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956年周恩来审察一汽
1956年毛泽东审察一汽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 利的国际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苏联迅 速恢复了经济,特别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在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的形势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封锁禁运;而苏联等社会主 义国家则对我国恢复经济和“一五”计划建设给予了援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都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五、深入认识
以上事实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 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度性,它是处在很深 刻的变动之中的。正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度的 性质,毛泽东认为,过度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 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过度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1954年9月15日,刘少 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度性再次作出深入的论证。在新 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 上都已经占居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 的比重,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
过度完成的标志
•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 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 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 义社会的重要标志。
•
,
;
,
社会主义特征
要社 想社马 会看政质无民 政义不 配础 征社 部会 为会克 主它治上产主 治的是 计上 是会 分主 核主思 义是统看阶高 上本社 划的 生主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
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与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这个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发展趋势就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就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特点: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发展趋势就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具体的说来:经济形态上,就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就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其中国营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社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就是个体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任务就是恢复与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就是多元的,它不就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就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同样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党与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
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第四章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
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2.简述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期,由于抗美援朝战争对军用物资的需求和土地改革后农民消费品的增加,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度有较大的发展,然而,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逐渐暴露出来。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影响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劳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新中国对于旧制度的否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经验:首先,它标志着公有制对于私有制的宣战,并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其次,他为广大的受压迫人民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使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了解放!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一页!第三,五十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也使今天的中国人民具有了并从此具有了对于人生和美好社会前景的回忆和向往的内容!更为重要的经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建立和打下了公而忘私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雄厚的思想基础!总之,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一种政治举措,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开创了崭新的一页,开创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美好的社会基础的开端,开创了中国人民展示自己最为美好和健康的人的本质的社会形态!也为目前的社会现状树立了一面镜子和标尺!4.试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基本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
通常情况下,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它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解读一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跨度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这一社会形态不同于以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独立的社会形态,它仍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具体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因素来分析:一、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二、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建国初,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了苏联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这些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因为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收到限制和改造,新民主主义社会最终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 特殊的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它确 实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对于早期恢复和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起了很大 的作用,它最终将走向社会主义。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仅仅只存在了七年 时间,这就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时期。 这个时期从一开始就因其必然走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的最终趋向 而只留给自己一个短促的发展时限。但是,它的存在却是历史的必然, 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必经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出的一条 独具中国特色的过渡道路。
•
文化方面
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 所谓民族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的、 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 所谓科学的,就是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 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 所谓大众的文化,即是民主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 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这一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新型的人民民 主专政制度在中国建立,社会经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 在中国确立。
• 政治方面
工人阶级--社会主义经济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个体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 政。
版毛概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主要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3、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一,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 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份并 存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合 作 社 经 济 主国 义家 资 本
个体经济(绝对优势)主义社会的性质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 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的召开,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 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新 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 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 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 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 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 对人民实行民主 对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关系: 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
第三,在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 同地主阶级、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帝 国主义势力的矛盾
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 革命遗留的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 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 基本好转,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 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资本主义
矛盾
社会主义
经过
土地改革
资产阶级
矛盾
工人阶级
转化成的主要矛盾 阶级利益的 对抗性
资产阶级
消除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第四章知识要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

2、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3、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 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
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2.简述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期,由于抗美援朝战争对军用物资的需求和土地改革后农民消费品的增加,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度有较大的发展,然而,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逐渐暴露出来。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影响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劳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新中国对于旧制度的否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经验:首先,它标志着公有制对于私有制的宣战,并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其次,他为广大的受压迫人民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使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了解放!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一页!第三,五十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也使今天的中国人民具有了并从此具有了对于人生和美好社会前景的回忆和向往的内容!更为重要的经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建立和打下了公而忘私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雄厚的思想基础!总之,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一种政治举措,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开创了崭新的一页,开创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美好的社会基础的开端,开创了中国人民展示自己最为美好和健康的人的本质的社会形态!也为目前的社会现状树立了一面镜子和标尺!
4.试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
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
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
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
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
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