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日本公共外交_演化过程_主要途径和制肘因素

、
。 、
、
、
,
,
,
,
&
公 共 外 交 是 信 息 时 代 争 取 客观 友 善 的舆 论 环 境 为 提 升本 国 国 际 形 象 而 开 展 的 直 接 ∗ ) 针 对 他 国公 众 争 取 他 国 民 心 的公 关 活 动 ( 作 为 战 败 国 战 后 日本 不 仅 失 去 了 对 外 实 施 军 事 外 交 的 可 能 性 政治 能 力 也 大 为削 弱 因 此 通 过 开 展 公 共 外交 扩 大 自 己 的 国 际 影 响力 “ ” 扩 大 自 己 的 话语 权 增 强 自身 的 软 实力 改 变 外 部 世 界 特 别 是 以 中 韩 为 代 表 的 亚 洲 民众 对 其 根 深 蒂 固 的看 法 就成为 日本 扬 长 避短 的 战略 选 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iblioteka ,,“,
日本 公 共外 交 演 化 过 程 主要 途 径和 制 肘 因 素
“
!
第三章 日本的政治、军事和外交

1951年,《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可以在日本驻兵, 并赋予日本建立军队的义务。 1952年8月,设立保安厅,统管“保安队(警察预备 队)”“警备队(海上预备队)”。 1954年,日美签订《共同防御援助协议》后,把保安 队改为陆上自卫队,警备队改为海上自卫队,新建航 空自卫队,至此日本陆、海、空三军就在“自卫队” 的名义下建立起来。
(1)使日本攻防兼备。 (2)掌握导弹技术,为转攻为守做准备。 (3)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
日本目前还属无核国家。
第四节 外交
一、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要求迫切, 把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外交的重要目标。 日本自1992年6月开始,陆续向柬埔寨、安哥达、 莫桑比克、卢旺达等国派出自卫队,并承担主办中 东、柬埔寨等战乱国家的重建以及非洲发展经济等 国际会议。 日元外交。 1994年9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谋求成为联合国安 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国民自卫对准备登上运输机飞往约旦
日本国内面临着和平宪法‘空洞化’ 的危险。 日本派兵伊拉克的主要原因还是源 于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防卫政策的变革建议草案
时间:2004年3月 内容:1、明确将自卫队定位为军队。 2、调整武器出口三原则。 3、制定有关派遣自卫队参加国际合作的永久性《国际 合作基本法》 4、设立加强文官控制的“首相辅佐官”和自卫队官出 身的“首相副官”的职务。
1976年底已完成四次“防卫计划(防卫力量整备计 划)”。
80年代,日本重新武装的步伐加快。如:加强日美军 事合作;突破战后许多“禁区”。
1992年,国会通过《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法案》, 是日本防卫战略调整的重要开端。 1995年11月,通过《防卫计划大纲》,是日本在冷 战结束以后全面调整军事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1996年4月,日美首脑发表《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 言》,拓展日美安全体制,扩大日本军事活动范围。 1997年9月,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出台,明确将 台湾海峡未来战事包括在内。 1999年5月,通过《周边事态法》,规定防卫范围可 任意扩大。 2003年6月,“有事三法则”,在危急时刻可不经国 会同意直接采取军事行动。
日本外交

❖ (3)对待“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宣言》都持反 对态度,并提出了“民生大国”的概念,称:“我们反对日 本成为军事大国”,“我们也反对停留在经济大国。经济力 量必然成为军事力量的历史法则是不存在的。决不能把日本 的经济力量变为军事力量,而应把它发展成为全球性民生大 国(global civilian power)”;
3、70年代“多边自主外交”
1972年7月,日本田中角荣 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 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 “首要课题” 的“多边自主 外交” 。
❖ 第一,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础,谋求同美国 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日本要在政治上 “发挥美国难以发挥的特殊作用”,在军事上“分 担责任”,在经济上维持协调,缓和矛盾,充当 “对等的真正合作者”。
❖ (1)对待“保革”、“左右”、“强硬派与温和派”等战后 政治中的意识形态派别,《宣言》统统予以排斥,称:“我 们不是鹰派”,“我们也不是鸽派”,“我们不是右翼”, “我们也不是左翼”,因为“冷战已经结束”;
❖ (2)对待日本外交,《宣言》主张:“我们已厌烦专等外部 压力的日本政治,也为无理念的外交而感到羞耻”,“(我 们)必须拥有理念力量,必须提出战略”,在和平、发展、 人权、环保等领域“日本必须发挥强大的指导能力”;
❖ 第二,借助中国抗衡苏联。日本“多边自主外交” 的首要课题是要恢复日中邦交。1972年9月,田中 访问中国,双方签署联合声明,恢复了两国正式外 交关系。
❖ 第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关系。1973年 “石油危机”后,日本实行“新中东政策”,加强 同阿拉伯国家的联系;1975年日本提出了缓和与东 盟关系的“福田主义”三原则,即“不做军事大 国”,同东盟国家建立“心心相印”的信任关系, “为东南亚的和平与繁荣做贡献”。
日本外交概况

要讨论日本外交必然离不开对日本历史、国家战略和国民意识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事实上,日本的外交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国民意识的发展不断演化着。
在讨论之前,要先对有关日本的基本观点做-点说明。
第一,日本有着始终坚持崇拜、追随强者,鄙视、欺凌弱者的战略思想;第二,外向型文化是日本国家战略调整的内因,尤其是种种原因导致的日本强调危机意识第三,日本通过加强日美同盟,深化构筑安全战略;通过扩大东亚地区敏感问题,开展多边外交;第四,近代以来,日本在谋求建立-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中,坚持”实力”理念,认为“实力”是维持世界秩序的根本保证第五,日本的民族文化(包括:‘皇道哲学’、侵略扩张的军事战略和武土道精神)深深影响着日本的国家战略从日本近代以来的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上来看,大致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就是“脱亚入欧"战略和军事立国的战略日本在近代同中国样,也曾饱受西方侵略者的欺凌,于是日本的仁人志士便开始睁眼看世界,主动向欧洲学习。
1875年,日本近代最大的思想家福泽逾吉赴欧考察学习后,在其著作《仗明论概论》中指出,日本文明若要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1885年,更是在《脱亚论》中全面阐述“脱亚入欧”的主张。
与思想界一致的是,明治政府也认识到了向欧洲学习的重要性,但当时有三种模式可供日本选择,一是法国的权利分割制,二是英国的议会内阁制,三是普德的立宪君主制。
在明治初年至明治十四年政变这段时期内,英国的自由主义与法国的共和思想在日本占据主要潮流。
不过岩仓使团在游历欧美各国后认为,英国的政策虽然十分完美,“形势、位置、人口殆与我邦无异”,但两国国民素质差距极大;法国当时正值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久,加上法国80年内6易国制,使节团认为法国的政局不稳,在此之时,使节团开始对想象中美好的民主制度产生动摇。
而经过对德国的拜访,使节团仿佛找到了日本未来的方向。
当时的德国正处于铁血宰相俾斯麦统治下,俾斯麦认为国际社会是弱肉强食的实力社会,只有加强实力才能立足于世界。
日本的公共外交

动漫文化外交
日本外务省于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宣布任命哆啦 A梦为日本流行文化大使。日本外务省解释,设立 这一新职位是为了增加其他国家对日本文化的兴趣 ,并帮助他们的民众更好地理解动漫。 哆啦A梦是日本经典的动漫系列作品,在日本本土 和许多亚洲国家中都很受欢迎。 日本政府正努力将全球对漫画和动漫的兴趣转化为 政治优势,作为机构(JICA)
自1974年成立以来,日本国际合作署(JICA)作为日本政府官方发 展援助(ODA)的执行机构之一,一直在支持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 力资源开发,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国际形势不断变化,JICA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合作。 2008年10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重新组建为新机构,不仅在日本管 理技术合作,还提供赠款和官方发展援助日元贷款,成为仅次于世 界银行的第二大捐助组织。 JICA的活动涵盖农业、社会基础设施、扶贫、医疗保健等领域。
日本文化节
Hyper Japan Winter在伦敦 圆满结束。 这是英国最大的日本文化 盛事之一。 自2010年以来每年举行一 次。
J-FEST(J-Fest)是俄罗斯日本文化 节。 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莫斯科举行。 主要的组织者是在莫斯科政府的支 持下的日本驻俄罗斯大使馆,日本 赞助公司,文化公共组织和基金会 以及信息合作伙伴。 该项目的内容媒体制作人是樱井孝 正。
1.发展文化国际交流。 包括有:公众教育和体育交流计划;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互动,科 学专家与科学和文化名人之间的对话,文明之间的对话,日本研 究的发展。 特别强调与中东的对话,与亚洲,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知识交流, 与联合国机构的互动;双边文化合作以及通过教科文组织的互动 。 2.公共关系。 这些特别计划旨在加深和增进人们对日本海外形象的了解:发达 国家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日本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外国媒
中日关系的原理,演变规律及评估

中日关系的原理,演变规律及评估
中日关系的原理,演变规律及评估
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关系之一。
从末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中日关系取得了上升的态势。
自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以来,中日关系前景一片光明。
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交流与合作也日渐强化。
近年来,中日关系发展取得纪录性进展,特别有力地促进了中日关系稳定发展。
中日关系演变规律与演变趋势基本上是两国政策及走向的积极磋商和友好协商,经过多次友谊交流,双方深入探讨两国甚至地区关系,积极构建框架,构建有利于中日繁荣与稳定的环境,促进彼此间更加紧密的关系。
从长远看,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不仅有利于两国的社会和经
济发展,还将为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彰显更强势的立场和地位。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朇慑了中日关系发展的预期,表示两国在政治、经济、技术等领域发展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如何评估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首先,要全面考虑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处的地区和国际形势,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区形势;其次,要充分利用目前积极的双边关系,对对方的政策框架进行建设性评估、建议和批评;第三,要深入认识彼此,深入叙述彼此,不断地加强两国之间交流和合作;最后,要努力建立一种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以实现两国更加紧密的关系。
总之,中日关系的发展预期一定会得到积极的评估和落实,从而促进状态的再
珍视和发展,为两国乃至于重要地区带来更多福利和机遇。
六七十年代的外交概要

根本原因 ①中国综合国 号 力增强 ”
卫年 东 星, 方 成“ 红 功东 一 发方 号 射红 一
1970
材料二:
国政策破产
材料三:
国家的支持
毛泽东曾表示: “这是非洲黑人兄弟 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 合国的。”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主要影响?
材料一:
①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
联合国没有中国的参加就没有代表性,解决不了世 界上任何重大的问题;…… ②中国的参加使联合国变成了 美国长期孤立中 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 。—— 1971年致中国代表团的欢迎词 国政策系缓和
中日邦交正常化
70年代外交突破的关键是什么?
三、六七十年代的外交: (一)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1)表现:
①、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美国搞两个中国阴谋;在台湾海峡军事活动; 发动越战 ②、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苏联陈兵百万威胁中国; 2)外交方针: “两个拳头出击 ” ; 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1)、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 (2)、中国援助越南,抗击美国
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__
1、原因
(1)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2)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相对
衰落
(3)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 利益
(1)中国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 的提高 (2)中苏关系持续恶化 (3)台湾问题悬而未决
中美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经过
时
间
事
件
意
义
轰动
1971.4
美乒乓球队访华 基辛格秘密访华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中国综合国力 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 的增强,国际 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 地位的提高 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 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 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 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 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金熙德【内容提要】二战后,日本从联合国的“原敌国”地位出发,致力于提高其国际地位,并确定了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
日本在实现“常任梦”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着一味追随美国、否认侵略历史等致命弱点。
日本能否圆其“常任梦”,主要取决于联合国改革能否取得突破以及日本能否赢得广泛支持等因素。
【关键词】日本;联合国外交;常任理事国【作者简介】金熙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邮编:100007)【中图分类号】D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5)05-0020-06 2004 年以来,日本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发起了新一轮冲击。
2005 年,日本能否如愿以偿地圆其“常任梦”?本文拟透过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过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日本联合国外交的最初定位所谓联合国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对联合国开展的外交”和“在联合国内开展的外交”的总和。
对日本而言,联合国外交是与大国外交、周边外交、能源外交、经援外交等一道共同构成其整个战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和演变,是与其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调整进程同步进行的。
在目标设定上,日本从摆脱被占领地位、重返国际社会的最初目标出发,经过拓展国际空间、追求更大利益的中间目标,形成了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更高目标。
在理念定位上,日本逐步超越本国和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概念,日益把“国际贡献”作为重要理念。
在外交态势上,日本起初被动接受国际社会的安排,其后日益影响国际社会,为圆“常任梦”而积极创造条件。
联合国是由反法西斯同盟国于1945 年创建的,其初衷之一就是要防范法西斯势力的东山再起。
《联合国宪章》第53 条和第107 条的“原敌国条款”不时唤醒着人们对法西斯侵略战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5 期2争的记忆。
日本于1945 年8 月15 日宣告投降,被打着盟军旗号的美军占领。
①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以战败和被占领为起点,从“原敌国”地位出发,以重返国际社会为最初目标。
在被占领期间,日本的惟一“外交”对象是美军占领当局,其首要目标是早日与美国主导的战胜国一方实现媾和。
如何为未来对外路线定位,成了日本制定媾和方针的中心课题。
在美军占领当局的扶持下,战时曾受军部打压的亲英美派官僚币原喜重郎、吉田茂、芦田均等人相继成为日本首相和外相。
他们上台后,在接受“战后改革”、与军国主义划清界限的同时,在对外路线上实现了与“亚洲门罗主义”的决裂和向“国际协调主义”的回归。
②他们谋求以此及早结束日本的孤立状态,重归国际社会,同时实现与当代国际上的强者——美英势力为伍的目的。
在他们看来,联合国是由美英主导势力的同盟国所创立,与美英为伍和以联合国为中心是一致的。
于是,日本决策层逐渐形成了恢复外交权后加入联合国并置身于联合国机制监督之下的外交构想。
美军占领当局起初也曾考虑把日本改造成一个像瑞士那样的和平中立国家,使其置身于联合国监督之下。
在具体操作上,美国惟恐失去驻日军事基地,因而并不急于实现对日媾和。
随着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把以惩治与改造为主的“对日初期占领政策”调整为把日本扶植为“反共防波堤”的战略,从而启动了对日媾和谈判。
1950 年6 月25 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进一步加快了对日媾和步伐。
在原战胜国阵营发生分裂的情况下,日本的未来外交构想开始在联合国中心主义、在东西方之间的阵营选择以及依赖美国的前景这几种外交思路之间动摇不定。
在此背景下,日美媾和谈判的焦点集中在如何为未来日美关系和日本与联合国的关系定位的问题上。
在冷战升级、美国施压以及早日媾和的愿望等因素的驱动下,日本决策层放弃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媾和方案,而形成了媾和后继续依赖美军保护、其后逐渐向联合国安全机制过渡的思路。
③1947 年9 月,芦田均外相向即将回国参与政策研究的驻日美军第八军司令艾克尔伯格中将提交了一封书简,提议在美苏关系好转和联合国发挥正常功能之前,美军继续驻留日本或通过日美协定把日本的防卫委托给美国。
④1950 年5 月初,池田藏相受吉田①美国占领当局最高长官麦克阿瑟身兼美国太平洋军总司令和盟军总司令二职,这反映着战后初期美国与联合国的高度重合性。
②从近代直至战败,日本外交路线之争曾集中表现为以独霸东亚为目的的“亚洲门罗主义”和亲英美派的“国际协调主义”之间的矛盾。
日本学者入江昭认为,二战后日本外交理念是向20 世纪20 年代“国际协调主义”的复归。
参见有賀貞等編:『講座国際政治4日本の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 年,285頁。
③[日]信夫清三郎编,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746~747 页。
④田中明彦:『安全保障』,東京:読売新聞社,1997 年,39~40 頁。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5 期3首相密令访美,再次向美方表明了该方案。
①从1950 年9 月到1951 年1 月,吉田茂首相曾令外务省先后准备了A、B、C、D 四套媾和方案。
其中A 方案体现了全面媾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思路,但该方案被吉田首相所否定;B方案是日美安保条约草案;C 方案为地区性集体安保方案;D 方案则侧重于早日媾和(为此不惜与美国单独媾和),并同意媾和后“在两国间缔结以远东安全为目的的协定”。
1951 年1 月20 日制定的D 方案修正案又把《日美安全条约》定位为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确立之前的过渡措施。
与日方相呼应,1951 年1 月美国国务院顾问杜勒斯访日时提示了“对日媾和七原则”,其中“安全保障”条款称:在确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机制之前,“和约应考虑日本的设施与美国及其他军队之间继续存在合作责任”。
1951 年9 月8 日,日美在签署《旧金山和约》的同时缔结了《日美安全条约》。
至此,日本确立了恢复外交权后继续保留驻日美军基地、依赖美军保护自己的安全战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对外路线。
在被占领期间,日本决策层在“向美一边倒”的现实主义路线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理想主义方案之间进行权衡之后,最终选择了前者。
1951 年9 月8 日,日本在苏联、中国等主要战胜国没有出席的情况下,与48 国签署了片面媾和条约——《旧金山和约》(翌年4 月28 日生效)。
和约的序言称:“日本表示申请加入联合国而且在任何场合都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的意志。
联合国欢迎日本国的意志。
”由此,加入联合国成为日本的下一个外交目标。
在这一阶段,日本加入联合国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彻底实现重返国际社会的目标,二是以此为日美安全条约提供合法性。
1952 年6 月19 日,日本向联合国提出了加入申请。
然而,日本马上被片面媾和的后遗症所困扰。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4 条第2 款规定,加入联合国须由安理会5 个常任理事国一致推荐后由全体大会投票决定。
在1952 年9 月18 日的安理会上,日本的申请遭到了常任理事国苏联的否决。
直至1955 年12 月13 日,安理会对日本、蒙古等18 个国家的加入申请进行审议。
在台湾对蒙古行使否决权的情况下,苏联对日本再次行使了否决权。
鸠山一郎于1954 年12 月10 日出任日本首相后,打起了“自主独立外交”的旗帜,把改善对苏关系作为外交重点之一。
1956 年10 月,鸠山首相力排自民党和政府内的种种阻挠而出访苏联,于10月19 日同苏联发表了写入“苏联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的申请”内容的《联合声明》(12 月12日生效)。
12 月18 日的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同意日本成为第77 个会员国。
1957 年,日本政府发表了首部《外交蓝皮书》,其中提出了如下“外交三原则”:以联合①五十嵐武士:「冷戦と講和」,載渡辺昭夫編:『戦後日本の対外政策』,東京:有斐閣,1989 年,41 頁。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5 期4国为中心、与西方国家保持协调、坚持亚洲一员的立场。
对日本外交而言,这三原则之间自始便蕴涵着内在矛盾。
在大部分外交实践中,“对美协调”始终成为日本外交的首要原则,“联合国中心主义”往往只是成为理想目标,“亚洲一员的立场”最容易被忽视。
当美国的外交意图与联合国的主流舆论恰好一致时,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与对美协调就不会出现尖锐的矛盾。
但每当联合国成员在重大问题上出现对立时,日本一般都倒向美国一边。
在裁军等问题上,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与对美关系的矛盾尤为突出。
如在联合国大会有关核裁军的投票中,日本往往屈从于向其提供着“核保护伞”的美国。
二战后日本向“国际协调主义”的回归,并非建立在对其侵略亚洲历史的深层反思之上,而是跪拜在美国的强大武力面前。
因此,当东亚迅速崛起时,日本的“国际协调主义”日益显得无所适从。
二“政治大国”目标与“常任梦”加入联合国后,日本积极开展了旨在提高国际地位的联合国外交。
其第一步骤,是争当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并于1957 年首次如愿以偿。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越来越不满足于每隔几年当一次非常任理事国。
20 世纪60 年代末期崛起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后,日本开始公开流露出欲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意愿。
然而,为此就须先删除《联合国宪章》中的“原敌国条款”以及修改关于安理会构成的规定,而这须经5 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和2/3 会员国的赞成。
1957 年9 月19 日,藤山爱一郎外相在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上首次提出了修改《联合国宪章》的问题。
日本的战术是:先谈扩大非常任理事国,后要求为此修改《联合国宪章》,试图以此造成修改宪章的先例,为其删除“原敌国条款”和成为常任理事国铺平道路。
①1963 年,联大终于通过了同意扩大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决议案。
1969 年9 月19 日,爱知揆一外相在第24 届联大上提出了“重新研究《联合国宪章》”的提案,并间接地表达了日本希望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愿望。
1970 年9 月18 日,爱知外相在联大演讲时要求重新研究联合国安理会的构成。
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日本的联合国外交出现了新高潮。
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指日可待、美国深陷越战泥沼,这些因素的合力促使日本加大了冲击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力度。
日本除了强调其经济实力以外,还把以下两条作为成为常任理事国的“资格”:一是“例外主义”,即强调日本的和平①井上貞夫編:『日本外交史講和後の外交III 国連』,東京:鹿児島平和研究所,1972 年,86 頁。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5 期5宪法和非核政策的积极意义;二是“亚洲主义”,即强调日本应成为安理会的亚洲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