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现状及展望
关于高中生物信息传递中昆虫信息素再研究

关于高中生物信息传递中昆虫信息素再研究摘要:昆虫信息素是由昆虫自身产生且对环境友好的害虫治理方法。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现代化学农药的滥用,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昆虫抗药性越来越强。
由于化学合成农药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对水质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农药和重金属成为作物和土壤的主要污染物,是粮食作物食用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深入广泛地研究昆虫信息素的成分和作用,不仅关系到对农作物生境的维护,也关系到对害虫防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概述一、昆虫信息素概述(一)昆虫信息素的种类及特点昆虫信息素可大致分为五类: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扩散信息素、告警信息素、踪迹信息素等。
其特点有:活性高、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性、活性的有效距离大、是低等动物繁衍的主要手段等。
1.昆虫性信息素性信息素是指同种昆虫雄虫与雌虫个体间进行化学通讯联系帮助昆虫求偶交配的信息化合物,当前研究最多且应用最广泛的信息素就是性信息素,到目前已有上千种昆虫的性信息素得到了研究,其中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翅目、双翅目等的研究较多,以鳞翅目的研究最为详尽,已经有1800多种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被鉴定出来[1]。
性信息素因其具有较强的种特异性,成本较低,灵敏度较高等特点,常用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诱捕诱杀害虫;因性信息素是用来进行雌雄昆虫间的化学通讯的,因此,利用释放大量的性信息素类似物或者抑制剂,干扰雌雄成虫之间的化学通讯从而达到控制昆虫数量、抑制交配繁殖的目的。
2.聚集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由昆虫分泌能聚集同种两性成虫的信息化合物[2]。
其本身是一些昆虫聚集危害的媒介物质,因此可以通过与诱捕器、昆虫生长抑制剂结合来诱集害虫,在害虫检疫方面有独特作用。
3.踪迹信息素踪迹信息素是动物分泌的用于标记同种个体行进路线的信息化学物质,既可标记单个动物的行进路线,也可标记集体行动时的行进路线[3]。
踪迹信息素在白蚁当中的作用比较显著,这与白蚁长期穴居生活,视觉器官退化有关。
昆虫生物学中的昆虫性信息素研究

昆虫生物学中的昆虫性信息素研究昆虫是一类极其成功的生物群体,它们占据着整个世界的一半以上的物种。
而昆虫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
昆虫性信息素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在昆虫的生殖中。
性信息素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释放出的挥发性物质来引发同种的昆虫的爱慕性和配对性反应。
这种物质一般被称为“异性化学物质(pheromone)”,也有人把它理解为“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
昆虫性信息素的发现,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研究人员在苍蝇的雄性生殖腺中发现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促进苍蝇雌性的接触。
后来,研究人员又在某些昆虫的腺体中发现了一些物质,这些物质能够使得异性昆虫对它们产生爱慕性和配对性反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昆虫性信息素的相关研究。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昆虫的生殖、行为、进化和种群生态学等方面。
其中,昆虫性信息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因为它在昆虫行为、进化和生态学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也是昆虫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性信息素的成分是指性信息素分子的结构。
昆虫性信息素的成分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1)分离和鉴定;(2)化学合成;(3)酶学研究。
其中,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往往是用于发现新的性信息素,而化学合成和酶学研究则是用于探索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途径。
第二个方面是对性信息素的分泌和释放机制的研究。
昆虫性信息素的分泌和释放是通过内分泌调节系统来完成的。
理解昆虫内分泌调节系统的运作方式,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解释昆虫行为,并从分子层面上探究昆虫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个方面是对昆虫性信息素的受体和感受机制的研究。
在昆虫的嗅觉系统中,性信息素的化学信号被感受器细胞感知,并传输到脑部的神经元中进行处理。
对昆虫嗅觉系统的研究需要探索作为感受器细胞的类型、转导路线和种类化差异等因素,也需要研究性信息素与嗅觉受体的互作机制。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_范晓军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范晓军,李瑜,李瑶,李兰松,张朝峰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系,山西太原030024)摘要 从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研究、结构鉴定与化学合成以及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等方面综述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概况,为昆虫性信息素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昆虫性信息素;化学合成;应用中图分类号 S 4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09-04636-03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I n s e c t S e x P h e r o m o n e F A NX i a o -j u n e t a l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B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l l e g e o f 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T a i y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T a i y u a n ,S h a n x i 030024)A b s t r a c t T h e g e n e r a l s i t u a t i o n o f i n s e c t s e x p h e r o m o n e w a s s u m m a r i z e d f r o mb i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s t r u c t u r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c h e m i c a l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w h i c h w i l l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s c i e n t i f i c s t u d y o n i n s e c t s e x p h e r o m o n e .K e y w o r d s I n s e c t s e x p h e r o m o n e ;C h e m i c a l s y n t h e s i s ;A p p l i c a t i o n基金项目 太原市技术创新项目(0904014)。
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示范试验

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示范试验【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示范试验。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分析了昆虫性信息素的作用机制和诱捕技术原理,以及蔬菜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然后重点探讨了昆虫性信息素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并详细介绍了示范试验的设计和结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潜力,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分析了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望为蔬菜种植业提供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示范试验、作用机制、原理、应用、设计、结果、潜力、展望、农业生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的农业防治方法往往依赖化学农药,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容易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还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寻找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虫害防治方法势在必行。
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正是一个有望替代传统农药的新途径。
通过对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害虫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有效地诱捕目标害虫,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开展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示范试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有效性及应用潜力,为提高蔬菜生产的安全性和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究昆虫性信息素在蔬菜病虫害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提供理论支持;2. 分析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为改善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技术支持;3. 设计并开展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示范试验,通过实验结果评估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和效果;4. 综合研究结果和示范试验数据,探讨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优化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建议。
国内外昆虫性信息素剂型及其在不同作物上的研究概况

a p pl i c a t i o n. Ke ywor ds : Se x ph e r o mo ne ; Fo m ul r a t i o n; I n s e c t ; Di fe r e nt c r o ps
0 引 言
昆虫性 信 息 素 是 由 昆虫 的某 一 性 别 的个 体 分 泌 于 体 外 ,被 同种 异 性个 体 感 受 器 所 接 受 ,并 引起 异
一
。
目前 ,性 信 息 素使 用 的剂 型 有橡 胶 塞/ 片 、聚 乙
烯 管 、毛 细 管 、开 口纤 维 剂 型 、塑 料 膜 片 、 夹层 塑 囊剂 型 、微 胶 囊剂 型 、 空心 纤 维及 聚合 系 统 等 】 。
性 个 体 产生 一 定 的生 殖 行为 反 应 ( 如 觅偶 定 向 ,求 偶
甘蔗糖 业
2 0 1 5年第 5期 ,2 0 1 5年 1 0月
S ug a r c a ne a n d Ca n e s u g a r No.5 ,Oc t .2 01 5
国内外 昆虫性信 息素剂 型及其在 不 同作物 上 的研 究概 况
胡 玉伟 ,管 楚雄 ,安 玉兴 ,许 汉 亮 ,林 明江 ,李 继虎 ,毛 玉玲
参考资料 。 关键 词 :性信 息素 ;剂 型 ; 昆 虫; 不 同作 物
中 图分 类号 :¥ 5 6 6 . 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9 6 9 5 ( 2 0 1 5 ) 0 5 . 0 0 6 8 — 0 6
昆虫信息素应用报告

昆虫信息素应用报告一、昆虫性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现状(一)全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现状。
昆虫性信息素是由昆虫的某一性别的个体分泌于体外,被同种异性个体的感受器所接受,并引起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生殖行为反应(如觅偶定向、求偶交配等)的微量化学物质。
每种昆虫都有其独特的性信息素体系,专属性强、无残留、不产生抗性,对天敌、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是特定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的一项新技术。
自1959 年发现第一种昆虫性信息素后,已有上百种昆虫性信息素人工合成并商品化,主要用于虫情监测及特定害虫防治。
在害虫防治中应用较为成熟的有美国白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棉铃虫、苹果蠹蛾、烟青虫、梨小食心虫、梨大食心虫等鳞翅目害虫信息素,大多数昆虫信息素应用技术还不成熟,未能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我市昆虫性信息素应用情况。
昆虫性信息素作为生物防控措施中的一项生物诱控新技术,在我市应用尚属起步阶段。
2010年以来,通过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集成推广了农业措施、生态调控、物理诱控、生物措施等绿色防控技术,引进了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烟青虫等性诱剂及诱捕器,开展了虫情监测及相关害虫防治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2014年查到苹- 1 -果蠹蛾后,采用苹果蠹蛾性诱剂开展疫情监测与防治;引进实蝇性诱剂进行枸杞实蝇防治试验,还开展了小黄卷蛾、李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梨大食心虫等害虫性信息素防治试验示范,试验面积约3000多亩,防治效果80%左右。
二、昆虫性信息素应用存在的问题(一)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对象专一。
我市果树、蔬菜作物种类多,虫害重于病害,其中害虫种类也多达100多种,发生危害较重的害虫有30多种。
昆虫性信息素专属性强,靶标单一,一种性信息素只能防治一种害虫,30多种主要害虫就需要30多种性诱剂,目前,主要用于单一害虫的监测预报,生产防治中能够成熟应用的不多,很多害虫还没有研制出相应信息素诱芯。
(二)昆虫性信息素应用技术尚不成熟。
昆虫信息素代替农药的研究状况及应用

昆虫信息素代替农药的研究状况及应用(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惠州 516001)摘要:本文介绍了昆虫信息素的分类以及近年来昆虫信息素的研究状况,讨论了昆虫信息素作为农药的杀虫机理,及其目前在田间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信息素作为新型的杀虫剂在将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昆虫信息素;替代农药;杀虫机理;应用中图分类号:x21文献标识码:a引言近年来,传统农药在田间的广泛应用所导致的负面效应逐渐暴露,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因此,国内外有关部门正在努力研究寻求新的途径和技术以避免这种危害,主要包括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品的研制,天敌昆虫及生物农药的利用;昆虫激素、昆虫绝育技术,尤其是昆虫信息素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已开始应用,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概述1.1昆虫信息素定义昆虫信息素(pheromone) 又称昆虫外激素。
昆虫自身产生释放出的作为种内或种间个体传递信息的微量行为调控物质。
1.2信息素的分类根据信息素的生物功能,目前可将其主要分为以下五类: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扩散信息素、告警信息素以及踪迹信息素等。
1.3信息素的特性1.3.1 活性高昆虫的每个感受器能感受一个分子。
因此,微量信息素就能引起昆虫的生物反应。
一只雌性蚕蛾一次释放的蚕蛾醇,足以吸引100 万只以上的雄蛾。
1.3.2 非常高的物种专业性自然界中的物种都有自己的化学信号。
一些化学信号由雌性动物释放,一些则相反。
性信息素通常表现为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属中,不同的物种即便化合物的成分相同,但只要组成比例不同,它们也能够将其分辨出来。
1.3.3 活性的有效距离大一般来说,性信息素的活性有效距离可达50m以上,活性化学物质通过自身扩散在空气中传播。
1.3.4 信息素是低等动物繁衍的主要手段不同地点的雄性或雌性动物利用信息素的传播使其相互聚集、交配。
没有信息素的作用,正常的繁衍将受到影响。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现状及展望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昆虫的性信息素,又称性外激素,它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很强的引诱力。
一头雌蛾显然只能释放0.005微克左右的性外激素,却能诱集到100万头以上的雄蛾。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虫情侦查并用以指导大田的防治工作已日趋成熟,在生产上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预测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专一性强、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和安全可靠、不杀伤天敌等优点。
昆虫性信息素作为同种异性昆虫之间生殖阶段的化学通讯工具,其化学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和特殊性是昆虫种间生殖隔离的重要保证,因此,不同昆虫之间的性信息素相互不能替代,也不会引起混淆,这在昆虫的区域性调查、植物检疫以及诱杀防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昆虫性信息素、应用现状、影响因素、展望性信息素是雌性成虫性成熟后,释放体外作为求偶通讯联系的一种化学物质。
早在1932年,美国科学家就利用从舞毒蛾腹尖提取的性信息素,用来监测舞毒蛾的分布和发生范围。
1956年美国农业部用人工合成的引诱剂,作为监测地中海果蝇的预警系统,指导适时使用杀虫剂。
1959年德国化学家分离鉴定了第一个天然性信息素家蚕醇的分子结构,并发现空气中存有极微量的家蚕醇,就显示对雄虫的活性,从此揭开了自然界的一个新奥秘,大大地推动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程。
到1982年全世界不仅有150多种昆虫信信息素被分离鉴定,还发现了674种信息素和引诱剂。
1979年美国批准了红铃虫、家蝇、舞毒蛾和日本丽金蝇4种昆虫性信息素用于防治农业害虫,拉开了昆虫性信息素用于病虫防治的序幕。
[1]至今,世界各地在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用于害虫的测报和防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已能人工合成10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在农林害虫测报和防治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和研究,应用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性诱测报大都以诱集雄蛾为测报依据,即使将附近田块的雄成虫诱集至一块田中,对当代为害程度及后代发生量均无不良影响,同时,昆虫性信息素对人、畜、家蚕及环境安全,无不良副作用,而黑光灯诱测易将附近田块的其他害虫诱集至灯光所在田块,造成成虫集中产卵反而加重为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昆虫的性信息素,又称性外激素,它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很强的引诱力。
一头雌蛾显然只能释放0.005微克左右的性外激素,却能诱集到100万头以上的雄蛾。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虫情侦查并用以指导大田的防治工作已日趋成熟,在生产上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预测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专一性强、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和安全可靠、不杀伤天敌等优点。
昆虫性信息素作为同种异性昆虫之间生殖阶段的化学通讯工具,其化学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和特殊性是昆虫种间生殖隔离的重要保证,因此,不同昆虫之间的性信息素相互不能替代,也不会引起混淆,这在昆虫的区域性调查、植物检疫以及诱杀防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昆虫性信息素、应用现状、影响因素、展望性信息素是雌性成虫性成熟后,释放体外作为求偶通讯联系的一种化学物质。
早在1932年,美国科学家就利用从舞毒蛾腹尖提取的性信息素,用来监测舞毒蛾的分布和发生范围。
1956年美国农业部用人工合成的引诱剂,作为监测地中海果蝇的预警系统,指导适时使用杀虫剂。
1959年德国化学家分离鉴定了第一个天然性信息素家蚕醇的分子结构,并发现空气中存有极微量的家蚕醇,就显示对雄虫的活性,从此揭开了自然界的一个新奥秘,大大地推动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程。
到1982年全世界不仅有150多种昆虫信信息素被分离鉴定,还发现了674种信息素和引诱剂。
1979年美国批准了红铃虫、家蝇、舞毒蛾和日本丽金蝇4种昆虫性信息素用于防治农业害虫,拉开了昆虫性信息素用于病虫防治的序幕。
[1]至今,世界各地在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用于害虫的测报和防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已能人工合成10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在农林害虫测报和防治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和研究,应用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性诱测报大都以诱集雄蛾为测报依据,即使将附近田块的雄成虫诱集至一块田中,对当代为害程度及后代发生量均无不良影响,同时,昆虫性信息素对人、畜、家蚕及环境安全,无不良副作用,而黑光灯诱测易将附近田块的其他害虫诱集至灯光所在田块,造成成虫集中产卵反而加重为害。
另外,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大量诱杀防治,目前主要在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等害虫中应用较多,鳞翅目昆虫中的诱翅蛾科以及雄成虫交配次数少的种类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迷向防治则以干扰成虫交配前的化学通讯为主要手段,因此在害虫的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享有第三代农药之称的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2]并且利用害虫性信息素进行监测和防治农林害虫,符合以生态管理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害虫综合管理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害虫测报和防治的技术方法。
1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1.1种群监测用昆虫信息素作为虫情监测和调查的工具已获得普遍承认。
事前预知害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对进行适当的防治极为重要。
国外已有60多种商品信息素出售。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合成的有30~40种,其中应用较多的有10余种,如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玉米螟、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苹果小卷叶蛾、白杨透翅蛾、舞毒蛾等[3]。
性信息素和性诱剂在害虫防治上的第一个用途是监测虫情,作虫情测报。
由于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使用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阎云花等[4]的研究表明,用性信息素进行棉铃虫发生期测报准确可靠,比黑光灯诱蛾法灵敏、简便、省工、省钱,用其指导化学防治效果好、效益高。
此外,性信息素还被应用在昆虫抗药性方面的种群监测。
1.2大量诱捕昆虫信息素可诱集异性或两种昆虫而达到降低虫口,减少下一代危害的目的。
人工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已应用于其成虫的大量诱杀[5]。
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苹果小卷蛾,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6]。
烟草甲信息素、印度谷螟信息素、谷蠹信息素和斑皮蠹信息素均能诱杀相应的储粮害虫[7]。
应用性诱剂对棉铃虫诱杀效果较好[8]。
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来诱杀雄虫非常有效[9]。
甲基子丁香酚、诱蝇酮、甲基丁香油和地中海实蝇性信息素 4 种实蝇性信息素在田间能诱捕多种实蝇[10]。
1.3干扰交配如前所述,许多害虫是通过性信息素相互联络求偶交配的。
如果能干扰破坏雌雄间这种通讯联络,害虫就不能交配和繁殖后代。
干扰交配俗称“迷向法”,就是在田里普遍设置性信息素散发器,使空气中到处都散发性信息素的气味,从而导致雄虫分不清真假,无法定向找到雌虫进行交配的一种治虫新技术。
黎教良等[11]用迷向法防治甘蔗条螟获得成功,面积达3300 hm2以上,每667 m2 甘蔗田设25~500个中空塑料管或塑料丝性信息素散发器(含性信息素3g以上)。
雄蛾迷向率达95% 以上,雌蛾交配率下降80% 左右,甘蔗被害率减少50%以上。
1.4配合治虫将性信息素与化学不育剂、病毒、细菌等配合使用也是很有意义的。
用性信息素把害虫诱来,使其与不育剂、病毒、细菌等接触后离开,再与其他昆虫接触、交配。
这样,对其种群造成的损害要比当场死亡大得多。
这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目前还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
赵博光等[12]以大袋蛾为试验昆虫,用性信息素加核型多角病毒制成的橡皮头诱芯进行了风洞和林间试验,结果认为此技术对雄虫多次交配,或雄虫性比明显高于雌虫的害虫,可能更有实用价值。
昆虫信息素与速效杀虫剂混用也有应用前景。
张钟宁等[13]的试验表明,将蚜虫报警信息素与农药速灭杀丁混用,能显著提高防治蚜虫的效果。
1.5区分近缘种作为分类学的辅助手段,对于一些近缘种只用形态特征很难区别,而用性信息素则容易区别。
以前,我国玉米螟一直沿用欧洲玉米螟的学名Ostrinia nubilalis Hubner,20世纪70年代初用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在我国进行田间诱蛾试验,基本没有活性。
后来经全国玉米螟协作组[14]用不同种玉米螟性信息素在全国范围进行联合测试,鉴定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螟的优势种为亚洲玉米螟;在新疆分布的是欧洲玉米螟;而甘肃、宁夏和河北北部部分地区是两种玉米螟的混生地区。
借助昆虫性信息素解决虫种鉴定与分类难题的还有日本松干蚧[15]。
2影响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效果的因素2.1信息素的剂量和配比有些害虫对性信息素的剂量反应不同。
3种性信息素引诱剂诱杀茶毛虫成虫结果表明,10,14-二甲基十五碳异丁酸酯的0.5㎎、1.0㎎和0.8㎎3种型号引诱剂,灯下总体诱蛾量1.0㎎显著地高于其他两种剂量的诱蛾量。
两种蚧虫的诱捕数量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加,而同一种性诱剂在不同果园的诱蛾效果差别很大。
国外学者研究了二化螟雄蛾对性信息素产生反应的适宜浓度,发现0.1mg/l的性信息素对二化螟雄蛾的引诱力最强,浓度过高过低都降低雄蛾对性信息素产生反应的能力。
性信息素关键组分和次要组分的不同混合比例是高效诱捕昆虫的关键因素。
有些成分在多种信息素中存在,甚至在许多昆虫中有完全相同的信息素成分,而只是比例不同。
甜菜夜蛾信息素按Z9E12-14:AC 与Z9-14:OH按10:1的比例混合时,诱虫效果可持续49d;用7:3的比例混合时,也获得较好的诱虫效果。
以E12-14:Ac和Z9-14:OH按比例9: 1,剂量为100ug 配制的硅橡胶塞诱芯,田间对甜菜夜蛾显示强烈的诱蛾活性。
Z9-14:Ac和Z9E12-14:Ac的二元组份诱芯中,以前后者比例为5:5和6:4比例配制成的诱芯诱蛾效果最好,田间诱蛾量显著高于以1:9、2:8和3:7比例配制的诱芯。
国外学者的烟青虫田间试验结果表明:z9-16:Aid和Z11-16:Aid的二元混合物在不同国家都有较好的诱蛾活性,但其最佳比例却大不相同。
[16]2.2诱捕器诱捕器是性信息素重要的应用设备,其类型、规格、设置高度和密度等都会影响防治效果。
据报道,在常见类型的诱捕器中,粘性诱捕器和水盆型诱捕器效果较好。
苏建伟等[17]比较了水盆、筒形、笼罩、泥盆和粘胶诱捕器等几种常见诱捕器对二化螟的诱蛾效果,得出水盆诱捕器诱蛾效果最佳。
在塑料水盆中,又以绿色、口径24cm、设置高度20cm的诱杀效果为佳。
此外,诱芯至水面的距离也有影响,以0.5~1cm为佳。
诱捕器的高度对诱虫效果有一定影响,诱捕器高于蔬菜30cm时效果最佳;地面设置诱捕器效果最差,与烟株等高处诱捕效果最好,而且大的诱捕器可以诱捕到较多的蚧虫。
经验还表明,诱捕器在田间的位置影响诱蛾效果,放于田边的诱捕器对越冬代雄蛾的诱集效果要好于田块中间的诱捕器。
在虫口密度过高时,大面积诱捕难以完全控制二化螟危害,需要辅助其他防治措施,行间诱捕效果比行内诱捕效果好。
诱捕小菜蛾一般认为每667m2设诱芯4~ 6个效果较好,大棚内可适量增加。
诱捕器在田间的布设密度和防治面积也对防治效果有影响。
布设密度与田间害虫种群密度、性信息素含量及周围环境和气候条件等有关,防治面积越大,效果越好。
也有学者认为诱芯田间投放密度越大,二化螟雄蛾活动范围越小,干扰交配防效越好,但费用较高。
此外,诱捕器的日常管理也影响防治效果。
如在用水盆诱捕器诱杀二化螟时,要保持水盆水量充足,要定期捞掉水盆中的死蛾,否则会影响诱蛾效果。
2.3气候因子如同其它生物防治技术一样,性信息素田间防治效果受气象、环境等多种因子影响,光周期和寄主气味等对性信息素扩散也有影响。
温度是控制二化螟交配的主要因子,夜晚温度的差异可能是影响性信息素对不同世代二化螟诱集效果差异的重要原因,月光和降雨都能降低性信息素诱蛾效果。
性信息素随温度的升高而释放率增加,当温度较低时其释放率就低并不能引诱雄蜂。
高温日晒会降低诱芯的使用寿命,这可能与高温使得性信息素过度挥发有关,如诱捕夏季始于晚18:00时,以晚20:00~22:00时诱蛾量最多。
适当的风速可以加快性信息素扩散,增强了诱芯的定向引诱能力,微风对诱蛾有利,强风对诱蛾不利。
而当风速在2~4m/s时,诱获率最高;也有研究认为,性诱剂诱芯的作用距离与风速无关,风速只是加快信息素扩散的速度。
不同程度的降雨对诱蛾效果的影响也不一样,同样条件下干燥气候应用性诱剂控制小菜蛾的效果优于湿润气候。
晚18:00~22:00时降雨对诱蛾影响显著。
虫口基数相同时干燥气候下诱捕量是湿润气候诱捕量的7倍,相同性信息素在低温下诱蛾量高于高温下诱蛾量,温度、相对湿度与诱捕量成负相关。
温度在13~32度范围内,相对湿度、降水量和蒸汽压对诱捕效果无明显影响。
诱捕量与月光强度成反比。
圆月时诱捕量较低,诱捕量与月光强度呈明显的负相关。
从圆月到无月,诱捕量递增;从无月到圆月,呈递减。
总诱捕量在前半个月较多。
[18]2.4植物挥发性物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植食性昆虫的寄主植物释放挥发性物质,其中有些对昆虫性信息素的引诱效果具有协同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