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修行诀窍

合集下载

憨山大师与《物不迁论》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憨山大师与《物不迁论》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憨⼭⼤师与《物不迁论》旋岚偃岳⽽常静,江河竞注⽽不流《憨⼭⼤师年谱》:时太守陈公。

延及予。

意甚勤。

为刻肇论中吴集解。

予校阅。

向于不迁论旋岚偃岳之旨不明。

窃怀疑久矣。

今及之。

犹罔然。

⾄梵志⾃幼出家。

⽩⾸⽽归。

邻⼈见⽈。

昔⼈犹在耶。

志⽈。

吾似昔⼈。

⾮昔⼈也。

恍然了悟⽈。

信乎诸法本⽆去来也。

即下禅床礼佛。

则⽆起动相。

揭帘⽴阶前。

忽风吹庭树。

飞叶满空。

则了⽆动相。

⽈。

此旋岚偃岳⽽长静也。

⾄后出遗。

则了⽆流相。

⽈此江河竞注⽽不流也。

于是去来⽣死之疑。

从此冰释。

乃有偈⽈。

死⽣昼夜。

⽔流花谢。

今⽇乃知。

⿐孔向下。

当时⼭阴太守陈公准备刻印《肇论中吴集解》,请憨⼭⼤师校阅。

⼤师以前对《肇论·物不迁论》中的“旋岚偃岳”的宗旨不明⽩,对这道理的怀疑已经很久了,现在⼜看到它,仍觉惘然。

当他阅到:“梵志出家修⾏,到头发⽩了才回家,周围的邻居见了问:‘过去的梵志还在吗?’梵志回答说:‘我和过去的梵志相似,但⼜不是过去的梵志!’”恍然了悟了诸法不迁的道理,他⽴即感叹地说:“这是值得深信的真理啊!⼀切万事万物在本体上说,本来没有⽣灭去来,⽽是永远常住的啊!”他下了禅床去礼佛,虽然⼀起⼀伏的拜着,却没有起伏相可得。

他揭开⽵帘,⾛到台阶上站住,忽然⼀阵凉风吹拂着庭院中树叶,⾦秋时节、飞叶满空,在⼤师⼼中也了⽆动相可得。

⼤师这时想:“这正是‘旋岚偃岳⽽常静’的境界啊!”后来⼩便时不见有流动相,他想:“这犹如‘江河竞注⽽不流’啊!”于是对⽣来死去的疑团,从此冰消⽡解,就作了⼀⾸偈表明内⼼所明:死⽣昼夜,⽔流花谢;今⽇乃知,⿐孔向下。

旋岚偃岳⽽常静,江河竞注⽽不流,野马飘⿎⽽不动,⽇⽉历天⽽不周。

(出处、译⽂)《物不迁论》是僧肇的代表作之⼀。

僧肇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学者、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得意门⽣,罗什门下“四圣”或“⼗哲”之⼀,被称为“法门龙象”、“解空第⼀”。

《物不迁论》所论述的是世界有⽆变化、⽣灭、运动的问题。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大师文章来源:凤凰网作者:凤凰网编者按:憨山德清大师(1546~1623),明代高僧,安徽全椒人氏,俗家姓蔡。

十九出家,受具足戒。

万历元年游五台山,爱憨山之奇秀,遂以憨山为号。

先后住持青州海印寺、曹溪宝林寺,宣扬禅宗,倡导念佛与看话头双修。

天启三年示寂,世寿七十有八,世称憨山大师,与云栖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憨山大师学通内外、著述等身,圆寂之后,由门人福善、通炯、刘起相编辑刊行《憨山老人梦游集》四十卷。

今天这篇故事,介绍憨山大师参禅悟道传奇经历。

憨山大师,明代著名禅师,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安徽人氏,俗家姓蔡。

年方七岁,叔父染病而死,其婶抚尸痛哭:“天哪!你到哪里去了!”他满腹疑团地问人:“叔身在此,他又到哪里去了呢?”不久,婶生下一婴儿,他又好奇地问母亲:“这婴儿从哪里入婶腹中?”母说:“那你是从哪里进入你娘腹中?”至此,死去生来之疑,耿耿于怀。

古人有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疑是入道第一法门。

十二岁时,闻金陵西林无极大师有大德,遂投大师门下,深得赏识。

因读《中峰广录》,立志修习禅宗法门,脱离生死苦海。

十九岁依无极大师剃染,专心参究向上一着。

因久不得要领,改为专心诵持阿弥陀佛名号,逐渐打成一片。

一日,夜梦阿弥陀佛出现西方,相好庄严,了了分明。

又欲见观音、势至二菩萨,二菩萨即现半身于空中。

此后三圣时现目前,他想:“时时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一日闻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至十玄门中“法界海印森罗常住”时,了悟法界圆融无碍之旨。

二十岁时,憨山大师往天界寺,参加云谷大师主持禅七活动,云谷开示审实念佛公案。

憨山禅师从此参究,一念不移,如在梦中,了不见同参亦不知有日用事,乃至行于都市不见一人。

二十九岁,憨山大师校订《肇论》,从前对《物不迁论》中“旋岚偃岳”之旨不明,读至梵志幼年出家修行,皓首而归,邻人见后问道:“过去的梵志还在吗?”梵志答道:“我和过去梵志相似,但又不是过去梵志!”恍然了悟“诸法不迁”之旨,当即下床礼佛,虽然一起一伏地拜着佛,却没有起伏相可得。

《初心修悟法要》憨山大师

《初心修悟法要》憨山大师

《初心修悟法要》1如何修悟若论此须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

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千言成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

於此用力,故谓之修。

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

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

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若妄念清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

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

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2修悟下手处大约未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

费力者多,得力者少。

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博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

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

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

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山夫,先要拶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

即此一念,本自无生。

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

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水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

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

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

起时便咄,一咄便消。

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卢。

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

憨山大师开悟偈语

憨山大师开悟偈语

憨山大师开悟偈语前言憨山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高僧,他在禅宗的修行中颇具成就,对于开悟的理解颇具深度。

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是他集结多年修行的经验和教诲,以短小的语言表达出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和哲学意义。

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憨山大师的开悟偈语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整理,共收录了数百条偈语。

每一条偈语都简洁明了,字字珠玑,归纳了禅宗的教诲和修行要旨。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开悟偈语:1. 虚宗颇多说,慧宗最为难。

这句偈语强调了禅宗修行中慧和虚两个方面的重要性。

虚指的是空观的精髓,意味着放下执著、义无反顾地投入修行。

而慧则强调的是智慧的培养,通过对自性的观察和领悟,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

这句偈语提醒修行者,禅修的道路上需要虚心谦和,勇于面对自己的执著与贪著,同时也需要用智慧去洞察事物的本质。

2. 眼看山山好,落足水水清。

这句偈语告诉我们,禅修的过程就是一场觉醒的旅程。

开始修行时,我们对外界的看法可能会受到自己的执著和偏见影响,就像是迷失在山林之中。

然而,通过持续的修行和觉察,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执著和偏见的根源,从而看清自己的心灵。

当我们领悟到自心的本质,看到世界的真实面目时,心灵就会变得清澈透明,状态如水般宁静。

3. 欲求终无有,欲思亦自由。

这句偈语点明了求与欲的考验,表明禅修的真谛在于不追求、不执著。

欲求终于是没有结果的,欲思亦不必受拘束。

禅修的目的不在于追求任何外在的利益,而是通过内心的觉醒和自在的思维,超越欲望的束缚。

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和平静。

4. 无缘正直人,还向庐山东。

这句偈语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且告诫修行者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场所。

禅宗修行注重静心与觉醒,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

这句偈语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不利于修行,那么我们应该主动寻找适合的修行场所,去追寻真理和智慧。

庐山东的寓意是禅定的最高境界,也代表了一个理想的禅修场所。

憨山大师语录

憨山大师语录

憨山大师经典语录(一)如何修悟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

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裏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

于此用力,故谓之修。

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

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

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若妄念清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薰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

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

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大约未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

费力者多,得力者少。

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搏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

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

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

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工夫,先要刬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

即此一念,本自无生。

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

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

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

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

起时便咄,一咄便消。

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

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憨山德清 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省人。

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

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

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

人物生平憨山德清禅师,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德清禅师幼时即怀出尘之志。

七岁时,叔父病丧,停尸于床。

德清禅师放学回来,他的母亲骗他说:“汝叔睡,可呼起。

”德清禅师便连呼数声,也不见叔叔答应。

他的婶母听了,倍感伤痛,哭道:“天耶!那里去也?”母亲回答道:“汝叔死矣!”德清禅师很迷惑,便道:“死向什么处去?”母亲不能回答。

不久,另一位婶母生了一子,德清禅师随母亲前往探望。

见初生婴儿如此模样,德清禅师便问母亲:“此儿从何处得入婶母腹中耶?”母亲拍了他一掌,说道:“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从此以后,生死去来之疑问,便常常萦绕于德清禅师之心中[1]。

九岁时,他已能念诵《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二岁时,从南京报恩寺西林永宁禅师出家。

当时,无极明信禅师正在报恩寺三藏殿讲经。

永宁禅师于是携德清禅师前往礼谒。

赵吉贞大洲居士当时亦在座下听经,一见憨山禅师,便抚而问之曰:“汝爱做官?要做佛?”德清禅师道:“要作佛。

”赵吉贞居士赞叹道:“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

”从此以后,西林禅师便请人教德清禅师学习《法华经》和《四书》等内外典籍,以及为诗作文之法。

在寺中听习《法华经》及一些儒典。

十九岁时,他前往栖霞寺从云谷法会披剃,参礼云谷法会禅师。

云谷禅师令他阅读《传灯录》和《高僧传》。

当他读至《中峰广录》这一部分时,德清禅师忽然心生欢喜,决志参禅。

于是他便请求永宁禅师为他剃度,并焚弃俗书,专究生死大事。

德清禅师虽用功精勤,惜乎未得其要,终无所入。

于是他便改持阿弥陀佛圣号,昼夜不断。

一天晚上,德清禅师梦见阿弥陀佛现于空中,醒后心大欢喜,自信此生修行必可成办。

不久,德清禅师又从无极明信禅师听习《华严玄谈》,得悟法界圆融之旨,因自号澄印,以示对清凉澄观大师的仰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

揭秘《牧牛图》隐藏的修行之法禅宗《牧牛图》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募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由得山童尽力迁。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驯服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需牵。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第七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方草绿茸茸。

饥食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相忘第八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独照第九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双泯第十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注释:禅宗牧牛图又名普明禅师牧牛图,又名禅宗十牛图,在佛教里流传很广,近人如台湾的圣严法师和耕耘居士皆有注释或演讲。

本人亦试图以自己浅见作些注解以图抛砖引玉。

作者普明禅师不知何年代人,修行者都很少关心自己的名份,著书立说无非为续佛慧命普度众生而已。

观此图之构思皆出自真修实悟,从自性般若流露所出。

中国佛教禅宗自唐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正式开始过上农禅并重的生活。

禅师在开示说法中少不了以日常生活的经验来训诫弟子精进修行。

以牧牛来譬喻禅修方法并非偶然现象。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凡夫未修行(修行是指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前不知守法,不知持戒,胡作非为,造诸恶业。

如狂牛野性难调难伏,被色身贪欲驱使侵犯别人的庄稼。

《法华经》把大菩萨的境界喻为大白牛,这里把沉沦五欲的凡夫喻为头角狰狞的黑牛。

佛经中把善业叫做白业,把恶业叫做黑业。

憨山大师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大师初心修悟法要

憨山大师初心修悟法要「一、如何修悟」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

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

於此用力,故谓之修。

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

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

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薰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

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百人者,诚难之难。

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

费力者多,得力者少。

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

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

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

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如今做工夫,先要剷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乾乾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

即此一念,本自无生。

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

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

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

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

起时便咄,一咄便消。

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

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憨山大师修行诀窍:《观心铭》
观身非身。

镜像水月。

观心无相。

光明皎洁。

一念不生。

虚灵寂照。

圆同太虚。

具含众妙。

不出不入。

无状无貌。

百千方便。

总归一窍。

不依形气。

形气窒碍。

莫认妄想。

妄想生怪。

谛观此心。

空洞无物。

瞥尔情生。

便觉恍惚。

急处回光。

著力一照。

云散晴空。

白日朗耀。

内心不起。

外境不生。

但凡有相。

不是本真。

念起即觉。

觉即照破。

境来便扫。

扫即放过。

善恶之境。

随心转变。

凡圣之形。

应念而现。

持咒观心。

如磨镜药。

尘垢若除。

此亦不著。

广大神通。

自心全具。

净土天宫。

逍遥任意。

不用求真。

心本是佛。

热处若生。

生处自熟。

二六时中。

头头尽妙。

触处不迷。

是名心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