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引言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则是煤炭勘探和开采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测量地下煤层的物理参数,可以帮助煤炭公司评价煤层的质量、确定储量、分析构造条件等,为煤炭勘探和开采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基本原理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基于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测量煤层中的物理参数,推断地下煤层的性质。

常见的物理参数包括声波速度、密度、自然伽马射线强度等。

这些物理参数与煤层的含矿量、孔隙度、强度等性质相关联,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些物理参数,可以了解煤层的状况。

常见方法1. 声波测井声波测井是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利用地下介质对声波的传播特性进行测量,在煤层中传播的声波会受到煤层孔隙度、含矿量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测量声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可以推断煤层的孔隙度、强度等信息。

2. 密度测井密度测井是另一种常见的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它通过测量地下介质对射线的吸收程度,推断出地下介质的密度。

煤层中的密度与含矿量和孔隙度等因素有关,通过测量和分析密度数据,可以推断出煤层的煤质和储量等信息。

3. 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测井是测井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之一。

它利用地下介质中的放射性元素发射的伽马射线进行测量,通过测量伽马射线的强度,可以推断地下有害元素的含量、分布以及煤层性质等。

煤层中的含矿量和放射性元素含量有关,通过测量自然伽马射线的强度,可以了解煤层的性质。

应用领域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在煤炭勘探和开采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为煤炭公司提供以下方面的信息:1.煤层质量评价:通过测量和分析煤层的物理参数,可以评价煤层的质量,包括含矿量、灰分、硫分等指标,为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和制定开采方案提供依据。

2.储量估算:通过测量和分析煤层的物理参数,可以推断煤层的厚度、面积和体积,从而估算煤田的储量,为资源评价和开发提供依据。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与技术课程要求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与技术课程要求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与技术课程要求地球物理勘查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的物理特性来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和资源分布的方法。

它在自然灾害预测、矿产资源勘查、水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和技术的学习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应该掌握地球物理勘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地球物理勘查主要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法勘探、磁力法勘探和地电阻法勘探等几种常用的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每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勘查。

其次,学生应该熟悉地球物理勘查中使用的仪器和设备。

地球物理勘查需要使用一系列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如地震仪、重力仪、电磁仪、磁力仪、电阻仪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具备基本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

第三,学生应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球物理勘查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如矿产资源的勘查、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地质构造的研究等。

学生应该具备将勘查数据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能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第四,学生应该具备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地球物理勘查通常需要进行实地勘查和实验研究,学生需要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勘查任务。

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利用专业软件对勘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结论和建议。

最后,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报告能力。

地球物理勘查的结果通常需要向相关人员报告和演示,学生需要具备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总之,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与技术课程的学习要求包括掌握勘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和报告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能够成为具备实践能力的地球物理勘查专业人才。

地球物理测井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地球物理测井适用专业地球探测

地球物理测井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地球物理测井适用专业地球探测

《地球物理测井》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地球物理测井
适用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参考书目:《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洪有密,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
考试内容要求:
考试内容包括电测井、声测井和核测井的方法原理,所占比例分别为电测井40%、声测井30%和核测井30%。

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电测井方法原理
1.1 自然电位测井
1.2 普通电阻率测井
1.3 侧向测井
1.4 感应测井
二、声测井方法原理
2.1 井内声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2.2 声波速度测井
2.3 声波全波列测井
2.4 声波幅度测井
2.5 偶极声波测井
三、核测井方法原理
3.1 自然伽马测井及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3.2密度测井及岩性-密度测井
3.3中子孔隙度测井
3.4中子寿命测井
3.5次生伽马能谱测井。

测井技术

测井技术

一:测井技术要求(1)仪器设备技术要求车载仪器设备需严格遵照《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之要求进行维护保养;下井探管和数据采集面板每次测井之前需在室内供电测试、刻度;各参数测井技术要求如下:①自然伽玛测井:单位为pA/kg (Iγ=7.17×10-2pA/kg)。

仪器用刻度环或标准源进行检查,其响应值与基地读数比较,误差不大于5%。

同时,在照射率相当于2.9pA/kg情况下,计算涨落引起的相对标准误差,其值不大于5%。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1:50曲线测量。

.异常值达7.2pA/kg,厚度又在0.7m以上的岩层;.厚度虽小于0.7m,但异常值与厚度的乘积大于 5.0(pA/kg)·m的岩层;异常值超过4.3pA/kg的可采煤层。

②密度(伽玛伽玛)测井;单位为s-1(脉冲/秒),经处理计算后的密度曲线单位为g/cm+3。

数字仪用检查装置测量长源距和短源距的响应值,与基地读数相比,相对误差不大于3%;计算煤层处由涨落引起的相对标准误差,其值不大于2%。

③自然电位测井:单位为mV。

电极系下井前,应清除电极上的氧化物。

测量时应辨清极性,使曲线异常右向为正,左向为负。

曲线的基线应在岩性较纯的泥岩或粉砂质岩层段确定。

测量线路的总电阻,应大于接地电阻变化值的10倍。

有工业杂散电流干扰的地区,可用套管或电缆铠皮做N电极,也可测量自然电位梯度曲线。

④电阻率测井:电阻率单位为Ω•m;电导率单位ms/m(Ωm /m)。

外接标准电阻作两点检查,检查值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不得大于5%。

同一勘探区应采用同一类型的电极系。

接地电阻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于2%。

⑤声波测井:单位时差为μs/m,速度为m/s。

测井时在钢管(或铝管)中检查,其响应值与标准值相差不得超过8μs/m。

在井壁规则的井段,非地层因素引起的跳动,每百米不得多于4次。

且不允许在目的层上出现(孔径扩大除外)。

⑥井斜测量:仪器下井前必须进行试测,顶角和方位角的检查点各不少于两个;实测值与罗盘测定值相差:顶角不大于1°,方位角不大于20°(顶角大于3°时)。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田地球物理测井(以下简称测井)的设计、仪器设备、测量技术、原始资料质量评价、资料处理与解释、报告编制及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田地质勘查、煤矿生产勘探及与其有关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中的测井工作。

2 引用标准《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勘查图式图例》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单位标准GB3100——3102《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事故管理规定》GWF02《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GB89223 总则3.1煤田地质勘查中,每个钻孔都须按设计要求测井。

3.2测井工作必须重视试验和综合研究,在掌握施工区的1217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选用经济技术合理的物性参数和方法。

3.3测井一般可完成以下地质任务:a. 确定煤层的埋深、厚度及结构;b. 划分钻孔岩性剖面,提供煤、岩层的物性数据;c. 确定含水层位置及含水层间的补给关系;d. 测量地层产状、研究煤、岩层的变化规律、地质构造及沉积环境;e. 推断解释煤层的碳、灰、水含量,岩层的砂、泥、水含量;f. 测定钻孔顶角与方位角;g. 提供地温、岩石力学性质等资料;h. 对其它有益矿产提供信息或做出初步评价。

3.4 所有方法仪器必须进行定期刻度、测试及井场检查。

3.5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既要综合各种测井结果,又要正确合理地运用地质、钻探和化验等方面的资料;同时,还应不断拓宽地质应用领域。

3.6 国家重点勘查项目的钻孔应全部或大部分进行数字测井。

数字测井应测全各下井仪器可测量的全部信息并尽量予以利用。

3.7测井工作的组织形式、技术力量、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应适应测井的施工特点。

地球物理测井知识

地球物理测井知识

储层岩性评价
(1)岩石类别 一般分为为:砂岩、石灰岩、白云 岩、硬石膏、石膏、盐岩、花岗岩、灰 质砂岩、灰质白云岩等。 (2)泥质含量和矿物含量 泥质含量是岩石中颗粒很细的细粉 砂(小于0.1mm)和湿粘土的体积占岩 石体积的百分数。
储层物性评价
储集层岩石储集流体的能力称为孔 隙性。 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渗透的能力 称为渗透性,两者合称为储油物性。 测井资料可以判断地层的孔隙性和 渗透性。
泥饼
过 冲 渡 洗 带 带 或 环 带
未 侵 入 带
侵入带直径 di 井径 dn 围岩
储集层产能评价
产出流体的性质和产量做出综合性的解释结论。 常用的解释结论有:
油层:产出有工业价值油流,不产水或含水小于10% 气层:产出有工业价值天然气流,不产水或含水小于10% 油水同层:油水同出,含水10%~90% 含油水层:含水大于90%,或见油花 水层:完全产水,有时也把含油水层归入水层 干层:不论产什么,因产量极低,而被认为无生产能力。 差油层:产能较低的油层。
测井前的准备
二、测井资料的质量标准
1、对原始测井资料的质量要求
资料采集阶段
一般要求:图面整洁,曲线清晰,字迹工整。图面上纵 横线、基线、时间记号、刻度线清晰完整,曲线交叉处 应注明,无不正常的抖动和跳动。 深度要求:在每张测井图上都应标出正确深度,测井深 度与钻井深度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
井深小于1000m,允许误差为±0.5m; 井深小于1000~2000m,允许误差为±1m; 井深小于2000~3000m,允许误差为±2m; 井深小于3000~4000m,允许误差为±3m。
角曲线光滑无干扰。
测井前的准备
二、测井资料的质量标准
3、数字磁带质量要求

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

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

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一、引言水电工程是指为了利用水能或水利设施提供水源、发电、水运等目的而进行的工程建设。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是一种利用物理现象对井孔周围岩石进行测量和解释的技术。

水电工程中的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应用可以提供关键性的信息,帮助工程师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施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二、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1. 岩层分析: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可以通过测量井孔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声波速度、电阻率等参数,对岩层进行分析。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用于确定岩石的类型、厚度、含水性质等,为水电工程的地质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2. 水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可以通过测量井孔周围地下水位、水质、水文参数等,对水文地质调查提供帮助。

这些信息对于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文模拟、水资源评估、水力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

3. 岩溶地质评价:水电工程中的地下水与岩溶地质密切相关。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可以通过测量井孔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如电阻率、介电常数等,评价岩溶地质特征,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4. 地下水位监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可以通过测量井孔周围地下水位的变化,监测地下水动态变化。

这对于水电工程的水资源管理、水量调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5. 施工监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井孔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及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这对于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风险预警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的制定1. 技术标准:制定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需要参考相关的技术标准,如国际地球物理测井协会(SPWLA)制定的标准、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等。

这些标准可以提供测井方法、仪器设备、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规范。

2. 测井参数:制定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时,需要明确测井参数的选择和测量方法。

不同的工程环境和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测井参数,如密度测井、声波测井、电阻率测井等。

3. 数据处理:制定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时,需要规定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流程。

地球物理测井整理版

地球物理测井整理版

地球物理测井整理版
地球物理测井,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使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沿钻井(钻孔)剖面测量岩石的物性参数,包括电阻率,声波速度,岩石密度,射线俘获及发射能力等参数。

根据这些参数,了解井下地质学信息及资源赋存状态。

工程人员根据对这些信息的研究,发现并评价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金属、非金属、地热、地下水等资源)的储量和赋存状态。

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方案。

也就是说,地球物理测井是包括油气藏、煤、水资源、金属及非金属等各种资源勘探开发极其重要的技术手段。

甚至在城市的市政规划中地基勘测、高速铁路建设及地铁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岩石和矿物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如导电特性、声波特性、放射性等。

这些特性统称为岩石和矿物的物理性质。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相应地建立了许多种测井方法,如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和气测井等。

应用范围
确定井剖面的岩石性质,评价油(气)、水层,发现煤、金属、放射性等矿藏,并确定其埋藏深度及有效厚度;测量计算储量所需要的各种地质参数,如岩性成分、孔隙度、饱和度、渗透率煤田储量计算参数等;确定地层倾角、岩层走向和方位,以及钻孔倾角和方位角,
研究沉积环境等;检查井下技术情况,如检查固井质量和套管破裂情况等;发现和研究地下水源(淡地层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教育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专业名称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代码540206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专)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含成人专科)就业面向1.职业领域在石油、煤炭、金属、水文勘探等部门从事测井作业施工、测井仪器维修和保养、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2.目标岗位测井工、测井绘解工、测井仪修工3.发展岗位测井仪器操作员、测井队队长、测井仪器维修工程师、测井资料复核员、测井监督、测井生产调度、测井项目经理等。

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测井生产的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测井作业施工、测井仪器维修和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素质结构要求(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较高的文化修养;(2)具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3)具备认真负责、锲而不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4)刻苦钻研业务、吃苦耐劳,具有擅于合作的团队精神;(5)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的人生态度;(6)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素质。

2.职业岗位能力要求(1) 具有测井仪器使用、操作的能力;(2) 具有测井仪器维修、检测、刻度、保养的能力;(3) 具有测井生产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的能力;(4) 具有测井资料采集、验收、处理与综合解释的能力;(5)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写作能力。

3.职业岗位知识结构要求(1) 掌握地质学基础等基本理论和知识;(2) 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基本理论和知识;(3) 掌握测井方法和测井仪器工作原理的基本知识;(4) 掌握测井资料处理与综合解释的基本理论知识;(5) 掌握测井技术的QHSE基本知识及测井生产工艺流程。

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已纳入教学计划中,毕业生应取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测井工”或“测井仪修工”或“测井绘解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级)。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一)课程体系框架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公司经理的座谈讨论,以及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结合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现状,在相关企业专家指导下,按照测井工作思路,参照相应职业岗位要求,对测井群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分析。

在职业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对测井工、测井仪修工、测井绘解工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分析,将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融入教学体系中,按照“职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拓展技能→职业综合技能”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过程,分析专业所需开设的课程,提出了以“测井生产施工、仪器维修、资料解释”的课程体系,见图1。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知识、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本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

课程设置不追求学科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须、够用”为度。

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强化实践性教学,改善课程内部结构在人才培养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课程提炼为:公共文化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课、职业素质拓展课(见表1)。

图1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二)职业核心课程简介1.电法测井(78学时)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电工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课程主要讲授普通电阻率、侧向、微电阻率及感应测井的原理;测井曲线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各种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操作、维护、保养、常见故障的排除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法测井的基本原理,测井曲线的特点、影响因素,测井资料的应用;电法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电路分析,具备能够利用电测测井曲线进行分析储集层的能力和对各种电法仪器进行维修、维护保养的能力。

2.声波测井(52学时)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电工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课程主要讲授补偿声波、长源距声波、声幅测井的原理;各种测井曲线的影响因素和应用;补偿声波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操作、维护、保养、常见故障的排除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声波测井的基本原理以及声波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具备能够利用声波测井曲线进行分析储集层的能力和对声速测井、声幅测井仪器维修、维护保养的能力。

3.放射性测井(65学时)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电工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课程主要讲授自然伽马、自然伽马能谱、密度、中子、中子寿命测井的原理;测井曲线的影响因素和应用,以及自然伽马测井仪器、密度测井仪器、中子测井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操作、维护、保养、常见故障的排除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伽马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的测量原理、曲线特征、测井仪器工作原理,具备能够利用放射性测井曲线进行分析储集层的能力和对放射性测井仪器维护保养的能力。

4.测井资料处理与综合解释(100学时)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电法测井、计算机应用基础、VB程序设计语言、地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对“油、气、煤、水层在各种测井曲线上的特征,划分储集层的方法,地层参数的确定方法”等知识目标的讲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储集层的特征,油、气、煤、水层定性和定量解释方法,具备能够对测井资料进行手工解释及熟练使用测井解释软件处理资料的能力目标。

5.测井生产工艺实训(3周)先修课程:电子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使学生了解测井生产施工中常见事故,测井井口设备工作原理,测井生产施工步骤等,具备熟练操作地面仪器、安装井口设备和连接下井仪器的能力。

(三)教学进程安排(四)教学环节安排(五)说明本专业课程包含五类:公共文化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课、职业素质拓展课,总课时为2657学时。

其中公共文化课十一门642学时,占总学时的 24.2%,职业基础课七门426学时,占总学时的16%,职业技术课八门473学时,占总学时的17.8%,职业技能课九门936学时,占总学时的35.2%,职业素质拓展课任选5—7门,占总学时7%。

各类实践课与实验课为1318学时,理论课为1339学时,实践课占总学时的50%。

职业基础及职业技术课的课程实验实训学时与课堂教学学时之比应为19%。

按照“课程教学按16学时折算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按1周折算1学分”的计算方法,折算总学分141.5学分,其中实践课程(其中集中实践39学分,其它实践课16学分,不包括入学教育、毕业教育)55学分,理论课86学分。

教育教学114周,寒暑假36周,在校总周数150周。

公共文化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职业技术理论课从实用性出发,既体现专业方向,又适度拓宽专业知识面。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1.专业教学团队高职高专的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组建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为人师表、从严治教、教学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普遍较高、学生满意率高的老中青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学校应有师资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有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稳定人才的良性机制,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以改善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制定激励措施,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1)专业教师应具备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或经过教学工作培训的中、高级技术人员。

(2)专业带头人应具备高级职称、中青年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条件。

(3)专业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青年骨干教师不低于60%,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以上。

(4)师生比适宜,满足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一般应低于1:16~1:18。

(5)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应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应具有中级(或技师)以上职称,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5年以上。

兼职教师数占专业教师的30%左右。

2.教学设施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现代高职教育的理论,应将科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并重。

实践性环节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学环节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行业要求较高、针对性较强的资源勘查类学科专业而言更是如此。

(1)校内实训基地。

应具有满足实践教学的测井数控仪器2套以上;使用工具按每次每小组(2-5人/组)一台设备配置;配备10口井以上的测井曲线综合图纸,每口井资料的数量按每次每人配备1张;计算机按每次每人一台配备。

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0%。

应具有满足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实验室。

按每次每小组(2-5人/组)一台设备配置。

应具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的专业教室。

(2)校外实训基地。

至少应具有两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生产认识实习和工学结合实习的要求。

(3)信息网络教学条件。

校园网络能覆盖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寝室。

网络速度容量应满足语音、数据和视频的需求,具有高性能、高带宽、稳定可靠的网络传输环境。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开发模拟的教学项目;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职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师生互动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应具有满足信息网络教学的互联网,终端设备按每人每台套配备。

3.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教材选用须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公共文化课、职业基础课程应选用正式出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对行业性较强的课程可以使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自编教材、讲义或校企合作教材。

图书馆藏书量应达到高职高专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规定的生均60册,并每年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新增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相关图书及邻近学科的图书,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专业性期刊种类相对齐全,并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应有一定数量与本专业相关的中外文图书和期刊资料,对专业性期刊要注意保存、装订成册、积累学术科技资料。

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标准标准、校本教材、职业能力达标标准、监控评价体系、电子教案、讲课录象、试题库、课件、综合练习、在线自测、行业职业标准规范等)制成网页置于网上,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拥有数字化资源和检索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各种信息资源的工具,拥有职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4.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法、项目导向、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分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示示范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