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声哗朝野,为真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使读于秘阁。
在朝廷的祭祀、游宴等各项活动中显示出了出色的才干,为真宗重视,擢升很快,28岁为知制诰,30岁为翰林学士。
在真宗在朝的15年中,晏殊不断擢升。
仁宗朝亦受重用。
晏殊生活清俭,为官清正,待人诚恳,笃学不倦。
他为人性格刚简,多次忤太后旨而不惧。
他“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范仲淹、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宋史•晏殊传》)。
晏殊官至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卒官江西。
晏殊少年早达,虽小有波折,但总的看来仕途显达,生活优裕。
晏殊死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著有《珠玉词》,有词122首,绝大部分是小令,是宋初最重要的小令作家。
其词多表现优游的生活和幽微的心境,表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情体味。
在艺术上既珠圆玉润,又显得清新自然,多有可取之处。
晏殊词多表现在富贵优游的生活中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细腻而又深情的体味。
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抒写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意衰残的惋惜之情,圆润流畅,大有“富贵闲人”的韵味。
其中有对时光的珍惜,也有无法把握生命的惆怅,更有在新词、新曲、杯酒、亭台、夕阳、落花、归雁、香径中萦回徘徊,体味生活的绵绵的情致。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写因离别而产生的对生命的感悟和深情,有动人之处。
生命短促容易消失,山河之远不可把握,酒筵歌席足解惆怅,眼前之人可以怜取,充分体现了宋代对世俗生活的执着。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写优游的情景,小阁燕过,晚花落庭,阑影入波,好风生幕,疏雨滴荷,情景越是美好,就越是“酒醒人散得愁多”。
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
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
须知一盏花前酒,占得韶光。
莫话匆忙,梦里浮生足断肠。
(《采桑子》)美好的时光永恒地轮转,不会消歇,人所要做的就是占住韶光,不使流逝。
这些词笼罩在一片轻愁之中,因情景的精微细腻,这些轻愁又显得恬淡、悠远而又深邃。
伤春悲秋也是晏殊词的重要主题。
如: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踏莎行》)暮春晚景,浅酒轻愁,一齐融入了幽微的心境,对春天的轻轻的爱惜和挽留以至使人觉察不到。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离情与秋思真如“山长水阔”,精丽的物象和华美的语言使人觉得如锦心绣口连吐珠玉,满地散落而不及收拾。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木兰花》)临秋相思,逢春伤感,但慕而不怨,苦而不凄,正是晏殊词的本色。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诉衷情》)悲秋而不凄凉,相思而不铭心刻骨,在疏淡与闲散中透显出自得与自足的情致。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采桑子》)将对时光的温柔的感受和对好梦好景的珍惜展现得淋漓尽致。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
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少年游》)以秋为春,以秋降为春回,足见晏殊的悲秋与一般词人的悲秋之不同。
晏殊词也有悼亡的内容。
如:池塘水绿春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
从头歌韵响铮錝,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帘下香阶畔,醉后不知红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玉楼春》)不仅是悼亡,更重要的是对逝去的美好情景的追忆和惋惜,与一般的悼亡词又有所不同。
晏殊的一些写人咏物的词也很出色。
如《渔家傲》:嫩绿堪裁红欲绽,蜻蜓点水鱼游畔。
一霎雨声香四散。
风乱,高低掩映千千万。
总是凋零终有恨,能无眼下生留恋。
何似折来妆粉面。
勤看玩,胜如落尽秋江岸。
上片写塘中绿荷春夏期间的美丽多姿,风情万种;下片写秋来凋零的情景,大有怜香惜玉之态。
整首词则借咏荷表达了对美人迟暮的惋惜和“怜取眼前人”的情感。
晏殊的词也多写美人歌女的愁怨,其中不乏佳作,而写村姑莲女的几首词则尤为出色,如《渔家傲》:“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
人貌与花相斗艳。
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
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
一把藕丝牵不断。
红日晚,回头欲去心撩乱。
”莲花与人面争艳,有缠绵不尽之意。
有的词则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如《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描写采桑少女嬉戏的情景,笔调已经脱去了富贵闲愁。
在艺术上,晏殊的词笔调闲雅,有委婉畅达之致,这与他爱好陶渊明、韦应物的诗有关,而且理致深蕴,在淡雅中另有一种深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晏殊词有“过人之情”。
另外,晏殊词描写富贵生活而无雕饰的痕迹,描写男女之情也无轻薄之语。
前人对晏殊的词评价甚高,如李之仪、黄庭坚等对他推崇备至,近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称晏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实际上,晏殊的词希望以歌颂太平为出发点,在艺术上又追求“气象”,在一定程度上以诗境入词境,使诗词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通,在这一方面几乎臻于完美。
另外,讲究音律也使他的词对后世词的音律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题材的褊狭终究限制了他的词的总体价值。
第二节晏几道词:彩云易散的怀旧心态晏几道(1030?—1106?),晏殊幼子,字叔原,号小山。
20岁时其父亡故,生活曾一度贫困,曾监许田镇,不久即免。
据传曾为郑侠流民图一案吃过官司,家境由此一败涂地,晚年几乎衣食不继。
著有《小山词》。
黄庭坚对他的为人和才性有中肯的评价,说:“(小山)磊隗权奇,疏于顾忌。
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
遂陆沉于下位。
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
”又说:“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
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旨。
曰‘仕宦逆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
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
费资千百万,家人饥寒,而又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
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欺己,此又一痴也。
’乃共以为然。
”(《小山词序》)可见其淳朴忠厚,轻宦重义以及孤高自标的个性特征。
《小山词》中,十之七八是描写恋情的,其中屡屡提到与莲、鸿、苹、云四位歌女的交往。
在《小山词》自序中说:“往与二三忘名之士,浮沈酒中。
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
不皆叙所怀,亦兼写一时杯酒闲闻见,及同游者意中事。
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异。
窃谓篇中之意,昔人定已不遗,第今无传耳。
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
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士君龙家,有莲、鸿、苹、云,工以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听之,为一笑乐。
”后沈匆匆下世,陈病瘫在床,歌姬流落民间,晏几道曾多有怀念。
如: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破阵子》)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
南枝开尽北枝开,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
年年衣袖年年泪,总为今朝意。
问谁同是忆花人?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
(《虞美人》)小颦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
晚红初减谢池花,新翠已遮琼苑路。
湔裙曲水曾相遇,挽断罗巾容易去。
啼珠弹尽又成行,毕竟心情无会处。
(《木兰花》)秋风不似春风好,一夜金英老。
更谁来凭曲阑干。
惟有雁边斜月、照关山。
双星旧约年年在,笑尽人情改。
有期无定是无期。
说与小云新恨、也低眉。
(《虞美人》)对往日恋情的追忆,对境遇的感伤,对歌女的生活的描述和同情是他的词的主要内容。
如《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表现这种感情也很典型:“醉别西楼醒不记。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
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所谓“醒不记”乃是不忍记,然而“衣上酒痕诗里字”,这“点点行行”如何又不记?分别前后的欢愉和悲伤都被曲曲折折而又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来。
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两首: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此词即写与小苹的感情。
词作层次分明,蕴藉深沉,对仗工整流畅,结拍二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全词流丽俊爽,闲雅沉静,为一时之冠。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鹧鸪天》)写与歌女重逢时的情景,今昔互衬,悲喜交集,形象鲜明生动,当时曾广为传唱。
晏几道词也表现出对爱情的珍惜,如“初心已恨花期晚,别后相思长在眼。
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梦回珠泪满。
多应不信人肠断,几度夜寒谁共暖。
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木兰花》)。
对爱情的追求的强烈有时几乎显得过于直白,如“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
折断门前柳。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分别后,泪痕和酒。
沾了双罗袖”(《点绛唇》)。
情感真挚而强烈,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