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闻名全国的黄埔军校 为何现在已不复存在
被历史遗忘的“名校”,三大军校

马尾船政学堂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
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为求人才沈葆祯主持了求是堂艺局的首次录取考试,亲自为考试制定、批阅试卷,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
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
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又称“法语学堂”。
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有造船专业。
开设有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
优等生后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
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亦称“英语学堂”。
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
下设英语、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学等课程,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
学生称为艺童,堂长称为监督。
同年为了培养工程绘图人才在前学堂内又附设了绘事院。
1868年沈葆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又在前学堂内增设一所技工学校——艺圃,艺圃的艺徒半天上课半天学习,学习期限3年,毕业后择其优者随前学堂学生赴法国各大船厂实习,其余分配于船政各厂。
-船政学堂的学风极为严谨,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前学堂的学生到各船厂实习,而后学堂的学生则上练船实习,船政为此专门制造和购买了数艘练船。
1871年船政学生(其中包括刘步蟾、严复、方伯谦、林泰曾等)驾驶练船“建威”完成了北起辽东南至新加坡的远洋训练。
1877年船政首此派出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
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李鸿章曾盛赞马尾船政学堂为“开山之祖”,作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的马尾船政学堂将永远彪炳史册帅星闪烁中华:名将辈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在国人眼中,大多以为中国最大的四合院在北京,最早培养军官、将帅级别最高的是广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现在还招生吗?校名是什么?黄埔军校的录取条件有哪些?

黄埔军校现在还招生吗?校名是什么?黄埔军校的录取条件有哪些?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想必大家都也所耳闻,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黄埔军校现在还在吗?校名是什么?以及黄埔军校的录取条件也哪些?下面大家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一探究竟。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其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二十三万余人。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剧官方资料显示: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凤山区“复校”,并续办24期自称为黄埔延续。
黄埔军校的主要院系分别也步兵科、工兵科、经理科以及政治科。
而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学生,其中也很大一部分都成了战功赫赫的将军级的人物,知名校友也黄埔三杰、汤恩伯、王耀武、林彪、胡宗南以及夏鹏洲等人。
在当时民国时期大部分都是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能够写字的都可以算得上是文化人了。
能够进入黄埔军校最基本的硬性要求就是会写字,在现代社会会写字基本上也就算是初中生。
看似进黄埔军校比较容易,但是事实上,黄埔军校是一所专业性极强的院校,考核标准可以说十分严厉,可谓是进容易,想毕业必须要通过重重“关卡”。
说完了换购军校前期的录取条件,最后我们就来看一下现如今的黄埔军校录取条件又有怎样的变化。
其一,黄埔军校是为养成革命干部军官,以完成国民革命起见,特续招入伍生,施以军事预备教育,其二入伍生期限为6个月也就是半年,期满后甄别及格者,升入本校为学生,修习军事学术,一年时间毕业。
黄埔军校的台湾岁月:从“光复大陆”到“反台独”

黄埔军校的台湾岁月:从“光复大陆”到“反台独”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17期蒋介石靠黄埔军校起家,对于给他带来巨大荣耀的黄埔军校,他自然是不能忘怀。
退守台湾后,在蒋的提议下,国民党开始在台着手恢复黄埔军校的工作。
最终选定1947年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所在地高雄的凤山为黄埔军校校址。
难现当年光辉1950年10月,蒋介石任命黄埔校友罗友伦为台湾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校长,接续大陆黄埔军校的期数,开始招收第24期学生。
开学那天,蒋介石训话说:“当年我们以一个黄埔军校打败了军阀,又几乎打败了共党,还打败了日本。
今天我们同样要以一个黄埔军校来光复大陆。
只要黄埔军校办好了,国家就有希望。
”1952年10月10日,中国国民党在台北举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检讨了大陆失败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教育的失败”。
其实早在1951年9月3日,他在阳明山庄就说过:“我觉得我们在反攻大陆时期,最重要而又最值得研究的是教育问题。
大家只要回想一下,我们这次大陆失败何以会悲惨至此呢?我们失败的主因,究竟是在什么地方?我在这两年来失败之后,检讨所得的结果,认为我们最大的失败,就是在教育和文化。
”为此,他提出了三个具体的教育宗旨:一要恢复民族精神;二要重视劳动生产;三要实现文武合一。
“实现文武合一”就是指学生必须参加完规定的军训才能拿到毕业文凭,否则就没有学历。
1952年,“教育部”会同“国防部”商定办法:专科以上学校采取集训制,于学校修业期满后,受预备军官教育一年,才发给毕业证书。
1953年9月11日,新学年开学,蒋介石来到台湾的黄埔军校发表了《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的著名讲话,阐述了学生军训的意义:“这次学生普遍军训的恢复和预备军官教育制度的实施,是在针对以往大陆惨痛的教训,求得教育的彻底改造,打破知识离开战斗,士大夫阶层不服兵役,视享受特权逃避责任为荣耀的劣根性及落伍性,以建立教育与国防合一的永久基础;和恢复我国固有的文武合一教育制度,以适应当前革命的需要。
中国革命发源地黄埔军校 学生牺牲率高达9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革命发源地黄埔军校学生牺牲率高达95%导语: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第六期有武汉分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很不够,有人习惯于把黄埔军校罩上一层“蒋氏”的色彩,这是很片面和肤浅的认识。
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岂能是蒋介石的私产。
历史证明,也无可否认,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军队的建军基点和源头;同时,黄埔军校也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武装力量的发祥地。
在这里,曾崛起过国民党蒋介石派系赖以统治中国几十年的“黄埔系”,而同时也正是在这里,曾汇聚过众多出类拔萃的中国共产党人,可谓是“堂堂之阵,猎猎之旗”。
称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一点都不为过。
黄埔军校在办学期间,有了很多知名校友,其中,在国民党队伍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黄埔系,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
而在红军中也是同样,很多黄埔军校的学生,慢慢成长为红军的骨干,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林彪、陈赓等。
陈赓更是黄埔三杰。
生活常识分享。
黄埔军校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1924 年,在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长洲岛,史称黄埔军校。
现在主要谈一下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它是孙中山先生在前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与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队,以挽救当时处于危亡之中的中国而创办的。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
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
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以后的革命将领的培养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幅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这一对联字幅已经很好地阐释了黄埔军校的办学目的,“革命者来”就是说学校就是为吸纳一些有志向的,为革命英勇奋斗的有为青年。
这不是避难的地方,也不是发财的地方,而是为了革命不怕一切的勇士。
学校要求学生坚持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
具备领导管理、解决问题、语文沟通、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和信守国家,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发挥亲爱精诚校训。
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这些都是未来的革命将领,所以必须要从一开始就严格对待。
国民党迅速衰败的原因

国民党迅速衰败的原因一、先天不足。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革命党人并未掌握政权,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掌握了政权。
1916 年袁世凯死了以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时代,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不容易到了1928 年12 月29 日-东北易帜,”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但也只是名义上而已。
1929 年3 月,桂系反蒋;1929 年5 月,冯玉祥反蒋;1930 年2 月,冯玉祥和阎锡山共同反蒋;1931 年6 月,两广军阀共同反蒋;1933 年11 月,十九路军反蒋。
虽然所有的叛乱都让蒋介石镇压下去了,但也大大削弱了蒋介石的力量。
同时,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各地军阀的混战也为红军的成长和壮大创造了时间。
后来,虽然不再有军阀明目张胆的反蒋。
但是,各地军阀依然与国民党中央同床异梦。
红军长征时广东军阀陈济棠给红军让道,抗日战争时期50 万地方军投降日本当伪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军为了保存实力而“出工不出力”以及后期的纷纷投诚,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国民党政权的先天不足。
二、不顾民生。
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讲的是“民族、民权、民生”“平均地权”也是国民,党的爸爸-同盟会的主要纲领和口号。
但是,国民党又是如何做的呢?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资料,30%的农民完全没有土地,依靠当佃农为生;佃户要交纳50%至70%的地租,如此高的地租和其他苛捐杂税使上亿农民处于赤贫状态;全国投资资本70%流向政府,从而流出了工商企业,私营企业为了获得商业贷款,要支付18%至20%的年利率,如此高的利率使绝大多数工业无法支付,因而工业活动转向商业投机;政府开支主要用于军费,用于经济发展的比例很小,例如:1934 年至1936 年政府开支总额只有4%用于经济发展,而如此微薄的资金也浪费严重;严重而持久的通货膨胀更使得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1937 年至1945 在年的8 年里,平均价格指数从1 上升到2491,而后来的的内战时期,物价更如脱缰之野马无法控制,以至于1948 年时民众购物时是拿着成袋的钞票;政府对于民众的疾苦极其冷漠,以1942 年至1943 年发生在河南的饥荒为例,这场饥荒导致两三百万人非正常死亡,三百万人逃荒到外省。
黄埔军校与云南讲武堂,出了不少开国将帅,为何保定军校一个都没有

黄埔军校与云南讲武堂,出了不少开国将帅,为何保定军校一个都没有可能了解这些朋友都知道,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为我党培养了无数军事人才。
如大名鼎鼎的林总,徐向前,陈赓,许光达,罗瑞卿,周士第,杨至诚,张宗逊,陈伯钧等开国将帅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
还有与黄埔军校齐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也出了不少开国将帅,如十大元帅之首朱老总,还有叶帅都是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的。
从以上名单来看,在开国十位元帅中,就有两位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还有两位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毕业学生。
然而,你们知道吗?与黄埔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齐名的保定军校,为何没有一位开国将帅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学生。
孙中山原因一是保定军校成立的比较早,该校是北洋军阀统治者建立的。
成立时间于1912年,这个时候,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都没有成气候,更别说我党。
我党在那个时候还属于刚刚发芽,党员稀少,根本没有多余的党员被安排到保定军校学习。
这也是,为何保定军校没有出一位开国将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像黄埔军校,它是中山先生创办的,因为在那个时候,中山先生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因此,我党党员还被安排到黄埔军校任教官,这样一来,自然就有不少党员,被安排的黄埔军校学习。
加上保定军校停办的时间比较早,在1923年就停课了。
自建立到结束只存在11年,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每一期都是名将如云,名将质量比黄埔军校还牛掰。
可以这样说,黄埔生见到保定生都得叫一声长官或者老师。
唐生智原因二是保定军校的学生,后来大多都加入了国民党,有些还成为地方大军阀。
如唐生智,邓锡侯,傅作义,余汉谋等民国军阀都是保定生。
还有些地方将领也是保定生,尤其是阎锡山的十三太保,全是毕业于保定军校。
由此可见保定生不信奉马克思主义,从而也导致了,开国将帅成员中没有一位是保定军校毕业生。
原因三是加入我党的保定生,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英勇牺牲。
可能了解放历史朋友都知道,我党部队创始人叶挺就是保定军校第六期的学生。
并且参加过南昌起义,又担任过新四军军长。
黄埔军校(上)

黄埔军校(上)背景音乐黄埔军校校歌E-mail 文化传播网资料来自网络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2014.06.16)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
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张太雷,沈定一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组织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中正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因故辞职,由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
5月,任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
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
5月5日开始入学。
6月16日,举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曾经闻名全国的黄埔军校为何现在已不复存在
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黄埔军校的名字太响亮了。
但是,现在为
啥没有黄埔军校了呢?
今天,汉字君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黄埔军校是军事天才的摇篮
1921 年(辛酉年)12 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 年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
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
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
在5 月3 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
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
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
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黄埔军校校旗
1924 年5 月,从1200 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 名,备取120 名。
5 月5 日开始入学。
6 月16 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
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