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物化学实验实验⼀1、糖类的颜⾊反应1. α-萘酚反应糖在浓⽆机酸(硫酸或盐酸)作⽤下,脱⽔⽣成糠醛及糠醛衍⽣物,后者能与α-萘酚⽣成紫红⾊物质。

注意:因糠醛及糠醛衍⽣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 间苯⼆酚反应在酸作⽤下,酮糖脱⽔⽣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酚作⽤⽣成红⾊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因为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2、还原作⽤许多糖类由于其分⼦中含有⾃由的或潜在的醛基或酮基,因此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铁、银等⾦属离⼦还原,同时糖类本⾝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

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所⽤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

它们都是Cu2+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本⾝被还原成红⾊(颗粒⼤)或黄⾊(颗粒⼩)的Cu2O沉淀。

实验⼆脂肪碘值的测定碘值(价)是指100g脂肪在⼀定条件下吸收碘的克数。

碘值是鉴别脂肪的⼀个重要常数,可⽤以判断脂肪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脂肪中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个或多个双键,能与卤素起加成作⽤⽽吸收卤素。

常⽤碘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起加成作⽤。

脂肪的不饱和程度越⾼,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越多,与其双键起加成作⽤的碘量就越多,碘值就越⾼。

故可⽤碘值表⽰脂肪的不饱和度。

I2+-CH=CH--CHI-CHI-本实验⽤溴化碘(Hanus试剂)代替碘。

⽤⼀定量(必须过量)溴化碘和待测的脂肪作⽤后,⽤硫代硫酸钠滴定的⽅法测定溴化碘的剩余量,然后计算出待测脂肪吸收的碘量,求得脂肪的碘值。

加成作⽤:IBr+-CH=CH--CHI-CHBr-剩余溴化碘中碘的释放:IBr + KI KBr + I2再⽤硫代硫酸钠滴定释放出来的碘:I2 +2Na2S2O3 2Na2S4O6+2NaI思考题:何谓空⽩溶液和空⽩实验?空⽩实验有何意义?在各种分析⽅法中,为消除⼲扰,⽤与测定试样时完全⼀致的条件进⾏测定的溶液。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2、氨基酸溶液0.5%的赖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溶液及它们的混合液(各组份浓度均为0.5%)。各5mL
3、显色剂50~100mL
1.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五、操作
1.将盛有平衡溶剂的小烧杯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
2.取层析滤纸(长22cm、宽14 cm)一张。在纸的—端距边缘2~3cm处用用铅笔划一条直线,在此直线上每间隔2cm作一记号如图。
5.显色用喷雾器均匀喷上O.1%茚三酮正丁醇溶液,然后置烘箱中烘烤5分钟(100℃)或用热风吹干即可显出各层析斑点。
6.计算各种氨基酸的只Rf值。
思考题
1、何谓纸层析法?
2、何谓片Rf值?影响Rf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怎样制备扩展剂?
4、层析缸中平衡溶剂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二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
实验一纸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
一、目的
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原理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
层析溶剂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
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是用Rf值(比移)来表示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只Rf值是常数。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休眠种子的淀粉酶活力很弱,种子吸胀萌动后,酶活力逐渐增强,并随着发芽天数增加而增加。
本实验观察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三、器材
1.25mL刻度试管 2. 吸管
3.离心管 4.乳钵
5.分光光度计 6.恒温水浴
7.离心机
四、试剂和材料
1、小麦种子
2、o.1%标准麦芽糖溶液

生物化学课内实践教学(3篇)

生物化学课内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前言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及其调控规律的学科,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我们开展了生物化学课内实践教学活动。

本文将对本次实践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践内容1. 蛋白质鉴定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蛋白质的鉴定方法,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实验原理:蛋白质具有特定的氨基酸序列,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可以产生具有特定颜色的化合物,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的鉴定。

(3)实验步骤:①制备蛋白质样品;②加入双缩脲试剂,观察颜色变化;③加入Folin-酚试剂,观察颜色变化;④计算蛋白质含量。

2. 酶活性测定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酶活性测定的方法,了解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实验原理:酶活性是指酶催化特定反应的能力,通过测定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可以评估酶的活性。

(3)实验步骤:①制备酶反应体系;②测定酶催化反应的速度;③计算酶活性。

3. 核酸提取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核酸提取的方法,了解核酸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实验原理: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重要遗传物质,通过特定的方法可以将核酸从细胞中提取出来。

(3)实验步骤:①破碎细胞;②提取核酸;③检测核酸。

4. 脂质分离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脂质分离的方法,了解脂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实验原理:脂质具有不同的极性,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将其分离。

(3)实验步骤:①制备脂质样品;②加入氯仿,观察分层现象;③分离脂质。

三、实践总结1. 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我们掌握了蛋白质、酶、核酸和脂质的鉴定、提取和分离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仪器和记录实验数据,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3.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及其调控规律,增强了我们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实践反思1.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对实验原理掌握不牢固,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生物化学实验是利用生物化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和代谢过程进行研究的实验。

其中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样品;试剂,酚酞、硫酸、氢氧化钠、蛋白质定性试剂、酶定性试剂等;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蛋白质的定性实验,取少量蛋白质样品,加入蛋白质定性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2. 核酸的定性实验,取少量核酸样品,加入核酸定性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3. 酶的定性实验,取少量酶样品,加入酶定性试剂,观察反应情况并记录结果。

4. 碳水化合物的定性实验,取少量碳水化合物样品,加入酚酞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结果。

5. 生物分子的定量分析,利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等仪器,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样品中的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从而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和代谢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了生物分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实验意义,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生物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生物分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化学实验(整理版)

生物化学实验(整理版)

生物化学实验(整理版)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深入了解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实验内容1. 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2. 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3. 酶的催化作用与活性测定4. 糖类的分离与鉴定5. 脂类的提取与鉴定6. 核酸的分离与鉴定7. 代谢途径的探究三、实验操作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等。

2.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四、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的格式: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讨论、实验结论等部分。

2. 实验报告的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分析深入、讨论充分、结论明确。

五、实验拓展1. 结合实验内容,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2. 尝试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对生物化学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3. 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拓宽生物化学知识面。

生物化学实验(整理版)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深入了解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实验内容1. 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2. 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3. 酶的催化作用与活性测定4. 糖类的分离与鉴定5. 脂类的提取与鉴定6. 核酸的分离与鉴定7. 代谢途径的探究三、实验操作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等。

2.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四、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的格式: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讨论、实验结论等部分。

常见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

常见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

常见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生物化学实验是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药物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

一、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一种分离和分析物质的方法,根据分子的化学性质和大小差异,将混合物分离成各个组分。

常见的色谱技术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和薄层色谱(TLC)等。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色谱技术常用于对生物样品中的分子进行纯化和分析。

例如,气相色谱可用于分析氨基酸和脂肪酸等小分子化合物,液相色谱则可以用于分离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

二、电泳技术电泳技术是利用电场作用下物质的电荷和大小差异,将混合物分离成各个组分的方法。

常见的电泳技术包括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凝胶过滤电泳等。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电泳技术常用于分离和检测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例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用于分离和测定蛋白质分子量,SDS-PAGE则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的纯度。

三、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利用质量分析仪器对物质的质量和结构进行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质谱技术包括质谱仪、飞行时间质谱(TOF-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质谱技术常用于鉴定和定量生物分子。

例如,利用质谱仪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鉴定,通过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质量和碎片离子的质量谱图,确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四、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杂交技术是利用互补的DNA或RNA序列进行结合,从而检测目标序列的方法。

常见的核酸杂交技术包括Southern blot、Northernblot和in situ hybridization等。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核酸杂交技术常用于检测和定量特定DNA或RNA序列的存在。

例如,Southern blot可用于检测DNA片段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和拷贝数,Northern blot则可用于检测特定mRNA的表达水平。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1)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取3支试管,编号,各加入0.5%可溶性淀粉溶液3mL,分别置于冰水浴,37℃水浴及沸水浴中,保温5min,各缓缓加入1mLα-淀粉酶稀释液(试管勿从水浴中取出)继续保温5min,取出37℃水浴及沸水浴中试管置于冰水浴中冷却后,各加入碘—碘化钾溶液约1mL,比较各管颜色,并解释之。
(二)样品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待测样品必须进行适当的稀释,使每毫升中含有0.5mg左右的蛋白质,才能进行测定。 该过程至少重复两次或平行测定两次。
7200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四、结果处理
固体样品中蛋白质含量=m’×Vm/Vn×1/m×10-3×100% 式中m′——由标准曲线查到的样品的蛋白质含量(mg) Vn ——用于显色的样品体积(ml) Vm —— 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l) m ——样品的质量(g)
三、操作方法
1. 样品制备 称取粉碎过40目筛的(玉米)样品2.50 g(精确至0.01 g)放入100 mL锥形瓶中; 沿器壁缓慢加入50 mL l%的盐酸溶液,并轻轻摇动使全部样品润湿; 将锥形瓶放入沸水浴中,预热3min,在沸水中准确加热15min; 立即取出,迅速冷却至室温。
2.样品测定 先加1 mL30%的硫酸锌溶液,充分混匀; 再加入1 mL亚铁氰化钾溶液,摇匀并全部转 移至 100 mL容量瓶中,用少量蒸馏水将锥形瓶冲洗几次; 若泡沫过多,加几滴无水乙醇消泡; 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混匀后过滤,弃去初始滤液15 mL,收集其余滤液 充分混匀; 进行旋光测定。
四、结果处理 皂化值=
式中 VA—空白瓶盐酸用量(mL); VB—样品瓶盐酸用量(mL); m—油脂的质量(g)。
五、思考题
1. 上式中(VA - VB )的含义是什么? 2. 试列出由皂化值计算油脂相对分子质量的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2、试管1.5cm*15cm(*3)。

3、水浴锅。

四、实验试剂O):V(HCl)=2:1],临用1、塞氏试剂:溶50mg间苯二酚于100ml盐酸中[V(H2时配制。

2、1%果糖溶液:称取果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见实验1.1。

4、1%蔗糖溶液:见实验1.1。

五、操作于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和1%果糖溶液各0.5ml。

各加塞氏试剂2.5ml,摇匀。

同时至沸水浴内。

比较各管颜色变化及红色出现的先后次序。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并按顺序置于沸水锅内。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思考题1、在塞氏实验中,反应产生的沉淀为何能够溶于乙醇溶液并产生鲜红色?2、蔗糖为何有塞氏反应?实验1.3 杜氏实验一、目的掌握杜氏(Tollen)实验鉴定戊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戊糖在浓硫酸溶液中脱水生成糠醛,后者与间苯三酚结合成樱桃红色物质:本实验虽常用以鉴定戊糖,但并非戊糖的特有反应。

果糖、半乳糖和糠醛等都是呈阳性反应、戊糖反应最快,通常在45s内即产生樱桃红色沉淀。

三、实验器材1、吸管1.0ml(*3)2、试管1.5cm*15cm(*3)3、水浴锅四、实验试剂1、杜氏试剂:2%间苯三酚乙醇溶液(2g间苯三酚溶于100ml95%乙醇中)3ml,缓缓加入浓盐酸15ml及蒸馏水9ml即得,临时用配制。

2、1%阿拉伯糖溶液:称取阿拉伯糖1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见实验1.1。

4、1%半乳糖溶液:称取半乳糖1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三支试管中加入杜氏试剂1ml,再分别加入1滴1%葡萄糖溶液、1%半乳糖溶液和1%阿拉伯糖溶液,摇匀。

将试管同时加入沸水浴中,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颜色变化的时间。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并按顺序置于沸水浴锅中。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思考题1、在Tollen反应分析位置样品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2、列表总结和比较本实验三种颜色反应的原理及其应用。

二、多糖的性质多糖的实验一、目的1、熟悉淀粉多糖的碘实验反应原理和方法。

2、进一步了解淀粉的水解过程。

二、原理淀粉分布于植物界,谷、果实、种子、块茎中含量丰富,工业用的淀粉主要来源于玉米、山芋、马铃薯。

本实验以马铃薯为原料,利用淀粉不溶于或难溶于水的的性质来制备淀粉。

淀粉遇碘呈蓝色1,是由于碘被吸附在淀粉上,形成一复合物,此复合物不稳定,极易被醇、氢氧化钠和加热等使颜色褪去,其他多糖大多数能与碘呈特异的颜色,此类呈颜色物质也不稳定。

淀粉在酸催化下加热,逐步水解成分子较小的糖、最后水解成葡萄糖,(C6H10O5)(C4H10O5) C17H22O11C4H12O4淀粉各种糊精麦芽糖葡萄糖淀粉完全水解后,失去与碘的作用,同时出现单糖的还原性。

三、实验器材1、马铃薯 3、布氏漏斗(*1)、抽滤瓶500ml(*1)2、纱布、研钵(*1) 4、表面皿10cm(*1)、白瓷板、皮头滴管5、试管1.5cm*15cm(*4) 8、量筒25ml(*1)6、电炉、石棉网 9、吸管1.0ml(*1)7、烧杯50ml(*1) 10、木质试管四、实验试剂1、稀释液:配制2%碘化钾溶液,加入适量碘,使溶液呈淡棕黄色即可。

2、0.1%淀粉:称取淀粉1g,加少量水,调匀,倾入沸水,边加边搅,并以热水稀释至1000ml,可加数滴甲苯防腐。

3、10%NaOH溶液:称取NaOH10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

4、本尼迪特试剂:见实验2.5、20%硫酸(V/V):量取蒸馏水78ml置烧杯中,加入浓硫酸20ml(相对密度1.84).摇匀,冷却后贮于试剂瓶中。

6、10%碳酸钠溶液:称取无水碳酸钠10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

五、操作1、马铃薯淀粉的制备讲生马铃薯去皮,在研钵中充分研碎,加水混合,用纱布过滤,除去粗颗粒,滤液中的淀粉很快沉到底部,多次用水洗淀粉,抽滤,滤饼放在表面皿上,在空气中干燥即得。

2、淀粉与碘的反应(1)置少量自制淀粉于白瓷板上,加1至3滴稀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2)取试管1支,加0.1%淀粉液5ml,再加2滴稀碘液,摇匀后,观察其颜色变化。

将管内液体分成3分,其中1分加热,观察颜色是否褪去。

冷却后,颜色是否全部恢复。

另2份分别加入乙醇或10%NaOH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解释之。

3、淀粉的水解在一小烧杯内加入1%淀粉溶液25ml及20%硫酸1ml,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微沸后每隔2min取出反应2滴置于白瓷板上做碘试验。

与此同时另取反应液3滴,用10%碳酸钠溶液中和后,做本尼迪特试验(参阅试验2),记录试验结果并解释之。

六、注意事项1、淀粉提取时可适当加热以促进淀粉聚沉,但温度不能超过50℃,否则会因溶解度增大而减少产量。

2、用水洗涤淀粉时需待淀粉沉降完全后再小心倾出上清液,亦可直接用滴管吸去上清液。

思考题淀粉有没有还原性?如何验证?三、植物组织中可溶性总糖的测定一、目的掌握蒽酮比色法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或羟基糠醛,糠醛或羟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60nm处有最大吸收。

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

蒽酮法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糖类物质,不但可以测定戊糖于己糖,而且可以测定寡糖类和多糖类,其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等(因为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以将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成反应),所以用蒽酮法测出的糖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的总糖含量。

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

三、实验器材1、新鲜植物叶片 5、水浴锅、电炉2、吸管1.0ml(*2)、5ml(*1)、0.1ml 6、电子分析天平(*1)、0.2ml(*1)、0.5ml(*3). 7、容量瓶100ml(*1)、玻璃漏斗。

3、试管1.5cm*15cm(*7) 8、量筒、研钵、三角烧杯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试剂1、蒽酮试剂:取2g蒽酮溶于1000ml80%(V/V)的硫酸中,当日配制使用。

2、标准葡萄糖溶液(0.1mg/ml):100ml葡萄糖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0ml(可滴加几滴甲苯作防腐剂)五、操作1、制作标准曲线取干净试管6支,按表6进行操作。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各标准溶液浓度(mg/ml)为横坐标作为图得标准曲线。

取新鲜植物叶片,洗净表面污物,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

称取0.5g,剪碎、加入3ml蒸馏水,在年播种磨成匀浆,转入锥形瓶,并用12ml蒸馏水冲洗研钵2至3次,洗出液也转入锥形瓶中。

用塑料薄膜封口,于沸水中提取30min,冷却后过滤并定容至100ml,此为待测液,吸取待测液0.5ml于试管中,加蒸馏水0.5ml,浸于冰水浴中冷却,再加入4ml蒽酮试剂,沸水浴中煮沸10min,取出用自来水冷却后比色,其他条件与做标准曲线相同,测得的吸光度值有标准曲线查算出样品液的糖含量。

六、计算(总糖)=[(C*V)/m]*100%式中(总糖):总糖的质量分数(%);C: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的糖含量(mg/ml);V: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l)m:样品的质量(mg)七、注意事项1、若提取物中过多色素会干扰显色,须事先除去。

2、参见实验8注意事项。

思考题1、本实验蒽酮法用于测定植物叶片的可溶性糖,非可溶性糖可用此方法除去吗?2、制作标准曲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蒽酮-硫酸比色定糖法一、目的掌握蒽酮比色法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蒽酮比色法是一个快速而简便的定糖方法。

蒽酮可以和游离得的己糖或多糖中的己糖基,戊醛糖及己糖醛酸起反应,反应溶液呈蓝绿色,在620nm出有最大吸收。

蒽酮可与其他一些糖类发生反应,单显现的颜色不同,当样品中存有含有较多色氨酸的蛋白质时,反应不稳定,呈红色,对于以上特定的糖类,反应较稳定。

本法多用于测定糖原含量,亦可用于测定葡萄糖含量。

三、实验器材1、无蛋白滤液或其他材料 4、紫外可见光光度计2、吸管1.0ml(*2)、5ml(*1)、0.1ml 5、水浴锅(*1)、0.2ml(*1)、0.5ml(*3). 6、电炉3、试管1.5cm*15cm(*7) 7、电子分析天平。

四、实验试剂1、蒽酮试剂:取2g蒽酮溶于1000ml体积分数为80%(V/V)的硫酸中,当日配制使用。

2、标准葡萄糖溶液(0.1mg/ml),100mg葡萄糖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0ml (可滴加几滴甲苯作为防腐剂)。

3、标准唐宇溶液(0.1mg/ml):100mg糖原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0ml(可滴加几滴甲苯作为防腐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