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大面积脑梗死的反思

合集下载

脑梗死的总结和体会

脑梗死的总结和体会

脑梗死的总结和体会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大脑中的一根或多根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时,脑部血液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脑细胞缺氧和死亡。

脑梗死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脑梗死的了解和预防。

脑梗死的发生通常与一些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和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易于形成血栓。

血栓在血管内堆积,阻塞了血液的正常流动,从而引发脑梗死。

脑梗死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偏瘫、言语不清、面部表情不对称、意识丧失等。

患者在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及时的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脑梗死对患者的伤害,并提高其康复的机会。

在治疗脑梗死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早期的血栓溶解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溶解血栓,可以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减少脑细胞的死亡。

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如脑保护剂的应用、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以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预防脑梗死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其次,要进行定期的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如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等。

脑梗死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方面,脑梗死会导致患者的肢体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另一方面,脑梗死也会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压力,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进行身体上的康复训练,还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关爱。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预防脑梗死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脑梗死对患者的伤害。

此外,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也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

大面积脑梗死的护理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的护理体会

138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8 年 11月 B 第 6 卷第 32期Nov. B 2018 V ol. 6 No. 32大面积脑梗死的护理体会高 晶(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心医院,吉林公主岭 136100)【摘要】目的 观察总结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康复护理,防治并发症等临床护理对策。

结果 101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给予相应护理对策,死亡3例,存活97例。

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实施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相应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2.138.02大面积脑梗死指大脑动脉痉挛闭塞导致供血区脑组织缺氧、缺血、水肿、坏死,梗死面积大于20厘米,预后差,发病率约为脑梗死的15%~20%,大面积脑梗死发病急、进展快。

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将我院收治的10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护理经验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1例患者,其中男性85例,女性15例,年龄55~78岁,患有高血压病史30例,冠心病48例,脑卒中,糖尿病24例。

102例患者在发病后2~48小时后行头部CT检查、或MRI检查,结果显示大面积梗死灶。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高颅压,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

101例患者给予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环。

保护神经和对症治疗。

1.2 护理措施101例大面积脑梗死实施全面护理。

实施以下护理措施: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急,进展快,迅速出现脑水肿、颅内高压、死亡原因发生脑疝。

肺癌术后大面积脑梗塞死亡1例临床分析

肺癌术后大面积脑梗塞死亡1例临床分析

肺癌术后大面积脑梗塞死亡1例临床分析标签:肺癌;手术;脑梗塞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近期本人进修的科室(ICU)收治一例肺癌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患者,术后72h内发生脑梗塞,68天后治疗无效死亡,家属无法接受,引发医疗纠纷,就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53岁,因咳嗽、咳痰10余天入院,入院行胸部CT检查后发现左上肺叶阴影,完善相关检查资料,高度怀疑肺癌,决定择期手术治疗。

患者21年前因行甲状腺手术后出现呼吸困难至今,考虑喉返神经损伤,颈部CT提示气管稍变窄,邀请麻醉科会诊后考虑可能系困难气道。

通过术前准备,患者于1月22日接受手术治疗,考虑患者为困难气道,入手术室后先行气管切开,成功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术中病理结果系肺部恶性肿瘤,行肺癌根治术,术后转ICU监护治疗,患者入科后给持续镇痛镇静治疗。

23日查房,患者意识恢复,RLS评级2级,考虑患者为胸部大手术,继续给呼吸机辅助呼吸,考虑为手术后患者未给抗凝治疗。

25日09:00分发现患者意识障碍,RLS评级5-6级,出现抽搐,双眼向右侧凝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迟钝。

邀请相关科室会诊,要求完善头颅CT或MRI,排除颅脑病变,当日急查头颅CT未见明显出血及缺血性脑卒中表现。

26日再次复查CT提示脑干、小脑及双侧枕顶叶大面积脑梗塞,脑组织弥漫性水肿,逐给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病情逐渐恶化,治疗68天后死亡。

病理结果:浸润性腺癌。

2讨论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塞需高度怀疑肺癌合并Trousseau(特鲁索)综合征——脑梗塞,Trousseau综合征是指癌症患者在其发病过程中因为凝血和纤溶机制异常而出现的所有临床表现的统称。

Trousseau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除游走性静脉炎外,还包括脑血管意外(缺血性)、心肌梗死、外周动脉闭塞、静脉血栓栓塞、特发性深静脉血栓、肝静脉闭塞性疾病、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一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思考

一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思考

一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思考神经内科二病区上周,我科收治了一例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意识不清的患者,既往有房颤病史,给予头颅CT和DWl检查,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通过积极的治疗,目前患者病情逐渐稳定。

今天我们就该病做一个简单地讨论。

大家都知道,大面积脑梗死(large area cerebral infarction)是脑卒中较为严重的一类,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即使抢救成功后仍会残留偏瘫、失语甚至长期昏迷,死亡可能。

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多死于肺炎、脑疝、心力衰竭等。

10%~20%的患者在10天内发生第二次脑梗死,二次梗死的病死率更高。

有一部分病人会在梗死区出现脑出血,在治疗此种情况时由于梗死需要活血,出血需要止血,临床救治比较棘手。

1.什么样的脑梗死才能称为大面积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large area cerebral infarction)通常是颈动脉主干,或颅内大动脉突然堵塞导致供血区的脑组织脑组织坏死。

2017年《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监护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2/3的梗死,伴或不伴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梗死。

同时,2017年《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监护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还提出了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I)的概念,定义为:幕上大面积脑梗死(LHI)患者发病早期神经功能缺失和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并迅速出现脑疝。

2.大面积脑梗死的急性期并发症主要有哪些?该如何处理?(1)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脑疝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采取如下措施:①避免和处理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激动、用力、发热、癲痫、呼吸道不通畅、咳嗽、便秘等;②加大脱水剂用量,包括使用甘露醇静脉滴注,甘油果糖或呋塞米,在使用脱水药物时,应注意心肾功能;③有条件情况下给予亚低温治疗;④必要时可考虑去颅骨瓣减压治疗。

脑梗死护理总结与反思范文

脑梗死护理总结与反思范文

脑梗死护理总结与反思范文一、护理总结。

# (一)基础护理。

1. 生活照顾。

在照顾脑梗死患者时,就像照顾一个啥都需要帮忙的小婴儿一样。

吃饭得喂,而且要注意食物的性状,不能太硬,防止呛噎。

有个大爷刚入院的时候,吞咽功能有点障碍,我们就把食物打成糊糊,一小口一小口地喂他,就像在喂小娃娃吃米糊似的。

翻身也是个大工程。

脑梗死患者可能因为身体一侧无力,自己翻不了身,这就容易长褥疮。

我们得定时去给他们翻身,每两小时一次,可不敢偷懒。

就像给一个大宝贝调整睡姿,让他全身都舒舒服服的。

还有个人卫生,洗脸、擦身、协助上厕所,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在护理脑梗死患者时都得小心翼翼的。

比如说协助女患者上厕所,要尊重人家的隐私,同时又得保证安全,感觉自己像个超级细心的管家婆。

2. 环境管理。

病房环境得保持安静、整洁、舒适。

这就好比是给患者打造一个温馨的小窝。

温度和湿度都要合适,温度大概在22 24摄氏度,湿度在50% 60%。

不能太吵,因为患者需要好好休息来恢复身体。

有一次,隔壁病房有人大声喧哗,我们的患者都皱起了眉头,我们赶紧去协调,让病房又恢复了安静。

# (二)病情观察。

1. 生命体征监测。

这个就像看紧患者身体的仪表盘一样。

每天定时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

血压要是高了或者低了,那可都是危险信号。

有个患者本来血压控制得还可以,突然有一天血压升高了不少,我们赶紧报告医生,调整了用药,这才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也很重要。

有的患者刚发病的时候意识不清,我们就时刻守着,看他有没有清醒的迹象。

就像等待一朵花慢慢绽放一样,期待他的意识一点点恢复。

2. 神经功能观察。

要注意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

看看原本不能动的肢体有没有开始有一点点反应,哪怕是小脚趾动了一下,那都是好消息。

我们还会给患者做简单的肌力评估,就像给他们的肌肉力量打分一样。

有个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的手臂肌力从原来的1级慢慢提升到了3级,那种感觉就像自己种的小树苗在茁壮成长,可高兴了。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及诊治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及诊治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及诊治体会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让人十分头疼的疾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发病率日益增加,给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对此,我们医护人员需要更加科学、周密、有效地进行诊治,降低病患的痛苦,恢复其生命质量。

以下是关于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及诊治体会。

一、临床分析1. 引发原因大面积脑梗死的引起主要归因于高血压、血栓形成、动脉狭窄等。

当这些因素作用于人体时,会导致血管壁稳定性差,同时血脑屏障也会逐渐受损,最终引发脑梗死。

2. 临床表现脑梗死患者通常表现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偏瘫、某一侧肢体乏力、失明、头痛等症状。

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则更加严重。

这类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的甚至出现昏迷状态。

同时,嘴部畸形、双眼下垂、呼吸急促等症状也常见。

3. 影响与并发症大面积脑梗死病患所受影响也与梗死部位、面积相关,如果缺血区域占据大面积,远隔损害和并发症则升高。

这些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深静脉血栓、龈炎、肠梗阻等。

4. 诊断方法通过临床表现比较容易基本确定,但要进一步确诊,需要通过头颅CT或MRI等成像技术进行。

其中,CT的优势在于快速、易操作、低费用等,MRI则鲜有放射性危害。

当然,这两项检查也各自存在缺陷,因而医护人员需按照病情及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案。

二、诊治体会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对极其严重,这种情况下的医疗救助应更加重视、严谨、接地气。

极为清楚认识到,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认真、耐心、专业,都直接关系到病患者不仅体魄的恢复,更是生命的救治。

1. 高效组织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救治并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是需要整个科室、院区高效协同的问题。

严谨、周到的工作安排、严谨的应诊技巧、救护车的快速响应等等,都是效率提升的关键。

让人在病情紧急、分秒必争的时刻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病情,预判未来发展,把每一笃定脉搏的小机会都化作抢救的巨大胜利。

2. 术后呼吸护理大面积脑梗死的病人常常因意识不清,呼吸道梗阻等原因而导致呼吸功能减退,需要及时进行呼吸护理。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7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观察及疗效研究。

结果:本组患者死亡28例(35.9%),植物状态4例,梗死后出血11例,出院46例均留有意识水平下降、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不同程度后遗症。

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治疗关键是早诊断,尽早使用脱水药,控制颅压,是指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表现治疗为了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了改善患者预后,2009年12月~2012年9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78例,进行分析统计,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78例,男46例,女32例,年龄46~79岁,平均62岁。

既往患有高血压59例,糖尿病24例,冠心病43例,TIA 5例。

临床表现: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其中平静时起病为54例,活动中起病24例,起病时以突然出现头痛、呕吐、肢体瘫、失语、双眼同向凝视,意识障碍等为首发症状。

有70例患者在48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嗜睡21例,浅昏迷12例,中度昏迷21例,深昏迷18例)。

影像学表现:患者均为48小时内由头CT或MRI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中左侧48例,右侧20例,额颞顶叶梗死24例,颞顶叶梗死49例,额颞叶梗死8例,顶枕叶1例,小脑梗死10例,继发梗死后出血14例,中线移位59例,合并侧脑室受压32例。

治疗及转归:患者入院后给予监测生命体征,早期给予脱水药物应用,降颅压,控制脑水肿。

与此同时,给予改善供血,抗血小板,清除自由基,营养神经及保护胃黏膜等预防并发症治疗,并及时复查头CT及相关化验。

其中5例药物控制脑压不良,在家属同意下转我院神经外科行去骨瓣开颅减压术。

结果本组患者死亡28例(35.9%),死亡原因:脑疝18例,腦心综合征6例(其中并发心肌梗死2例,心功能不全4例),肺部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2例。

植物状态4例,梗死后出血11例,出院46例均留有意识水平下降、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不同程度后遗症(生活能自理7例,其余均需要家属陪护)。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体会作者:刘海玉郭春燕李玉星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32期刘海玉郭春燕李玉星(南阳市中心医院脑外二区河南南阳473000)【摘要】大面积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和治疗与一般的脑梗塞有别,预后欠佳,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本文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其病死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脑梗塞大面积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1)11(b)-0000-0大面积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和治疗与一般的脑梗塞有别,预后欠佳,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为了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本文将我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56例大面积脑梗塞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37例.女18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57.5岁。

有高血压病史25例.冠心病史9例,糖尿病史9例.风湿性心脏病史8例.高脂血症3例。

1.2 临床表现活动中发病35例,静息下发病21例.均为急性起病。

48 h即出现意识障碍,中枢性面瘫27例,舌瘫30例,眼球同向凝视21例.呕吐32例,抽搐17例,尿失禁34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0例.病理征阳性33例,脑疝27例,并消化道出血29例。

1.3 辅助检查56侧患者48 h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急性大面积脑梗塞,左侧32例,右侧24例;其中额颞顶叶29例,额颢叶17例,颞顶枕叶1例,合并侧脑室受压2l例.中线结构移位32例。

1.4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行规范化治疗:包括入住监护病房、加强脱水、支持及神经代谢药物、亚低温治疗、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早期行气管切开、防治坠积性肺炎、应激性溃疡等。

手术操作全麻开颅:采用外伤标准大骨瓣半弧型切口,前至额部发际,后至顶结节后方3cm,距同侧中线2cm,游离皮瓣时,注意保护颞浅动脉,形成骨窗约8cm*16cm,术中撕破脑表面部分蛛网膜,将颞肌贴敷于其表面,颞肌边缘与硬脑膜缘行减张缝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血管的显示颈部 大动脉和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病变 情况。 心脏彩超:了解心脏情况,附壁血 栓、PFO.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诊断

3、MRA/CTA:基本显示脑血管病变情况, 当TCD检查与临床不符时的有效检查手 段。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诊断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诊断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第二层诊断 ——直接病因诊断 ——导致缺血病变的原因 1.血栓形成 2.栓塞——心源性、动脉源性、PFO、 外伤性等 3.大动脉狭窄 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诊断
手段: 1、TCD:通过血流速度变化,判断血管病 变。 —TCD是脑血管病变的筛选手段, 当与临床不符时,应做进一步检查。
40天内在该医院住院两次 治疗:阿司匹林 降血脂 改善循环 中医针灸等
2个月前(2012年4月),再次出现 头晕、左侧肢体无力加重,在当地医院 输液及针灸治疗
本次发病急诊头颅CT:

MRI+MRA
问题出在哪里??? — 水平? —责任心?
脑血管病分层诊断: 半年时间、反复就诊,三层诊断只停留 在第一层诊断

2、大动脉炎等免疫因素 3、血管受压:肿瘤、骨质增生等 4、放射等血管损伤 5、血液成分改变等

治疗:针对不同病因给予相应治疗。 依据第三层诊断的治疗,可以 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4、全脑血管造影: 是第二层诊断中 —确定脑缺血病变直接病因的金标 准。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诊断
第二层诊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 期的治疗具有重要地指导价值。

三、第三层诊断 —间接病因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 通过各种手段查找导致脑缺血的相 关因素

1、各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可控制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吸烟、避孕药等 不可控制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 因素等
6个月前(2012年1月),一过性头晕、 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持续约10分钟缓 解,到当地医院就诊,门诊做头颅CT:提示腔 隙性脑梗死如图:
门诊处理
口服:阿司匹林 静滴:改善循环药物 胞二磷胆碱针 病人带药回家输液
一个月后(2012年2月),出现左侧 肢体无力,查体:左侧面舌轻瘫,左侧 上下肢肌力Ⅳ级,左侧巴氏征(+)。头 颅MRI提示:多发性脑梗死
一例大面积脑梗死的反思
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朱其义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0岁,睡眠醒来发现左侧 肢体麻木无力3小时入院。 查体:神志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 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左侧半身痛觉减退, 左侧巴氏征(+)。 既往有脑梗死病史。 血糖:12.66mmol/L、LDL2.64mmol/L
追问病史
缺血性脑血管病
分层诊断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第一层诊断: 初步诊断 即影像学诊断 判定疾病性质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诊断

1、头颅CT: 除外脑出血、瘤卒中等 早期往往不能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 责任病变,文献显示:脑梗死发病4小时 内病灶显影者,提示:(1)病灶较大, (2)出血转换的机率高。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诊断

2、头MRI: 高场强的磁共振可以于起病 1~2小时发现脑梗死病灶。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诊断
第一层诊断形成: CT/MRI检查结合临床,初步形成缺血性 脑血管病第一层诊断。 依此给予相应的的治疗:脑梗死静 脉溶栓/和一般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诊断

第一层诊断是初级的、不完整的,依此 为依据所产生的治疗,往往出现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