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性学习教学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一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

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

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

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实验1NH4+实验2Cl—实验3SO42—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品多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品多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品多篇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九、课后作业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熔点#(高、低),密度#(大、小),硬度#(大、小)。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论文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论文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摘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课题教学方法与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根据新课程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本文探讨了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是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

化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师应和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一道,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反省自我,迎接挑战,肩负起历史的重托。

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更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

因此,研究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问题就成为摆在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一、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化学实验(包括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具有证明物质的真实性,教学的直观性和启发性,以及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实验技能等功能,但这些评价均属传授知识的范围。

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是再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分的,……而为有些化学教师所忽视的就是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效用。

这里既包括由实验求知识深化为由实验求能力的要求,也包括推进学生认识产生两个“飞跃”的要求。

认识论指出,占有丰富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是认识事物的本质上升为理论认识的重要条件,同时对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当未目睹或动手而感知的实验内容,教师无论怎样做生动描述,对学生来说仍属无实验事实根据的“臆测”。

科学家还认为,“实验是一种批判性的操作,使人能够在若干假设之间做出抉择,来决定科学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学生与之相仿。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而言,化学实验也堪称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值得我们很好地探索和实践。

化学实验设计中要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鲜明直观,富有趣味,富有启发性。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一、前言高中化学教育是指学校在高中以化学为主要学科进行的教育。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及其变化,是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高中阶段,化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要将基本化学原理和概念传递给学生,更要在学生中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结合高中化学课程特点,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化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化学学科中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化学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根据教育部《高中学校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学生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高中化学学生应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并能熟练使用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2.质疑精神与实验精神。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也应具备实验精神,勇于探索和实验,遇到困难能够挑战自我,不断探索新思路。

3.生活应用与创新思维。

高中化学学生应能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也具备发掘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基础。

4.国际视野与团体合作。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化学科学的最新发展与成果,并能通过团体合作、交流互动,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5.生态环境与社会责任。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对生态环境的基本认识,了解化学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同时也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三、高中化学课程特点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中学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学生关于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主要特点包括:1.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内容更加深入。

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了化学基本概念和方法,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规律和化学原理。

其中有些概念是较难掌握的,如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化学键等。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六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六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六篇【篇一】目前学术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或有效性教学”方面的研究日渐丰富,但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或路径)”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

笔者以“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为题名对中国期刊网(CNKI)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搜索,发现目前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的期刊论文仅有109篇(2022年6月21日为止),因此加强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笔者在借鉴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探寻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生成路径,以期在丰富此方面理论成果的同时也为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课前精心准备,为课堂有效性教学铺垫笔者认为,课前精心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化学教师自己要精心备课。

众所周知,教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优化教案设计,使四十多分钟的课堂教学能获得最好的效率。

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整体性知识体系的掌握,注重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注重对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活动的设计。

另一方面,高中化学教师每上完一堂课时,要为下一堂课给学生布置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

就笔者亲历的教学来说,按照预习导纲预习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后应让学生记下预习导纲的内容,督促他们按照其内容和要求在下一节课前完成预习任务。

二、优化内容和改善教法,提升课中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其重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略、教授顺序等进行安排。

每一节课都有重点,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很懂得教材内容的取舍,他们会根据课标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适宜择取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为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要想做到教学有效,必须重视优化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学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适当的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时间进行灵活机动延缩。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这无不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般的套路或方法可循,但同时教师又不应该拘泥于这些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设计【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引言部分来介绍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与价值。

然后在正文部分详细探讨了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条件与步骤、实验过程管理以及实验结果分析。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和展望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设计和推广化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实验教学设计、基本原则、实验内容、实验条件、实验步骤、实验过程管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际应用、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设计的背景介绍: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通常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这种教学模式有其局限性,学生在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步骤,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运用自主学习理念来设计实验教学。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设计应运而生。

通过引入自主学习理念,学生将更加积极参与到实验中,主动思考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高中化学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和管理措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其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指导,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通过研究,可以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为其未来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设计——以“化学反应的调控”教学为例

基于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设计——以“化学反应的调控”教学为例

基于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设计——以“化学反应的调控”教学为例摘要: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落实新课标的重要实践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情境,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主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通过问题情境素材,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选取生产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将问题情境融入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中,以问题的形式将课堂上要学到的知识合理地融入情境,让教学围绕问题情境展开,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深度学习;问题情境;教学设计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深度学习理论注重获得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关键能力和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目标培养,这与化学核心素养目标相契合[1]。

另外,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改的基本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从课堂的领导者变成课堂的引领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需要学生付出努力才能完成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希望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其学习动力。

本文是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真实问题情境创设方式,结合对“化学反应的调控”教学实践的审视和思考,进行教学设计流程和构建策略。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情境创,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的调控”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达到建立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模式,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通过工业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与优化,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综合调控是对立统一的,从辩证统一角度看待问题,促进学生“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素养的形成;2.通过在合成氨适宜条件的探究中,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分析化学反应和工业生产条件的思路,总结化学反应的调控思维模型,突出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培养;3.通过化对科学·技术·社会等版块内容的学习、工程师角色的扮演,了解化学工作者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一、深度学习:为高中化学教学注入新活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时代的发展,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潜力。

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

因此,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高中化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深度学习理念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深度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同时,深度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的应用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深度学习与高中化学教学的内在联系高中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具有知识点繁多、概念抽象、实验性强等特点。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能力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因此,将深度学习理念引入高中化学教学,为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应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等方式,深入挖掘化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同时,化学教学还应关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初探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过程。

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设计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过程。

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材处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

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

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我们所说的课堂设计一般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
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在开始我们的教学课堂设计之前,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

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问题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大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强化。

但是通过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的课堂化学探究实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实验。

在一些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者天气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

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反感,就不愿意去相信实验。

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从过去的应试心态中走出来。

从客观方面来看,看重实验结果,这既与目前当前一些地区的高中化学实验仪器精度不高、教师对实验误差分析不够有关,也与长期以来验证性实验居多有关,大量的验证性实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2、教学过程重探究行动轻探究方法,探究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调查数据说明,大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开出率比较低,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不能妥当地将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探究实验具
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化学知识,二是实验技能,三是各种技巧。

只有具备了有关知识、技能和技巧,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探究实验活动。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探究教学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

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摸索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上。

3、高中化学教学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历来不重视科学方法论,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

从教材对有关实验探究的设计上看,牵涉到科学研究中的几个专门方法,一是实验对照,二是条件控制。

无论是化学传统课程还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通常不会对这些方法作详细说明。

这种实验探究,虽然结果是正确的,过程却没有多少科学价值。

4、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尝试实验现象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和操作步骤复杂、动作要求高的实验。

甚至有不少同学一碰到这样的实验就采取应付的态度,完全缺乏实验的主动性,更无探究性可言。

这是当代化学实验的一个通病,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后遗症。

这个后遗症可能还要追溯到在旧课程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实验教学固定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久而久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课本有一定的依赖性。

很多学生宁愿相信书本上一些文字苍白无力的描述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试一试。

三、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1、树立全人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必然配之相应的行动。

新课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关键在于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的诸多理念中,全人发展显然是其核心理念。

全人发展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这里的全面,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它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而自由,则指在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

这就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

2、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的三个环节:一是知识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被认识的?二是知识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知识到哪里去?它们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只注重第二个环节,对其余两个环节鲜有涉及,因而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扎实,但探索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缺乏的现象。

新课改就是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能够协调平衡地发展,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而不是孤立存在。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三个维度融合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3、新课程课堂设计需注重过程教学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

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

我们提倡终身学习,而传统的教学难以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教给他们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把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融入具有一定情境的过程性探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