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的思考
山西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传统产业的探索与思考

公共 管 理
��
山 西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提 升 传 统 产 业 的 探 索 与 思 考
�贾岷峰 贺俊果
太原 030002 )
(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 山西
摘
要: 文章提出山西发展循环经济, 煤炭产业以延长产业链, 由煤炭产业向煤化工产业升级; 钢铁产业要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高 提升 传统产业 山西
策目标, 确定供水, 燃气, 供热, 公交, 垃圾 污水处理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 拟定 市政养护, 绿化维护, 道路清扫, 公厕保洁 等作业定额标准, 并在城 市市政公用事业 中长期价格 规划和公共 支出增 长计划 的 指导下, 根据社 会平均成本 , 年 度价格 指 数和各地用工制度, 劳动 力成本变化等情 况, 适时对价格和定额标 准予以调整.只 有既能刺激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合 理积累, 又能与居民和企 业承担能力相适 应的价格, 才能算是合理的价格. 综上所述, 市政公用 事业改革既是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 也 是加快城镇化, 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 迫切要求,更是激发市政公用事业活力, 提高运营效率的根本途径. 市政公用事业 改革的趋势不可阻挡. 原有的管理理念必 须更新, 管理模 式必须改变 , 管 理体制 必 须调整.特别是对市政公用事业的监管, 政府既不能 越位, 又不能缺 位, 必须按 照 市场经济的要求, 从中国 的基本国情和实 际出发, 重新定位, 及时到位.� 作者简介: 牛艳艳 (1982� ) , 女, 河南
一,煤炭产业 煤炭产业对于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 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具有极 为重 要的 战略地位. 山西是全 国重要的煤 炭生产 基地, 长 期以 来煤炭 资源 " 高开 采, 低利 用, 高排 放" 的 开发方 式, 不 仅浪 费了 大 量的资 源, 而 且对 山西 生态 环境 造成 了
传统农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定位和实践——来自河南省扶沟县的调查与思考

是 传 统 农 区 的农 民增 收 问题 。这实 际 上 f经 济 、 合 开 发 、 模 经 营 、 产 高 效 ” 综 规 高
涉 及到一个 传统农 区发展 县域经 济的
战略 定 位 问 题 . 是 当前 农 业 和 农 村 经 也
发 展 农 业 这 个 突 破 口 。事 实 证 明 , 正 也
纛农业起步
扶 沟 地 处 豫 东 平 原 ,黄 泛 区腹 地 , 地 上 无 山 ,地 下 无 矿 ,1 亩 耕 地 ,2 13l 万 7 万 人 中有 6 4万 农 民 是 一 个 典 型 的 传 统农业大县。 党 的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以后 , 革 开 改 放 的大 潮 在全 国迅 速 涌起 扶 沟 县是 较 早 推 行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的县 ( ) 市 之 一 。当时 。 因受 黄 水泛 滥 之 灾 . 土地 饥
济 发 展 中 的 诸 多 问 题 和 困难 。实 际 上 .
这 种 现 象 从 19 年 就 已 经 开 始有 所 显 91
现 。 19 9 6年 . 沟 的综 合 经济 实 力 在 河 扶
南 省 县 ( )排 名 中 由 19 年 的 第 2 市 91 1 位 下滑 到 5 7位 ,0 3年 其 综 合 经 济 实 20 力在全省的位次再次下滑 到 7 6位 。 从
维普资讯
党 的 十 六 大 提 出 丁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补 会 的奋 斗 目标 。要 达 到 这 个 日标 , 农 村 和农 民是 重 点 和 难 点 , 点 中 的难 点 难
境 . 大 限 度 地 把 土 地 拉 宽 把 时 间 拉 最 长. 从 提 高 单位 土 地 面积 的 产 量 和 效
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与思考

4本刊特稿
中国市场 第1 5 期 总第7 3 0 期
些金 融工具具备很强的流动 性 ,所以有足够的深度
与战略 的看法 。“ 我们 的事业 是与世界 各 国合 作共 赢 的事业 ,国际社会 日益成 为一个 你中有我 、我中 有 你 的命 运共 同体” ,在全 球化 的大 背景 下 ,我们 不可能独善其身 ,一枝独 秀 ,要 同舟 共济 ,合衷共 济 ,“ 同舟 ”是指 在一起 ,“ 合衷 ”是 指有 共同的利 益 ,一直关注他 国的利 益 ,在谋 求本国的发展 中促 进各 国共 同发展 ,这与 以前 完全 不同 ,需要建立与 以前 完全不 同的新型伙伴关系 , 即建立 “ 平等、 全球、 发展 、新型 ”的伙伴关系。 “ 十八 大”确认 了中国是世 界上负有 责任的大
然就是扩 大出 口,同时也 要引进外资 , 加快 国 内投
资 。应 当说 ,这 种战略安 排使 中国获得 了较 大的成 功 ,从原 来世界上一个微 不足道的国家成 为第二大 经济体 ,成 为国际事务如 果没有 中国参与就 没有有 效结论的国家。 我们现在 “ 不再是 ”前文所 述的那种战略转型 期 ,“ 而是 ”进入 了一 个新 的时期 ,主动 地以一 个 负责任 大 目的身份 引领 国际分 工体 系的重新 塑造 。 我们越 来越 认识到 ,当 日益深化到国 际分 工体系当 中想发挥 更大作用 ,特别 是想发挥主导作 用时 ,国
大 出 口。 目前 我们的出 口比重非常高 ,是全球最 大
的出 口国家 。过去“ 加快投资 ” 主要是引进国外投资 , 几十年 来改革开放 战略沿着这 样一条路 在走 ,现在
在境外 ,而这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更大的一部分在 中国。持有美元
实质上 是持有以 美元 定值的各种金 融工具。因为这
传统经济思想概述总结

传统经济思想概述总结传统经济思想是指对经济问题的理论思考和解决方案的传统观点和方法。
它起源于古代,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经济思想可以粗略地分为古典经济学和重要经济学两个主要流派。
古典经济学是最早形成的经济思想流派之一,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先驱。
古典经济学家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劳动价值论和自由放任主义等方面。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首先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概念,认为市场中的自发秩序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他强调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动力。
斯密还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他的这一理论对劳动力市场和工资的理解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位代表。
他提出了“利润率下降”的理论,指出随着资本的积累,利润率将逐渐下降。
他还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修正版,称为“边际效用论”。
这一理论主张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利润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平衡。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自由放任主义,即强调市场自由、贸易自由和个体自由。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主张政府干预应该尽可能地减少。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古典经济学之外,重要经济学也是传统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学派的代表包括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亚瑟·塔金等人。
重要经济学强调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和调控,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总能带来满足社会利益的最优结果。
凯恩斯是重要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活动存在周期性波动,主张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来平稳经济,并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观点对战后的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塔金是重要经济学的另一位代表,他提出了“稳定增长路径”的概念并强调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干预。
有关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思考

有关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思考有关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思考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和走向现代化的时代。
现代化过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又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
其中,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文化现代化是最重要和最深层的因素,而经济现代化必须有相应的文化现代化作为动力和支持。
1. 经济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关于经济现代化的含义,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认为,”经济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它包括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知识化,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包括经济福利的大幅改善以及国内经济公平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明显变化,包括世界经济前沿和国际经济差距的变化等”。
1.1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所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制度、观念方面的文明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制度形态与观念形态两方面),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一般来讲,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文化已经不仅仅是历史发展的足迹和成果,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并渗透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对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意义。
一个地区从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方针政策的制定、体制机制的创新,到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经济行为,均会受到一定的文化影响。
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当然这种支持作用主要是通过文化对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影响来实现的。
文化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一种”文化力”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1.2文化现代化对经济现代化的意义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以工业化为动力,促进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并引起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相应变化。
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

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一、传统经济的特点和局限性传统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生产和经济活动由惯例和传统决定,缺乏创新和进步;2. 经济资源配置由某些人或团体垄断控制,缺乏市场竞争;3. 农业为主导产业,生产方式单一,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4. 女性和非社会阶层人群难以参与经济活动,限制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传统经济的局限性也很明显:1. 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求;2. 难以适应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变革;3. 市场经济体系无法发展;4. 经济增长缓慢,无法实现可持续性;5. 人口增长与资源匮乏之间的不平衡。
二、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市场经济体系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而出现的,它在由早期的自由竞争转变为现代规制下的自由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 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前身,商品交换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2. 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在早期的自由市场经济阶段,经济活动由市场自由竞争决定,政府干预很少。
3. 国家干预市场经济阶段: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逐渐采取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干预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系,尝试平衡发展和市场长期稳定的矛盾。
市场经济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机制。
2. 私有制的保护。
3. 价格制度自由竞争。
4. 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发展。
三、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有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传统经济体制转型成本高,时间长;2.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度和法规相对不健全,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有限;3. 人民观念和行为习惯是传统经济的核心,改变难以接受;4. 小企业和农产品部门的竞争力较弱,生存困难。
然而,传统经济体制转型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更加优质和高效的经济资源配置方法;2. 更加多样和充分的劳动力市场;3. 更加国际化和标准化的产业结构;4. 更加自由和弹性的经济政策体系。
传统经济增长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再思考

不断探索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 因, 另一方面围绕着经济增长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因 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展开大量的研究 , 如尹建华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 础上 , 着重分析 了产 品结构和产 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了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定量模 型 , 建立 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 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 、 杨君 龚玉池研究 了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与中国经济增长 的关 系 , 认为有效制度供给不 足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为此政府应该着力扫除阻碍制度供给的障碍 ,将制度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 位, 种种制度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可能是短期和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的最佳结合点 ; 江锦凡在经济增长理论 框架的基础上纳入外 国直接投资变量 ,着重就 F I D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了 Gagr r e 因果检 n 验, 发现外 国直接投资在 中国经济增长 中存在资本效应和外溢两方面的作用 , G agr 在 r e 因果检验分析的基 n 础上进一步得到外国直接投资在 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从他们所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 更多的 是研究制度因素、 外资以及进 出E贸易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 l 而对于传统经济增 长因素劳动力 、 资本对
Ke r s e o o c g o h; o i t g ai n r a g rc u ai e t y wo d :c n mi t c - n e t ;g n e a s l y t s r r o t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这一经济奇迹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 他们一方面
投资和劳动力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 的均衡关系 , 投资和研 发投入与经济增长没有 因果关系 , 劳动力 是经济增长的 G agr rne 原因 ,
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思考

于人、 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 财、 成为所 有创造价值要索中
最基本的要素 。因此知识经济 的提法可 以说正是 针对 知识在
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看到的知识经济的 现实, 但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
这便是 旧理论无所 作为的必然 。纵观 人类社会 全部的 经济活
定社会 的主导生 产工具 及 由此形 成 的产业 , 然 不 是物 这显
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
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 么、 如何
不能不看到 , 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 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 自身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 创造出来 , 代表 的主导经济增长 的知识性产 业 已经 形成 。对 此美 国经济 社会 的生 产方 式 。从 古 代 社会 的钱 物 积 累表 现 出 的社 会 财 学家罗默提出, 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 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
一
,
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 一个经济 时代的划分重要 的 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 , 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 , 即
一
题 , 这一问题 的核心 内容是 一定社会 的财富是 什 么、 形成 如何
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 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
社会 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即价值理论 以及增长 理论 。我 们从经
上述 问题做些有益 的讨论 。
关键词 : 知识 经济 ; 传统 经济 学理论 ; 币理论 ; 货 周期 理论 中圉分类 号i 0 2 3 6 . F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7—18 (O 6 1 0 6 0 10 6 7 20 ) 0— 09—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讨论和我的思考李根蟠关于‚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评价‛的讨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史坛引人注目的事情。
国内外许多学者以不同方式参与了这一讨论。
我的发言仅对‚中国经济史论坛‛有关讨论情况作简要的介绍,并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再评价‛讨论的背景、缘起和特点中国经济史论坛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历史所、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为中心,由京内外学者自行结合、自由讨论的开放式的研讨方式。
它的肇始可以追溯到1993年。
‚文革‛结束后史学界一度把经济史作为史学发展的突破口,经济史受到空前的重视。
建国以来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继续深入,又围绕现实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问题开拓了新领域,形成了新热点,如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等问题先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特点及其现代化道路作全面的再认识。
但这些问题的讨论在热闹了一阵子以后,八十年代后期趋于沉寂。
为了推动讨论的继续深入,《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与其他研究和教学单位合作,从1993年开始,以‚中国传统经济与现代化‛为总主题,陆续召开了一系列小型学术研讨会。
1997年,在林甘泉、方行、宁可等同志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历史所、近代史所、世界史所、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正式组成‚中国经济史论坛‛。
论坛规模不大,但议题比较集中,准备比较充分,参加会议的有不同断代、不同学科的学者,大都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也很投入,因而能够比较深入地探讨一些长时段的、全局性问题,使得研讨会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对推动学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是中国经济史论坛的中心议题之一,论坛已经分别于2001年12月、2002年9月和2004年5月召开以此为主题的三次学术研讨会。
实际上,与此有关的讨论还可以追溯到1993年对黄宗智学术理论的讨论和1997年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经济发展比较的讨论。
可以说,这是论坛历时最长、涉及面最宽、探讨有关理论问题最多的一个讨论系列。
这一讨论具有以下特点:1、这是在对既往研究的‚反思‛尤其是对西欧中心论批评中产生的不同认识的争论。
在中国史的研究中,西欧中心论和中国停滞论曾经长期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西欧中心论和中国停滞论可以说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站在以近代西欧为中心的立场上观察和剪裁中国历史而形成的偏见。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甚至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借口和依据之一。
二战以后,西欧中心论和中国停滞论在日本和欧美都受到了批判。
中国学者也对中国停滞论及其形形色色的变种提出批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承明首先掲出了彻底发展论的旗臶,批评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沉沦观‛。
1993年6月,《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组织了关于‚中国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的学术研讨会,整理了一个相当详细的有关讨论的述评,述评中有‚‘增长’论与发展论‛一节,介绍了围绕中国传统经济是否有所发展问题的不同观点1[1]。
时值黄宗智发表了《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文的中译本2[2],这个问题遂成为讨论中的热点。
又由此引出对黄宗智有关理论的两次讨论:1993年7月《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召集经济所部分学者讨论黄宗智的小农经济理论;同年12月,《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联合举办的关于黄宗智学术理论的研讨会。
黄宗智在对华北和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中西学界的中国史研究虽然存在不同的以至对立的理论模式,如中国的‚封建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萌芽‛模式,西方的‚传统中国‛模式(‚冲击—反应‛模式)和‚近代早期中国‛模式,但实际上却共同默认某种‚不言自明‛的规范认识,例如,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和近代化。
这些规范认识是建立在西欧经验的基础上的;中国经济史却出现了一系列与之相悖的现象,如明清以来高度的商品化和糊口农业长期并存,有增长而无发展,城市工业化和农村不发展并存等等,对这种规范认识提出了挑战。
因此,必须对商品化理论本身进行反思,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理论体系。
对黄宗智上述学术理论的讨论实际上揭开了关于‚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讨论的序幕。
在讨论中存在各种不同意见,但论辩的各方都对西欧中心论持批评态度,都力图找出中国传统经济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轨迹。
2、国内和国外有关学术研究的相互激荡和相互呼应。
如前所述,这次讨论的掲幕是由国内外有关研究相互激荡所引起的。
而在整个讨论中,中西有两股学术潮流最为引人注目,成为这次讨论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国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为中心的一些学者,认为清代经济的发展比原来的估计要高,不但没有走下坡路,反而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
1997年夏天,在方行提议下论坛召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经济发展比较‛学术研讨会,主要批评对象就是‚明清停滞论‛和‚宋代高峰论‛3[3]。
方行等人的观点是在长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综合性成果是《中国经济通史〃清代卷》(上中下三册)4[4]。
该书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的李伯重在他的关于明清江南农业的专著中着重批判了明清停滞论。
他又发表了关于宋末明初江南农业发展的系列文章,否定‚宋代经济革命‛说,并在这基础上撰文从方法论高度批判‚宋代经济革命‛论5[5]。
这些论述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清代是中国封建经济的高峰‛这一轴心展开的。
在国外,‚加州学派‛最为活跃,他们相继问世的一系列著作很快介绍到中国,如王国斌的《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6[6]、安格斯〃麦迪森的《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7[7]、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8[8]、彭慕兰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9[9]等。
这些著作对中国前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与传统观点截然相反的高度评价。
例如,弗兰克认为中国直到1800年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明清在世界贸易中曾吸引了世界生产的白银的一半。
彭慕兰认为西欧在19世纪以前并不具有比世界其他地区的优势,中国的江南在许多方面甚至优于西欧;西欧经济发展拉开与中国的差距(‚分流‛或‚分岔‛)是在1800年以后,原因是煤矿离经济核心地区较近和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这两个偶然的因素。
在以上两股学术潮流中,虽然各人的学术观点并不完全一样,但显然是相互呼应的。
加州学派大量引用了吴承明、方行、李伯重等人的研究成果;有人甚至把李伯重列为加州学派的一员。
论坛正式以‚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为主题的第一次研讨会,重点就是由李伯重、史建云、张芝联、马克垚等人介绍了西方学者的这些新论。
第一次研讨会结束以后,第二次研讨会开始以前,美国学界发生了围绕彭慕兰‚分流论‛的大辩论。
先是《亚洲研究评论》2002年第一期刊登了黄宗智等人对彭慕兰《大分流》的批评及及李中清等人的回应文章,接着,2002年6月3日加州大学UCLA社会理论与比较史中心以‚大分岔?:中欧经济发展与不发展的根源‛为题,组织了两派不同观点的学者(分别以黄宗智和彭慕兰为代表)面对面的辩论。
这次辩论的信息很快反馈到国内。
张家炎发来了有关辩论情况的第一手材料10[10],龙登高也根据李伯重、李中清等人提供的材料撰写了《加州学派与研究范式革命》一文11[11];这两篇文章都作为‚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材料印发与会代表,而对彭慕兰‚分流论‛和黄宗智‚内卷论‛的评价也就成为讨论中的重要议题。
第三次研讨会前,黄宗智发来了他对彭慕兰反批评的回应12[12]。
国内外研讨活动的这样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在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3、讨论以清代经济评价为中心辐射到传统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如前所述,这次讨论的缘起与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提出的新论有关,所以讨论聚焦于对明清(主要是清前期)经济发展的评估上。
不过,讨论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从封建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以及中西比较中探讨清代经济发展的地位和特点。
同时讨论不是就经济谈经济,而是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方面。
这就使得讨论具有综合性和长时段研讨的特点。
4、具体历史问题的讨论与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的检讨相结合。
这次讨论很大程度上是从检讨以往的研究范式开始的。
经济史研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理论方法,经济史学科应该如何继续发展,始终为与会学者所关注。
即使是具体问题的讨论,也无不与有关理论方法联系在一起。
例如,评价清代经济是发展还是停滞,首先就弄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和衡量发展与否的标准;讨论劳动生产率高低,不能不涉及如何理解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以及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讨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不涉及中国封建地主制下商品经济的特点以及商品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关系,等等。
讨论既立足于具体的历史问题,又超越具体的历史问题,使得它带有浓厚的理论探讨的色彩,并大大增加了它的学术深度。
关于这次系列讨论的具体情况,我们已经整理了一个比较详尽的综述13[13],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参阅。
在这里,仅就讨论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评议。
二、对‚再评价‛中两个争论焦点的评议围绕对清代经济发展的评估,讨论中逐渐形成了两类不同的意见。
一类对清代经济发展估计较高,认为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峰,姑称之为‚高峰论‛14[1]。
‚高峰论‛的主要论据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1、经济总量(体现在人口、垦田、亩产、总产等方面)空前增长;2、劳动生产率比前代有所提高(但在这个问题上,清代经济发展高峰论者之间也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详后);3、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民用日用品的长途贩运兴盛、大商帮出现等);4、无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包括资本主义萌芽在内)。
另一些学者对‚高峰‛论提出质疑,他们当中观点也有差异,或认为清代经济停滞(这主要是就劳动生产率立论,并不否认其他方面有所发展)15[2],或认为清代经济发展迟缓(相对于西欧和前代)16[3];或承认清代经济有较大发展(如经济总量增长、土地利用率提高、商品经济发展等),是中国封建经济的高峰之一,但在劳动生产率、农牧关系、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制约因素,不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落后于西欧,而且发展势头和速度也逊于秦汉和唐宋17[4]。
这类观点,姑以‚制约论‛概括之。
讨论中不同观点的分歧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上:一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不同;二是对清代劳动生产率的估计不同,或对劳动生产率概念的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理解不同;三是对清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认识的不同。
以下就前两个问题分别予以评述18[5]。
(一)关于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关于‚发展‛标准的讨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它是讨论黄宗智学术思想时的主要话题之一;第二阶段,它是判断清代经济是发展还是停滞,是高峰还是低谷的重要前提。
不同意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种强调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