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摘要】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问题。
免疫研究一直是防控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方向,该研究在作用机制、治疗方法、疫苗研发、抗体应用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免疫系统对禽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解析感染过程和免疫应答机制,提供治疗靶点和疫苗设计依据。
疫苗研发和抗体应用在禽流感的防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工程研究为深入了解病毒特性和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持。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疫苗的覆盖范围和效果、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等。
免疫研究对禽流感病毒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面临着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和持续投入。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 免疫, 研究, 进展, 作用机制, 治疗方法, 疫苗, 抗体, 防控, 基因工程, 疫情, 挑战, 研究方向, 结论1. 引言1.1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可以感染禽类的病毒,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由于禽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和传染性,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免疫机制对于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免疫对禽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宿主的免疫系统在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科学家们揭示了禽流感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禽流感病毒免疫治疗方法研究和禽流感病毒疫苗研发进展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研究人员持续探索新的疫苗设计方案和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禽流感病毒感染。
免疫抗体在禽流感防控中的应用以及禽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研究也为禽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免疫抗体的应用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防控策略,为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作出贡献。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对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未知领域。
未来,科研人员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防控策略,为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作出更大的贡献。
禽流感病毒感染机理及防控策略研究

禽流感病毒感染机理及防控策略研究禽流感是人类和动物都能感染的病毒性疾病,其感染机理较为复杂,它的防控策略也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一、禽流感病毒感染机理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属于单股RNA病毒,具有高变异性和适应性。
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类的风险较低,主要通过禽类传播。
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口腔、鼻腔、眼部、呼吸道等多个途径。
在感染后,禽流感病毒会进入人体细胞内,释放病毒基因组RNA,并通过一系列的步骤进行基因表达、复制和装配。
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它的表面结构中的衣壳蛋白会发生变异,从而导致抗体无法识别过去表面结构的病毒。
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容易引起一系列的病症,包括头痛、肌肉疼痛、发热等症状,甚至会引起重症和死亡。
因此,禽流感的防控至关重要。
二、禽流感的防控策略禽流感的防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对于公众来说,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个人卫生习惯并注意食物卫生。
同时,公众应该及时就医,避免对禽类和野生动物的接触,并向卫生部门举报可疑的疫情。
2.加强畜禽管理畜禽管理是禽流感防控的重要环节。
禽场应该加强疫情监控和排查,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采取隔离、灭杀等措施。
同时,应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避免病毒传播。
3.提高检测和监控能力禽流感的检测和监控需要高度敏感、特异的检测手段。
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保证禽流感疫情的及时检测和监控,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4.加强国际合作禽流感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间的合作是有效控制禽流感的关键。
国际组织应加强协调和沟通,促进跨国合作,共同处理全球禽流感疫情。
总之,禽流感的防控是一项需要多方面参与的复杂任务。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畜禽管理、提高检测和监控能力和国际合作都是必要的措施,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更好地控制禽流感疫情的传播,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研究进展

收 稿 日期 : 0 0— 6— 1 2 1 0 0
作 者 简介 : 爱 娟 (96 ) 女 , 师 。 冯 17 一 , 讲
第 3期
冯 爱 娟 : 流 感 病 毒 的致 病 性 研 究 进 展 禽
定 高 致 病 力 和 潜 在 高 致 病 力 分 离 株 的 遗 传 标 记 。 成 熟 的 H 是 一 个 由 5 2个 氨 基 酸 构 成 的 多 肽 链 。 同 A 5 时 也 证 明 了 在 裂 解 区 附 近 的 氨 基 酸 序 列 发 生 置 换 的
关 键词 : 血凝 素 ( A) 禽流 感病毒 ; H ; 致病 性
中 图分类 号 :Q 1 8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7 -9 0 2 L ) 30 1 —4 6 2 15 ( O O 0 - 00 0
禽类 流 行 性 感 冒 ( v nif ez , I , 称禽 ai n una A ) 简 a l
苗株 的选 育上 显得愈加 艰难 ; 由于 多价 疫苗的相 互干扰作 用 , 造成免 疫原性 降低或毒 又 会 力增 强等 。因此 , 研制 广谱 、 高效 、 低毒 的疫 苗 一 直是 困扰人 们 的一 个 难题 。其 中, N D A
疫 苗 被 认 为 是 防 制 禽 流 感 最 具 潜 力 的 基 因 工程 疫 苗之 一 。
禽流感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和预防措施

禽流感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和预防措施禽流感,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时刻威胁着动物养殖业和人类健康。
它不仅能够引发家禽的严重病变,造成经济损失,还有可能通过人禽接触而感染人类,甚至引发大规模的疫情。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禽流感分子病理学的研究成为了防控禽流感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禽流感病原体的分子特性、致病机制以及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探讨禽流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一、禽流感病原体的分子特性禽流感病原体主要分为禽流感病毒A、B、C、D四型,其中禽流感病毒A型(avian influenza virus A,AIV)是最为熟知的。
AIV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属于正稳态下的液晶相分子,病毒的核酸基序长约1.7-2.5万个碱基对,包裹着一层直径约80-120nm的病毒衣壳。
带外刺突的病毒衣壳表面含有两种糖蛋白,即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它们是病毒入侵和感染细胞、制造新病毒颗粒的关键分子。
此外,AIV的病毒衣壳还包裹着若干副产品蛋白,包括M1、M2、NS1、NP等,这些副产品蛋白分别参与病毒的结构形成、离子通道调节、免疫抑制、转录调控等多种生理过程。
二、禽流感的致病机制禽流感病毒A型引起家禽和野鸟感染的典型病症为直肠结肠炎症和肠出血,这与病毒血凝素HA和NA对肠道细胞的亲和性有关。
病毒通过血凝素HA与上皮细胞的糖基化受体结合,并借助神经氨酸酶NA的酶活性,在病毒粒子释放、病毒颗粒聚合和细胞膜释放等多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禽流感病毒A型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尤其是家禽,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病毒先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进入细胞质后逐渐繁殖,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大量病毒颗粒,并进一步感染邻近的其他呼吸道细胞和其他器官。
三、禽流感的预防措施禽流感的防控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环境控制、病毒监测、疫苗防控、动物营养和健康管理等方面。
现代化的饲养场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控制体系,包括灭菌消毒、通风卫生、采集样品、生物安全等多个环节。
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摘 要 : 流感 的暴发 给 畜禽 业造成 了 巨大 经济损 失 , 禽 近年 来对 禽流 感病毒 的致病性 的研 究取得 了一 定 进展 。禽流 感病毒 的毒 性 不但 与血 凝 索裂 解位点 处 的氨 基 酸序 列 、 经氨 酸酶 茎部 的氨基 酸丢 失 、 神 非结构 蛋 白的截短 、 除及 NS 删 1蛋 白 C末 端 的 4个 氨基 酸残基 等 有关 , 而且 , 还发 现在 病毒 基 因编码 的蛋 白 中有 许 多 单 个氨基 酸 决定病 毒 的毒 力 。这 些毒 力 因子 对动物 的致病 性 并 不是 单独 起 作 用 , 而是 多种 基 因的毒 力 因子
l 血凝 素( HA) 与禽 流感 病 毒 致 病 性 的 关 系
流感病 毒 感 染 的第 一 步 是 病 毒 吸 附 于 细 胞 膜 上, 然后 HA经 过 蛋 白酶 切 割 裂 解 为 HA1和 HA2
两 个亚单 位 , 才具 有感 染 性 , HA 的裂 解 性 由以下 两 个 结构 特征 决定 。
致 病 的分子 基础 。
的 两 个 毒 株 A/ l r / a o g S 2 0 ( 称 S mal d Hu d n / / 0 5 简 a
病毒 ) A/ l r / a o g Y/ 0 3 简 称 Y 病 和 mal d Hu d n / 2 0 ( a 毒) HA 裂解 位 点处 氨 基 酸 不 同 , 者 的 HA 基 的 前 因在 3 2位 是 亮 氨 酸 ( ) 3 9位 氨 基 酸缺 失 ; 2 L ,2 而后 者 的 HA 基 因在 3 2位 是谷氨 酰胺 ( ,2 2 Q) 3 9位是 赖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引起的家禽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感染家禽,如鸡、鸭、鹅等,但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传染给人类。
自从2003年中国发生了SARS疫情以来,禽流感疫情就被公众所关注。
禽流感的爆发不仅对家禽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更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对禽流感的病毒学特性和免疫学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病理学特性禽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反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分为A、B、C、D四种型号。
其中只有A型和B型病毒会引起流感病毒,而D型病毒则主要感染牲畜。
A型病毒具有高变异率和广泛感染性,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
据统计,自2003年开始,全球已经发生了多次禽流感大规模暴发,间歇性地在全球不同地区爆发。
1.清洁蛋白材料。
禽流感病毒外表皮有两种糖蛋白质: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酯化酶。
其中血凝素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清洁标记物,其血凝素亚型不同决定了其毒性和致病性的差异。
2.覆盖膜。
每个病毒都包含了一层薄膜,这是由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夺取细胞膜形成的。
病毒的薄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类物质和覆盖蛋白质。
3.病毒复制能力。
禽流感病毒具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和变异能力,可以在任何宿主内复制。
病毒的感染和复制也受到宿主细胞的限制,禽流感病毒能感染和复制于多种宿主细胞中,然而只在特定环境下才会产生足够的病毒产生细胞,从而继续传播病毒。
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决定了其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其免疫学特性则是控制禽流感疫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学特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抗原结构分析。
研究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内质膜蛋白、核蛋白、非结构蛋白等多种蛋白结构,寻找高度保守的免疫原性表位,为开发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2.疫苗研发。
目前,研究禽流感病毒免疫学特性主要集中在疫苗的研制上。
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亚型具有多样性,不同亚型的血凝素互相之间没有交叉保护能力。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严重威胁禽类健康和人类健康的病原体。
近年来,各国对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疫苗是预防禽流感的一种重要措施。
传统的禽流感疫苗主要采用灭活病毒或者鸡胚疫苗,虽然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是由于疫苗生产过程复杂且昂贵,限制了疫苗的大规模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了重组疫苗。
重组疫苗是通过将禽流感病毒的关键基因片段进行重组,得到的疫苗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免疫效果。
科学家利用重组DNA技术构建了禽流感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并且通过植入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进行高效表达,获得了高度免疫原性的禽流感重组疫苗。
除了传统的疫苗方法,部分研究人员尝试使用核酸疫苗预防禽流感。
核酸疫苗是通过直接注射目标疫苗基因的核酸片段,利用机体的自身机制进行表达和免疫应答。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注射疫苗基因的DNA片段或者mRNA片段,成功预防了禽流感病毒感染。
相比传统疫苗,核酸疫苗制备简单、成本低,而且能够引发强烈的免疫应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还涉及到免疫辅助治疗。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天然产物或者合成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对禽流感病毒的抗体水平。
研究人员发现,金藻蓝素可以有效抑制禽流感病毒的复制和侵染,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从而预防感染。
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研究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机制,发现了病毒与机体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研究疫苗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目标。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包括重组疫苗的开发、核酸疫苗的应用、免疫辅助治疗的发现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理论基础,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至坏死 ,脚鳞 出血;呼 吸 困难 、咳嗽 、打 喷嚏 、流 泪 。
初期两 眼流浆液 性带泡沫 的 分泌物 ,后期 流黄 白色脓性
分泌物 , 肉髯增 厚变硬 , 向两 侧开 张 ,呈 金鱼 头状 。也 有 的 出现抽 搐 ,头颈 后 扭 ,运 动 失 调 ,瘫 痪 等神 经 症 状 。如 不采取措 施 ,很 容易造 成疫情 扩散 、蔓延 。并且 病毒毒力还有变强 的可 。
先 要 搞清 楚 禽 流 感病 毒 的致病 机 制 ,对于 禽 流感 的危 害 。我们必须要有全面 、正确 、科学 的认识。
参考文献 【 l 】牟维东。王永 录.禽流感 的研 究进展.中国兽医科技【 J 】 .2 0 0 4 ,
3 4 ( 4 ) : 3 2 — 3 9 .
4 病理变化
3 . 2 急性型 表现 为突然发 病 ,体温 升高 ,可达4 2 ℃ 以 上 ;采食量 急剧 下降 ,头部 、鸡冠 和 肉髯肿胀 、出血甚
7 结语 目前 ,禽流 感 己给 世 界养 禽业 造 成 了巨大 的经济损 失,更重要 的是它 对人类 健康 也构 成 了极 大威胁 ,所 以 A I 的 防治工作 已经提 升到前 所 未有 的 公共 卫生学 高度。 A I 是一种 古老 的禽类传 染病 ,对 于人类又 是一个新 的课 题 。要高度警 惕禽 流感病 毒可 能发 生抗原 变异 ,所 以首
山东畜牧兽医
2 0 1 3 年第 3 4
禽流感 的研 究进展
穆平玲 ( 山东 省泰安市 岱岳区畜牧兽医 局 2 7 1 0 0 0 )
中图分类号 :¥ 8 5 8 . 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1 7 3 3 ( 2 0 1 3 ) 0 2 . 0 0 6 0 - 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
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1前言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
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
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
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Avian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Avian Influenza.LPAI)。
高致病性AIV 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
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
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2)和PA(polymerase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
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AIV属于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表位位于跨膜糖蛋白HA和NA,根据这些糖蛋白抗原性的差异,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 N9),其中引发HPAI的病毒均属H5和H7亚型。
禽流感病毒跨越种属屏障从家禽直接感染人与其基因的分子结构的特殊性有关。
该病毒的基因组为分节段的特性使其因易于发生基因的漂移和转换而出现变异,造成致病性和感染宿主的改变,研究表明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人类与其分子结构的变异有关。
血凝素HA是嵌合于病毒包膜内并被糖基化和酰基化的蛋白,其位于包膜外侧的呈刺突状的球形头部与细胞受体的结合有关。
神经氨酸酶NA也是跨膜糖蛋白,具有唾液酸酶活性,并在病毒出膜时释放位于细胞表面的子代病毒。
该功能不仅可以避免释放过程中病毒的聚集,还可能有助于病毒穿透上皮组织的黏膜层以完成对细胞的吸附[4]。
核蛋白NP是构成病毒核衣壳的主要蛋白成分,它是一种单体磷酸化的多肽,具有型特异性,参与构成选择特异性宿主的因素。
基质蛋白M是由基因组片段7编码,片段7有2个ORF,可转录出2个mRNA,分别翻译出一种蛋白,即M1和M2。
M1由25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多肽链上无糖基化位点,除了作为结构蛋白外,还参与调控病毒的转录和被感染细胞的胞核与胞浆间的物质转运[5]。
非结构蛋白NS由片段8编码。
片段8也有2个OR F,可编码2种蛋白质,即NS1和NS2。
这两种蛋白质大量存在于感染的细胞中,NS1主要在核内,NS2主要在胞浆内,在病毒粒子内不存在这两种蛋白成分。
聚合酶P由3种成分组成,PB1、PB2、PA。
流感病毒3个最大的vRNA片段l、片段2、片段3编码的蛋白质分别为PB2、PB2、PA。
它们在A和B型病毒中有类似的结构和功能。
在感染后的复制过程中,聚合酶蛋白质合成的数量虽然很少,但它们对病毒的基因表达和复制来说是必需的。
聚合酶蛋白与vRNA和NP一起连接形成非共价键的复合体,PB1和PB2是碱性蛋白,而PA为酸性蛋白。
病毒的聚合酶蛋白质不直接启动RNA表达,而是要用宿主的mRNA作为启动子。
PB2识别帽状RNA后开始内部核酸酶的活动。
PB1不仅负责cRNA和vRNA的合成,而且与mRNA延伸有关。
PA的功能还不太清楚,可能扮演蛋白质激酶或螺旋-解螺旋的角色。
3AIV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3.1禽类之间的传播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一般在野生水鸟中形成稳定的循环。
除宿主间的直接传播外,通过含有病毒的水体和污染物的间接传播也是病毒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与哺乳动物(人、猪和马)中流感病毒的感染不同,后者主要以气溶胶的方式传播。
当禽类在春天返回繁殖后代时,这些禽类及其后代(易感)就会被水中偶尔释放出的病毒再次感染。
当家禽与野生禽类共用水源,或者食用已被感染的野生禽类污染的水或食物,病毒就极有可能由野生禽类传播给家禽[6]。
家禽一旦受到感染,就会分泌足量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以确保其在一种家禽内及不同家禽间的持久传播。
此外,出售的活禽若处在拥挤的情况下,病毒传播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7]。
在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出现之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大可能会由家禽再次传染野生禽类。
然而在2005年4月,中国西北地区的青海湖出现了H5N1引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致使数千只斑头雁及其他迁徙的鸭类、鸬鹚和海鸥发生感染。
因此,由野生禽类介导的H5N1病毒的传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2 向其他哺乳动物的传播在适宜的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可传播给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经几轮复制和适应性改变后就可成为新的流行毒株。
欧洲猪群中主要流行的是类似禽流感H1N1的病毒。
一种人2禽重排病毒H1N2于1992年在英国首次被分离到,而且该病毒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大。
在美国流行的则是由H1N1、人类的H3N2和禽类的亚型病毒重新组合形成的三联重排病毒(H3N2)。
在猪群体内还发现其他可能来源于禽类的亚型病毒如H1N7、H4N6等,如2003年在中国东部的猪群中流行的是禽源H9N2病毒[8]。
除猪以外,在海洋哺乳动物和马的体内也发现过禽源的甲型流感病毒。
3.3向人类的传播病毒的H和N糖蛋白针对某一宿主的特异受体类型而产生的适应性改变对于病毒的有效复制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病毒经种间传播后,HA蛋白的受体结合部位会发生形态变化。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特定组织可表达多种唾液酸寡聚糖,禽流感病毒普遍对α-2,3连接的唾液酸(SA)亲和力最高,这是因为该型SA是易感宿主内源性上皮组织(肠道和肝脏)的主要受体。
与此相反,人流感病毒主要对人呼吸道无纤毛上皮细胞上以α-2,6方式连接的SA有较高的亲和力。
这种受体的偏好性也属于种间屏障的范畴,该屏障可阻止禽流感病毒以非经口方式传播给人,然而最近Matrosovich等[9]的研究发现,在人气管中存在有纤毛的上皮细胞,该细胞具有密度较低的与禽流感受体类似的糖配体,而鸡的细胞中也存在低密度的人源性唾液酸受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仍有感染某种禽流感病毒的可能。
4AIV的致病机制4.1血凝素HA与致病性的关系AIV感染细胞时,HA首先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含有唾液酸的细胞受体结合。
传统的观点认为,,AIV的HA与α-2,3唾液酸受体结合而不与α-2,6唾液酸受体结合,而人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则恰恰相反。
人气管内主要表达α-2,6唾液酸受体,而禽气管内主要表达α-2,3唾液酸受体,因此受体特异性决定了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的限制性。
而猪是唯一的即能表达α-2,3唾液酸受体,又能表达α-2,6唾液酸受体的动物,所以猪对人流感病毒和AIV同样易感。
这也是猪可作为AIV和人流感病毒“混合器”的分子依据。
但是,意外的是,1997年香港H5N1流感发生时收集的毒株其HA 受体结合性质却与上述理论不同:无论是人源毒株还是禽源毒株。
均与α-2,3唾液酸受体结合而不具有α-2,6唾液酸受体结合。
而对1999年香港活禽市场的H9N2病毒的分析表明,其具有α-2,6唾液酸受体特异性。
这些发现证实了AIV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并不是首要的决定AIV由禽到人传播的限制因素。
病毒进入细胞后,HA参与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
要完成这一过程,HA必须经过蛋白酶的切割变成HA1和HA2。
HA能否裂解为HAl和HA2关系到该病毒粒子致病力的强弱。
而HA对蛋白酶裂解的敏感性又直接影响到病毒的毒力。
HA基因中多碱基切割位点的存在是决定AIV高致病性的一个分子特征。
已有很多深入的研究证明了HA裂解位点的结构与病毒病原性的相关性。
此外,研究表明H5亚型AIV的致病性强弱还受到HA上其他氨基酸的调节,有一些在裂解位点处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的H5亚型流感病毒对小鼠和鸡不表现出高致病性。
4.2核蛋白NA与致病性的关系NA可以影响宿主细胞对HA的裂解活性,NA与HA之间的平衡会影响到流感病毒对靶细胞的感染与释放。
NA蛋白茎部长度对其生物学活性也很重要,NA茎长在0-52个氨基酸变化时,病毒在组织培养时复制能力无变化,然而在鸡胚中茎越长病毒复制能力越好,NA无茎,则病毒只局限在呼吸器官复制。
4.3 RNA聚合酶与致病性的关系流感病毒的RNA聚合酶分为PB1、PB2、PA三个亚基。
PB2基因影响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可能不是一个或两个氨基酸,而是由多个氨基酸或PB2的3’端蛋白构象决定的。
Hatta等[10]通过突变分析证实,AIV致病性强弱与PB2上627位氨基酸有关。
当627位为赖氨酸(Lys)时,病毒能在小鼠体内高效复制。
PB2基因上另一个决定流感病毒致病性的位点是701位的氨基酸。
我国学者陈化兰等的研究表明该位上的天冬氨酸( D)被天冬酰胺所替代,则可导致鸭源H5N1亚型AIV对小鼠有高致病力[11]。
此外,PB1编码的AIV的第11种新蛋白PB1-F2对AIV的毒力起重要作用。
该蛋白大量存在于细胞的线粒体中,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使机体无法对AIV的攻击做出反应[12]。
4.4非结构蛋白NS与致病性的关系A型流感病毒片段8编码的NS1蛋白是Ⅰ型干扰素( IFN)的拮抗剂,NS1的第92位氨基酸为谷氨酸( E)是其对哺乳动物高致病性的一个解释。
该位点为E的AIV可以有效的抑制组织细胞IFN的抗病毒作用,减少哺乳动物体内病毒的清除,从而促进病毒的感染[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