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

中的意义

姓名: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1

学号:

联系电话: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在上您的课程之前,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脱节,没有很大的联系,自从您讲了阴阳八卦和易经之类的,我才真正明白我们虽然生存在现代社会里,却也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中。这种文化的得失与消长,无时无刻不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把握的深浅,认知的高低,运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事,决定着我们的事业成败,影响着我们人生命运的兴衰。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既包括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与历代圣哲学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主要内容是维系社会、稳定家庭、规范人伦的(君臣父母夫妻)“三纲”。为了理想社会的实现,中国儒家文化要求社会成员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重于个人一已私利,要求人们能“克已复礼”;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治世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文化是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与个人、主观与客观、肉体与精神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与冷静的思考后所产生的更具超前意识的思想体系。儒家文化崇尚阳刚,道家文化崇尚阴柔,二者恰恰构成一个“太极”道家认为客观规律既不可制造,也不可改变,更不可抗拒,因此强调“清静无为”,进而认识它,遵循它。道家也追求社会的自然、和谐与宁静,因而强调与世无争。

佛教文化发源于印度,但在印度早已衰落,十三世纪后濒于绝迹,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再次呈现出了它的辉煌。佛教文化是以宇宙与人体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宗教文化。佛教文化把物质世界称为器世界,把有生命的动物称为有情众生;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

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

在经济社会中,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如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观,告诉人们做什么事都要想到后果,不然,你的所作所为会得到相应的报应;道教的“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告诉你,天地因为不自生,所以长生,圣人因为心里想着别人,所以被人尊重。因此你不要置自己于风口浪尖,在别人都进的时候,你退一下,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当别人都置身于事情之中的时候,你跳出来,不然,你不但玩不成,并且连小命都会玩丢;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会规范你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让你知道有些事情做了是可耻的,有些事做了是无地自容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是多么巨大。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孝悌之道为起点,阐发出的社会关系伦理大道。传统道德从最切近的孝悌之道引发出处理不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由近及远富有感召力;由己及人,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由小及大,由家及国及天下,层层推进。古人曰: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伦理规范,是一切伦理原则的起点和核心,“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以孝为开端加以推广放大,阐发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忠贞专一、长幼之间友爱恭让、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重视家庭、工作认真上进、遵纪守法、爱国等等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要想使各项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就要效法中国传统道德的“阐发之道”。

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建立人与自然的伦理大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

丰富的思想资料。人的精神应该与天地相通,这不仅是理论上的认识,而且也是人生修养的极高境界,主观客观的统一。

以简朴和谐为宗旨,构建健康愉悦的处世理念。反对奢侈浪费,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孟子》中“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都考虑到了资源的保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读到这些文字,既应表现出我们深深的敬意,也应产生发自内心的歉疚。中国文化注重道德,重视家庭、珍惜亲情,强调中和而反对偏激、极端,更以“内省”为特征。因此,既有助于社会成员人格的完善,又可开发人的智力层次,升化人的精神境界;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有序,能缓解社会矛盾,防止与减少社会犯罪,使人在宁静的心态中求得身心的健康。正是由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

总之,我们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统道德文化的资源,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入世精神,是以儒(孔孟)墨(墨子)法(旬子、韩非子)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

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二、本末一贯的“实学”。正是在有着这种内在精神的儒学的熏陶下,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勤劳实干、践履笃实、不尚空谈、朴实坦诚、反对虚妄的务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远胜过其他东方民族。”

所谓“乐感文化精神”是指一种乐观的生活心态。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务实精

神都是为了追求和保持今世的幸福与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就是一门高深的生活艺术,或说生活技巧,有利于树立一种辩证、开朗、乐观、健康的生活心态。“贵和持中”的思想是最具有东方色彩和充满生活智慧的理论。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上,“和”就成为了一种调和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深刻哲理。

上了您的课程,了解了很多与武术有关的传统文化,包括少林寺文化随着历史的破败与兴亡和少林寺的文化精髓,并且传统文化还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通过讲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爱国情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姓名: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1

学号:

联系电话: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令狐采学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

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今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不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自从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

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篇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

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

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以下是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 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

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梁磊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

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民俗节日在现实中已悄然渐变为单纯的消费假日,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意蕴在国人的心中已渐渐趋于淡漠。因此,把传统民俗节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必须对传统民俗节日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自觉,才能使之真正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现为一种一贯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民族文化心理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层层积淀和累累成果,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怎么过这个层面上,还要深入到“为什么”的层面上,真正地知道它们的内涵。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许多人都说,中国人缺乏一种信仰,眼中有的只有权力和金钱。诚然,作为传统,我们中国人民亦有自己虔诚的信仰,只不过在当今社会中被忽视掉罢了。 首先,在古代甚至近代,民间崇拜和信仰其实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也是一般百姓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在传统民俗节日中,对天地、祖先和诸神表达虔敬,给节日蒙上一层庄严而神秘的色彩,这最真切地显示了人性深处所固有的“有所敬、有所畏”的朴素宗教情感。在汉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中,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祭祀主要包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虔敬、对民族英雄的追思。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是上古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据《周礼》所示,在周代普遍流行在节日里祭天祀地、祭日祭月等活动。沿袭到现在,日月天地崇拜在节庆活动中的印记仍旧或隐或显地保留着,如,中和节焚香祭日、中秋节赏月、春节扎天地棚祭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等,无不体现出人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虔敬是在古老的灵魂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最早敬拜的祖先往往是生前为氏族或部落立有功勋的“保护神”。延至后世,对部族保护神的敬仰逐渐演化为对家族祖先的祭祀。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等节日,家家户户都隆重地举行祭祖敬宗、上坟扫墓等仪式,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和虔敬之情。除了敬神(天地日月神灵)、敬鬼(祖先)之外,对神圣的崇拜还包含有对一些集中体现本民族价值观的民族英雄的纪念和敬仰,如寒食节纪念“居功无争、自敛隐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作文/zuowen/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正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更好地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如果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结合,以此来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质量,就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旅游管理的进步,进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业。 二、旅游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发展史的悠久古国,在数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无数的旅游资源。我国的旅游资源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让我国的旅游资源颇具中国特色,受到了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通过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增添了极大的人文色彩。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在管理中不断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使旅游业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指引下不断进步是我国旅游业管理的重要思路,也是当前形势的必然要求。毕业论文 三、传统文化影响下旅游管理模式的选择分析 想要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紧随时代发展,

将市场作为引导,然后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辅导。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旅游业管理需要更加健全、完善,要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素质,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重视旅游企业融资与资本经营并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等。与此同时,更应该重视政府的作用,将政府作为对付市场失灵时重要的补充手段。另外,还要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当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力量不可小觑。它可以加强政府与旅游企业从业者的联系与沟通,从旅游管理者的角度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同时在旅游企业之间可起到沟通信息,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使其严格地遵守政府的政策法规,以更加谨慎的态度从事经营行为,使旅游行业的行为统一到最佳状态。 四、传统文化影响与旅游管理理论构建分析 虽然我国的旅游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旅游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在旅游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而如何协调旅游管理理念和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了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传统文化影响与旅游管理理论构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毕业论文(一)重视挖掘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涵。旅游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就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自然风光,而是应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其内在的美,从而使旅游业能够向高层次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对那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的开发管理,对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文化特质进行深层次的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祭扫陵墓、缅怀故人的节日。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样一个年份里的清明时节,我们缅怀的除了故去的亲人,还有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民族英烈. 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 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总之,一句话——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热爱他们,我赞扬他们,我崇敬他们。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他们宁愿做光荣牺牲英雄,也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这就是我们中国烈士的特点,我也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赞扬他们,他们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感者, 他们是神圣的,没有人能取代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光明的象征,他们是战胜一切的力量。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 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我热爱烈士,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我将永远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中 国有辉煌的历史,有铁一般的热血男儿,有着那种致死不悔的精神,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祖国的未业而奉献一切。我是革命烈士的后继者,我一生的求学难道不是为了这 个目的吗?作为身为中国人的我,去继承先烈的遗志是理所当然的。我真想像烈士那样,做到永垂不朽。我这个报效祖国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 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 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一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历经纷乱离合而岿然不倒,保持了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古老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坚固的维系。罗素在20年代燕京大学讲演中,曾敏锐地指出,“中国实则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一个文化体。”传统文化的坚固一方面维系了中国的统一,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无论如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自然在它的独特魅力所在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儒法释固然是支柱,道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等也同样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和不同的社会领域各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样一种庞杂的文化体系中,必须找出其精髓部分,才能有效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今日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以便在激变的世界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延续下去。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在两汉时,“文化”成为一正式概念。“文化不改,然而加诸”“文化内辑,武功外忧”。在西方,“文化”一词出自拉丁文“curtuyou”,引申出对人的性情品德进行陶冶、教养之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等方面。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则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以儒学为主体,同时包含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主体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一般而言,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是从一种历史学的角度,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抽象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从这个民族的主题思想着手的。因为一个民族的主题思想是它的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度结晶,是其它方方面面的共通点。 在这些思想流派中,儒、道则是真正的主体。其他各家,如法家、墨家,都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法家主要是在历次的统一过程和统一初期,以及社会大变革时期,如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历次国家经纷乱离后重新统一时期,统治者为排除异己力量,迅速安定统治秩序时暂时实行的。一旦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统治者总是会转向较为温和的儒家。否则社会就不可能保持长治久安,秦王朝二世而亡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道家思想虽然最终未能成为统治思想,但实际上是与儒家如影相随。费正清曾说过,中国人白天奉儒学来为人处世,晚上用道家来修身养性,恰当的描述了儒、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应当与其他思想流派区分开来,但佛教最终也未能从精神上统治中国人,相反,连它自身也被儒家文化所同化,变得似佛非佛了。至于其他的名家、兵家、杂家、阴阳家等只是在春秋战国昙花一现,尔后要么消亡,要么衰落。 因此,实质上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主体就落在了儒家和道家,尤其是儒家身上。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儒家文化的“家天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即是“天人合一”,因此,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首先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并不仅仅限于我们今天讲得最多的环境保护论者的论调。诚然,从字面意义上来将,“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现今最流行的观点。可是,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和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仅仅归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停留于环境保护的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这里的“天” 除包含人以外的自然界,更多的指的是人的自然性和任何其他事物的自然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老子》里面去寻求答案。在《老子》里,人的最佳状态其实就是“天人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魏潇 (山东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2014秋汉语言文学专科·曹县电大分校) 【摘要】:活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郝会同时面对两个跺题,一是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一是如何审视现实文化,而后才能面向未来,从莱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在人类历支发展的某一阶段,总是受到来自自身过去的与来自外界周边的两种文化的影响。而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往,不鲩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灭迹。在进入电脑时代中,它应不断补充。、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和态度;批判扬弃;继承学习;包容发展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数百万年,最开始是为了生息和繁衍,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辛勤耕耘编织各自的理想,终于,人们一步步地从以木为巢、以地为穴的困境里走出,住进了高耸的楼房;一点点地从用结绳来记叙事请,发展到了发明了一秒钟能够计算数10 亿次的电脑。在文明方面,人们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方式,踏进了现代文明的殿堂。这些人类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得思考:我们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创造之路?这些创造能够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吸引着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他们经过数世纪的探究和钻研,慢慢地开发了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 “文化”这个词语经常被刊载于报刊杂志。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新石器文化、埃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等等。随着文化这门学科日复一日的发展,“文化”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义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因此当代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着文化的发展介绍和钻研探究,使文化能够服务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那么,让人们衷情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单词源自于拉丁语。它的本意为耕耘、劳作,由此可见,从其最初的意思上来看,就包括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拓的意图。而在《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件的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