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

1前言

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Avian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Avian Influenza.LPAI)。高致病性AIV 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2)和PA(polymerase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AIV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表位位于跨膜糖蛋白HA和NA,根据这些糖蛋白抗原性的差异,甲型流感病毒可

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 N9),其中引发HPAI的病毒均属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跨越种属屏障从家禽直接感染人与其基因的分子结构的特殊性有关。该病毒的基因组为分节段的特性使其因易于发生基因的漂移和转换而出现变异,造成致病性和感染宿主的改变,研究表明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人类与其分子结构的变异有关。

血凝素HA是嵌合于病毒包膜内并被糖基化和酰基化的蛋白,其位于包膜外侧的呈刺突状的球形头部与细胞受体的结合有关。神经氨酸酶NA也是跨膜糖蛋白,具有唾液酸酶活性,并在病毒出膜时释放位于细胞表面的子代病毒。该功能不仅可以避免释放过程中病毒的聚集,还可能有助于病毒穿透上皮组织的黏膜层以完成对细胞的吸附[4]。核蛋白NP是构成病毒核衣壳的主要蛋白成分,它是一种单体磷酸化的多肽,具有型特异性,参与构成选择特异性宿主的因素。基质蛋白M是由基因组片段7编码,片段7有2个ORF,可转录出2个mRNA,分别翻译出一种蛋白,即M1和M2。M1由25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多肽链上无糖基化位点,除了作为结构蛋白外,还参与调控病毒的转录和被感染细胞的胞核与胞浆间的物质转运[5]。非结构蛋白NS由片段8编码。片段8也有2个OR F,可编码2种蛋白质,即NS1和NS2。这两种蛋白质大量存在于感染的细胞中,NS1主要在核内,NS2主要在胞浆内,在病毒粒子内不存在这两种蛋白成分。聚合酶P由3种成分组成,PB1、PB2、PA。流感病毒3个最大的vRNA片段l、片段2、片段3编码的蛋白质分别为PB2、PB2、PA。它们在A和B型病毒中有类似的结构和功能。在感染后的复制过程中,聚合酶蛋白质合成的数量虽然很少,但它们对病毒的基因表达和复制来说是必需的。聚合酶蛋白与vRNA和NP一起连接形成非共价键的复合体,PB1和PB2是碱性蛋白,而PA为酸性蛋白。病毒的聚合酶蛋白质不直接启动RNA表达,而是要用宿主的mRNA作为启动子。PB2识别帽状RNA后开始内部核酸酶的活动。PB1不仅负责cRNA和vRNA的合成,而且与mRNA延伸有关。PA的功能还不太清楚,可能扮演蛋白质激酶或螺旋-解螺旋的角色。

3AIV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

3.1禽类之间的传播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一般在野生水鸟中形成稳定的循环。除宿主间的直接传播外,通过含有病毒的水体和污染物的间接传播也是病毒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与哺乳动物(人、猪和马)中流感病毒的感染不同,后者主要以气溶胶的方式传播。当禽类在春天返回繁殖后代时,这些禽类及其后代(易感)就会被水中偶尔释放出的病毒再次感染。

当家禽与野生禽类共用水源,或者食用已被感染的野生禽类污染的水或食物,病毒就极有可能由野生禽类传播给家禽[6]。家禽一旦受到感染,就会分泌足量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以确保其在一种家禽内及不同家禽间的持久传播。此外,出售的活禽若处在拥挤的情况下,病毒传播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7]。在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出现之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大可能会由家禽再次传染野生禽类。然而在2005年4月,中国西北地区的青海湖出现了H5N1引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致使数千只斑头雁及其他迁徙的鸭类、鸬鹚和海鸥发生感染。因此,由野生禽类介导的H5N1病毒的传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2 向其他哺乳动物的传播

在适宜的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可传播给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经几轮复制和适应性改变后就可成为新的流行毒株。欧洲猪群中主要流行的是类似禽流感H1N1的病毒。一种人2禽重排病毒H1N2于1992年在英国首次被分离到,而且该病毒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在美国流行的则是由H1N1、人类的H3N2和禽类的亚型病毒重新组合形成的三联重排病毒(H3N2)。在猪群体内还发现其他可能来源于禽类的亚型病毒如H1N7、H4N6等,如2003年在中国东部的猪群中流行的是禽源H9N2病毒[8]。除猪以外,在海洋哺乳动物和马的体内也发现过禽源的甲型流感病毒。

3.3向人类的传播

病毒的H和N糖蛋白针对某一宿主的特异受体类型而产生的适应性改变对于病毒的有效复制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病毒经种间传播后,HA蛋白的受体结合部位会发生形态变化。不同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特定组织可表达多种唾液酸寡聚糖,禽流感病毒普遍对α-2,3连接的唾液酸(SA)亲和力最高,这是因为该型SA是易感宿主内源性上皮组织(肠道和肝脏)的主要受体。与此相反,人流感病毒主要对人呼吸道无纤毛上皮细胞上以α-2,6方式连接的SA有较高的亲和力。这种受体的偏好性也属于种间屏障的范畴,该屏障可阻止禽流感病毒以非经口方式传播给人,然而最近Matrosovich等[9]的研究发现,在人气管中存在有纤毛的上皮细胞,该细胞具有密度较低的与禽流感受体类似的糖配体,而鸡的细胞中也存在低密度的人源性唾液酸受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仍有感染某种禽流感病毒的可能。

4AIV的致病机制

4.1血凝素HA与致病性的关系

AIV感染细胞时,HA首先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含有唾液酸的细胞受体结合。传统的

观点认为,,AIV的HA与α-2,3唾液酸受体结合而不与α-2,6唾液酸受体结合,而人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则恰恰相反。人气管内主要表达α-2,6唾液酸受体,而禽气管内主要表达α-2,3唾液酸受体,因此受体特异性决定了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的限制性。而猪是唯一的即能表达α-2,3唾液酸受体,又能表达α-2,6唾液酸受体的动物,所以猪对人流感病毒和AIV同样易感。这也是猪可作为AIV和人流感病毒“混合器”的分子依据。但是,意外的是,1997年香港H5N1流感发生时收集的毒株其HA 受体结合性质却与上述理论不同:无论是人源毒株还是禽源毒株。均与α-2,3唾液酸受体结合而不具有α-2,6唾液酸受体结合。而对1999年香港活禽市场的H9N2病毒的分析表明,其具有α-2,6唾液酸受体特异性。这些发现证实了AIV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并不是首要的决定AIV由禽到人传播的限制因素。

病毒进入细胞后,HA参与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要完成这一过程,HA必须经过蛋白酶的切割变成HA1和HA2。HA能否裂解为HAl和HA2关系到该病毒粒子致病力的强弱。而HA对蛋白酶裂解的敏感性又直接影响到病毒的毒力。HA基因中多碱基切割位点的存在是决定AIV高致病性的一个分子特征。已有很多深入的研究证明了HA裂解位点的结构与病毒病原性的相关性。此外,研究表明H5亚型AIV的致病性强弱还受到HA上其他氨基酸的调节,有一些在裂解位点处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的H5亚型流感病毒对小鼠和鸡不表现出高致病性。

4.2核蛋白NA与致病性的关系

NA可以影响宿主细胞对HA的裂解活性,NA与HA之间的平衡会影响到流感病毒对靶细胞的感染与释放。NA蛋白茎部长度对其生物学活性也很重要,NA茎长在0-52个氨基酸变化时,病毒在组织培养时复制能力无变化,然而在鸡胚中茎越长病毒复制能力越好,NA无茎,则病毒只局限在呼吸器官复制。

4.3 RNA聚合酶与致病性的关系

流感病毒的RNA聚合酶分为PB1、PB2、PA三个亚基。PB2基因影响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可能不是一个或两个氨基酸,而是由多个氨基酸或PB2的3’端蛋白构象决定的。Hatta等[10]通过突变分析证实,AIV致病性强弱与PB2上627位氨基酸有关。当627位为赖氨酸(Lys)时,病毒能在小鼠体内高效复制。PB2基因上另一个决定流感病毒致病性的位点是701位的氨基酸。我国学者陈化兰等的研究表明该位上的天冬氨酸( D)被天冬酰胺所替代,则可导致鸭源H5N1亚型AIV对小鼠有高致病力[11]。此外,PB1编码的AIV的第11种新蛋白PB1-F2对AIV的毒力起重要作用。该蛋白大

量存在于细胞的线粒体中,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使机体无法对AIV的攻击做出反应[12]。

4.4非结构蛋白NS与致病性的关系

A型流感病毒片段8编码的NS1蛋白是Ⅰ型干扰素( IFN)的拮抗剂,NS1的第92位氨基酸为谷氨酸( E)是其对哺乳动物高致病性的一个解释。该位点为E的AIV可以有效的抑制组织细胞IFN的抗病毒作用,减少哺乳动物体内病毒的清除,从而促进病毒的感染[13]。

总之,关于不同基因片段对AIV致病性和在不同种属的宿主进行传播的作用,各国学者已经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最有可能的是,AIV的多个基因均参与了其对宿主的致病过程,而且感染结果是有宿主依赖性的。此外,通过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AIV不断产生变异株,从而逃避宿主已经获得的免疫机制。变异频率最高的是AIV的两种表面糖蛋白-HA和NA,当HA和NA发生抗原变化时,AIV的毒力和致病性也可能发生改变。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的致病机制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病毒组织嗜性、复制水平和在不同细胞中病毒基因的表达以及传播能力等。一些治疗手段可能只针对其中的某方面发挥作用,而对病毒诱导细胞反应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则有助于通过特异性的免疫调节机制对该病进行治疗。

5小结

目前,禽流感已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健康也构成了极大威胁,所以AI的防治工作已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学高度。AI是一种古老的禽类传染病,对于人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要高度警惕禽流感病毒可能发生抗原变异,所以首先要搞清楚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对于禽流感的危害,我们必须要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BressonJL, Perronne C,Launay O,et al.SafetyandImmunogenicity of an Inactivated Split-virion InfluenzaA/Vietnam/1194/2004(H5N1)V accin e: Phase IRandomisedTrial[J].Lancet,2006, (367):1657-1664.

[2]ChenH,Li Y,Li Z, et al.Properties andDissemination of H5N1 Viru ses Isolated during anInfluenza Outbreak in Migratory Waterfowl in WesternChina[J].Journal of virology,2006,(80):5976-5983.

[3]ChenGW, Yang CC,Tsao KC,et al. InfluenzaAvirus PB1-F2 gene in recent Taiwaese isolates[J].Emerg InfectDis,2004,10:630-636. [4]Matrosovich MN,Matrosovich TY,GrayT,et al,Neuraminidase is important for t he initiationof influenzavirus infectionin human airway epithe

tium[J]Virol,2004,78(22):12665.

[5]Howard W,Hayman A,Lackenby A,etal.Developmentof aReverse Ge neticsSystem EnablingtheRescueofRecombinant AvianInfluenza VirusA/Turkey/England/50- 92/91(H5N1) [J]. AvianDiseases,2007,(51):393-395.

[6]OkazakiK,Takada A,Ito T, et al.Precursor genes of future epandemic influe nza viruses are perpetuated in ducks nestingin Siberia[J]. Arch Virol,2000,145(5) : 885.

[7]BulagaL.L,Garber L, Senne D.A, et al.Epidemiologic andsurveillance s

tudieson avian influenza in livebird markets in New York and NewJersey[J].2001,AvianDis,2003, 47(3Suppl) : 996.

[8]ChenH, Smith GJ, Zhang SY, et al.Avian flu: H5N1 virusoutbreakinmigratorywaterfowl[J].Nature,2005, 436(7048): 191.

[9]MatrosovichM.N,,MatrosovichT.Y,GrayT,etal.Human andavianinfluenza viruses targetdifferentcell types in cultures ofhuman airwayepithelium[J].ProcNatl Acad Sci USA,2004,101(13) :4620.

[10]HattaM, Gao P,HalfmannP,etc.Molecular basis for highvirulenc eof HongKong H5N1 influenza A viruses[J].Science,2001, 293(5536):1840-1842.

[11]Li Z,Chen H, JiaoP etc.Molecular basis of replication of duck H5N1 influenza viruses inamammalian

mouse model[J].Virol,2005,79(18):12058- 12064.

[12]Xu KM,Smith G.J,Bath J,etc.The genesisand evo-lutionofH9N2influenza viruses in poultry from southernChina,2000to2005[J].Virol,2007, 81(6): 10389-104

01.

[13]Seo, S.E, Hoffmann E,and Webster R.G..Lethal H5N1 influenza virusesescape host antiviral cytokine responses[J].Nat. Med, 2002, 8(9):950- 954.

禽流感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摘要:禽流感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给我国家禽养殖业和人民健康造成了 严重威胁。流感病毒疫苗是目前防控流感病毒的有效方法,为了人类健康和养殖 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国内外学者不断研发不同类型流感病毒疫苗,以防控大流行 性流感再次来袭。本文就禽流感病毒疫苗研究进展展开探讨。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引言 疫苗免疫是防止疾病传播的有效策略。2002年-2010年,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的国家,有1131万只家禽使用了超过1310亿羽份的H5亚型禽流感疫苗, 对禽流感的暴发和流行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疫苗免疫选择压力下,AIV很 容易发生免疫逃逸性变异,需要及时升级疫苗来应对。除此之外,研制更加安全、广谱、免疫保护性好的疫苗是目前禽流感防控需要解决的问题。 1禽流感的发病特点 通常禽流感会与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等形成混合感染,死 亡率与发病率的高低受禽群性别、生长环境以及自身毒株等因素影响较大。例如,禽流感病毒进入到黏膜时,将促进大肠杆菌继发感染,从而导致禽流感病毒血凝 作用进一步增强,进而造成禽群发病率与死亡率都相对较高。禽流感病毒的血清 类型较多,不同类型之间的交叉保护功能较弱,同一类型血清中的不同毒株之间 也存在较大差异。 2禽流感病毒疫苗的原理 疫苗是一种免疫保护性生物制品,经机体识别后,结合机体后产生免疫机制,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以此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并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或仅一种免疫方式,同时产生记忆性免疫细胞,建立起长期抗感染或减小毒力作用。 3禽流感病毒的分类及致病性 (1)禽流感病毒的分类。根据病毒粒子表面的NA与HA,可以将禽流感病 毒分成9个N亚型与15个H亚型。其中H5与H7这两个类型的禽流感病毒很容 易转变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如果没有在早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将会在禽群中迅 速传播和繁殖,所以受到养殖人员和科研人员的重点关注。(2)禽流感的致病性。从致病性程度方面来看,禽流感病毒可以分成非致病性、低致病性以及高致 病性3种类型。而H5与H7亚毒株能够引发高致病性禽流感,这种禽流感病毒传 播的速度非常快,潜伏期也比较短,同时发病也非常急,并且发病率与死亡率十 分高,不过传播范围有限制。而低致病性禽流感则相反。当禽群感染低致病性禽 流感后,若不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将难以根除,并且疫情会不断扩散,病毒毒力 还将进一步增强。 4禽流感病毒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4.1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用甲醛或其他灭活剂灭活流感病毒鸡胚尿囊液或细胞培养液,再 辅加佐剂制成。该灭活苗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强、可制备多价苗、不出现返强和 变异现象,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疫苗,主要包括自然分离株和重组病毒研制的疫苗。自2003年起,农业部指定研制了禽流感灭活疫苗,如华南农业大学、扬州 大学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中心等研发的二类禽流感灭活疫苗(H9亚型:SS株),得 到农业部批准,其作用安全有效。如今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 1前言 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Avian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Avian Influenza.LPAI)。高致病性AIV 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2)和PA(polymerase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AIV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表位位于跨膜糖蛋白HA和NA,根据这些糖蛋白抗原性的差异,甲型流感病毒可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引起的家禽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感染家禽,如鸡、鸭、鹅等,但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传染给人类。自从2003年中国发生了SARS疫情以来,禽流感疫情就被公众所关注。禽流感的爆发不仅对家禽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更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禽流感的病毒学特性和免疫学 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病理学特性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反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分为A、B、C、D四种型号。其中只有A型和B型病毒会引起流感病毒,而D型病毒则主要感染牲畜。A型病毒具有高变异率和广泛感染性,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据统计,自2003年开始,全球已经发生了多次禽流感大规模暴发,间歇性地在全球不同地区爆发。 1.清洁蛋白材料。禽流感病毒外表皮有两种糖蛋白质: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酯化酶。其 中血凝素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清洁标记物,其血凝素亚型不同决定了其毒性和致病性的差异。 2.覆盖膜。每个病毒都包含了一层薄膜,这是由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夺取细 胞膜形成的。病毒的薄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类物质和覆盖蛋白质。 3.病毒复制能力。禽流感病毒具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和变异能力,可以在任何宿主内复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也受到宿主细胞的限制,禽流感病毒能感染和复制于多种宿主细胞中,然而只在特定环境下才会产生足够的病毒产生细胞,从而继续传播病毒。 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决定了其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其免疫学特性则是控制禽流感 疫情的重要途径之一。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学特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抗原结构分析。研究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内质膜蛋白、核蛋白、非结构蛋白等 多种蛋白结构,寻找高度保守的免疫原性表位,为开发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2.疫苗研发。目前,研究禽流感病毒免疫学特性主要集中在疫苗的研制上。禽流感病 毒的血凝素亚型具有多样性,不同亚型的血凝素互相之间没有交叉保护能力。因此,研发 一个能够覆盖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疫苗,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3.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禽流感病毒的内标量和毒量因不同的亚型而异,因此,需要 研究不同禽流感病毒亚型的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为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学特性和开发 新型疫苗提供依据。 4.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研究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的机制和调节作用,并从 免疫学的角度发掘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的优势和局限性。

禽流感病毒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危及禽类、小型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甚至全身性败血症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就近年来AlV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禽流感诊断技术 1病毒的分离培养 禽流感通常从人类感染者的结膜拭子、呼吸道样品(如咽喉或鼻分泌物和冲洗物)中分离到,无菌采集病料,经处理后接种9~11日龄鸡胚。因AIV的HA能使璃红细胞发生凝集,可用血凝实验作病毒的初步鉴定。若尿囊液为阴性则应继续盲传2~3代。对阳性尿囊液需先用新城疫(ND)抗血清做血凝抑制(HL)试验,以排除ND感染。然后用免疫扩散等方法来检测特异性核心抗原一核糖蛋白(NP)或基质蛋白(MP),再用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鉴定A型流感病毒亚型。鸡胚分离培养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均可以达到100%,但操作繁琐,耗时较长,需要一周左右时间。 2琼脂凝胶扩散试验(AGP) 抗原抗体在琼脂中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自由扩散可以形成特异性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此法能用于检测AIV共同抗原NP或MP。由于所有的AIV都具有型特异性共同抗原,用一种AIV的抗原或抗血清就可对所有AIV的抗体或抗原进行鉴定。1970年Beard首次将AGP用于禽

流感抗体的检测,此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敏感性差,有假阳性且不能区分动物血清抗体阳性是病毒感染所致还是注射的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赵增连等发现在琼脂板中加入3%的xxxx,可提高AGP的敏感性,且快速省时。邓国华等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禽流感病毒的重组核蛋白作为禽流感琼扩抗原,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有较大提高,生物安全性更可靠和生产成本更低廉。但该实验需要大量的抗原和抗体才出沉淀线,且需要至少24h才出结果,没有HI实验敏感、快速。 3血凝(IA)和血凝抑制(HI)试验 AIV能够与鸡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即血凝实验。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又可被特异性免疫血清所抑制,即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A主要用于AIV的鉴定,HI主要是用已知单因子血清进行AIV的亚型鉴定,也可用来测定血清中的HI抗体滴度。该方法最早在1942年Hirst采用,后经改进并建立了标准操作程序。由于许多禽类血清中有非特异性血凝因子,导致假阳性出现,故通常在斌验中首先用受体破坏酶或高碘酸钠法去除非特异性抑制因子。有报道用马血球替代标准HA中的鸡或猪血球检测禽流感H7,可提高敏感性达85%,特异性达100%。HA、HI特异性好,是亚型鉴定的常用方法,但其操作过程繁琐费时,并且用已知HA亚型的抗血清不能检出新的HA亚型的AIV。 4病毒中和试验(VNT) VNT试验是最特异的血清学方法之一,只有抗体与病毒颗粒上的表面抗原相对应,特别是与吸附到宿主细胞上的痫毒表面抗原相对应,才能在实验中取得满意的显示效果。因此,某一个血清型的中和试验

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张苗苗;许凯迪;陈鸿军;徐建青;闫大为;李泽君;张晓燕 【摘要】禽流感病毒不断重排和变异导致新型流感病毒不断出现,其中有些毒株已经获得了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对于禽流感病毒致宿主特异性和致病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病毒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就能够改变病毒的宿主特异性,使病毒能够跨宿主传播。而且,病毒的 RNA 聚合酶、NS1非结构蛋白和几种新发现的病毒蛋白都与病毒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论文阐述了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为禽流感跨物种传播机制研究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Because of the reassortment and mutant,many new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emerged in these years and several strains have gained the ability to infect mammals,which posed great harm to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In recent years,the studies of host specif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made great progress.Mutation of certain amino acids of virus proteins will be able to change host specificity and enable viruses to spread across different hosts.Moreover,the viral RNA polymerase proteins,NS1 non-structural protein and several newly discovered virus protei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virus pathogenicit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host specific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which provide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cross-species mechanism study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influen-za viruses. 【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

禽流感的病原学研究及防治策略探讨

禽流感的病原学研究及防治策略探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流的增加,各种传染病的传播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其中,禽流感作为一种高传染性疾病,一旦暴发就可能引起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为了更好地认识禽流感的病原学和防治策略,本文将探讨禽流感的病原学研究及防治策略。 一、禽流感的病原学研究 禽流感的病原主要是禽流感病毒,它属于正纳病毒科,是一种有外套壳的负链RNA病毒。禽流感病毒有多种亚型,其中H5N1和H7N9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亚型,也是比较具有危险性的亚型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被感染禽类的分泌物,如唾液、粪便、呼吸 道分泌物等,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人体。另外,也有可能会通过禽类的粉尘、消化道和呼吸道分泌物的气溶胶进入人体。 在禽流感病毒的病原机理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的逃避免疫机 制和病毒的致病机制两个方面。病毒的逃避免疫机制主要包括点突变、基因重组等方式,它们可以帮助病毒对抗宿主的免疫反应,减弱宿主对病毒的抵抗力。病毒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释放的细胞因子以及病毒蛋白质的致病作用等方面。 二、禽流感的防治策略 禽流感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预防、监测、控制和治疗等方面。 预防方面:应该首先从源头上控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减少人类感染的风险。 其中包括对养殖场的管理和消毒、禁止走私、规范批发市场和屠宰场等方面。另外,加强对禽类病毒的疫苗研发和制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监测方面:为了更加及时地掌握禽流感的疫情和传播状况,应当建立健全的禽 流感监测网络,不断加强相关监测指标和技术的改进和应用,及时报告疫情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控制方面:在禽流感病毒暴发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封锁疫区、 消毒环境、强化个人防护等。此外,应采取积极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治疗方面:针对禽流感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等方式,控制病情 的发展。此外,针对患者的症状和情况等,也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治疗,如氧疗、呼吸机等。 总的来说,禽流感的病原学研究和防治策略的探讨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协作, 而且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禽流感病毒,也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只有通过全面的预防和控制,才能真正遏制禽流感的传播和流行。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一种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2013年首次发现以来,H7N9禽流感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出现几轮疫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控制研究不断加深,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从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两方面介绍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 病原学特征 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A型流感病毒,其基因组由8段负链RNA组成,包括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两种表面抗原。H7N9病毒亚型最早于2013年在中国东南部的禽类中被发现,之后通过人和家禽之间的接触造成了人感染病例。病毒对家禽和野生鸟类都有感染能力,且在人体内引起了轻度到重度的呼吸道感染。 2. 流行病学分布 H7N9禽流感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在国际上也存在少量输入性病例,主要是由中国游客或居民返回国外后感染引起的。 3. 传播途径 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禽类和人类之间的接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飞沫传播等。通过感染的禽类和其分泌物污染的环境也是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 4. 高风险人群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与禽类密切接触的人员是 H7N9禽流感的高风险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还发现,H7N9禽流感并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疫情。 二、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1. 疫苗研发 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科研人员已经开展了相关疫苗的研发工作。疫苗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目前已经有多种H7N9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 流行病学监测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禽流感疫情的不断增多,禽流感疫苗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对家禽和人类都具有严重的威胁,对养禽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发高效、安全的禽流感疫苗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关注。 一种常用的疫苗研究方法是利用病毒株的繁殖和传播过程中的致病性突变,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对病毒进行基因改造,制备疫苗株。以H5N1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为例,科学家通过删除其表面蛋白HA (hemagglutinin)基因的主要部分,将其替换为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的HA基因,并将其引入H1N1流感病毒的内部基因,得到了一种双亚型的无致病性疫苗株。该疫苗株不仅不会对鸟类和人类造成感染,还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提高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抵抗力。 此外,科学家还开展了一些新型疫苗的研究。例如,研发基于DNA和RNA的疫苗。DNA疫苗通过将带有禽流感病毒基因的质粒注射至机体,利用机体的细胞合成病毒相关蛋白,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RNA疫苗则以RNA为模板合成病毒相关蛋白。这些新型疫苗具有制备简单、成本较低、能够迅速应对疫情等优势,并且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也被应用于疫苗研究。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直接针对禽流感病毒的基因进行精确编辑,进一步增强病毒的致病性或削弱病毒

的致病性。通过这种方法,在疫苗的制备过程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控制病毒株的性状,从而提高疫苗的效果。这项技术的应用将为禽流感疫苗的研发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宿主特性,以便更好地开展疫苗研究和流感病毒的控制工作。在流感病毒的宿主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进一步加剧了疫情的扩散和传播。因此,更深入地了解禽流感病毒的宿主特性将为疫苗研究和疫情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禽流感疫苗的研究正蓬勃发展。科学家们致力于研发更加高效、安全的疫苗,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新型疫苗的研发以及进一步了解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宿主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禽流感的防控能力,为保护鸟类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未来,禽流感疫苗的研究将迎来新的突破,为应对全球流感威胁提供更加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禽流感疫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和对禽流感病毒传播途径和宿主特性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制备疫苗,提高防控效果。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禽流感疫苗研究的进一步突破,为全球流感威胁的应对提供更加有力的武器,保护鸟类和人类的健康

禽流感研究报告

禽流感研究报告 禽流感是一种由限制性酶内切酶酶泰割切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可感染家禽、野生水禽和人类,并对家禽养殖业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威胁。为了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传播,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 禽流感病毒的研究主要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病原学研究主要探讨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机制、病毒的致病性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流行病学研究则关注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动态、感染源和流行规律,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病毒学的研究则通过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了解禽流感病毒的特征和分类。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则主要关注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进化。 禽流感病毒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该病毒的认识,也为疫苗研发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目前,通过对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的研究,已经发现不同亚型病毒之间的差异,从而能够为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另外,研究还发现某些禽流感病毒具有跨物种传播能力,这为防止禽流感病毒传播到人类提供了重要线索。 尽管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禽流感病毒的研究成果,但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和传播能力依然存在风险。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禽流感病毒的研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其传播。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此外,在人类与禽类和野生动物的接触环境中,加强流行病学研究,探索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

预防和控制措施。 总之,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流感疫情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继续深入地开展。通过对禽流感病毒相关因素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病毒的特征和传播途径,从而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保护人类和家禽的健康。

禽流感研究报告

禽流感研究报告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全球性 传染病,主要感染禽类,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传播给人类。该病毒通常由野生鸟类携带,通过飞沫传播,感染鸡、鸭、鹅等家禽,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禽流感病毒有多个亚型,其中亚型H5N1是最具传染性和致病性的亚型之一。 禽流感的症状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禽流感对禽类的病死率非常高,可以达到90%。在 人类中,暴露于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家禽或野生鸟类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禽流感可以引发肺炎、器官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包括野生鸟类、家禽养殖场、市场等。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至周围环境,感染其他禽类。而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鸟类或鸟类排泄物,以及通过吸入含有病毒颗粒的空气。 针对禽流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早期监测,快速检测和隔离。早期监测是通过监测野生鸟类和家禽养殖场周围环境来发现病毒的存在。快速检测是为了及早发现感染病例,以便采取隔离措施和治疗。隔离是指将感染禽类与健康禽类分开,以防止疫情扩散。此外,疫苗也是防控禽流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人类感染禽流感后,需要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来,禽流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此外,研究表

明,禽流感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的亚型,进一步增加疫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因此,我们在防控禽流感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监测和病毒学研究,及时发现并控制新的禽流感疫情。 总结来说,禽流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禽类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应该加强防控措施,早期监测和快速检测,隔离感染禽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禽流感疫情的挑战。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与传染性研究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与传染性研究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爆发的禽流感疫情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禽流感病毒是 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能够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传播。病毒的变异和传染性是导致禽流感疫情频繁爆发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病毒的变异和传染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禽流感病毒的变异 禽流感病毒变异是病毒进化的必然结果。禽流感病毒根据其外膜的两种表面糖 蛋白(HA和NA)分为不同的亚型。目前已经发现的亚型包括H1、H2、H3、H4、H5、H6、H7、H8、H9、H10、H11、H12等。其中,H5N1禽流感病毒是目前最 具威胁的病毒亚型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主要是发生在HA和NA基因上。变异通常由点突变、基因 重排和基因重组等方式引起。点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中某一处发生单个核苷酸的改变,从而导致蛋白质产生变化。基因重排指两个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同一宿主中同时感染,导致HA和NA基因重组,形成一种新的亚型。基因重组则是指两个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同一宿主中同时感染,由于基因重组,产生一种新的亚型。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给予了其更强的适应性和传染性,使得其更容易传播和扩散。病毒的变异也是人们难以预测和控制疫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性 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是指病毒在群体中传播的强度和速度。禽流感病毒的传染 性主要与其亲和力、病毒负载和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亲和力是指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的能力。禽流感病毒的亲和力与其HA基因有关,某些亚型的HA基因能够更 容易地与人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病毒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病毒负载是指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数量,是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禽流感病毒能 够通过呼吸道、眼、口、鼻等途径传播,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宿主体内后,会在上呼吸道和肺部内繁殖,导致病毒负载增加,从而增加病毒的传染性。 宿主的免疫状态也是影响病毒传染性的重要因素。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禽类和 人类,禽类因自身天然免疫力较差,易于感染病毒。而人类则因拥有一定的免疫系统和疫苗的保护,可以抵御病毒的侵袭,从而减少病毒的传染性。 总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和传染性是导致禽流感疫情爆发的重要原因。对于禽 流感的防控,必须在加强禽类生产、加强病毒监测的基础上,加强疫苗研制和应用,提高人类免疫力,减少病毒在人类和禽类间的传播。

宿主因子ZFAT沉默抑制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

宿主因子ZFAT沉默抑制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复制 的分子机制 宿主因子ZFAT沉默抑制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 引言: 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其对鸟类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亚型H5N1,其 感染鸟类和人类后的致死率非常高。因此,研究H5N1禽流感 病毒的复制机制和宿主反应非常重要。最近的研究发现,宿主因子ZFAT在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复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ZFAT在H5N1禽流感病毒复制中的分子机制。 ZFAT以及其功能: ZFAT是一种转录调控因子,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 并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ZFAT通过与DNA结 合并调节基因的表达,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免疫应答、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和DNA损伤修复等。 ZFAT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相互作用: 最近的研究发现,HZFAT的表达在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感染后受到显著的抑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H5N1禽流感病 毒的非结构蛋白1(NS1)能够与ZFAT相互作用,并导致ZFAT 的核定位减少。此外,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后,ZFAT的转录 活性也被显著降低。 ZFAT对H5N1禽流感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ZFAT通过多种机制抑制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首先,ZFAT 能够调节多种抗病毒因子的表达,如干扰素、TNF-α和IL- 1β。这些抗病毒因子的增加可以增强宿主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并减少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其次,ZFAT能够调节细胞凋亡途径,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来限制病毒的复制。此外,ZFAT 还参与了调节细胞周期和DNA损伤修复等过程,影响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应答。 ZFAT在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中的意义: 研究发现,HZFAT的沉默会增加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因此,对ZFAT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机制,还可能为开发新的防治策略提供潜在靶点。此外,ZFAT的功能研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细胞免疫和病毒免疫的认识,为其他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结论: ZFAT作为一种重要的宿主因子,在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复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ZFAT的沉默会增加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并降低宿主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ZFAT在H5N1禽流感病毒复制中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禽流感病毒的复制机制,为开发新的防治策略提供新靶点 总结来说,ZFAT在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调节多种抗病毒因子的表达和细胞凋亡途径,ZFAT 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并增强宿主对病毒的抵抗能力。研究ZFAT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的复制机制,还可能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潜在靶点。此外,ZFAT的功能研究也有助于加深对细胞免疫和病毒免疫的认识,为其他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深入研究ZFAT在H5N1禽流感病毒复制中的分子机制,有助于理解病毒的复制过程,为防治禽流感病毒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茎部缺失拮抗干扰素的机制研究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茎部缺失拮抗干扰素的机制研究H5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可引起家禽急性发病和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毒在自然选择条件下和疫苗选择压下很容易发生变异,形成适应性的优势流行株。 自1996年第一株亚洲H5N1亚型高致病性AIV在广东省某发病鹅群被分离到以来,H5N1亚型AIV的NA基因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缺失,且茎部第49-68位缺失20个氨基酸的缺失株占绝对优势,成为近年来流行的优势流行株。前期研究初步发现,NA茎部缺失有助于H5亚型AIV拮抗干扰素,但相关机制仍不清楚。 本研究以NA茎部缺失的H5亚型AIV为母本,按照已有的禽流感病毒NA基因茎部缺失模式或在NA茎部添加不同长度氨基酸,构建一系列只有NA茎部突变,其他基因与母本病毒骨架一致的全禽源NA突变的重组病毒,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及拮抗干扰素能力的差异,分析NA茎部缺失在H5N1亚型AIV拮抗干扰素过程中的作用,对发挥拮抗干扰素的功能位置进行定位,该研究对解析H5N1亚型AIV的进化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1 H5N1亚型AIV NA基因茎部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的测定以一株NA茎部49-68位缺失20个氨基酸和NS1 80-84位缺失5个氨基酸的H5N1亚型AIV(A/mallard/Huadong/S/2005)为母本病毒,构建了 5株突变病毒,分别为NA基因茎部不缺失(rSNA+),缺失5个氨基酸(rSNA-5),缺失10个氨基酸(rSNA-10),缺失15个氨基酸(rSNA-15)和缺失20个氨基酸 (rSNA-20),并测定了其生物学特性。 结果显示,5株突变病毒的TCID50、EID50和MDT值无显著性差异。其生长曲线表明,NA茎部加长可增强H5N1亚型AIV在MDCK和CEF细胞上的复制能力,而NA茎部缺失会小幅度地提高H5N1亚型AIV在Vero细胞上的复制能力。

禽流感病毒归类及毒力研究

禽流感病毒归类及毒力研究 禽流感病毒属于RNA的正黏病毒科,分为A、B、C3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类。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与人类发生流感流行关系非常密切,禽流感的爆发和流行增加了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的机会,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可直接传染人并能导致人死亡。因而,高致病性禽流感成为世界性卫生问题,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及其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禽流感病毒带有囊膜,在4℃时传染性最强,20℃以下可持续7d的活性。其病毒毒株在低温干燥和甘油中可以存活数日或1年,在干燥的尘土中能存活14d,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尤其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下,能存活很长时间。禽流感病毒对去污剂较为敏感,尤其对醛类、氧化剂和高温、紫外线均敏感,56℃时加热30min、60℃加热10min、65~70℃时加热数分钟即可使禽流感病毒丧失活性。阳光直射40~48h即可将其灭活,紫外线照射可以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的活性和神经氨酸酶的活性。 2禽流感的分类及毒力 目前,我国发生的禽流感主要是中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在分离到的数10株(有H1、H3、H4、H5、H9和H14等亚型)病毒中多数是H3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尤其中等毒力以下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其中血清学调查中发现H3亚型的阳性占禽流感阳性总数的93.8%。证实了禽流感尤其中等毒力以下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以H9N2亚型病毒为代表,由此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症状轻微,病死率低,临床常见:呼吸困难,产蛋下降。但中等毒力禽

流感H9N2感染易感禽类之后,能损伤禽类的呼吸道,有利于细菌侵入引起继发感染。同时还可能与细菌产生某些蛋白酶,使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裂解为(HA1HA2),从而增强了该病毒的复制能力、感染性及变异性,即可引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不同亚型有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所引起的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其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可达100%。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和流行过程中,多伴有中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毒株的先期流行。 目前,中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我区部分地区呈现较大范围的扩散,给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主要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由国外传入我国的同时,依据中低致病性禽流感理化特性等预防控制中低致病性禽流感。对于养殖业预防禽流感,首先注意要求鸡苗源于非疫区,其次要认真做好禽流感疫苗接种。另外,长期保持鸡舍内外的良好卫生条件和开展经常性的消毒工作,对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有很好的效果。

H5N1禽流感病毒以巨胞饮作用侵入细胞的研究

H5N1禽流感病毒以巨胞饮作用侵入细胞的研究 田雨;陈普成;赵玉辉;姜永萍;柳金雄;陈化兰 【摘要】流感病毒在体外感染细胞的过程中,是分别通过网格蛋白(Clathrin)和小窝蛋白(Caveolae)介导的两种内吞途径进入细胞内.为探索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侵入细胞的其他机制,本实验在胎牛血清存在的情况下,采用Dynasore抑制剂抑制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两种AIV侵入体外培养细胞途径,然而AIV仍然可以感染A549人源肺癌细胞系.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巨胞饮抑制剂5-(N-乙基-N-异丙基)阿米洛利(EIPA)能够完全抑制病毒的感染,确认巨胞饮作用是AIV侵入体外培养的另外一种途径.同时,AIV也可以通过巨胞饮作用侵入不同来源的DF1禽源细胞和MDCK犬源细胞.此外,分别具有与禽源受体、人源受体和禽源-人源双重受体亲和特性的3株流感病毒仍然能够通过巨胞饮作用感染A549细胞.受体特异性试验表明,去除细胞的唾液酸受体后,病毒则不能够感染体外培养的细胞,表明唾液酸受体在巨胞饮作用的病毒侵入方式中仍然具有关键作用.本实验结果证明,巨胞饮作用是流感病毒侵入细胞的另外一种途径.该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流感病毒的感染机理. 【期刊名称】《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年(卷),期】2015(037)010 【总页数】5页(P733-737) 【关键词】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病毒入胞;巨胞饮;血清 【作者】田雨;陈普成;赵玉辉;姜永萍;柳金雄;陈化兰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 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 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5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s,AIV)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病毒基 因组分为8 个节段,全长约13.6 nt,编码至少10 种蛋白:PB1、PB2、PA、HA、NA、NP、M1、M2、NS1 和NS2。H5N1 亚型AIV 为高致病性AIV(HPAIV), 其感染能够导致禽类的高死亡率,同时也严重的危害人类的健康[1]。 一般认为,网格蛋白(Clathrin)和小窝蛋白(Caveolae)分别介导的两种内吞途径为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的主要方式[2]。这两种内吞途径均依赖于GTP蛋白激酶Dynamin 2[3]。Dynasore 是最新发现的针对Dynamin 蛋白的非竞争性抑制剂,能够抑制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病毒侵入[4]。然而,在胎牛血清的存在的体 外病毒培养条件下,Dynasore 仍然可以抑制只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侵入,表明胎牛血清并未导致Dynasore 失活[5]。 巨胞饮(Macropinocytosis)是细胞在某些因素刺激下,细胞膜皱褶形成大且不规 则的原始内吞小泡,非选择性地内吞细胞外营养物质和液相大分子的过程[6]。研 究表明,5-(N-乙基-N-异丙基)阿米洛利(EIPA)能够特异性抑制巨胞饮作用[7]。 作为亲本病毒,H5N1 亚型AIV A/duck/Guangxi/35/2001(DK/35)具有禽源和 人源SAα2,3Gal/SAα2,6Gal受体的双重亲和性。然而,通过其HA 蛋白Q226L

人核仁磷酸化蛋白1(NOLC1)影响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研究进展

人核仁磷酸化蛋白1(NOLC1)影响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研究 进展 朱春玉; 赵莹; 易文富; 刘宏生; 郑方亮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2019(039)003 【总页数】6页(P1-6) 【关键词】人核仁磷酸化蛋白; 禽流感病毒; 非结构蛋白; 蛋白互作; 感染机制 【作者】朱春玉; 赵莹; 易文富; 刘宏生; 郑方亮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9.47; S851.34+7.2 禽流感疫情被称为“鸡瘟”,首次发现于1878年,该疫情导致意大利家鸡大量死亡。此后,“鸡瘟”在全世界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直到1955年,Schafer发现并证实“鸡瘟”的罪魁祸首是A型流感病毒,因其感染禽类而被称为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AIV感染能够引起禽类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通常会引起家禽大批量死亡,给家禽养殖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自1997年首次报道禽流感感染人致死病例以来,全球爆发了多次禽流感感染人致死的疫情,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该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1-2]。AIV 属于正黏病毒科,基因组由8条RNA构成,根据病毒表面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的

不同分为众多亚型[3]。目前已经确认有7种病毒亚型能够感染人类,多为H5和 H7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通过表面血凝素(HA)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识别结合进入细胞,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后最终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在复制过程中,由其自身编码的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通过与宿主细胞多种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调节病毒的复制。其中人核仁磷酸化蛋白(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 1,NOLC1),又名hNopp140或Nopp140,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NS1的相互作用蛋白,该蛋白参与核仁组装、细胞发育和肿瘤发生等过程,同时在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 1 NOLC1蛋白的结构 NOLC1蛋白是一种核定位信号结合蛋白,大小为140 kDa,最早在大鼠肝细胞核中发现并鉴定。NOLC1蛋白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穿梭[5],在细胞间期NOLC1蛋白以颗粒状形态存在于核仁之中,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时期时,NOLC1蛋白的颗粒状形态便不复存在,被均匀分配到两个细胞的细胞质中,随后与RNA聚合酶Ⅰ发生相互作用表达rRNA基因,参与核仁发生的过程[6]。NOLC1蛋白结构特殊,它不具有RNA结合域和富含谷氨酸/精氨酸的链段,而是包含保守的N-末端、C-末端以及一个由多个重复的酸性和碱性氨基酸构成的中心结构域。中心结构域由带正电和带负电的氨基酸交替组成,最可能的理由是为蛋白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提供作用位点[7]。NOLC1蛋白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是细胞内磷酸化程度最高的蛋白之一[6]。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可以使NOLC1蛋白磷酸化的蛋白激酶有酪蛋白激 酶2(CK2)、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cdc2激酶)和蛋白激酶A(PKA)[8]。NOLC1蛋白由于含有82个酪蛋白激酶CK2靶序列,因此主要依赖于CK2的磷酸化发挥作 用[9]。同时,NOLC1蛋白还可与CK2结合,作为CK2的高度磷酸化蛋白抑制剂抑制该酶的催化活性[10]。 2 NOLC1蛋白的功能

禽流感病毒对BALBc小鼠的致病性研究实验方案

禽流感病毒对BALB/c小鼠的致病性研究实验方案 1 实验目的 使用新分离到的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BALB/c小鼠上进行致病性实验,分析该毒株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 2 实验材料 4~6周龄SPF级雌性BALB/c小鼠(11~14g)50只。9~11日龄鸡胚通胚(大华农)60枚。 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96孔V型微量反应板、1%鸡红细胞悬液、PBS (pH 7.2~7.4)、1.5 mL离心管、2 mL离心管、15 mL离心管、50 mL离心管、75%酒精、医用棉花、大中小3中病料袋、冰盒、甲醛、高锰酸钾、铁盒(熏蒸用)、4%多聚甲醛、Marker笔。 SPF小鼠隔离器、生物安全柜、37℃恒温孵化箱、组织研磨仪、振荡器(涡旋仪)、小型低温离心机、解剖台、电子秤、各种量程移液枪。 毒株:B6和B7。 3 实验方案 3.1 病毒EID50值的测定 在生物安全柜内使用无菌PBS将病毒尿囊液连续10倍倍比稀释至10-10,取6个稀释度(10-5~10-10)的病毒稀释液接种9~11日龄非免鸡胚(采用鸡胚尿囊腔接种法),每个稀释度接种5枚胚,每胚接种0.2 mL,接种后置于37℃恒温孵化箱中孵育,每日观察鸡胚状况(期间发现死胚,立即取出,暂存于4℃冰箱),72 h后将所有鸡胚放置于4℃冰箱4 h以上,然后再收获各胚的尿囊液并分别测定其HA效价,记录每个稀释度的阳性结果(HA效价大于3 log2时,判定为阳性),并按Reed-Muench氏法计算EID50值。 Reed-Muench法计算公式: logEID50=高于50%的病毒稀释度的对数+距离比例×稀释系数的对数 距离比例=(高于50%感染率的百分数-50%)/(高于50%感染率的百分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