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合集下载

第四章表面吸附ppt课件

第四章表面吸附ppt课件
吸附热
0 exp(d )
q RT
吸附时间
v
吸附现象
表面吸附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差别
① 吸附热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吸附热差别很大。前者吸附热较小,与气体的液化热
相近;而后者的吸附热,与化学反应热相近,化学吸附比物理吸附要牢固;
② 吸附温度 物理吸附温度接近于气体的沸点,故对永久性气体物理吸附主要发生在低
表面覆盖度 固体表面吸附的气体分子数与表面可能吸附的总分子数目之比;
平均吸附时间 气体分子从被固体表面吸附到脱离固体表面(脱附)所经历的时间;
表面形成单分子层时间 单层气体分子布满固体表面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1cm2固体表面上覆盖一层气体分子大约需要1015个气体分子,若入射到固体表 面的气体分子都被吸附,则形成单分子层的时间为:
表面吸附
C2A 化学吸附位能变化曲线 化学吸附-位阱 由C2A曲线表示的吸附力作用距离比物
理吸附范德瓦力的作用距离短,位阱Ec更深也更靠近表面。 位阱的位置zc就是被分解的原子化学吸附的位置(l~3埃)
吸附活化能 常态气体分子在接近表面时,首先沿PA2曲
线被吸引到Zp的位置作物理吸附。如果能够给它提供适当的 能量,以越过PA2和C2A曲线相交处的位垒Ea,就能进入Zc 处的位阱,形成离解状态的化学吸附。Ea称为吸附活化能, 其大小决定PA2和C2A线的形状(数值在0Edis之间)。
类别
A B1 B2 C D E F
Ta、Ti>Nb>W、Cr>Mo>Fe>Mn>Ni、Co>Rh>Pt、Pd>Cu、Au
金属
O2 Ca,Sr,Ba, Ti,Zr,Hf, V,Nb,Ta,Cr,Mo,W, Fe, Ni,Co Rh,Pd,Pt, Al, Mn, Cu, Au K Mg,Ag,Zn,Cd,In,Si,Ge, ,Pb,As,Sb,Bi Se,Te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无 C2H2 有 有 有 有 有 无 无 C2H4 有 有 有 有 无 无 无

第四章审美主体

第四章审美主体

第四章审美主体第一节审美主体概说一、什么是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即处于审美活动中的人,是审美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关键。

二、审美主体的特点1、审美主体具有鲜明的感性特点。

从审美活动的对象看,它是感性与意义的统一体,它以线条、色彩、形状、音响、韵律等感性的方式存在着,同时这感性形式又蕴含着意义。

从审美活动的主体看,主体要成功地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有一种感性能力,即透过感性现象看到意义(“直击”事物自身的能力)。

2、审美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

审美主体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人。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情感起着决定性作用,他引导和推动这审美主体去感知、体验审美对象,从而使得审美活动顺利发生,并最终实现审美理想。

中外美学家对此多有论述——康德认为:我们判断某一事物美还是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做出逻辑判断,而是借助想象力做出情感上的判断,看他是否引起主题的快感或不快感。

《乐记·乐本》曰:“凡音者,生人心音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指出音乐的目的是正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

3、审美主体具有能动自由性。

审美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与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相比,由于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特征,使得审美主体具有最大程度的自由。

审美主体的自由性,不仅表现在主客体的融合,还表现在主体可以凭借审美想象力,突破时空和现实的限制,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事物和形象。

席勒: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

庄子认为人要得道,就必须忘掉自己已学到的知识和各种欲望,做到“心斋”、“坐忘”,才能达成审美的自由境界。

三、主体审美结构的层次性审美主体包含着群体的审美主体和个体的审美主体两个层面,这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

群体的审美主体为个体的审美主体提供了先天的审美可能性,我们将其称之为人类学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简称主体的审美结构,它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第四章课程开发

第四章课程开发

• 4.建立开放的课程系统与形成性评价课程的 开放性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 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 程,强调把讨论而不是传递作为课程活动 的核心。课程活动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个人 的理解与判断。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及结 果评价中,应是一个诊断者,而非打分者; 评价应以教育主体及知识内在的价值及标 准为依据,而不是预设目标达成度的鉴别。 显然,“过程模式”更倾向于形成性评价。
• 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 第一,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即采用分 科课程、广域课程还是核心课程等。 • 第二,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即考 虑学习经验组织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 第三,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即采用课、 课题还是单元的方式。 • 第四,制定灵活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 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 第五,师生共同设计活动。这是课程的最终 实现状态。
(二)过程模式
• 1、基本依据:教育与课程意味着向学习者传授具 有价值的东西,即发展学习者的知识和理解力, 所以教育与课程有自己固有的内在价值和优劣标 准。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详细说明内容和程序原则 的方法来合理地开发课程,而不必用目标预先指 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课程内容即指能反映各学 科领域内在价值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程序原则 即指贯穿于课程活动始终的课程总目的或总要求。 但此总目的不同于目标模式的预设目标,它并不 构成最后的评价依据,是非行为性的,主要功能 是概述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结果,并 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 求,而不指向于对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的控制。
• 博比特是第一个探讨课程开发过程的研究 者,是目标模式的首创者。他提倡“活动 分析法”(activity analysis procedure), 在 1918年出版的著作《课程》(The Curriculum)一书中,他明确提出,课程工 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现实社会,对 人们所从事的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从中识 别出完成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习惯、 态度和知识,由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 排列可作为基础的目标,然后组织一套 “经验”来达到上述目标。

第四章 语用和修辞(语用)

第四章 语用和修辞(语用)

下列对话符不符合言语交际的原则?
1、县官有一天乘船去拜见新上任的州官,州 官见了他, 便问道:“你的船停在什么地方?” “船停在河里。”县官拘谨地回答 州官大怒,厉声喝道:“你还想把船抬到州 府衙门吗?” 县官回答道:“带的随从少,恐怕抬不动。”
县官的话不符合合作原则。 “船停在河 里。”低于适量; “带的随从少,恐怕抬 不动。”表面上有关联,其实没有关联。 州官的话不符合礼貌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语言行为,不同的语境,对话语 所含信息量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信息量的适量与否,要根 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不仅取决于发话人提供的信息,也 取决于受话人的信息期待和需要。
D.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具体而言 就是:要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要 简洁,避免罗嗦;有条理,避免杂乱。例如: ④我(吴士宏)被指定加考RPG,是比较新的计算机语言,
违反质的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有时说话者故意违背质的准则,转弯抹角,让听话者 自己去做出判断。 比如 恋爱中的姑娘如果满脸庄重地对男朋友说 “你是个好人”时,多半意味着事情快要“黄” 了,她是在委婉地向小伙子表示,要与之分手; 如果她灿烂地笑着对男朋友说“你是个大坏 蛋”时,小伙子则要心中暗喜了,因为他明白姑娘 说这话的真正意思,就是“我喜欢你”。 姑娘违反质的准则,前者是在努力避免伤害对方,后 者则是出于少女的羞涩。
违反关联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交际活动中,有时参与交际的一方会故意违 背关联准则,偏离话题、答非所问,使话语之 间看上去缺乏相关联系,从而形成会话寓意。
例如 妈妈:你到那里去? 儿子:妈妈,我已经25岁了。 妈妈:谢谢你告诉我这点。 分析:妈妈问儿子去哪儿,儿子却回答他已经25岁了,似乎答 非所问,违背相关准则,实际上却是在委婉地表示,我已经 这么大了,该有行动自由了,不要总管我的事;母亲表面客 气的回话则暗含讽刺,话外之意是“用不着你告诉我,作为 你的母亲,我非常清楚你有多大了,但你的事我还是要管”。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章:不盈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章:不盈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章:不盈【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原文注音】dào zhōng ér yòng zhī huò bù yíng yuān xī sìwàn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wù zhī zōng cuò qí ruìjiě qífēn héqí guāng tong qí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chén chén xī sì huò cún尘。

湛兮,似或存。

wúbùzhī shuí zhīzǐ xiàng dì zhī xiān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白话译文】道”本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尽。

它是那么深厚博大,好像是万物的祖先。

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

不要以为它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还俨然存在。

像这样的道体,我不知它是从何而来,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就有了它。

[逐句译文]道冲(道似一个器皿),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渊兮(它浩瀚无边啊),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解其纷(解脱纷扰);和其光(和顺光辉),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场景解释]思想的放荡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 政府理论
1、偏好显示问题 在政治市场上,人们无法有效表示自己对某种公共产品 的看法啊,选民们只能通过对官员的选举来反映出需要 多少水平的公共支出,但不能反映出对具体公共产品的 偏好。 另外,即使人们能够表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他们 也未必就会真实表露出来。
实行统 一税制 的效用
富人的效用 中间阶层的效用 穷人的效用 GR GM GP 公共产品的数量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二节 投票理论
(二)、投票悖论 1、投票悖论 多数票规则可能无法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到均衡,而在各种选择之 间循环。 2、阿罗不可能定理 不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多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为社会偏好 次序,并且准确表达全体社会成员各自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 政府理论
二、政府的不同类型及其决策 无差异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曲线上每一点都代表了不同产品 的一种消费组合,而消费者从这些不同的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 一样的。 政府的不同类型: 1、帕拉图式的政府 即大公无私的、只为全民利益服务的公仆政府。 该类型的政府根据社会偏好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律和秩序等公共 产品,同时从私人部门那里课税,以税收收入来支付政府雇员的工 资。
三、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官僚会追求预算的最大化。官僚通过预 算的增加,可以获得职位、权限、尤其是随之而来的特权和名誉等 个人利益。 官僚与政府的关系: 是一种双边垄断关系,官僚将自己的服务出售给政府或政治家, 政府则向官僚们支付工资,从官僚那里购买服务。官僚从政府那里 获得一次性拨款,同时许诺将提供一定水平的总产出。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节 官僚理论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二、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
1.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 2.节约使用环境资源,减少浪费 节约使用环境资源, 节约使用环境资源 3.合理开采环境资源,加强环境资源管理 合理开采环境资源, 合理开采环境资源 4.寻概念及分类
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 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 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都被称为 是自然资源。 是自然资源。 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 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天然物质和 自然能量的总和。 自然能量的总和。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 然资源的总和。 然资源的总和。
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 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 资源是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资源。 资源是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 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 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有, 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有,但是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 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稀缺的特性和表现形式
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的差异性 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的瞬变性
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经济功能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和 可再生的资源。 可再生的资源。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吸收其排放废物的功能。发挥这一功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吸收其排放废物的功能。 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通常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通常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环境的服务功能。 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依赖于人类对环 境的保护和环境质量。 境的保护和环境质量。

第四章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标准版文档

第四章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标准版文档
➢ 群体行为的改变:某一区域内大多数人行为的改变。
二、农民行为改变模式
1、心理力场模型
心理学认为,行为可描述为:某一个体在其所处环境里一旦 这一理论对农感业到推广有研究某具有个重值要参得考价努值力,可追用于求分的析推目广对标象,需要就的现会状调及发动展趋起势他,即个应按人农的民需全要进部行力推广: 美国心理学家量马为斯洛实提出现的“这需一要层目次理标论而”是奋迄今斗为,止的如分析果人遇的需到要与阻行力为的,经典他理会论。设法避开这些 二3第、、二行需 节为要改行层变为次障的改理一变碍论般的在规理,农律 论业选与推模广择式中适的应当用的路径实现既定的目标。行为可用公式表示为 这2、一行理为论改对变农B模业=式推f-广动(研P力究,与具E阻有)力,重互要其作参模考中式价值B,-可-用-于be分h析a推v广i对or象需要的f-现-状-及函发展数趋符势,号即应按农民需要进行推广:
1、心理力场模型
3、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
2、行为改变模式-动力与阻力互作模式
人3、们行在为同改一变时的刻一可般能规存律在几种需要,但这几种动需要力的强度不同, 其中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迄今为止的分析人的需要与行为的经典理论。
个人行为的改变:个人在行动上发生的变化。
一社目交标 需而要奋:斗建,立如人果与遇人到之阻间力的,良他好会关设系法,避希开望这自些己障有碍所,归选属择。适当的路径实现既定的目标。
2、行为改变模式-动力与阻力互作模式 深强入调了 发解挥农民业的推实广际的需教要育,功尽能可,能提满高足农他民们自合身理的可素行质的,需改要变。农民个体及群体的行为。
第四章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第一节 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3 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与昆虫抗药性 谷胱甘肽转移酶( ) 催化亲电子物质与内源的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反应(主要 是将底物中的某个基团转移到GSH的硫原子上)的一类酶称为谷 胱甘肽S转移酶,简称GSTs.依所转移的基团种类将GSTs分为5 类:烷基转移酶,芳基转移酶,芳烷基转移酶,链烯转移酶和环 氧化物转移酶. 在昆虫抗性机制中主要涉及到烷基转移酶和芳基转移酶. 研究表明,GSTs代谢能力增强是家蝇对有机磷的抗性机制之一. 如抗二嗪农的家蝇品系较敏感酶系的GSTs代谢强度高5.2倍.此 外,谷胱甘肽(GSH)是GSTs催化结合反应的辅助因子,GSH的 含量对GSTs的催化有很大影响.已有实验证明某些昆虫的抗性与 GSH含量增加有关. GSTs结合杀虫剂后,增强了杀虫剂分子的水溶性,因此有利于 被害虫排出体外,从而使杀虫剂解毒.
二,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1.抗药性的形成 抗药性的形成 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种群遗传学的 问题,服从Hardy-Weinberg Law这一种群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选择学说 认为抗药性是一种前适应现象(preadaptive phenomenon),完全取决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 诱导变异学说 认为昆虫种群中原来不存在抗性基因.而是 由于杀虫剂的直接作用,使昆虫种群内某些个体发生突变,产生 了抗性基因.药剂不是选择者而是诱导者. 抗性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进化现象,至少包括3个因素:(1) 变异.(2)遗传.(3)选择.选择起了定向的作用,即使基因 频率向一个方向发展,逐代累加.
三,抗药性形成的机制 抗性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产生抗性的原因有多种,按其由 遗传引起的种群特征的变化,或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可 分为行为抗性,生理抗性和生化抗性(或代谢抗性).可用图解 为:
1.行为抗性 行为抗性 杀虫剂的选择压也可选择行为的有利性,即能使其减 少或避免与杀虫剂接触.这些行为有二类:依赖于刺激的 行为回避[如应激性(irritability)和驱避性(repellency)]和非依 赖刺激的行为回避[如户外性(exophily)和喜动物性 (zoophily)].前者是指对昆虫的感觉给予瞬间刺激才表 现的回避;后者是指群体中部分昆虫对某种环境或寄主具 有天然的回避性. 总之,行为抗性就是指在药剂的选择压力下,那些有 利于昆虫生存的行为得以保存和发展,从而使昆虫种群中 具有这些行为的个体增多.
2.2.4 DDT-脱氯化氢酶 昆虫体内的DDT在DDT-脱氯化氢酶的作用下,将DDT转 化为无毒的DDE.DDT-脱氯化氢酶有称为DDT酶,存在于各 种组织,包括化感器,保护神经系统免受积累过多的DDT.大 量的研究表明昆虫对DDT的抗性程度由于DDT酶活性存在正相 关性.
总之,代谢抗性的化学本质是杀虫剂代谢活性的增强,归 因于相关酶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改变,可能涉及的机制包括基因 扩增,酶基因突变以及基因转录的增强等.
2.2 代谢抗性 昆虫在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下,通过增强体内解毒酶的活力 和提高酶蛋白与杀虫剂分子的亲和性以及加强各种形式的酶促结 合等方式,加速对进入昆虫体内的杀虫剂的解毒代谢作用而使昆 虫表现出的抗药性,就是代谢抗性,简单地说就是解毒能力增 强. 参与代谢作用并与抗性有关的酶系主要有细胞色素P450酶系, 谷胱甘肽转移酶和水解酶(主要是脂族酯酶,DDT-脱氯化氢酶 等)等.
2. 几个基本概念 自然耐药性(natural resistance):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 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 交互抗性(cross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系统抗性机理 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 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负交互抗性(negative resistance):指昆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 反而对另一种药剂变的更为敏感的现象. 多抗性(multiple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 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选择性: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抗性倍数(R/S):= R的LD50 (LC50 )/S的LD50 (LC50 ),如果 >5,轻度抗性;>10,明显抗药性.
2.2.2 酯酶与昆虫抗药性 酯酶是能够水解酯键的一类水解代谢酶. 昆虫中的酯酶主要是B类酯酶,包括胆碱酯酶,磷酸酯酶和羧 酸酯酶.与抗性有关的主要是羧酸酯酶. 羧酸酯酶实际上是由许多同功酶组成的.例如棉铃虫幼虫体内 有10个羧酸酯酶同功酶.羧酸酯酶解毒能力的增强在某些昆虫对有 机磷杀虫剂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中 起一定的作用,而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主要是MFO的作用, 羧酸酯酶的作用很小. 酯酶活力增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质的改变,即某一 个或某一些同功酶发生了变构;二是量的改变,即酶量的增加.酯 酶量的增加又有三种途径:一是基因扩增;二是基因表达调控的改 变;三是这两个途径兼而有之.酯酶在昆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制 中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催化杀虫剂酯键断裂,代谢解毒;另 一方面是作为结合蛋白和进入体内的杀虫剂结合,从而减少到达作 用靶标的量.
2. 抗药性的发展 2.1 遗传学因子 2.1.1 起始抗性基因频率 昆虫种群的原始抗性基因频率是决定抗性发展速度的主要因 素.频率越高,在同样的选择压力下,形成抗性种群的速度越快. 2.1.2 抗性显性与杀虫剂剂量 如果抗性基因在功能上是显性,就容易被选择下来,抗性发 展快;如果抗性基因在功能上是隐性,其表现型在杂合子时依然 敏感,就不会被选择,只有纯合子的抗性基因才会被选择,因此 形成抗性较慢.RR,RS,SS 2.1.3 抗性基因的相对适合度与抗性的稳定性 适合度是指一个生物能生存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 能力.当害虫对某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往往是换用另一种无交 互抗性的杀虫剂.适合度强则抗性稳定. 适合度强则抗性稳定. 适合度强则抗性稳定
2.1 穿透作用降低与抗药性 表皮穿透作用降低作为一中抗药性机理是由Forgash等首先 提出来的,他们发现了一个多种抗性的家蝇品系是对二嗪农的 穿透速率. 表皮穿透降低可能是延缓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在这 一时期内使抗性昆虫有更多的机会来降解这这些化合物. 根据穿透定律,穿透作用降低实际上是穿透常数降低,即 杀虫剂穿透昆虫表皮的速率降低,而并不是穿过表皮的杀虫剂 最终数量的减少. 穿透速率降低,作为一个抗性因子单独起作用时对抗性影 响较小.但若与其他抗性因子,比如解毒代谢因子互做时,抗 性就会大大加强.
2.3 靶标敏感性降低与抗药性 靶标敏感性降低是昆虫抗药性极为重要的生理生化机制之一. 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靶标 乙酰胆碱酯酶,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主要靶标钠通道, 环戊.1 AchE 一般认为AchE的不敏感性主要由AchE变构引起,而AchE的 变构则是结构基因的点突变造成的.例如,果蝇中的AchE是由一 个独特的位点Ace编码的.Ace中的一个T突变为A将导致AchE的 苯丙氨酸(368)突变为酪氨酸后改变了AchE的催化特性,结果 降低了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点突变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从而导致不同的抗性型. Fournier和Mutero(1994)从果蝇的田间品系中发现了4种突变型; 苯丙氨酸(115)变为丝氨酸;异亮氨酸(199)变为缬氨酸或苏 氨酸;甘氨酸(303)变为丙氨酸. 一个突变型的AchE中几个点突变的组合不但会导致产生不同 的抗性型,而且对抗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即高抗性有可能来自 几个低抗性点突变的组合. AchE敏感性下降,除了AchE质的改变,即上述变构AchE外, AchE量的增加即AchE基因表达调控也可能对抗性产生影响.
2. 抗药性的发展 2.2 生物学因子 昆虫世代周期;繁殖方式;昆虫行为; 昆虫世代周期;繁殖方式;昆虫行为;种群增长率 2.3 操作因子 操作因子包括人们操作和控制的因子.主要指选择压的强度 和范围,包括施药的剂量,次数,范围等. 另外,长期使用作用机理相近的或结构相近的药剂容易产生 抗药性;对同一种药剂,使用面积大或空间范围大的也容易产生 抗药性;防治指标低的较防治指标高的容易产生抗药性;在田间 施药时,要求的防效偏高而致使用药量大的易产生抗药性;长期 单一使用的药剂也易产生抗药性.这些操作因子均是延长药剂对 害虫的选择时间,从而增大了选择压,造成抗药性的产生. 上述三种因子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结论: 上述三种因子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结论: 某些因子对抗性发展的影响主要依赖于有无敏感个体的迁入, 某些因子对抗性发展的影响主要依赖于有无敏感个体的迁入,以 基因的功能显性( 及R基因的功能显性(即取决于用药量). 基因的功能显性 即取决于用药量).
第四章 农药抗药性原理
迄今至少有500多种昆虫及螨,150多种植物病原菌,180 多种杂草生物型产生了抗药性. 了解有害生物抗药性形成的机理及抗药性治理的策略, 对于正确合理地使用农药及研制新农药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害虫抗药性
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1.定义 定义 关于昆虫的抗药性,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在1957年作 了如下的定义: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 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害虫抗药性专家Sawicki的表达可能较通俗:抗药性是指害 虫能够降低田间防效的一种反应,这是对毒物选择作出的一种遗 传上的改变.其特点是:(1)抗药性是对有害生物群体而言的 (种群性);(2)是针对某种特定的药剂而作出的反应(特定 性);(3)是药剂选择的结果(选择性);(4)是可以在群体 中遗传的(可遗传性);(5)是相对于敏感种群或正常种群而 言的(相对性).此外,应注意不要将"抗药性"和"自然耐药 性"相混淆.
2. 抗药性的发展 2.1 遗传学因子 2.1.4 抗性基因的共适应 就抗性而言,共适应(coadaptation)是指选择作用和抗性基 因同改善抗性有害作用的其它基因的整合作用(integration).在 抗性形成的早期,抗性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如做进一步选择,则 抗性会变的更为稳定,即停止药剂选择后仍较稳定,这就是共适 应的结果. 2.1.5 过去使用的杀虫剂的选择作用 过去广泛使用的杀虫剂可使群体内集聚了与这些杀虫剂有关 的抗性因子,因此往往容易对新的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而加速抗 性水平的发展. 2.1.6 抗性基因之间的互相作用 大多数抗性昆虫种群都是由多基因(2-5个)支配的.多个抗 性基因还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二个抗性基因结合时对抗性的影响 是倍增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相加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