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新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试范围

高等教育学考试范围蒋琰洁一、名词解释1.教育:一种社会现象,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的学科体系。
3.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4.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6.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7.德育:广义的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
二、简答题1.简述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答:近代社会指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初期和中期,特点包括a.形成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b.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逐步结合;c.提出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
它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现代社会是指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特点包括:a.教育结构的体系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b.受教育权利的民主化;c.教育内容的科学化;d.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2.简述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答:①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简述教育目的的规定性:答:教育目的的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所培养的人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即在社会上居于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
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系列教材,主编:傅树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狭义的教育:只要是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2、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33、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当为近代中国高等专科学校之雏形。
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当为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始。
44、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2)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165、高等教育结构:a) 宏观结构: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
24b) 微观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
286、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研究高等教育学是1)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207、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
318、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1)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2)提高个人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3)培养完整人格;4)加强个人素质。
349、高等学校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技术;3)开展社会服务。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教育“育人”的功能,是职能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为社会服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延伸。
4210 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
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51高等教育目的:1)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3)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学

名词解释1.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 校园文化:也称作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
其核心内容是学校的风气、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等。
它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有时候一致,有时候相互冲突。
3. 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通才教育也是一种通识教育,历史上称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注重以一般文化修养课程为主要内容来促进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等多方面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也指高校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
4. 高等教育学:也简称高等学校教育学。
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5.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6. 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7.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8.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0. 高校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依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11. 教学组织形式:也称为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示,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如何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如何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问题。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名词解释汇总《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主要名词解释: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功行为的主管判断这是班杜拉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2.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带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力量。
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星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井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4.元认知:元认知抚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5.认知策略: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认知过程的能力6.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而优则仕的信念7.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
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8.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9.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
10.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
11.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
12.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13.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的行为方式。
(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14.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15.成就动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和修辞学。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
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
中世纪大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
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
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简答题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教育现象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教育事务的外部联系(关系)。
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中世纪大学:随着经院哲学的兴起和城市的兴旺发达,12世纪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早期的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中世纪大学传播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办学理念,为后世欧洲近代大学的崛起准备了精神条件。
赠地学院: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雷尔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各州凡有国会议员1人,联邦政府便拨给土地3万英亩或赠予相当的土地期票,用以建立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培养发展地方工农业所需的专门人才。
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称之为“赠地学院”的来源。
“赠地学院”后来多半发展为州立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美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
社区学院:在地区、社区层次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机构。
院系调整:指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为整合教育资源等目的进行的对学院、专业的调整或合并。
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院系合并发生在1952年,因此,“院系调整”一词也多用于特指本次调整。
高校60条: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
量的增长是指适龄青年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是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等一系列变化。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汇编

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1 所谓“学科建制”: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3 康乃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其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
)4 高等教育价值的选择历来就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观点:(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
5 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既包括:(基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术教育),也包括与专业和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生产工艺和规范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而提出的。
6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7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12、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13、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人才性质不同进行的。
14、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者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以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
15、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度性的构成状态和作用方式。
又可具体分为较多类型,如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高等学校的运营体制等。
17 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答案《高等教育学》(华师)

1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老师点题内容——华师培训点)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4~6个(每个3~4分)2、简答题5个3、论述题2~3个1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如白2义上可以说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
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3年,美国总统林肯,《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依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
所用这.4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及高5教育社会均等(教育公平)的问题。
二6教育广播电视兴起和教育民主化运动三种趋势聚合演化而生的。
无需正式学历,789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从整体出发,可分为宏观结构1011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1213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1415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对学生1617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在18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
它既包括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有包括教学质量的评估。
狭义的教学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检测,并评定价值及优缺点,以19学一词来美誉。
相对于传统小科学而言,大科学科研难度大,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创新性、高度的探索性、高度的综合性、高度的组2021以高校管理机构为网络的行政权力系统,一种是以教授、专家、学者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为主题的学术权力系统。
二、简答题1.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教育学理论?答:①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只有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才是教育的成功之道;②学习研究高教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1所谓“学科建制”: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3康乃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其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
)4高等教育价值的选择历来就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观点:(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
5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既包括:(基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术教育),也包括与专业和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生产工艺和规范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而提出的。
6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7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12、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13、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人才性质不同进行的。
14、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者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以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
15、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度性的构成状态和作用方式。
又可具体分为较多类型,如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高等学校的运营体制等。
17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
19.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一般可以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界定。
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微观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指一所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的分层,内部权力体系的构成等。
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26“T型人才”:“T”上的一条横杠代表知识面,下面的一竖代表知识的深度。
“T型人才”也就是知识既博又专的人才。
27“X型人才”:的第一个含义是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的人才;第二个含义是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必须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结合部。
28、高等教育体制:对高等教育制度而言,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规则,也就构成了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29高教管理体制:指与高教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它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教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前两者被称为高教的宏观管理体制,后者被称为高教的微观管理体制,即高校的管理体制。
30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31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32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
33教师的聘任制度: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教师职务的聘任包括任聘资格的认定,采取何种聘任方式,聘任期间的考核,以及聘满是否续聘、解聘和缓聘等等。
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34分权制:一般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35、高等教育学术制度: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36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力。
37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指由高校内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
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二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校——学院——系三级结构。
39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40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指高等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41高教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教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
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教的构成状态。
我国高教授予哲、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管理、理、工、农、医和军事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教构成状态。
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间的比例关系。
我国目前高校大致分三个能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专科院校。
地区结构指高教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它的两种模式为: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
42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43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根据授课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44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45地区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而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况,不同形式的高校分布,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专业点的分布等则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
5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54、高等学校学生: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
56、学习方法: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57、专业: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专业的形成: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专业的缘起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58学科: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59主干学科:指一定范围的服务对象所涉及的众多学科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学科基础。
60、专业培养目标:是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和层次)方面的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
61、专业划分: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
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
62、专业调整: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
具体讲,专业设置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3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
具体讲,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4、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
65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66、高等学校课程: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67、学年制:其特点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弊端: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教,不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
68、学分制:特点: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学科间的渗透。
灵活性强是学分制的最大优点。
弊端: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69、学年学分制息量: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过渡形式,其本质可以认为仍然是学年制。
7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72教材——是高等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一般包括目录,正文的编、章、节和作业、实验、图表、附录与索引和注释,其中正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
一套完整的教材,除教科书讲义等基本教材外,还应包括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
辅助教材可分为三类:①指定教科书以外的其他学术专著,②与教科书配套的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解答等各种教学辅助材料。
③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学法参考书、外文读物、参考书目录、文献等。
73、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教学效率低。
74、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首先是由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1632)中提出并在理论上说明的75、教材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76教学:从它们的组织结构来说,是一个系统。
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