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血液

合集下载

第4章 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ppt课件

第4章 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ppt课件

(二)无机盐• (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 氨和胆红素等。血中NPN 主要经肾脏排出,测定血中 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 和肾功能。 (四)其它 •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 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 • • 血清( blood serum ) : 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 透明液体。 •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 原及某些凝血因子
等渗溶液 若一种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晶体渗透压相等, 这种溶液称为等渗溶液。0.9%NaCl溶液(常称为生理 盐水,NS)或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 在临床上,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细胞保持正 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所谓张力实际上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 造成的渗透压。例如NaCl和葡萄糖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 但尿素因为它能自由通过细胞膜,1.9%的尿素溶液虽 然与血浆等渗,但红细胞臵于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 是等张溶液。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 (一)酸碱度(pH值) • 正常值:pH为7.35-7.45• • pH低于7.35 酸中毒 • pH高于7.45 碱中毒 • • pH低于6.9或高于7.8,将危及生命
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①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主要有NaHCO3/H2CO3缓冲系, 通常其比值为20:1;其次有Na2HPO4/NaH2PO4 和血浆蛋白 钠/血浆蛋白等缓冲系。 ②通过肺和肾的调节,一者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二者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及生理功能
一、红细胞(erythrocyte)
(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形态:双凹碟形; 数量: 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 新生儿:6.0×1012/L; Hb:5天内达200g/L (6月龄降至最低,1岁又渐高,青春期=成人)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功能:运输O2、CO2和酸碱缓冲。 血红蛋白与CO的亲和力比与O2的亲和力大210倍, 在空气中CO浓度增高时,血红蛋白与CO结合,因而丧 失运输O2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称为CO(或煤气)中毒。

人教版七年生物下册第四章第1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课件ppt)

人教版七年生物下册第四章第1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课件ppt)

③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血 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 小板三类。这些细胞与血浆共 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 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 ,属于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 动,因此称为“流动的组织”
新知讲解
二、血浆
占血液的55%
1.成分
水(约占91%~92%) 蛋白质(约占7%) 葡萄糖(约占0.1%)
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病菌后就会死亡, 死亡的白细胞体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新知讲解
4.血小板 (1)形态结构 最小的血细胞,没有 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新知讲解 (2)作用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3)过少时的危害 血点、淤斑、青紫, 鼻子、牙龈出血
新知讲解
5.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项目
红细胞
白细胞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红蛋白
课堂总结
血液成分 血浆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主要功能 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 的物质、体内产生的废物以及激素等。
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可吞噬病菌,对人体起着防御与保护作用。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板书设计
血浆
成分: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等 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形态特点 两面凹的圆盘状 个体最大,形态多样
血小板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
有无核 成熟的红细胞无核


数量
最多
主要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最少 防御和保护作用
较少 止血和加速凝血
异常表现
贫血
数量少会出现异常出血; 有炎症时数量会增多
数量过多,易形成血栓等
新知讲解 6.血液的功能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二尖瓣听诊区 (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
23
小结: 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心房和心室之间, 心室和主动脉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在腔室之间流动的动力; 单方向流动是在瓣膜的配合下实现的; 心室缩舒→室内压变化→ 导致房、室、主动 脉产生压力梯度→推动血液→在瓣膜配合下 单方向流动。
(2)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 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人工刺激或病理性 刺激,可使心室提前产生一次兴奋(期前兴奋) 和收缩(期前收缩),其后常伴有一次较长的心 室舒张期(代偿间歇)。
56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2)“全或无”收缩 (3)对细胞外液Ca2+ 的依赖性
53
①有效不应期:0期至-60mV,不能产生 动作电位。
②相对不应期:-60mV至-80mV,阈上刺 激可产生AP,随膜电位增大,兴奋性回 升。
③超常期:-80mV至-90mV,阈下刺激即可 引起兴奋,兴奋性超过正常。
54
55
2.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0期 复极达-60mV),相 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1期
K+ Na+
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
成 分 为 Cl- , 现 在 认 为 Ito 可 被 K+
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
吡 啶 ) 阻 断 , Ito 的 离 子 成 分 为
Hale Waihona Puke K+。2期:O期去极达-40mV时
36

生理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心动周期 定义: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正常安静:心率60—100次/分 心律75次/分时,心动周期为0.8秒
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 射血过程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 充盈过程 等容舒张期 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01
02
If的离子电导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基础
90mV
3期末达最大复极电位后,4期电位不稳定,存在自动去极化
IK的离子电导 If递增 IK递减
①浦肯野细胞:属快反应自律细胞,
AP波形及0、1、2、3期离子基础
与心室肌细胞相似。
当自动去极至阈电位(-70mV)时
爆发新的AP。
一个起搏电流。
心室肌细胞(A)和窦房结细胞(B)跨膜电位比较
脉压 =收缩压-舒张压 30~40mmHg (4.0~5.3kPa)
PART ONE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出量: 搏出量↑动脉血压升高 → 收缩压升高明显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心率: 心率快,动脉血压升高 舒张期短→舒张压升高明显
阻力: 外周阻力↑ 舒张压↑为主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脉和大动脉的弹性: A硬化,顺应性小→使收缩压过高, 舒张压过低,脉压加大 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少,动脉血压↓
(2) 复极化过程: 1期:由+30→0mV左右,K+外流 2期(平台期):稳定于0mV, Ca2+内流和K+ 外流,处于平衡。
3期:0mV→-90mV,
Ca2+通道关闭,K+外流。
4期(静息期):电位稳定于-90mV 。
Na+-K+交换; Ca2+-Na+交换:

生理学笔记——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笔记——第四章血液循环

⼀、⼼动周期与⼼率 1.概念:⼼脏⼀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动周期。

由于⼼室在⼼脏泵⾎活动中起主要作⽤,所以⼼动周期通常是指⼼室活动周期。

2.⼼率与⼼动周期的关系: ⼼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率有关,⼼率增⼤,⼼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例较⼤,⼼肌⼯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率过快将影响⼼脏泵⾎功能。

3.⼼脏泵⾎ (1)射⾎与充盈⾎过程(以⼼室为例): ①⼼房收缩期:在⼼室舒张末期,⼼房收缩,⼼房内压升⾼,进⼀步将⾎液挤⼊⼼室。

随后⼼室开始收缩,进⼊下⼀个⼼动周期。

②等容收缩期:⼼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室处于压⼒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射⾎期。

③快速射⾎期和减慢射⾎期:在射⾎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室压⼒上升很快,射出的⾎量很⼤,称为快速射⾎期;随后,⼼室压⼒开始下降,射⾎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期。

④等容舒张期:⼼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室处于压⼒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舒张⾄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室充盈期。

⑤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室与⼼房压⼒差较⼤,⾎液快速充盈⼼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室与⼼房压⼒差减⼩,⾎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

(2)特点: ①⾎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是压⼒梯度,⼼室的收缩和舒张是产⽣压⼒梯度的根本原因。

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的变化起重要作⽤。

③⼀个⼼动周期中,右⼼室内压变化的幅度⽐左⼼室的⼩得多,因为肺动脉压⼒仅为主动脉的1/6. ④左、右⼼室的搏出⾎量相等。

⑤⼼动周期中,左⼼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室内压是快速射⾎期。

因为主动脉压⾼于左⼼房内压,所以⼼室从⾎液充盈到射⾎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房内压到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因此⼼室从充盈到射⾎这段时间内压⼒是不断升⾼的。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增大而增大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心肌初长度与主动张力间的关系
分析: A.初长度=2.0~2.2um
粗细肌丝最佳重叠 — 最适初长度
B. < 2.0~2.2um ? > 2.0~2.2um ?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4、心音(heart sound)
1、定义: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
成涡流、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
2、组成:每个心动周期中有4个心音
第三心音: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 第四心音:心房音(异常剧烈收缩)
特征
频率 振幅 时程
机制
S1
低 高 长 房室瓣关闭
S2
高 低 短 半月瓣关闭
意义Βιβλιοθήκη 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 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N:55%~65%
意义: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2.心脏做功量:内功、外功
心肌耗氧量
心脏的效率:外功占心脏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
(1)每搏功:心室收缩一次做的功 =搏出量×射血压+血流动能(可忽略)
左室搏功=搏出量× 血流比重× (平均A压-左心房平均压)
(2)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做的功 =每搏功×HR
反映房室瓣功能
反映半月瓣功能
二、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1.输出血量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N:60~80ml 平均70ml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搏出量×HR 安静时N:4.5~6.0L 平均5.0L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在心脏的泵血活动中,心 室起主要作用。左右心室的活 动几乎同步,其射血和充盈过 程极为相似,射血量也几乎相 等。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1.左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
(1)等容收缩期:心室在心房收缩结束后开始收缩,此时,室内压迅速升高,在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心室 内血液推动房室瓣使其关闭,防止血液倒流人心房。但在心室内压力未超过主动脉压之前,动脉瓣仍处于关闭 状态,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因此,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放的这段时间,心室容积不变,故称为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isovolumic contractiΒιβλιοθήκη n)。等容收缩期历时约0.05s。
(2)快速射血期:随着心室肌的持续收缩,心室内压持续上 升,一旦心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心室的血液将主动脉瓣冲开, 心室内的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心室容积随之缩小,但由于心室 肌强烈收缩,室内压可继续上升达最高值。此期血液射入动脉速 度快、血量多,故称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此期射血量约占搏出量的2/3,快速射血期历时约0.1s。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三)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输 出量约为5 L/min。剧烈运动时可提高5-v7倍,达到25-v35 L/min,说明健康人的心脏泵血功能具有相 当大的储备。心力储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能够提高的程度。

第四章 血液成分的制备

第四章 血液成分的制备
生命的严重出血倾向者。

心肺旁路手术行体外循环和骨髓移植患者于移
植前血小板降至50 ×109/L以下者。

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在分娩、手术、创伤
或有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时。

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在有自发
性出血倾向或在分娩、创伤、手术时。

大量输注贮存血液或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性出 血。
(三)输注的剂量和效果判断


肾病综合征、骨髓移植。
七、冷沉淀
适应证

出血性疾病、血友病A、VWD、凝血因子XIII
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维连接蛋白缺乏症。
八、纤维蛋白原浓缩剂 适应证
• • • •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肝脏疾病导致Fg合成减少; DIC消耗纤维蛋白原增加;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因子VIII抑制物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 习惯性流产
四、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
适应证

血友病A(hemophilia A)
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是防治血友病A出血 和手术的首选治疗措施。
• •
获得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表1 血液有形成份 红细胞
人血液成份及其制品 血浆制品 备 注
--------------------------------------------------------------------------------------------------------------------------------------------------------------------------------------------1、“少浆血” 常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血液[测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1.抽取血液抗凝后离心沉淀,血液分为三层,从上至下为A.血清,白细胞,红细胞B.血清,红细胞,白细胞C.血浆,白细胞,红细胞D.血浆,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E.血浆,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2.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A.石蜡切片、HE染色B.冰冻切片、HE染色C.涂片、H-E染色D.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E.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3.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外周血红细胞均无细胞器B. 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C. 细胞呈双凹圆盘状D. 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E. 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4.我国正常成年女性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为~150g/L血液~150g/L血浆~110g/L血液~140g/L血液~100g/L血液5.血液涂片以煌焦油蓝作活体染色,可显示网织红细胞中的A.残留的核糖体B.残留的高尔基复合体C.残留的线粒体D.残留的溶酶体E.残留的核染色质6.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天天天天年7.血液中数量最多和最少的白细胞分别是A.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8.区别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主要依据是A.细胞大小B.细胞核形态C.有无嗜天青颗粒D.有无特殊颗粒E.有无吞噬功能9.区别三种有粒白细胞主要依据是A.细胞大小B.细胞核形态C.有无嗜天青颗粒D.颗粒的数量E.颗粒的染色特点10.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C.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D.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E.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11.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C.胞核呈圆形D.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E.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12.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B.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C.来自多核巨细胞D.细胞核常分4~5叶E.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13.有关单核细胞的特点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血细胞中体积最大B.胞质内无颗粒C.胞质染色呈灰蓝色D.核多呈肾形E.核染色质颗粒松散14.关于血小板描述错误..的是A.是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小片B.在血涂片上呈不规则形C.胞质中有紫红色的血小板颗粒D.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E.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5.外周血液内血小板数低于多少为血小板减少症×109/L(50万/ul)×109/L(1万/ul)×109/L(10万/ul)×109/L(20万/ul)×109/L(30万/ ul)16.造血干细胞最早起源于A.胎儿羊膜血管B.胚胎卵黄囊血岛C.胎儿肝血窦D.胎儿脾红髓E.胚胎尿囊17.构成造血组织的支架是A.网状纤维和网状细胞B.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C.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D.血窦或淋巴窦E.网状纤维和巨噬细胞18.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A.形态可识别时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B.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C.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D.细胞核由大变小E.红细胞核消失19.下列对骨髓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B.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成为黄骨髓C.黄骨髓内尚保留少量幼稚血细胞,故仍有造血潜能D.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B淋巴细胞均来自骨髓(二) 判断题1.成熟红细胞不能合成血红蛋白,而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

2.F一般地说,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功能越强,外周血液中杆状核和2叶核的细胞比例增高(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发生障碍。

3.外周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均较少,但两者的重要意义是均与机体的过敏反应有关。

4.F骨髓是唯一的终身性造血器官,而且可生成各种功能成熟的血细胞。

5.人体骨髓内含有较多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故可作异体骨髓移植治疗某些血液病患者。

6.正常血浆内无有形成分,但在凝血时则出现丝状有的形成分并参与组成凝血块。

(三) 填空题1.采集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沉淀后,可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色的为血浆;下层猩红色色的为血细胞;中间薄层色的为灰白色的血小板和白细胞。

2.血液涂片通常采用的是_Wright____或_瑞氏_____染色法。

3.红细胞数量少于__31012/L ____或血红蛋白量低于__100g/L____,则为贫血。

4.正常成人外周血液的白细胞总数是_(4-10)109/L _____,其中中性粒细胞占_50-75_____,嗜酸性粒细胞占,嗜碱性粒细胞占__0-1____,淋巴细胞占__25-30____,单核细胞占__3-8____。

5.血细胞中的__shisuanlixibao____与肥大细胞功能相似,它们均可分泌__zuan____、__baisanxi____和_gansu_____。

6.红细胞直径约,形态呈suanaoyuanpan 状,中央较周边较。

成熟红细胞无,也无。

细胞质的主要的成分是。

7.红细胞寿命约为______,衰老的红细胞大多在______和______等器官内被______吞噬。

8.网织红细胞是骨髓进入血流成熟的红细胞。

用作活体染色,可见该细胞内有蓝色细网或颗粒,电镜下为残留的,进入外周血天后,细胞器全部消失。

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新生儿可达。

9.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之为______,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______。

10.光镜观察血涂片,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可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大类。

粒细胞又依其的嗜色性分为、和三种。

无粒细胞又分为和两种。

11.嗜酸性粒细胞胞质颗粒含、和。

该细胞能灭活从而过敏反应。

12.当机体内发生细菌性炎症时,总数增加,细胞比例增高。

当有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细胞数增多。

13.淋巴细胞根据发生部位、形态结构、细胞表面标志及功能特点可分为t 、 B 和NK 三大类。

14.血小板是由骨髓内的_____的胞质脱落而形成,它在____中起重要作用。

15.红细胞和粒细胞等的发生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16.人胚胎时期的、、和均能造血,出生后是终生造血器官。

17.红骨髓主要由和构成。

前者又主要由和组成。

18.造血干细胞主要的生物学特性有、和。

(四)名词解释1.血像2.reticulocyte3.neutrophil4.巨核细胞5.hemopoietic stem cell6.造血祖细胞(五)简答题1.试述血液的组成成份及各组成成份的正常值。

(六)论述题1.试比较三种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试述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本章参考题解](一)单项选择题1 .C2 .D3 .A4 .D5 .A6 .D7 .D 8 .D 9 .E(二)判断题正确: 1,3,5,6错误:2.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越少表明细胞功能越强,外周血液中杆状核和2叶核的细胞比例增高(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甚佳。

4.骨髓是唯一的终身性造血器官,可生成多种功能成熟的血细胞,但T淋巴细胞不是在骨髓中生成。

(三)填空题1.淡黄色,血浆,猩红色,红细胞,灰白色,白细胞与血小板2.Wright, Giemsa(瑞氏,姬姆萨)3.31012/L(300万/ul),100g/L(10g/100ml)4.(4-10)109/L(4000-10000个/ul),50%-70%,%-3%,0%-1%,25%-30 %,3%-8%5.嗜酸性粒细胞,组胺,白三烯,肝素6.μm,双面凹圆盘状,薄,厚,细胞核,细胞器,血红蛋白7.120天,脾,肝,巨噬细胞8.未完全,煌焦油蓝,核糖体,1~3,%~1%,3%~6%9.溶血,血影10.特殊颗粒,特殊颗粒,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11.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组胺,减轻12.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13.T细胞,B细胞,NK细胞14.巨核细胞,止血和凝血15.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16.卵黄囊,肝,脾,骨髓,红骨髓17.造血组织,血窦,网状组织,造血细胞18.很强的增殖潜能,多向分化能力,自我复制能力(四)名词解释1.血像:血液中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患病时,血像常有显著变化,对诊断疾病有重要价值。

2.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是指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残留细胞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

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数的%~%,新生儿可达3%~6%。

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对血液病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3.Neutrophil: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细胞核常呈分叶核,或为杆状。

胞质内含有两种颗粒:特殊颗粒较小,占80%,中性,染为淡红色,内含溶菌酶、吞噬素等;嗜天青颗粒是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和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等,较大,占20%,染为淡紫色。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和杀灭细菌。

4.巨核细胞:位于骨髓,是形成血小板的细胞。

始于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经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发育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其形态呈不规则形,直径50~100μm。

核巨大呈分叶状,胞质中有许多血小板颗粒,细胞膜内陷形成分隔小管,将胞质分隔成许多胞质小区,每个小区即是一个未来的血小板。

巨核细胞伸出细长的胞质突起到血窦腔,小片胞质脱落形成血小板。

每个巨核细胞可生成约2000个血小板。

5.hemopoietic stem cell: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最早起源于人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主要分布在红骨髓,其次在脾、肝、淋巴结和外周血中也有少量分布。

一般认为造血干细胞的形态类似小淋巴细胞,既细胞体积小,核相对较大,胞质富含核糖体。

其特性是:①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

②有多向分化能力,能分化形成不同的祖细胞。

③有自我复制能力,故造血干细胞可终身保持恒定的数量。

6.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方向确定的干细胞,因此也称定向干细胞。

造血祖细胞无自我复制能力,其数量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来补充。

造血祖细胞保持高度的增殖能力,在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分别分化为形态可辨认的各种血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