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导学案答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导学案(含答案)

16《春》教案课前热身温故知新同学们想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如何描述春光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如何描述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如何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学习目标有的放矢1、识记文学知识及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构造。
3、剖析作者绘景的特点,学习作者描述景致的方法,意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要点、难点)4、累积优美的句子,领会清爽自然的语言风格指点迷津授之以渔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光景或两三个光景来写春的,今日学的散文《春》写的光景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如何描述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旁,此刻我们就欢喜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光景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会大好春光,找寻与作者察看的差距。
涉及考点形成网络总写全部山、水、太阳的脸(远)草:钻、嫩、绿、满、软绵绵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雨:细、密人:赶趟儿颂春生机勃勃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教课流程一防患未然1 本文作者是,现代、、。
它的主要代表作有散文集、诗文集和文艺论著。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朗润酝酿黄晕衬托委宛振作........落地.赶趟发酵薄烟应和....夸耀.嘹亮.抚摸.蓑笠..嫩叶.窠巢.3、解说以下词语:欣欣然:朗润:赶趟儿酝酿:卖弄:委宛黄晕:衬托:舒活:4、查词典给以下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涨悄散晕笼应薄和5、观察你的经历,请你起码写出 2 句古诗文中描述春季的诗句,课内外均可:二讲堂研究1.自主学习自主怀疑,快乐解疑(以下贯彻以读为本的思想,合时的默读、齐读或个人读)例(大屏幕出)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导学案及答案

11、?春?导教案设计:龙的故土【学习目标】1、学习赏识感悟,感知文章整体,意会诗画境界,感觉作者的审美感情2、学习抓住光景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3、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季的热爱,颂扬与赞叹之情。
【学习重难点】1、学习抓住光景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2、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季的热爱,颂扬与赞叹之情。
【自主预习案】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迷藏宝藏漫步散在草丛里薄烟薄弱薄荷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2、从下边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样感觉的句子。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味,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样花的香,都在轻轻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何在繁荣嫩叶中间,高盛行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洪亮的喉咙,唱出委宛的曲子,跟微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整天嘹亮地响着。
写嗅觉的:写听觉的:写触觉的:3、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4、本文共描述了哪几幅春季的图景?给每副图加个小标题5、朗诵文中优美的语句,并摘抄在下边。
【课内研究案】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在心中期望春季。
由于春季带给人暖和,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常常不由自主的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相关春季的古诗。
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明确目标。
二自主研究,释疑解惑。
读春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诵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勒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第一都要累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勒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何感觉它们重要?3、想想。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述春季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适合的小标题。
品春1、寻美句。
第1课《春》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副本

第01课《春》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课文内容;2、听录音,学习重读与停连的技巧。
【导学流程】一、学一学在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和预习要求的引导下,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效率!1、整理作者常识及写作背景要求:根据资料链接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要抓住重点,语言简洁。
资料链接:作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现代家、、、民主战士。
散文有《春》、《欧游杂记》、《绿》、《背影》、《荷塘月色》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等。
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清廉爱国,也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2、通篇诵读,划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准确断句。
(1)掌握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和词义(参照文下注释)酝酿..()()卖nòng()嘹.()亮黄晕.()烘.()托静.()默呼朋yǐn()伴抖擞.()精神花枝zhāo()展朗.( )润应和.( ) 风筝.()喉咙.()(2)通读课文,标出段号,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
(能体现景物特点、情感、揭示主题的词句应为文中的关键词句)3、细读课文,整体把握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要求:细读课文,按下列问题的要求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1)《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体裁)。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地理位置)的春天特有的景象。
抒发了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2)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分成哪三大部分?各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二、议一议,导一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在议论、交流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并寻求老师的辅导!(一)情景导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导学案及答案

他还是一位画家,对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因此他的诗很有些“绘画美”。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这首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以后,王维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出路,不得已而请缨出塞,单 枪匹马赶到碎叶去勤王的情景。当时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对好友元二使非 常留恋,以酒相送,把满腔愁绪倾吐在明丽的字句中。
《春》导学案及答案
目录
01 一、课前热身
03
④最后一幅图在全文 中有什么作用?
02 二、课堂探究 04 参考内容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3、体会语言的清新、细腻。
4、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赞美 之情。
5、学会在生活中观察景物,抒 发自己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以理解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教师根 据学生的需要来点拨)
4、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意说给 大家听一听?试着说说看。
5、教师小结并板书:景美、情 真。
6、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 读这首诗。
四、品读古诗,深化理解。(你 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7、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从王维的角度 体会他的情感;二是从元二的角度体会他和王维之间的情谊。)
①第①②段总写春天来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一个新来的季节写得有形有 情,有声有色。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找出描述性的语句划下来,并体 会其作用。
②课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中“山” “水”“太阳”的特点是什么?并用一个词概括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前两个分句 分别从山的哪一方面,水的哪一方面说的?“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8、在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包含着深深的情谊。请大家再读一读这首诗,找一 找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深情厚谊?为什么?
《春》导学案及答案

9、《春》导学案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2、掌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时安排:2课时一、自主预习1、音形积累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笠()抖擞()笼罩()朗润()落地()烘托()嘹亮()涨起来()宛转()抖擞()薄烟()朗润()捉迷藏()仿佛()稀疏()鸟巢()抚摸()发酵()喉咙()2、词语释义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宛转:;酝酿:;郎润:;嘹亮:;应和:;欣欣然:;3、走进文本和作者《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之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二、合作探究12)3、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同步指导》P27)4、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三、拓展延伸仿写句子: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子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四、测评1、请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导学案

《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本课的词语。
2、努力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
3、理清思路,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并背诵课文。
课前展示:1、《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后改为自清,字______。
原籍浙江绍兴人,现代的____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积累词语。
(1)给加线的字注音。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衣()抖擞()()笼罩()朗润()烘托()你认为重要的生字新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花枝招展:朗润:酝酿:宛转:欣欣然:(3).《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之情。
自学与探究:1、分组朗读: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一定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他组员可帮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2、朗读展示:小组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
3、请再次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小组内讨论,派代表回答)4、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春》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
(1)、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小组内先交流,再班内展示)形式:我认为第段的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
(2)、小组选派代表对精彩的句子进行讲解。
形式同上:我们组认为5、春天这么美,这么好,在这大好春光里,我们是不是只看看草、赏赏花?(小组合作赏析第七自然段,并齐读。
)6、作者朱自清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讨论,回答。
《春》导学案 (1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学案(附录图片)预习一【学习目标】1.感受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通过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想象力。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领悟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连用、兼用、套用,对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感受作者营造的春的氛围。
3.了解作者在写景中抒情的手法,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思想感情,陶冶情操,追求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新事物。
【课文提示】1.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自称“扬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民主战士。
他的名篇有《绿》《背影》《匆匆》《威尼斯》《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大家。
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2.《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
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正音正字】窠巢kēcháo宛转wǎnzhuǎn蓑笠suōlì【朗读课文】《春》的常规修辞颇讲究层层分明,环环扣题,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1.体会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感受充满情趣的春的画面。
2.体会作者春的赞美,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作者“盼春”之情。
第二部分(第2-7段),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
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的景象,春天的气息。
五个段落五幅画,合起来组成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
这幅图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形状,有声音,有景物,有人物活动,还有层次分明的意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①(第2段)通过春天的山、水、太阳,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春-朱自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春-朱自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春/朱自清》,学生能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情感表达和文学特点,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常熟。
他曾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品有《绿》、《春》等。
他的作品以清新、含蓄、细腻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二、作品赏析《春》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随笔,描写了作者在春天的一个午后,与妻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情景。
文章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三、文学特点1. 清新淡雅:朱自清的散文以清新淡雅著称,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受。
2. 细腻入微: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非常细腻入微,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碎细节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3. 情感真挚:朱自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对家庭、生活、自然的热爱和感悟贯穿于他的文字之中,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导学问题:1. 作者朱自清的生平经历有哪些?他的文学风格和特点是什么?2. 《春》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3.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有哪些?你最喜欢的一篇是哪一篇?为什么?拓展阅读:1. 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比如《绿》、《背影》等,体会他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
2. 了解一下朱自清的家庭生活和与妻子的感情故事,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情感来源。
导学案总结:通过学习《春/朱自清》,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特点,还深入体会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朱自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受。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次导学,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朱自清的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课文背景《春》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在春天的一个下午,看到一株桃树盛开的情景,引发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重难点】
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
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1941年12月穆旦所作的《赞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科书。
2.九叶诗派
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诗歌赏析】
一、初读:疏通诗意
1. 给下列划线字标注读音。
摇曳(yè)蛊惑(gǔ)
2.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朗读时应把握的感情。
3. 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同学提出诵读建议。
4. 学生齐读诗歌。
二、精读:整体把握
1. 作者写春用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提示:草、花朵、暖风、你。
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2.这首诗的两个诗节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二节之间是怎么衔接的?
提示:总的来说,第二节与第一节形成明显的并列与相互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二节在主题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绚烂转向了生命春天的迷惑和痛苦。
这种痛苦正是一种现代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蓝天”承上。
“我们紧闭的肉体”启下,从自然的春天过渡到人生的春天。
3.怎么理解“永远的迷”、“紧闭的肉体”,试从上下文加以分析。
提示:前者写春天的神秘和诱惑。
后者写被禁锢,被封闭,被压抑的青春。
4.“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厚重,轻灵。
三、美读:思考感悟
1. 合作探究:这首诗通过写春天来表达怎样的主旨?
提示:表现生命的春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意识,同时不可避免地陷于无奈、焦灼和迷惘之中。
这首诗所表现的青春主题是复杂的: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富于朝气;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或叛逆意识;其四,在“被点燃”后“无处归依”而陷于迷惘。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能够把上述复杂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2.合作探究:本诗的语言特点。
一、语词的厚度和力度。
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
二、矛盾方法的运用。
这首诗通过“矛盾”的语言组织来形成艺术感染力的特点。
例如,第二节中“紧闭的肉体”与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滞重与“鸟的歌”的轻盈以及“点燃”与“无处归依”等,均构成了矛盾,这无疑增强了诗句的张力与密度,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某些句式的欧化。
现代新诗受西方诗学影响很大,表现之一是句法的因袭。
像这首诗里的“当……”句式、“如果”这一关联词、“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的倒置用法,都可看出西诗影响的痕迹。
还可以了解穆旦对文言和旧体诗词语言的拒斥,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而强调用“非诗意”的辞藻入诗。
【拓展阅读】
阅读穆旦的《冬》,写出读后感。
冬穆旦1976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绕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鉴赏提示:
在《冬》里一片交响音乐中,突出的调子是:生命跳动在严酷的冬天,渴望感情的热流的温暖。
诗人在冬天里有好梦,他奇怪为什么深藏的春天还没有一点儿消息。
从季节看,是从春到冬,大自然逐渐萧条,而从诗人的心境看,似乎他的希望在逐渐复归。
在最幻灭、最绝望的时候,诗人仍怀有一丝最潜在的希望,到十年浩劫结束的时候,诗人的心灵真正开始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