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物质代谢及相互联系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三大营养素可在体内氧化供能。
三大营养素各自代谢 途径
共同中间 产物
糖
脂肪
乙酰CoA
蛋白质
共同代谢
从能量供应的角度看,三大营养素可以互相代 替,并互相制约。
一般情况下,机体优先利用燃料的次序是糖原 (50-70%)、脂肪(10-40%)和蛋白质。供能以糖 及脂为主,并尽量节约蛋白质的消耗。
酮体生成增加
糖不足
草酰乙酸 相对不足
高酮血症
氧化受阻
(二)葡萄糖与大部分氨基酸可以相互转变
1. 大部分氨基酸脱氨基后,生成相应的α-酮酸, 可转变为糖 例如: 丙氨酸 脱氨基 丙酮酸 糖异生 葡萄糖
2. 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可氨基化生成某些非必需
氨基酸
丙氨酸
天冬氨酸
糖
丙酮酸
乙酰CoA 草酰乙酸
α-酮戊二酸 谷氨酸
柠檬酸
(三)氨基酸可转变为多种脂质但脂质几乎不
能转变为氨基酸
1. 蛋白质可以转变为脂肪
氨基酸
乙酰CoA
脂肪
2. 氨基酸可作为合成磷脂的原料
丝氨酸
磷脂酰丝氨酸
胆胺
脑磷脂
胆碱
卵磷脂
3. 脂肪的甘油部分可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
脂肪
甘油
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磷酸甘油醛
糖酵解途径
丙酮酸
其他α-酮酸
—— 但不能说,脂类可转变为氨基酸。
糖分解增强
脂酸合成增加, 分解抑制
ATP↑
抑制异柠檬酸脱氢酶
(三羧酸循环关键酶)
柠檬酸堆积, 出现线粒体
激活乙酰CoA羧化酶
(脂酸合成关键酶)
二、糖、脂和蛋白质代谢通过中间 代谢物而相互联系
生物化学讲义第十章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

生物化学讲义第十章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 【目的与要求】1.熟悉三大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通常规律与相互关系。
2.熟悉糖、脂、蛋白质、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3.熟悉代谢调节的三种方式。
掌握代谢途径、关键酶(调节酶)的概念;掌握关键酶(调节酶)所催化反应的特点。
熟悉细胞内酶隔离分布的意义。
熟悉酶活性调节的方式。
4.掌握变构调节、变构酶、变构效应剂、调节亚基、催化亚基的概念;5.掌握酶的化学修饰调节的概念及要紧方式。
6.熟悉激素种类及其调节物质代谢的特点。
7.熟悉饥饿与应激状态下的代谢改变。
【本章重难点】1.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2.物质代谢的调节方式及意义3.酶的变构调节、化学修饰、阻遏与诱导4.作用于细胞膜受体与细胞内受体的激素学习内容第一节物质代谢的联系第二节物质代谢的调节第一节物质代谢的联系一、营养物质代谢的共同规律物质代谢: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即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是生命的本质特征,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糖、脂与蛋白质是人体内的要紧供能物质。
它们的分解代谢有共同的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是联系糖、脂与氨基酸代谢的纽带。
通过一些枢纽性中间产物,能够联系及沟通几条不一致的代谢通路。
对糖、脂与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变的关系作简要说明:㈠糖可转变生成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除必需脂肪酸外),甘油三酯分解生成脂肪酸,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乙酰CoA,乙酰CoA或者进入三羧酸循环或者生成酮体,因此甘油三酯的脂肪酸成分不易生糖,但甘油部分能够转变为磷酸丙糖而生糖,但是甘油只有三个碳原子,只占甘油三酯的很小部分。
㈡多数氨基酸是生糖或者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因此氨基酸转变成糖较为容易。
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只能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不能转变成必需氨基酸。
㈢少数氨基酸能够生酮,生糖氨基酸生糖后,也可转变为脂肪酸(除必需脂肪酸外),因此氨基酸转变成脂类较为容易。
脂肪酸经β-氧化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后,即以CO2形式被分解。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三种营养素代谢之间的关系:三种营养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它们是可以转化的,但有条件,而且转化的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知识点拨:1.蛋白质与糖的转化关系: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几乎可以转化为糖;2、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
糖类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产生相应的非必需氨基酸,但由于糖类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因而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
3.脂肪与糖的转化关系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和脂肪酸都能够转变成糖类。
4.蛋白质代谢与脂肪代谢的关系一般来说,动物体内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
植物和微生物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途径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
5.糖、脂肪和蛋白质之间转化的条件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氧化供给的,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给能量,保证集体的能量需要。
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
而当大量摄入糖类和脂肪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减少。
6.人体内的物质代谢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相关高中生物知识点:糖代谢葡萄糖代谢:知识拓展:1.除了定义中给出的淀粉(主要是食品中的淀粉)外,血糖的来源还包括非糖物质(如脂肪和蛋白质)的转化和肌糖原的分解。
2、蛋白质转化成血糖的时候主要是脱氨基作用形成,而脱去的氨基主要形成尿素随尿液排出。
3.糖、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血糖,按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顺序提供能量。
4、空腹血糖正常值(1)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为3.9~6.1mmol/L(70~110mg/dl),血糖为3.9~6.9mmol/L(70~125mg/dl)。
(2)、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本周讲述的是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相互关系,以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糖类代谢中,讲述食物中的糖类经过消化被吸收到体内后,所发生的三种变化。
食物中的脂类主要是脂肪,还有少量的磷脂和胆固醇,讲述了脂类的利用和脂肪肝的形成。
蛋白质的利用极为广泛,讲述了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及氨基酸的两种重要代谢的代谢过程,并总结了三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同时在此基础上要掌握人体健康与代谢途径、转化的关系。
学习重点:1.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掌握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2. 熟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3. 三大物质代谢的意义4. 糖代谢的基本过程学习难点:1.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2.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3.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意义学习过程: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固定能量,合成有机物,所以被称之为“自养”。
人和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存于绿色植物才能保证自身的能量供应和物质供应。
(一)营养物质的种类:七大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其中,纤维素属于糖类,但不被人和多数动物消化。
纤维素对于人体而言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对预防结肠癌等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六大生命必需要素外,纤维素被称为第七营养元素)。
(二)糖类的代谢:1. 食物中的糖类绝大部分是淀粉,还有少量的蔗糖、乳糖等。
2. 糖的消化吸收:主要发生三种变化:第一. 一部分随血液运往全身各处,被氧化分解利用。
第二. 一部分被合成糖元物质储存起来。
第二. 除以上变化外,多余葡萄糖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葡萄糖在体内的变化:(三)脂类代谢:1. 食物中的脂类:主要脂肪(甘油三脂)少量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胆固醇2. 脂肪的消化吸收:脂肪吸收形式:甘油、脂肪酸。
运输:大部分被吸收后,在肠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脂,再被分泌出来进入中央乳糜管,经淋巴循环,进入静脉,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中。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自学导引】一、三大类物质的代谢1.糖类代谢2.脂类代谢3.蛋白质代谢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是可以转化的思考:家畜饲养富含糖类的饲料可以育肥,说明糖类可以转化为脂肪。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思考: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为脂类,说明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3.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还相互制约着。
思考:三大类营养物质在人和动物体需要能量时,氧化分解供能的顺序是糖类、脂类、蛋白质。
三、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1.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2.脂类代谢与人体健康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思考导学】1.猪的育肥阶段,增加富糖类的饲料,可在短时间内催肥长膘,为什么?答案:在猪体内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
2.空腹喝牛奶,为什么营养价值会降低?答案:空腹喝牛奶时,因人体急需能量,氨基酸会通过脱氨基作用被氧化分解放能。
3.用蛋白质饲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经检测随尿排出的葡萄糖会大大增加,为什么?答案:蛋白质能够转变成葡萄糖。
4.偏食的人为什么会导致营养不良?答案:因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偏食会导致人体内氨基酸的种类不齐全,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故会导致营养不良。
【学法指导】1.掌握糖元的有关问题糖元是由许许多多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它微溶于水,能通过氧化分解或酵解而迅速释放能量。
糖元除由葡萄糖合成以外,其他单糖如果糖、半乳糖等也能合成。
由单糖合成糖元的过程,就叫糖元的合成。
糖元的合成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进行。
糖元还可以由非糖物质如甘油、丙酮酸、乳酸、某些氨基酸转变而成。
由非糖物质转变成糖元的过程,就叫糖元的异生作用。
糖元的异生作用发生在肝脏中。
上述两个过程可以图解如下:糖元是一种可以迅速利用的贮能形式(脂肪虽然贮能最多,但不像糖元那样能被迅速利用)。
因此,糖元的合成和异生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当大量的食物经过消化,其中的葡萄糖被陆续吸收入血液以后,血糖含量会显著地增加。
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三者之间的联系

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联系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三个重要方面。
它们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1. 糖代谢糖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也是构成细胞壁等重要物质的基础。
糖主要通过食物摄入进入人体,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转化为能量。
糖的主要代谢途径包括糖原合成和分解、糖酵解、糖异生等。
1.1 糖原合成和分解糖原是一种多聚体的葡萄糖储备形式,在肝脏和肌肉中储存着。
当血糖浓度较高时,胰岛素会促使肝脏和肌肉中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的作用减弱,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会被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供给全身组织使用。
1.2 糖酵解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或丙酮酸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称为有氧糖酵解),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称为无氧糖酵解)。
有氧糖酵解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副产物;而无氧糖酵解则产生乳酸,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能量产生。
1.3 糖异生糖异生是指将非碳水化合物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
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肝脏和肾上腺皮质会通过一系列反应将乙酰辅酶A、甘油三酯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2. 脂代谢脂代谢是指人体对脂肪的合成、分解和利用过程。
脂肪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备物质,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
脂肪代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脂肪酸合成、脂肪酸氧化和三酰甘油合成与分解。
2.1 脂肪酸合成脂肪酸合成是指将碳源(如葡萄糖)转化为甘油三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糖原会被转化为乙酰辅酶A,并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长链脂肪酸。
这些长链脂肪酸可以在细胞内合成甘油三酯,并储存起来或者释放到血液中供给其他组织使用。
2.2 脂肪酸氧化脂肪酸氧化是指将脂肪酸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储存在细胞内的甘油三酯会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后经过β-氧化途径逐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并通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与三羧酸循环的关系

三大营养物质与三羧酸循环的关系
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类、氨基酸)与三羧酸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
糖代谢产生的碳骨架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氧化,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可通过糖有氧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氧
化,而脂肪酸则通过β-氧化产生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蛋白质分解产生的
氨基酸脱氨后,其碳骨架也能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氧化。
此外,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还可以作为氨基酸的碳骨架,接受氨基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其次,三羧酸循环是乙酰CoA最终氧化为H2O和CO2的途径。
每经历一次三羧酸循环,会有2次脱羧反应生成2分子CO2,以及4次脱氢反应,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氧化为H2O,由此完成物质的彻底氧化分解。
因此,三羧酸循环在机体内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不仅是糖、脂肪与蛋白质三种物质在体内互相进行有氧代谢、提供机体功能和产生能量的共同通路,也是某些氨基酸代谢联系与互变的桥梁,还可以在其中产生某些必须氨基酸。
同时,它也是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总的来说,三大营养物质与三羧酸循环之间的关系密切,三羧酸循环是它们代谢转化的枢纽和最终代谢通路。
糖脂肪蛋白质三者代谢之间的联系

糖脂肪蛋白质三者代谢之间的联系
糖、脂肪和蛋白质是人体中三种基本的营养素,它们在代谢过程中相互关联。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联系:
1. 糖与脂肪代谢联系:糖和脂肪都是人体中的能量来源。
当饮食中糖摄入过多时,糖会转化为脂肪储存。
而当身体需要能量时,脂肪会被分解为脂肪酸,进入肌肉细胞,然后再被氧化为能量。
2. 脂肪与蛋白质代谢联系:脂肪是蛋白质代谢的辅助物质,它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来维持蛋白质合成。
此外,当人体运动或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时,脂肪可以作为蛋白质的“保护剂”,防止蛋白质分解并消耗肌肉组织。
3. 糖与蛋白质代谢联系:糖是蛋白质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糖会被分解为葡萄糖,然后进入肝脏或肌肉细胞中被氧化为能量。
同时,蛋白质还可以转化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总之,糖、脂肪和蛋白质之间的代谢过程相互关联,它们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酰乙酰CoA
乙酰CoA
HMG-CoA
D(-)-β-羟丁酸 丙酮
乙酰乙酸 琥珀酰CoA
乙酰乙酰CoA
琥珀酸 2乙酰CoA
酮体代谢特点*:肝内生成肝外用 生理意义: (1)酮体的生成是肝脏输出脂肪酸能源的 一种形
式,对在严重饥饿时保证脑组织的能量供应有 重要意义。 (2)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 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病理意义:酮症酸中毒。
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糖异生
一、定义*:
从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二、器官:
肝脏、肾脏(严重饥饿时)
三、原料* :
甘油、丙酮酸、乳酸、生糖氨基酸
四、反应过程(了解):
基本上是糖酵解的逆过程, 三个不可逆反应的逆过程由四个关键酶催化
五、主要生理意义:饥饿条件下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脂类(lipids)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 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类的主要生理功用以及必需脂肪酸的定义及种类
可变脂
脂肪:甘油三酯
脂类 类脂
固定脂
胆固醇 胆固醇酯 磷脂 糖脂
储能 细胞的膜
• 甘油三酯代谢概况:
酮体
甘油 脂肪动员 三酯
甘油二酯途径
FFA
活化,-氧化
乙酰CoA TAC
氧化磷酸化
氧化 供能
甘油 甘油激酶 3-磷酸 甘油
软脂酸
磷酸二 羟丙酮
乙酰CoA NADPH ATP
(5)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6)终产物-乳酸的去路: 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
糖的有氧氧化
定义:
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机 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或糖原)彻底氧化成 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部位
胞液及线粒体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三大物质代谢 小结
糖代谢的概况
糖原
ATP
核糖 +
糖原合成 肝糖原分解
磷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
H2O及CO2
有氧氧化
丙酮酸
NADPH+H+ 消化与吸收
糖异生途径
无氧酵解
乳酸
淀粉 甘油、丙酮酸、乳酸、生糖氨基酸等
磷酸丙糖
3-磷酸甘油醛
磷酸二羟 异构酶 丙酮
醛缩酶
脱氢酶
3-磷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x 2
如:糖→脂肪:乙酰CoA →脂肪酸 糖→氨基酸:α-酮戊二酸 → Glu 草酰乙酸 → Asp
3、为许多物质提供生物合成的前体 如:琥珀酰CoA——参与血红素合成 乙酰CoA——合成胆固醇的原料
4、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
一、部位:胞液 二、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的氧化反应: 生成磷酸戊糖、NADPH+H+等
顺乌头酸酶
异柠檬酸
FAD延FHA2胡D索琥延酸琥珀胡珀索酸酸酸琥脱酶合珀氢1平成3酰酶次个酶C磷底关oA酸键物α-化酶酮脱 复水戊氢 合二酶 体异酸脱柠氢檬α酶-酸酮NN戊AAD二DCNNH酸+OAA+2HDDH++ +H+
GTP
琥珀酰CoA CO2
GDP+Pi
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2、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脂肪酸的合成概况
合成原料*:乙酰CoA、NADPH、 ATP 乙酰CoA的转运(至胞液)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乙酰CoA羧化为丙二酸单酰CoA
葡萄糖供体 3、糖原合成是耗能过程,由ATP和UTP供能 4、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的限速酶 5、糖原合成全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
糖原分解的特点:
1、糖原磷酸化酶是糖原分解的限速酶,受共 价和变构调节
2、葡萄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中,肌肉中 不存在,肌糖原分解与乳酸代谢有关。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主要生理意义:
G(Gn) 胞液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丙酮酸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乙酰CoA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
[O] H2O
TCA循环
NADH+H+
CO2
ATP ADP FADH2
乙酰CoA
草酰乙酸 柠檬酸合酶 柠檬酸
NADH+H+ NAD +
苹果酸脱氢82酶步次反脱应羧顺乌头酸酶顺乌头酸
苹果酸
4次脱氢
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n+1
分支酶 UDP
Pi
糖原合酶
UDPG
糖原
PPi
磷酸化酶
UDPG 焦磷酸化酶
脱支酶
UTP G-1-P
磷酸葡萄糖 变位酶
葡萄糖-6-磷酸酶 Pi
G-6-P
G
葡萄糖激酶
ADP
ATP
糖原合成的特点
1、糖原合酶催化糖原合成需要糖原引物 2、葡萄糖合成糖原时需要活化,UDPG是活化的
点一乳酸
+ATPx2 NADH+H+x2
丙酮酸 激酶
x
2
(葡萄糖激酶) -ATP 乳酸x2
丙酮酸 x 2
葡萄糖
乳酸脱氢酶
糖酵解
糖酵解的要点:
⑴ 反应部位:胞浆
⑵ 反应起始物:G或糖原;终产物:乳酸 ⑶ 关键酶:三个? ⑷ 主要生理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如剧烈 运动、高原缺氧、病理状态造成的缺氧)获取能 量的有效方式。
糖酵解 或糖异 生途径
葡 萄 糖
3-磷酸 甘油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是脂酸在肝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 是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三者的统称。
酮体的生成 • 部位:肝(线粒体) • 原料:乙酰CoA (主要来自脂酸的-氧化) • 关键酶:HMG -CoA合酶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的总示意图
2乙酰CoA
甘油醛 NADH+H+x2 +ATPx2
磷酸甘油酸 激酶
1,6-二磷酸果糖 二葡、
6-磷酸果糖激 酶-1
-ATP
三二果、记住 个二丙糖我的
3-磷酸甘油酸 x 2
磷酸甘油酸 变位酶
2-磷酸甘油酸 x 2
6-磷酸果糖
磷酸己糖异 构酶
6-磷酸葡萄糖
己糖激酶
关键三 二酸 酮、 、去向
烯醇化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第二阶段的非氧化反应: 通过基团转移实现 3--7碳糖的互变
三、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四、主要生理意义*
磷
6-磷酸葡萄糖(C6)×3
3NADP+
酸
3NADP+3H+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戊 糖 途 径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C6)×3 6-磷酸葡萄糖酸(C6)×3
第一阶段
3NADP+ 3NADP+3H+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CO2
5-磷酸核酮糖(C5) ×3
5-磷酸木酮糖 C5
3-磷酸甘 油醛 C3
5-磷酸核糖
C5 7-磷酸景天糖
C7
4-磷酸赤藓糖 C4
6-磷酸果糖 C6
5-磷酸木酮糖
C5
第
3-磷酸甘油醛 二
C3 6-磷酸果糖
阶
C6
段
糖原
糖原是由多个葡萄糖组成的带分支的大分子量多糖
葡萄糖单位 α-1,6糖苷键 α-1,4糖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