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重点总结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重点总结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第一章1、水文学概念: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2、水文循环(1)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开端”,有无明确的“终了”的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

(2)水分由海洋输送到大陆又回到海洋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水分在陆地内部或海洋内部的循环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

为区分这两种小循环,将前者叫做陆地小循环,后者叫做海洋小循环。

(3)内因——水的三态在常温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4)四个环节: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3、水文循环的时空分布变化特点(简答—扩展)(1)水循环永无止境(2)水文现象在时间上既有具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特殊性4、水量平衡原理概念:水量平衡是指在自然水循环过程中,任意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

第二章1、河流基本特征(看透书P15—P17、小题)(1)河流长度(L)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长度。

深泓线(中泓线):河槽中沿流向各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2)河流的弯曲系数(Φ)河流的弯曲系数等于河流长度与河源到河口之间的直线距离之比。

(3)河槽特征1)河流的断面河流横断面河谷河槽:基本河槽洪水河槽过水断面河流的纵断面2)河流平面形态(4)河流纵比降(J)河流纵比降指任意河段首尾两端的高程差与其长度之比河段纵断面近于直线:J=(Z1-Z2)/L河段纵断面呈折线:J=[(Z0+Z1)L1+(Z1+Z2)L2+…+(Z n-1+Z n)L n-2Z0L]/L2(5)河流分段一条河流按照河段不同的特征,沿水流方向可划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5段。

2、流域的概念:流域是指汇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区域,是相对河流的某一端面而言。

闭合流域的概念:当流域的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相重合,则地面和地下集水区域也相重合,相邻的流域不发生水量交换,此种流域称为闭合流域。

水文地质基础总复习

水文地质基础总复习


6、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 速、流向等)不随时间改变时,称作稳定流。



7、地下水含水系统: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 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8、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 组成的河流系统。 9、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 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10、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 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 11、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 量交换。 12、测压水位:揭穿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的井中静 止水位的高程。 14、地下水动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 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 间的变化。


15、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 必须是透水的、具有侵蚀性的水以及水是流动的。
16、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利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发生:过量开发 或排除地下水、过量补充地下水以及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地 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与垃圾、工业污水与废渣 以及农用肥料与农药。



17、地下水资源可分为 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两类



8、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含水层水 体积的膨胀及含水介质的压密。 9、洪积扇由顶部向边缘,地下水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到以 蒸发为主,矿化度由小到大。 10、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 水、相邻含水层间和人工补给。 11、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 和接触带泉。 12、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 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 孔隙 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13、表征地下水动态要素有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 温 。 14、导水断层带可以起到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 作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水文循环的定义:大气水、地表水、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循环2 、水文循环的分类: 1、按循环路径不同:大循环(海-陆)与小循环(海-海、陆-陆)2、按时空尺度不同: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水-土-生系统水文循环3 、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陆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汽量基本平衡4、影响水文循环的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绝对湿度(m或e) 某一时刻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g/m3相对湿度(r):空气中水汽含量的饱和程度;r=(e/E)×100% 或 r=(m/M)×100%降水量(x):单位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量(mm);降水强度:每分钟内的降水量,暴雨>0.5mm/分;径流: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和水空隙:岩、土中各种类型孔隙的总称。

孔隙:颗粒及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裂隙:是纵向延伸长、横向延伸短的“饼状空隙”,单个裂隙是独立的。

溶穴:溶蚀的裂隙,有溶孔、溶隙、溶洞等三种空隙的特征含水介质--由各类空隙所构成的岩石称为含水介质,也称为介质场。

含水介质的空间分布与连通特征(孔隙含水介质、裂隙含水介质、溶质含水介质)不同,三种主要类型的含水介质比较:1 、连通性—孔隙介质最好,其它较差2、空间分布—孔隙介质分布均匀,裂隙不均匀,溶穴极不均匀孔隙大小均匀,裂隙大小悬殊,溶穴极悬殊3 、孔隙比率—孔隙介质最大,裂隙最小4 、空隙渗透性—孔隙介质-各向同性;裂隙与溶穴-各向异性造成空隙介质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物形成和空隙形成的环境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给水度:当地下水下降一个单位高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称为给水度。

持水度:重力释水后单位体积岩石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水体积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如下: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广义地下水: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饱水带中的水)。

水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 绪论1、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2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1、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是地球浅部层圈和深部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4、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5、相对湿度: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式中,f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隶柱;E为饱和水汽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6、蒸发:是指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亦即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变成气态的过程或现象。

7、径流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现象。

为水流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因素。

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8、水系是指汇流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所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9、流域是指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面积,亦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10、分水线(分水岭)是指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知识重点系统性、流动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查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查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1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2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3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4查明水文地质调查的方法水文地质测绘(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现场)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室内分析、鉴定、模拟试验和实验。

1)遥感技术(2)同位素技术(3)GIS技术(4)核磁共振技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1)目的:掌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基本特征,为区域水资源规划、综合利用、水环境保护等奠定基2)任务:查明区域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地下水埋藏分布条件,地下水的水量与水质形成条件,地下水3)调查方法的特点:小比例尺(一般小于l:10万),注重以地下水资源与流域及行政区域单元结合划界,GIS等技术和资料,采用均衡法进行地下水量概算。

1)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所需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地下水某方面研究提2)任务:详查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个专门项目或具体亟待解决问题的调查,提供工程项目设3)调查方法的特点:比例尺根据工作任务而定,一般要求大于1:5万。

调查范围可大可小,并且可在大范除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外,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一般分阶段进行。

我国不同部门对供水水文地质调:段冶金部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建设部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JJ16-86 地矿部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44-86资源调查阶段规划阶段前期论证阶段普查阶段初勘阶段初勘阶段详查阶段详勘阶段详勘阶段勘探阶段开采阶段开采阶段开采阶段1.一般要分阶段进行;2.要采用综合手段进行:3.要按一定程序进行:4.要参5.要加强综合分析研究工作; 6.必须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_精华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_精华版

水文地质重点绪论&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6、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在地面,再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的过程。

二、简答:地下水的功能:(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

(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空隙:包括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和可溶岩的溶穴。

2、对地下水储存和运移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大小。

3、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为孔隙度。

它指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之后由于各种外应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

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6、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称为重力水。

7、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沿毛细孔隙上升一定高度,形成毛细水带,其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故称为支持毛细水。

8、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裂隙率或溶穴率。

9、给水性:是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大小,其次才是空隙的多少。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饱和带:岩土空隙完全被地下水所充满的部分。

3、非饱和带:地面以下到地下水面之上,岩土空隙被水和空气填充的部分。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宝贵的资源、地质营力、致灾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和信息载体。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水文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课本上的: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3、大循环: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4、小循环:海陆内部之间的水分交换。

二、填空1、水文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2、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3、地质循环不仅可以发生在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也可发生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作用的过程中。

三、判断题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四、简述题1、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也可发生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作用的过程中,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水文循环的定义:大气水、地表水、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循环2 、水文循环的分类: 1、按循环路径不同:大循环(海-陆)与小循环(海-海、陆-陆)2、按时空尺度不同: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水-土-生系统水文循环3 、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陆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汽量基本平衡4、影响水文循环的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绝对湿度(m或e) 某一时刻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g/m3相对湿度(r):空气中水汽含量的饱和程度;r=(e/E)×100% 或 r=(m/M)×100%降水量(x):单位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量(mm);降水强度:每分钟内的降水量,暴雨>0.5mm/分;径流: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和水空隙:岩、土中各种类型孔隙的总称。

孔隙:颗粒及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裂隙:是纵向延伸长、横向延伸短的“饼状空隙”,单个裂隙是独立的。

溶穴:溶蚀的裂隙,有溶孔、溶隙、溶洞等三种空隙的特征含水介质--由各类空隙所构成的岩石称为含水介质,也称为介质场。

含水介质的空间分布与连通特征(孔隙含水介质、裂隙含水介质、溶质含水介质)不同,三种主要类型的含水介质比较:1 、连通性—孔隙介质最好,其它较差2、空间分布—孔隙介质分布均匀,裂隙不均匀,溶穴极不均匀孔隙大小均匀,裂隙大小悬殊,溶穴极悬殊3 、孔隙比率—孔隙介质最大,裂隙最小4 、空隙渗透性—孔隙介质-各向同性;裂隙与溶穴-各向异性造成空隙介质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物形成和空隙形成的环境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给水度:当地下水下降一个单位高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称为给水度。

持水度:重力释水后单位体积岩石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水体积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如下: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广义地下水: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饱水带中的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水文地质重点(结合以前画的)绪论&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6、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在地面,再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的过程。

二、简答:地下水的功能:(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

(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空隙:包括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和可溶岩的溶穴。

2、对地下水储存和运移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大小。

3、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为孔隙度。

它指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裂隙:是坚硬岩石构成时或构成之后由于各种内外应力的感化,使岩体遭受破坏而构成的空隙。

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感化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

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6、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感化下活动的液态水称为重力水。

7、撑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感化,水沿毛细孔隙上升一定高度,构成毛细水带,其下部有地下水面撑持,故称为撑持毛细水。

8、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裂隙率或溶穴率。

9、给水性:是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大小,其次才是空隙的多少。

10、透水性:是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特性。

决定于空隙的大小,可用渗透系数K作为衡量指标。

11、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2、隔水层: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只能透过和给出极少量水的岩层。

二、简答:包气带和饱水带活动的区别:(1)饱水带水运动取决于重力势,包气带水运动则取决于重力势和毛细势。

(2)饱水带任一点的压力水头是一个定值,包气带压力水头则是含水量的函数。

(3)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数随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小。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水力坡度I:水力坡度可以理解为水流经由过程单元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磨擦阻力所消耗的机械能。

2、起始水力坡度I。

克服结合水的抗剪强度,使之发生流动所具有的水力梯度。

3、根据渗透系数在空间位置变化情况,可将地下水含水介质划分为均质各向异性、均质各向同性、非均质各向异性、非均质各向同性。

4、流网:有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所组成的网络成为流网。

二、作图:1、流网作图细则:(1)第一根据边界前提绘制容易肯定的等水头线或流线:地表水体的断面一般可看做等水头面;河渠的湿周必定是一条等水头线;平行隔水边界可以汇出流线(平行隔水边界)。

(2)中间内插(留意疏密的变化要符合实际情形)。

2、达西定律作图:参考课本P44第四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水的交替能力是决定溶虑作用强度的关键因素。

二、简答:1、地下水化学身分构成的首要感化:(1)溶虑作用。

溶虑作用使岩石失去一部分可溶物质、地下水补充了新的成分。

水的交替能力是决定溶虑作用强度的关键因素。

溶虑作用的总趋势是向低矿化度方向发展。

(2)浓缩作用。

地下水因蒸发失去水分,造成盐类积累浓缩的作用称为浓缩作用。

浓缩作用使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总的趋势是地下水向高矿化度方向发展。

(3)脱碳酸作用。

由于CO2从水中逸出,发生碳酸盐沉淀的作用称为脱碳酸作用。

(4)脱硫酸作用。

在还原环境中硫酸根离子还原为硫化氢,使硫酸根离子减少或消失的作用称为脱硫酸作用。

(5)阳离子瓜代吸附感化。

当地下水从岩石空隙中流过期,在一定的前提下,颗粒所吸附的阳离子能与地下水中的阳离子发生置换,使地下水身分发生改变,这类感化称为阳离子瓜代吸附感化。

(6)混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化学成分、不同矿化度的地下水混合后,形成一种与原有两种水化学成分或矿化度全然不同的新型地下水作用称为水的混合作用。

2、XXX表示式(参照讲义P84)第五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地下水的入渗方式有活塞式入渗模型和捷径式入渗模型。

2、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必要条件是两者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地表水的水位必须高于地下水。

3、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前提是存在水力接洽和水头差。

4、泄流:地下水聚集地沿地表水体周界排泄称为泄流。

5、基流:向河流排泄的地下水流量在流量过程线上被称为基流。

二、简答:1、泉的分类按补给水源可分为:(1)下降泉:由上层滞水和潜水补给,流量和水质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

(2)上升泉:有承压水补给,流量稳定,水质一般较好。

按出漏成因可以分为四类:(1)侵蚀泉:当河流、沟谷切割到潜水含水层时,潜水便排出地表形成泉水。

若承压水含水层顶板被侵蚀切穿,则形成侵蚀上升泉。

(2)接触泉:河流、沟谷切割到含水层上面的隔水层,地下水自二者接触处流出地表,构成接触下降泉。

承压水可以沿节理裂隙或溶隙涌至地表,称为接触上升泉。

(3)溢流泉:岩石透水性变弱或是隔水层隆起以及阻水断层阻挡等因素,使地下水运动受阻涌出地表形成溢流泉。

(4)断层泉:承压水含水层被导水断层切割时地下水便沿着断层上升流出地表,形成断层泉。

2、泉的水文地质意义:(1)经由过程岩层中泉的出露多少及涌水量大小,可以肯定岩石的含水性及含水层的富水程度。

(2)泉的分布反应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的分布及补给区和排泄区的位置。

(3)通过对泉水动态的研究,可以判断其补给水源类型。

(4)泉的标高反应当地地下水位的标高。

(5)泉的化学身分,物理性质和气体身分,反应当地地下水质特点和埋藏情形。

(6)泉的研究有助于判断隐伏地质构造。

(7)一些大泉水质好,流量稳定,便于开辟利用,是重要的供水资源。

第六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地下水的动态:是指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地下水水质、水量收支均衡的数量关系称作地下水均衡。

第七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划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2、按含水层的性质分别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3、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4、承压水:埋藏并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二、简答:1、潜水的特征:(1)潜水因无隔水顶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直接渗入补给它。

所以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经常是一致的。

(2)潜水有一个自由水面,不受静水压力的无压水。

(3)潜水的水量、水位、水质等动态变化与气象水文因素的关系密切。

(4)潜水在重力作用下,始终是由高水位向低水位不断地运动。

2、承压水的特征(1)由于承压水具有隔水层顶板,因此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在承压含水层的广大分布区不能进行补给,补给区和分布区不一致。

(2)承受静水压。

(3)由于有隔水顶板的存在,动态变化不显著。

(4)承压水不具有潜水那样的自由水面,是在静水压力的感化下,以水瓜代的形式进行活动。

三、作图(仅供参考)1、2、参考课本P145图第八章一、名词解释&填空:孔隙水: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胶结不良的沉积物的孔隙中的地下水。

二、简答:1、洪积物中的地下水(1)洪积扇上部径流带。

此带主要由厚砂层、砾石组成,砂砾石中地下水是埋藏较深的潜水,直接接受降水和河水渗入补给,含水层透水性强、厚度大、地形坡度较大,径流条件良好,水质较好。

(2)洪积扇中部溢出带。

洪积扇中部由粗、细沉积物交错组成,含水层厚度变小,富水性降低,径流变弱,水位埋深也变浅,当潜水运移过程中受到前方粘性沉积物的阻挡,水流被顶托上台,水面逐步贴近地面,形成沼泽或溢出成泉。

(3)洪积扇下部垂直交替带。

此带主要由细粒沉积亚粘土、亚砂土、与细粉砂的互层组成,地下水因为受到蒸发和河流下切影响,埋藏加深,径流缓慢,一般是高矿化度水。

2、黄土中的地下水特征(1)由于降水量小,且包气带及蒸发消耗,且河谷深切,黄土中潜水深埋且补给量不足,水量不丰富。

(2)多为捷径式入渗,地下垂向K大于横向K。

(3)黄土中的地下水矿化度普遍偏高。

水的矿化度随径流流途增长而显著增高。

第九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基岩裂隙水:是指赋存于坚硬、半坚硬岩石裂隙中的重力水。

2、断层破碎带的水文地质意义有储水空间、集水廊道、导水通路、隔水屏障。

3、裂隙介质的研究方法有等效多孔介质法、双重介质法、非连续介质法。

二、简答:基岩裂隙水的特点:(1)基岩裂隙水的埋藏和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和一定的方向性。

(2)基岩裂隙水含水层的形态多种多样。

(3)明显受地质构造身分控制。

(4)水动力前提比较复杂。

第十章&第十一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岩溶:是指流动的侵蚀性水流与可溶岩石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和由此产生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