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二 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一、单选题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2.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德主刑辅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重视伦理3.“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4.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 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5.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6.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7.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1 2 汉代儒学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1 2 汉代儒学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解读] (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 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 点。
[思考] (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 有何显著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 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 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 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因而汉武帝接受“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2)①“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 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②“利禄的诱引”:启用儒 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3)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观点:不合理。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 书成为社会风尚。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 国家的统一。
【提示】 (1)“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特点:神学化和宗教化。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 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 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 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彩,但也起到了 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
知识点三 太学的出现 1.概况 (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并 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地方教育 系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 汉代儒学同步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 汉代儒学同步测试

1.梁任公曰:“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

”秦汉以后,“行民本之精神”主要得益于()A.“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B.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C.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 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C. 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D. 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3.“是非来自公论”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观念。

以下言论中,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4.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5.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A.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B. 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C. 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D. 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6.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曾经说“自秦汉以来,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苏解。

”他认为“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得以“周身流转”,主要得益于()A. 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B.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 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D. “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7.董仲舒提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1.2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1.2汉代儒学

1. “中国数千年以儒家治天下,而实际人生一般态度皆有黄老气。

”“黄老气”是指()A.重义轻利B.讲求名分C.因循自然D.注重气节2.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4.清代的赵翼认为:“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是()A.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的影响B.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的作用C.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的启蒙D.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5.司马迁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意,成就了《史记》这史学丰碑,引得后世史家争相仿效。

这说明()A.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B.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C.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D.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6.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西汉时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8.《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测试 精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测试 精品

第2课汉代儒学(测试)1.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 C解析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方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这正是社会发展和封建统治思想成熟的结果。

A、B、D不符合题意。

2.“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可知是董仲舒。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3.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太监宣诏时高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的理论依据是()A.“以法为本”B.“君轻民贵”C.“天人感应”D.“工商皆本”答案 C解析“奉天承运”的开首语,标榜了皇帝是感应上天的旨意发布诏书的。

君王的权力来自上天的授予,天人是相通的,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故选C。

4.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B.独尊儒术C.以礼入法D.君权神授答案 D解析材料表明君主的权力是天意的表现。

5.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答案 D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王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故D项正确。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二汉代儒学[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__________政治体制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__________;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儒者主X实行分封,攻击郡县制。

2.概况: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有__________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XX。

3.评价: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认;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的开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______局面得到稳固,以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根本形成;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并咨询治国的方略。

2.董仲舒的思想主X(1)倡导__________,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X“更化〞。

(2)主X确立__________的地位。

他认为______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主X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3.实施:汉武帝承受__________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场提升。

4.评价:确立了儒学______地位,完毕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开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______创立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______________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______________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时机;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开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场实行。

2.特点:以____________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____________。

2019版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精练:1.2汉代儒学

2019版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精练:1.2汉代儒学

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析:“书籍被烧残”以及“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C2《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由题意可知董仲舒的理念是让富者富而不骄,让穷者能够生存,这样上下就能够相安,国家也就容易治理,因此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只说让富者贵而不骄,让贫者足以养生,并未涉及“强制去富”“竭力济贫”和“劫富济贫”,B、C、D三项错误。

答案:A3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于()A.圣人B.儒者C.官吏D.帝王解析: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立王以使民尽善,此处的王即封建帝王。

故D项正确。

答案:D4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一思想主张有利于()A.宣扬变法革新思想B.神化专制君主权力C.防止皇帝实行暴政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解析: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用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D5古代某思想家认为:臣民只有将自己依附于君王,融化于群体之中,个体的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二测评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二测评

专题一、二测评(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向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该作者的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道家B.佛教D.陆王心学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反映了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有无相生、虚实相向”则与道家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一致。

故选A项。

2.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天理人欲,不容并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民为贵”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选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浓重的等级观念,A 项不符合题意;“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B项不符合题意;D项反映了心学的“致良知”思想,也不符合题意。

3.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性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天人感应”思想,该思想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所犯错误有因果联系,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

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神,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君权,故D项正确。

4.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汉代儒学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王国
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故选B项。

2.《汉书·儒林传》中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
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
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
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通过政府的提倡和支持实现的,故C项错误;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是
儒学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3.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在孔子之后,享尽尊崇。

但是孟子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

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孔子,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

这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 )
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
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C.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D.提出了“仁政”学说
,如“仁政”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但其代表的是统治
者的立场与利益,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故排除A、C、D三项。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

4.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减
小贫富差距,故选D项。

5.《春秋繁露》中载:“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6.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

这表明汉代( )
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
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
“孝”为谥号,这表明当时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以巩固统治,D项正确;宗法观念是指等级观念、继承规则、宗族法规等,而材料没有
体现这些信息,A项错误;材料主题是皇帝谥号而非社会伦理,排除B项;东汉末年的战乱以及佛、道学说兴起,使得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C项错误。

7.汉朝统治者提倡引经决狱,以儒家的思想原则来指导司法实施,甚至直接将儒家经义上升为法律。

汉代盛行的引经决狱( )
A.是对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理念的根本否定
B.是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的标志
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基本作用
“以儒家的思想原则来指导司法实施”,可知汉朝统治者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教化。

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
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开始确立,B项不正确,排除。

8.《汉书·地理志》中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12人,人数约占52.38%。

这说明( )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这反
映了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

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故排除A、B、C三项。

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
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思想,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C项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故A、B、C三项错误。

D项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
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10.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选项中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最佳的是(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德治”思想
道之大原出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
民而伸君”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
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C项能完整地反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1.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
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
146年)时,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课程,这使儒家弟子在朝
廷做官的越来越多。

故选C项。

12.《剑桥中国隋唐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中大部
分人……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唐代没有实行过科举制
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
C.察举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官僚精英分子”“来自书香门第”,说明科举制吸纳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
人从政,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

人间的一切都是
天造就的。

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

天有
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
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

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材料二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

凡天变,过度乃占。

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

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

——《史记·天官书》材料三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1)材料一论述了什么思想?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思想。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学说的积极性?
思想:“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

原因: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后,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董仲舒整合新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理论依据。

(2)勇于探索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在历史上曾经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起过限制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春秋》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2)根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
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