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色谱法概述
合集下载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在流动相和固定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分配系数的大小
反映了组分在固定相上的溶解-挥发 或 吸附-解吸的能力。
分配系数大的组分在固定相上溶解或吸附能
力强,因此在柱内的移动速度慢;分配系数小的
组分在固定相上溶解或吸附能力弱,因此在柱内 的移动速度快。
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分配系数的差别,使
各组分在柱内形成差速移行,达到分离的目的。
空间总和)
当色谱柱载气流速为F0(ml/min)时,它与死时间的 关系为:
V0(M) = tM· 0 F
(VM 大,色谱峰展宽,柱效低)
4. 保留值:定性参数,是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试样中各组分
在色谱柱内滞留行为的一个指标。 (它可用保留时间、保留体积和相对保留值等表示) (1)保留时间 tR (retention time): 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待测组分浓度最大值时(色谱峰顶点) 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该组分的保留时间。如图中tR(1)、 tR(2) 所示,
把这些色 带称为 “ 色谱图 ” (chromatography), 相
应的方法叫作“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 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 流动相
各组分被分离后,可进一步进行定性和定量
分析: 经典:分离过程和其含量测定过程是离线的,即 不能连续进行 现代:分离过程和其含量测定过程是在线的,即 能连续进行
p tR tM t 'R k q tM tM
任一组分的 k 值可由实验测得,即为调整保留时间 tR’与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tM 的比值。可将k 看
作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k 值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暨南大学课件][分析化学][教案PPT][精品课程]第十六章-第一节-色谱法概述-2
![[暨南大学课件][分析化学][教案PPT][精品课程]第十六章-第一节-色谱法概述-2](https://img.taocdn.com/s3/m/5ee2901dfe4733687f21aa55.png)
2020/6/17
空间排阻色谱法
▪ 根据空间排阻(steric exclusion)理论,孔 内外同等大小的溶质分子处于扩散平衡状态:
Xm
Xs
▪ 渗透系数: Kp =Xs/Xm (0<Kp<1 ) 由溶质分子的线团尺寸和凝胶孔隙的大小
所决定。在一定分子线团尺寸范围内,Kp与 分子量相关,即组分按分子量的大小分离。
2020/6/17
吸附色谱法
➢ 流动相 有机溶剂(硅胶为吸附剂) ➢ 洗脱能力:主要由其极性决定。 ➢ 强极性流动相占据吸附中心的能力强,洗
脱能力强,使k值小,保留时间短。
➢ Snyder溶剂强度o:吸附自由能,表示洗 脱能力。o值越大,固定相对溶剂的吸附
能力越强,即洗脱能力越强。
2020/6/17
2020/6/17
分配色谱法
▪ 洗脱顺序 由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溶解度的 相对大小而决定。 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后被洗脱。 (库仑力和氢键力)
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先出柱。
2020/6/17
二、吸附色谱法 (P346)
▪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 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 吸附过程是试样中组分的分子(X)与流动相 分子(Y)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即为竞争吸附过程。
▪ 吸附色谱法包括气固吸附色谱法和液固吸附 色谱法
2020/6/17
X m + nYa
Ka
=
[X a ][Ym ]n [X m ][Ya ]n
Ka
[Xa ] [Xm ]
Xa / Sa X m /Vm
(2) 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空间排阻色谱法
▪ 根据空间排阻(steric exclusion)理论,孔 内外同等大小的溶质分子处于扩散平衡状态:
Xm
Xs
▪ 渗透系数: Kp =Xs/Xm (0<Kp<1 ) 由溶质分子的线团尺寸和凝胶孔隙的大小
所决定。在一定分子线团尺寸范围内,Kp与 分子量相关,即组分按分子量的大小分离。
2020/6/17
吸附色谱法
➢ 流动相 有机溶剂(硅胶为吸附剂) ➢ 洗脱能力:主要由其极性决定。 ➢ 强极性流动相占据吸附中心的能力强,洗
脱能力强,使k值小,保留时间短。
➢ Snyder溶剂强度o:吸附自由能,表示洗 脱能力。o值越大,固定相对溶剂的吸附
能力越强,即洗脱能力越强。
2020/6/17
2020/6/17
分配色谱法
▪ 洗脱顺序 由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溶解度的 相对大小而决定。 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后被洗脱。 (库仑力和氢键力)
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极性强的组分先出柱。
2020/6/17
二、吸附色谱法 (P346)
▪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 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 吸附过程是试样中组分的分子(X)与流动相 分子(Y)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即为竞争吸附过程。
▪ 吸附色谱法包括气固吸附色谱法和液固吸附 色谱法
2020/6/17
X m + nYa
Ka
=
[X a ][Ym ]n [X m ][Ya ]n
Ka
[Xa ] [Xm ]
Xa / Sa X m /Vm
(2) 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色谱分析法

29
9.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k的关系
ms cs Vs Vm K k k cm m m Vs Vm
其中β称为相比率。 相比率是反映色谱柱柱型特点的又一个参数。例如,对 填充柱,其β值一般为6~35,对毛细管柱,其β值一般 为60~600。
11:19
30
10. 分配比与保留时间的关系
11:19
37
• 但由于死时间tM包含在tR中,而tM并不参加柱 内的分配,所以理论塔板数、理论塔板高并不 能真实地反映色谱柱的好坏。为此: • 常用有效塔板数或有效塔板高度作衡量柱效能 的指标。计算式如下:
' ' tR t 2 R 2 n有 效 5.54( ) 16( ) Y1 Y 2
H有效
第六章
色谱分析法
11:19
1
第一节 概述
一、色谱法简介 u 色谱法是由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最早创立的。
11:19
2
石油醚
植物叶石 油醚溶液
CaCO3
11:19
3
色谱法中: 起分离作用的分离柱称为色谱柱。 固定在柱内的填充物称固定相。 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气体或 液体),称为流动相。
L n H
n称为理论塔板数。
11:19
35
(2)
以气相色谱为例,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
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
(3) 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
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4) 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
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11:19
36
塔板理论指出:
i.保留时间tR: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出现色 谱峰最高点时所需的时间,如图15-6中的O΄B 所示。
15-色谱分析法简介

8
色谱图及常用术语
色谱流出曲线: 由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强 度对时间作图,所得曲线 色谱峰: 曲线上突起部分
t
1、基线: 没有样品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 2、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3、区域宽度: 即色谱峰的宽度; 峰底宽度wb:Wb = 4 σ 半峰宽w1/2: W1/2 = 2.354 σ 标准偏差σ: 0.607倍峰高处峰宽的一半 。
15
分离度定义:相邻两峰保留值之差与两蜂宽之和的一半的比值
在—般情况下,由于色谱柱中溶质的浓度较低,分配系数K 为常数。——称线性色谱。 色谱峰是对称的呈高斯分布,高斯峰,其蜂底宽度等于4σ。 相邻两个蜂,其峰宽大致相等:
Rs=1,峰间距离4 σ ,4 σ分离。峰有2%的重叠 Rs=1.5,峰间距离6 σ ,称为6 σ分离,峰重叠小于1%, 两峰已完全分开。
9
峰面积A: 4、保留值 常用时间、距离或用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要的流动相体
积表示,保留值由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所决定; 在一 定色谱条件下保留值是特征的,可作为色谱定性的参数是色谱 法的重要概念之一;
a.保留时间 tR 从进样开始到色谱蜂最大值出现时所需要的时间;某组分
的保留时间就是它通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死时间tM:多用t0表示 不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的时间;死 时间实际上就是流动相流经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3
色谱法的实质:分离; 色谱法的依据: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固定相与流动 相中吸附能力、分配系数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 2. 色谱法的分类 (1)按流动相和固定相所处状态分类 气固色谱 气相色谱:气体作流动相 气液色谱 液相色谱:液体作流动相 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 (2)按固定相的固定方式分类 柱色谱法: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 纸色谱法:用滤纸上的水分子作固定相 薄层色谱法:将吸附剂粉末制成薄层作固定相
色谱图及常用术语
色谱流出曲线: 由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强 度对时间作图,所得曲线 色谱峰: 曲线上突起部分
t
1、基线: 没有样品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 2、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3、区域宽度: 即色谱峰的宽度; 峰底宽度wb:Wb = 4 σ 半峰宽w1/2: W1/2 = 2.354 σ 标准偏差σ: 0.607倍峰高处峰宽的一半 。
15
分离度定义:相邻两峰保留值之差与两蜂宽之和的一半的比值
在—般情况下,由于色谱柱中溶质的浓度较低,分配系数K 为常数。——称线性色谱。 色谱峰是对称的呈高斯分布,高斯峰,其蜂底宽度等于4σ。 相邻两个蜂,其峰宽大致相等:
Rs=1,峰间距离4 σ ,4 σ分离。峰有2%的重叠 Rs=1.5,峰间距离6 σ ,称为6 σ分离,峰重叠小于1%, 两峰已完全分开。
9
峰面积A: 4、保留值 常用时间、距离或用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要的流动相体
积表示,保留值由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所决定; 在一 定色谱条件下保留值是特征的,可作为色谱定性的参数是色谱 法的重要概念之一;
a.保留时间 tR 从进样开始到色谱蜂最大值出现时所需要的时间;某组分
的保留时间就是它通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死时间tM:多用t0表示 不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的时间;死 时间实际上就是流动相流经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3
色谱法的实质:分离; 色谱法的依据: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固定相与流动 相中吸附能力、分配系数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 2. 色谱法的分类 (1)按流动相和固定相所处状态分类 气固色谱 气相色谱:气体作流动相 气液色谱 液相色谱:液体作流动相 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 (2)按固定相的固定方式分类 柱色谱法: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 纸色谱法:用滤纸上的水分子作固定相 薄层色谱法:将吸附剂粉末制成薄层作固定相
色谱图概述——精选推荐

第一章色谱图概述第一节色谱图的获得色谱法(!"#$%&’$(#&)"*)是一种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和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色谱(!"#$%&’$(#&%)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提出,/012年他在一根细长的玻璃管中装入碳酸钙粉末,然后把植物绿叶的石油醚的萃取液倒入管中的碳酸钙上,萃取液的色素就被吸附在管上部的碳酸钙上,再用纯净的石油醚洗脱这些被吸附的色素,于是在碳酸钙上形成了一圈一圈的色带(图34/4/),这些色带被称为色谱,这就是世界上得到的最早的色谱图。
柱中的碳酸钙被称为固定相(,’&’5$6&#*)"&,.),而用作洗脱液的石油醚则被称为流动相(%$758.)"&,.),流动相可以是气体、液体和超临界流体。
将欲被分离的混合物放在固定相上,然后用流动相去洗脱放在固定相上的混合物,这一过程称为洗脱(.89’5$6)。
在洗脱过程中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得到分离,陆续从固定相中洗脱下来。
记录这一分离和洗脱过程的图谱就是色谱图34/4/+,-.’’色谱分离示意图(&)刚刚加入萃取液;(7)已加入部分溶剂淋洗图(!"#$%&’$(#&%)。
色谱方法种类很多,分类的方法也很多。
根据流动相是气体还是液体,色谱可分为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85:95;!"#$%&’$(#&)"*)。
当流动相是在接近它的临界温度和压力下工作的液体,而这种液体在常温和常压下是气体时,这种流动相就不能简单地说是气体或液体了,这种色谱就称为超临界流体色谱(,9).#!#5’5!&8<895;!"#$%&’$(#&)"*)。
色谱分析概论

分离因子和分离度 色谱中描述相邻组分分离状态的指标一般用分离因子 或分离度表示。
分离因子被定义为两种物质调整保留值之比,又称为 分配系数比或选择性系数,以α表示。
分离因子(选择性系数α):
α
两个物质分离的前提: α≠1,即α>1。
分离度(RS)
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Rs(resolution)定义为两峰保 留时间差与两峰峰底宽平均值之商。
注:颗粒太小,柱压过高且不易填充均匀
填充柱——60~100目 空心毛细管柱(0.1~0.5mm),A=0,n理较高
速率理论
back
柱子规格: 30m× 0.32mm× 0.25μm
速率理论
(2). 纵向扩散项(分子扩散项):B/u
扩散,即浓度趋向均一的现象。
扩散速度的快慢,用扩散系数衡量。
由于样品组份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以“塞子”的形式存在色谱柱的很 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前后(纵向),存在浓度差,形成浓度梯度 ,导致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涡流扩散项
传质阻抗项
纵向扩散项
(1). 涡流扩散项(多径扩散项):A
产生原因: 载气携样品进柱,由于固定相填充不均匀,使 一个组分的分子经过多个不同长度的途径流出色谱柱, 引起峰扩张。
— 填充不规则因子
dp — 填充颗粒直径
影响因素:固体颗粒越小,填充越实,A项越小
讨论:λ↓,dp ↓ →A↓ →H↓ → n↑ → 柱效↑ λ↑ ,dp ↑ →A ↑ →H ↑ → n ↓ → 柱效↓
速率理论
C· u —传质阻力项
气液色谱 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 Cg和液相传质阻力 CL,即: C = Cg + CL
色谱峰面积
色谱峰与基线间所包围的面积。
色谱分析原理及应用

容量因子k与分配系数K的关系为:
k
MS
MS VS
VS
cs
VS
K
Mm
MS Vm
Vm
cm Vm
容量因子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式中β为相比。 填充柱相比:6~35; 毛细管柱的相比:50~1500
可由保留时间计算出容量因子,两者有以下关系:
k tR tM tR'
tM
tM
2020/4/10
• 第三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调整保留时间(tR '):tR'= tR-tM
2020/4/10
(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
保留体积(VR):VR = tR×F0 ( F0为色谱柱出口处的流动相流量, 单位:m L / min。)
死体积(VM): VM = tM ×F0 调整保留体积(VR'): V R' = VR -VM
2020/4/10
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2)半峰宽(Y1/2):
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 Y1/2 =2.354
(3)峰底宽(Wb):
Wb=4
2020/4/10
二、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K:组分在两相间的浓度比; 容量因子k:平衡时,组分在各相中总的质量比;
k =MS / Mm
MS为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Mm为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分配系数 K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2020/4/10
分配系数 K的讨论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 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k
MS
MS VS
VS
cs
VS
K
Mm
MS Vm
Vm
cm Vm
容量因子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式中β为相比。 填充柱相比:6~35; 毛细管柱的相比:50~1500
可由保留时间计算出容量因子,两者有以下关系:
k tR tM tR'
tM
tM
2020/4/10
• 第三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调整保留时间(tR '):tR'= tR-tM
2020/4/10
(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
保留体积(VR):VR = tR×F0 ( F0为色谱柱出口处的流动相流量, 单位:m L / min。)
死体积(VM): VM = tM ×F0 调整保留体积(VR'): V R' = VR -VM
2020/4/10
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2)半峰宽(Y1/2):
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 Y1/2 =2.354
(3)峰底宽(Wb):
Wb=4
2020/4/10
二、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K:组分在两相间的浓度比; 容量因子k:平衡时,组分在各相中总的质量比;
k =MS / Mm
MS为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Mm为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
分配系数 K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2020/4/10
分配系数 K的讨论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 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色谱概论1-3章

气相色谱图
二、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从色谱图上可获得的信息有: 色谱峰的个数,可判断样品中所含组份的最少个数; 色谱峰的保留值,可进行定性分析; 色谱峰的峰高或峰面积,可进行定量分析;
色谱的保留值或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性能的
色谱峰间距是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依据;
a.死时间(tM)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物质从进样到出现 峰极大值时的时间,它与色谱柱的空隙体积成正比。 由于该物质不与固定相作用,因此,其流速与流动相的 流速相近。如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从注射空气样品到空气峰 顶出现时的时间。 b.保留时间(tR):试样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时的时
间。它包括组份随流动相通过柱子的时间tM和组份在固定相
第三节 色谱法的定义与分类
一、色谱法的定义
色谱法或色谱分析也称之为层析法,是一种物理化学的分 析方法,它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别,当 溶质在两相间做相对移动时,各物质在两相间进行多次分配, 从而使各组分得到分离。分离的仪器即色谱仪。
二、色谱法的分类
色谱法可按两相的状态及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按流动相与固定相的状态分类 1 .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又可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前者是以气体为 流动相,以固体为固定相的色谱,后者是以气体为流动相,以 液体为固定相的色谱。 2 .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又可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前者是以液体为 流动相,以固体为固定相的色谱;后者是以一种液体为流动相, 以另一种液体为固定向的色谱。
色谱分析
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色谱法的原理
第三章 色谱仪
第一章 绪论
1
色谱法的发展简史 色谱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和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9-8
色谱法的发展过程
1906年—茨维特发现最初的色谱柱 年 茨维特发现最初的色谱柱 1944年—Martin提出薄层色谱法和柱色谱法 年 提出薄层色谱法和柱色谱法 1952年—马丁和辛格成功研制了气 液色谱法,提出塔板理 年 马丁和辛格成功研制了气 液色谱法, 马丁和辛格成功研制了气-液色谱法 论概念, 论概念,获得诺贝尔奖 1957年—戈雷发明了毛细管柱,分离效率显著提高 年 戈雷发明了毛细管柱 戈雷发明了毛细管柱, 50年代末 霍尔姆斯,GC-MS,近代分析发展的重要标志 年代末—霍尔姆斯, , 年代末 霍尔姆斯 1962年—Porath,葡聚糖凝胶分离水溶性高分子,凝胶渗 年 ,葡聚糖凝胶分离水溶性高分子, 透色谱法 60年代末 高压技术、高效固定相、检测技术的发展,高效 年代末—高压技术 高效固定相、检测技术的发展, 年代末 高压技术、 液相色谱的发展 70年代 高效液相色谱成为强有力的分析手段 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成为强有力的分析手段 年代
2011-9-8
气固(液固 色谱和气液 液液)色谱 气固 液固)色谱和气液 液液 色谱,两者的 液固 色谱和气液(液液 色谱,
1. 气相色谱分离过程
♥ 当试样由载气携带进入色 谱柱与固定相接触时, 谱柱与固定相接触时 , 被固定 相溶解或吸附; 相溶解或吸附; ♥ 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 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 , 被 溶解或吸附的组分又从固定相 中挥发或脱附; 中挥发或脱附; ♥ 挥发或脱附下的组分随着 载气向前移动时又再次被固定 相溶解或吸附; 相溶解或吸附; ♥ 随着载气的流动 , 溶解 、 随着载气的流动, 溶解、 挥发, 或吸附、 脱附的过程反 挥发 , 或吸附 、 复地进行。 复地进行。 动画) (动画)
2011-9-8
(3)其他色谱方法 (3)其他色谱方法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比较简单的色谱方法 凝胶色谱法:测聚合物分子 凝胶色谱法 量分布。 超临界色谱: CO2流动相。 超临界色谱: 流动相。 高效毛细管电泳: 高效毛细管电泳: 九十年代快速发展、 九十年代快速发展、特 别适合生物试样分析分离的 高效分析仪器。 高效分析仪器。
二、气相色谱分离过程
separation process of gas chromatograph
第一节 色谱法概述
generalization of chromatograph analysis
2011-9-8
一、 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色谱法的特点、
1.概述 1.概述
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的装置: 1906年使用的装置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的装置: 色谱原型装置,如右图所示。 色谱原型装置,如右图所示。 ♦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 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 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 分配过程。 分配过程。 ♦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固定相;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 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称为流动相。 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2011-9-8
色谱分类
在色谱分析中,有固定相和流动相。 在色谱分析中,有固定相和流动相。 流动相:指色谱过程中携带组分向前移动的物质。 流动相:指色谱过程中携带组分向前移动的物质。 固定相: 固定相:指色谱过程中不移动的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或是涂 渍在载体表面上的液体。 渍在载体表面上的液体。 按两相状态分类: 按两相状态分类: 固色谱: 液-固色谱: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 固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 液色谱: 液-液色谱: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附于载体表面的液体; 液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附于载体表面的液体; 固色谱: 气-固色谱: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 固色谱 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 液色谱: 气-液色谱: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附于载体表面的液体。 液色谱 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附于载体表面的液体。
分配比也称: 分配比也称:
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容量比 容量因子 ;容量比(capacity factor); ; 1. 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 有关的常数,随分离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 有关的常数,随分离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 2.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 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 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3. 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 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
2011-9-8
分配系数( 2. 分配系数( partion factor) K )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 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在一定温度下, 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 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 称为分配系数, 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 / mL)比,称为分配系数, ) 表示, 用K 表示,即: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试样一定时, 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试样一定时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 不同;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 不同;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 值是分离的基础;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 值是分离的基础; ♠某组分的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某组分的K 某组分的 时 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2011-9-8
按固定相的性质分类: 按固定相的性质分类: 柱色谱法: 柱色谱法: 填充柱色谱:将固定相装于色谱住内;内径为 填充柱色谱:将固定相装于色谱住内;内径为2-6mm,长几 , 米; 开管毛细管柱色谱:将固定液涂于毛细管内壁上, 开管毛细管柱色谱:将固定液涂于毛细管内壁上,内径为 0.2—0.5 m; ; 薄层色谱;将固定相涂布在薄板上形成均匀的薄层。 薄层色谱;将固定相涂布在薄板上形成均匀的薄层。 纸色谱法:以纸为载体,以纤维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 纸色谱法:以纸为载体,以纤维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
2011-9-8
二、色谱分离过程
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 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 填充柱色谱: 填充柱色谱 分离机理不同。 分离机理不同。 气固(液固 色谱的固定相 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 气固 液固)色谱的固定相 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 液固 色谱的固定相: 固体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固体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气液(液液 色谱的固定相 担体和固定液所组成。 气液 液液)色谱的固定相 由 担体和固定液所组成。 液液 色谱的固定相: 固定液对试样中各组分的溶解能力的不同。 固定液对试样中各组分的溶解能力的不同。 气固色谱的分离机理: 气固色谱的分离机理 吸附与脱附的不断重复过程; 吸附与脱附的不断重复过程; 气液色谱的分离机理: 气液色谱的分离机理: 气液(液液 两相间的反复多次分配过程 气液 液液)两相间的反复多次分配过程。 液液 两相间的反复多次分配过程。
2011-9-8
液相色谱
(2)液相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 也称为淋洗液)。 (2)液相色谱:流动相为液体(也称为淋洗液)。 液相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 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 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 离子色谱:液相色谱的一种, 离子色谱 液相色谱的一种,以特制的离子交换树脂 液相色谱的一种 为固定相,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为固定相,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pH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cs K= =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M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
2011-9-8
分配系数 K 的讨论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 越大,出峰越慢;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 出峰越慢; 越大,
第一章 色谱分析基础
fundamental of chromatograph analysis
2011-9-8
第一章 色谱分析基础
fundamental of chromatograph analysis
色谱法的特点、 一、 色谱法的特点、 分类和作用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actuation of chromatograph
2011-9-8
色谱分类
按色谱过程的机理分类: 按色谱过程的机理分类: 吸附色谱:以吸附剂为固定相, 吸附色谱:以吸附剂为固定相,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吸附 力的强弱差异进行分离的过程; 力的强弱差异进行分离的过程; 分配色谱:以液体作为固定相, 分配色谱:以液体作为固定相,根据各组分在两相中溶解度 的不同进行分离的过程; 的不同进行分离的过程; 离子交换色谱:用一种能交换离子的材料作为固定相,根据 离子交换色谱:用一种能交换离子的材料作为固定相, 各组分的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离的色谱过程; 各组分的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离的色谱过程;用于无 机离子、生物化学中各种核酸衍生物、氨基酸等的分离; 机离子、生物化学中各种核酸衍生物、氨基酸等的分离; 凝胶色谱:固定相为一种分子筛或凝胶, 凝胶色谱:固定相为一种分子筛或凝胶,根据各组分分子的 大小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大小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2011-9-8
2.色谱法分类 2.色谱法分类
流动相为气体( (1)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 气相色谱 流动相为气体 称为载气)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
色谱法的发展过程
1906年—茨维特发现最初的色谱柱 年 茨维特发现最初的色谱柱 1944年—Martin提出薄层色谱法和柱色谱法 年 提出薄层色谱法和柱色谱法 1952年—马丁和辛格成功研制了气 液色谱法,提出塔板理 年 马丁和辛格成功研制了气 液色谱法, 马丁和辛格成功研制了气-液色谱法 论概念, 论概念,获得诺贝尔奖 1957年—戈雷发明了毛细管柱,分离效率显著提高 年 戈雷发明了毛细管柱 戈雷发明了毛细管柱, 50年代末 霍尔姆斯,GC-MS,近代分析发展的重要标志 年代末—霍尔姆斯, , 年代末 霍尔姆斯 1962年—Porath,葡聚糖凝胶分离水溶性高分子,凝胶渗 年 ,葡聚糖凝胶分离水溶性高分子, 透色谱法 60年代末 高压技术、高效固定相、检测技术的发展,高效 年代末—高压技术 高效固定相、检测技术的发展, 年代末 高压技术、 液相色谱的发展 70年代 高效液相色谱成为强有力的分析手段 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成为强有力的分析手段 年代
2011-9-8
气固(液固 色谱和气液 液液)色谱 气固 液固)色谱和气液 液液 色谱,两者的 液固 色谱和气液(液液 色谱,
1. 气相色谱分离过程
♥ 当试样由载气携带进入色 谱柱与固定相接触时, 谱柱与固定相接触时 , 被固定 相溶解或吸附; 相溶解或吸附; ♥ 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 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 , 被 溶解或吸附的组分又从固定相 中挥发或脱附; 中挥发或脱附; ♥ 挥发或脱附下的组分随着 载气向前移动时又再次被固定 相溶解或吸附; 相溶解或吸附; ♥ 随着载气的流动 , 溶解 、 随着载气的流动, 溶解、 挥发, 或吸附、 脱附的过程反 挥发 , 或吸附 、 复地进行。 复地进行。 动画) (动画)
2011-9-8
(3)其他色谱方法 (3)其他色谱方法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比较简单的色谱方法 凝胶色谱法:测聚合物分子 凝胶色谱法 量分布。 超临界色谱: CO2流动相。 超临界色谱: 流动相。 高效毛细管电泳: 高效毛细管电泳: 九十年代快速发展、 九十年代快速发展、特 别适合生物试样分析分离的 高效分析仪器。 高效分析仪器。
二、气相色谱分离过程
separation process of gas chromatograph
第一节 色谱法概述
generalization of chromatograph analysis
2011-9-8
一、 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色谱法的特点、
1.概述 1.概述
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的装置: 1906年使用的装置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的装置: 色谱原型装置,如右图所示。 色谱原型装置,如右图所示。 ♦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 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 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 分配过程。 分配过程。 ♦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固定相;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 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称为流动相。 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2011-9-8
色谱分类
在色谱分析中,有固定相和流动相。 在色谱分析中,有固定相和流动相。 流动相:指色谱过程中携带组分向前移动的物质。 流动相:指色谱过程中携带组分向前移动的物质。 固定相: 固定相:指色谱过程中不移动的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或是涂 渍在载体表面上的液体。 渍在载体表面上的液体。 按两相状态分类: 按两相状态分类: 固色谱: 液-固色谱: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 固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 液色谱: 液-液色谱: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附于载体表面的液体; 液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附于载体表面的液体; 固色谱: 气-固色谱: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 固色谱 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 液色谱: 气-液色谱: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附于载体表面的液体。 液色谱 流动相为气体,固定相为附于载体表面的液体。
分配比也称: 分配比也称:
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容量比 容量因子 ;容量比(capacity factor); ; 1. 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 有关的常数,随分离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 有关的常数,随分离柱温度、柱压的改变而变化。 2.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 分配系数与分配比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 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 3. 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 分配比可以由实验测得。
2011-9-8
分配系数( 2. 分配系数( partion factor) K )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 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在一定温度下, 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 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 称为分配系数, 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g / mL)比,称为分配系数, ) 表示, 用K 表示,即: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试样一定时, 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试样一定时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 不同;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 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 不同;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 值是分离的基础;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 值是分离的基础; ♠某组分的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某组分的K 某组分的 时 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2011-9-8
按固定相的性质分类: 按固定相的性质分类: 柱色谱法: 柱色谱法: 填充柱色谱:将固定相装于色谱住内;内径为 填充柱色谱:将固定相装于色谱住内;内径为2-6mm,长几 , 米; 开管毛细管柱色谱:将固定液涂于毛细管内壁上, 开管毛细管柱色谱:将固定液涂于毛细管内壁上,内径为 0.2—0.5 m; ; 薄层色谱;将固定相涂布在薄板上形成均匀的薄层。 薄层色谱;将固定相涂布在薄板上形成均匀的薄层。 纸色谱法:以纸为载体,以纤维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 纸色谱法:以纸为载体,以纤维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
2011-9-8
二、色谱分离过程
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 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 填充柱色谱: 填充柱色谱 分离机理不同。 分离机理不同。 气固(液固 色谱的固定相 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 气固 液固)色谱的固定相 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 液固 色谱的固定相: 固体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固体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气液(液液 色谱的固定相 担体和固定液所组成。 气液 液液)色谱的固定相 由 担体和固定液所组成。 液液 色谱的固定相: 固定液对试样中各组分的溶解能力的不同。 固定液对试样中各组分的溶解能力的不同。 气固色谱的分离机理: 气固色谱的分离机理 吸附与脱附的不断重复过程; 吸附与脱附的不断重复过程; 气液色谱的分离机理: 气液色谱的分离机理: 气液(液液 两相间的反复多次分配过程 气液 液液)两相间的反复多次分配过程。 液液 两相间的反复多次分配过程。
2011-9-8
液相色谱
(2)液相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 也称为淋洗液)。 (2)液相色谱:流动相为液体(也称为淋洗液)。 液相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 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 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 离子色谱:液相色谱的一种, 离子色谱 液相色谱的一种,以特制的离子交换树脂 液相色谱的一种 为固定相,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为固定相,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pH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cs K= =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cM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
2011-9-8
分配系数 K 的讨论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 越大,出峰越慢;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 出峰越慢; 越大,
第一章 色谱分析基础
fundamental of chromatograph analysis
2011-9-8
第一章 色谱分析基础
fundamental of chromatograph analysis
色谱法的特点、 一、 色谱法的特点、 分类和作用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actuation of chromatograph
2011-9-8
色谱分类
按色谱过程的机理分类: 按色谱过程的机理分类: 吸附色谱:以吸附剂为固定相, 吸附色谱:以吸附剂为固定相,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吸附 力的强弱差异进行分离的过程; 力的强弱差异进行分离的过程; 分配色谱:以液体作为固定相, 分配色谱:以液体作为固定相,根据各组分在两相中溶解度 的不同进行分离的过程; 的不同进行分离的过程; 离子交换色谱:用一种能交换离子的材料作为固定相,根据 离子交换色谱:用一种能交换离子的材料作为固定相, 各组分的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离的色谱过程; 各组分的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离的色谱过程;用于无 机离子、生物化学中各种核酸衍生物、氨基酸等的分离; 机离子、生物化学中各种核酸衍生物、氨基酸等的分离; 凝胶色谱:固定相为一种分子筛或凝胶, 凝胶色谱:固定相为一种分子筛或凝胶,根据各组分分子的 大小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大小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2011-9-8
2.色谱法分类 2.色谱法分类
流动相为气体( (1)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 气相色谱 流动相为气体 称为载气)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