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课程设计

常用实验室检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实验室常用的检查仪器及其工作原理;2. 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及基本操作流程;3. 认识并理解常见化学实验现象及其背后的原理。
技能目标:1.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室检查仪器,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2. 能够根据实验要求,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3. 提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严谨、细致的实验操作习惯;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互相尊重、协作和交流。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操作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或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但实验操作经验不足,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验安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和指导。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室安全知识:包括实验室规则、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实验事故的处理等,对应教材中实验室安全章节。
2. 常用实验仪器:介绍显微镜、天平、滴定管、分光光度计等常用仪器的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对应教材中实验仪器章节。
3. 基本实验操作:涵盖溶液配制、物质称量、滴定、过滤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对应教材中实验操作技巧章节。
4. 化学实验现象:观察并分析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沉淀反应等常见化学实验现象,对应教材中化学实验现象及原理章节。
5. 实验方案设计:学习如何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所需材料及预期结果,对应教材中实验方案设计章节。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实验室安全知识及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第二周:常用实验仪器的认识及操作方法;第三周: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第四周: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第五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实验室检查记录

实验室检查记录一、引言实验室检查记录是对实验室日常运营中的各项检查项目进行记录和总结的文档。
通过记录实验室的检查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检查项目1. 温湿度检查:在每天的工作开始前,实验室人员应检查实验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之间,湿度应保持在40%-60%之间。
记录每次检查的时间、温度和湿度数值,并进行比对和分析。
2. 实验室设备检查:每天工作结束后,实验室人员应对实验室内的各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检查内容包括设备的电源是否关闭、仪器仪表的校准情况、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等。
记录每次检查的时间、设备名称、检查内容和结果。
3. 实验室安全检查:每周进行一次实验室安全检查,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检查内容包括实验室内的紧急出口是否畅通、化学品和试剂的存放是否符合规定、实验室内的消防设备是否完好等。
记录每次检查的时间、检查内容和结果,并及时处理发现的安全隐患。
4. 样品管理检查:每天对实验室内的样品进行管理检查,确保样品的正确存放和标识。
检查内容包括样品的存放位置是否正确、样品的标识是否清晰和完整等。
记录每次检查的时间、样品名称、检查内容和结果。
5. 实验室清洁检查:每天对实验室的清洁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检查内容包括实验室的地面、桌面、仪器仪表的清洁情况等。
记录每次检查的时间、检查内容和结果,并及时进行清洁和维护。
三、记录格式实验室检查记录应按照以下格式进行记录:日期:XXXX年XX月XX日检查人员:XXX检查项目:1. 温湿度检查:- 时间:XX:XX- 温度:XX摄氏度- 湿度:XX%2. 实验室设备检查:- 时间:XX:XX- 设备名称:XXX- 检查内容:XXX- 检查结果:XXX3. 实验室安全检查:- 时间:XX:XX- 检查内容:XXX- 检查结果:XXX4. 样品管理检查:- 时间:XX:XX- 样品名称:XXX- 检查内容:XXX- 检查结果:XXX5. 实验室清洁检查:- 时间:XX:XX- 检查内容:XXX- 检查结果:XXX四、数据分析和改进措施根据实验室检查记录,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以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实验室检查

40
整理ppt
二、血液一般检查
(八)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 玻璃管中,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膜表面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使细胞间距 离约为25nm,故彼此分散悬浮而下沉降缓慢。
18
二、血液一般检查
整理ppt
Hb可作为判断贫血程度的指标,根据其减少的程度,可
以将贫血分为4度:
贫血严重度分级
贫血的严重度
血红蛋白浓度
轻度
> 90g/L
中度
60 ≤Hb< 90g/L
重度
30 ≤Hb< 60g/L
极重度
< 30g/L
19
整理ppt
二、血液一般检查
(二)白细胞计数:WBC
循环血液中测定单位体积血液内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2. 静脉:最常用。所采集静脉血能准确反映全身血液的真实情 况,因其不易受气温和末梢循环变化影响,更具代表性。
➢ 当需血量较多或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时,成人首选肘部静 脉采血,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选腕部或踝部静脉,幼儿可选 颈外静脉、股静脉。
➢ 根据采血方式不同,可分为普通采血法和负压采血法
整理ppt
二、血液一般检查
(2)中性粒细胞减少 WBC<4×109/L:白细胞减少 N<1.5×109/L:粒细胞减少症 N<0.5×109/L:粒细胞缺乏症 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是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
流感、病毒性肝炎等。少数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也是只 要原因之一。
28
整理ppt
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和常见项目

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和常见项目实验室检查是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一系列的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室技术手段,对人体样本进行分析检测,以辅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确定治疗方案和评估疗效。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检查的意义以及一些常见的检查项目。
一、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实验室检查在医学诊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早期筛查与诊断:实验室检查可以在疾病发生前或早期进行筛查,及时发现并诊断疾病。
例如,通过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出患者是否存在血液循环系统异常,进而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疾病。
2. 疾病分型与鉴别: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实验室检查可以根据这些标志物来进行疾病的鉴别和分型。
比如,在癌症的检测中,通过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种类以及其活动水平,从而辅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3. 治疗监测与疗效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实验室检查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判断治疗的效果。
例如,通过血液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而调整治疗方案。
4. 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流行情况和进行疫情调查。
例如,在突发传染病爆发时,通过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可以及早确定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1.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它通过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样本,分析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以及功能状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常见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等。
2. 尿液检查:尿液检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成分和特定生物标志物,可以评估肾功能、泌尿系统疾病以及一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尿液检查项目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尿糖等。
3. 生化检查:生化检查是通过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含量,以了解人体器官功能的状态。
常见的生化检查项目有血糖、血脂、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电解质等。
《健康评估》第六章常用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电解质测定
(一)标本采集方法 (二)血清钾测定 (三)血清钠的测定 (四)血清氯测定 (五)血清钙测定
(六)血清磷测定
二、血脂测定
常用实验室检查5
健康评估
二、血脂测定
1.正常参考值
(1)血脂总胆固醇(TC):
成人:2.9~6.0mmol/L,儿童3.1~5.5mmol/L; (2)血清甘油三脂(TG): 0.56~1.70mmol/L
常用实验室检查3
健康评估
第四节 痰液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4
健康评估
一、标本采集方法 二、一般性状检查
(一)痰量 (二)颜色 (三)外观性状 (四)气味 (五)目视可见的病理性有形成分
三、显微镜检查 四、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常用实验室检查4
健康评估
第五节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5
健康评估
常用实验室检查1
健康评估
二、血液一般检查(血常规检查)
(一)血红蛋白( Hb )测定和红细胞( RBC)计数
1.标本采集方法 2.参考值 3.临床意义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1.标本采集方法 2.参考值 3.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1
健康评估
二、血液一般检查(血常规检查)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健康评估
实验室日常检查项目

实验室日常检查项目
1. 设备检查,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这包括检查设备的电源供应、传
感器、标定等,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 清洁卫生,实验室的清洁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定期对实验室
进行清洁消毒,清理废弃物和化学品残留,保持实验室环境的整洁
和安全。
3. 实验室耗材管理,定期检查实验室的耗材使用情况,包括化
学试剂、实验用耗材等,及时补充和更新实验室所需的耗材。
4. 废物处理,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需要进行分类、储存和处理,确保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废物处理,保障实验室环境和人员安全。
5. 安全设施检查,定期检查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包括紧急洗眼器、安全淋浴器、灭火器等,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6. 文件记录管理,实验室日常检查还包括对实验室文件记录的
管理,包括实验数据、实验记录、安全记录等的归档和管理,以备
日后查阅和审阅。
以上这些是实验室日常检查的一些主要项目,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管理,可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整洁和高效运行。
实验室基本检查项目

实验室基本检查项目实验室基本检查项目为我们了解实验室的状态和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进行实验前,进行一系列的基本检查是必要的,以确保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实验条件的稳定性。
本文将从实验室基本检查的意义、检查项目及其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实验室基本检查的意义实验室基本检查是指对实验室设备、仪器以及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它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实验效率、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室基本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和缺陷,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保证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实验室基本检查项目及其注意事项1. 仪器设备检查在仪器设备检查时,需要关注仪器的外观是否完好、读数是否准确、仪器是否有异常噪声等。
需检查仪器的电源和电缆是否正常,排除一切不良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2. 实验室环境检查实验室环境检查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检测。
温度和湿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应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稳定。
避免阳光直射和强烈光线照射到实验样品上。
3. 实验材料检查实验材料检查包括实验样品、试剂、溶液等材料的检查。
要注意检查实验样品是否完整、试剂是否过期以及溶液是否浑浊等。
合理使用和储存这些实验材料,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和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记录应包括实验时间、实验参数、实验结果等。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和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实验室基本检查是实验室管理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效率的提高。
只有通过严格进行实验室基本检查,我们才能够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验中,我们不仅要仔细和细致地进行实验操作,还要时刻关注实验室的检查项目,保证实验环境的稳定和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高质量、可靠的实验数据,并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实验室每日检查记录

实验室每日检查记录检查日期:[日期]检查人员:[姓名]目的本文档旨在记录实验室每日检查情况,以确保实验室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检查内容1. 温度和湿度检查:- 使用温湿度计测量实验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 记录测量结果,并确保温度和湿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2. 实验室设备检查:- 逐个检查实验室内的设备,包括仪器、机器等。
- 检查是否有损坏或故障的设备,并记录下来。
-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3. 实验室卫生检查:- 检查实验室内的卫生情况,包括工作台面、储存区域、地面等。
- 清理和消毒工作台面。
- 清理储存区域,确保物品整齐有序。
- 扫地并清理地面上的杂物。
4. 实验室安全检查:- 检查实验室内的安全设施,包括灭火器、急救箱等。
- 确保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并记录下来。
- 检查实验室内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解决。
检查结果- 温度和湿度:温度为[记录温度],湿度为[记录湿度]。
- 设备状况:共检查了[设备数量]个设备,其中[损坏设备数量]个设备存在损坏或故障。
- 卫生情况:实验室卫生整洁,工作台面、储存区域和地面清理完毕。
- 安全情况:实验室内的安全设施正常,无安全隐患。
处理措施- 温度和湿度正常,无需特殊处理。
- 损坏或故障的设备已报修,请维修人员及时修复。
- 实验室卫生整洁,保持清理和消毒工作。
- 安全设施正常,注意实验室安全,及时处理安全隐患。
签名检查人员:[签名]日期:[日期]审阅人员:[签名]日期:[日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血液检查:(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男(4.0~5.5)×1012/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女(3.5~5.0)×1012/L 女110~150g/L新生儿(6.0~7.0)×1012/L 新生儿170~200/L临床意义: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婴幼儿、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后;高原、剧烈运动;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类型/百分数/绝对值1.中性粒细胞(N):①杆状核(st):0~5 0.04~0.05②分叶核(sg):50~70 2~72.嗜酸性粒细胞(E):0.5~5 0.05~0.53.嗜碱性粒细胞(B):0~1 0~0.14.淋巴细胞(L):20~40 0.8~45.单核细胞(M):3~8 0.12~0.8临床意义: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与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妊娠、分娩、高温、严寒、饱餐、剧烈运动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可作为内出血诊断指标)、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病毒、原虫等)、血液疾病、理化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3.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中毒/溶血反应及白血病。
4.核右移:主要见于造血功能减退。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④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4~6天的婴儿至6~7岁儿童;病毒\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性恶性组织病等。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⑤单核细胞增多:感染、血液病等。
(三)红细胞比容测定男0.40~0.50L/L 女0.37~0.48L/L临床意义: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减低:各种贫血。
(四)网织红细胞测定百分数:成人0.5~1.5 新生儿3~7绝对值:(24~84)×109/L临床意义:1.评价骨髓造血功能:增多提示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
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常见于再障、骨髓病性贫血等。
2.观察贫血治疗效果。
(五)红细胞沉降率男0~15mm/1h末女0~20/1h末临床意义:血沉增快:12岁以下儿童、60以上老人、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
炎症(感染是最常见原因)、组织损伤、恶性肿瘤、血浆球蛋白增高性疾病等。
(六)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临床意义:1.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急性感染/溶血、某些恶性疾病等。
2.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分布异常。
二、尿液检查(一)外观正常新鲜尿液多呈淡黄至深黄色,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1.淡红或红色:为肉眼血尿。
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和尿路结石、泌尿系统炎症、泌尿系肿瘤、感染及出血性疾病。
2.茶色或酱油色:主要为血红蛋白尿。
见于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3.深黄色:为胆红素尿。
见于梗阻性黄疸和干细胞性黄疸。
4.乳白色:①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感染。
②脂肪尿:见于肾病、挤压伤、骨折、肾病综合征等。
③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肿瘤、腹部创伤等所致的淋巴循环受阻。
(二)气味正常尿液为挥发性芳香味,久置有氨臭味。
临床意义:新鲜鸟有氨臭味见于膀胱炎或尿潴留;蒜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鼠尿味见于苯丙酮尿症。
(三)尿比重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5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肾前性少尿、糖尿病、蛋白尿等。
2.减少: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尿崩症等。
(四)酸碱度多在6.0~6.5之间。
肉食为主者偏酸,素食偏碱。
久置可变碱性。
临床意义:1.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脱水、通风等。
2.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五)尿蛋白测定参考值:0~80mg/24h临床意义: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受寒或精神紧张;肾小球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肾小管性(肾盂肾炎、重金属中毒等)、混合性(见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累的疾病)、溢出性(浆细胞病、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肌肉损伤等)。
(六)尿糖测定参考值:0.56~5.0mmol/24h临床意义:摄入性、应激性、代谢性(可作为糖尿病诊断)、内分泌疾病、肾性糖尿(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七)显微镜检查红细胞:0~3/HP 白细胞:0~5/HP上皮细胞:①肾小管上皮细胞:无;②移行上皮细胞:无或偶见;③扁平上皮细胞:少量。
透明管型:0~偶见/HP 生理性结晶:可见磷酸盐、草酸钙、尿酸等。
临床意义:1.红细胞:(镜下血尿)肾形红细胞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非肾性红细胞见于泌尿性结石、肿瘤等。
2.白细胞:(镜下脓尿)多见于泌尿系感染。
3.上皮细胞: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等;肾移植术后持续增多提示出现排斥反应;出现较多的片状脱落的移行上皮细胞提示肾盂至尿道有炎症或坏死。
4.管型:①透明管型:大量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
②细胞管型:肾实质损害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之一;白细胞管型是鉴别上下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
③颗粒管型: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
5.结晶:若磷酸盐、尿酸及草酸钙结晶持续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考虑结石;胆红素结晶见于阻塞性黄疸和干细胞性黄疸;酪氨酸、亮氨酸结晶见于急性肝坏死、白血病等;胆固醇结晶见于尿路感染、乳糜尿;磺胺类药物结晶见于使用磺胺类药物者。
三、粪便检查(一)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与性状(1)稀汁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
前者见于各种肠炎(小儿肠炎为绿色,假膜性肠炎为含有膜状物的黄色);后者见于消化不良和肠功能紊乱。
(2)粘液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及直肠癌等。
(3)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4)胶冻样便: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5)柏油样便:粪便呈褐色或黑色、富有光泽,隐血试验阳性,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6)白陶土样便:鉴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胆管阻塞。
(7)鲜血便:见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癌等。
2.气味慢性肠炎、胰腺疾病及直肠癌溃烂时呈恶臭;阿米巴性肠炎粪便呈鱼腥味。
四、肾功能检查1.内生肌酐清除率参考值:80~120ml/min临床意义: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②判断功能损害的程度:肾衰竭代偿期(51~80)、肾衰竭失代偿期(50~20)、肾衰竭期(19~10)、尿毒症期(<10)。
2.血尿素氮测定(BUN)成人3.2~7.1mmol/L 婴幼儿、儿童:1.8~6.5mmol/L临床意义:BUN增高见于: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肾衰竭代偿期<9;肾衰竭失代偿期>9;肾衰竭期>20。
2.肾前性少尿。
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3.血清肌酐测定(Scr)全血肌酐:88.4~176.8μmmol/L 血清或血浆肌酐:男53~106μmmol/L 女44~97μmmol/L临床意义:1.血肌酐增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2.鉴别肾实质性和肾前性少尿。
五、肝功能检查(一)蛋白质代谢检查1.血清总蛋白(STP)、清蛋白(A)、球蛋白(G)及比值测定血清总蛋白60~80g/L,清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1.5~2.5):1。
临床意义:1.总蛋白增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或蛋白合成增加;总蛋白降低见于血液稀释、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肝脏蛋白合成功能障碍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丢失过多等。
2.清蛋白增高见于血液浓缩、Addison病等。
清蛋白减低见于营养不良、各种肝脏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蛋白质消耗增多、蛋白质丢失过多以及血液稀释等。
3.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病、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损害以及慢性炎症和感染等。
球蛋白减低见于婴幼儿、免疫功能抑制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素或免疫抑制剂、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等。
4.A/G比值减低或倒置常见于严重肝功能损害以及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2.血清蛋白电泳清蛋白62~71% α1球蛋白3~4% α2球蛋白6~10% β球蛋白7~11% γ球蛋白9~18%临床意义:1.肝病型:清蛋白减低,α1、α2和β球蛋白有减少倾向,γ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2.M蛋白血症型:清蛋白轻度减低,单克隆γ球蛋白明显增高,γ区带、β区带或β区带与γ区带之间出现明显的M蛋白区带,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肾病型:清蛋白和γ球蛋白减低,α2和β球蛋白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等。
4.炎症型:α1、α2和β球蛋白均增高,见于急慢性炎症或应激反应等。
5.其他:如结缔组织病常有γ球蛋白增高。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1.血清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UCB)测定STB:3.4~17.1μmol/L CB:0~6.8μmol/L UCB1.7~10.2μmol/L CB/STB:0.2~0.4临床意义:1.STB在17.1~34.2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在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重度黄疸。
2.通常溶血性黄疸为轻度,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阻塞性黄疸为中、重度黄疸。
3.STB及CB升高为梗阻性黄疸,总胆红素及UCB升高为溶血性黄疸,三项均升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根据比值可协助测定:<0.2提示溶血性黄疸,0.2~0.5提示干细胞性黄疸,>0.5提示梗阻性黄疸。
2.尿胆红素(BIL)及尿胆原(Uro)测定尿胆原定量0.84~4.2μmol/24h临床意义:溶血性黄疸尿胆原明显增加,尿胆红素隐性;梗阻性黄疸尿胆原减少或缺如,尿胆红素强阳性;肝细胞性黄疸尿胆原中度增加,尿胆红素常呈阳性。
(三)血清酶学检查1.血清转氨酶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40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40 U/LALT/AST≤1临床意义: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均显著升高,但ALT增高更明显。
ALT/AST>1。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ALT/AST>1,若AST增高较ALT显著,即ALT/AST<1,提示进入活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