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昆虫信息素

合集下载

昆虫的化学通讯

昆虫的化学通讯

昆虫的化学通讯昆虫是地球上众多生物中最为丰富多样的类群之一,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它们没有复杂的语言和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但昆虫之间的交流和社会组织却非常复杂。

其中,化学通讯在昆虫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昆虫的化学通讯方式在昆虫的化学通讯中,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信息素的释放和感受。

信息素是昆虫体内产生并向外界释放出来的一种化学物质,它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特定的化学成分。

根据信息素的功能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外源性信息素和内源性信息素。

1. 外源性信息素外源性信息素是昆虫为了与同种或异种个体进行交流而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吸引、引导、警示或诱捕其他昆虫,起到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的作用。

例如,昆虫的性信息素可以用来吸引异性个体进行交配,实现繁殖的目的。

而警示信息素则可以向同类发出警戒信号,警示其他个体可能存在的危险。

2. 内源性信息素内源性信息素是昆虫体内分泌系统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它们起到调节和控制昆虫行为的作用。

内源性信息素在昆虫的生长发育、营养摄取、组织分化以及生理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例如,食物信息素可以影响昆虫对不同种类食物的偏好和摄食行为。

蜕皮激素则可以调节昆虫的发育和蜕皮过程。

二、昆虫化学通讯的机制昆虫之间的化学通讯主要通过信息素的释放和感受来实现。

具体来说,昆虫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周围环境中的信息素,并对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这些感觉器官一般分布在昆虫的触角、嗅觉器官和足部等部位。

触角是昆虫最主要的感知器官之一,它们具有高度敏感的化学感受功能。

昆虫的触角表面覆盖着许多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可以检测到微小的化学物质浓度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相应的行为反应。

此外,昆虫的嗅觉器官和足部也参与了化学通讯的过程。

嗅觉器官主要位于昆虫的头部或口器附近,它们通过感受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来获取信息。

足部则可以帮助昆虫寻找适宜的栖息地或食物来源,并识别其他个体释放出的化学信号。

昆虫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与外分泌腺体摘要信息素是昆虫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能影响彼此的行为、习性、乃至发育和生理活动。

信息素由体内腺体制造,直接排出散发到体外,信息素依靠空气、水等传导媒介传给其他个体。

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都有信息素。

由于信息素靠外环境传递,故又称外激素。

生物异种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种间信息素或异种信息素。

昆虫之间的异种信息素有利己素、利他素、信号素等。

信息素主要有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告警信息素、示踪信息素、标记信息素等。

本文还介绍了信息素的合成及其途径。

昆虫信息素以其微量、高效、无污染、与农药兼容等特点而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昆虫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它们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本文对昆虫信息素的概念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其包含的种类的相互关系和相应的概念以及信息素与分泌腺体的关系、在很多领域中的应用效果等,展望了发展前景。

关键词昆虫信息素腺体1 昆虫信息素昆虫分泌到体外,能在同种个体间或种间产生生理或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也包括由其他生物(如植物)分泌到体外,使昆虫产生反应的物质。

它是对生物群落结构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流或信息流因素。

早在1690年就有人提出雌蛾释放一种气味引诱雄蛾的现象,1959年德国的布特南特(A.Butenandt)确定了家蚕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后,信息素的概念才得以公认。

随着微量分析技术的改进,信息素的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化。

如从性信息素扩大到与食性分化、协同进化有关的信息素;从单一性信息素深入到多组分性信息素,从而引入信息素的应用阶段。

信息素的广泛研究导致20世纪60年代“化学生态学”这一新学科的形成,昆虫的化学生态学也随后形成。

昆虫信息素分为作用于同种个体间的种内信息素和异种间的种间信息素两大类。

有时同一种信息素在种内和种间起不同作用,有的信息素种的特异性不强,在种内和种间起同样作用。

信息素的特点有:绝大多数容易挥发;易被氧化和生物降解;无直接杀虫作用,可以通过诱捕、迷向等方法防治害虫;毒性很低,不污染环境;生物活性很高;专化性很强;多为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各组分间有严格的比例。

关于高中生物信息传递中昆虫信息素再研究

关于高中生物信息传递中昆虫信息素再研究

关于高中生物信息传递中昆虫信息素再研究摘要:昆虫信息素是由昆虫自身产生且对环境友好的害虫治理方法。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现代化学农药的滥用,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昆虫抗药性越来越强。

由于化学合成农药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对水质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农药和重金属成为作物和土壤的主要污染物,是粮食作物食用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深入广泛地研究昆虫信息素的成分和作用,不仅关系到对农作物生境的维护,也关系到对害虫防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概述一、昆虫信息素概述(一)昆虫信息素的种类及特点昆虫信息素可大致分为五类: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扩散信息素、告警信息素、踪迹信息素等。

其特点有:活性高、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性、活性的有效距离大、是低等动物繁衍的主要手段等。

1.昆虫性信息素性信息素是指同种昆虫雄虫与雌虫个体间进行化学通讯联系帮助昆虫求偶交配的信息化合物,当前研究最多且应用最广泛的信息素就是性信息素,到目前已有上千种昆虫的性信息素得到了研究,其中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翅目、双翅目等的研究较多,以鳞翅目的研究最为详尽,已经有1800多种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被鉴定出来[1]。

性信息素因其具有较强的种特异性,成本较低,灵敏度较高等特点,常用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诱捕诱杀害虫;因性信息素是用来进行雌雄昆虫间的化学通讯的,因此,利用释放大量的性信息素类似物或者抑制剂,干扰雌雄成虫之间的化学通讯从而达到控制昆虫数量、抑制交配繁殖的目的。

2.聚集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由昆虫分泌能聚集同种两性成虫的信息化合物[2]。

其本身是一些昆虫聚集危害的媒介物质,因此可以通过与诱捕器、昆虫生长抑制剂结合来诱集害虫,在害虫检疫方面有独特作用。

3.踪迹信息素踪迹信息素是动物分泌的用于标记同种个体行进路线的信息化学物质,既可标记单个动物的行进路线,也可标记集体行动时的行进路线[3]。

踪迹信息素在白蚁当中的作用比较显著,这与白蚁长期穴居生活,视觉器官退化有关。

昆虫信息素的特点

昆虫信息素的特点

昆虫信息素的特点
昆虫性信息素直接来自于虫体,有如下优点:
①无毒,无污染;
②灵敏度高,专一性强,不伤害天敌;
③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延缓害虫对农药的抗性;
④昆虫自身不易对性信息素产生抗性,即使一旦产生抗性也很容易通过改变生产配方来实现对抗性昆虫的持续治理;
⑤性信息素的使用较少需要额外动力资源,诱捕器设置或干扰载体的喷洒都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拓宽了应用地域。

昆虫性信息素是由性成熟的个体产生和释放,能引诱或激起同种异性个体进行交尾的微量化学物质。

由于昆虫性信息素具有微量、高效、灵敏度高、对天敌无害、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虫情监测、干扰交配、害虫检疫及大量诱杀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性信息素分析技术的改进,检测仪器的多样及灵敏度的提高,针对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

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研究概况、性信息素的结构特点、提取方法、鉴定方法、化学合成以及其在调控害虫行为方面的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昆虫性信息素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昆虫信息素的利用

昆虫信息素的利用

昆虫信息素的利用昆虫信息素是由昆虫特有的腺体所分泌的极其微量的化学物质,是昆虫化学通讯的媒介物。

昆虫信息素在个体间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影响到昆虫的行为和某些生理功能。

在自然界,两个有机体间的化学信息通信必然是一个有机体释放化学信息,并通过传输信息的中间介质而被另一有机体所接受,而后产生一系列生理和行为的应答反应。

人工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又被称作昆虫行为调节剂。

一般这些药剂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干扰昆虫的正常行为,如交配行为、产卵行为、取食行为、集结行为、自卫行为等,达到控制和防治害虫的目的。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性信息素、集结信息素、产卵引诱激素、利它素等。

我国昆虫信息素系统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主要研究方向是昆虫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合成、行为、生理、生化等,同时开展了应用试验。

迄今已有5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被研究。

自1978年以来,全国昆虫信息素的学术讨论会开过多次。

《化学生态物质》刊载大量昆虫信息素和昆虫激素的论文。

该刊物创刊与1975年,当时叫《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需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包括昆虫学、化学、生态性、生理学、生物化学、行为学等学科,需要配备各种高精密的化学分析仪器和比较强的化学合成手段,需要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密切合作。

因此,昆虫信息素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

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有些单位已经开始了某些创造性的工作。

在应用方面,昆虫信息素已经广泛用于害虫的监测和防治。

一、昆虫信息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包括昆虫信息素的生物学、行为性、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基础研究。

例如昆虫的求偶、交配行为、昆虫信息素分泌腺体部位、形态、超微结构、释放节律、飞行定向行为以及嗅觉化学感受电生理学、性信息素生物合成和内分泌调控等方面。

我国对以下昆虫的性信息素分泌腺体的部位及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玉米螟、二化螟、红尾白螟和二点螟、桃蛀螟。

研究了三化螟的求偶行为,对大袋蛾、桃蛀螟的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进行了研究;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昆虫生物学中的昆虫性信息素研究

昆虫生物学中的昆虫性信息素研究

昆虫生物学中的昆虫性信息素研究昆虫是一类极其成功的生物群体,它们占据着整个世界的一半以上的物种。

而昆虫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

昆虫性信息素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在昆虫的生殖中。

性信息素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释放出的挥发性物质来引发同种的昆虫的爱慕性和配对性反应。

这种物质一般被称为“异性化学物质(pheromone)”,也有人把它理解为“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

昆虫性信息素的发现,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研究人员在苍蝇的雄性生殖腺中发现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促进苍蝇雌性的接触。

后来,研究人员又在某些昆虫的腺体中发现了一些物质,这些物质能够使得异性昆虫对它们产生爱慕性和配对性反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昆虫性信息素的相关研究。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昆虫的生殖、行为、进化和种群生态学等方面。

其中,昆虫性信息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因为它在昆虫行为、进化和生态学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也是昆虫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性信息素的成分是指性信息素分子的结构。

昆虫性信息素的成分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1)分离和鉴定;(2)化学合成;(3)酶学研究。

其中,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往往是用于发现新的性信息素,而化学合成和酶学研究则是用于探索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途径。

第二个方面是对性信息素的分泌和释放机制的研究。

昆虫性信息素的分泌和释放是通过内分泌调节系统来完成的。

理解昆虫内分泌调节系统的运作方式,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解释昆虫行为,并从分子层面上探究昆虫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个方面是对昆虫性信息素的受体和感受机制的研究。

在昆虫的嗅觉系统中,性信息素的化学信号被感受器细胞感知,并传输到脑部的神经元中进行处理。

对昆虫嗅觉系统的研究需要探索作为感受器细胞的类型、转导路线和种类化差异等因素,也需要研究性信息素与嗅觉受体的互作机制。

简述昆虫信息素的种类

简述昆虫信息素的种类

简述昆虫信息素的种类
昆虫信息素是昆虫体内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化学物质,用于传递信息和
调控昆虫之间的交流和行为。

常见的昆虫信息素种类包括:
1. 调情信息素:用于吸引异性并促进交配。

例如蛾类释放的性信息素
可以吸引异性蛾类,促进繁殖。

2. 集聚信息素:用于吸引同种昆虫聚集在一起。

例如某些蚂蚁分泌的
集聚信息素可以引导蚁群聚集在特定场所。

3. 报警信息素:用于警示同类昆虫面临危险或敌害。

例如蜜蜂受到威
胁时,会释放报警信息素来警示同种昆虫。

4. 寻找食物信息素:用于引导昆虫寻找资源和食物。

例如蚁类释放的
寻找食物信息素可以引导蚁群寻找食物来源。

5. 联络信息素:用于维持昆虫群体内的协作和组织。

例如蚁类释放的
联络信息素可以协调蚁群的活动和分工。

这些信息素在昆虫社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调节其繁衍、求偶、监测环境和保护自身等行为。

昆虫信息素为什么是生物防治,原理是什么

昆虫信息素为什么是生物防治,原理是什么

昆虫信息素为什么是生物防治,原理是什么
生物防治指的是用生物去对付生物,利用生物学特性或者相互克制关系来实现防治效果,而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正是根据信息素是用于生物间传递消息的途径这一特性来实现的,所以属于生物防治。

一、昆虫信息素为什么是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指的是用生物去对付生物,利用生物间的特性或者相互克制关系来实现防治效果,而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则正是根据信息素是生物间传递消息的途径这一个特性,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害虫本身,杀死害虫。

虽然说信息素是人工提取或者人工模拟合成制成的化学物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有残留,也不会对害虫直接产生危害,所以昆虫信息素属于生物防治而不是化学防治。

二、原理是什么
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根据信息素是生物间传递消息这一个特
性来实现的,主要通过信息素来干扰害虫间的交流以及判断,从而灭杀害虫。

1、性信息素:使用后,性信息素会干扰害虫的判断,使得害虫
无法成功找到配偶交配,也可以将雄性害虫集中诱杀,从而降低了害虫的数量。

2、聚集信息素:顾名思义,是一种召集同伴的信息素,使用后,可以将害虫集中引诱在一起灭杀。

3、告警信息素:生物在受到伤害后,会散发出该信息素,警告同伴远离该区域,可以用这种信息素来驱赶害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昆虫昆虫信息素的化学

昆虫信息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受当时 技术条件的限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1959年,Buttenandt等从50万头家蚕雌蛾中分离 并鉴定出第一个昆虫性信息素——蚕蛾醇,昆虫 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并由此带动了其他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使得化 学生态学成为生态学中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
4.1昆虫种群预测预报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监测和预测昆虫种群,是非常 有效的方法。许多昆虫羽化之后,往往就要寻找 配偶交配,虽然诱集的都是雄虫,但在需要大面 积调查的地方(如森林、果园等),这个方法特 别有效。

利用信息素监测有4个方面的用途:昆虫爆发监测;
成虫羽化监测;昆虫分布范围调查;昆虫丰富度


到目前为止,很多目中的300多种昆虫的性信息素
都得到了研究,其中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 等翅目、双翅目等的研究较为详尽,而鳞翅目 (特别是夜行性蛾类)的研究最为详尽,这主要 是因为很多蛾类是农林生产上的害虫,而且蛾类
的性吸引行为基本上依赖于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化学结构有着很大的特异性,活性与 结构间、活性与比例和浓度等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昆虫逆风而行,通过参照地面物体的相对运动来
确定位臵。视动反应使得昆虫在偏离方向(陆地
飞行的昆虫被风吹偏位臵,逆水游泳的水生昆虫 被水流冲出既定方向)时,能够重新回到原来的 方向上。

昆虫的飞行轨迹并不是直线,而是沿着气缕方向上的一条 曲线。这就是说,昆虫在飞行过程中不断掉转身体 (counterturning),做“之”字形运动(Zigzagging)。 在逆风定向过程中,昆虫做“之’字形运动是一种先天行 为。在风洞实验中.即使在昆虫飞行过程中去除了信息素,
昆虫对化学信号的感受和反应,受 外界条件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有许多因 素可以影响雄性昆虫对雌性信息素的反 应(见图4.6),必须在实验室和田间都 要加以重视;同样地,也有许多因素影 响雌虫的求偶行为(calling behavior)。
(1) 信息素释放

一般来说,昆虫释放的信息素的数量是极其微量 的。要精确检测释放速率,在技术上比较困难, 因为信息素常被吸收在周围的物体表面,包括昆 虫自己的身体表面。 某些新热带区的蜚蠊雌虫在植物的不同高度求偶, 以达到种间隔离的目的。

夜间飞行的蛾类对超声波总是逃避,可能是躲避 食虫蝙幅或其他捕食者,如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在飞向信息素源的过程中如果有超声波, 会立即改变方向(Baker,Cardé1978);许多白 天活动的昆虫利用长距离的视觉信号和短距离的 化学信号的结合找到异性进行交配; 有些昆虫的雄虫分泌物可以排斥其他雄虫靠近。

雌蛾释放的信息素和雄蛾的感受作用存在着种群 间的差异。例如,北美和欧洲地区的雄性欧洲玉 米螟对97:3(Z114~14Ac:E11~14Ac)比例的混合 物有强烈反应,而在美国东北部和意大利却发现
某些种群的欧洲玉米螟受4:96(Z11~14Ac:
E11~14Ac)的引诱(杜家纬1988)。

种内个体间的信息素的差异并不影响个体间进行 通讯和识别。个体间的通讯道的宽窄是和种间竞 争和生殖隔离有关的。如果在一个群落中有若干 亲缘种同时存在,那么,这些亲缘种的信息素通 讯信道必然调协在较狭窄的范围内(<10%), 因为狭窄而有区别的信道提供有力的生殖隔离机 制,防止杂交种的产生。相反,如果在一个群落 中很少有亲缘种存在的话,那么,信息素通讯信 道会变得较宽,以增加个体间通讯和交配成功的 机会(杜家纬1988)。
如果昆虫不断地短期接触信息素,那么, 它们的反应阈值就会不断提高,这叫做适应 (habituation)。这种适应可以持续几个小时, 在实验室内必须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5)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的差异

除了种间的信息素变化外,同种的不同地理种群
间的信息素也可能存在差异,或是量的差异(配
比),或是质的不同。

昆虫照样做这样的动作。“之”字形的宽度与气缕内的气
味浓度有关:浓度越高,“之”字越窄,浓度越低,“之” 字越宽;一旦浓度为零,昆虫就大幅度地原地反复转身,
不前进也不后退(见图4.5)。这些实验室的结论在田间
的实验观察中得到了证实:当昆虫接近诱捕器时,“之” 字运动变得越来越窄。
3.2 信息素释放和反应的影响因素
化学生态学的发展是和昆虫性信息素 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化学生态 学杂志》发表论文的数量统计可以看出,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化学生态学
的多数研究集中在昆虫性信息素上。
本章主要内容
昆虫信息素的概念
昆虫信息素的化学
昆虫对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及影响因素
昆虫信息素的应用
1 昆虫信息素的概念
第四章
昆虫信息素
法国自然学家、昆虫行为学之父法布尔曾用 栎枯叶蛾和大天蚕蛾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实验:
5月的一天夜里,他书房里有一只大天蚕蛾的雌
蛾从茧中羽化出来,随后的8d里,他捕捉到了不
下150只被吸引来的雄蛾,有的雄蛾可能从数公
里之外飞来。法布尔注意到,即使雌虫被移走后, 雄虫依然被吸引到雌蛾呆过的笼子或停留过的树 叶上,他由此推测,笼子或树叶可能残留有雌蛾 释放出的某些气味,被雄蛾的触角感觉到。
昆虫种内(intraspecific)的通讯联系可分
为物理的方式(声音、荧光、超声波等) 和化学的方式。
化学信息素(信息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概念,
参见第2章)是昆虫种内联系的最重要的方 式。
昆虫的化学信息素信号就像无线电波密码
一样,只有同种个体或同种异性个体才能 破译,这些密码的编制规则,现在正在为 人们所破译,但目前人们仍然是一知半解。
反应呈钟形曲线。在田间以高速率释放信息素,
并不能捕获大量的昆虫,因此,控制释放技术 (controlled release technology)在利用信息素监
测害虫的实践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2)反应阈值的周期变化

反应和敏感性的周期性变化,影响着昆虫生理和 行为的各个方面,如取食、交配,甚至在某个时 期的生长发育。在反应期以外给予刺激,昆虫很 少或根本没有行为反应。 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雌虫的性信息素释放 在黑暗后约8h达到高峰,而雄虫对信息素的反应 与雌虫是平行的,在黑暗后6~7h达到高峰,所以, 雄虫在雌虫开始求偶时就可以做出反应。

4 昆虫信息素的应用
单独应用信息素进行昆虫防治有许多局限 性,但信息素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应用在害虫 综合治理中。化学防治方法一般排除了其他方
法的应用(如生物防治),而信息素的应用可
以充分保护天敌,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 Nhomakorabea。信息素在田间应用一般使用诱捕器,而诱捕器
的形状依昆虫的种类而不同(见图4.8)。

每个雌蛾释放的特定信息素组分数和各组分的特
定比例,称为信息素特征谱。该特征谱直接影响 到寻找配偶的概率,也直接影响到交配率。

昆虫信息素通讯系统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个体间 存在的差异,说明昆虫的化学通讯系统并不是静 止的,在某些选择压力下仍会不断进化。
(6)对信息素产生抗性的问题

长期、大量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害虫后,昆虫是否会通过改 变化学通讯中的顺反异构体的比例而建立起新的化学信息 通讯系统。 从理论上讲,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或人工选择压力下,昆虫 的交配通讯系统是会演变的。由于诱掉了大部分雄蛾,残 存的正常雄蛾及对标准诱芯没有反应的异常雄蛾仍能和田 间雌蛾交配,繁殖后代。然而,在大量诱捕法的长期选择 压力下,昆虫是有可能通过改变化学信息系统中的顺反异 构体的比例而建立起新的性信息素化学通讯系统。 目前还没有发现这类现象,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杜家 纬1988)。
变化的估计(Howse et al.1998)。信息素监测
可以为化学防治提供依据,可以减少杀虫剂的滥 用。在诱捕器中所捕获的昆虫的数量,可以比较 准确地反应田间昆虫数量变动的情况。可以利用 这个方法,准确预报害虫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
便指导防治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 与灯光诱捕器相比,利用信息素诱捕器的
(3)性成熟度(sexual maturity)
保幼激素可以控制德国蜚蠊的信息素释放, 而信息素的合成与卵母细胞的发育相联系 (Schal et al.1990)。信息素的合成可能在蛹 期就开始了,大多数昆虫的性成熟是在羽化后 7d左右,但性成熟的早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4)与信息素接触(pre-exposure to pheromone)的经历


夜间地温升高时,雌性信息素随空气从低处升起, 而雄虫总是停在比雌虫较高、最可能感受到雌性 信息素的位臵上。

信息素的释放速率受昆虫姿势的影响。一种白灯
蛾(Spilosoma congrua)将翅离开腹末、抬起腹 部,就可以增加七成腹末上方空气的速度,信息 素释放速率从而增加20%。

鳞翅目雄虫都有对信息素反应的上限和下限,其
3 昆虫对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及影响因素
3.1 行为反应

雄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可分为兴奋、起飞、 定向飞行、降落、搜索、预交尾和交尾。

空中定向是利用嗅觉、视觉和机械暗示的综合结 果,而甲虫主要是正的或负的定向反应。

昆虫在向气味源逆风飞行的过程中,利用的是逆
风视动导向机制,这叫做趋风性(amenotaxis)。
• 昆虫合成和释放信息素是有节律性的,而
昆虫对信息素的感受和反应也是特异性的,
这保证了同种昆虫之间通讯的畅通和异种
之间的生殖隔离。
• 昆虫的信息素(Pheromone),从功能上可 分为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聚集信 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告警信 息素(alarm pheromone)、示踪信息素 (trace pheromone)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