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李白——山水诗教案设计
追寻李白山水诗教案设计

追寻李白——山水诗教案设计追寻李白——山水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能够有感情朗诵李白的四首山水诗。
B、能够初步掌握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借助搜集的资料与课后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C、体会李白抒写山水诗的表达方法,感受情景交融、想象大胆奇特的浪漫主义诗风。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古诗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间的那份洒脱、爽朗与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能够自己借助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从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李白的有关知识及优秀作品。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对一代诗仙,我们并不陌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儿时天真浪漫”“寄情山水”“注重友情”“思念故土”的印象似曾相识。
今天让我们追寻诗仙的足迹,走进那瑰丽的艺术诗篇,感受诗人浪漫奇特的情怀。
二、初读四首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开火车每人读一首,师生相机正音。
字音重点指导:朝、重、霭、倚。
三、借助资料、注释,了解诗意,初建画面。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我们查找的资料和课后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大概的意思,看看每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小组讨论。
指名说诗歌大意。
3、全班交流。
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A《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寄情山水 李白定稿

追寻李白——寄情山水【教材分析】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
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了解、品读、赏析、追寻李白。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多层次地朗读、吟诵《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三首古诗,了解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
2、能力目标: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文。
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导入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学习古诗时,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体会三首古诗的内在联系。
难点:充实关于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体会游历在李白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以诗入境,揭示主题1、同学们,盛唐诗歌在浩瀚璀璨的诗词星海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你最喜欢唐朝哪位诗人的诗歌呢?谁来背诵一首?谁想来背诵一首李白的诗歌?指名三位学生背诵,齐诵李白诗歌。
2、:李白写起文章来,才华横溢,笔力一落,风雨为之震惊,诗一写成连鬼神都为之哭泣。
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样摇惊风雨、才华横溢的李白后人都称他为——诗仙。
(板书:诗仙)3、今天,我们就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了解李白,研究李白,欣赏李白,追寻李白。
(板书课题:追寻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谁能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李白?(学生谈对李白的了解与认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曾经学过的李白诗句入手,从学生关于诗人李白的已有积累切入,引导学生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拉近学生与李白的距离。
《追寻李白之三》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之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千秋享盛誉,瑰宝世代传。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诗仙”李白对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重大影响,启发学生通过开展有关李白的学习活动来进一步了解、宣传和纪念李白。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诗仙”李白对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重大影响。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李白到石门送别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此别,二人未曾再见面,只有写诗聊寄相思情。
所以,石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
石门今尚存,即金口坝,古代曾称为金扣坝、金口闸。
桥堰聚水,水越石门,急流飞湍。
石门是兖州古地理的一个坐标,是北魏的兖州刺史元匡在延昌三年(514年)所造。
石门上面是跨在泗河上的大桥,左右连接着驿道,故称石门路。
李白诗中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即为鲁门东泗水石门风光。
(二)和李白有关的文物收藏
民国-彩绘杨贵妃
与李白铜鼓开片罐
任重2000年作李白斗酒诗百篇镜心
(三)和李白有关的文学作品(故事或文章,由学生搜集介绍)
四、感悟畅谈:
1、畅谈:(出示)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了解,李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对李白的了解增加了多少对李白的认识有哪些改变
2、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诗歌史上少了李白,中国的诗歌就少了一半的魅力你如何理解这样。
追寻李白之山水诗

《追寻李白之山水诗》教学设计设计者:振头小学东里小学东良厢小学(一)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4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4.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
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5.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6.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7.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8.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磁带、录音机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对,他就是李白。
你们会背他的哪些诗呢?想不想背给同学们听?(配上古筝的音乐)边吟诗边伴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画面,更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诗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二、借助画面——主动学习古诗(一)读——自学质疑同学们,你们喜欢╳╳╳背诵的这首《早发白帝城》吗?(出示这首诗)喜欢就读一读吧!1.学生自己读这一环节其实也是学生初步认字的环节,要读准读畅这首诗就得先认识这首诗里的字,所以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要稍长一些。
2.四人小组读学生在这种生生互动的合作中,纠正了字音,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3.指名读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好、中、差等生中各选两名学生来读。
4.全班齐读。
5.你们读得可真好呀!知道这首诗什么意思吗?学生试着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6.有许多同学理解不透这首诗什么意思,你们哪不明白呢?学生会提出问题:如:“早发”什么意思?“白帝城”什么意思?“朝辞”、“江陵”、“还”、“啼不住”、“猿声”、“万重山”什么意思?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有些需要教师当时予以解释,如“白帝城”和“江陵”都是指地方,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崃,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崃的景象。
《追寻李白之二》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剑魂·月影
1、剑:先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剑”文化,以及“剑”和李白一生的渊源,介绍了和“剑”有关的诗作在李白作品中的独特地位。文中引用了一些相关的诗句,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李白的形象。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选自李白的诗《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写出了他仗剑江湖之侠气;
3、剑魂,月影——你还知道哪些李白的和月、剑相关的诗句课下还可以继续搜集。
四、朗读感悟:
配乐朗读文中引用的优美语句和诗句,引导学生便朗读边想象。
回顾李白诗歌,重温李白其人,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阅读部分故事性比较强,内容也比较简单,所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既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进一步了解认识李白的过程。
孩子们穿越在李白的诗中,李白的诗穿越在孩子们的心中,李白的诗、李白的人格魅力对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双重的。李白诗句的引用,有助于加深对李白的认识,也能使学生明白李白为什么是个傲岸不拘的诗人,却不是个理想的政治家。
文本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交流的平台,教学要在此基础上打开链接的链接,打开主动学习的端口。
诗句或散文优美生动,富有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可加深对李白其人的认识和了解。
《追寻李白之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教学目标:
阅读有关李白的短文,促使学生对李白的性情和思想内涵有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借助短文中的诗句把握李白的内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设计内容
追寻李白(板块二)
设计者
高新区第一小学池丽瞻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李白的诗歌,我想大家对李白其人其诗有了很多的了解和认识。如果让你用词句来形容李白,你会怎样说(师生可共同总结:潇洒、豁达、开朗、自信……是一位气质豪放、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
《追寻李白之山水诗》教材分析

《追寻李白之山水诗》教材分析
山水诗篇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寄情山水间潇洒豪放,喜好游历的李白;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
他只球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小来飙起的感性泼墨写意,而忽略具体的细节。
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景物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性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
正如晚年遇赦获释后所写的《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又如《独坐敬亭山》,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是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夜宿山寺》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语言朴素,却十分生动形象。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使人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清新恬静而又生机盎然的山乡晨景图,“犬吠水声中,桃花带路浓”。
通过景物烘托环境,委婉地抒发自己访友不遇的惆怅心情,“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五年级下册语文追寻李白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追寻李白》综合实践活动沙河市第二小学五(1)班一、活动背景: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朝更是诗歌的鼎盛时期。
古往今来,多少珠玑之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沉淀,成为经典。
其中李白的名字在这之中格外显眼。
炎黄子孙,有谁不会吟诵几句李白的诗词,有谁不能历数几件李白的趣事?那铁杵磨成针的千古佳话,至今仍是众多学童的启蒙教材。
五年级的孩子,在经历了多年的中华文化浸染之后,对李白、杜甫等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激发孩子们吟诗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传统文化,从而热爱自己的民族,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兴趣点以及本册语文文本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我们决定开展以“追寻李白”作为突破口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迈出系统阅读诗人作品的第一步。
二、活动主题:交流在“追寻李白”活动中阅读的诗歌,并通过诵读、研讨、游戏、鉴赏等多种形式来感悟、品味李白其人其诗。
三、活动目标:1、学生汇报在“追寻李白”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李白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李白诗歌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李白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诗词的兴趣。
四、活动阶段:第一阶段:明确方向,寻找伙伴(时间:一节课)1、回忆所有曾经学过或者背过的李白的诗,使学生再次感受李白的才气、李白的浪漫、李白的潇洒。
并指出,李白所作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他是我们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确定研究目标。
3、讨论提出研究方向。
(如:李白生平、李白古诗、李白的信仰……)4、讨论确定成果呈现方式。
(汇编成册的诗集、手抄报、古诗朗诵会……)5、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确定研究方向,并做出详细分工,以更好的完成下一步的工作。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形成书面成果(时间:一周)1、给学生提供上网的方便,并提供适量的课外阅读时间,使其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搜集相关的资料。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李白,中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诗歌家和旅行家,被尊称为“诗仙”。
他以他独特的才华和迷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史。
如何将李白的诗歌和个人魅力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成为了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追寻李白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李白的诗歌作品。
首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李白的生平事迹和成就来开展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李白的画像、诗歌作品和他的旅行足迹等相关信息。
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李白的背景和创作背景,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互动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教师可以将李白的诗句分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分组合作翻译和理解诗句的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来互相学习,从而深入了解李白的诗歌世界。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李白的写作过程,让他们在类似的环境中体验到李白的思考方式和创作灵感。
这样的互动活动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对李白的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观与李白相关的地方或人物。
例如,学生可以参观李白的故乡,游览李白曾经走过的古迹,感受李白的诗情画意在现实中的表达。
他们还可以与李白的后代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深入了解李白的思想和创作理念。
通过这样的实地参观和交流,学生将有机会亲身体验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作品。
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学生可以根据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主题,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这样的创作和比赛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设计追寻李白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灵活地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李白——山水诗教案设计
导读:追寻李白
——山水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够有感情朗诵李白的四首山水诗。
B、能够初步掌握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借助搜集的资料与课后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C、体会李白抒写山水诗的表达方法,感受情景交融、想象大胆奇特的浪漫主义诗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古诗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间的那份洒脱、爽朗与豪情。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能够自己借助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从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李白的有关知识及优秀作品。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对一代诗仙,我们并不陌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儿时天真浪漫”“寄情山水”“注重友情”“思念故土”的印象似曾相识。
今天让我们追寻诗仙的足迹,走进那瑰丽的艺术诗篇,感受诗人浪漫奇特的情怀。
二、初读四首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开火车每人读一首,师生相机正音。
字音重点指导:朝、重、霭、倚。
三、借助资料、注释,了解诗意,初建画面。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我们查找的资料和课后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大概的意思,看看每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小组讨论。
指名说诗歌大意。
3、全班交流。
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A《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B《独坐敬亭山》
(用课件做辅助)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前两句写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虽然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
后两句写了人与山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鸟飞云去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C《夜宿山寺》
诗人隐居在山间寺庙的一个夜晚看到高不可测的寺庙,感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D《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1、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诗人顺溪而上,穿林进山,为我们展现出一派桃园景象,这进山第一程就使人流连忘返。
2、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这进山的第二程明写山林之幽静,却暗示道士不在寺院内。
诗人通过景物烘托环境气氛,委婉地抒发了自己访友不遇的惆怅心情。
3、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野竹与云气相接,本是一幅静景,诗人用一个“分”,使人联想到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来。
飞泉本是动景,诗人用一个“挂”字,就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的直落图景,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真是一片淡泊高洁的净土。
4、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在这些山水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为我们描述的景象,试着用心读一读,看看在字里行间你品味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早发白帝城》。
预设点:
1、抓住“彩云间”、“一日还”、“啼不住”、“轻舟”等词
语,感受作者轻松愉快,归心似箭的心情。
2、相机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两岸的景色。
充分感受美丽的景象,情感诵读。
3、相机交代写作背景,感受李白为人: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突然得到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从而充分感受诗人的情感。
诵读这首古诗。
B《独坐敬亭山》
预设点:
1、抓住“独坐”,相机介绍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从诗中追寻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距他离开长安整整十年。
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2、你是怎样理解“相看两不厌”的?从中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和“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在纯净的空间,只有敬亭山与诗人进行着精神上的交往;诗人的精神与敬亭山的神貌完全融汇在—起了。
诗人把山人格化的同时,表达了自己从欣赏自然美的乐趣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和超脱凡俗的自我肯定。
表面看来,这里是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有情”,愈是表现出人“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C《夜宿山寺》
预设点:
1、诗人是怎样表现山寺之高的?找出有关词句说一说。
“手可摘星辰”以星夜的美丽引起我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诗人用夸张的笔调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山寺高楼耸入云天的情景。
2、从“不敢”与“恐惊”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相距很近,这样山寺之高就不言自明了。
3、你从中又读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李白诗奇思涌溢,想人所不能想,说人所不敢说,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破浪直前,无所顾忌,所以想象奇特,善于夸张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点。
D《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早年的游仙问道的生活,与飘逸豪迈的性格分不开。
整首诗“不遇”之字未见,“不遇”之意满篇皆是,真可谓妙笔生花。
诗人将他在山中所见的种种事物信手拈来,写入诗中,青年时期的李白,开朗高远的个性在诗中初步显露出来。
二、延伸拓展,感受李白的写作风格。
1、回忆以前学过的李白诗歌,说说哪些诗句也具有想象奇特、善于夸张的特点?
2、搜集李白的描写自然、山水、风光的诗歌,写在小本本上。
推荐阅读:《蜀道难》、《游泰山》其六、《渡荆门送别》、《望天门山》、《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