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讲义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与水文0

工程地质与水文0

5 African Plate
6 Indo Australian Plate
7 Antarctic Plate
板块的形成(大陆漂移)
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
海底扩张理论
海底扩张的证据(沉积物的年龄)
海底扩张的结果(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海沟的形成
岩石循环的概念
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含义
◆ 地形地貌 ◆ 岩土工程性质 ◆ 地质构造
◆ 水文地质:地下水条件 ◆ 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 工程勘察
4 .学习意义 5 .要求
地球概论
内容简介: 第1节 地球的内部结构 第2节 板块构造理论 第3节 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第1节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 地慢
外核 内核
图1-4 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地震波传播速度
(2)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地质条件和 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 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 有效改造和完善保护地质环境。
(3)研究岩土体的工程性质及其在自然或人类活动影 响下的变化是工程岩土学的基本任务;研究工程活 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即工程地质问 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力学机制及其 发展演化规律,以便正确评价和有效防治其不良影 响是工程地质学另一专门分支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 任务;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并研究查明工程地质条件 的方法和手段是工程地质勘查的基本任务。
▶剥蚀作用 由于外动力作用,使风化的岩石离开母体的作用。
▶ 搬运作用 由于外动力作用,使岩石的由某地搬运到另一地 方的作用。
▶沉积作用 由于外动力作用,使岩石沉积。
▶ 成岩作用

工程地质与水文教案

工程地质与水文教案

工程地质与水文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基本概念2、说明工程地质在公路建设中的作用3、论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要求重点与难点1、工程地质与此地质工程的不同2、了解工程地质的学习及工程应用导入实际的工程例证,分析工程地质对工程的影响及重要性新课内容绪论一、三峡工程1、由三峡工程的施工建设说明工程地质的重要性1919年孙中山首次提出1953年毛泽东再次提出1984年—1992年,可行性研究1994年—2007年,主体建设完成2008年,讯期水位达到期175米水位引发的灾害岩石的应力与应变特性导致灾害,滑坡,诱发地震,失稳,融洞,著名的千将坪悲剧2003年月13日,二期蓄水落石出35米,2000万立方土滑坡导致24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数二、工程地质的发展首先,做为土木工程的分支学科,后来由于重要性提升成为独立学科。

科技的进步,工程的发展,楼房的高低。

2地质体改造,地质灾害防治。

工程地质的研究范围及学科分类三、工程地质发展的三个阶段1二战前后,地质条件的研究评价工作2 60年代——80年代,稳定性分析,预测研究3 80年代后,新技术,改造防冶地质技术:一勘察技术二测试试验技术三改造技术3第一章教学目的及要求1、描述地球演化史2、说明内外动力作用重点与难点1、地球的内外作用及分类导入1、地球起源及构造新课内容第一节概况一、地球构造1、外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内圈:地壳、地幔、地核。

二、形状及大小1、陆地地形:2、海底地形;三、物理性质1、重力G;2、温度;3、地磁:4、弹塑性:第二节地质年代与地层单位一、相对相代、,绝支年龄时代单位地层单位宙宇代界纪系4世流第三节地质作用一、内动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桨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能量来源二、外动力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地质作用,或岩石的作用能量来源三、对地球的改造补充:地质的(时间与空间)观念。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课程编码:080820154总学时:24 实验学时:0 学分:1.5适用对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测量》、《大学化学》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不同水工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 了解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和任务。

1-2 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重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难点: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概念第2章: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2-1 了解地球的一般特征、内部构造及地质作用,掌握地质时代的概念及地质年代表。

2-2 了解造岩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及常见矿物鉴定。

2-3 了解岩浆岩的成因类型及产状、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分类及简易鉴定,主要岩浆岩特征。

2-4 了解沉积岩的形成及组成成分、结构和构造、分类及简易鉴定方法,主要沉积岩特征。

2-5 了解变质作用的因素及类型,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分类及简易鉴定方法,主要变质岩特征。

2-6 掌握岩石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性质及其工程意义。

重点:矿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其与岩石的工程性质的关系;几种地层接触关系。

难点:几种地层接触关系的区别及其工程意义。

第3章:地质构造授课学时:6基本要求:3-1 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

3-2 掌握水平构造、褶皱构造,包括岩层产状,褶曲类型,褶曲构造野外识别及其工程意义。

工程地质基础第一章绪论-讲义

工程地质基础第一章绪论-讲义

三 、研 究 内 容
❖ 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 研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即分布规律、成因类型、力学性质等 分支学科:工程岩土学
❖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 研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形成机制、规模、空间分布及发展趋
势,对由此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价、防治和改造 分支学科:工程动力地质学
两者关系、适应性、矛盾转化、解决。 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
勘察、分析评价——阐明条件、解决问题 ——满足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
三峡工程规划图
地面沉降使桥墩错位
二、研 究 任 务
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 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⑤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 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模拟实验:如光弹实验、电网络模拟(欧姆定律—渗流达 西定律)、结构的网络模拟等。
❖ 工程地质类比法 — 经验借鉴、对比
基础是相似性(地质条件与建筑工作方法) 如:专家判断、经验参数使用。
上述方法各有特点,相互补充,综合应用。
五、 其相关的分支学科
❖ 地质学分支 — 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 地史学、第四系地质与地貌地质学、水文地质学、 动力地质学等。
❖ 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研究勘察方法的选择、工作的布置原则、工作量的分配,勘察
技术、方法理论的改进。规范、手册为指南。 分支学科:工程地质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
❖ 区域工程地质研究 为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地质依据,进行工程地质区划 分支学科:区域工程地质学
❖ 环境工程地质研究 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联结模式,科学预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研究地下水的输送量 和水量平衡。
3 地下水流动模型
探讨地下水的数学模 型及其在水资源管理 中的应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 课件
欢迎来到《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本课程将深入探讨水文地质学的各个 方面,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一重要领域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动及与地下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地 质学和水文学的知识,对于水资源管理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湖泊与地下水
探讨湖泊水体与地下水的相互影响 与水环境保护。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地下水的运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渗透性、孔隙度、水位差、水力梯度等。 本节将深入研究地下水的流动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和水工程建设提供基础理 论支持。
地下水的流在地下层 中的流动速度和流向。
3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探索地下水在地下层中的流动方式 与规律。
岩石和土壤的水力性质
1 渗透性与孔隙度
研究岩石和土壤的孔隙结构及水分运移特性。
2 导水性与密实性
分析岩石和土壤的水流速度、水分保持能力等性质。
3 水分特性曲线
探讨岩石和土壤中水分含量与毛细力之间的关系。
地下水赋存状态与地下水水文循环
地下水赋存状态
了解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存 储与赋存形式。
地下水水文循环
分析地下水与水循环的关系 及在全球水循环中的作用。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探讨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表 层水与地下水的交换。
地面水与地下水水文联系
1
地面水与地下水关系
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与
河流与地下水
2
影响。
分析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

《工程地质学》ppt课件

《工程地质学》ppt课件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 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 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 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06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技术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1 2 3
工程地质测绘 通过地面调查和测绘,收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 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资料,为工程选址和设计提供 依据。
不良地质现象调查 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调 查,分析其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和危害程度,为 工程防治提供建议。
地质构造调查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其对工程建设的影 响,如断层、褶皱等构造对工程稳定水量、孔隙比、 饱和度等概念及其测定方 法。
岩石与土的力学性质
岩石的力学性质
岩石与土的工程分类
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概 念及其测定方法,岩石的变形特性。
根据物理力学性质对岩石和土进行分 类的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土的力学性质
土的压缩性、抗剪强度、土的应力-应 变关系等概念及其工程意义。
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崩塌防治措施
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修建支挡墙或支挡桩等。
泥石流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林业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工程措施,主要是修建拦挡坝,用以控制泥石流 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 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

工程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工程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裂隙水
赋存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其运动 受裂隙发育程度控制。
承压水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 地下水,具有承压性质,可以沿隔水 层顶面倾斜方向流动。
岩溶水
赋存于可溶性岩石的溶蚀裂隙和溶洞 中的地下水,水量丰富,运动复杂。
地下水运动规律
渗流定律
描述地下水在孔隙介质中 的渗流规律,包括达西定 律和非达西定律。
地下水流网
表示地下水流动路径的图 形,由等水位线和流线组 成。
地下水流速
单位时间内地下水流动的 距离,与渗透系数、水力 梯度等因素有关。
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影响
01
02
03
04
工程选址
水文地质条件直接影响工程选 址,如避开活动断裂、岩溶发
育区等。
工程设计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工程设 计,如基础埋深、地下室防水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 的科学,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对环境的 影响及环境保护方面与环境科学有交叉。
02
岩石与土体性质
岩石类型及特征
岩浆岩
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包括深成岩、 浅成岩和喷出岩。具有结晶结构,常 见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沉积岩
变质岩
由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 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具有片理构造, 常见岩石有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 等。
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岩石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研究岩石与土的成因、结构、物理力 学性质及其在工程中的行为。
地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地壳稳定性及其 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规律及其对 工程建设的影响。
岩土工程地质问题
研究各类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岩土工程 地质问题,如地基承载力、边坡稳定 性、隧道围岩稳定性等。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属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世界上任何建(构)筑物,如房屋、厂房、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管道及水利水电工程,都是修建在地壳表层(地表或地表下定深度的地方) 的地质环境之中,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方面表现为地质环境以一定的作用影响工程建筑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性和能否正常使用:另方面,建筑物的兴建又会以各种方式反馈作用于地质环境,使自然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最终又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研究的目的是促使两者之间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实现的。

通过勘察和分析研究,阑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并评价存在的问题,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二是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三是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就是分析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过程、影响因素、边界条件,作出定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各种参数和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作出定量评价,明确作用的强度或工程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发生发展的进程,预测出施工过程中和建成以后这种作用会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和结论,提供设计和施工参考,共同制定防治措施方案,以便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消除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工程地质的内涵。

首先从字面拆分,为工程和地质。

工程就是工程建设,土木工程诸如此类的人类行为,地质就是地球的性质特征等一系列的属性。

工程地质就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

水文地质的内涵。

水文地质的重点在于水文,它是研究地下水的。

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绪论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在地质学学科中的地位,了解它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关系,通过引入具体工程实践问题,针对各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内容:§1.1 地球科学、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提问:让学生回忆中学时所学地质学知识,谈谈自己对地质学的认识?(如基本的地质现象,著名地质学家的认识等等)一、地球科学与地质学概念1、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人类目前唯一生存环境的关于地球的基础科学。

它包括了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2、地质学: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目前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简单介绍地球的形状及特点,包括形状、大小、形成时间)二、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对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1、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目的就是使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互相协调,既要保证工程建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正常,又要保证地质环境不会因工程的兴建而恶化,造成对工程建筑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危害。

——————对地质工程与工程地质的区别要进行必要介绍2、水文地质学:水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应用这一规律有效地利用地下水和调节地下水以兴利避害。

“找水”“地下水资源”“水与环境”——工程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之学科,研究的是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介绍相关的水文地质灾害问题(注重故事性,避免纯粹的专业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2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一、工程地质条件1、定义: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与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2、工程地质条件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任何一个单一要素,或单独一两个要素不能称之为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各要素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是因为它们受着同一地质发展历史的控制,形成一定的组合模式。

——认识工程地质条件必须从基础地质入手,了解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各要素的特征及其组合的规律性二、工程地质问题1、定义: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之为工程地质问题。

2、工程地质评价,工程地质结论,处理措施方案都是通过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才能得出,可以说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是工程地质工作的中心环节。

3、工程地质问题要“吃透两头”:一头是“工程意图”,即工程设计人员对建筑物的机构和规模的构想,以便了解工程的要求;另一头是工程地质条件,哪些因素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深刻认识客观情况。

4、各类建筑物的结构型式不同,其工作条件和工程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特点亦不同,因为各有其工程地质问题。

§1.3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实际意义一、工程地质学的任务:1、为工程建设进行地质研究,提供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回答工程上所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满足工程上对地质的要求,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正常。

2、施工之前必须先进行设计,设计之前必须先进行勘察,而勘察是贯穿于整个工程的。

3、要完成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还需通过下列具体勘察任务:(1)研究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阐明工程地质条件特征及其变化规律;(2)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做出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3)选择地质条件较为优越的建筑场地;(4)对选定的建筑场地做出工程地质评价;(5)预测工程兴建后对周围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做出环境质量评价;(6)改造地质环境,进行工程地质处理,提高岩土体稳定性,保护环境质量。

二、工程地质学的实际意义工程建筑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安全可靠,不受破坏,看几个实例: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弗朗西斯坝为一高70米的混凝土坝,修成蓄水两年,于1928年被冲垮。

原因就是坝基部分存在泥质胶结的并含有石膏脉的砾石,遇水易受溶蚀崩解,成为坝基的弱点。

如果做好地质工作,弱点是可以查清的,也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岩体稳定性问题。

2、我国有一个工厂修建的很好,但是由于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做的不够,整个工厂位于滑坡上,建厂后滑坡活动加剧,建筑物受到破坏,无法正常生产。

(用图说明)◆布置书后作业◆参考教材:《普通地质学》,1995,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水文地质学基础》,1986,王大纯,地质出版社;《工程地质学》,2001,孙宪立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1997,王家鼎,陕西人民出版社§2 地球的基本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一般特征,掌握固体地球的层圈结构,理解地壳及地质作用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章重点在于对地球基本结构的认识;难点为对内外地质作用的理解。

解决办法:结合现有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解释地质作用的存在与特征,启发学生利用“将今论古”‘“以故论今”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教学内容:§2.1 地球的形状提问:抛开现有对地球的了解,我们如何认识地球,如何猜测和证明地球的形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最早预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人: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厄拉多塞。

基于同一时间位于埃及的两个距离800公里的城市,太阳照射的角度是不同的,于是他推测地球是球体。

2、我国最早,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惠施,提出地球是圆的。

3、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人类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形状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

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2.2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具有圈层构造的球体。

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一、外圈层1、大气圈:气体圈层,包裹着陆地和海洋2、水圈: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3、生物圈:生物生存和活动范围二、内圈层固体地球由外往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1、莫霍面:位于地下数公里到30 - 40公里,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约2900公里,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美国地球物理学学家)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地幔: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为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主要是硅氧;下层——主要是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地核:主要化学成分是铁、镍◆讨论:调动学生讨论电影《地心游记》中的现象,是否真的存在,放开想象力,说明理由。

§2.3 地壳及地质作用一、地壳中的元素和克拉克值通过大量岩石组分分析,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由大到小:O、Si、Al、Fe、Ca、Na、K、Mg、Ti、H,这几种元素占到地壳总重量的98%以上。

其中O占到46.3%,Si占到28.15%。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数。

二、地质作用(第五章中详细介绍)◆对近期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作为例子引入以下概念:比如汶川大地震,珠峰海拔高度的变化等。

◆地质作用的概念: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1、外力地质作用:由固体地球以外的能源(太阳辐射能、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地球的重力能等)所产生的地质作用。

其作用方式有: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

2、内力地质作用:作用方式: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布置书后复习思考题§3 矿物与岩石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地壳中矿物与岩石的类型及特征;掌握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类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和难点均为掌握矿物岩石的基本类型,解决办法:设置一次矿物岩石陈列室参观实习,加深学生对矿物岩石的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结合在日常生活或大自然中所遇到的矿物岩石,理解相关概念。

教学内容:§3.1 矿物一、矿物的基本概念:1、矿物:自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的物质矿物绝大多数是固体,少量呈液态(水、水银)、气态(天然气、硫化氢)。

2、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矿物多达3000多种,但构成岩石的矿物只有二十多种)3、晶体:内部质点呈有序排列(既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

外表常呈一定形态,几何外形:如岩盐为正方体、方解石为菱面体、云母呈片状等等。

4、在自然中,晶质矿物很少以单体出现,常以集合体形态出现:晶簇(cu)、纤维状、粒状、鲕状、土状,块状等。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取决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构造,因此,矿物的物理性质是肉眼鉴定矿物大主要依据。

1、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波吸收和反射程度的反映。

可分为自色、他色、假色。

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条痕显示自色3、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反射的能力。

根据矿物光泽的强弱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4、透明度矿物容许可见光透过的能力。

通常是指把矿物磨成0.03mm的薄片的情况下。

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个级别。

5、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相对硬度):(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指甲(2-2.5)小铁刀(3-3.5)玻璃片(5-5.5)钢刀(6-6.5)6、解理和断口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裂开的光滑面称为解理面,如方解石。

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矿物受打击后,沿任意方向发生不规则的断裂,其凹凸不平的断裂面称为断口。

如石英,贝壳状断口。

三、常见造岩矿物及鉴别方法肉眼鉴定:先确定矿物的硬度、光泽、解理和比重;然后观察矿物的颜色、形态和透明度;并注意矿物是否具有磁性、发光性或挠性,如酸是否起泡等特征,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定出矿物的名称。

§3.2 岩石(自学为主)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一、岩浆岩(在地表分布约占20%,体积占地壳65%)1、定义:地幔中具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熔融体,即岩浆,沿着地壳岩石的裂缝上升到地壳中或喷出地表,热量逐渐消失,最后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