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流行状况与研究进展

禽流感的流行状况与研究进展
禽流感的流行状况与研究进展

?综 述?禽流感的流行状况与研究进展

余 滨

【中图分类号】R5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83(2004)03-0029-04

禽流感(A vian Influenza,A I)是严重危害畜牧业和人类健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多年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过该病的流行或暴发流行,严重地打击了一些国家的养殖业,经济损失巨大。在1997年之后陆续有感染人的报道,因此,禽流感已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致病性禽流感(Hig hly Pat ho genic A vian Influenza HPA I)已被国际兽医局动物流行病组织(O IE)列为甲类传染病,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传染病名单,列为反生物恐怖主要内容之一,被我国农业部《家禽家畜防疫条例》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同时流感也被我国卫生部列为“十?五”规划重点防治传染病之列。1 流行状况

1.1 禽间禽流感流行状况

禽流感自1878年首次报道于意大利,以后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均有发生。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禽流感在欧亚大陆的暴发日趋频繁。这种病毒的肆虐不但给许多国家的家禽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同时也向全人类的健康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H5和H7两亚型毒株一直断断续续的在世界各地鸡或火鸡中造成禽流感暴发或流行。较大的流行有: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洲,140多个火鸡群发生流感流行,造成400多万美元损失。1983~198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洲,鸡群中发生了H5N2毒株引起的流感流行,损失了1700多万只鸡,当地全部鸡场倒闭,经济损失6100万美元。2003年3月,荷兰暴发了H7N7型禽流感。为了防止疫情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欧盟宣布全面禁止荷兰活禽及其蛋品出口。禽流感给世界上最大的家禽出口国之一的荷兰带来沉重打击。在短短几周内,共有约900个农场内的1400万只家禽被隔离,1800多万只病鸡被宰杀。而更为严峻的是,在疫情暴发期间,共有80人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其中一名57岁的荷兰兽医在对病鸡进行检验时感染病毒,并死于禽流感引起的肺炎并发症。此后,H7N7型禽流感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与荷兰毗邻的比利时和德国均出现了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这也是目前报道的世界上禽流感传播范围最广的一次。

禽流感在中国的流行状况。自1994年以来,中国内地鸡群中断断续续发生了H9N2流感暴发,虽然其所引起的病死率不及H5和H7亚型,但能使母鸡产蛋量明显下降,肉鸡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1997年,中国香港特区新界,三个鸡场发生了H5N1亚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型毒株引起的流感暴发,造成三个鸡场倒闭,处死150万只家禽,损失上亿港元。更为严重的是,发生了全球首起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震惊了世界。

1989~1990年,中国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马群中发生了禽H3N8亚型毒株引起的流感流行,造成数万匹马属动物发病,数百匹死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003年底至2004年2月,H5N1毒株相继在韩国、越南、日本、泰国、中国、美国等地的禽中引起流感流行,造成上百万只家禽死亡,严重打击了这些国家的家禽养殖业发展,并在越南、泰国、香港等地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并出现死亡。到2004年2月,我国内地共有49个疫点的疫情被确诊为H5N1,3月17日宣布全部解除封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病例。

1.2 人间禽流感病流行状况

1.2.1 中国的流行状况 人类第一例禽流感病例1997年报道于中国香港。1997年8月,香港一名3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死亡。这也是全球首宗人类感染H5N1的个案,这是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直接从鸟传染给人。这次暴发有18个人住院,其中6人死亡。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1~60岁(平均17岁左右),10岁以下9例。12例康复者中,9例<12岁,其余3例为14~37岁,8例临床表现轻微且无肺部病变。6例死亡者中,除1例3岁外,其余5例均在12岁以上,发病至死亡的平均病程为16天。

1999年在香港,2个孩子被确认患A禽流感病(H9N2)。两个患者都恢复了健康,未证实有更多病例发生。证据显示家禽是感染源,而且传染的主要模式是从鸟到人。然而,从人到人传染的可能性尚未排除。

1998~1999年间,有人感染H9N2的数个病例在中国大陆报告。

2003年2月到中国内地旅行的一香港家庭的2个成员发生A禽流感(H5N1)感染。一人恢复,另一人死亡。

2003年12月中旬一个儿童在香港被证实感染H9N2,住院治疗后恢复了健康。

1.2.2 人间禽流感病在世界的流行 2003年,在荷兰家禽暴发禽流感期间,家禽工作人员和其家庭成员被证实感染A 禽流感病毒(H7N7)。据报告有80多个H7N7病例(症状大多集中表现在眼睛的感染,有一些呼吸症状),1个患者死亡(57岁的兽医,曾去感染的农场出诊)。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越南、泰国共有100多例疑似病人被做健康调查,34人被确诊患禽流感病(H5N1),22人被WHO确诊死于

H5N1禽流感病。

2 病毒特性和流行特点

2.1 病毒特性

禽流感病毒(A IV)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该病毒的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 N A,共有8个独立R N A片段,这些片段可编码10多种不同的蛋白质,由于基因组核酸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重组,因而使A IV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很容易发生变异。

A IV可按病毒粒子表面的血凝素(hem agg lut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 aminidase,NA)的糖蛋白进行分类〔1〕,分为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可以组成几百个血清亚型,如H1N1、H2N2、H5N1、H7N7、H9N2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含H5和H7血凝素的A IV亚型,这些病毒亚型常常表现出具有高致病性。AI V的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是病毒致病力的主要决定分子。A IV不稳定,有很大的变异性。A IV能通过抗原漂移、抗原转变〔3〕和突变而发生抗原性变化,产生致病性更强的生物变异株。在不同宿主间感染一种以上AI V 时,则病毒于宿主细胞内可发生遗传重组,即抗原转变〔2〕。但从已报道的禽流感疫情来看,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相当时间内,所流行的病毒亚型还是相对稳定的,只是毒力常有变化〔3〕。

A IV核蛋白(NP)是保守的结构蛋白,N P基因变异率为每年2.3×10-3,其中只有32%的碱基突变导致了氨基酸的变化,其余均为无意义突变〔4〕。Scko lt issek等人认为N P基因决定禽流感病毒的宿主特异性〔5〕,鸟类是A IV的最大贮存宿主。核酸杂交试验证明,人流感病毒不能直接跨越种属界限感染禽,反之亦然,但有可能通过在猪体内的重配实现这种交叉感染。所有哺乳动物流感病毒都间接或直接源于A IV〔6〕,N P结构的变化在宿主的变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事实是宿主范围的限制情况也不完全取决于受体的特异性,如禽流感H5N1、H9N2、H7N7亚型毒株,其受体特异性仍属禽流感病毒,它们能直接感染人,但至今尚未有人传人和造成流感大流行的证据和报道。

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HPA IV)、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目前公认HPA IV有H5、H7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5N2、H7N7等。

A IV的基因特性具有地区性差异,如H5N2在有的地区表现为高致病性,而在有些地区则表现为低致病性。

A IV对热敏感,加热到56℃30分钟,或加热到60℃1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即可灭活,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A IV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A IV对紫外线敏感,在阳光下40~48小时就会使A IV丧失活性,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AI V对消毒剂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2.2 流行病学特点

A IV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诸多野禽和家禽中,同时也感染猪、马、海豹甚至人类。目前已发现的带毒鸟类超过88种〔7〕,家禽中火鸡和鸡最为易感。禽流感往往突然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季节性不强,疫点不连续,呈跳跃性,传染源不明,传播机理不明确。绝大多数A IV感染呈隐性感染。至今成功的人工感染途径有:气溶胶、鼻内、窦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泄殖腔、脑内;自然条件下传播途径可能有空气飞沫、水、垂直传播、人的机械传播、蚊虫传播、密切接触等,其中水可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鸟和水禽的粪便是重要的毒源,候鸟迁徙可能是主要的散毒途径。

禽类的易感性和感染A IV后的临床表现均有很大差异,主要取决于感染A IV毒株的型别、禽的品种、年龄、饲养环境、营养状况等。

就目前的流行情况来看,人类感染AI V至今只发现有H5N1、H9N2、H7N7毒株,尚没有证据表明有人传人的能力。中国大陆对禽流感密切接触者的监测表明,没有发现禽流感病例和隐性感染者。

今年国内禽流感疫情的特点:病禽多,分布广;水禽的疫情有加重的迹象。疫点呈点状散发,南方疫情相对较重,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华南等区域,病毒毒力较强。

2.3 临床表现

2.3.1 禽间禽流感 禽的临床表现因年龄、种类和病毒亚型不同有很大差异。

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迅速蔓延,鸡在事先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可发生死亡。发病率高(可高达100%),死亡快(发病后5天内就可死亡),病死率高(一般30%~80%,甚至100%)。病鸡死亡之前常表现出无毛处皮肤发绀,水肿,极度消瘦,排白、绿色稀便,共济失调,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中毒症状,停止产蛋或产畸形蛋。病毒几乎分布于全身任何器官和组织。病鸡的分泌和排泄物,甚至病母鸡下的蛋均携带病毒。

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症状变化多样,无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产蛋率下降(50%~55%),死亡率为5%~15%,肉鸡生长减缓。

2.3.2 人间禽流感病 就目前有限的资料来看,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感染人类。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不含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即禽流感病毒不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有能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其基因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基氨基酸数目较多,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症状与禽类截然不同。

传染源:主要为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但不排除其它禽类或猪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即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的家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受感染的猪,

以及直接接触毒株而传染。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易感人群: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但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从事家禽业或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的人为高危人群。

潜伏期:一般1~3天,通常在7天以内。

临床症状: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2~3天。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出现进行性肺炎、AR 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败血症、休克及Rey 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

体征:重症患者有肺部实变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升高,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血小板正常,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骨髓穿刺示细胞增生活跃,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出血性吞噬现象。部分患者A L T升高。

胸部影象学检查:重症患者胸部X线摄像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可伴胸腔积液。

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感染H9N2、H7N7者,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H5N1者预后较差,病死率约30%。影响预后的因素除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外,还与是否有基础性疾病、年龄、治疗是否及时,以及是否发生并发症等有关。

3 控制措施

3.1 禽间禽流感控制措施

3.1.1 生物安全是预防A IV的第一道防线〔8〕 预防病毒的传入和控制传播,加强动物检疫,防止外来A IV的侵入。 加强出入境检疫,密切关注世界各地,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A I流行情况,严格控制有疫情地区的禽类及其产品进入我国。 建立全国性的监测网络,定期对禽群(包括家禽、野禽、水鸟、候鸟等)进行抽样监测;改变饲养模式,推广集中、科学饲养,定期检疫。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H5活病毒必须在生物安全Ⅲ级(BSL-3)实验室操作。防止实验室内感染的发生。

3.1.2 快速准确的禽流感检测技术是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禽流感的检验检疫和监测均有赖于迅速、快捷的检测技术,A IV的快速检测是世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过去禽流感的诊断一直依赖于病原的分离,虽然其准确性好,但操作程序复杂,经济成本高,费时,往往要3周左右才能出结果,不利于早期发现和控制疫情。随着血清学实验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禽流感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血清学检测技术 血凝(HI)及血凝抑制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N IT),琼脂凝胶扩散试验(A GP),病毒中和试验(V N),微量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免疫荧光技术(IF T)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 CR)技术可直接用于所有亚型AI V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我国自行研究的荧光RT-PCR检测禽流感病毒方法于2004年2月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定为新国标(GB),克服了传统PCR技术上的易污染、假阳性率高的缺点,而且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直观、可靠、重复性好、特异性强、定量准确等优点〔9〕。

3.1.3 免疫预防 结合国情,采取预防为主的防制策略。疫苗免疫是控制禽流感疫情的关键环节和主动措施。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可以增强鸡群的抗病能力,同时也大大减少排毒量,降低传播的可能性〔10〕。目前使用较多的疫苗有:弱毒疫苗、灭活油乳剂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我国常用的疫苗是灭活全病毒疫苗,其安全性好,抗原组分齐,免疫原性强,稳定性好。但是接种灭活疫苗将导致无法区分自然感染和免疫接种后的鸡,也增加了疫情监测的难度〔8〕。现在还有多种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的疫苗在研制和试验中:亚单位疫苗、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11〕、H9亚型A IV灭活疫苗〔12〕、禽痘病毒重组疫苗〔13〕、核酸疫苗〔14〕等。

禽流感疫区,特别是HP A I的疫区,我国目前采取的主动免疫措施是疫点周围半径3km外5km内的家禽全部实行强制免疫。

3.1.4 消毒 对鸡场内部的环境、道路、鸡舍、用具、鸡群要经常进行消毒,进出鸡场特别是种禽场要有严格的消毒措施,减少禽流感传入的危险。禽流感疫区,特别是HP AI的疫区,国际通行的做法是不主张治疗,立即封锁疫区,对发病地周围半径3km(根据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同,其范围有所不同,但最小半径是3km)范围内的家禽全部扑杀,焚烧销毁,深埋,对粪便、垫料作无害化处理,鸡场封闭消毒,至少空置3个月后,经严格消毒,彻底清扫后才能再饲养禽类。

3.2 人间禽流感病的控制措施

我国卫生部提出24字防治方针: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预防为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

3.2.1 流感、禽流感监测 继续加强WHO流感监测网络工作,密切监视A IV的变化;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A I在人间的流行与暴发。

3.2.2 禽流感病人的疫情报告、隔离和救护 对禽流感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禽流感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加强监测。对收治AI V感染的病人的医院要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医院内感染和人传人的情况发生。

3.2.3 疫苗免疫预防 储备足够的人流感疫苗,在有禽流感流行的地区,必要时建议老人、慢性病人、医护人员、高危人群接种;防止人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在人体内重组产生新的变异株,同时有利于鉴别诊断。中国政府将与WHO加强合作,共同开发研究人用禽流感疫苗,保护人类健康。3.2.4 物质贮备 储备预防用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必要时建议高危人群预防服药,但一定要在利大于弊时采用,避免药物副作用对人体的伤害。目前公认有效的药物是达

非。

3.2.5 加强职业暴露人员的防护和消毒 从事病死禽医疗、解剖、捕杀的人员和禽流感病人的医护人员必须加强个人防护,戴防护镜、穿防护衣、带口罩、帽子、手套和洗手消毒。

4 结束语

A I是一种古老的禽类传染病,对于人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对人禽流感的认识有限,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禽流感已引起世界各国及WHO的高度重视。我国是个养禽业大国,若国内禽类暴发禽流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不排除人被感染的可能,要高度警惕禽流感病毒可能发生抗原性变异,或它与当前人群中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形成重配株,从而造成人间流感暴发或流行,甚至大流行。目前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有人传人的能力,但其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对禽流感的危害,我们必须要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相信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目前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客观事实均尚未证实禽流感病毒已具有人传人,无论H5、H7还是H9亚型毒株,它们的受体特异性均属禽流感病毒,它们的基因组中不含有任何人流感病毒基因节段,它们血凝素蛋白重链与轻链间的连接肽均含多个碱基氨基酸,而不是单个碱基氨基酸。其次人与禽A型流感病毒直接在相互宿主间发生基因重配的机率很低,因流感病毒具有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同时流感病毒相互间具有很强的相互干扰,而且至今发现能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均为对禽具有高致病性毒株即其HA蛋白重链与轻链连接肽均含多个碱基氨基酸,而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缺乏水解多个碱基氨基酸的酶体系。因此,目前禽流感在人群中大规模暴发或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D J.A revew of avian influenza in different bird s pecies〔J〕.Vet M icrobiol,2000,74(1,2):3-13.

〔2〕 张秀美.禽流感的流行特点和综合防制〔J〕.山东家禽,2002, 2:8-9.

〔3〕 M ccapes R H,Ban kows ki R https://www.360docs.net/doc/319169238.html, e of avian influen za vaccines in california turkey b reeders-med ical rationale〔A〕.

Proceeding s of the second inter nationl s ym posium on avian

influenze〔C〕.Athens,Georgia:United States Animal

Health As sociation,1985.271-278.

〔4〕 M ass hiko K,Guy B,John,et al.In verted repeat r egions of marek's diseas e vians DNA pos sess a s tr ucture similar to th at

of th e a sequen ce of h erpes s implex viru s DNA an d contain

hos t cell telomere s equences〔J〕.J ounal of Virology,1991,

65:2791-2797.

〔5〕 M as shik o K,Guy B,J es sip J,et al.Inverted regions of marek's diseas e vians DNA pos sess a s tr ucture similar to th at

of th e a sequen ce of h erpes s implex viru s DNA an d contain

hos t cell telomere s equences〔J〕.Virology,1991,65(6):

2791-2797.

〔6〕 Nanda I,Sch mid M.Localization of the telomer ic (T TAGGG)n sequen ce in chick en(C allus domes ticus)

ch romosomes〔J〕.Cytogent Cell Gen et,1994,65:190-193.〔7〕 杨翠华、宫新城.高致病力禽流感综述〔J〕.兽医专辑.畜禽业, 2003,3,6-8.

〔8〕 包红梅,田国彬,陈化兰,等.禽流感的诊断技术与防制措施〔J〕.中国兽医科技,2003,33(4):75-79.

〔9〕 朱文斯,赖平安,黄茜华,等.荧光RT-PCR快速检测禽流感病毒H5亚型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3,5(1):27-30.〔10〕 Sw ayn e D E,Beck J R,M ickle T R.Efficacy of recombinant fowl p ox vir us vaccine in p rotecting ch ickens against a high ly

path ogenic mex ican-origin H5N2avian influ enza virus〔J〕.

Avian Dis,1997,41:910-922.

〔11〕 唐秀英,田国斌,于康震,等.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9,21(6):401-405.

〔12〕 于康震,付朝阳,崔尚金,等.我国禽流感防制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01,21(1):103-106.

〔13〕 程 监,刘秀梵,彭大新,等.表达H9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及其免疫力〔J〕.微生物学报,2002,42

(4):442-447.

〔14〕 陈兰化,于康震,田国斌,等.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克隆及其DNA疫苗的免疫原性〔J〕.中国兽医学报,1997,17(6):

555-558.

(收稿日期:2004-03-04)

(本文编辑:饶 华)

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

附录A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最初调查表

附录B 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地调查表 疫情类型(1)确诊(2)疑似(3)可疑 B1疫点易感禽与发病禽现场调查 B1.1 最早出现发病时间:年月日时, 发病数:只,死亡数:只,圈舍(户)编号: B1.2 禽群发病情况: B1.3袭击率: 计算公式:袭击率=(疫情暴发以来发病禽数—疫情暴发开始时易感禽数)x 100% B2可能的传染来源调查 B2.1发病前30d内,发病禽舍是否新引进了家禽? (1 )是(2 )否

B2.2发病前30d内发病禽场/户是否有野鸟栖息或捕获鸟? (1 )是(2 )否 B2.3发病前30d内是否运入可疑的被污染物品(药品)? (1 )是(2 )否 B2.4最近30d内是否有场外有关业务人员来场?(1)无(2)有,请写出访问者姓名、单位、访问日期,并注明是否来自疫区

B2.5发病场(户)是否靠近其他养禽场及动物集散地? (1 )是(2 )否 B2.5.1与发病场的相对地理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 B2.5.2与发病场的距离 _______________ 。 B2.5.3其大致情况 _________ 。 B2.6发病场周围10公里以内是否有下列动物群? B2.6.1 猪,_________ 。 B2.6.2野禽,具体禽种: ________ 。 B2.6.3野水禽,具体禽种: _________ 。 B2.6.4田鼠、家鼠: __________ 。 B2.6.5 其它:_________ 。 B2.7 在最近25-30d内本场周围10公里有无禽发病?(1)无(2 )有,请回答: B2.7.1发病日期: _________ 。 B2.7.2病禽数量和品种: _________ 。 B2.7.3确诊/疑似诊断疾病: _________ 。 B2.7.4场主姓名: _________ 。 B2.7.5发病地点与本场相对位置、距离:___________ 。 B2.7.6投药情况:。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附件1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和控制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生、传播,特制定本方案。 1 调查目的 1.1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为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2 发现和追踪病、死禽类及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1.3 发现人传人的线索,并寻找其证据,为及时做好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提供依据。 2 组织与准备 2.1 启动条件 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监测系统报告、群众反映、媒体报道、疫情通报等途径获知本辖区内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发生经省级及以上农业部门证实的禽流感疫情。 (2)发现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3)发现人禽流感疑似、确诊病例。 (4)发现其他需要排除人禽流感的病例或需要开展调查的相关情况。 2.2 组织及实施 2.2.1县级卫生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

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2.2.2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应邀或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3 调查准备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工作者、临床医生、消毒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其它相关人员等。 3 调查内容和方法 3.1背景资料收集 3.1.1当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料的收集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当地相关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的地理状况(如地理位置、流域、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湖泊、河流、交通状况等)、气象资料(如年均气温、年均月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月降雨量、年均湿度、当年月均气温及月均降雨量及月均湿度等)、农林业(土地使用、农业种植、养殖业、野生动物、候鸟迁徙情况等)、人口资料(最新的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产值、医院数量及床位数、学校数量等)、其它相关资料如特殊风俗及生活习惯等。 3.1.2历史及横断面相关资料调查

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禽流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郑胜男本硕21 摘要:禽流感是一种可以感染多种禽类和人的烈性传染病,其病毒亚型众多,宿主范围广,容易发生变异和重组,由于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反应性,使得禽流感病毒的检测工作较为困难。目前,该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同时,人们也正致力于用一些新兴检测方法来检测禽流感病毒。现就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做一综述。关键词: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AIV;血清;诊断;分子生物; 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中的不同亚型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已知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包括16种亚型,[1]神经氨酸酶包括9种亚型。其中H5和H7亚型常为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 1.病原学检测方法 1 .1病毒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鉴定是禽流感的经典诊断方法,最常用的为细胞接种和鸡胚接种法,以细胞发生病变,鸡胚死亡或培养物尿囊液具有凝集红细胞特性作为判定依据作初步鉴定,也可用针对NP的单抗,用免疫荧光染色作病毒的初步鉴定。[2]确诊还需其它辅助检测手段。其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灵敏,极少量病毒也可检出。但其操作程序繁

杂,费用高,实验室要求高,耗时费力,周期长,检测时间需1~3 周,大面积应用推广受到较大限制。 1 .2电镜检测技术 用电镜技术或免疫电镜技术诊断禽流感病毒,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楚观察到粒子形态,确定病毒的有无。[3]、[4]电镜技术快速、准确,但检验结果与样品制备技术、取病材料的部位和时间有关,且本方法不能用于亚型及致病性的测定。 2.免疫学检测 2 .1血凝(HA )和血凝抑制(HI)试验 HA 和HI 简单、快速、特异性好,但是操作繁琐费时,不能用已知HA亚型的抗血清检出禽流感新的HA亚型。HI试验是WHO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采用的普及方法。[5]一般先将可疑病料接种适龄鸡胚或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然后用HA试验检测出培养物是否具血凝素活性,再用已知阳性血清进行HI试验来验证。[6] 2 .2琼脂扩散试验(AGP) AGP试验是用来检测A型流感病毒群特异性血清抗体,适用于鉴定所有A型流感病毒。AGP试验操作简单,既可以定性又可以定量。但敏感性差,易有有假阳性。现已在AIV快速定型双扩散法[7]基础上建立了AGP诊断试剂盒。AGP试验可以用敏感性、准确性良好的尿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作为补充或辅助诊断手段。 [8] 2 . 3乳胶凝集试验(LAT)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摘要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在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加强必要的免疫措施。对不同类型禽流感疫苗的研究现状、优越性与局限性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最近,亚洲一些国家不断暴发的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全球一系列动物和公众健康问题的极大关注,最近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罗马提交会议指出[1],当面临AI大流行威胁时,采取大规模扑杀感染动物的措施会丧失很大一部分食物来源,使地方养禽业遭受严重打击,显得不太合理。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努力集中在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加强必要的免疫措施。免疫能减轻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减少病毒的扩散和提高群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从而控制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nus,AIV)的广泛传播[2]。然而,如果疫苗的使用和管理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污染环境,威胁公众健康。因此,研制安全、高效的AIV疫苗是专家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理想的疫苗应具有高的生物保护容量,同时消除环境污

染和易感动物感染的可能性。总的来说,对于AIV疫苗的发展,以下几种设计思路均已被采用或尝试。 1全病毒灭活疫苗 由于AIV基因组的抗原漂移,AIV疫苗仅能提供70%的保护力。针对这种特点,AIV灭活疫苗通常制备成针对几种不同亚型AIV的多价疫苗,己证明1种灭活疫苗可以至少包括4种不同的AIV亚型。同只含单一亚型的疫苗比,多价疫苗并没有减弱对同一种HA亚型AIV攻击的有效保护[3],而且各亚型抗原之间不产生免疫干扰。AIV灭活疫苗能使免疫鸡群在感染AIV野毒时有效地减轻损失,并显著减少可能存在于鸡群和环境中的病毒数量,缩短其存活时间,是AI 防治的主动措施、关键环节和最后防线。而且灭活疫苗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免疫效果确实、免疫持续期长等特点,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商品化的AIV疫苗应用于家禽中。我国己研制成功不同亚型的AIV疫苗,且证明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但灭活苗本身存在一些缺陷[4],主要是:影响疫情监测;存在散播病毒的风险;免疫剂量较大,制备成本高。其最突出的缺点是不能诱导产生有效的粘膜免疫抗体和细胞免疫 应答,因而无法有效地抑制呼吸道中AIV的复制。近年来,人们试图从技术上突破此缺点,筛选并利用同亚型弱毒疫苗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中文版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中文版

关于中国甲型H7N9禽流感爆发流行病学特征的初步报告 摘要:背景2013年2-3月中国发生第一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确诊病例。截至4月17日,通过分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揭示目前中国H7N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方法分离出H7N9病毒者判定为确诊病例。对每个H7N9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获得其人口学特征、暴露史、病例时间表信息。对密切接触者实行7天医学观察,对有临床症状者采集咽拭子标本并进行RT-PCR检测H7N9病毒。结果82例确诊病例中,平均年龄为63岁(2~89),73%为男性,84%为城镇居民,病例分布在中国的六个省市。根据现有掌握的77例病例信息,4人为涉禽人员,77%有活禽接触史,其中鸡接触率为76%。82例确诊病例中17例(21%)死亡,死亡病例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1天,60例危重,4例临床轻症病例出院,1例儿童病例未住院。两起家庭聚集性事件中,没有证据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1689例密切接触者中,1251例完成了医学观察,其中19例(1.5%)有呼吸道症状,H7N9病毒检测均呈阴性。结论大部分病人感染H7N9病毒表现为重症,病例间均无流行病学关联。密切接触者中无实验室证据表明H7N9病毒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不排除这两个家庭内有限的人际传播。 2013年2月-3月,中国东部地区首次发现人类感染新型甲型H7N9流感病毒,其临床特点是急性重症性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致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CDC)分析了2013年4月17之前报告的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在这份报告中,我们总结了病例调查的初步结果,并继续追踪监测密切接触者,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调查。 方法 病例定义:在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发布的H5N1病例定义的基础上,对此次人类感染H7N9病毒的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定义(附录S1,全文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实验室检测结果见附录S2。

禽流感的流行状况与研究进展

?综 述?禽流感的流行状况与研究进展 余 滨 【中图分类号】R5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83(2004)03-0029-04 禽流感(A vian Influenza,A I)是严重危害畜牧业和人类健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多年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过该病的流行或暴发流行,严重地打击了一些国家的养殖业,经济损失巨大。在1997年之后陆续有感染人的报道,因此,禽流感已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致病性禽流感(Hig hly Pat ho genic A vian Influenza HPA I)已被国际兽医局动物流行病组织(O IE)列为甲类传染病,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传染病名单,列为反生物恐怖主要内容之一,被我国农业部《家禽家畜防疫条例》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同时流感也被我国卫生部列为“十?五”规划重点防治传染病之列。1 流行状况 1.1 禽间禽流感流行状况 禽流感自1878年首次报道于意大利,以后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均有发生。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禽流感在欧亚大陆的暴发日趋频繁。这种病毒的肆虐不但给许多国家的家禽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同时也向全人类的健康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H5和H7两亚型毒株一直断断续续的在世界各地鸡或火鸡中造成禽流感暴发或流行。较大的流行有: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洲,140多个火鸡群发生流感流行,造成400多万美元损失。1983~198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洲,鸡群中发生了H5N2毒株引起的流感流行,损失了1700多万只鸡,当地全部鸡场倒闭,经济损失6100万美元。2003年3月,荷兰暴发了H7N7型禽流感。为了防止疫情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欧盟宣布全面禁止荷兰活禽及其蛋品出口。禽流感给世界上最大的家禽出口国之一的荷兰带来沉重打击。在短短几周内,共有约900个农场内的1400万只家禽被隔离,1800多万只病鸡被宰杀。而更为严峻的是,在疫情暴发期间,共有80人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其中一名57岁的荷兰兽医在对病鸡进行检验时感染病毒,并死于禽流感引起的肺炎并发症。此后,H7N7型禽流感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与荷兰毗邻的比利时和德国均出现了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这也是目前报道的世界上禽流感传播范围最广的一次。 禽流感在中国的流行状况。自1994年以来,中国内地鸡群中断断续续发生了H9N2流感暴发,虽然其所引起的病死率不及H5和H7亚型,但能使母鸡产蛋量明显下降,肉鸡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1997年,中国香港特区新界,三个鸡场发生了H5N1亚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型毒株引起的流感暴发,造成三个鸡场倒闭,处死150万只家禽,损失上亿港元。更为严重的是,发生了全球首起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震惊了世界。 1989~1990年,中国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马群中发生了禽H3N8亚型毒株引起的流感流行,造成数万匹马属动物发病,数百匹死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003年底至2004年2月,H5N1毒株相继在韩国、越南、日本、泰国、中国、美国等地的禽中引起流感流行,造成上百万只家禽死亡,严重打击了这些国家的家禽养殖业发展,并在越南、泰国、香港等地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并出现死亡。到2004年2月,我国内地共有49个疫点的疫情被确诊为H5N1,3月17日宣布全部解除封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病例。 1.2 人间禽流感病流行状况 1.2.1 中国的流行状况 人类第一例禽流感病例1997年报道于中国香港。1997年8月,香港一名3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死亡。这也是全球首宗人类感染H5N1的个案,这是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直接从鸟传染给人。这次暴发有18个人住院,其中6人死亡。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1~60岁(平均17岁左右),10岁以下9例。12例康复者中,9例<12岁,其余3例为14~37岁,8例临床表现轻微且无肺部病变。6例死亡者中,除1例3岁外,其余5例均在12岁以上,发病至死亡的平均病程为16天。 1999年在香港,2个孩子被确认患A禽流感病(H9N2)。两个患者都恢复了健康,未证实有更多病例发生。证据显示家禽是感染源,而且传染的主要模式是从鸟到人。然而,从人到人传染的可能性尚未排除。 1998~1999年间,有人感染H9N2的数个病例在中国大陆报告。 2003年2月到中国内地旅行的一香港家庭的2个成员发生A禽流感(H5N1)感染。一人恢复,另一人死亡。 2003年12月中旬一个儿童在香港被证实感染H9N2,住院治疗后恢复了健康。 1.2.2 人间禽流感病在世界的流行 2003年,在荷兰家禽暴发禽流感期间,家禽工作人员和其家庭成员被证实感染A 禽流感病毒(H7N7)。据报告有80多个H7N7病例(症状大多集中表现在眼睛的感染,有一些呼吸症状),1个患者死亡(57岁的兽医,曾去感染的农场出诊)。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越南、泰国共有100多例疑似病人被做健康调查,34人被确诊患禽流感病(H5N1),22人被WHO确诊死于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3)

第16卷第4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6(4):65~70 文章编号:1002-2090(2004)04-0065-06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李冬野,余丽芸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大庆 163319) 摘 要: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家禽和野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给全世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人类的公共卫生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本文综述了禽流感在病原、致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以及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禽流感;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识码:A Minireview of Avian Influenza Research LI Dong-ye,YU Li-yun Abstract:Avian influenza caused by type A influenza virus is an acute highly contagious disease of birds (poultry and wildfowl). This disease leads to important economic losses worldwide, at the same time it does a great harm to the public health. The subject of this review included brief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pathogeny,pathogenesis, lesions, diagnose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avian influenza;minireview 0 前言 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 简称禽流感,又名真鸡瘟(Fowl plague)、真性鸡瘟、鸡疫、欧洲鸡瘟等,是由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从呼吸系统病变到全身败血症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鸡、火鸡、鸭等家禽及野鸟均可感染。亚洲、美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过此病,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其对人类的公共卫生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禽流感病毒是人流感病毒株形成的最庞大基因库,禽流感可直接感染人,陆续有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的病例报道。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 已被国际兽医局动物流行病组织(OIE) 列为甲类传染病, 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传染病名单,1992年2月禽流感被我国农业部《家禽家畜防疫条例》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1]。 1 禽流感病毒概述 1.1 分类 1.1.1 型的分类 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正粘病毒分两属,即A 型、B 型流感病毒属和C 型流感病毒属。型的分类可根据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的不同来划分,也就是说NP和MP具有型特异性。AIV属A型流感病毒,在正粘病毒属中A型流感病毒是唯一感染禽类的病毒型[2]。 1.1.2 亚型的分类 禽流感病毒(AIV)可按病毒粒子表面的血凝素(hemagglutnin,HA )和神经氨酸酶(neuram inidase,NA )的糖蛋白进行分类[3],前者对红细胞有凝集性,后者能将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病毒子解脱下来,分为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根据HA与NA的不同又可将禽流感分为很多亚型,因此可以组成 收稿日期:2004-08-22 作者简介:李冬野(1976-),女,研究实习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现从事动物疾病的研究工作。

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精选版

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附录A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最初调查表

附录B 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地调查表 疫情类型(1)确诊(2)疑似(3)可疑 B1 疫点易感禽与发病禽现场调查 B1.1 最早出现发病时间: 年月日时,发病数:只,死亡数:只,圈舍(户)编号: 。 B1.2 禽群发病情况: 圈舍(户)编号家禽品种日龄发病日 期 发病数开始死 亡日期 死亡数 B1.3 袭击率: 计算公式:袭击率=(疫情暴发以来发病禽数÷疫情暴发开始时易感禽数)×100% B2 可能的传染来源调查 B2.1 发病前30d内,发病禽舍是否新引进了家禽? (1)是(2)否 引进禽品种引进数 量 混群情 况* 最初混 群时间 健康状 况 引进时 间 来源 * 混群情况为:(1)同舍(户)饲养(2)邻舍(户)饲养(3)饲养于本场(村)隔离场,隔离场(舍)人员应单独隔离

B2.2 发病前30d内发病禽场/户是否有野鸟栖息或捕获鸟?(1)是(2)否 鸟名数量来源鸟停留地 点* 鸟病死数 量 与禽畜接触频 率** * 停留地点:包括禽场(户)内建筑场上、树上、存料处及料槽等; ** 接触频率:指鸟与停留地点的接触情况,分为每天、数次、仅一次。 B2.3 发病前30d内是否运入可疑的被污染物品(药品) (1)是(2)否 物品名称数量经过或存放地运入后使用情 况 B2.4 最近30d内是否有场外有关业务人员来场(1)无(2)有,请写出访问者姓名、单位、访问日期,并注明是否来自疫区。 来访人来访日期来访人职业/ 电话 是否来自疫区 B2.5 发病场(户)是否靠近其他养禽场及动物集散地? (1)是(2)否 B2.5.1 与发病场的相对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医脉通2014-02-20发表评论分享 文献标题:Epidemiology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China.文献来源:N Engl J Med 2014 Feb 370 6 :520-32 从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21日,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已超过200例,其中2013年12月1日以后持续发病的H7N9确诊病例已超过65例。2014年2月6日,NEJM 发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子健教授等关于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论文。 2013年2月到3月间,我国确诊了第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本研究对每个确诊的H7N9病毒感染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描述了2013年12月1日之前确诊的H7N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确诊病例采用RT-PCR、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等手段确定H7N9病毒的存在。获取确诊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接触史、病情时间轴等相关信息。对有疾病症状的密切接触者监测7天,并采集有症状进展的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通过RT -PCR检测是否存在H7N9病毒。 研究结果表明,在确诊为H7N9病毒感染的139例患者中,中位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2岁-91岁),71%患者为男性,73%患者为城镇居民。确诊病例分布在我国的12个地区。9人为家禽从业人员,在可获得信息的131名患者中,82%有包括鸡类在内的活禽接触史。 共有137人(99%)住院治疗,其中125人(90%)患有肺炎或呼吸衰竭,现有数据的103名患者中有65名(63%)入住重症监护室。47人(34%)在疾病期的中位时间21天后院内死亡,88人出院,2例重症患者仍住院接受治疗,2例患者未入院接受治疗。 在4个家庭聚集性病例中,不能排除H7N9病毒人传人。除聚集性病例中的二代病例外,2675名患者密切接触者完成了监测,其中28名进展为呼吸道症状(1%),所有接触者的H7N9病毒呈阴性。 我国139例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 研究发现 1.139例确诊病例分布在10个省和2个直辖市,主要在华东地区。大多数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特征为:年龄较大(平均年龄61岁)、男性(71%)、城镇居民(73%)。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谭飞虎,刁小龙,朱玉娟,张尚弟,张连团,祁越,刘卫军,吴頔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tanfeihu521@https://www.360docs.net/doc/319169238.html, 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1878年首次发现与意大利,目前在美洲、非洲、亚洲、欧洲一些国家广泛发生。禽流感(AI)是由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av ian in fluenza virus,AIV) 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主要在禽类中传播。AI不仅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它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且临床症状多样。本文主要从AIV的结构特征,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等方面论述了AIV 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禽流感,结构特征,致病机理 引言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又名真性鸡瘟、欧洲鸡瘟,1878年首次发现于意大利。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和疾病综合症。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亚型众多,变异频繁,根据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差异,将A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血清型,目前已发现16种HA亚型和9种NA亚型。其分子机制涉及点突变引起的抗原漂移(Antiyentil drife)和不同亚型毒株同源性产生新亚型所引起的抗原转变(Antiyentic shift)。该病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变化从亚临床感染,重轻度的呼吸系统疾病,产蛋下降到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其严重程度取于病毒的毒株以及被感染禽的种类,日龄和有无并发症等因素。禽流感病毒仅有H5和H7了两个血清型可引起高致病力禽流感(High Pathogentic Avian Influenza,HPAIV),以突然死亡和高死率为特征,在火鸡和鸡种引起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可导致感染鸡群的全军覆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被国际兽医局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 1 流感病毒的分类 由于禽流感造成的损失巨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其分类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学(ICTV)第六次分类报告(1995年)规定,正粘病毒科分 3个病毒属:A,B型病毒属(Influenza Virus),A,B,C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C),类托高土病毒属(Thogotoline Virus),各属的代表中分别为A型流感病毒,C型流感病毒,托高土病毒,但是习惯上仍将A,B,C型流感病毒都归属亚流感病毒属的3个型[1]。这3个型的流感病毒没有共同的抗原,在内部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上有很大差异,在致病性和基因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其中的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范围最大,危害最大,它可以感染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禽类等,是人和畜禽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而B,C型流感病毒却只能感染人,所以禽流感可感染人类,引起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2005年1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确认了第一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禽流感病例,由于猪既有人类病毒的受体,又具有禽类病素的受体,所以猪可以同时感染两种病毒,并发生重配进而感染人类,这是禽流感病毒传染的最可能途径[ 2 ]。 -1-

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

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 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发病预防疫苗流行特点 论文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由于ai具有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病原体亚型多以及容易发生抗原漂移和转换等特点,使其防治难度加大,相应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畜禽业的发展。1997年在香港发生的aiv感染人的事件,突出了其公共卫生意义。本文对近十年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对防控禽流感的对策提出几点建议:加强兽医部门的职能、增强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候鸟传染源的监测;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家禽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接种疫苗。 1 发生情况及流行趋势 综上疫情形势分析,禽流感的流行特点:一是周边国家疫情继续扩散和蔓延;二是禽流感病毒毒力不断增强;三是禽流感病毒多种亚型同时流行;四是候鸟和野鸟带毒现象依然严重;五是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病例持续增多。从国内情况分析,一是目前正处于春季,是禽流感疫情的高发期;二是今年气候异常,大量候鸟在我国北方和中南部地区停留时间较长;三是有的地方防控工作存在薄弱环节,防控措施不到位,队伍不健全;四是春节临近,家禽补栏量增大,调运、交易频繁,增加了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五是我国边境线长,存在通过口岸、

非口岸通道以及边贸互市等多种途径传入境外疫情的风险。综合分析国内外疫情形势,我国禽流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发病流行的规律性:从发病时间先后、发病地区分布和发病率高低看,与养鸡地和鸡群的密集程度、采取的护措施和养鸡相关的人流、物流的流动频繁程度以及与疫源处理的彻底程度呈正相关。 产蛋鸡发病率高,无品种差异:从发病鸡群的品种看,城区内饲养的不同品种的鸡群,如海赛、海兰、罗曼、宝万斯、肉鸡等都有发病,无品种差别。发病鸡日龄范围5一20 日,从发病鸡的日龄结构看,产蛋鸡发病率最高,育成鸡有一定程度的发病,但发病率低,所接触处理过的育雏鸡未见发病鸡群. 2 综合防控措施 禽流感在我国为A类传染病,2004年1月,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在我国爆发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该病的诊防工作,国务院召开了专门会议,农业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诊断和防治技术措施,制定并颁发了诊防的国家标准,并已在防控中收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战胜禽流感的成效,本人对防控禽流感的对策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加强兽医部门的职能、增强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 由于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较多地区发生核流行,病原也很复杂、多变,家禽野禽和人同时都有可能发病,要想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必须打破“单打独斗”的格局,开展单位、行业间的协作攻关,

禽流感研究进展

禽流感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9-07T12:08:08.2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0期作者:刘元金1,2 付小敏2 赵晓会2 [导读] 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类似,禽流感的防治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接种疫苗是预防禽流感发生与传播的最有效手段。 刘元金1,2 付小敏2 赵晓会2 (1华兰生物河南新乡 453000) (2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 具有高致病性和高致死率,它不仅给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因此,研究禽流感的特点及其防控技术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综述了禽流感概况、病原体结构特征、疫苗的研发及防控手段。 【关键词】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002-02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avian influenza Liu Yuanjin1; Fu Xiaomin2 Zhao Xiaohui2 1. HuaLan Bio-engineering, Henan Xinxiang 453000,China 2. Sanquan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Xinxiang 453000,China 【Abstract】Avian influenza virus can causes a very high level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t is not only greatly harmful to culturist, but also underlying dangerous to human being. Therefore it should be stressed to establish its molecular character and prevent strategy. In this review, we foucus on the molecular character and prevent strategy of the Avian Inluenza. 【Key words】Avian influenza ; Vaccine; Research progress 1.前言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被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类似,禽流感的防治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接种疫苗是预防禽流感发生与传播的最有效手段。随着禽流感病毒多种亚型的发现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研发出了针对禽流感的多种疫苗。 2.禽流感概况 2.1 禽流感的发病历史 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又称欧洲鸡瘟,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病原体为A型流感病毒;至到1981年被正式更名为禽流感。在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仅能以消毒、隔离、宰杀禽畜的方式防止其蔓延。 2.2 禽流感的发病特点 禽流感常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气管炎、大肠杆菌病等混合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与自身毒株、鸡群性别、环境等有关。如禽流感病毒侵入黏膜,有利于大肠杆菌继发感染,进而增强禽流感病毒血凝作用,导致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禽流感病毒血清型多,各型间交叉保护弱,同一血清型不同毒株的毒力差异很大;禽流感病毒变易变异,极易发生致病性变异及抗原漂移和转变。 3.禽流感病原体 禽流感病毒(AIV)属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呈多形性,直径为80~120nm。其核酸由8段单股负链RNA组成,共编码8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病毒包膜上有10~12nm的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分别是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每个病毒颗粒大约由0.8%~1.1%的RNA,70%~75%的蛋白质,20%~24%的脂质和5%~8%的碳水化合物组成。 4.禽流感病毒的分类及致病性 4.1 禽流感病毒的分类 禽流感病毒(AIV)可按病毒粒子表面的HA和NA进行分类,共分为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其中最受关注的是H5和H7,它们具有或转变为高致病性的潜力,致使最初的病毒若未受到控制而得以在鸡群中繁殖和传播。 4.2 禽流感的致病性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引起,其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快,发病急,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但传播范围往往局限。低致病性禽流感特点是潜伏期长,传播慢,病程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一旦发病,如不采取积极措施,病毒很难在疫区根除,疫情会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而且病毒毒力还有可能变强。 5.禽流感疫苗的研制策略 5.1 全病毒灭活疫苗 禽流感灭活疫苗一般是用禽流感病毒鸡胚尿囊液经甲醛灭活而成。其工艺简单、免疫效果好、免疫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现已在规模化家禽养殖中使用,有效的避免了禽流感的暴发。但此类疫苗的副反应较多。 5.2 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指将野毒株感染鸡胚,并在25~26℃下连续传代得到冷适应的减毒毒株,该病毒只能在25℃左右复制,不能在37℃下传代,使用该弱毒株接种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多项人体和动物研究证实,该减毒株有很好的稳定性,对表面抗原发生转移的流行株病毒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具有毒力恢复的风险。 5.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禽流感的有效成份并经进一步精制而成。这种疫苗的特点是安全性好,但成本相对高。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外源表达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可大大降低成本。1994年Kodihalli等研制了火鸡H5N2病毒NP/HA和ISCOM的复合亚单位疫苗并用其免疫火鸡,21d后可产生较高的抗体滴度,对同源和异源(H6N1)亚型病毒的攻击产生保护作用。 5.4 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 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来分离血凝素基因(H5、H7、H9),并把它们插入载体病毒(如痘病毒),构建表达HA的重组病毒。此重组病毒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人禽流感(human avian influenza)是由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某些感染禽类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和呼吸急促,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致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致人死亡 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 最近国内外由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禽流感称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 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由特异的核糖核蛋白抗原区分为甲、乙、丙三型,均能引起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甲、乙型可引起人类流感流行,乙、丙型仅能对人致病,甲型则可对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致病. 禽流感病毒系甲型流感病毒中的一些毒株,某些亚型(H5、H7)对禽类有高致命性,但近年发现可传染给人。 传染源: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其它禽类、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已有证据显示病人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目前尚缺乏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流行特征:突然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季节性不强,来源常不明。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因扩散主要通过粪便中大量的病毒粒子污染空气。 临床表现:1、禽类的表现:(1)潜伏期极不一致,从几小时到几天,疾病常突然发生,迅速蔓延,病鸡事先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就可发生死亡。(2)症状变化多端,从隐性至致死性感染,取决于受害的禽种、年龄、病毒、并发感染和环境因素等。(3)病鸡死亡前常表现精神沉郁、身体蜷缩、共济失调、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中毒症状,肿头,眼睑周围浮肿,肉冠和肉垂肿胀、出血甚至坏死,鸡冠发紫。 2、人感染禽流感后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早起表现类似普通流感,主要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2~3天。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半数患者有肺部实变体征,血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大多降低,血小板正常。骨髓穿刺示细胞增生活跃,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出血性吞噬现象。部分患者ALT增高,咽拭子细菌培养阴性。重型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发病1周内很快进展为呼吸窘迫,肺部实变体征,随即发展为呼吸衰竭,即使接受辅助通气治疗,大多数病例仍然死亡。还可出现肺炎、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不同亚型的临床特点: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常表现为结膜炎 重型患者大多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表

流行病学调查表

————————————————————————————————作者: ————————————————————————————————日期: ?

附表1 流行病学调查表 一、病例的发现/报告情况 1.病例的首次发现单位(具体到科室): 1.1联系方式: (1)电话: (2)传真: (3)E-mail: 1.2发现时间: □□□□年□□月□□日□□时□□分 2.首次报告单位: 2.1接到报告单位: 2.2报告方式: □电话□传真□E-mail□网络直报□其它 2.3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2.4报告疾病名称: 3.首次报告时,是否进行网络直报: □是□否 3.1若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单位为: 3.2报告时间: □□□□年□□月□□日□□时□□分 3.3 报告疾病名称: 二、病例一般情况 1.病例姓名: 家长姓名(若是儿童,请填写): 2.性别: □男□女 3.民族: 4.出生日期: □□□□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 5.身份证号码:□□□□□□□□□□□□□□□□□□(或家长身份证号码) 6.户籍:省市县(区) 乡(街道) 村(栋) 组(单元)号 7.现住址: 省市县(区) 乡(街道) 村(栋) 组(单元) 号 8.学习或工作单位: 9.联系电话:(1)手机:(2)家庭电话: (3)其它联系人电话: 10.职业:□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教师□保育保姆 □餐饮业□商业服务□工人□民工□农民 □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 □待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其他 三、病例的发病与就诊经过 1.发病日期:□□□□年□□月□□日 2.发病地点: □家中□单位□其他 3.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前,是否自行服药: □是□否□不知道 3.1若自行服药,则服药种类: 4.请填写以下就诊情况: 就诊次数就诊单位就诊日期治疗天数诊断结果是否隔离入住院时间门诊/住院病历号转归第1次

禽流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讲解

禽流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黏病毒科A 型流感病毒属中的不同亚型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由于亚型众多,而且各亚型或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反应性,这使得禽流感病毒的检测工作较为困难。实验室传统的诊断方法是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方法,病毒的分离鉴定是禽流感的经典诊断方法,其结果准确、可靠、灵敏、极少量病毒也可检出,但操作程序繁杂,检测周期长,需要其它的辅助检测手段。血清学方法如: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较之病毒分离具有更快速、准确、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了禽流感确诊的主流手段,但它主要是通过检测禽群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从而间接了解其体内病原感染情况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能适应当前养禽业的要求。当前面对禽流感病毒亚型众多、变异快的现状,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高效的检测技术在更短时间内检测禽群感染情况。分子生物检测技术因其较之传统的检测方法更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等特点而倍受关注。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分子学检测 1 前言 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危及禽类、人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甚至全身性败血症的一种疫病,呈世界性发生和流行。根据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可将 A 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亚型, 已报道有16种血凝素H 亚型 ( H 1-H 16 )和9种神经氨酸酶 N 亚型(N 1 -N 9 )[2]。A 型流感病 毒感染人、猪、马、海豹、水貂、鲸及所有禽类。在正黏病毒科中A 型流感病毒是唯一感染禽类的病毒型。根据致病力的不同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病毒(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 和低致病性病毒(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LPAI)。高致病性病毒可导致禽类大批死亡,并严重威胁着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低致病性病毒低毒力株能明显降低家禽的生产性能,并在禽类间隐性传播,经抗原漂移或抗原转变形成新毒株或毒力增强。早在 1878 年,Perroncito[3]就报道了禽流感在意大利的流行。1901年Centanni、Saranuzzi [4]分离和描述了该病的病原,但直到 1995 年Schafer[5]证明该病 属于A型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通常由H 5和H 7 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是严重危害 养禽业的重大疫病,发病急剧、致病力强,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到100%,能对养禽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危害严重,是世界各国重点检疫和防范的对象。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规定为A类传染病[6],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年来,AI 流行呈上升态势, 还接连不断地发生了H 9N 2 、H 7 N 7 、H 5 N 1 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例。世界卫 生组织报告显示,仅2003年至2007年6月25日,世界范围内已报道有315人被感染,191 人死亡,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于1979年首次分离到 AIV,1994 年报道AI在鸡群中流行,1996年在广东地区的鹅群中首次分离到 H 5 亚型 AIV。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