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后记
校史室后记

后记
光阴荏苒,薪火传承。
星移斗转间,桃源中心小学已走过100多年的风雨历程。
历史的脚步明晰凝重,文明的传承延绵不息.校史室见证了桃源中心小学生命延续的脉络。
人才物事,当入华典。
我们不能忘记先贤筚路蓝缕之苦辛,不能忘记几代桃小人的荣耀和奉献,不能忘记各级指导的关心和支持,不能忘记四方校友、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
校史室的一块块灯箱、一个个展柜、一幅幅照片、一张张奖状、一篇篇文稿、一件件实物……将永远记住他们,记住这笔宏大的精神财富!
立本求真,以启后人。
走进校史室,在历史的回音壁前,聆听悠远而明晰的声音,我们领受了昨天的痛苦和欢欣,既为今天的拼搏磨砺出了几多成熟,也为将来的开展中增添了几许厚重。
流连回忆,抚摸品味,无论是奖杯、奖状,还是实物、照片,都将鼓励我们高擎创一流教育之大旗,肩负起继往开来之重任,为学校今后的开展,同心共进!
建立斯室,永志纪念.校史室是展示学校风貌、成就和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进展荣耀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是鼓励师生发奋向上的重要课堂。
它是一面镜子,有助于我们透视昨天,正视今天,眺望明天。
它是一条路,引导着我们走过昨天,走在今天,走向更加美妙的明天。
校史精彩后记20190501

(校史)后记
《××市××中学校史》经过半年的编纂,总算呱呱落地了。
从前身的××小学,发展到今天的拥有156个教学班,9000余名在校学生,在职教职工500余人的一校四区,60年的老校现在终于有了一份自己的简历了。
“盛世修志”,《××市××中学纪念册》的编纂,既写照了今天国家的繁荣,又显示出××市××中学的兴旺,这是××中人铭记历史,继往开来的真切愿望。
在纪念册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学校老领导、老教师的热情帮助,各校区的大力支持,编写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的来说,《××市××中学校史》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编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趁着本校一批老领导、老教师健在,向他们收集资料,将××市××中学创办六十年来的一些零碎的资料,收集起来,搭一个架子,趟一条新路,为后人提供一些线索和以后修订完善打下基础。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不详、人力有限、时间匆促,加之编者水平不高,《××市××中学校史》挂一漏万,不妥之处肯定不少,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5月。
学生参观学校校史的观后感

学生参观学校校史的观后感学生参观学校校史的观后感(精选18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学生参观学校校史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参观学校校史的观后感篇1一直相信,一所高校值得品味的,最值得社会羡慕的,不是其优美的风景或广大的占地面积,而应是她拥有的不为一般社会时尚所左右的思想文化精神。
而今天,在长安大学的校史馆,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长安大学的深厚的思想文化精神和丰富的人文魅力。
校史馆采用图文介绍、实物展示、展板等形式,分别展示了我校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
从合并前3所院校的分别介绍,到2000年合并初的图片展示,看着长大一步步走来,心中感慨颇盛。
进入校史馆,首先看到的是我校合并前3所院校的成果展示,不同时期的印章、校徽、校歌、纪念章以及反应学校各个时期历史风貌的老照片,都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长大的历史。
长安大学的建校时间可追溯到1951年,首批筑路开拓者怀着兴路振邦之志,江聚兰州,开榛拓荒,薪传学术,中国交通事业专业教育由此起步,长安大学由此发端。
此后,学院科技工作者执着追求,顽强拼搏,厚积薄发,成果赫然。
改革开放以后,风正劲,帆正满,学术改革之风亦扬帆起航,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尊重知识,师生振奋,沉寂之久的学术园地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批被耽误数十年的专家学者,如枯木逢春,积蓄的学术激情在短时间内喷薄而发。
当看到合并组建的那段历史时,不由引起深思。
巍巍长安,雄踞关中,统振天下。
悠悠帝都,屹立千年,屡辉史册。
长安之名,寓意古远,大气恢宏。
传承汉唐之辉煌,合三校之精华,2000年4月8日,由分别隶属于交通部、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的原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以千年古城命名的长安大学正式成立,学校开始了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历史进程。
这次的校史馆参观使我们了解校史,校史遗物遗弃的珍藏与保留、宣传等一系列工作,给我们以了解历史,传承历史,弘扬长安大学精神、繁荣长安大学校园文化的绝好机会,增添了我们为理工作出应有贡献的动力。
校史活动感想与收获

校史活动感想与收获首先,我要介绍一下我学校的背景。
我就读的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我一直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故事感兴趣。
因此,当得知学校要举办校史活动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了其中。
这次校史活动包括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举办讲座、展览、演出等。
我参与了其中的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校史馆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历史校训和校训精神。
我看到了学校最早的建筑和校园风貌,也了解了学校的创始人和学校的发展历程。
这些资料让我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除了校史馆的参观,我还参与了校史讲座和讨论活动。
在讲座中,历史学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学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讨论环节中,老师和学生们畅所欲言,分享了对学校历史的认识、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期许,也提出了许多对学校发展有益的建议。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了解了学校的历史,也让我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参与讨论中,我也充分感受到了学校师生对学校的热爱和对学校发展的期许,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身为一名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在活动的最后,学校还举办了一场校史文艺晚会,用歌舞、朗诵、话剧等形式展现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和校训精神。
在演出中,我不仅看到了学校历史的风采,也看到了同学们对学校历史的理解和表达。
这些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学校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
通过参与校史活动,我不仅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发展,也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也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身为学生的使命和责任,也增强了我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校史馆后记

校史馆后记校史馆后记:记录学校历史,传承优良传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校,我们的校史馆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发展历程,还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的奋斗精神和辉煌成就。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想通过这篇后记,对校史馆的建立、设计、布展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一、校史馆的建立我们的校史馆建立于学校百年校庆之际,旨在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
在建立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学校的历史资料,这涉及到大量的档案、文献和照片。
其次,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合适的展馆,以便展示这些资料。
最后,我们需要将展馆设计与资料整理相结合,确保展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我们组织了一支由历史学家、档案专家和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负责收集、整理和设计展览。
其次,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历史资料,包括图书馆、档案馆、私人收藏等。
最后,我们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数字化、多媒体展示等,以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校史馆的设计校史馆的设计是整个展览的核心,我们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出学校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发展成就。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空间布局:我们根据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将展馆分为不同的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主题和重点,如早期创办、抗战时期、恢复建设等。
同时,我们还根据不同时期的展品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展示空间。
色彩搭配:为了营造出学校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感,我们采用了以深色调为主、明亮色调为辅的色彩搭配。
这些色彩既体现了学校的庄重和严谨,也展示了学校的活力和创新。
灯光设计:灯光设计是展览氛围营造的重要手段。
我们根据不同展品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了不同的灯光效果。
例如,对于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我们采用了柔和的暖色调灯光,以突出历史的厚重感;对于现代科技成果,我们采用了明亮的冷色调灯光,以展示科技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多媒体展示:为了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我们采用了多种多媒体展示手段。
校史馆前言后记

校史馆前言后记前言双李河畔,物阜民丰;新�V旧址,人杰地灵。
吾校自1956年兴建于此,历半世沧桑。
几代人秉人本之办学要义,行人和之办学思想。
以德立校,厚德载物;博学审问,明辨笃行;臻于至善,止于至美;知行并举,树人建业。
2021年5月,顺利通过了阜阳市“市级示范中学”验收之后,学校又先后被命名为“阜阳市花园式学校”、“阜阳市绿色学校”、“阜阳市文明单位”、“阜阳市标准化学校”、“阜阳市平安校园”、“阜阳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以及“安徽省语言文字示范校”和“安徽省诗词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县级荣誉称号。
行务实之风,古痒生机无限;生和谐之象,学校前程似锦。
春秋易序,如歌如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几代六中人艰苦创业的辛劳与孜孜以求的执着;可以看到历届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六中的关怀与支持;可以看到六中校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体会太和六中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态势;可以感受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领略名师名生的儒雅风采;可以回顾六中人不可磨灭的业绩。
故貌翰墨香,新颜续华章。
六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我们同历史对话是为了今日的创新和明天的发展,我们与时代同步是为了家乡的发展和人民的重托。
六十年沧桑,六十年辉煌,愿我们奉献给您的这朵小花,能润发出更新更美的枝芽!愿太和六中这棵文明之树青春常驻,永葆生机!后记从一幅幅图片前穿过,如同穿越六中六十年的历史。
读一行行文字,如同经历六中六十年的沧桑。
回首往昔,我们一路艰辛勇开拓;放眼今朝,我们与时俱进谱新篇;极目未来,我们志存高远创辉煌。
曲折60年,进取60年,辉煌60年,经典60年!历史的脚步清晰凝重,文明的传承绵延不息。
我们无暇陶醉在历史的功劳簿前,我们不屑端坐在昨天的荣誉台上。
历史,在这里凝聚,但不会在这里止步;历史,在这里定格,但不会在这里驻足。
让我们一如既往,行春风化雨,立自强远志,为祖国、为民族挥洒书生意气,镌写锦绣文章。
我们有理由相信―― 六中的明天会更辉煌!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学习校史心得体会

学习校史心得体会
学习校史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通过学习校史,我对自己
所在学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更加对学校充满了自豪感。
学习校史让我了解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
我了解到了
学校的创办宗旨、发展方向以及历任校长的精神。
我深深感受到
了学校历经多年的辛勤努力和不断进取的姿态,这让我对学校的
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充满了信心。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学校在时
代背景下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学科优势,这让我对学校的学术实
力和影响力感到由衷的敬佩。
其次,学习校史也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校园精神。
学
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节庆和校园活动丰富多样,体现了
学校独特的文化和精神。
这让我感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也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学校的特色和魅力。
同时,学习校史也
让我明白了学校的校训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这对于塑造个人品质
和规范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校史还激发了我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学校的一员,
我应该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努力,为学校的荣誉争光。
通过学
习校史,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和奉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学校的发展贡
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校史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学习校史,我
不仅对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学校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
同时,学习校史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相信,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
为学校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史观后感

校史观后感前言作为一名学生,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中,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还接触到了学校的历史和文化。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陈列馆,深入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校史文化。
通过这次体验,我对学校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将就此进行一番发言。
一、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史陈列馆详细地展示了学校从创立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首先,学校的创建者和创办过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办者不仅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还需要长远的眼光和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理念。
通过了解创办者的故事,我对学校的价值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学校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和变革也是引人入胜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更新,学校也走上了不断发展的道路。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都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责任与使命。
二、学校的校史文化除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史陈列馆还详细地展示了学校的校史文化。
校史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的独特文化特点,体现了学校的传统和精神风貌。
首先,学校的校史文化表现在校训和校训内涵的传承上。
学校的校训是学校精神的核心,蕴含着学校的价值观和办学理念。
通过展览,我了解到学校的校训是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而且在日常教育中得到了贯彻。
这种持续传承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学校的校史文化还体现在校园建筑和校园环境的保护上。
学校的早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学校历史的连贯性和传承性。
学校非常注重保护和维护校园环境,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
走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可以感受到学校校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三、校史观后感通过参观校史陈列馆,我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校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创办者那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责任与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和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记
店头小学创办于1912年,从原来的义学私塾到后来的民众小学、教会学校,到抗战时期的抗日小学、完全小学,最后到今天的店头镇中心小学,虽历百年风雨,却始终不改其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爱戴和推崇,为黄陵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历史悠久外,店头小学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地处“白区”的店头镇因与“红区”相邻,受到了先进革命思想的熏陶,迅速发展为新的革命基地。
校长薛志仁带领二八、二九级学生走出校门,投身革命,成为一股新的革命中坚力量,为我们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一份绵薄之力。
弹指一挥间,百年的岁月匆匆而过,如今的店小人只能从一个个催人泪下的革命故事中去体会这段历史的厚重。
一路走来,涌现出无数热心教育、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甚至有人甘愿舍小家顾大家,为教育事业倾心倾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可爱的人,百年后的店头小学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编纂这本校史,为的正是感怀这些前辈们对教育事业的付出和心血,也为了激励后人,望能以他们为楷模,继续为家乡的发展和兴盛贡献心力。
也感谢时间能给我这次机会,让我们能借百年校庆这个平台,来回顾学校的办学历史,再承先辈的优良传统,继续丰富办学理论、拓宽办学空间,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校史的搜集和整理活动中,许多热心老校友也跟着我们一起忙
进忙出,提供校友的联系方式,帮着搜集有价值的资料,完善一些尚不完整校史文本等。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登记听说了我们举办百年校庆的消息后,欣然为《校史》作序;原黄陵县政协副主席郭兴才闻讯后,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校史》作序;薛志仁的长女薛玉楼、杨紫东的女儿杨爱琳还特意撰文充实我们的校史内容;黄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明更要求把校史的整理与当今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紧密结合,足见上级领导对学校校史、对校庆、对我县教育的关心程度。
在校庆的筹备活动中,上级领导更是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县政府副县长兼店头镇党委书记惠建国、县政府副县长张俊峰、县教育局局长蒋明川以及店头镇党委副书记兼镇长赵延军同志等都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可行性建议,使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
除领导们的支持外,还有许多校友也纷纷献策献力,再此,对贾晓梅、苏萍、高院爱、元树忠、王自新、任景龙、李树凯等校友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想要感谢的人也有很多,这一方纸记不下你们所有人的名字,更承载不了我对你们的谢意,只能表示深深的歉意。
我也深深感到,我们只有更努力、更用心地工作,才能不负领导、不负校友、不负家乡人民对我们的厚望。
段璐
201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