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

中国手艺人读后感
《中国手艺人》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书籍,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不断的价值。
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各地的手工艺珍品,包括剪纸、刺绣、陶瓷、木雕等。
每个手工艺品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文化背景,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的手工艺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还让我明白了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
手工艺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技艺水平,传承手工艺不仅是对前人的敬意,更是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传统手工艺的美好使我们更加感慨,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保护传统手工艺,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阅读《中国手艺人》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手工艺人的劳动和智慧。
每件手工艺品都是手工艺人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创造出来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艺人的耐心和细心。
手工艺人们的劳动和智慧让我们感受到了手工艺品的美好与珍贵,也让我们更加敬重手工艺人的职业,希望他们的劳动成果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最后,阅读《中国手艺人》让我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平衡与融合的重要性。
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推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手工艺品和文化遗产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手造中国观后感

手造中国观后感手造中国观后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手造中国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手造中国观后感1在现今浮躁诱惑颇多的大社会中,能择一事,终一生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是为什么看完这个纪录片会在我们年轻人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会让我们反思会让我们片刻的宁静。
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在坚持什么,又是什么值得我们去追求。
而我们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究竟是为什么而学习?是为了养家糊口,追上时代的步伐,还是兴趣使然,为了随心不从众。
我们这一代相比较父辈那一代,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现自己的才华施展自己的拳脚。
但,就因为选择太多导致我们不能静下心来,听从自己内心声音,大多数的时候都是随波逐流。
我们现在所缺的就是目标,所迷茫的也是找不到目标找不到学习生活的意义,导致自怨自艾无所事事。
如果目前对未来没有想法却又苦于找不到目标的朋友,我的建议是暂时不要去想去旅游去看书去和各个年龄段的人交流。
总会有所感悟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愿我们在喧嚣的尘世的找到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
手造中国观后感2有一刻,被匠人们的专注与执着所震撼,千百年的'手艺,在一代又一代的匠人师傅中流传,生生不息。
第一次看瓷器的纪录片,从陶泥到制作到绘画到烧制,陶器制作的每一部分都有无数人灌注着自己的心血,为他们的精神所慨叹!现代技术的到来,遏制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从数量时间方面直接碾压手工产品,但也伴随着低量劣质陶器的生产,这些冰冷的瓷器没有生命力,没有温度,没有匠人的心血,手工艺需要每一位人的传承。
择一业,终一生。
回想自己,没有坚持过太多事情,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内心也越来越浮躁,无法静心,不能像那些执着的匠人们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无关他人,无关世界。
何时,岁月遮了眼睛,迷了前行的路。
手造中国观后感3从中国宝藏到手造中国,体现的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大智慧。
《手艺》读后感

《手艺》读后感《手艺》这本书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感悟生活的作品。
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手艺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书中描述了各种各样的手艺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丽的作品,传承着文化的精髓,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敬畏和感动。
在这本书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对手艺人的敬佩和尊重。
他们不是为了金钱或名利,而是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和热爱。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专业和才华。
无论是木匠、陶艺家、还是裁缝,每一个手艺人都在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追求完美而不懈努力。
除了对手艺人的敬佩,我还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做一件事情。
然而,手艺人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物质的表现,更是精神的寄托。
他们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才能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快乐。
在读完《手艺》之后,我对手艺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手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只有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只有用心去生活,才能过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手艺人一样,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总的来说,《手艺》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手艺的魅力和生活的意义。
通过手艺人的故事,我看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我实现的渴望。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手艺人一样,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手艺人,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
手艺观后感

手艺观后感引言《手艺观后感》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通过对多个手工艺人的采访和观察,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中国传统手工艺是我国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情操和审美理念,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这些手工艺作品精细而独特,体现了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技艺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淘汰,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然而,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传统的延续。
因此,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纪录片的生动展示《手艺观后感》生动地展示了多个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纪录片从各个角度深入拍摄了手工艺人的日常工作,展示了他们熟练的技艺和精湛的工艺。
通过对手工艺人的采访,观众们更加了解了这些手艺人的故事和他们对手工艺的热爱。
纪录片还重点展示了一些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引入现代设计元素和工艺技术,一些手工艺品得以与时俱进,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又展现了时代的活力和创新。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
感受与思考观看《手艺观后感》让我深受触动和思考。
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智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让这些手工艺得到继承和发展。
另外,纪录片中展示的一些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也给我以启发。
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可以让传统手工艺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拓宽其应用领域。
这种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够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结论通过观看《手艺观后感》,我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中国手作木作观后感

中国手作木作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中国手作木作的一些东西,那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一开场看到那些木作师傅拿起一块普普通通的木头,心里还犯嘀咕呢,这能整出啥花样?结果,就像变魔术一样,在他们的巧手之下,那木头渐渐有了生命。
锯子、刨子、凿子,这些工具在他们手里就像魔法师的魔杖。
每一下的切割、每一次的打磨,都像是在和木头对话。
那木屑飞溅的画面,不是杂乱,反而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就像是木头在轻舞飞扬,挥洒着自己的热情,在告诉世界:“我马上就要变身啦!”那些精致的榫卯结构,简直是人类智慧的超级炫耀。
你想啊,不用一颗钉子,就把几块木头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牢固得不像话。
这哪是简单的拼接啊,这简直是一场木头之间的完美联姻。
这榫卯就像木头的爱情密码,只有懂得的人才能把它们凑成一对对幸福美满的“小家庭”,组成一件件美轮美奂的家具或者工艺品。
而且,木作不仅仅是做出个东西,那里面还藏着师傅们满满的故事和情感呢。
有个老师傅在做一把椅子的时候,那眼神专注得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他和那块木头了。
他说这椅子的样式是祖上传下来的,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家族的记忆。
他刻在椅子扶手上的花纹,不只是为了好看,更像是在记录家族的点点滴滴,就像一本木头写成的家族史书。
看着那些手作的木作品,从简单的小梳子到大气的雕花床,每一件都透着一种独特的温暖。
这种温暖是机器制作永远无法比拟的。
机器做出来的东西就像流水线上的克隆品,规规矩矩,却少了那份灵魂。
而手作木作的作品,你拿在手里,仿佛能感受到师傅手上的温度,能听到木头在树林里生长时的风声雨声。
我还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事儿,就是不同地区的木作风格差别可大了。
南方的木作就像南方的姑娘,精致细腻,花纹雕刻得那叫一个繁复,就像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婉约得很。
北方的木作呢,就像北方的大汉,大气粗犷,注重整体的架构和实用性,就像北方的广袤平原,透着一种豪迈。
看完这些中国手作木作,我就想啊,这才是真正的匠心所在。
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手艺中国》是一本由(美) 鲁道夫.P.霍梅尔(Hommel,R.P.)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艺中国》读后感(一):只是不知道为是在豆瓣搜索“手艺”,书的作者大多是外国著的?《手艺中国》读后感(二):劳作中的中国一、写作目的和旨趣戴译书名为《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而华觉明先生在《序一》中所译的书名为《劳作中的中国——中国劳苦大众的手工业图录、中华文明之一铨释》。
华老之所以提出书名的翻译问题,是因为他认为直译的题目更能够包含和体现作者的撰作意向以及“作者的平民意识、人文精神和对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尊重”。
华老对作者的这种撰作意向是十分看重和肯定的,在本书的《序一》中,他写道“正如霍氏本人所说,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其间也就贯穿了他对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和超越时代局限的忧患意识”。
而华老所说的这种撰作意向,霍梅尔本人是这样表述的:“十几年前,亨利?C?莫瑟博士(Dr. Henry C. Mercer)交给我一个任务: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和器物。
……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就像今天千百万人的生活——一种几千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生活。
本书用图片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图景时,从中也折射出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通过对手工艺物品的研究,可使我们了解一段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
我们今天在宽泛意义上谈论的文明,应包括农民和商人(这两部分人合起来占人口的90%)的活动。
”由此可见,该书的写作目的和旨趣是以图文并茂的记录形式,记录包括工匠在内的、以农民和商人为主体的当代普通中国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手工艺物品,以及他们制造和使用工具、器物和手工艺物品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文化,以此展示他们生活的全貌,并通过面向和记录当代(1920-1930年代)的活动,回溯和关注历史传承,并以此研究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包括工具制作和使用的历史、手工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等。
学手艺读后感

学手艺读后感《学手艺》是一本关于手工艺术的书籍,作者是一位资深手艺人。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各种手工艺技术,还深入探讨了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手工艺的魅力和重要性。
首先,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手工艺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人对手工艺产生了轻视和忽视的态度。
然而,通过学习《学手艺》,我明白了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手工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手工艺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统。
正是因为手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重视手工艺,将其视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下去。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手工艺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追求快速和便捷的生活方式,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手工艺技术。
然而,通过学习《学手艺》,我明白了手工艺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手工艺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手工艺,我们可以培养耐心和毅力,提高专注力和创造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同时,手工艺也是一种放松和享受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远离喧嚣和压力,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因此,学习手工艺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素质,还可以丰富生活,带来愉悦和幸福。
最后,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手工艺的魅力。
通过学习《学手艺》,我了解到了很多不同的手工艺技术,比如陶艺、木工、刺绣等。
这些技术不仅令我叹为观止,更让我深深沉醉其中。
每一种手工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韵味,它们展现了不同文化的风采和魅力,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美妙和奇妙。
通过学习这些手工艺技术,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让我对手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通过学习《学手艺》,我重新认识了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深刻感受到了手工艺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手工艺,传承手工艺,学习手工艺,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文化遗产观后感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之美

中国文化遗产观后感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之美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传统手工艺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参观中国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手工艺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之美。
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陶瓷艺术、丝绸织造、木雕艺术、剪纸、刺绣等多个方面。
这些手工艺作品都是由熟练的艺人们经过繁琐的手工制作而成,每一个作品都凝聚着无数小时的心血和智慧。
观赏这些手工艺品时,我不禁感叹其中的独特之处。
首先,传统手工艺品展现出细致入微的工艺之美。
比如在陶瓷艺术中,艺人们利用手工技巧将泥土塑造成各种形态,然后经过烧制、绘画等工序,最终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这些作品无论从造型还是从纹饰的处理上都体现出了工匠的独特技艺和对细节的高度关注。
其次,传统手工艺品展现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每个地区的手工艺品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元素,比如陶瓷作品中的青花瓷、景泰蓝等,丝绸织造中的刺绣和染色技巧等。
这些手工艺品无论从颜色还是从图案上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和感受,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
最后,传统手工艺品展现出了一种承传与创新并存的精神。
传统手工艺作为传承了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技艺,一直以来都秉持着保留传统的价值观念。
然而,在这个时代的发展下,手工艺也不断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新的设计理念,使得艺术品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无论是其中的工艺之美,还是体现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亦或是承传与创新并存的精神,都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手工艺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中国古老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见证,它们的美丽和价值将会永远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手艺中国》是一本由(美) 鲁道夫.P.霍梅尔(Hommel,R.P.)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艺中国》读后感(一):只是不知道为是在豆瓣搜索“手艺”,书的作者大多是外国著的?《手艺中国》读后感(二):劳作中的中国一、写作目的和旨趣戴译书名为《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而华觉明先生在《序一》中所译的书名为《劳作中的中国——中国劳苦大众的手工业图录、中华文明之一铨释》。
华老之所以提出书名的翻译问题,是因为他认为直译的题目更能够包含和体现作者的撰作意向以及“作者的平民意识、人文精神和对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尊重”。
华老对作者的这种撰作意向是十分看重和肯定的,在本书的《序一》中,他写道“正如霍氏本人所说,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其间也就贯穿了他对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和超越时代局限的忧患意识”。
而华老所说的这种撰作意向,霍梅尔本人是这样表述的:“十几年前,亨利?C?莫瑟博士(Dr. Henry C. Mercer)交给我一个任务: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和器物。
……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就像今天千百万人的生活——一种几千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生活。
本书用图片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图景时,从中也折射出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通过对手工艺物品的研究,可使我们了解一段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
我们今天在宽泛意义上谈论的文明,应包括农民和商人(这两部分人合起来占人口的90%)的活动。
”由此可见,该书的写作目的和旨趣是以图文并茂的记录形式,记录包括工匠在内的、以农民和商人为主体的当代普通中国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手工艺物品,以及他们制造和使用工具、器物和手工艺物品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文化,以此展示他们生活的全貌,并通过面向和记录当代(1920-1930年代)的活动,回溯和关注历史传承,并以此研究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包括工具制作和使用的历史、手工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等。
二、记录的内容:有关工具和器具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虽然霍梅尔从莫瑟博士处接受的任务是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和器物,他拍摄图片和写作文字介绍时是按照莫瑟博物馆采用的18世纪工具分类法的分组归类,但如果我们把霍梅尔的《手艺中国》看做是一本关于仅仅记录工具和器物本身的著作,那就有失偏颇了。
华老在《序一》中指出了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在文本展开中,于详述工艺流程、技术细节和器具形制功用的同时,对相关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了铺叙。
”而他所强调和看重的“相关的社会和人文内涵的部分”,就是民俗学所常说的附着在工具和器物这种物质文化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部分。
而在记录制作和使用工具和器具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关注民众制作和使用工具和器具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如其独特的解释系统,以及与工具和器物的物质文化相关联的其他类别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部分,正是本书独特的价值所在。
三、比较的视野与方法美国人霍梅尔在中国乡村为期八年的传统手工艺和工具调查,是一次典型的异域田野作业,这也使得霍梅尔在观察、描述和记录时,天然地具有了比较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可以说,比较的观察方法、叙述方法,是《手艺中国》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
正如霍梅尔在本书前言中所言,他在中国的八年旅行,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我却越来越尊重中国人民和中国的文化”。
《手艺中国》读后感(三):工具述说的历史本书的副标题是:An Illustrated Record of the Primitive Industries of China’s Mass, Whose Life is Toil, and Thus an Accou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后记中将其译为:辛苦劳作的中国大众的手工业图录,因而也是中华文明的记述。
这句话可说是对本书内容和思想的最精练概括。
作者的目的和方法尽在其中。
诚如简介所言,霍梅尔做此调查完全是受莫瑟博士(1856-1930)的启发和资助。
因此,霍梅尔的方法论实际就是莫瑟的方法论。
至于莫瑟做了什么又为什么这么做,在《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第五章有颇详尽的记述,转述如后。
作为曾经的史前考古学家,41岁的莫瑟在参加某次乡村拍卖时突然灵光闪现,把注意力从史前人类转向了近代美国人,那些创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先辈们。
从那次拍卖起,他着手广泛收集建国初期的美国人所使用的各类工具,并在收集过程中逐渐完善了关于历史的新观点。
其思想体系的要点包括:劳动是历史的驱动因素;普通劳动者是国家和文明的缔造者;真实的物品比任何文本都能更准确地反应史实。
据此,莫瑟认为普通民众的生活史比关于帝王将相的军事政治史更值得关注,而收集和整理民众所用工具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不二法门。
简言之,对工具的研究在莫瑟的史学体系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莫瑟的思想与19世纪末期博物学最后的辉煌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借助新的运输和勘探技术,西方探险家正将足迹踏遍全球,对新奇事物的观测和采集也达到了巅峰。
随着源源不断的新样本涌入博物馆,似乎全世界都被囊括其中了。
一些为此前景所鼓舞的博物学家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只要对众多物品进行审慎和认真的观察,人们就能理解世界的面貌。
可以想见,正是这样的理论才能支持莫瑟对美国工具、霍梅尔对中国工具的广泛收集。
由于现在的研究早已扩展出许多比观察更为复杂深入的手段,专业学者已不太可能再做如此浅尝辄止却规模宏大的调研。
加之时代变迁,书中所述工具大多数也已经淡出实际生活。
因此,《手艺中国》或许算得上是对中国手工业工具最初、最后和最完整的影像记录了。
由于相信工具的内在价值最为重要,莫瑟在整理工具时会优先考虑工具自身的属性,他的展览会把各种不同型号的锤子摆放在一起,而不考虑其年代或地域的差异。
这种以工具为中心的态度无疑被霍梅尔严格地继承了。
在《手艺中国》中,作者既未按时间也没按地域进行内容组织,而是按照工具的用途将全书划分为基本工具、农业工具、制衣工具、建筑工具和交通工具五大类。
具体到某一种工具,作者主要描述的也是其结构和用法,而产地、历史记录等信息都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同时,作为整体的中国工具被作者尽可能地与日本或西方的类似工具加以比较。
这也算一种工具文化比较史吧。
不过,或许因为作者关注的只是primitive industries,也或许因为作者所见所闻仍然有限(他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江南、中南地区),本书未及覆盖的传统工具和工艺也数不胜数。
比如,没有造纸,没有醋酱的制作,制糖只讲了蔗糖,制盐只讲了井盐。
与工具相对应的是其使用者。
由于彼时中国人普遍不愿意照相,书中劳动者的影像寥寥无几,但霍梅尔尽可能地记录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式,使工具能在读者的想象中真正地活动起来。
于是,读书的人也变成了用工具的人。
如有所谓的格物致知,我宁可相信会是这一刻。
最后,倘若有一天核爆或某种灾难摧毁了人类社会,这样一部书也不失为一种浓缩的文明宝库,或许竟是文明复兴的基石。
《手艺中国》读后感(四):手艺中国的全景图有段时间,对传统手艺特别感兴趣。
在那手艺中既可以看到历史的沧桑,也能看到岁月的变更。
但不管怎么说,在因为那些手艺流传多年,未曾改变昔日的模样,看来也是格外亲切的,在鲁道夫·P·霍梅尔的《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中,那些传统手艺的一一再现,令人惊喜之余,亦在感叹,原来物质文化长存在人世界,从这些手艺中俱能体验出来。
无疑,这是一个美国人用相机记录下的中国百姓劳作史,是我们祖先的古老故事,倘若把这书中宝贵的实物图片一张张排列起来,基本上可以构成了中国传统劳动工具和器物全景图,一幅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长卷。
话说作者鲁道夫·P·霍梅尔,1885年生于德国慕尼黑,其父为慕尼黑大学东方语言学教授弗里茨·霍梅尔(1854—1936)。
鲁道夫·P·霍梅尔在慕尼黑接受早期教育,21岁时移居美国,辗转纽黑文和克利夫兰等地,之后到了新英格兰,在哈佛大学学习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后到伯利恒)的里海大学学化学,并在该校任副教授。
后来,他认识了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敦的亨利·查普曼·莫瑟,被莫瑟博士所吸引,终于双方在充满魅力的人类工具研究方面产生共鸣,为协助莫瑟博士进行工具调查,毅然舍弃了从前的地位。
莫瑟博士主要收集美国土著工具,并决心进行中国民间手工艺调查,委托霍梅尔担当此任。
霍梅尔先后在中国住了8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调查工作。
在书中,作者霍梅尔记录了中国上世纪20年代的手工业器物,从铸铁制钉到水磨榨油再到磨剪织布、夯土墙畜力车,吃穿住行用,全面展示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劳动人民生活所用的各种工具。
不仅有对这些工具的详细介绍,还有翔实的图片资料、对工具尺寸的测量数据,部分照片中还有人物的劳作场面及对物件的摆弄。
这本《手艺中国》由约翰·戴公司在1937年出版,由于其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影响,所以深受不少专家学者的喜爱。
就连著名收藏家马未都都感叹,可惜我们少有人记录这些,也少有人珍惜这些。
“使这些古文明积累成了残缺不全的记忆,而霍梅尔所做的一切,为我们直观地补上了这些残缺。
”就连中国技术史家华觉明认为,这本书是翔实而细致地著录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及其器具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著作,其中还包含着作者的平民意识、人文精神和对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尊重。
”“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所记录和拍摄的某些技艺和用具,如今不是早就失传也是极罕见了。
这本书不但引导我们该如何做田野调查,而且教导我们要关切底层手艺人的疾苦,将抢救保护传统工艺这一民族科技宝库引为己任。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手艺中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而这个缩影的每一细微之处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做,同样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
不过,在今天,这些手艺大部分都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渐在消失了,成为一种永恒的回忆。
现在重读这些照片,不仅在缅怀过去,仿佛在逐步深入到历史的肌理当中去,那些过往云烟,却遮挡不住手艺留给我们的思想。
有时候,正是这样的思想支撑着一代代人往前走的精神。
《手艺中国》读后感(五):手指上的中国《手艺中国》,直译为《劳作的中国:中国劳苦大众生活的原始工业图志——中国文明记录》,作者是美国学者鲁道夫?霍尔梅(Rudolf P?Hommel)。
这是一部上世纪30年代版的关于中国日常手工艺的田野调查的报告,霍尔梅先从1921年—1926年,后在1928年—1930年,于半个中国的足迹所至的文字与图像。
那时的中国,处于一个战乱悲惨的年代,又是一个朴实素静的年代;还是一个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最后农耕生活的年代,虽说欧美列强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